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渤海经济开发区
- 格式:pptx
- 大小:4.61 MB
- 文档页数:39
中国五大新区简介中国五大新区简介一、滨海新区〔1〕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总体布局“一轴、一带、三个城区、七个功能区〞 1、一轴:沿京津塘高速公路和海河下游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展轴〞 2、一带: 沿海岸线和海滨大道建设“海洋经济开展带〞3、三个城区:在轴和带的T型结构中,建设以塘沽城区为中心、大港城区和汉沽城区为两翼的宜居海滨新城4、七个功能区:先进制造业产业区、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区、滨海化工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商业区、海港物流区、临空产业区〔航空城〕和海滨休闲旅游区以及假设干现代农业基地。
〔2〕滨海新区地域天津滨海新区地处于华北平原北部,位于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交汇点上、海河流域下游、天津市中心区的东面,渤海湾顶端,濒临渤海,北与河北省丰南县为邻,南与河北省黄骅市为界,紧紧依托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拥有中国最大的人工港、最具潜力的消费市场和最完善的城市配套设施。
以新区为中心,方圆500公里范围内还分布着11座10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
对外,滨海新区雄踞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位置,与日本和朝鲜半岛隔海相望,直接面向东北亚和迅速崛起的亚太经济圈,置身于世界经济的整体之中,拥有无限的开展机遇。
1滨海新区自然资源丰富,这里有大量开发本钱低廉的荒地和滩涂,具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原盐、地势、海洋资源等,同时拥有雄厚的工业根底,是国内外公认的开展现代化工业的理想区域。
滨海新区拥有海岸线153公里,陆域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0平方公里。
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包括:三个功能区: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全部;三个行政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城区局部;海河下游冶金工业区:东丽区无瑕街、津南区葛沽镇。
〔3〕滨海新区的开展概况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的东部临海地区,由天津港、开发区、保税区三个功能去及塘沽、汉沽、大港三个行政区组成,面积2270平方公里,改革开放以来,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增长,外资大量进入,成为中国北方开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滨海新区总体情况介绍一、基本情况滨海新区位于天津东部沿海,面积2270平方公里,海岸线153公里,现有常住人口240万人。
滨海新区区位条件优越,地处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冀城市群的交汇点,距首都北京120公里,内陆腹地广阔,辐射中国西北、华北、东北12个省市区,是亚欧大陆桥最近的东部起点;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综合性港口,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是东、中亚内陆国家重要的出海口;有中国北方最大的航空货运机场,连接国内外30多个世界名城;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使滨海新区成为连接国内外、联系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
滨海新区发展资源丰富,有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利用的盐碱荒地,已探明的渤海海域石油资源总量10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937亿立方米。
北京、天津两大直辖市集中了中国27%的科技资源,可以为滨海新区直接利用。
滨海新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理想区域,蕴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滨海新区的高度开放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涉外经济、金融、科技等十个方面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
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开发开放的政策措施,形成了富有竞争力、较为完整的政策体系。
滨海新区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中国开放度最高、政策最优惠、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近年来,滨海新区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统筹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各项事业全面进步。
2009年区域生产总值达到3810亿元,增幅23.5%,比重超过天津市的一半;地方财政收入455.6亿元,增长50.3%。
产业基础非常雄厚。
航空航天、电子信息、汽车及装备制造、石油和海洋化工、现代冶金、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空客A320大飞机、新一代运载火箭、百万吨乙烯、300万吨造船等引擎项目,构筑起滨海新区现代制造业的四梁八柱,汽车年生产能力达到120万辆,无缝钢管产量位居全国第一,手机产量占全国总产量比重达到17%,正逐步成为中国最大的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和世界级石化基地。
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经济学二班1104070207贾英秋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规划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
改革开放以来,环渤海已经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雄厚的工业基础、先进的科技教育、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密集的骨干城市群等五大优势。
