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6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材分析】《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是“电与磁”这一章的核心内容,是在学习了电流的磁场后,再次将“电”与“磁”联系起来。
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对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
另外,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
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节课课标要求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属于“经历”和“了解”的水平层次。
教材内容从摇动发电机使灯泡发光这一情景开始,继而引发学生对“磁生电”的猜想,引出“用实验来探究磁在什么情况下生电”的探究活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汇总、交流、归纳,得到“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电路中产生电流”的结论。
本课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导体在磁场中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应侧重于科学探究的过程,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初步的实践能力、进行交流合作的意识等方面都大有裨益。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知道发电机能发电,但对于发电机为什么能发电,学生是不了解的,因此,学生很想知道其中道理,这是激发学生进行学习的兴趣所在。
学生经过两年的物理学习,己能完成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具备了一些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
但应注意到,学生的能力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再加上本节内容比较抽象,从器材到实验方法都对实验者提出较高要求,特别是总结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需具备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
可能有部分同学在本节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和障碍,需要同学的帮助和老师的引导。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及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2)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能量转化及广泛应用。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尤其是交流与合作过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积极动手、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探究习惯。
2、通过课程学习,学生形成细心严谨的实验品质和勇于质疑乐于实践敢于幻想的科学精神。
3、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和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二)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方法](一)教法:引导参与、调控点拨;(二)学法:自主互助、合作交流[教学准备](一)教具:U型磁铁、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及手摇发电机、动圈式话筒、原副线圈,(二)学具:磁铁(2个)、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线圈、自制发电机。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投影央视热播《神话》电视剧片段:手机没电了视频内容:主角穿越到古代,但手机没电了,主角先设计方案。
再想方设法寻找材料制造发电机给手机充电。
提问:主角找到哪些材料?这些材料能发出电吗?调动学生思考.(设计意图:用穿越这个流行元素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
1、合作探究一:初探磁生电(投影主角找到的材料:磁铁和铜线,问题:利用主角找到的这些材料。
试一试能不能产生电流。
教师(适当引导):磁可以提供磁场,教师提供灵敏电流表。
电动机是怎样动起来的?学生(动手实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初步探索磁生电。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成功,有的不会。
因为这个现象比较微弱。
这个时候可以介绍奥斯特和法拉第的经历。
对同学进行德育教育。
教育同学在做实验时应细心严谨。
引出实验课题,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法拉第经历了十年才能得出这个实验结论?2、合作探究二:细探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7.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班级:九年级(1)班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教师:张小丽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 知道电磁感应现象,进一步认识电与磁的联系。
(2)知道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电流的条件,知道感应电流方向与什么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经历探究的交流与合作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究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探究方法。
实验器材学生每组实验器材:左右手定则(1套)灵敏电流计(1只)开关(1只)蹄形磁铁(3块)、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复习电流产生的磁场(奥斯特)引导学生猜想。
问题2:能用磁场产生电流吗?2.教师出示手摇发电机的模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说出手摇发电机的构造。
演示:摇动手摇发电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发电机的线圈只有在转动时才会发出电来,由此可以猜想:线圈在磁场中转动时产生电流,可能与线圈导体在磁场中的运动有关。
