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的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10
《骆驼祥⼦》论⽂论《骆驼祥⼦》的悲剧性:摘要:⽼舍的长篇⼩说《骆驼祥⼦》是个悲剧作品,半个世纪以来⼀直以它的悲剧性激动和启发着读者。
⽼舍⽤同情的笔触描绘的⼀幕悲剧。
悲剧作品总是呼唤着⼈们共同正视⽣活的残酷,⽃争的艰巨和精神上的痛苦。
骆驼祥⼦悲剧性的揭⽰表现在三个⽅⾯,即:⼈物安于命运安排的性格,社会的⿊暗,婚姻的不幸。
祥⼦这⼀形象向⼈们提出了⼀个⼗分严肃和迫切的社会问题,那就是下层⼈民的命运和道路问题。
显⽰了这部悲剧作品的深刻思想意义和现实意义。
读者能够从中记忆起曾经⼀再发⽣过的悲剧,由此激起的“怜悯与恐惧”的悲剧效果,⾃然也就格外沉重,使⼈久久难以忘怀!关键词:骆驼祥⼦虎妞⾏⼫⾛⾁个⼈奋⽃(⼀)《骆驼祥⼦》写的是旧中国北平⼀个外号“骆驼”,名叫祥⼦的⼈⼒车夫的悲剧,祥⼦来⾃农村,是个破产的农民,他保存蔗农⼨哺育他,教养他的⼀切。
却再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去了,渴望在城市创⽴新的⽣活。
近代中国由于农村的急剧破产,沦为⾚贫的农民成批的涌⼊城市,寻找新出路。
这个形象是作家对于他们来到城市更加不幸遭遇的⼀个艺术的概括。
到了城市,祥⼦选中拉车这⼀⾏,把买上车,做个独⽴的劳动者,他年轻⼒壮,正当⽣命的黄⾦时代;⼜勤苦耐劳,不惜⽤全部⼒量去达到这⼀⽬的。
在强烈的信⼼的⿎舞和⽀持下,经过三年的努⼒,他⽤⾃⼰的⾎汗换来了⼀辆洋车。
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较安定的⼯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给他的⾝⼼都带来磨难。
迎着这⼀个⼜⼀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更⼤的努⼒来实现⾃⼰梦寐以求的⽣活愿望。
但⼀切都是徒然:⽤虎妞的积蓄买了⼀辆车,很快⼜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
他的这⼀愿望“象个⿁影,永远抓不牢,⽽空受那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
每⼀场灾难,都是沉重打击。
使他产⽣怀疑,但是他⼜努⼒振作起来,开始新的奋⽃,他以坚强的意志和执拗的态度与⽣活展开了反复的搏⽃,显⽰出骆驼般坚韧的性格,这种富有特征的性格,充分反映出辗转于城市底层的个体劳动者对于较好⽣活的渴望是何等迫切,为此做出的奋⽃⼜是何等顽强,⽽且象祥⼦这样要强的⼈,进⾏艰苦的挣扎,结果还是失败,也就更加有⼒的说明了他们卑贱的命运绝不是个⼈努⼒所能改变得了的,应该说,祥⼦以坚韧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活展开搏⽃,构成了⼩说的主要情节内容。
我眼中的老舍
自从学了第三单元关于老舍先生的文章之后,我对老舍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
下面我来谈一下我眼中的老舍。
老舍先生虽然生到一个贫困的家庭,但是老舍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是他第一位老师,老舍先生平易近人、节俭、与人和善、做事从不敷衍的品质,这都不是他的母亲传给他的吗?这位母亲是改变他一生的英雄。
老舍先生是勤劳的,对什么事都非常的认真,老舍先生有腿病,但是,老舍先生还不辞劳苦的养花,养花虽然很辛苦,但是他却觉得很有意思。
还说“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
难道这不是真理吗?”对阿,人如果不劳动,连养花这么简单的小事都做不好,何谈做成大事呢?这句话触动着每一个人,启发着每一个人。
老舍先生是一个会生活、懂生活的人。
他热爱周围一切的美好事物。
养花、藏画、养小动物、听戏等等都是他的爱好。
所以他的生活从来都不枯燥,相反却充满了乐趣。
老舍先生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
对于花给他带来的“麻烦”他并不厌倦,而是更加爱护花,对于母鸡的叫声一开始给他带来的“烦躁”也消失了,因为母鸡是鸡母亲了,每一位母亲都是伟大的。
老舍先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但是他过着不比普通人高级,而是比普通人还普通人,他从不在别人面前摆架势,在他眼里,人人平等。
老舍先生是多么伟大的人阿,具有那么多优秀的品质,怎能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老舍先生在我眼中,是平易近人的,是节俭的,是与人和善的,是做事从不敷衍的,是勤劳的,是热爱生活的,是伟大的!