这些优势助推环渤海经济圈加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板块中乃至东北亚地区极具影响力的经济隆起地带。
环渤海经济圈是保证我国政治和经济稳定的核心地区,现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三大增长极。
改革开放以来,天津经济实力日益增强。
随着天津市落实“环渤海经济圈”战略计划的推进,天津已是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之后的新一轮投资热点。
全球GDP的50%产生在距海岸线50英里的范围内。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崛起了最具经济活力的三大都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都市圈,三大地区GDP的总和占全国的50%以上。
但是,长期以来,与其它两个都市圈相比,环渤海都市圈的发展都明显滞后,中国的经济发展呈现出南快北慢的局面。
天津滨海新区建设纳入国家整体发展战略布局后,给环渤海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环渤海地区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
环渤海地区正抓住这一历史性的契机,加快发展步伐,与长三角、珠三角共同打造中国经济三足鼎立的格局。
一、环渤海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
天津位于我国华北、西北、和东北三大区域的结合部,是环渤海地区的中枢部位。
是我国北方地区进入东北亚,走向太平洋的重要门户和对外通道,是连接我国内陆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欧亚大陆桥的重要起点之一,又是联结欧亚大陆桥中路途最短的海港城市,处在“东来西往,南联北开”的重要位置。
2、港口优势和资源优势。
具有国内一流的开发区和保税区的、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的综合性港口。
海港与航空港距离之近为现有经济区域中罕见的,有利于整合两港的优势。
天津港能够为环渤海的经济腹地提供物流条件和发展高科技产品,并将其输往海外与内地。
天津静海发展前景天津静海是天津市的一个县,位于天津市北部,是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组成部分。
静海县地处环渤海经济圈腹地,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
随着国家层面对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和静海县本身的产业转型升级,静海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首先,静海县在环渤海经济圈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静海县地处天津市北部,北临渤海,南依大沽河,与京津冀地区的联系非常紧密。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静海县将充分享受到京津冀一体化带来的发展红利,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
同时,静海县距离天津市区也非常近,便利了人员的流动和交通的发展。
这样的地理位置优势为静海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其次,静海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
静海县地处丘陵山区,土地资源丰富,农业和林业资源非常丰富。
同时,静海县还拥有渤海湾湿地和北戴河海岸线,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
这为静海县的旅游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静海县还拥有丰富的煤炭、石灰石、石膏等矿产资源,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静海县具备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为多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再次,静海县在环保产业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保意识的提升和环保产业政策的扶持,环保产业成为各地发展的热点。
静海县作为天津市的一部分,也得到了国家对环保产业的大力扶持。
静海县已经成立了多家环保企业,主要从事水处理、废弃物处理、环境治理等方面的工作。
随着国家层面对环保产业的逐步加大扶持力度,静海县的环保产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最后,静海县在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近年来,静海县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引进高端人才,提升了静海县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静海县也加强了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积极引进高新技术产业。
这为静海县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为静海县的发展提供了新动能。
综上所述,天津静海县具备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拥有丰富的资源和良好的环境,且在环保产业、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邢台经济开发区邢台开发区位于邢台市区东南部,是经河北省政府批准的省级经济开发区,现有面积72.6平方公里,辖3个镇(办)、49个村(居)、8.6万人。
邢台经济开发区邢台经济开发区位于环渤海经济圈内,邢台市区东南部,现管辖面积72.6平方公里,其中省政府批准面积19.74平方公里、委托管理面积52.86平方公里。
开发区下辖3个镇(办)、49个村(居)、8.6万人。
我区交通优势十分明显。
京九铁路、京广铁路、京汉高铁、京珠高速、青银高速,106、107、308国道纵横交错,即将动工的邯黄铁路、邢黄高速公路直达黄骅、天津两个国际港口,邢汾高速公路直通能源大省山西。
开发区1999年成立,2000年经省政府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经省政府重新审核确认为省级经济开发区。
十年来,邢台开发区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50%以上增速,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邢台国家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获科技部认定并挂牌,开发区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显现。
