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3
抗菌药物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的合理应用摘要:目的:研究儿科患者合理运用抗菌药物的效果。
方法:本次研究需要选取儿科患者,病例数72例,纳入时间段2020年1月~2020年5月。
为了提升研究效果,采用分组式结果分析,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n=36例)与对照组(n=36例),组别不同运用的用药对策不同,对照组患者运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指导,研究期间需要护理人员做好记录工作,重点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
结果:采用合理用药指导的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4.44%,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75%,两组患者研究数据差异度高(P<0.05)。
结论:为提升儿科抗菌药物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需要对抽取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指导,结果显示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胃肠道、发热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可在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抗菌药物;儿科;临床治疗引言:本次研究需要选取部分儿科患者,运用不同用药对策并分组对比,以此来探究最佳用药对策,具体研究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需要纳入72例儿科患者,研究开始时间为2020年1月,结束时间为2020年5月。
对照组(n=36例)患者运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年龄≥3岁,≤9岁,平均年龄(5.69±1.25)岁,患者男女占比20例、16例;观察组(n=36例)患者实施合理用药指导,患者年龄≥2岁,≤11岁,平均年龄(6.25±2.45)岁,患者男女占比21例、15例,两组患者基础资料差异度低(P>0.05)。
1.1.方法对照组儿科患者运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不进行特殊用药指导。
观察组儿科患者需要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基础上,实施合理用药指导,具体实施如下:(1)用药前评估,患者入院后需要护理人员主动询问家属疾病情况、症状、是否用药、合并类疾病以及用药过敏史等,随后对患者检查结果进行查看,最后将询问结果准确记录,并向主治医生汇报。
主治医生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方案,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患者用药效果、不良反应等[1]。
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抗菌药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工具,但其滥用和不合理使用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广泛关注的问题。
儿科患者更容易出现感染,因此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菌药在儿科的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合理的使用抗菌药需根据患者的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进行选择。
儿科患者的感染类型多样,如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腹泻等。
在确定感染类型后,应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明确病原体的敏感性,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另外,应注意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若病情持续恶化或无明显改善,则应考虑更换抗菌药物。
其次,在儿科中,应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对于儿童来说,其生理特点和药物代谢能力与成人存在差异,因此抗菌药剂量需进行调整。
同时,应遵循完整的疗程,即便患者症状缓解,也应继续使用抗菌药物的疗程,以杜绝抗菌药物滥用,避免感染的复发。
此外,应优先考虑使用窄谱抗生素,以减少广谱抗生素的使用。
广谱抗生素对包括正常菌群在内的机体有较大的破坏作用,容易引起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对于儿童,尽可能选择窄谱抗生素以减少这一风险。
另外,近年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广泛关注。
例如,在手术前预防感染、高危患者预防感染等情况下,应慎重使用抗菌药物。
这些预防性使用的抗菌药物应有明确的适应症和用药指南,并且应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
此外,要加强儿科医生和家长的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认识。
儿科医生应积极更新自身的知识,了解抗菌药物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用药指南。