河北唐山迁西县迁西四小六年级:大好山河。
宁夏大学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题目:老舍和《骆驼祥子》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指导老师:准考证号:联系电话:2010年5月内容摘要: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其《骆驼祥子》自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
纵观《骆驼祥子》,老舍用温情的笔触描绘了旧中国北平城里一个勤劳、壮实的底层社会的人力车夫祥子怀着发家,奋斗的美好梦想,以坚忍不拔的性格和执拗的态度与生活展开搏击,最终以失败告终,美好的梦想最终为黑暗的暴风雨所吞噬的悲剧故事。
不仅深刻的刻画了当时残酷的生活环境对祥子的物质剥夺,而且还刻画了祥子在生活理想被毁坏后的精神堕落,让人们通过祥子的悲剧看到了千千万万下层的苦难命运。
从而深刻的揭示了当时“小人物”的奴隶心理和无法实现的希望最终破灭的悲剧根源,首先是吃人的旧社会的压迫,打击和摧残,其次与祥子自身也有一定的关系,他期望的仅仅是想拉上自己的车,所追求的仅仅是个人的幸福。
这样,祥子的挣扎,反抗便都是孤立无援的个人奋斗,注定是要失败的,进而提出了城市劳动人民如何争取解放的重要问题,同时表达了作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现实主义温情奴隶心理群体复归老舍和《骆驼祥子》老舍一生勤奋笔耕,创作甚丰,其《骆驼祥子》自问世后蜚声文坛,标志着老舍现实主义风格的形成,达到了他小说创作的最高境界,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老舍在《骆驼祥子》中构造的“老实,落落寡合,要强”的祥子经过一系列的致命打击之后,变成了一具懒惰、浑浑噩噩混日子的行尸走肉。
这一堕落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于社会黑暗势力对祥子生命意志的摧毁;同时这又是一个命运和精神两方面都向车夫群体认同的过程。
这样,祥子的生命悲剧也就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典型意义。
对这一悲剧充满激情的叙说,透出的是老舍对下层劳动者的厚爱和深刻的思想启蒙。
二者相互交融,构成一个具有对话性的复杂世界。
而把握住老舍对祥子个人主义思想的看法、对车夫群体关系的认识,也许是进一步解读《骆驼祥子》、深入解读老舍这一思想特质的关键。
老舍茶馆论文引言老舍茶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话剧作品,由著名作家老舍创作于1957年。
该剧以北京茶馆为背景,通过茶馆里各色人物的对话和争论,展现了旧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端和矛盾。
本论文将从剧本的创作背景、主题以及角色塑造等方面,分析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影响。
一、剧本创作背景老舍茶馆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
当时中国正经历着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政治和社会变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在这个背景下,老舍以茶馆为小剧场,通过戏剧的形式表达人民群众的思想和对社会现象的关切。
茶馆成为了老舍描述社会深层问题的象征。
二、主题分析老舍茶馆的主题围绕着社会的变革和人性的困境展开。
通过茶馆里的对话和争论,老舍揭示了旧社会的各种弊病和社会矛盾。
茶馆里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政治立场和不同思想观点,他们的争论和冲突既反映了旧社会的悲剧,也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茶馆代表了旧中国社会的封闭和沉寂,而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茶馆里的人物逐渐认识到旧时代的束缚和腐朽。
老舍通过茶馆的变化,展示了人性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同时,他也透过茶馆的角度,呼吁人们关注社会底层的生活状态和权益。
这一主题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共鸣,也深刻影响了后来中国话剧的发展。
三、角色塑造老舍茶馆中的角色塑造非常鲜明和生动,每个角色都代表了一种社会类型和思想观点。
下面是几个主要人物的简要描写:1.王利发:茶馆老板,代表着旧时代的封建势力,保守而贪婪。
2.铁炮公:退伍军人,身上带有受封建道德束缚的伤痕,但也有着对社会乱象的反抗精神。
3.秦健:懦弱而贫穷的小商人,为了生计不择手段,代表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无奈和困境。
4.许云山: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代表了改革的力量,有着对社会现象的冷静观察和分析能力。
通过这些角色的对比和互动,老舍成功地展示了旧时代的社会矛盾和思想冲突。
他巧妙地运用了幽默和讽刺的手法,为角色赋予了生动的个性和情感,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老舍研究论文系别:文学院专业级别:06级汉语言文学2班学号:20065021133学生姓名:王会芳授课教师:王雪伟浅析老舍小说中的奋斗模式摘要:一直致力于国民性批判的中国著名作家老舍,以其独特的文化视角与温和的讽刺手法为中国文化贡献了一笔厚重的人文财富。
在他解放前的小说中,如《月牙儿》,《骆驼祥子》,《我这一辈子》,其主人公都重复着相同或者相近的奋斗模式,即“希望——奋斗——失败——绝望”。
本文将对这种奋斗模式进行简要的分析,同时浅谈其形成背景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
关键词:老舍奋斗模式背景价值作为这三部小说中的主人公:张小月、祥子和“我”,虽然性别不同,职业不同,归宿不同,但却有着同样的出身:都出身下层平民;有着同样的奋斗轨迹:开始踏入社会是充满信心,相信凭着自己的努力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走进社会后开始受到无休止的打击和命运重复的捉弄,最后干脆放弃自强、自尊,浑浑噩噩的虚度光阴。
1、从自强到绝望的张小月七岁丧父后,刚八岁的女主人公就已经学会了当东西来换取下锅的米,而曾给过她母女俩希望与幸福的新爸,在没几年又失了踪,母亲横下一条心,走上了世间留给她的唯一活路:卖淫.幼年读过书的她,形成了与母亲一辈不同的生活理想.为避免走上母亲一样可怕的命运,她决定离开母亲,一心要凭借自己的力量,不依赖任何人,她在学校当抄写员,给学生织些东西来养活自己,竭力保持了自己的尊严和贞洁.但她的梦很快就被无情的现实击破,没多久那收入微薄的抄写员工作也保不住了,还被有妇之夫借口要帮她找工作的男青年乘虚而入,并轻易占有了她.善良的她因不愿去和男人的妻子争夺他而悄然离去.过后当上饭馆女招待即发现,想保住饭碗非得心甘情愿给客人们当玩物不可,她毅然辞了职,这一来,她再也没有找到足以糊口的事儿,她越挣扎,心中越害怕,可是她知道妈妈所走的路,在不远的地方等着她.慢慢地她饿到了极点,凭着最后一丝求生本能,她想开了,不必"为谁负著什么道德责任",因为"肚子饿是最大的真理",她让自己的肉体"上了市".渐渐地走她向堕落,毁灭,她吸烟,喝酒,即使把病传给客人,也不认为自己有错,因为"有钱才能活着",二十来岁的她已经象是个历尽沧桑的中年妇人.在她痛苦万分地操起了母亲的暗娼"旧业"之后,垂老的母亲又找上了她,她用当年母亲养活她的办法来养活母亲.最后,她因拒绝被感化而被专扫"暗门子"的地方官由感化院投入了监狱,这时她已心死地认为"狱里是个好地方,它使人坚信人类没有起色",外面的世界并不比监狱强,她宁可死在这里.2、“我”这一辈子的努力小说中的"我"自幼好读书,虽然聪明,甚至有能力作高官,却因没有裙带关系,只好在十五岁就去当裱糊匠的学徒.