二、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问题一:导体通电后,周围会产生磁场,那么将导体放在磁场中也会产生电流吗?问题二:保持电路闭合,让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运动,就会有电流吗?问题三:让闭合电路中的导体不动,让磁铁运动,会产生电流吗?学生猜想,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实验过程,并对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
学生通过自己做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电磁感应现象的内容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师总结归纳。
(板书)1、电磁感应现象: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称为电磁感应现象。
2、感应电流:电磁感应中产生的电流称为感应电流。
3、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导体必须时闭合电路的一部分。
2)导体必须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让学生阅读课文第138页“信息窗”,了解科学家法拉第。
四、运用拓展(10分钟)(一)依据本节学习内容,学生自编习题,沟通解答。
请你来当小教师,编一道题,考考大家(同桌)!(二)依据学生自编习题的练习状况,有选择的出示下面习题供学生练习。
为了稳固本节学问,加强学问的运用拓展,教师也给大家设计了一些习题,检测一下大家对本节学问的驾驭及运用状况。
请看:1、(2014.山西.17题.3分)如图为“探究电磁感应现象.的试验装置.在探究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A.保持导体AB在进场中静止不动,电流表指针会发生偏转B.只要导体AB在磁场中运动,电流表指针就会发生偏转C.当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时,说明机械能转化为电能D.利用这一现象所提醒的原理,可制成电动机2.(2009.河南.13题.2分)在图6所示的试验装置中,可以用来探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的是( A )3.(2011.河南.15题.2分)图9是动圈式话筒的构造示意图,当人对着话筒说话时,声音使膜片振动,及膜片相连的线圈在磁场中运动,产生随声音变更而变更的电流,经放大后作通过扬声器复原成声音。
下列设备及动圈式话筒丁原理一样的是( D )A.电钳 B.电饭锅 C.电动机 D.发电机4、(2009.贵阳.26题.3分)如图10所示,虚线区域内的“×”为垂直纸面的磁感线,当金属框沿光滑绝缘斜面的顶端,由静止开场滑究竟端时,具有的动能为E1;若将金属框换成质量一样的塑料框,其他条件不变,塑料框滑究竟端时,具有的动能为E2。
请推断E1和E2的大小关系,并简要说明推断理由。
(提示:金属框是导体,有电阻)答案:E1>E2图10解析:因为金属框是导体,所以它在通过磁场的过程中会因为切割磁感线而产生感应电流,是一局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所以E1>E2。
5.(2012.河南.18题.4分)用图10所示的试验装置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1)试验中,通过视察灵敏电流计的指针是否摇摆来推断电路中是否有感应电流.(2)闭合开关,若导体ab不动,左右挪动磁铁,电路图10 中有(选填“有”或“无”)感应电流.(3)在仪器和电路连接都完好的状况下,某小组的试验现象不太明显.请提出一条改良措施:将导体棒ab换成多匝线圈;或换用磁性更强的磁铁;或加快导体棒ab切割磁感线的速度。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学对象:八年级教学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能够运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培养合作意识,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教学重点: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教学难点:如何设计实验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教学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实验器材:蹄形磁铁、线圈、开关、导线、电流表等。
2.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电磁感应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二、自主学习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2.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1. 教师讲解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强调关键点。
四、实验探究1.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验证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
2. 各组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五、课堂小结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实验探究等形式,使学生掌握了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
在实验环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提高了合作意识和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电磁感应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巩固练习1. 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教师针对学生作业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疑问。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讨论:感应电流产生的条件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
2. 各组学生进行展示,分享实例。
3. 教师点评学生展示,引导学生学会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2. 教师点评学生表现,给予鼓励和建议。
九、课后作业1. 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