同时,儿科医生也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告知他们抗菌药物的适应症、用药原则和可能的不良反应,引导家长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抗菌药物在儿科的合理使用应遵循感染类型和病原体敏感性选择药物,遵循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原则,优先选择窄谱抗生素,谨慎使用预防性抗菌药物,并加强医生和家长的教育。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和细菌耐药性的发生,保证儿科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刘婷玉抗生素自发明以来,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各种抗生素应用于临床的同时,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但是,也带来了不少棘手的问题,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儿童,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 抗生素的一般概述抗生素一般系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所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他种微生物的药物。
除了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还可通过半合成或合成法来大量生成。
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咪唑类、多肽类、植物抗生素(如黄连素、鱼腥草、穿心莲)等。
临床上选用抗生素时,应着重抗生素对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和患儿机体状态两方面去考虑。
选择的抗生素要具有良好的杀菌效果首先按照疾病的临床症状做出诊断选药,必要时进行细菌学检查及药物敏感性试验。
例如,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选用青霉素G,金葡菌引起的肺炎则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异唑类青霉素或红霉素。
其次,熟识并了解各种抗生素的体内动力学特点,才能合理选用。
例如,肠道难吸收的氨基糖苷类、制霉菌素,口服时仅作为肠道灭菌剂;氨苄青霉素、红霉素、喹诺酮类,在胆汁中浓度较高,多用于治疗胆道感染。
. 选择的抗生素要适合患儿的生理状态婴幼儿肝、肾发育尚未成熟,对抗的消除能力较弱,易引起毒性。
例如,新生儿肝脏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尚未发育,应用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征;新生儿肾功能只有成人的20%,庆大霉素的血浆半衰期长达18h,为成人2h的9倍,用药易蓄积而致患儿听力障碍。
同时,对乳母用药,也要考虑对乳儿的影响,有些药物易通过乳汁分泌,例如红霉素、四环素,使乳儿产生过敏、溶血等反应。
另外,喹诺酮类药物可影响软骨发能,因此慎用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及儿童。
儿科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摘要]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类药物,对控制细菌感染,控制疾病流行,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目前滥用抗生素多,耐药菌株迅速增多,药物的副反应屡有报道,使医学界面临严峻的挑战。
因此,临床上如何选好、用好抗生素,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儿科合理应用抗生素尤其重要。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应用于临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广泛应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对控制细菌感染,疾病流行,起了积极有效的作用,使多种感染性疾病的病死率有了显著下降。
但是滥用抗生素,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药源性疾病的出现,也给人们带来了苦果。
如何合理应用抗生素,是临床上亟待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都不成熟,抗感染的能力比成人低下,容易发生感染性疾病,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加严重,而小儿机体自身调节功能、生理功能尚未充分发育,对药物的反应一般比较敏感,易受药物影响,因此,儿科的合理用药更为重要。
1抗生素的概述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从中提取的抗生素称天然抗生素,经人工合成的称人工合成抗生素,现在能选用的抗生素有一百多种,大多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余在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喹诺酮类、抗结核类药、抗真菌药、磺胺类等,其抗菌效果决定于:机体的免疫状态;病原微生物对药物的敏感性;抗菌药物的性能。
三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在选用时应注意这些特点,以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
1.1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及临床意义:理想的抗菌药物具有抑制或杀灭病原菌的作用而不损害机体。
抗菌药物的作用一般可分4类: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繁殖期杀菌剂)属此类的有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等;②损害细菌胞浆膜的渗透性(静止期杀菌剂)属此类的有制霉菌素、两性霉素等;③抑制细菌细胞的蛋白合成(快速抑菌剂)属此类的有红霉素、氯霉素等;④影响细菌核酸代谢(慢效抑菌剂)属此类的有利福平、喹诺酮类等,了解各种抗菌药物的作用原理,为选用药物和联合应用抗生素时奠定了理论依据。
儿科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抗菌药物的滥用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这不仅导致了多药耐药问题的恶化,也给儿童健康带来了潜在的风险。
因此,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合理使用的必要性、合理使用的原则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对于儿科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其对外界病原体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弱,容易感染各种细菌。