虽然裱糊的手艺没有给他带来官职和财产,可是精明体面,积极乐观的态度却让他活得很有趣;穷,"但是有点人味儿",而且他乐于助人,办事细心,因此刚二十来岁便在亲友中引起重视.往后的几年,他也曾非常幸福地过着一家四口快乐的生活.但是精明与和气却使他倒霉和招来祸根,随着年头"大改良"干他这门手艺的没了饭吃,更糟的是妻子突然与人私奔,他差点儿被逼疯了.耻辱,悔恨的他被逼改了行,为了孩子和自己的生活,他委屈,劳苦地当了半辈子没出息的巡警,每月领着六块钱粮饷,在受尽劳累,被欺压屈辱的情况下,过着死不了也活不好的苦日子.即便自己的下一代也步着自己的后尘,往死胡同里走.他在巡警队伍里受了二十年的苦,没想到凭新上任局长一句话,就把他包括在内的"有胡子"的老巡警,叫人家一脚踢出来,一个铜子的恤金养老金也没有.这样一个老实巴交的人,却挨了饿,失了业,死了儿子.为了儿媳妇和孙子,他下半辈子,给人看过门,站过岗,护过院,他一辈子都好强,努力,可无论他怎样的能干,勤劳,他还是身不由己地走着下坡路,刹也刹不住脚,一直垮下去,五十来岁的他"仿佛已摸到了死",悲苦的生活只让他看到了死境.3、从精进向上到自甘堕落的洋车夫来自破产农村的祥子,带着乡间小伙子的足壮,纯朴和乡土气息,也带着个体农民所共有的梦想与愿望来到北京,他选择了拉车这一行业.他没有什么奢望,只想凭着一身力气,作一个自食其力的独立的劳动者.为达到做一个自己有一辆车而不受他人剥削的自由车夫的理想,他苦苦地奋斗,像"一只发疯的野兽",苦撑苦熬,一分一文地积攒,希望能实现自己的梦想.祥子拥有车的快乐是短暂的,他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下,苦苦地挣扎,受尽打击,首先是被乱兵把他第一次买来的车枪走;其次是准备再次买车的辛苦积蓄,被藉办案之名而假公济私的孙侦探讹诈光;紧接着,又落入车厂主刘四之女虎妞设下的圈套,无奈与她成亲,虽然又买了车,但不幸总像魔鬼一样地缠住他不放,不久虎妞难产而死,为料理后事,他不得已卖掉了自己命根子似的车.他美好的梦被残酷的现实一次又一次弄得粉碎.他曾像骆驼一样坚韧,在每次打击之后又挣扎着站起来,默默地从头干起.但是每一次的打击,都动摇过一次他的信念,磨钝他的锐气.人不能永远生活在幻想里,祥子也不例外,他不能不在无情的现实面前越来越降低自己的要求.然而他连最后的一点阵地也没守住,终于被生活完全击垮.生活的经验及种种遭遇,叫他看轻了生命.经过"三起"又"三落",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信心和追求,他几乎变了另一个人,他与主人的姨太太鬼混,成了自己以前所不屑的车夫样,更甚的是心爱的人-小福子的死,使他彻底的绝望,他以前正直,善良,热爱生活的劳动者的美好品质,最后都彻底地丧失殆尽,"仿佛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的祥子,终于堕落为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老舍的小说中,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奋斗模式,与当时的大环境以及他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紧密联系的。
老舍论文: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摘要:本文从老舍的作品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的关系作深入分析,阐明了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的密切关系,进而总结了老舍对京味小说的杰出贡献。
关键词:老舍;京味小说;贡献任何作家的作品都与他生活和赖以取得创作素材的那个环境有很大的关系,老舍作品与北京市民社会、北京市民文化都有密切关系,可以说没有北京的养育,就不会有文学家老舍。
离开了北京这块热土、这块文学沃土,京味小说是不可能获得数百年的涵养滋育而荣发成长为老舍作品这株枝繁叶茂的大树的。
一、开创了京味小说本世纪二十年代,老舍在北京文坛上的出现和他那自《老张的哲学》开始便一发而不可收的大量作品,老舍由此而成为了京味小说的开山鼻祖。
老舍集中了前代作家们在北京地域文学建设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京都色彩鲜明的题材特征,历史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京腔京韵浓郁的文学语言,以及文人情致与市民趣味有机结合的审美品味等。
而这一切的总根又是深植于北京这块热土之中的。
作为作家的老舍心中不仅像常人一样始终怀着深深的乡情,而且还深蕴着一个永恒的“北京情结”。
这“北京情结”正是京味的生命之源。
老舍的作品却绝大多数取材于北京的平民社会。
其主体是城市小生产者,包括小业主、小房产主、小商人、小手工业者及教员、职员、学生等市民知识分子。
此外,还有大量以个体劳动者为主体的城市贫民,如车夫、轿夫、杠夫、店伙、小贩、工匠、佣人、艺人、苦力等。
除此之外,由于老舍的旗人出身,他的作品对沦为下层市民的前清旗人遗老遗少也有着特别的关注。
从老舍笔下流淌出来的是一部北京平民社会的风俗史,《清明上河图》式的京城市井生活百相图。
长篇如《老张的哲学》、《离婚》、《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正红旗下》,以及《老字号》、《断魂枪》、《柳家大院》等众多中短篇,都是有重大影响的代表作。
老舍的“北京情结”其意义绝不仅只在于它的纯地域方面,它深沉厚重的文化内蕴是使老舍对它迷恋得如痴如醉的本源所在。
浅谈《茶馆》中王利发的人物形象二〇一二年六月摘要王利发是老舍的著名话剧《茶馆》中的主人公,他是逆来顺受的社会底层小人物,却屡遭无耻权贵的剥削;他是处世圆滑、精明干练的小商人,却被反动派长期欺压;他是与时俱进的积极改良主义者,却终因没有新的思想武器而被现实击碎。
他的凄凉命运不仅是自身复杂的性格所致,也是清朝末年到解放以前五十年间的专制政体等多方面因素所致。
本文第一部分对老舍先生和话剧《茶馆》进行简介。
第二部分是写作的重点,将对王利发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入剖析,包括悲剧的人生经历、复杂矛盾的统一体以及王利发的结局三个方面的阐述。
第三部分主要是揭示王利发形象的现实意义,通过我们深层次的探索,对王利发的形象深入剖析,他的善良与冷漠,顺从与反叛,圆滑与老实,所处的时代背景造就了他复杂的性格特征,值得我们深思。
关键词《茶馆》王利发形象现实ABSTRACTWang Lifa is Lao She's famous play" teahouse" the hero, he is resign oneself to adversity social bottom figures, but was shameless exploitation of power; he is a shrewd and capable people, a small businessman, but by reactionaries long oppressed; he is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and actively reformist, but due to the end of no new ideological weapon and was the real break. His sad fate is not only their own complex character by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before liberation, but also fifty years of monarchy and other factors.