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7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症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咳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觀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咳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1、阳虚水泛证:喘粗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令,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细微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症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腧、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最新资料推荐------------------------------------------------------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一、基本情况心衰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 2019 年 04 月至 06 月,我科收治心衰病 27 例,所有患者都纳入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 10.5 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 13 例,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 1 例,阳虚水泛证 2 例,心脾两虚证 2 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 6 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 3 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情志护理、强心药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生活照顾、饮食护理、、正确测量体重、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辨证饮食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艾炙、穴位贴敷、针刺、中药灌肠。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辩证施护方法实施人次百分比喘促 27 1、体位 27 100% 2、活动 27 100% 3、情志护理 27 100% 4、心电监护 25 92% 5、强心药物 19 70% 6、吸氧 27 100% 胸闷/心悸 27 1、体位 27 100% 2、活动 27 100% 3、1 / 7情志护理 27 100% 4、心电监护 22 81% 5、吸氧 24 88% 少肢体尿 1 1、准确记录出入量 1 100% 2、正确测量体重 1 100% 3、合理体位 1 100% 4、饮食合理 1 100% 5、皮肤合理 1 100%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主要症状病例数中医护理技术实施人次百分比喘促 27 灸法、 15 81% 耳穴贴压、 27 100% 穴位贴敷、 22 81% 针刺 5 3% 胸闷/心悸 27 灸法、 16 92% 耳穴贴压、 27 100% 穴位贴敷 26 96% 少尿肢体 1 灸法、 1 100% 耳穴贴压、 1 100% 灌肠 1 100%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其次是灸法、针刺。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咯白痰,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绀。
舌红少苔,或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沉细、虚数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咯稀白痰,肢冷、畏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湿冷。
舌质暗淡或绛紫,苔白腻,脉沉细或涩、结代。
4.肾精亏损、阴阳两虚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不温,步履无力,或口干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喘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厥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
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或发热形寒,倚息不得平卧;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尤甚,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慎防喘脱危象。
(张口抬肩、稍动则咳喘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遵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嘱准确使用解痉平喘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喘脱的护理(1)立即通知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恐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肢下垂坐位,遵医嘱予20%~30%乙醇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临床效果总结评价摘要】目的:探析心衰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心衰病患者予以分组研究,即根据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16)、实验组(n=16)。
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症状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实验组患者浮肿、胸闷、呼吸困难评分均低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
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3.8%,参照组患者为62.5%,实验组高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心衰病患者实施中医护理的临床价值更高,可有效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与推荐。
