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能量》课件
- 格式:pdf
- 大小:4.22 MB
- 文档页数:24
苏教版科学六下《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下《生活中的能量》是本册书的第五单元,本节课的内容包括能量的来源、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本节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能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能量转化和守恒的原理。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通过实验和实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能量的相关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能量的相关知识,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实例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有一定的观察,但缺乏系统的分析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能量形式及能量的来源。
2.让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能量转化现象的能力。
4.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的理解。
2.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能量的转化现象。
2.实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理解,互相学习。
4.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气球、小车、电池等。
2.实例素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现象图片或视频。
3.PPT课件:展示能量的来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气球爆破,引发学生对能量的思考。
提问:“气球爆破时,发生了什么现象?气球内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呈现(10分钟)教师呈现PPT课件,介绍能量的来源、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通过图片和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的转化现象。
操练(1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如小车动力实验,让学生观察能量的转化。
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现象,并记录下来。
篇一:生活中的能量教学设计1. 生活中的能量第一教案……………………………教材教案教学目标1. 能举出实例说明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电、光、热、声、磁都是能量的不同表现形式。
2. 能发现食物中所含能量从根源上来自于植物。
3. 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形式的能量。
4. 能通过观察发现自己周围存在哪种形式的能量。
5. 能通过计算结果说明与能量相关的问题。
6.能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从中发现自己观察的不足。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形成问题1.教师谈话:同学们你们玩过飞机吗,这是一个什么飞机?(出示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你玩过橡皮筋动力飞机吗?说一说它是怎样飞上天的?2.请一个学生上来演示,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橡皮筋动力飞机飞上天的过程。
3.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这种形式的能量就是一种机械能。
其实汽车行驶,小牛生长,小草变绿等物体的运动变化都离不开能量。
那么什么是能量?人一天中从食物中获取多少能量,才能满足活动的需要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喜欢色泽鲜艳、造型奇特、能动的物体。
利用橡皮筋动力飞机模型导入新课,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起学生注意,形成科学探究的问题。
】二、分析资料,认识能量1.分析资料,认识能量。
(1)认识机械能。
提问:你知道橡皮筋飞机是怎样飞起来的?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示意图讲述:当连接螺旋桨的橡皮筋被绕紧时,橡皮筋就有了一种能量,当它放松时,就将这种能量释放出来了,飞机就飞起来了,我们就说它具有了机械能。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物体具有机械能?生:行驶的汽车、运行的自行车……都具有机械能。
【设计意图:通过让橡皮筋飞机模型动起来这一案例,让学生初步知道机械能,了解分析物体具有什么能量的方法,为后面的学生提供方法。
】(2)认识其他能量。
师:除了机械能之外,你还知道哪些能量呢?出示图片或演示课件,让学生观察图中画的是什么?讨论:图片中各种现象是在什么能量作用下运动变化的?学生讨论,交流。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2022新版)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了解和认识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
教科书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验,引导学生探究能量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基础知识,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勇于尝试,但有时缺乏耐心和细致观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科学素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概念、形式和转换,学会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培养创新精神,树立节能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概念和各种形式。
2.能量的转换和守恒定律。
3.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能量的转化和守恒。
3.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4.案例分析法: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用能量的观点解释现象。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
2.预习作业:让学生提前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
3.教学设计: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过程。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能量现象?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能量是物体做功的能力,存在于各种形式。
呈现(10分钟)1.讲解能量的基本概念和各种形式。
2.展示实验:动能、势能、热能、电能等。
操练(15分钟)1.分组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量的转化。
2.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教师点评并讲解。
巩固(10分钟)1.讨论:能量转换过程中有哪些注意事项?2.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注意安全、节能环保等。
生活中的正能量(精选6篇)生活需要“巧克力”我很喜欢影片《阿甘正传》中的一句名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明白下一块你将得到什么。
”那个下雪的周六,我就得到了一块别样的“巧克力”。
那是冬日的午时,我顶着大雪去参加羽毛球训练。
刚热完身,刘教练就拿出了他早已准备好的秘密武器——鞋套、手套。
我们喜不自胜,原先这堂课,就是让我们尽情玩雪呢!我们从漆黑的通道中来到地面,一时间还不适应。
再必须睛,就只见到铺天盖地的白了。
满天的雪花飞舞着、旋转着,它们似乎带着一桶白漆——所到之处,立刻留下它们的杰作,潇洒的白。
我们深一脚浅一脚不顾形象地奔向操场。
塑胶跑道已然消失在这二十多厘米厚的积雪中了。
分成两个阵营后,我们迫不及待地在雪地里穿梭,借着各种有利地形打起了雪仗。
那里“弹药”充足,你追我赶,东躲,霎时间,一道道雪球在空中飞跃。
同学们尽情地释放着自我。
雪花也仿佛在为我们助威,越下越大。
野了多时,直到我们都“白了头”,才握手言和。
这当然还不够,我们怎能放过堆雪人的大好机会呢刘教练凭借他过人的技术,向我们展示了滚雪球的要领。