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paper Lao She and drama" teahouse" brief introduc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focus on the writing of Wang Li, the typical image of in-depth analysis, including the tragic life experience, complex and contradictory unity and Wang Li ending in three aspects. The third part is mainly reveals the realistic meaning of the image of Wang Li, through our in-depth exploration, to Wang Li 's image of in-depth analysis, his kindness and apathy, obedient and rebellious, sleek and honest,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made his complex character, be worth us thoughtful.Keywords" Teahouse" Wang Lifa image reality目录摘要 (Ⅰ)ABSTRACT (Ⅱ)绪论 (1)一、《茶馆》概况 (2)(一)老舍简介 (2)(二)话剧《茶馆》的简介 (2)二.王利发——悲剧的小人物 (5)(一)悲剧的人生经历 (5)1.茶馆的新掌柜 (5)2.家庭的顶梁柱 (6)3.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6)(二)复杂矛盾的统一体 (7)1.善良与冷漠 (7)2.顺从与反叛 (8)3.圆滑与老实 (9)(三)王利发的结局 (10)三、王利发形象的现实意义 (11)(一)永葆善良 (11)(二)适当退让 (11)(三)处世圆融 (12)结论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绪论话剧《茶馆》是老舍在1956年完成的作品,《茶馆》是故事全部发生在一个茶馆里。
老舍《茶馆》论文11语文教育4 曾茵慧浅论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摘要:《茶馆》以其独一无二的艺术手法展示了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是老舍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剧作深刻地反映了旧中国的社会本质,展示了历史反战的必然趋势,揭示出吃人的旧社会必然要灭亡的历史规律。
关键字:艺术社会创作历史意义正文:《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一、《茶馆》独一无二的写作手法。
全剧只有三幕,一幕一时段,干警、简洁,也十分容易表现剧情,从清末戊戌维新失败到民国初年北洋军阀割据时期再到国民党政权覆灭前夕,与其说是时间变迁不如说是历史变迁。
人物表现年代,而年代又作为人物表现的背景,相辅相成,使小小一茶馆提升到不得不让人用看“历史剧”的眼光评审这部巨作。
二、《茶馆》独特的艺术创新艺术贵在创新,纵观老舍的剧作,可以说每一出都有其独到之处,而《茶馆》则是他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创作的富有“独立之美”的扛鼎之作。
1、《茶馆》突破了传统的“一人一事,一线到底”的结构形式。
作品中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和人物,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用富于典型意义的戏剧片段组成一系列社会生活画面,共同完成表现主题的任务,这里有“太监娶妻”之类的血腥买卖,有流氓打手的寻衅敲诈,特务暗探的搜捕无辜等。
2、《茶馆》采用的是一种典型的人物展览式的戏剧结构。
《茶馆》展览了七十多个形形色色的人物的生活风貌和性格特点,揭示了社会的一角。
它没有突出的主人公,也没有共同一致的行动,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过去,成为一条独立的故事线,而《茶馆》的出色之处不在于老舍使用了这种戏剧结构,而在于这种戏剧方法成功的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正是这些创新赋予了《茶馆》顽强的艺术生命力,使它在十七年文学众多话剧中脱颖而出,成为十七年文学独挡一面的旗帜。
老舍广编1104班徐良良导言:老舍,本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满族正红旗人,原姓舒舒觉罗氏(一说姓舒穆禄氏,存疑),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
文革期间受到迫害,1966年8月24日深夜,老舍含冤自沉于北京西北的太平湖畔,终年67岁。
夫人胡絜青(1905-2001)。
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1928,商务《赵子曰》(长篇小说)1928,商务《二马》(长篇小说)1931,商务《文学概论讲义》(理论)1931,齐鲁大学文学院《小坡的生日》(长篇小说)1934,生活《猫城记》(长篇小说)1933,现代《离婚》(长篇小说)1933、良友《老舍幽默诗文集》1934,的代《赶集》(短篇小说集)1934,良友《樱海集》(短篇小说集)19Z9,人间《蛤藻集》(短篇小说集)1936,开明《老牛破车》(创作经验)1937,人间《三团一》(曲艺集)1938,重庆独立出版公司《骆驼祥子》(长篇小说)1939,人间;修改本,1955,人文《火车集》(短篇小说集)1939,上杂《残雾》(话剧)1940,商务《文博士》(长篇小说,又名《选民》)1940,香港作者书社《张自忠》(话剧)1941,华中图书公司《大地龙蛇》(话剧)1941,国民图书出版社《剑北篇》(诗集)1942,文艺奖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归去来兮》(话剧)1943,作家书屋《国家至上》(话剧)与宋之的合著,1943,南方印书馆《谁先到了重庆》(话剧)1943,重庆联友出版社《桃李春风》(话剧,又名《金声玉报》)与赵清阁合著,l943,中西书局《贫血集》(短篇小说集)1944.文聿出版社《火葬》(长篇小说)1944,晨光《惶惑》(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1部)1944,良友《偷生》(长篇小说,是《四世同堂》第2部)1946,晨光《东海巴山集》(短篇小说集)1946,新丰出版社《微神集》(短篇小说集)1947,晨光《月牙儿集》(短篇小说集)l948,晨光《方珍珠》(话剧)1950:晨光《龙须沟》(话剧)1951,大众《老舍选集》1951,开明《春华秋实》(话剧)1953,人文《老舍短篇小说》19567,人文《福星集》(散文集)1958,北京《茶馆》(话剧)1958,戏剧《上任》(短篇小说)1958,作家《四世同堂》(长篇小说,又名《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曲)上下册,1959,百花;l—3部,四川人民《正红旗下》(长篇小说,遗著,未完)《我这一辈子》(中篇小说)《老舍小说集外集》1982,北京《老舍文艺评论集》1982,安徽人民《老舍选集》(1—4卷)1982,四川人民《老舍戏剧全集》(1一4卷)1982,戏剧《老舍新诗》1983,花山《四世同堂补篇》(长篇小说)1983,百花《老舍散文》1984,百花《老舍经典作品选》2002,当代世界《草原》未知正文:我第一次看到老舍的文章是小学在家中翻到的《茶馆》,《龙须沟》。
老舍毕业论文老舍(1899年-1966年),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翻译家,也是20世纪中国文坛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作品以描写现实生活为主题,以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独特的语言风格著称,深受读者喜爱。
本文将以老舍的毕业论文为主题,探讨他在青年时期的学术思考和对文学的追求。
老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中国戏剧的现状与前途》,这是一个重要的题目,也是当时中国戏剧界备受关注的问题。
