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常识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1
关于地质构造,收藏这一篇就足够了!地表形态特征的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地壳各部分质点运动的综合表现。
这种由地球内部动力作用引起的地壳结构改变与变位的运动,称地壳运动。
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由于地壳的长期运动,造成岩层的产状和岩层的弯曲、断开或产生位移的变化,称为地质构造。
第一节地壳运动的类型地壳运动是地质构造的主导因素,其基本类型有二种: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
一、垂直运动(升降运动)是地壳物质沿着地球半径方向移动。
它表现为地壳的上拱和下拗,并形成大型的构造隆起和拗陷。
地壳垂直的上下升降运动,造成陆地上升(海退)与下降(海侵)的现象。
从现代海岸线的变迁可以得到证实,例如现今我国广东省防城、合蒲、中山等县沿海都有狭长的海滨平原,伸展得非常平坦,并向海面缓缓倾斜,它的沉积物都是海相的物质,其中有海生介壳,这说明了地壳发生了相对上升,海底新近隆起所造成的。
又如河北昌黎县附近有一路碑,上面刻有:高昌黎县五里,离海边五里的标记。
但现近路碑已离海边很近,已不到4里了,这说明了地壳在下降,海水朝向大陆推进。
(—)海侵(超覆)海侵时陆地不断下降,海岸线不断向大陆内部移动(图2-1)。
按照浅海区的海水(浪)的破坏、搬运、沉积的分布规律,依次沉积了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石灰岩。
由于地壳下降,形成海侵,粗颗粒的沉积物就不断地向陆地方向移动,结果沿着任一浅海垂直剖面内(例如A—A)从时间上自早到晚,反映在剖面上是自下至上看到砾岩一砂岩一页岩一灰岩,即由粗到细的变化过程。
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广,称谓超覆。
所以超覆地层是海侵的产物,也是海侵分析之一。
(二)海退(退覆)海退是地壳上升,海水向海洋中心退却的过程(图2 ̄2)所示。
图上I—I水平线表示原始海平面位置,当海岸退至Ⅱ、Ⅲ……时,沉积相发生了变化,在垂直剖面A-A中,自下而上看到的是由石灰岩一页岩一砂岩一砾岩,即由细到粗的粒度变化过程,平面分布的特点,则是新的沉积物分布面积比老的较小,称谓退覆,退覆地层是海退的产物。
地质构造1.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地质构造因此可依其生成时间分为原生构造与次生构造。
次生构造是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PS:原生构造:原生构造是岩石在成岩过程中发育的构造。
如原生岩浆构造(流线、流面等)和原生沉积构造(层理、波痕等)。
次生构造:次生构造是指岩石在成岩以后,由于构造变动和非构造变动形成的各种变形、变位现象。
构造变动形成的次生构造,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构造岩以及隆起、坳陷等等;非构造变动形成的次生构造,如滑塌构造和冰川擦痕等。
(构造变动:由构造运动引起岩石的永久变形;非构造变动:是导致岩石变形和变位的与构造运动无直接关系的作用。
)2.①褶皱:岩层在形成时,一般是水平的。
岩层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因受力而发生弯曲,一个弯曲称褶曲,如果发生的是一系列波状的弯曲变形,就叫褶皱②向斜:向斜属于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
向斜为褶曲构造之一部分,两翼指向上方,中央向下屈曲。
其在褶弯内之岩层,愈往中央,愈为年轻。
向斜之两翼,如向同一方向倾斜,曰转倒褶曲;如两翼之倾斜,几近水平,或作水平状态,曰偃卧褶曲。
向斜与背斜相连,彼此方向相反,常使地壳岩层,呈现波状。
(褶曲:面状构造(如层理、劈理或片理等)形成的弯曲。
单个的弯曲也称褶曲。
)③背斜:背斜指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
在一般平地上,背斜的地层上半部受到侵蚀变平,会形成中间古老,两侧较新的地层排列方式。
④单斜:单斜是地层受到弯曲或折曲的张性地体。
不可把它与压缩单斜褶皱相混淆;单斜褶皱确实是一翼明显地比另一翼陡峭的不对称的褶皱。
单斜与正断层有密切关系,单斜可能直达深处或者沿移动线深入。
⑤节理:节理,指岩石在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裂纹或裂缝。
⑥断层:断层地壳受力发生断裂,沿破裂面两侧岩块发生显著相对位移的构造。
断层的规模大小不等,大者沿走向延长可达上千千米,向下可切穿地壳,通常由许多断层组成的,称为断裂带;小者长以厘米计,可见于岩石标本中。
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地理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下构造的形成和演变过程。
以下是一些地理地质构造的知识点:1. 地球结构: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最外层的固态岩石层,地幔是位于地壳下方的可塑性岩石层,地核是地球的内核和外核组成的液态金属层。
2. 地球板块:地球的地壳被分为若干个大板块,这些板块在大陆漂移和构造运动中相对移动。
板块边界可以是构造边界、边界或转换边界。
3. 大陆漂移:大陆漂移是指地球上大陆板块的相对运动,造成大陆的位置和形状发生变化。