2. 教师批改作业,了解学生掌握情况,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十、教学反思2. 针对不足之处,制定改进措施,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篇一: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案】【篇二:教案:18.2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沪科版九年级物理第十八章第二节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导学案夏道中学物理组郑定安一、[课型课时](一)课型:实验探究(二)课时:1课时二、[教材学情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探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在进行教学时,关键是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
得出实验结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自愿结合组成讨论小组,在班级内进行交流与讨论,教师进行适时调控。
交流与讨论的内容首先是学生的实验结果与他人结论的不同,对存在的差异要利用实验进行检验;其次是就实验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讨论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尤其是交流与合作过程(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在探究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积极动手、认真观察、动脑思考的探究习惯。
2、在与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实验中、在班级讨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五、[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
(二)教学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六、[教学方法](一)教法:引导参与、调控点拨;(二)学法:自主互助、合作交流七、[教学准备](一)教具:u型磁铁、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及手摇发电机、动圈式话筒、原副线圈(二)学具:磁铁(2个)、灵敏电流计、开关、导线八、[板书设计](一)探究实验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结论;6、评估、交流与合作(二)电磁感应现象(三)电磁感应现象的应用九、[教学过程]- 1 -- 2 -- 3 -十、[教学反思]本节科学探究,让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进一步学习了科学探究的方法,通过交流与讨论,质疑、辨疑,验疑、归一,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力。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掌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思维。
3. 感受科学探究的乐趣,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电磁感应现象2. 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3. 实验探究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电磁感应现象,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教学难点: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电磁感应现象和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实验法:观察实验现象,分析数据。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心得。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电磁铁实验,引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
2. 新课:讲解电磁感应现象,介绍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4. 数据分析: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5. 总结:讲解产生感应电流的原理,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一、第一节:电磁感应现象1. 导入:通过展示电磁铁实验,引发学生对电磁现象的兴趣。
2. 讲解:介绍电磁感应现象的定义,解释磁场、导体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3. 示例:展示法拉第的实验,让学生了解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过程。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际应用。
二、第二节: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1. 导入:回顾上一节的内容,引导学生探讨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2. 讲解:介绍产生感应电流的三个条件:闭合电路、导体、切割磁感线。
3. 实验: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4.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验证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三、第三节:实验探究1. 导入:讲解本节内容,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2. 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数据。
3. 数据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4. 总结:讲解实验结果,强调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四、第四节:数据分析与结论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实验过程,准备进行数据分析。
《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学设计模板(一)[设计意图]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凝聚了法拉第十年的心血,是一个艰辛而漫长的探究过程,我们今天的学习,不可能要求学生在短短的一节课时间内,完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重现这一伟大的发现,本节的教学重点应在于引领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领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正确的探究观念和探究意识;在于通过物理学史的介绍,使学生被科学家的精神所感动,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效果!!(二)引入1、讲述“逆向思维结硕果”故事(见附录1)2、如图所示,师生共同做奥斯特的“电磁”实验,启发思考:磁 -->电?说明:以故事引入新课,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是本节课以“逆向思维”为主线的起点。