在论文中,老舍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了当时中国戏剧的现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首先,老舍在论文中指出了中国戏剧的现状。
他认为,中国戏剧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缺乏创新和突破。
剧本创作中缺乏真实和生活感,角色形象单一,情节陈旧,无法引起观众的共鸣。
此外,演员的表演技巧也有待提高,缺乏真实感和情感的表达。
接着,老舍在论文中探讨了中国戏剧的前途。
他认为,中国戏剧的发展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对现实生活的关注。
他提倡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深入观察,创作出真实、生动的作品。
他认为,戏剧应该是观众与舞台上的角色之间的对话,通过观众的共鸣,戏剧才能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意图。
在论文的结尾,老舍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
他主张改革剧本创作,推动现实主义戏剧的发展。
他呼吁戏剧界要关注社会问题,关注普通人的生活,通过真实的刻画,展现出人性的复杂和多样性。
此外,他还提倡改革演员的表演技巧,培养他们的真实感和情感表达能力。
老舍的毕业论文虽然只是他学术生涯的一个起点,但却展示了他对戏剧的深刻思考和对中国戏剧前途的关切。
他的观点和建议不仅对当时的戏剧界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也对后来中国戏剧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老舍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一直紧密相连。
他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出真实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问题。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来的作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经验和启示。
内容摘要:在老舍先生的小说所构筑的艺术世界里,活跃着大量的女性形象,形成一个庞大的女性家族。
他笔下呈现出了几类不同的女性形象。
(一)人们心中理想的妻子、母亲的女性形象。
她们安分守己,恪守妇道,善良贤惠,有些软弱,有些愚昧,有些奴性.(二)自我人格、尊严完全丧失的女性形象。
这是老舍用力较多,写得很有风采的一类形象,老舍并没有给这些人安排好的结局,都送她们走向了死亡。
(三)虚荣、追求浪漫和物质享受的女性形象。
这类女性具有现代意识和个性追求,不顺从命运摆布,不甘心生活现状,不愿过平庸生活,试图过带有浪漫色彩,带有刺激性的生活。
(四)被传统伦理意识扭曲的女性形象。
她们所表现出来的是泼辣放肆,刚强蛮横,随心所欲,无所顾忌,她们没有妻性,甚至没有母性和女性。
关键词:老舍形形色色女性形象目录一、引言。
..。
..。
...。
..。
..。
.。
...。
..。
.。
..。
.。
..。
.。
.。
.。
.。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老舍作品中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
..。
.。
.。
..。
.。
.。
.。
...。
.。
.。
..。
1(一)受虐型——人们心中理想的妻子、母亲的女性形象。
..。
..。
..。
.。
(1)1、《正红旗下》的大姐,温柔贤惠,勤劳善良,求得家庭安宁.。
...。
.。
...。
12、《离婚》中的张大嫂,操持家务,辛勤劳作,一心为家为子女。
.。
.。
2(二)自虐型-—自我人格、尊严完全丧失的女性形象.。
.。
.。
.。
...。
..。
2《月牙儿》中的母女,为生活的重压而被迫走上卖淫不归路...。
.。
...。
3 (三)虚荣、追求浪漫和物质享受的女性形象。
..。
.。
.。
.。
...。
.。
31、《老张的哲学》中的李静,有知识,明事理。
....。
..。
..。
..。
...。
..。
42、《文博士》中的杨家六姑娘,受过教育,虚荣心强...。
.。
.。
..。
...。
4(四)被传统伦理意识扭曲的女性形象。
.。
..。
.。
.。
..。
..。
.。
.。
.。
.。
..。
.。
茶馆老舍的主题学术论文范文《茶馆》是老舍先生在建国后戏剧的巅峰之作,是表现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迁和人情冷暖的一部作品。
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茶馆的主题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茶馆的主题学术论文篇一:《茶馆》语言的艺术特色摘要:我国当代“语言艺术大师”老舍先生在语言运用上有多方面的贡献,运用活生生的北京口语是其突出而独特的贡献之一。
话剧《茶馆》正是以对话的形式,生动的运用了大量北京口语词,完美地与人物的性格相结合,用自然流畅、纯净漂亮的现代白话语言,将作品表达得生动、传神。
关键词:口语形式艺术特色话剧《茶馆》的选词择句是以平易朴实为标准的,基本上都直接选用有生命的、活在口语中的词语以对话的形式出现,没有什么古雅深奥、晦涩难懂的词语。
《茶馆》中北京口语的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动词重叠式在《茶馆》中的使用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是人们在日常口语对话中经常使用的形式,《茶馆》中这两种形式的使用情况也比较有特色。
本文对《茶馆》中动词重叠“AA”式和“A一A”式的词例使用情况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发现“AA”式动词重叠词为40个,用例为99例,使用频率为892%,是使用面最宽的动词重叠形式;“A一A”式动词重叠词为2个,用例为2例,使用频率为1.8%,使用面较窄。
在具有口语特色的《茶馆》中,“AA”式无论是词例数量还是用词数量都远远大于“A一A”式,这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语言现象。
比较“A一A”和“AA”格式时发现,两者的差别主要表现在语用上,认为在语用价值上,“A一A”和“AA”的区别在于“AA”是自由式,有随意性,而“A一A”是郑重式,不具有随意性。
如:王利发唐先生,你外边踏踏吧!句中使用“踏踏”显得很自由、随意,比使用“踏一踏”适合当时的语境,这说明在人物对话中要求受话人做某事时,用“AA”式比用“A一A”式更能显得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融洽、和睦。
《茶馆》正是一部通过描写老百姓日常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的话剧,运用口语对话这一形式是其特色,口语中词语的表达应该自然、随意、亲切,因此,“AA”式的使用频率会比“A一A”式高得多。
关于老舍小说的文化批判层面的论文文化研究论文论文关键词:文化批判;北平文化;老舍小说论文摘要:老舍始终关注着“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中的消极成分的批判,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
不同时代,不同的社会学科,对“文化”的界定各有不同。
总体来说,文化应该包括社会风俗、个体趋同性的行为习惯、个体内在的心理以及反映这些风俗习惯的物质形态。
文化是分层次的,大体上可分为物态文化、规范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四个层面。