他抓起一大把雪来,攥成一团,然后砸在厚厚的积雪上,又缓缓地向前推。
于是雪花在重力的逼迫下牢牢抱成了一团。
一会儿工夫,一个巨大的圆柱体雪球就完成了。
我们纷纷拍手叫好,也依葫芦画瓢,把雪球滚到再也推不动为止。
之后,我们又用艺术家的眼光进行雕刻、再创造。
最终,一个个栩栩如生的雪人就在我们手中诞生了。
不知不觉中,两小时悄然而逝,多盼望时间再慢些啊!生活中一些意外的惊喜总会让我们感到完美而甜蜜,而这块雪地里的“巧克力”就让我回味无穷。
生活需要挫折吃了药,挂了水,病情并未有多大好转。
我担心,我气愤,我埋怨,为什么这世上会有病这种东西,为什么它会叫人如此受折磨,为什么受折磨的人偏偏会是我?一百个,一千个为什么在我心中打转。
我所能做的,就仅有躺在床上,睡不着,也笑不出来,一站起来就是一针天旋地转,人仿佛失去了重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能量》说课稿(新版)一. 教材分析《能量》是小学科学新课标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生活中的一些能量现象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概念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实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掌握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能够分析生活中的能量现象。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使其认识到科学对生活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原理。
2.教学难点: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情境教学、分组讨论、实验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图片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能量现象,如太阳能、风能等,引导学生思考能量的概念和转化。
2.讲解能量概念:介绍能量的定义、单位以及能量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
3.能量的转化:通过实验和实例,讲解能量的转化过程,如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热能等。
4.能量的守恒:阐述能量守恒定律,引导学生理解能量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
5.生活实例分析:分析生活中的能量转化和守恒现象,如燃料燃烧、电器工作等。
6.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7.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转化和守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能量》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能量》这一单元主要包括能量的转化、能量的守恒、生活中的能量等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能量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观察、思考,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但同时,学生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起来仍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的实验和生活中的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能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能量可以转化,能量守恒定律,以及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基本概念。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如摩擦生热,引出能量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能量的基本概念,讲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3.实验探究:安排几个实验,如水轮机实验、蜡烛燃烧实验等,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过程。
4.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讨论能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太阳能、风能等。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
6.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能量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小学科学冀教版五年级下册高效课堂资料
《生活中的能量》习题
第二课时
一、基础题
1.填空
(1)人体进行各种活动都需要消耗能量,这些能量是从()中获得的。
(2)能量单位是(),1千焦=()焦耳。
(3)过多过少地获取能量,都不利于()。
只有保证身体中的能量(),才能保证我们的健康。
(4)10——13岁的儿童每天约消耗()的能量;从事轻体力劳动的成人每天需要()的能量;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成人每天需要()的能量。
(5)机械表工作利用了()。
(6)食物中的能量最终来自与()。
2.判断
(1)我们每天进行各种活动需要消耗能量,身体生长也需要能量,所以吃的能量越多越健康。
()
(2)生火、做饭、取暖利用了化学能()
(3)太阳光的能量形式主要是热能。
()
二、综合题
小明中午吃了100克大米,100克茄子和100克鸡肉,他吃的食物含有多少能量?
三、提高题
设计青少年一日的健康食谱。
参考答案
四、基础题
1.填空题
(1)食物;(2)千焦;1000;(3)健康;平衡;(4)9623千焦;10032千焦;11704千焦;(5)机械能;(6)植物
2.判断
(1)×;(2)×;(3)×
五、综合题
1455+84+648=2187(焦耳)。
六、提高题
(答案不唯一,要注意荤素搭配,所需要的能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
)
早餐:一碗面条,一个鸡蛋,一杯牛奶;
午餐:一碗大米,西红柿炒鸡蛋,一盘牛肉,一个苹果;
晚餐:一碗小米粥,牛肉炖冬瓜,一个梨。
2021~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四单元《能量》教案一. 教材分析《能量》是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一重要概念。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能量的概念、能量的转化和能量的守恒。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各种能量的转化现象,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能量转化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于生活中的能量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深入理解能量的概念和能量的转化。
三. 教学目标1.知道能量的概念,能够识别生活中各种能量形式。
2.能够观察和思考能量的转化现象,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能量转化问题。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能量的概念和各种能量形式的识别。
2.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能量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验器材。
2.学具:笔记本、实验记录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知识,如力、热、光、声等,引出能量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能量是什么吗?生活中有哪些能量形式?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展示各种能量形式,如机械能、热能、光能、声能等,让学生认识并区分这些能量形式。
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能量的转化。
如机械能转化为热能、光能转化为电能等。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巩固(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能量的转化现象,如为什么机械能会转化为热能?能量转化过程中是否会有损失?让学生理解能量的守恒定律。
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能量转化问题,如为什么烧水时水会变热?为什么太阳能电池能够发电?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巩固学生对能量概念和能量转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