大陆漂移的证据包括大陆边缘的拟合、相似的岩石和化石记录以及地震活动和火山活动的分布。
4. 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包括隆升、下沉、抬升和折叠等现象。
这些运动可以造成山脉、盆地、地震和火山活动等地质现象。
5. 地震: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结果,通常由板块运动或地壳断裂引起。
地震可以分为浅源地震、深源地震和远源地震,震源深度和震级会对地震的影响。
6. 火山活动:火山活动是地球内部能量释放的另一种形式,通常是由于岩浆从地壳内部向地表喷发。
火山活动会形成火山口、火山喷发和火山岩,并对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和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7. 断层和地裂缝:断层是地壳中由于构造运动而形成的岩层断裂带,地裂缝是断层带中的裂缝。
断层和地裂缝可以导致地震和地壳变形。
8. 山脉和盆地:山脉是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表隆起形成的地形,盆地则是地壳构造运动造成地表下陷形成的地形。
山脉和盆地的形成与板块运动和地壳运动密切相关。
9. 地质时间尺度:地质时间尺度是用来描述地球历史的时间尺度。
它通常被分为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和现代四个主要阶段,每个阶段又被细分为若干个纪和期。
这些知识点是地理地质构造的基础,通过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可以深入了解地球的形成和演变过程,以及地球上各种地质现象的成因和影响。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1. 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由地核、地幔和地壳三部分组成。
地核由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构成,外核处于内核之外,呈液态态,内核呈固态。
地核和地幔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面,地壳包括陆壳和洋壳两部分,陆壳由花岗岩、沉积岩等构成,洋壳主要由玄武岩构成。
2.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地球内部的热力学特征主要包括地热、地热流和地热梯度。
地热是地球内部的热量,地热流是指地球内部热量通过地表的输送速率,地热梯度是指单位深度内地温的变化量。
3. 地球内部的构造形态地壳运动是地球内部热力和力学活动的结果,主要表现为板块构造、地震、火山和地形地貌的形成。
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的主导形式,包括板块边界的类型和构造特征;地震是由地球内部构造变形和断裂所引起的地壳振动现象;火山是地球表面喷发的热液岩石或火山灰等物质的通道;地形地貌是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貌。
4. 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主要包括构造运动和地质作用。
构造运动是指地球内部及地壳的构造变动,包括地壳的隆升、沉降、推挤和折叠等变动;地质作用是地球内部和地壳的物质变动过程,包括岩浆活动、岩石圈运动和地震等。
5. 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主要包括地质年代和地质事件。
地质年代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历史年代划分,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三个时期;地质事件是指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包括地球形成、板块构造和古地理事件等。
6. 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地球内部的构造力学主要包括地壳构造力学和板块构造力学。
地壳构造力学是研究地壳内部的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包括岩石的应力应变和破裂性质;板块构造力学是研究地球板块的运动规律和地震活动,包括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对运动。
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到此结束,地质构造是地球内部结构和构造形态的总称,是地球科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地质构造的研究对认识地球内部的结构和演化规律、预测地质灾害和开展资源勘探等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对读者有所帮助。
地理中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地壳的形成和演化的重要因素,它对不同地区的地貌、地下水和自然资源分布等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类型以及地质构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岩石圈中地壳和上部地幔的各种结构、形态和组成的总称。