老舍始终关注“文化”问题,特别注重对俗文化进行冷静的审视与反思。
他的小说在表现北平小市民阶层的命运、思想与心理方面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作品中,老舍真实地描摹世态,常常通过戏剧性的夸张,揭示“老派市民”的精神惰性与病态。
老舍在小说中对北平传统文化的批判,主要涉及饮食文化、礼仪文化、消遣文化和心态文化四个方面。
1 饮食文化物态文化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十分重要的构成要素。
对饮食的过分重视和依赖,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市民文化心理——存在是为了饮食,似乎生存仅仅是为了吃的实现,生命中许多时光虚掷在“食”上。
这种畸形心态带来了种种落后的不合理的文化现象。
老舍在小说中尽情地展现这些文化现象,解剖批判了仅仅以“吃”为人生目的的饮食文化观。
在老舍笔下,与“食”相关的东西可谓洋洋大观。
例如,《离婚》中令老张沉醉的“羊肉火锅,打卤面,年糕”;《老张的哲学》中饭店的“老字号的酒,冬天的黄瓜绿豆,隔岁的炸年糕,压阵的烧鸭或焖鸡”;《四世同堂》中的“小白梨,白海棠,海棠木瓜,香槟,枕形西瓜,……肥嫩的羊肉,高粱红的河蟹”;《正红旗下》写到“丰台暖洞子生产的碧绿的尖上还带一点黄花的王瓜……小蒲包装着的头一批成熟的十三陵的大樱桃”。
人生活中所追求的物质性的东西最能从侧面反映这种文化的特征。
从北平底层百姓所津津乐道的东西可以看出这个群体似乎全沉浸于吃的构思制作品尝当中,生活的粘糊迷住了他们的双眼,心脑中除了这些俗而下的东西,就再也看不见其它。
老舍《茶馆》论文浅论老舍《茶馆》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摘要:《茶馆》描写了三个时代旧北平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个人像展览式的“浮世绘”。
老舍选取“茶馆”作为剧本的场景颇具匠心。
作者避开了对重大历史时间的直接描绘,只是描述些历史事件在民间的反响,将之化入日常生活之中,从而避开了时代共名的简单、僵化和专断,发挥了作家熟悉旧北平社会生活与形形色色人物的优势。
在结构艺术上,《茶馆》采取了三个横断面连缀式结构,每一幕内部也以许多小小的戏剧冲突连缀,使剧本“人物带动故事”,“主要人物由壮到老,贯穿全剧”,“次要人物父子相承”,“无关紧要的人物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同时,人物的故事、命运又紧密联系当时的时代发展,使得剧本紧针密线、形散而神凝,并且构成了一副“清明上河图”式的从清末到民国末年的民间众生。
关键字:人物结构艺术社会价值意义正文:茶馆,在中国极为常见,但却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
茶馆是三教九流会面之处,可以多容纳各色人物。
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茶馆几乎浓缩了整个社会的各种形态,并随着社会的变革而同步地演出着一幕幕的人间活剧。
《茶馆》是一部非常著名的话剧。
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这出三幕话剧中,共有70多个人物,其中50个是有姓名或绰号的,这些人物的身份差异特大,有曾经做过国会议员的,有宪兵司令部里的处长,有清朝遗老,有地方恶势力的头头,也有说评书的艺人、看相算命及农民乡妇等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层次。
《茶馆》的创作意图是十分清楚的,它通过“裕泰”的茶馆陈设由古朴?新式?简陋的变化,昭示了茶馆在各个特定历史时期中的时代特征和文化特征。
开始时,茶客的弄鸟、吃茶、玩虫,虽有些略带古风的声色,但由于“侦缉”的出现及“莫谈国事”的纸条,一动一静,均产生着一种压抑的气氛。
老舍议论文《雷雨》有感“——雷雨倾盆,对生活怀着憧憬的三个年轻人,瞬间死于非命,存者仍在毁灭的痛苦中挣扎——”这是雷雨整本书给我映像最深的一句话,让我不由想起好友曾经的一句签名:这一切的背后,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雷雨》写了一种情绪,这情绪发酵的过程让我想到,生活有的时候就像个连环扣,一环扣着一环,任何一步的不慎都将在与之相扣的一环中尝到后果。
雷雨中出场的人物并不多,但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纠葛。
那是让我无法想象的复杂的情感,像理不清的线团,错杂缠绕。
如果雷雨是一幅画,那这画在我严重就是色彩间有着强烈反差的抽象画。
剧中的人物身上处处反映了矛盾,周朴园和鲁侍萍的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之间的矛盾,四凤和周萍之间的血缘矛盾,甚至是周蘩漪与周萍之间的情感矛盾,画面处处冲突,满是不和谐的曲调,而这画面的扭曲、纠结似乎也正预示了这样一场悲剧的发生。
剧中先前种种的压抑、纠结、矛盾不断地积累升级,终于在最后化作一场雷雨倾盆,似是洗净一切,徒留下旁观者的满目震惊。
那是我不能理解的感情,尤其鲁侍萍。
她不懂反抗,默默忍受。
她自己承担了那个时代那样社会造成的悲剧。
然而这种妥协伤害了她的女儿,一个天真的向往爱情的少女就无辜的陷入了这场可笑的情感拉锯战中。
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人们的性格已经被扭曲。
可她们把一切都归于可笑的命运。
曾看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命运这个东西有时候太黑暗了。
我们都认为是我们在主宰着自己,可是时常又不是自己在主宰。
不知是命运在向我们开玩笑,还是我们在向命运开玩笑。
虽然不能理解他们之间不理智的感情,但大体也看出了这背后些许的一己私欲。
曾经向往爱情却终究妥协的周朴园因为自己的私情与侍萍相爱,却又为自己狠狠抛弃了无依靠的侍萍;周蘩漪为留住周萍,使尽手段。
当他们被一时积淀已久的强烈个人情感冲昏了头脑,他们不再掩饰,展现扭曲的人性,狰狞的面目,一切是那么触目惊心。
曾经的我也经历这样的“雷雨”,但那是我初中时代的友情。
浅析老舍《茶馆》的艺术特色目录摘要 (2)Abstract (3)前言 (4)正文 (4)一、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 (4)二、“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 (5)三、“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 (6)四、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 (7)五、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 (8)六、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9)结语 (10)参考文献 (11)致谢 (12)摘要《茶馆》是一部三幕话剧。
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通过茶馆这个窗口,在三幕戏中分别截取了三个时代的横断面,深刻地展现了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本质。
《茶馆》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话剧史上赢得了极其重要的地位,曾被誉为“东方来的奇迹”。
《茶馆》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主题表达的“反描”手法,“侧面透露”的表现手法,“人像展览”的结构形式,独具特色的话剧语言,真实与荒诞相结合的情节艺术,总体风貌的喜剧样式。