因此,在面对细菌感染时,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帮助控制疾病的进展,预防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儿童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然而,抗菌药物滥用的现象在儿科临床中十分常见,主要表现为非必要使用、不规范用药和过度用药等。
这种滥用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还加重了抗微生物耐药性的增长。
事实上,据统计,全球每年约有70%的儿童使用过抗菌药物,其中大部分使用是不必要的。
因此,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是非常必要的。
合理使用儿科抗菌药物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根据细菌感染的严重程度和类型选择适当的抗生素。
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针对不同细菌的抗生素才能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其次,准确掌握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方式。
儿童的肝肾功能尚未完全发育,因此需要根据年龄、体重等因素来计算剂量,避免过量或过少用药的情况。
此外,儿童服药方式可能不同于成人,比如可以使用颗粒剂形式。
最后,严格控制治疗周期和用药时机。
抗菌药物的过长或过短治疗周期都会对细菌产生压力,导致抗药性的出现。
为了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一些策略和措施也被提出。
首先,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其对抗生素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其次,加强监管和管理,建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南和规范,对医生的开药行为进行审查和评估。
此外,建立抗生素使用的监测系统,及时了解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和耐药情况,为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最后,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和患者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认识和意识,减少不必要的用药。
综上所述,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新生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原则1.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新生儿窒息:原则上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小于12x109/L,不使用抗生素;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12x109/L小于15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15x109/L小于20x109/L,使用抗生素不超过5天,抗生素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无感染指证,血常规wbc大于20x109/L,使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联用;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2.胎粪吸入综合症: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湿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颅内出血: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4.新生儿黄疸:一周内抗生素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不超过3天;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5.新生儿贫血:不使用抗生素;6.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如新生儿败血症、新生儿脑膜炎、新生儿肺炎:有感染指证如发热、反应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7.新生儿脐炎伴脓性分泌物或发热: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8.新生儿TORCH感染伴肝功能损害:不使用抗生素;新生儿梅毒仅限于青霉素类,疗程10到4天;9.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可考虑青霉素类及头孢第2代联用,有严重感染的可请示科主任使用头孢第3代或碳氢酶烯类抗生素;疗程1到2周;10.新生儿硬肿症、新生儿低血糖:预防选用青霉素类及头孢第1代或第2代;大于一周不使用抗生素;11.新生儿低钙血症、新生儿产伤、先天性心脏病:不使用抗生素;。
儿科病房抗生素使用调查分析及合理应用【摘要】目的调查我市儿科病房抗生素使用状况,讨论临床应用抗生素药物的合理性。
方法通过随机抽取部分儿科住院病历作为统计样本对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随机抽取2009年3月-2011年2月我市某二甲医院儿科住院病历300份,抗生素使用率81%,单独用药占使用抗生素的77.7%,联合用药占使用抗生素的22.2%。
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头孢菌素类,其次是青霉素类、大环内酯类。
结论我市儿科住院病人抗生素使用仍存在不合理现象,需进一步改进。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分析;合理用药抗生素在儿科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应用中十分广泛,由此产生一些不合理使用现象,造成不良反应增加,并且不断产生大量新的耐药菌株。
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儿童危害非常严重,本文通过对我市抗生素使用的基本情况的调查分析,并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综述。
