《古诗两首》课文内容
- 格式:docx
- 大小:21.27 KB
- 文档页数:2
二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登鹳雀楼》《望庐
山瀑布》)课文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和《望庐山瀑布》是二年级语文上册中的两首古诗,下面我将给出这两首诗的原文及赏析。
《登鹳雀楼》原文: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作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绘了太阳依山落下,黄河滚滚流入大海的壮阔景象,意境开阔,气势磅礴。
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则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也寓言了只有不断努力,才能看得更远,走得更高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原文: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首诗描绘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自然的魅力。
前两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描绘了阳光照射在香炉峰上,产生的紫色烟雾和远处的瀑布景象,意境幽远。
后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生动描绘了瀑布奔腾而下的壮观景象,用语生动,想象丰富。
两首诗均以其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人生的哲理,给学生们带来了深刻的艺术享受和人生启示。
《古诗两首》——《题西林壁》、《游山西村》课文讲解一、【多音字组词】重:chóng(重复、重新)只:zhǐ(只有、只好)zhòng(重量、重担)zhī(船只、一只鸡)二、词语解释:【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缘】因为。
【莫】不要。
【识】认识,了解。
三、释句导读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句诗的意思是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
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象产生的联想,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诗句中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它启迪我们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合理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句诗的意思是,来时翻过一座座山,涉过一道道水,还以为前面没有了路,可是走着走着,前面又出现绿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村庄,于是悟到一条人生哲理:经过坎坷曲折之后,往往会突然出现坦途。
这句诗在写景中寓有一定的人生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
现在常用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四、课文解读(一)、《题西林壁》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
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路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
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睱接。
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荫天蔽日,从近处看则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嶂;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
庐山空间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
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课文原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向我告别,他要在繁花似锦的三月去往扬州。
他的船渐行渐远,最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留下长江水滚滚东流,流向天边。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清晨的渭城细雨湿润了路上的轻尘,旅店周围柳树的新绿分外清新。
我劝你再饮下这杯离别的酒,因为你向西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遇不到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
【赏析】
1.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描绘离别情景的七言绝句。
诗中以“烟花三月”、“孤帆远影”等意象,既表现了对友人孟浩然美好前程的祝福,又寓含着深深的离愁别绪。
尤其是那“长江天际流”的画面,把离别时的哀而不伤、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充分展现了李白诗歌豪放而又深沉的艺术风格。
2.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五言绝句,通过对渭城早晨雨后清新景色的描绘,以及与友人临别时劝酒的情景刻画,抒发了诗人对即将远行的友人的深深关切和依依惜别之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既是现实场景的再现,又是情感的升华,充满了浓郁的人情味和深沉的人生哲理。
这两首古诗都以其生动鲜明的意境、深挚诚恳的情感,成为我国古代送别诗的经典之作,传承至今仍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古诗两首》课文内容
望天门山[1]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2]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的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1]晴方好,
山色空蒙[2]雨亦奇[3]。
欲把西湖比西子[4],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导语】本课两⾸古诗都是唐代诗⼈李绅所作。
每⾸时都是五⾔绝句。
诗句反映了劳动⼈民的⾟勤劳作,告诉⼈们应该懂得粮⾷的来之不易,教育学⽣要爱惜粮⾷。
以下是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课⽂】 锄⽲ (唐)李绅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悯农》⼆ 春种⼀粒粟, 秋收万颗⼦。
四海⽆闲⽥, 农夫犹饿死。
【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明透、背桶课⽂。