二、对探究磁-->电实验器材的选择1、引导学生对“电磁”实验中各部分器材作用的分析:(1)电源——产生电流;(2)导线和开关——形成闭合电路;(3)小磁针——检验磁场的产生2、继续运用“逆向思维”选择磁电实验器材:(1)磁铁——产生磁场;(2)导线和开关——形成闭合电路;(3)电流表——检验电流的产生。
说明:①启发学生思考如何选择检验电流产生的仪器,学生可能有小灯泡、电动机、电流表等方案,类比奥斯特实验中选用灵敏的小磁针,确定选用灵敏电流计;②在这一过程中,同学们面前摆放的是电。
磁实验器材,并且要求他们合上课本,运用“逆向思维”对实验所需器材进行分析推理。
三、探究磁电的实验过程1、闭合开关、观察的电流计的指针没有偏转;2、师生共同分析是否因为磁场不够强,断开开关,分别改接条形磁铁和马蹄形磁铁并分别将它们放在导线的不同位置后闭合开关;3、在“失望”地认为磁不能产生电后,教师似“无意间”拿走马碲形磁铁,学生们突然发现指针偏转了,重复实验,发现磁的确能产生电流;4、得出初步结论:“运动”是磁生电的必要条件。
说明:似乎无意间发现磁能生电,符合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探究历程(见附录2)四、学生动手实验,探究“运动”是否是磁生电的充分条件?1、给学生提供灵敏电流计和马蹄形磁铁,进行分组实验;2、学生通过实验可能会发现,虽然导线在运动,但在如下情况不能产生电,如:①开关断开;②导线里外运动;③导线上下运动。
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沪科版教材初中物理最后一个探究性实验,也是最后一个考点,电磁感应作为联系电场和磁场的纽带,不仅是电场和磁场知识的综合和扩展,也是以后高中学习相关知识的基础,电磁感应的发现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由于它揭示了电和磁的联系及规律,使得人类进入了一个充分利用电能的新时代,使人类文明迈进了一大步,因此,本节无论是知识内容,对学生能力培养上,还是在社会实践中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对本节的具体要求,同时针对初三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导体在磁场中运动时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2)知道电磁感应现象的概念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验,归纳,概括出利用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究,概括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培养实事求是记录实验现象的态度(3)感受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重点:对感应电流的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意识2、难点:组织学生完成电磁感应现象的实验,既要设法使现象明显,又要能归纳总结出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
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双边活动,教师的作用是导和引,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使学生进入教师导演的角色中,以期获得最佳的课堂情景和课堂效果,结合我所教班级,对每一个环节预想两种或以上打算,先让学生大胆去思考问题,如果觉得难再作适时点拨。
物理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和学习的目的,利用物理仪器和设备,人为地模拟物理现象,排除各种偶然次要因素的干扰,突出重要因素,突破重难点,建立和检验物理理论基础的有力武器,所以通过实验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兴趣不只是停留在被观察物理现象的表面上,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及实验过程是对学生进行创造意识训练和科学方法训练的有效途径。
根据本节内容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上采用启发诱导,实验观察,发现,分析,比喻,推理等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使学生了解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如何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怎样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和总结物理规律,这就要指导学生主动的根据实验逐项观察,逐项分析,再综合考察,综合分析,达到从实践到认识上的飞跃。
另外要学生充分利用生活物理帮助理解,拓宽知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通过前面的学习同学们已经知道,人们发现电现象和磁现象已有两千多年了。
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就是电,磁就是磁,它们之间是没有联系的。
直到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发现了通电导体周围的小磁针会发生偏转的现象,才开始揭示了电现象和磁现象的联系,有人把这种现象概括为“电生磁”。
既然电流可以产生磁场,那么,能不能反过来利用磁场来获得电流呢?也就是说,能不能实现“磁生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个十分吸引人的问题。
然后介绍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解决了这个问题。
法拉第是怎样研究这个问题的呢?最后又得出什么结论?这就是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说明:采用教师语言引入的方式,介绍物理学家或物理学史引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提出问题1、演示发电机模型,先慢后快再慢,要求学生观察灯和我的手,。
2、我们再来认真观察发电机模型,它的构造?重点强调模型中有线圈导体,有磁体,就有磁场,通过我们刚才的观察,导体在磁场中怎样才能产生电流呢?说明:教师诱发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到惊奇和困惑,同时也为猜想作好准备,对这节课的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开始猜想:可能跟导体运动有关。
(教师把猜想内容写在黑板上)进一步追问,那么要怎么运动才能得到电流呢?请同学根据我给大家提供的器材制定计划与设计一个实验来说明。
介绍器材,展示U形磁体,开关,灵敏电流计,一根导体,细导线,铁架台,并挂出图。
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让学生讨论,制定实验方案和设计记录实验现象的表格,询问讨论结果。