关键词:艺术特色话剧社会本质AbstractDrama "teahouse" is a three ACTS. Author with superb artistic technique, through the window of the teahouse in act 3 scene cross-sectional answers from three times, respectively, showed different era profoundly the essence of social life. "Teahouse" for its unique artistic style, teachs the won the extremely important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has been hailed as a "miracle" from the east. "Teahouse" art characteristic mainly reflects in: theme expression "stroke" technique, "revealed" side expression, the structure of "portrait exhibition", the unique features of drama language, combined with a ridiculous plot of real art, the overall style of comedy style.Keywords: drama society essence art characteristics前言《茶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以其独特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观众的检验。
目录摘要 (1)引言 (2)一、“幽默”及其“老舍作品幽默语言”的界定 (4)二、老舍作品幽默语言的特点 (6)(一)充满着轻快、机智的审美形态 (6)(二)具有奇趣、诙谐、俏皮的美感特点 (8)三、老舍作品幽默语言艺术的形成 (9)四、老舍作品语言幽默艺术的表现形式 (14)(一)“白描”的幽默表现方式 (14)(二)、“写意”的幽默表现方式 (16)1、采用“事理错位”等方式表现俏皮幽默 (16)2、采用“易境易色”方式表现诙谐幽默 (17)3、采用“逻辑离奇”方式表现滑稽幽默 (18)(三)修辞的幽默表现方式 (18)1、恰当精彩的比喻 (19)2、自然贴切的拟人 (19)3、多种形式的夸张 (20)4、精彩诙谐的反复 (21)(四)以喜写悲、笑中有泪的幽默表现方式 (22)结论 (23)主要参考文献 (17)注释:........................ 错误!未定义书签。
后记.. (19)摘要老舍先生是中国当代文化巨星之一,被誉为“人民艺术家”、“语言大师”、“幽默大师”,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十分独特的艺术风格丰富了中国当代文学艺术宝库。
他的文学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在语言的运用上追求俗白、清浅、结实有力、具有幽默化的风格,形成自己独特、充满魅力的语言风格,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成就和地位,无愧于“幽默大师”的称号。
老舍作品的幽默艺术形成与时代、家庭生活和其生活阅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是一种深刻的文化积淀,它向我们透露了老舍创作中所打下的时代的、民族的、社会的、道德的烙印。
老舍小说采用了独特的“白描”和“写意”等多种幽默表现方式。
本文试图从老舍先生的作品本身出发,老舍的生平经历出发,探寻其语言的幽默艺术的特点、表现方式和形成原因,解构这种语言幽默艺术背后的深层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老舍作品语言幽默特点表现方式形成原因- 1 -老舍作品语言的幽默艺术引言作为闻名中外文坛的“幽默大师”,老舍文学生涯的四十余年,与幽默结下不解之缘,是他从事幽默创作的四十余年。
浅析老舍“市民”创作历程与“市民”形象老舍是中国现当代文坛上一位有重要贡献的作家。
他以独特的创作题材和艺术风格而成为人所共知的“人民艺术家”,最重要的就是他善于通过对普通市民日常生活的朴素描写,借助平凡琐碎的生活细节,表现生活本身内在的巨大力量和丰富内涵。
老舍笔下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随时随地可以见到的,他们在平淡之中演绎着悲剧或喜剧,给人以思想上的启迪,艺术上的享受。
一、老舍“市民”人生与创作历程老舍,满族人,出生在北京城的一个贫苦市民家里。
父亲是满清皇城的一名护军,一家七口就靠父亲的一点微薄收入过着困苦的日子。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父亲阵亡,从此一家人的生活重担便落到母亲肩上,母亲靠给人缝洗衣裳和在小学里当佣工勉强维持生活,那时老舍还不到两岁。
可以说,正是这种遭遇影响了他一生的创作道路。
老舍生活在下层劳动人民之中,下层劳动者的苦难,他感同身受;他们的愿望,他体会得最为深切。
他不仅熟悉他们的音容笑貌,而且了解他们的生活“心态”。
他作为苦难大众的一员承受着这种苦难生活对他身心的磨难,这种非人道的不公平的现实激起了他对那些受屈辱受损害的人们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反抗。
他只有拿起手中的笔抒发心中的不平之鸣,说说劳苦大众的心声。
他十九岁从北京师范学校毕业之后,长期生活在知识分子的圈子内,由小学校长到中学校长,到大学教授和著名作家。
但他与下层劳动者在精神上情感上建立起来的联系,并没有因为地位的长高而中断,反而因为思想认识的提高和阅历的增长,他对下层社会看得更清,理解得更深,他的笔触也更深入到下层社会,代受屈辱者鸣不平。
1919年的“五四运动”成为老舍思想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饱受帝国主义迫害和封建势力压迫的老舍,一旦接触到反帝反封的呼声,埋藏在他心底的反抗的种子便立即萌芽﹑生长。
他说:“反封建使我体会到人的尊严,人不该作礼教的奴隶;反帝国主义使我感到中国人的尊严,中国人不该再作洋奴。
”[1]这两种认识就成为了老舍长期的基本思想和感情的基础,也是他进行创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和出发点。
1925年,老舍开始正式进行创作,那时他正在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任教。
在伦敦的五年里,他写了《老张的哲学》﹑《赵子曰》和《二马》三部长篇,都是写一般市民的生活,写这些市民的遭遇﹑梦想﹑挣扎和相互的倾轧。
作品透过这些市民生活,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到二十年代中国社会的真实面貌:封建帝制虽然已经被推翻了,而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却并没有解决,中国依然没有从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中解脱出来。
老舍揭开他所最熟悉的城市下层社会的一角,让人们亲眼看到了那些血淋淋的生活现实。
1930年老舍回到了国内,他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从事文学教育工作,但仍然利用寒暑假时间写出了长篇小说《大明湖》(此稿在商务印书馆付排时被“一 二八”大火焚毁)、《猫城记》、《牛天赐传》、《骆驼祥子》;短篇小说《黑白李》、《微神》等。
如果说他二十年代的作品都具有悲剧色彩的话,那么他三十年代的作品则大多是写的悲剧。
他在三十年代的作品中更加深入地解剖了中国社会,解剖各类市民人物的心灵,解剖我们民族精神在时代上的缺陷和造成这种种缺陷的根源。
[2]中国的市民阶层,就其成员来说,主要包括小业主﹑小商贩﹑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无业游民﹑家庭妇女和中小知识分子等。