【关键词】心衰病;中医护理;症状评分;护理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062-01心衰病是临床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心血管病症,多见于老年群体,且是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1]。
对于心衰病患者来说,因为患者个体差异较大,因此,给予中医辩证施护后,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取得良好预后。
本文现对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心衰病患者予以分组研究,分析中医护理实施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32例心衰病患者予以分组研究,即根据抽签法分为参照组(n=16)、实验组(n=16)。
参照组中,女患者8例,男患者8例;年龄分布范围55~79岁,平均为(65.4±6.4)岁。
实验组中,女患者7例,男患者9例;年龄分布范围54~79岁,平均为(65.1±6.3)岁。
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上述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参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即遵医嘱及科室规章制度执行护理操作。
在此基础上,实验组患者实施中医护理,内容如下:①情志护理。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一、基本情况心衰病就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得首批“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得病种之一, 2016 年04 月至06 月,我科收治心衰病27例,所有患者都纳入“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得1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0、5 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13 例,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1例,阳虚水泛证2例,心脾两虚证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6 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3例。
应用得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情志护理、强心药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生活照顾、饮食护理、、正确测量体重、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辨证饮食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得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艾炙、穴位贴敷、针刺、中药灌肠。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得项目就是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 其次就是灸法、针刺。
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与穴位贴敷主要就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得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得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与满意度分析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得依从性与满意度依从性较好得中医护理技术就是耳穴压豆、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得支持,为上述方法得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得中医护理技术就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
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心衰病患者喘促、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尿少肢肿等不适症状,配合其她治疗有较好得效果, 因此患者得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针刺、中药灌肠得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得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得得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3人(85%) ;②一般:3人(11%) ;不满意:1(3%)人。
心衰中医护理方案心衰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是心脏无法有效泵血以满足全身组织的需求。
中医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效地辅助治疗心衰,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下面将介绍一份心衰中医护理方案,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和控制疾病。
一、中医辩证理论中医认为心衰多数属于“心阳虚”、“心阴亏”、“痰湿内阻”等病理变化。
根据这些辩证,制定相应的中医护理方案,以调节人体阴阳平衡,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二、中医养生原则心衰患者应坚持中医养生原则,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保持情绪稳定等。
饮食上,宜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蔬菜等,避免过食油腻和辛辣食物。
运动上,可以进行适度的散步、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避免剧烈运动。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悲伤、焦虑等情绪波动。
三、中药调理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中医护理方案中常常会包括中药的使用。
