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九章浮力与升力
- 格式:docx
- 大小:10.33 KB
- 文档页数:4
全章大归纳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的①________,我们把这个力叫做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两次示数的②________。
浮力是由于流体对物体向③________和向④________的压力⑤________产生的。
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跟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⑥________,跟液体的密度也⑦________;浸没在同种液体中的物体所受浮力则跟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⑧________。
通过实验可知: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⑨________的浮力,浮力的大小⑩________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力。
这就是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
实验证明,阿基米德原理对⑪________同样适用。
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⑫________物重G,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上浮;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⑬________物重G,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就会下沉;当物体受到的浮力F浮⑭________物重G,物体悬浮在液体中或漂浮在液面上。
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潜,它是通过改变⑮__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浮沉的;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改变⑯____________和⑰____________的方法来控制浮沉。
如图所示,由于吹气,两张纸之间气体的流动速度比两张纸外侧的空气流动速度⑱________, 纸的互相靠近说明两纸外侧受到的压强⑲________内侧的压强。
分析实验现象可知:流速大的地方,压强⑳________;流速小的地方,压强○21________。
由于飞机机翼的特殊形状,气流经过机翼模型上方的流速比下方的流速○22________,机翼模型上方的空气压强比下方的空气压强○23________,于是就产生了使机翼模型上升的力。
全章大归纳知识梳理①液体(或气体)竖直向上 ②竖直向上 ③液体 ④气体 ⑤上 ⑥下 ⑦差 ⑧G 排 ⑨ρ液gV 排 ⑩> ○11> ○12= ○13= ○14= ○15< ○16< ○17挖空 ○18浮力 ○19自身重力 ○20体积 ○21浮力 ○22G -F ○23G 排 ○24ρ液gV 排 ○25G○26F 向上-F 向下 ○27小 ○28大 ○29压力图说物理①托力 ②差值 ③上 ④下 ⑤差 ⑥有关 ⑦有关 ⑧无关 ⑨向上 ⑩等于 ○11气体 ○12大于 ○13小于○14等于 ○15自身重力 ○16液体的密度 ○17自身体积 ○18大 ○19大于○20小 ○21大 ○22大 ○23小。
第九章浮力与升力一、课标要求1.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解读:关于“浮力”,《课标》既有过程性的要求:“探究”,又有终结性的要求:“认识”。
要通过实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而不是直接给出浮力的定义,并让学生学会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即“称重法”测浮力)。
2.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解读:关于“浮力大小”,《课标》对其学习过程做出了强制性的要求,即要求通过实验探究来学习,通过探究使学生感性地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在水中的深度等无关。
3.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解读:关于“阿基米德原理”,《课标》的要求是知道的层次,即要求能说出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并能用原理直接求出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不要求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计算。
4.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
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
解读:关于“物体的浮沉条件”,《课标》只有终结性要求,让学生知道即可,不要进行复杂的、综合性的计算。
浮力问题与日常生活联系非常紧密,所以要使学生认识到浮沉条件在生产、生活中的一些应用,如“知道潜水艇浮沉的原理”等。
5.通过实验探究,初步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
解读:关于“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课标》既有过程性要求,又有终结性要求,但这里的终结性要求不高,属于“初步了解”的层次,因此教学时可开展简便易行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即可,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探究过程和解释实际问题上,《课标》要求“简单解释飞机的升力”就是这个目的。
二、本章教材分析1.本章概述本章学习与浮力和升力有关内容。
主要有:浮力产生的原因、阿基米德原理、浮沉条件以及流体的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等。
本章内容是在前两章弹力、重力、摩擦力、压力等知识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力学基础知识的进一步延伸,学习时需用到力的测量、二力平衡、力和运动的关系、密度、压强等重要知识,所以,本章知识也是初中力学知识的综合。
《浮力与升力》复习指导1、认识浮力(1)定义:浸在液体里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产生原因:产生浮力的根本原因是浸在液体里的物体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大于对它上表面向下的压力,因此浮力是一个压力差。
如果物体没有受到液体对它向上的压力,则物体也不受浮力,如钉入河底的木桩和河中建造的桥墩,虽然它们都排开了水,但是却与河底紧密的接触,没有受到河水对它们向上的压力。
所以虽然它们排开了河水,但河水对它们却没有产生浮力。
(2)方向:浮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上。
浮力的方向与物体在液体中的运动方向和运动状态无关,不管物体在液体中是上浮、还是下沉,或是悬浮,所受浮力方向都是竖直向上。
2、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实验表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浮力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它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形状、物体的大小、液体的体积、液体的重力、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等因素无关。
特别要注意的是,当物体全部浸没在某液体中后,它所受的浮力跟它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例如,浸没在水面下的潜水员在向下潜的过程中,虽然他在水中的深度不断地增加,所受水对它的压强也不断增大,但由于他排开水的体积(等于潜水员自身体积)不变,因此他所受浮力不变。
3、阿基米德原理(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对于这一原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①“浸入”不一定是“浸没”。
“浸入”含义广泛,包括物体“全部浸入”(即浸没)和“部分浸入”,即物体全部体积都在液体中和物体的一部分体积浸在液体里面,而另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这两种情况。
简单地说,“浸入”包括“浸没”,“浸没”是“浸入”的特殊情况。
②“浮力”只是和“它排开的液体所受的重力”在数值上相等,但这两个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力。
③“排开”和“排出”的含义并不相同。
只有将物体放入盛满液体的容器中,两者才相同;当把物体放在未盛满液体的容器中,两者是不相同的。
第九章浮力知识归9.1认识浮力1、浮力:浸在任何液体中的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3、浮力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F浮=F向上-F向下)4、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大小:F浮=G物-F5、浮力大小和物体浸入液体中的体积、液体密度有关,跟物体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9.2、探究浮力大小-阿基米德原理6、阿基米德原理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排开的液体的重量。
7、阿基米德原理公式:F浮=G排(G排:物体排开液体的重量)F浮=ρ液V排g(ρ液:液体的密度,单位是kg/m3;V排: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单位是m3)8、阿基米德原理同样适用于气体9.3、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9、浮沉条件:F浮>G物(ρ液>ρ物)物体上浮(静止时漂浮)F浮<G物(ρ液<ρ物)物体下沉F浮=G物(ρ液=ρ物)物体悬浮F浮=G物(ρ液>ρ物)物体漂浮10、轮船、密度计:利用漂浮,F浮=G物潜水艇、浮筒打捞沉船:靠改变自身的重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气象台的探测气球、鱼:靠改变(自身体积)受到的浮力来实现上浮和下沉9.4、神奇的升力11、流体:具有流动性的物体(气体和液体)12、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13、飞机升力产生原因:机翼上方空气流速比机翼下方空气流速大,机翼上方的压强比下方的压强小,产生了使飞机上升的力。
第十章从粒子到宇宙1.分子动理论的内容是:(1)物质由分子组成的,分子间有空隙;(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扩散:不同物质相互接触,彼此进入对方现象。
3.固体、液体压缩时分子间表现为斥力大于引力。
固体很难拉长是分子间表现为引力大于斥力。
4. 分子是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5. 汤姆逊发现电子(1897年);卢瑟福发现质子(1919年);查德威克发现中子(1932年);盖尔曼提出夸克设想(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