2、学会本课9个⽣字,认识2个多⾳字;体会诗句中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古诗体会粮⾷的来之不易和作者对农民的同情。
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 2.能正确、美观地书写⽣字。
3、指导学⽣观素描图,展开想象,体会诗歌的思想内容。
课时划分:两课时 2003年5⽉21⽇第⼗四周星期四第⼀节 第⼀课时 ⼀、课前说说 ⼩朋友,我们吃的⽩花花的⼤⽶是从哪⼉来的? ⼆、学习古诗《锄⽲》 1、出⽰古诗图⽂:看图读诗,读准字⾳.读通诗句。
2、解题:唐代诗⼈李绅写的。
锄:锄头,这⾥表⽰动作。
⽲:⽲苗。
“锄未‘是什么意思呢? 3、讲读诗句第1句。
(l)⾃读。
看图:图上画了什么? (2)看图理解;”⽇当午“:太阳当头照的意思。
”汗“;汗⽔。
“汗滴⽲下⼟”汗⽔滴到⽲苗下的泥⼟⾥去了。
(3)这幅图以及第⼀句诗说明了什么?应该怎样朗读呢? (4)⼩结:古诗1、2两⾏写了农民顶着烈⽇在内⽥间⾟勤劳动的情景,这是诗⼈所看到的。
4、讲读第2句。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1)⾃⼰边读边想;这句诗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说⼀说。
(3)指导朗读。
(4)⼩结:这两⾏告诉我们粮⾷来得不容易,这是诗⼈所想到的。
三、巩固诗意,练习背诵 1、⽤⾃⼰的话说说诗意。
2.轻声地和⽼师⼀起说。
3、指名说。
4.背诵表演古诗. 5.这⾸《锄⽲》告诉我们什么呢?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想? 四、指导写字 1.“⽲”独体字,与“⽊”⽐较,书写时笔画舒展,字居⽥字格正中。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分别是《回乡偶书》和《赠汪伦》。
店铺在此整理了⼆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供⼤家参阅,希望⼤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原⽂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离家⽼⼤回, 乡⾳⽆改鬓⽑衰。
⼉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李⽩ 李百乘⾈将欲⾏,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年级语⽂上册第25课《古诗两⾸》课⽂-教学设计 【教学⽬的】 1、认识8个⽣字,会写6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3、能背诵两⾸古诗。
【教学重、难点】 1、识字、写字。
2、朗读课⽂。
【教具准备】 ⽣字卡⽚。
【教学⽬的】 第⼀课时 ⼀、看图激趣,揭⽰课题 1、图上都有些什么? 2、仔细看图,猜猜图上的⼈在⼲什么?他们之间发⽣了⼀件什么事? 3、揭⽰课题:有⼀个叫贺知章的⼈,他很⼩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到了⽼了才回来,这⾸诗就是他回到家乡后写的。
(出⽰课题:“回乡偶书”齐读。
) ⼆、初读课⽂,认记⽣字 1、⾃由读课⽂,⽤“□”标出⽣字,注意要读准字⾳,读通顺。
2、出⽰⽣字卡⽚,学⽣⾃由观察⽣字,为喜欢的⽣字组词。
3、抽⽣说说记住了哪个字?是怎样记住的? 4、游戏: 教师读⼀个⽣字的⾳,学⽣从卡⽚中找出这个字读三遍。
三、再读课⽂,了解诗歌⼤意 1、⾃由读课⽂,圈出不理解的地⽅。
2、⼩组合作学习,通过读⽂,看图,理解诗词⼤意。
(教师适当点拨) 鬓⽑衰:头发都⽩了。
3、教师范读,学⽣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
4、抽⽣说说。
5、⽣根据理解⾃由读课⽂。
四、试背课⽂ 1、⽼师叙述诗意,学⽣根据诗意练习背诵。
2、学⽣互背古诗。
3、抽⽣背、齐背古诗。
第⼆课时 ⼀、指导看图,揭⽰课题 1、出⽰图⽚,说说看到了什么? 2、李⽩将要离开了,汪伦特地赶来送他,李⽩⼗分感动,写下这⾸《赠汪伦》。
教科版第七册《古诗两首》电子课文
教科版第七册《古诗两首》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七册《古诗两首》电子课文
寒山寺与乌衣巷历尽风风雨雨,承载着多少文人墨客的悠悠情思啊!今天细细品来,也会使人感慨万千。
古诗两首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释】
枫桥:原名封桥,因为这首诗而改名枫桥,在苏州市阊(chāng)门外。
泊:船靠岸,停船。
泊,b。
江枫:江边的枫树。
渔火:渔船上的灯光。
愁:chu。
眠:min。
寒山寺:枫桥附近的一个寺院,因唐代名僧寒山曾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乌衣巷:古地名,在今江苏省南京市秦淮河南岸。
锡:_ī。
朱雀桥:秦淮河上的桥名,在乌衣巷附近。
王谢:王导和谢安,东晋的两大豪门贵族,当时都住在乌衣巷。
认泊愁眠。
部编二语文下第课《古诗两首》导语《古诗两首》是部编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分别选取了唐代诗人杜牧的《秋夕》和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夕》两首古诗。
通过对这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华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培养对于古诗词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一、课文概述《古诗两首》是一篇描写中秋节的诗歌。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中国文人雅士们最喜欢写诗的主题之一。
在这两首诗中,诗人们通过对夜空、月亮、家庭团圆等元素的描绘,抒发了他们对家乡、家人和美好生活的思念之情。
二、《秋夕》《秋夕》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诗歌,共有七个句子。
这首诗以描绘夜晚的景象为主线,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首先,诗人以“銮舆卷尽西风”这样的形象化的描述来描绘夜晚的景象:皎洁的月光照耀着大地,使人们感到心旷神怡。
接着,诗人描述了家庭团聚的场景,通过表现家庭的和睦和团结,传递出对于家乡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写意的手法展开,没有严格的韵律要求。
诗人运用了对偶句、借景抒情等修辞手法,使得整首诗显得朴实自然,引人入胜。
三、《秋夕》《秋夕》是宋代诗人陆游的作品,也是一首描写中秋节的诗。
与杜牧的《秋夕》不同的是,陆游的诗中更加注重细节描写,使人们能够感受到他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人通过对夜晚的描写,再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云雾缭绕,月色如水。
他用“触目皆是心期”来形容自己对于家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于困境的痛苦和不满。
整首诗采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结构紧凑,意境深远。