常用的中药有黄芪、党参、山药、丹参等,具有益气养阴、活血化瘀、利水通乳等作用,能够改善心衰症状,提高心功能。
四、针灸推拿针灸和推拿作为中医的独特疗法,在心衰的辅助治疗中也有很好的效果。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针灸能够调整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衰症状。
推拿则通过按摩和推拿的手法,促进经络的畅通,增强体内气血的流动,对心衰患者有一定的舒缓作用。
五、正念调理正念调理是中医护理方案中的重要环节。
通过修炼正念,患者可以调整心理状态,减轻疾病对心理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抗病能力。
可以通过冥想、放松训练等方法培养正念,减轻精神压力,促进康复。
六、预防与监测中医护理方案中还包括心衰的预防与监测。
通过定期的体检,了解心衰的病情发展,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也应加强心衰的预防措施,如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减少心衰的发生。
综上所述,心衰中医护理方案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治疗方法。
通过中医的辩证理论和养生原则,结合中药调理、针灸推拿、正念调理等手段,可以帮助心衰患者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但是,中医护理方案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盲目自行使用。
心衰病(心力衰竭)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一)慢性稳定期1、心脉气虚、血瘀饮停证:胸闷气喘,心悸,活动后诱发或加重,神疲乏力,咳嗽,喀白奖,面色苍白,或有紫绀。
舌质淡或边有齿痕,或装暗、有痴点、系班,脉沉细、虚效或泥、结代。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气喘,心悸,动则加重,乏力自汗,两颧泛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或有紫维。
舌红少昔,或紫暗、有察点、瘀班,脉沉细、虚效或涩、结代。
3、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胸闷气喘、心悸、咳嗽、喀稀白痰,肢冷、很寒,尿少浮肿,自汗,汗出温冷。
舌质暗淡或絳紫,若白膩,脉沉细或涩、结代:4、肾精亏报、阴阳两處证:心悸,动辄气短,时尿少浮肿,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四肢干品,步履无力,或口千咽燥。
舌淡红质胖,苔少,或舌红胖,苔薄白乏津,脉沉细无力或数,或结代。
(二)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喘促气急,痰涎上涌,咳嗽,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煩躁不安,舌质暗红,谷白腻,脉细促。
2、阳虚喘脱证:面色晦暗,明悸不休,烦躁不安,或额汗如油,四肢版冷,尿少肢肿,面色苍白,舌淡苍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3、痰浊鹽肺证:賅啃痰多,或发热形寒,侍息不得平卧:心博气短,胸闷,动则尤生,尿少肢肿,或颈脉显露。
舌淡或略青,苔白腻,脉沉或弦滑。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喘促1、观察患者面色、血压、心率、心律、脉象及心电示波变化,镇防喷脱危象。
(米口抬肩、稍动则咳嗜欲绝,烦躁不安,面色灰白或面青唇紫,汗出肢冷,咳吐粉红色泡沫样痰)。
2、进医嘱控制输液速度及总量。
3、遵医福准确使用解控平嘴药物。
使用强心药物后,注意观察患者有无出现纳差、恶心,眼吐、头带、乏力、黄视、绿视及各型心律失常等洋地黄中毒的症状。
4、穴位按摩风门、肺俞、合谷等以助宣肺定喘。
5、嘴脱的护理(1)立即通如医师,配合抢救,安慰患者,稳定患者悉惧情绪。
(2)给予端坐位或双下成下面坐位,连医嘱子20-~30乙牌湿化、中高流量面罩吸氧。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心衰病是指心肌收缩力减弱或心室舒张功能障碍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的一种慢性病,常见症状包括气促、乏力、水肿等。
传统中医经验认为心衰病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的,针对心衰病的中医护理方案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精神状态调节等方面。
以下是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的护理效果总结。
一、药物治疗:中医常用的药物包括补气药物、活血化瘀药物、清热解毒药物等。
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脏功能,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病的效果。
研究表明,中药治疗心衰病具有显著的抗心肌纤维化、减轻心脏负荷、增加心脏收缩力等作用。
同时,中药对改善心衰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二、饮食调理:中医治疗心衰病强调饮食调理的重要性。
根据中医理论,心脏主火,应该减少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的摄入,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粥等。
同时,要注意避免过度饮食,以免脾胃负担过重,影响心脏功能。
合理的饮食调理可以改善心衰病患者的水肿、消化不良等问题,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精神状态调节:中医强调心血相连,心情愉快有利于气血运行畅通。
心衰病患者往往由于病情严重,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因此,中医护理方案中通常会包括调节患者的精神状态,如采用心理疏导、中医按摩、针灸等方法缓解病情。
研究表明,心理治疗对心衰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显著的改善效果。
四、其他辅助治疗:中医护理方案中还包括一些辅助治疗方法,如中医推拿、针灸、艾灸等。
通过按摩、刺激穴位等手段,调节相关经络,达到治疗心衰病的效果。
研究表明,这些辅助治疗方法对改善心衰病患者的心肺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在药物治疗、饮食调理、精神状态调节和其他辅助治疗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护理效果。
中医治疗心衰病强调整体观念,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心衰病的目的。
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护理效果总结
一、基本情况