2009年,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1亿元;财政收入完成3.47 亿元;实际引进内资21亿元;出口创汇5600万美元。
今年1-7月份,全区生产总值完成31.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8亿元,均呈现出较好发展态势。
开发区的空间布局在空间上形成了“一城三区”的空间布局结构。
“一城”即开发区辖区位于为邢台市中心城区范围的地域,是构成开发区的核心部分;“三区”分别为京汉客运专线以东的东汪镇区,邢州南路与信都路之间的王快镇区部分和京汉客运专线以东的王快镇区部分。
区内规划了“五横四纵”的城市干道网。
“五横”为东西向中兴大街、新兴大街、百泉大道、南环路、二干河大街,“四纵”为南北向有襄都路、信都路、永安路、东环路。
对外依托京港澳高速公路、邢汾高速公路、京汉客运专线、邯黄铁路,从而形成了开发区便捷顺畅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
绿地系统突出整体生态环境概念,保护和延续城镇内外的自然生态环境,力求建设完整健全的生态系统。
现代经济信息环渤海区域产业布局的现状与主要特点姚腾霄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所 北京 100101环渤海经济圈的概念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来的。
环渤海经济圈指包括京津冀、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在内的环渤海区域所形成的经济地带,包括三省两市:即北京市、天津市两直辖市,河北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三省。
环渤海区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强大的科技资源、雄厚的工业基础、发达便捷的交通网络、密集的城市群和优越的人力资源条件等优势。
近年来环渤海经济发展迅速。
从1995年到2008年13年时间里,环渤海区域的GDP 总量由1.3万亿元增加到7.8万亿元,年均增速达14.4%,占全国GDP 的比重也由21.40%提高到25.79%。
一、环渤海区域产业总体布局情况(一)环渤海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状况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环渤海区域产业基础雄厚,在全国经济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来,环渤海区域经济发展快速,整体经济实力增长迅速,环渤海区域经济总量进一步增大。
环渤海区域三省两市2008年共实现增加值77564.65亿元。
环渤海第一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6574.64亿元,第二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40505.92亿元,第三产业2008年实现增加值30484.08亿元。
2008年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的比重分别为:第一产业占8.48%,第二产业占52.22%,第三产业占39.30%。
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次之,呈现出“二、三、一”工业化结构的特征。
最近八年来环渤海区域的产业结构总体呈现出一产所占比重逐年下降、二产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三产所占比重先下降后上升的良好态势。
(二)环渤海区域三次产业分布状况环渤海第一产业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和辽宁三省。
其中山东第一产业发展较为突出,2008年山东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突破三千亿元大关,达到3002.6亿元。
河北省第一产业也发展较好,2008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超过两千亿元,达到2034.6亿元。
[区域经济学]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演变及评价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区域经济学版,详细出处参考:/forum.php?mod=viewthread&tid=856384&page=1摘要:经济区域划分是研究区域经济关系的基础,对促进地区经济增长和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文章在分析中国经济区划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对我国经济区划给予简要评价。
每一种区划都具有时代性,反映了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历程。
关键词:经济区域,区域划分,中国经济经济区域是以劳动地域分工和产业各具特色为基础的地理区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空间组织结构。
经济区域划分是结合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特点和区域经济发展特征对要素空间分布状况进行的战略性划分,经济区划是研究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对我国制定区域经济政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历程从建国至今,我国经济区域划分的演变过程可以从20个方面加以概括。
1.沿海与内地的划分。
毛泽东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了沿海和内地区域划分,这种划分方法在“一五”到“五五”计划时期国家处理区域经济关系时基本上被采用。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中,也沿用这种划分方法。
目前我国有些学者在研究区域经济关系时,仍采用这种称谓。
2.六大经济协作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沿海和内地工业布局严重不均,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为缩小沿海与内地的经济发展差距,有利于我国区域经济目标的实现,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和西北六大经济区域。