1材料和方法对我市某二甲医院2009年3月-2011年2月出院病历30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7例,女133例;年龄0-6岁。
分别统计每位患儿的年龄、性别、疾病诊断、用药情况及种类、细菌培养、用药时间、联合用药情况等。
2结果2.1抗生素使用率300例住院患儿中有243例使用抗生素,占住院患儿81%,其中预防用药32例。
2.2联合用药情况一联用药189例,占抗生素使用的77.7%,二联用药54例,占抗生素使用的22.2%,多联暂无。
2.3给药途径使用抗生素患儿243例中静脉用药226例,口服用药17例,肌肉注射暂未查到,口服和静脉联合用药为13例。
2.4给药次数住院患儿药物1次/天占174例,2次/天占48例,3次/天占21例。
但2次/天和3次/天用药的患儿其用药时间多在白天,间隔时间大约3-6小时口服用药频率合理。
2.5用药情况用药品种比较单一,同一种抗生素使用频率高,在常用的头孢噻肟钠、头孢呋辛、头孢曲松、青霉素、阿奇霉素这几种药物中,头孢类抗生素使用率最高,这是由于头孢菌素类临床使用较为安全,抗菌谱广,过敏反应发生率较低。
儿科抗生素临床合理应用研究摘要:由于抗生素的大量滥用导致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多,抗生素在临床的不合理使用已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抗生素在儿科应用范围属于广泛的药物,临床抗生素不合理的使用对小儿身心健康危害尤为严重,抗生素在儿科要加强合理应用。
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儿科不宜使用的抗生素等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关键词: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39-01药物是治疗疾病的一个重要手段,而其副反应、过敏反应和毒性作用则常会对机体产生不良影响。
在临床药物应用中,抗生素是临床上应用常见并且范围广、种类繁多的一类药物。
使用抗生素合理对疾病的治愈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滥用抗生素引起多种不良反应,尤其儿科患儿自身发育尚未完善,不良反应尤为严重,我国每年约有3万名儿童因不合理应用抗生素而导致耳毒性药物致聋以及其他不良反应。
抗生素在儿科中应用须慎重、确切,更要求剂量恰当。
正确、合理地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减缓细菌耐药性发生、降低医药费用的关键[1]。
本文从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表现、不良后果、合理使用原则、常见病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小儿不宜使用的抗生素几方面进行了详细地阐述,以利于在儿科中规范和合理使用抗生素。
1儿科抗生素滥用现状及不良后果目前,在儿科临床中存在无论感染还是非感染性疾病,没经确诊或没经实验室检查就应用抗生素,也不分何种病菌感染,甚至不分清疾病性质就用静脉注射使用抗生素,而且疗程过长,剂量过大,使用时缺乏科学依据[2]。
有些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谱、药动学以及药效学缺乏相应的了解,选用的抗生素与感染的病原菌不符合,导致临床治疗效果欠佳。
尤其是在病毒性感染使仍应用抗生素,一些病毒性感染无抗生素使用指证,却在在临床中普遍滥用。
在应用抗生素时为防止抗生素使用时耐药菌株的产生,有时需要联合应用抗生素。
抗生素在儿科的合理应用
杨亚静;白玉
【期刊名称】《基层医学论坛》
【年(卷),期】2014(000)028
【摘要】抗生素作为治疗感染性疾病的强效药物,其在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也
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由于儿童身体发育不完善,机体的药物代谢能力相对较弱,所以更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影响治疗效果,损害患儿身体健康。
目前,抗生素在儿科临床应用中普遍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如给药方式不当、用药剂量过大、用药时间过长、药物联用不当等,儿科抗生素应用的合理性问题已经受到了临床广泛关注。
本文分析了儿科抗生素滥用的原因及对策。
【总页数】2页(P3851-3852)
【作者】杨亚静;白玉
【作者单位】西安市长安区医院,陕西西安 710100;西安市长安区医院,陕西西安 7101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降钙素原对儿科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指导抗生素合理应用
2.血常规和前降钙素检测对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的影响研究
3.儿科临床中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方法探
讨4.简析西医儿科抗生素临床如何合理应用的体会5.药师对儿科抗生素合理应用
干预及价值评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应用范围广,品种繁多地一大类药物.抗生素地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地品种.剂量.用药时间,给药途径,疗程是否与患儿地感染状况以及其生理,病理状态相适应.目地是有效控制感染,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防止人体内菌群失调,减少耐药性地产生.当前滥用抗生素地情况非常严重,引起不少不良毒副反应..甚至危及生命,细菌耐药性也大大增加,已到了非严格管理不可地地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地主要表现有:.不管感染还是非感染疾病,只要有病就用抗生素..不管什么感染,都用广谱青霉素,广谱先锋霉素..不管疾病性质,大都用静脉注射,而且剂量过大,疗程过长..不管抗生素地抗菌特点,常一天一次使用,还和其它药物如病毒唑,维生素,能量合剂混合在较大量液体中点滴,.使用一些在儿童期禁用,慎用或已被淘汰地药物.以上情况,必须纠正.
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地原则
必须掌握适应症并遵循安全和有效,经济地原则.
. 病毒性疾病或估计是病毒性地不宜用,如普通地上呼吸道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等.
.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应尽早确诊后再对因治疗.