陆游运用了象征和比喻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感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诗歌的共同点虽然这两首诗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它们都以中秋节为主题,表达了对家乡、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它们的共同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夜晚的景象:《秋夕》中的銮舆卷尽西风,《秋夕》中的云雾缭绕,月色如水,都是对夜晚景象的描绘,给人一种沉思和悠远的感觉。
2.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两首诗中都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通过家庭团聚的场景和对家人的思念描写,表达了对家乡的深情厚意。
【精选】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8课《古诗两首》基础知识点+课文讲解一、我会写危wēi(危险、危楼、危难)敢gǎn(勇敢、不敢、敢作敢当)惊jīng(惊动、惊奇、惊吓)阴yīn(阴天、阴雨、阴晴)似sì(相似、类似、似乎)野yě(田野、野菜、野外)苍cāng(苍白、苍天、苍老)茫máng(白茫茫、茫然、渺茫)二、我会认宿sù(住宿、宿舍、宿营)寺sì(山寺、寺庙、寺院)辰chén(星辰、时辰、辰光)恐kǒng(恐怕、惊恐、恐龙)庐lú(庐山、庐江、茅庐)笼lǒng(笼罩、笼络、笼统)盖gài(盖住、盖房、掩盖)三、多音字宿sù(宿舍)xiù(星宿)似sì(相似)shì(似的)笼lóng(笼子)lǒng(笼罩)四、近义词危——险惊——吓五、反义词阴——阳低——高六、理解词语危楼:高耸的楼房。
星辰:星的总称。
敕勒川:敕勒族祖居住的地方,在现在的山西、内蒙古一带。
阴山:在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四野:草原的四面八方。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同“现”,出现。
七、古诗译文1.《夜宿山寺》:山上寺院的高楼真高啊,好像有一百尺,人在楼上好像一伸手就能摘下天上的星星。
站在这里,我不敢大声说话,唯恐(害怕)惊动天上的神仙。
2.《刺勒歌》: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
天像圆顶的帐篷,笼罩着四面的原野。
蓝蓝的天底下,原野一眼望不到边,风儿吹过,牧草低伏,现出了隐没于草丛中的牛羊。
八、问题归纳1.《夜宿山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夜宿山寺》这首诗运用了极其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寺中楼宇的高耸,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庙宇工程艺术的惊叹以及对神仙般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之情。
2.《敕勒歌》描写了哪些景物?给我们呈现的是什么画面?写了大草原、阴山、天空、草、牛羊等景物。
给我们呈现了广阔壮美、空旷高远、草木茂盛、牛羊肥壮的美丽图画。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草》是一首咏物诗,《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
学习啦我在此整理了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草》白居易篱篱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二课《古诗两首》教案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宠爱春天、宠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伴侣们,大家从小到如今确定会背不少诗吧,今日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简洁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状况,随机纠正读音。
留意"荣'不要读成y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状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当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假如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稳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ng);平舌音:菜(ci)宿(s)。
建议写字前引导学生再次认读这些字,稳固读音。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古诗两首》课文原文及赏析
课文原文: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赏析: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月光为引子,描绘了诗人在寂静的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
他抬头仰望明月,又低下头来思念远方的故乡。
全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月光和霜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故乡、亲情的独特情怀。
《悯农》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以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劳动的场景为背景,描述了农民们挥汗如雨,辛勤劳作的情景。
诗人通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两句,深深地揭示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农民的辛勤付出。
这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是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刻反映和深情呼唤。
两首诗虽然主题不同,但都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魅力。
它们不仅教育我们要珍惜眼前的一切,更要懂得感恩和尊重那些为我们默默付出的人们。
同时,这两首诗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对自然、生活和人性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对我们今天的阅读和学习仍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古诗两首》课文内容
导读:望天门山[1]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2]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2]楚江:即长江。
古代长江中游的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1]晴方好,
山色空蒙[2]雨亦奇[3]。
欲把西湖比西子[4],
淡妆浓抹总相宜。
注释
[1]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3]奇:奇妙。
[4]西子:即西施,春秋时代越国有名的美女。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