3.三线地区的划分。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我国与苏联关系恶化,加之西方国家加强对我国的经济封锁,国家为了备战和加强国防建设,按照各省、市、区的战略位置,把全国划分为一、二、三线地区,一线地区包括新、蒙、黑、辽、吉、津、鲁、苏、沪、浙、闽、粤等省区;三线地区包括川、黔、陕、甘、青、宁、桂、鄂、晋等省;其余地区为二线地区。
2009年高考中国热点地区——环渤海地区2009年高考中国热点地区预计主要集中在环渤海地区,以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和首钢搬迁为主要内容,并围绕此内容进行命题。
1 . ( 36 分)读环渤海地区略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
材料一:天津滨海新区位于天津市区与海滨之间,规划面积2 270 平方千米。
2 006年6 月6 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天津滨海区成为我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浦东新区之后,又一个带动我国区域经济腾飞的街增长极。
材料二:“十一五”规划中投资最大的项目集群―曹妃甸港口项目已正式启动。
唐山南部沿海的曹妃甸港址水深岸陡,不冻不淤。
岛前5 00米处水深达25 米,海槽深达36 米,是渤海最深点。
由曹妃甸向渤海海峡延伸,有一条水深达27 米的天然水道,通向黄海。
利用岛与陆地之间的浅海和滩涂,通过填海造陆,建设一个面积310 平方千米的工业区。
随着港口建设和首钢的搬迁,曹妃甸地区将建成一个国际性铁矿、煤炭、原油、天然气等资源的集散枢纽港、中国的世界级重化工业基地、国家商业性能源储备和调配中心、国家重化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区。
( l )写出承担环渤海地区运输任务的主要铁路线有哪几条?(不少于四条)( 4 分)( 2 )天津滨海新区把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其工业发展的重点,试简述其优势条件。
(5 分)( 3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从自然和经济两方面,分析把曹妃甸建成我国北方大港的有利因素,并简要评价曹妃甸填海造陆的利与弊。
(11 分)( 4 )写出A 所在省份工业基地名称,并简述改革开放后该基地主要区位因素的变化。
(6 分)( 5 ) A 、B 所在省份都是我国海洋水产品养殖和捕捞大省,试简要说明它们大力发展海产业共同的有利自然条件。
(6 分)( 6 )右图中运河以东800mm 等降水量线与同纬度相比有什么不同?简要分析其原因。
(4 分)【参考答案】( l )京哈线、哈大线、大秦(京秦)线、京沪线、神黄线、(四条或四条以上得 4 分,写三条得2 分三条以下不得分)( 4 分)( 2 )附近原材料(钢铁海盐)和能源(煤、石油)丰富;制造业基础良好;交通优越;科技和教育发达。
中国船舶行业简介中国船舶制造业基地有3个,分别位于长三角(以上海为中心)、珠三角(以广州为中心)和环渤海地区(以大连为中心),目前实力最强的是长三角。
根据国防科工委所统计的数据,我国船厂有三千多家,具有一定规模的是387家,可以说数量多、水平低、小而散,由于行文的关系我不可能都一一介绍,我重点介绍一些大型的船厂。
葫芦岛的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原辽宁渤海造船厂)造军船尤其是核潜艇最出名了。
同时也接手很多油船和集装箱船,其投资建造三十万吨级船坞零七年七月底已经正式投入使用,并同时建造首艘29.7万吨级超大型油轮(VLCC),这是给给南京长江油运公司建造的四艘大型油船的第一艘。
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渤海船舶重工的诱人之处除了单位本身之外,还有一点就是签了合同便能够发一万多元的安家费,这样的待遇在全国其他船厂都是找不到的。
在丹东有几个修造游船、快艇的船厂,比如说有宽甸满族自治县鸭绿江船舶修造厂、丹东煜阳玻璃钢游船厂、东港市的丹东大宇船厂等等,由于港口规模的扩建还建立了大东港区建设指挥部造船厂。
目前营口的辽宁船舶工业园(原营口渔轮厂、营口造船厂的基础上扩建而成)在辽宁省环渤海经济区异军突起,大连毅腾房地产集体有限公司是辽宁船舶工业园的控股公司,主要从事造船和船舶配套的船舶产业,2007年9月,第二艘万吨级货船下水。
中远集团的修船厂在大连湾,也就是“大连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修船厂,还有我国最大的三十万吨级浮船坞,2003年中远总公司以曾被《劳氏亚洲海运》杂志评为亚洲四个“最佳修船厂”之一的南通远洋船务公司为核心,整合了大连、广州等地的中远修船资源,在南通成功组建被誉为中国修船业“航母”的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2007年8月6日,大连中远造船工业有限公司在旅顺开发区羊头洼正式挂牌成立,主要工程为建设一座包括两个30万吨级船坞在内的国际一流水准现代化造船厂。
大连辽南船厂(海军四八一零(海军4810)工厂,即旅顺大坞)是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的时候建立的,现已成为旅顺海军基地最大的军工生产单位,修建的船舶包括了各种军船,从驱逐舰到护卫艇再到海警的巡逻艇,还有一些海军特种船,另外也接手少量民船包括远洋运输船、渔船和特种船等。
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个地区2013-07-29 | 阅:1 转:10| 分享修改一、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长三角包括上海市、江苏省8个城市和浙江省6个城市,共计15个城市,以后又有浙江台州市加入了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即所谓的“15+1”。
以沪杭、沪宁高速公路以及多条铁路为纽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长三角经济区长江三角洲北起通扬运河,南抵杭州湾,西至镇江,东到海边,包括上海市、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以及邻近海域。
区域面积21.07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位条件优越,自然禀赋优良,经济基础雄厚,体制比较完善,城镇体系完整,科教文化发达,已成为全国发展基础最好、体制环境最优、整体竞争力最强的地区之一,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历经新中国成立以来多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长三角以全国2.1%的陆地面积、11%的人口,创造了全国21.7%的国内生产总值、24.5%的财政收入、47.2%的进出口总额,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综合实力最强、城镇体系较为完备的区域。
1992年由上海、无锡、宁波、舟山、苏州、扬州、杭州、绍兴、南京、南通、常州、湖州、嘉兴、镇江14个市经协委(办)发起、组织,成立长江三角洲十四城市协作办(委)主任联席会,至1996年共召开五次会议。
1997年,上述14个城市的市政府和新成立的泰州市共15个城市通过平等协商,自愿组成新的经济协调组织――长江三角洲城市经济协调会。