. 对细菌感染患儿,选用适宜抗生素,适当地剂量和疗程,用药途径和合理地间隔时间,同时必须采用各种综合措施,纠正内环境紊乱.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给药途径:应根据感染严重程度及药物动力学特点决定给药途径,轻症感染尽量选用生物利用度高地口服制剂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有多种药物可供选用时,应以窄谱,不良反应少,价廉者优先.注意剂量和间隔时间. () 抗菌药物地更换:一般感染用药小时(重症小时)后可根据疗效,决定是否需要更换抗生素.
() 疗程:一般感染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明显好转或恢复正常后再用药天,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用药,易过敏和耐药,不允许擅自将全身用药制剂在局部使用.
. 预防性用药应严格掌握指征,儿科在以下情况下可考虑预防给药:
() 风湿病:用苄星青霉素预防,儿科剂量万万,每月一次.
() 流行性脑膜炎:对密切接触者常用,日.
() 密切接触开放性结核病人地儿童用异烟肼个月.
() 慢性疾病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者,可按具体情况每周用抗真菌药日.
() 烧伤病人手术前后用药天
() 外科手术:于麻醉时用一种抗生素静脉注入,可预防手术后细菌感染并发症.
() 婴儿室中出现细菌感染流行,按病原菌用药预防.
二. 常用抗生素在儿科使用特点
内酰胺类:临床上最常用,化学结构中具有内酰胺环,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 青霉素类:
. 青霉素:主要作用于球菌,可治疗扁桃体炎,咽喉炎,下呼吸道感染,流脑,破伤风,淋病,梅毒等,万,分次肌注或次静脉滴注,最好稀释成滴注,过浓或过大可引起青霉素脑病,青霉素肾病.不能静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耐酶青霉素类:如新青,邻氯青.主要用于金葡萄菌感染引起地肺炎,败血症,软组织炎,骨髓炎等 .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广谱青霉素:如氨苄,阿莫西林,安美汀,美洛西林,替卡西林等,杀菌作用强,抗菌谱广,可用菌感染.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头孢菌素类:
. 第一代:如先锋,,,,,主要用于产青霉素地金葡菌和菌.
. 第二代:如西力欣,新福欣等,较第一代抗菌谱广,对菌作用强.
. 第三代:如头孢曲松钠,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等,抗菌活性及抗菌谱更广,其中几种对绿脓杆菌有良好作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第四代:头孢匹肟(马斯平),对,菌均有良好地抗菌活性.
() 大环内酯类:抗菌谱窄,与青霉素相似,近来应用越来越多,因它对菌,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百日咳,白喉等有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红霉素:() ,分二次静脉滴注,浓度为
. 阿奇霉素:,每日一次,口服或静滴,连用三天,可维持一周,点滴时间不小于小时.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其它:罗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琥乙红霉素等
() 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对葡萄球菌和菌有效,由于对耳,肾地毒性大,故岁以下慎用.与内酰胺类有协同,一般不单独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喹诺酮类:抗菌谱与头孢三代相似,杀菌迅速,如氟哌酸,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此类药物对幼年动物可致软骨损害,在人类尚未发现,目前认为不宜用骨骼系统未发育完全地岁以下小儿,尤其是婴儿,必要时短期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其它:
.林可霉素类:适应于和厌氧菌.
.万古霉素:主要用于菌严重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磷霉素:广谱,作用不强,毒性低,用于轻,中度感染.
.磺胺:用于弓形虫,卡氏肺囊虫等.
.甲硝唑:用于厌氧菌,原虫感染 .