由于中国的近现代都市(除东南沿海的一此通商口岸),大部分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历史发展胎盘上形成的,因而具有较浓厚的封建主义性质的传统文化。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西方资本与商品的大量倾销和西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急遽侵入,在两种文化的冲突﹑对抗与渗透中,现代都市社会特别是沿海商埠的经济结构与文化观念都发生了变异﹑带有明显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
所以中国市民阶层中的小业主﹑小商贩等,很难象欧洲那样成为近代资本主义的前身;而个体劳动者﹑城市贫民等,也与无产阶级有区别。
再加上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以农村为中心的,采取的是农村包围城市的形式,市民阶层也就很少感受到轰轰烈烈﹑蓬勃向上的革命气氛,较少受到新思想﹑新文化的影响,故其觉醒也就比较缓慢。
凡此种种,均造成了市民性格中的落后﹑保守﹑软弱﹑妥协等弱点。
这些弱点,在老舍所塑造的市民人物形象身上,均有所体现,并且他也对此作了一定的揭示﹑批判和嘲讽,老舍对他们的审美关照不是从抽象的认识和理论的观念出发,而是来自于对市民阶层生活的实际体验。
二、丰富多彩的“市民”群象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形象是丰富多样的,仅《四世同堂》一部作品,就包括了教员﹑校长﹑商家﹑车夫﹑棚匠﹑司机﹑江湖医生﹑唱戏的﹑说相声的﹑打鼓儿的﹑窝脖儿的﹑剃头的﹑看坟的﹑巡警﹑流氓﹑妓女﹑汉奸﹑特务等四五十类,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市民王国。
他笔下的人物没有太浓的“洋”味,如张天翼作品中的包氏父子那样燃烧着往上爬的欲火,他笔下的人物也不全是“俗”味,如叶圣陶笔下的潘先生那样茍且偷生。
他笔下的市民形象一方面受礼教﹑家风﹑古训的束缚,爱面子﹑讲礼节﹑谦恭随和﹑古道热肠,另一方面是受混乱时世的影响而中庸守旧﹑安贫乐命﹑点头哈腰﹑圆滑混世。
可以说,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人物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有庸人俗气;既集中了我们民族数千年来的各种特质,又活生生的凸现着我们民族的时代个性。
不同的市民形象体现着老舍对中国传统文化不同层面的分析与判断,在他的笔下有“旧派市民形象”﹑“新派市民形象”和“底层市民形象”等几种不同的人物系列。
“旧派市民形象”,即那些尚保留着东方封建传统美德的温顺、善良、讲礼节,但又极端保守自私、因循苟且的“老中国的儿女”们。
[3]这是老舍市民形象中塑造得最成功﹑最富有感染力的一个系列。
他们虽然是城里人,但仍然是乡土中国的子民,身上负载着沉重的封建宗法思想包袱。
他们几乎可以看作是整个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或者说是这种宽厚却保守,热诚而麻木的中庸性格的“代表”。
因此,他们也是老派的市民人物。
早在1929年于英国写成的小说《二马》中,老舍就塑造了一个迷信、中庸、马虎、懒散的奴才式人物马则仁。
他“一辈子不但没有用过他的脑子,就是他的眼睛也从来没有一回盯在一件东西上看三分钟。
”他的人生哲学就是“好歹活着”,至于活着是为了什么?除了作官、娶妻、生子,别的他就没有想过。
这样的一个角色很容易使人联想到鲁迅笔下的阿Q,只不过阿Q 是个生活在封建落后的中国农村的孤儿,而老马则是在大英帝国继承了遗产的富裕华侨。
其实,将老马放在异国情景之下去刻划,更突出了中西文化对照之下这种“国民性”的荒谬之处。
最引人注目的是《离婚》中的张大哥,他不但以其市民性格特征反映了我们民族的某些本质特征,而且也以他与黑暗的旧社会市俗人情的相通,以他与腐败官僚机构的相通,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的弊病。
张大哥是一个知足认命、墨守成规的市民,他小心翼翼的要保住自己的小康生活,害怕一切发生变化。
他待人处事的原则是:“凡是经小筛子一筛,永远不会走到极端去;走极端是使生命失去平衡,而要平地摔跟头的。
”张大哥不喜欢摔跟头。
“他的衣裳、帽子、手套、烟斗、手杖,全是摩登人用过半年多,而顽固佬还要再思索三两个月才敢用的样式和风格。
”[4]不论对什么人,他都不说一句伤人的话,因为在他看来,骂一句人都是有负于礼教的。
而最后他的儿子却因“共产党”的嫌疑而被捕,他只有绝望的哀叹:“我得罪过谁?招惹过谁?”这个财政所的庶务科长可以算做他生活圈子的显微镜兼天平。
他有一套等同日用百科全书的生活经验,被同僚和朋友视为常识的结晶。
他什么都懂都会,走到哪里人缘都好,所以自叹“有宰相之才,没有宰相之命”。
通过这一系列典型情节,作家所揭示的是张大哥的聪明才智并不是什么大智,而是市民性格中为了维护自身的私利,使自已能够在夹缝中求得尽可能平安无事的生存的一种本能,是庸人的小聪明。
《四世同堂》里的祁家老太爷也是北京老派市民的典型,在他身上集中了北京古老文化的精髓。
他怯弱的回避政治与一切纷争,甚至于当日本人侵略军占领北平时,在他看来只要准备三个月的粮食与咸菜,堵上自家院门,就可以逢凶化吉。
都快要当亡国奴了,他还在想着自己的生日,“别管天下怎么乱,咱北平人不能忘了礼节!”虽然自己也是一个平头百姓,可心里却总不忘把人严格的划分尊卑贵贱,忠诚而真实的按照祖传的礼教习俗办事,处处讲究体面与排场。
他奉行着“和气生财”的人生哲学,善良到了逆来顺受的地步。
他对来抄家的便衣微笑、鞠躬、和蔼的领收“训示”;他非常同情邻居钱默吟受日军凌辱的遭遇,但又怕连累自己而不敢去探望一下这个老朋友。
他的性格特征就是懦弱、拘谨、苟安,这是作者最熟悉的一种性格,是老马先生、张大哥那一类型的延续。
在这些人身上,老舍所提示的是一种深刻的多重悲哀,阻止社会进步的障碍并不是来自于个别人的道德败坏或恶劣品质,而是一种弥漫与渗透于整个社会和民族肌体的习惯。
相反,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每一个人的品质都是无可指责的。
无论是马则仁和张大哥,还是祁老人、赵姑母,大都是诚笃忠厚或热情仗义。
他们本身是此类观念所铸造的“合模主义者”而又不自知,已是一种双重的悲哀,而他们却还要用此类观念去浇铸别人(如张大哥)﹑去辱没国格(马则仁)与凋蔽民族经济的时候,这就构成了三重悲哀。
[5]通过这一系列形象的塑造,老舍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要医治民族的痼疾,除了政治与经济的变革外,还必须有一场文化心理的革命,而且要使它在每个中国人的心中完成。
“新派市民形象”就整体而言写的不如旧派丰满,但也有许多成功的形象,它又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老舍理想中的“国民楷模”。
老舍虽然致力于国民劣根性的批判,但却并没有忘记理想人格的构建。
老舍在接受了一部分西方文化观念之后,看到了英国文化比中国文化要先进的多,很自然的将其人格理想寄植在他所认同的西方观念中。
他认为“一个中国人能象英国人那样做国民便是最高的理想了。
”他就是以英国国民为参照塑造了李景纯﹑李子荣这样的青年。
李景纯有知识、有理想、有爱国热情,也有为国捐躯的精神。
情急之时,他以刺杀军阀的行动试图来警醒国民。
李子荣可以说是李景纯的信从者和遗愿的实际继承者。
他是一个用英国现代科学知识、民主理想和独立精神武装起来的现代青年,具有现代青年所应具有的优秀品质:独立、务实、求真、敬业、爱国,有美好的理想,有脚踏实地的行动。
这些理想人物都是以侠义行动为贫民百姓除害而获得了团圆式的大结局。
这些形象背后都隐藏着“儒侠身兼”的背影。
一方面,他们都是知识分子,都有强烈的“忧时伤世”的儒学心态与“内圣外一”的“士”意识。
另一方面,他们介入社会解决问题的方式大都采取“侠义”之举――剑客式的行刺与自我牺牲。
如果说“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文人的传统政治理想,那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则正是他们以献身来完成自已人格的心理模式。
[6]老舍在“童年――少年期”审美观中对侠义英雄的欣赏构成了他的市民文化中的这样一种“忠义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