协调会设常务主席方和执行主席方。
常务主席方由上海市担任,执行主席方由除上海市外的其他成员市轮流担任。
协调会每两年举行一次正式会议。
协调会在常务主席方设联络处作为常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各成员市的协作办(委)作为协调会具体的联络、办事部门。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
2005年6月21日,国务院批准上海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
2008年9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总体要求、主要原则和发展目标。
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总体规划公示稿为全面落实中央“两个一百年”和“四个全面”的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做好“五个统筹”。
应对区域发展环境的重大变化,积极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根据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2013年全省城乡规划工作要点》的通知(冀建规[2013]4号),编制本次《沧州渤海新区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片区总体规划(2016-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本规划遵从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协同发展,以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对象,重点研究了开发区发展战略与目标、产业发展规划、开发区性质定位与规模、开发区空间布局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绿化与景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安全工程规划、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近远期建设规划等专题研究。
一、开发区体系规划本次规划提出了区域整合、聚合、融合等3大发展战略,就开发区空间布局规划、综合交通规划、绿化与景观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安全工程规划、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建设用地控制、近远期建设规划等领域的重点问题提出了规划措施。
(一)区域空间结构依据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现状,提出“一轴、两区、三心、两点”的区域空间结构。
“一轴”指沿北京大道产业发展联系轴,即通过北京大道东西贯通开发区东西两区;“两区”指以石油化工为主的东区(石油化工区)和以生物医药为主的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三心”指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产业服务中心、西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物流贸易中心、东区(石油化工区)物流贸易中心;“两点”指在以上三个中心的基础上,设置两处综合服务点。
(二)区域发展分区依托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现状以及未来发展总体部署,在区域范围内确定东西区两大发展片区。
其中,东区(石油化工区)发展定位为: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园区和京津冀产业转移示范区。
滨州经济开发区简介滨州经济开发区位于滨州市新城区,成立于2001年,2013年11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行文批复,正式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版图面积189.2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办事处,188个行政村,社会人口20万。
近年来,滨州经济开发区认真贯彻落实山东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开发区要率先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抢抓“黄蓝”两区开发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综合实力和对外影响力显著增强。
先后荣获“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园区、全省科学发展园区、全省重点服务业园区、山东最佳投资园区、山东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山东省最具投资价值十佳开发区”等荣誉称号。
一、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滨州北接京津冀,西靠省会济南,与天津滨海新区隔海相望,相距60海里,三个小时可达首都北京,是山东的北大门。
国家“黄蓝”两区《发展规划》实施以来,滨州市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承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有效改善。
长深高速、荣乌高速、滨德高速等五条高速路和在建的济滨高速及205、220两条国道在市内穿越或相交,是东北地区、京津地区连接华东地区和长三角中心城市最顺畅、最便捷的通道节点,滨州是交通部确定的国家级公路运输主枢纽城市。
其中,滨州港是国家《黄河1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四大港口之一,高等级疏港公路已经建成通车。
目前,既有铁路和正在建设的德滨烟国家干线铁路、规划建设的黄大铁路,将使滨州成为东至山东东部沿海,西至山西、陕西能源基地,南连胶济线,北通京津冀的“丰”字型铁路枢纽城市。
开发区借助独特的交通优势,坚持以高品质、高质量、高品位、精细化的理念为引领,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打造设施齐全、功能完善的一流环境。
建区以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共建成道路36条125公里,桥梁23座,铺设管网246公里,形成十纵十二横的主干路网框架。
项目区具备了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迅、宽带、广播电视及场地平整“九通一平”,拉开了经济发展的大框架,搭起了项目安臵的大载体,构筑了跨越发展大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