心衰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首批“13 个优势病种中医护理方案”中的病种之一, 2016 年04 月至06 月,我科收治心衰病27例,所有患者都纳入“心衰病中医护理方案”实施对象,其中纳入中医临床路径管理的1 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0.5 天。
辨证分型统计如下:心肺气虚、血瘀饮停证13 例,肾精亏虚、阴阳两虚证1例,阳虚水泛证2例,心脾两虚证2例,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6 例,阳气亏虚、血瘀水停证3例。
应用的主要辨证施护方法:体位护理、活动护理、情志护理、强心药用药护理、皮肤护理、生活照顾、饮食护理、、正确测量体重、准确记录出入水量、辨证饮食指导、排便指导等。
应用的主要中医护理技术:耳穴贴压、艾炙、穴位贴敷、针刺、中药灌肠。
二、护理方案应用情况分析
(一)主要中医护理措施应用情况
1.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应用情况
2.中医护理技术应用情况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频率高的项目是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其次是灸法、针刺。
分析其原因:1.耳穴贴压和穴位贴敷主要是由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的症状主动与主管医生沟通并实施,因此应用的主动性高。
2.无创伤,患者易于接受。
3.用物及操作方法简单,临床易于实施。
(二)依从性和满意度分析
1.患者对中医护理技术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依从性较好的中医护理技术是耳穴压豆、穴位贴敷。
分析其原因:1、操作方法简单,无创伤、无痛苦,患者易于接受。
2、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上述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护理满意度较高的中医护理技术是穴位贴敷、耳穴压豆。
分析其原因:它能减轻心衰病患者喘促、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尿少肢肿等不适症状,配合其他治疗有较好的效果,因此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也较高。
本次总结中,针刺、中药灌肠的应用病例数较少,因此不做分析。
2.患者对健康指导的满意度患者对健康指导的的满意度分为三个层次:①满意:23人(85%);②一般:3人(11%);不满意:1(3%)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中健康指导内容清晰明确,便于护理人员掌握及临床应用。
2.护理人员在实施《方案》的过程中,加强了护患沟通,观察病情更加及时、细致,健康教育更加专业、统一,使患者感到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态度和职业素养,从而赢得了患者的信任。
(三)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
责任护士对中医护理方案的评价分为四个层次:①实用性强:19 人(70%);②实用性较强:6 人(22%);③实用性一般:2 人(7%);不适用:0 人。
分析其原因:1.《方案》对于每个疾病的常见症状护理、中医用药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均给予了系统、明确的专业指导,使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更加规范、科学,避免了以往工作的盲目性、随机性。
2.系统规范的中医专科护理标准,对于提高年轻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中医临床护理服务能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
义。
(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中医饮食调护未落实到位临床中,由于我院是基层医院,营养食堂并非真下意义上的营养食堂,故未能提供特色的中医辨证膳食,所以具有中医特色的饮食调护局限在医护人员健康指导层面。
2.护理效果评价缺乏客观指标支撑护理效果评价是由责任护士的主观认识及感受来进行评价,造成评价标准不一致。
建议通过专家论证,建立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
三、护理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护理效果评价
1.评价方法对心衰病的主要症状喘促、胸闷/心悸、神疲乏力、尿少肢肿应用主要辨证施护方法及中医护理技术(包括应用次数及天数)后的护理效果进行评价。
2.评价标准将症状的护理效果分为四个层次:好、较好、一般、差。
(二)护理效果分析采用以上评价方法和标准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主要关键点为:以症状改善及相关健康教育内容的落实为主要评价指标。
本护理方案的效果分析如下:
通过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护理技术和中医个体化健康指导,86%以上的患者认为中医护理配合治疗对改善心衰病的主要不适症状有良好的护理效果。
四、中医护理的作用分析
(一)护理难点分析
执行方案的27 例心衰病患者在加强和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知识和行为提高依从性为本次方案中的护理难点。
现我科根据方案中护理难点的解决思路,目前护理难点解决进度:1.已印制健康宣教小处方,内容详尽,出院时发放给患者。
2.住院期间,开展多种形式宣教,由管床护士对所管患者进行个体化指导。
3.住院期间,护士加强生活起居、饮食指导,使患者意识到运动疗法与饮食调理的重要性,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培养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护理能力,让患者主动调节生活习惯。
4.管床护士在出院一周内对所管患者随访,进行服药、饮食、活动等指导。
5.提供符合患者证型,又简便易于实行的膳食。
(二)护理作用分析从护理效果分析可以看出,根据医生的辨证施治,责任护士进行临症(证)施护、健康教育等方法,对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预防并发症的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有一定作用。
1.预防呼吸道感染协助取正确体位(仰卧位时影响咳嗽的力量),根据病情按时给予拍背(肺阴虚、气阴两虚的患者干咳少痰或无痰不宜拍背),指导有效咳痰方法,进行深呼吸训练,可宣畅肺气,复肺肃降功能,调节水液代谢,有效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同时,遵医嘱给予耳穴贴压,选穴:肺、气管—
加强肺主治节功效,改善咳嗽、咯痰、喘促症状。
以上护理方法配合医疗措施可以减轻患者咳嗽、咳痰、喘促症状,
2.减轻胸闷心悸通过半坐卧位,可以减轻心脏负荷;合理运动,应用移情调志等中医情志护理方法进行心理护理,可以消除焦虑、忧伤情绪,达到调节气血阴阳的作用;遵医嘱耳穴贴压,选穴:神门、皮质下以达到镇静安神、调节气机、助心行血,改善气喘、憋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