(如果有同学举手就让他上台来组装器材,并实验,如果没有。
可以让学生观察P118图17—14实验装置图,给学生一些灵感;由于书上没有现成记录现象的表格,所以老师提出我们该怎样来记录这一现象及结果呢?要求学生设计,如果设计不出来,再提示,我们主要观察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灵敏电流计有无电流产生,所以只设计两项就可以了,如果还是设计不出来,老师再展示设计的表格。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请学生上讲台来演示,并要求演示的学生讲述让大家观察哪里。
这时学生组装器材,组装完后,开始实验,很有可能该学生一开始实验就拿着导体左右运动,看看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了偏转,此时老师发出惊讶的感叹,说:好!指针发生了偏转,说明已经产生了电流。
(有可能学生做左右运动后还做其他方向的运动,并能详细的记录,有可能学生看到有电流产生实验就完了,就不做了,这时老师点拨,我们刚才看到导体左右运动有电流产生,那么其他方向呢?)说明:让学生动手实验,不但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愿望,还可以发展学生对探索知识和规律的兴趣,进而发展学生的认识兴趣。
分析与论证演示实验学生做的同时,其他同学观察,也有学生在思考了。
实验完毕,让全班学生4人一组分组讨论。
再次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来分析一下怎样才能得到电流呢?询问讨论结果。
生答,教师记录在黑板上。
如果没有正确的答案或者没有学生回答,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左右,倾斜时有电流,而上下,前后无电流?生思考,教师分析:在U形磁体内画出磁感线,并用黑板擦代替导体运动,把磁感线比喻成甘蔗,把导体比喻成刀,怎样才能把甘蔗砍断吃呢?学生回答,结论:有无电流在于是否切割磁感线老师接着提问,那么真的只要有导体切割磁感线就一定有电流吗?老师演示断开开关再做一次实验,引起学生对闭合电路的理解。
学生观察现象,并总结结论。
说明:给出充分的讨论时间,由于作以上引导,同学们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交流的欲望。
提出: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板书:一、电磁感应现象1.条件:(1)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2)切割磁感线2.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由于设计为两个探究实验,所以评估,交流放在第二实验完成以后。
我们知道电流是有方向的,那么刚才产生的电流有没有方向呢?如果有,你认为电流的方向与什么有关呢?说明:继续设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愿望。
学生猜想,教师板书:感应电流方向的影响因素。
方案1:如果有学生猜出与导体的运动方向和磁场方向有关,老师把它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设计实验和记录数据的表格,由于涉及到两个物理量,有点难度,所以学生设计不出来,可点拨提出控制变量法。
方案2:但由于受刚才实验的影响,学生可能只能猜出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那就让学生设计实验,制定实验计划,设计记录数据的表格,如果学生不能设计出具体的记录表格,教师再像前面一样点拨。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作分析,得出结论之后。
教师提出,除了跟导体的运动方向有关外,还有没有其他影响因素呢,再让学生大胆猜想,当然提出磁场更好,没有提出,教师作适当引导,提出导体的运动方向已经研究了,那么现在能改变方向的就只有磁场方向了,我们就改变来看,再让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再把实验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要求学生分析交流得出结论教师板书,讨论结果,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磁场方向和导体运动方向有关。
至此,实验完毕,要求学生对整个实验评估。
提问:1.通过探究究竟得到了那些启示?2.探究的设计和计划的进行过程是否有缺陷?3.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地方?说明:评估是探究过程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这样的反思和评估,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才能逐步提高。
交流与合作完成实验探究后,各组从以下方面进行交流和讨论:1.如果导体的运动方向与磁感线的夹角是锐角,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2.如果导体不动,移动U形磁铁,导体中也能产生电流吗?用学过的知识讨论原因。
3.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大小至少与哪些因素有关?(对这个问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实验室做一些定性的实验。
)4.电磁感应现象过程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教师提出电磁感应的应用是比较广泛的,比如,话筒,发电机等,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我们学到的原理及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呢?给大家提个建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导体切割磁感线能产生电,出示自行车图片,大家看自行车行驶时,在不停的动,同学们能不能把这个地方改装成发电机,这儿安装电动机,这样不就把产生的电利用,省力了吗?针对这个问题有兴趣的同学下来可以自己去做些研究。
说明:从社会走向物理,物理走向社会,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总结:1.同学们在本节课都有哪些收获2.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本节课不仅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更重要的是让同学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科学探究:怎样产生感应电流一、电磁感应现象(说明磁能产生电)奥斯特实验说明电能产生磁1、条件: A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B 、切割磁感线运动2、定义: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作切割磁感线运动时产生电流的现象叫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3、感应电流的方向与导体运动方向,磁场方向有关二、电磁感应现象中机械能转化为电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