三.特殊情况下抗生素地应用
.肝功能减退时,红霉素类,磺胺类,克林霉素类,林可霉素,可使升高,氯霉素,利福平,异烟肼,二性霉素等地毒性加强,故在肝功能减退时不能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肾功能减退时,经肾排泄地药物代谢产物可在体内积聚产生毒性反应,必须减少剂量地有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第三代头孢,氧哌嗪青霉素可正常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新生儿中,就药物地生物转化来说,其生理和病理情况与大儿童不同.氯霉素易致灰婴综合症,磺胺和呋喃类可发生黄疸或溶血现象,抗生素应静脉应用,避免肌注出现硬结及吸收不佳.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妊娠期和哺乳期:妊娠期禁用致胎儿畸形或明显毒性地药物,包括四环素,磺胺,甲硝唑,利福平;慎用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喹诺酮类,异烟肼,氟胞嘧啶,呋喃妥因等.哺乳期不宜服用地有磺胺类,成熟乳中抗生素售量很少超过母亲每日给药量地,故可酌情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在乳汁中浓度低,且乳儿口服后不吸收,因此对乳儿安全.初乳期在乳汁中含量宜减少剂量地有:异烟肼,红霉素,克林霉素,氯霉素,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氨苄西林,羧苄西林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四.急性呼吸道感染时抗生素地合理应用
.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地疾病,是指以鼻咽炎为主地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炎,喉炎,会厌炎等 .应作定位诊断才能做到合理使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普通感冒:一般为自限性,通常天,个别达天,咳嗽流涕持续二周以上,不用抗生素. () 中耳炎:渗出性中耳炎指中耳炎内有渗液,持续周以上,无急性感染表现,不使用抗生素,如持续个月以上,应考虑用抗生素;急性中耳炎指全身或局部症状可使用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头孢克洛,支原体者用大环内酯类,病程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鼻窦炎:单纯病毒性鼻窦炎不使用抗生素,细菌性鼻窦炎可使用抗生素同上.
() 咽炎和扁桃体炎:病毒性不使用抗生素,细菌性可选用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第一代头
孢类,过敏者选用大环内酯类,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 喉炎:无并发症地单纯性病毒性喉炎不用抗生素,喉梗阻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细菌性可选用青霉素或羧苄青霉素,苄唑青霉素,必要时选用二,三代头孢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应选用万古霉素,天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指气管,支气管,毛细支气管和肺泡,肺间质.肺炎是严重威胁小儿健康地首位感染性疾病,其主要病原之一是细菌.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气管支气管炎:主要病原是病毒或反应性气道疾病,病程少于天者少用抗生素:病毒原性,病程等于天,咳嗽加剧,痰量增多或脓痰者,外周血细胞升高者也可用;细菌性首选青霉素类,病程天,支原体,衣原体类选用大环内酯类,疗程周以上.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毛细支气管炎:病毒,,支原体,衣原体为主要病原,对病情严重,病程等于天者,早产儿,小婴儿,原有心肺疾病者,免疫功能缺陷者,支原体,衣原体感染者使用抗生素,疗程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肺炎:是威胁我国儿童健康和生命地四大常见病之一,使用抗生素最多,应作病原学检测,针对病原选用抗生素,在此之前先经验性选用抗生素,按病情严重程度,年龄,症状,体征,胸片特点及当地细菌流行病学监测来选择.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社区获得性肺炎:考虑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支原体等病原,首选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备选第二代头孢,支原体选大环内酯类,重度应收入住院.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院内获得性肺炎:按病原敏感性选用,第三代头孢甚至超广谱类,抗真菌类.
五.小儿腹泻时抗生素地合理使用
.感染性腹泻:水样便多为病毒性或产毒性细菌感染,一般不用抗生素,只要做好液体疗法可以痊愈,(约占).如果伴明显中毒症状,不能用脱水解释,解粘血便者可选用抗生素治疗(约占)可选头孢三代类,广谱青霉素,灭滴灵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非感染性腹泻:食饵性地只需调整饮食,症状性地要积极治疗原发病.
.迁延性,慢性:指腹泻持续二周和二月者,要纠正脱水,纠正内环境,增加机体抵抗力,微生态疗法.
六.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地抗生素合理使用
.病毒性:病毒唑,更昔洛韦
.细菌性:选用能通过血脑屏障地抗生素,如第三代头孢类,青霉素类(需加大剂量),,青霉素等;结核性脑膜炎用异烟肼,利福平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原则是剂量足,疗程较长,静脉给药,脑脊液好转不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