它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地壳形变和地壳构造等方面,是地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地质构造是地球演化和地球活动的表现形式之一,可以通过地震、地质剖面、地质历史记录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
二、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可以分为两大类:构造地质和表现地质。
1. 构造地质构造地质通常描述的是地壳内部发生的各种构造变动,主要分为隆升、下降、断裂和褶皱四种类型。
隆升是指地壳某一地区相对抬升的现象,通常由岩浆侵入或地壳抬升机构引起,如火山活动、地壳上隆起等。
下降是指地壳某一地区相对下沉的现象,通常由构造运动、地壳下沉等引起,如地下断层带的沉降等。
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地层或岩块沿断层面发生相对位移的现象,通常由地壳内部的张力或剪切力引起。
褶皱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因构造应力的作用而发生弯曲和破裂的现象,通常由岩石的变形和位移引起。
2. 表现地质表现地质通常描述的是地壳表面的地貌和地理特征,主要分为高原、平原、山脉、河谷等不同类型。
高原是指地壳上较大面积相对平坦的区域,通常由地壳隆升和风化侵蚀等因素造成。
平原是指地壳上较大面积相对平坦的区域,通常由沉积物的堆积和河流冲积等因素形成。
山脉是指地壳抬升形成的一系列相对较高的山峰和山脉地带,通常由构造运动和地壳断层造成。
河谷是指河流侵蚀的结果,通常由地壳的下降和水力作用造成。
三、地质构造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质构造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地形变化:地质构造运动导致了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
例如,隆起的地壳形成了高原、山脉等地形,下降的地壳形成了平原、盆地等地形。
2. 气候分布:地质构造对气候分布产生着重要影响。
高三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地质构造是地球表面和地下空间中地壳构造的总体。
地质构造是地质学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地球的地层、地壳运动和构造发育规律等方面的问题。
在高三地理学习中,地质构造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下面将对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地质构造的类型地质构造按照地质学原理的不同,可以分为抬升构造、断裂构造、褶皱构造等多种类型。
其中,抬升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出现海拔相对较高的地形,如山脉、高原等;断裂构造是指地壳发生断裂、断层的现象,造成地表地质的错动;褶皱构造是指地壳因地质力的作用而产生弯曲变形的现象。
二、地震与地质构造的关系地震是地壳中的能量释放现象,是由于地壳中岩石破裂和断裂所引起的地震波传播。
地震在地质构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路径上记录着地壳中断层和地震带的分布,为地质学家研究地质构造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三、板块构造与地质构造板块构造是指地球上的岩石圈表面,分为若干个构造活跃的板块。
板块构造是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基础,是地质构造领域的核心概念。
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运动主要是由于不同板块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板块碰撞、板块俯冲、板块滑动等。
四、地质断裂的分类地质断裂是指地壳中的岩石体沿断层面发生错动,表现为岩石体之间的相对位移。
根据断裂面的性质和断层运动的方向,地质断裂可以分为走滑断裂、逆冲断裂和正断裂等几种类型。
走滑断裂是岩石体相对滑动的断裂,逆冲断裂是岩石体沿断层面相互推挤的断裂,而正断裂则是岩石体沿断层面相互拉伸的断裂。
五、地中海式构造的特点地中海式构造是指地壳俯冲带的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主要分布于地中海、太平洋等地区。
地中海式构造以海底的弓形断裂、岛弧、火山带等为特征,具有地壳褶皱、地震频繁和火山活动强烈等特点。
六、构造带与区域构造的关系构造带是地质构造中一种特定的地质单元,它是指某一地区或某个板块上具有共同性质和共同特点的构造体系。
而区域构造则是指在大范围的地理区域内共同存在的地质构造特征。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和岩体在内动力地质作用下发生变形而形成的诸如褶皱、断层、节理、劈理及其它各种面状和线状的构造形迹。
地质构造的规模大小(构造尺度)十分悬殊。
大到数百、数千千米,乃至全球规模;小至一定范围的露头、手标本甚至需借助显微镜方能观察到。
地下水的赋存、活动及富集程度与其所处地质构造的性质、特征密切相关。
一、劈理、线理(一)劈理的类型与特征劈理、片理、片麻理等是指岩层在变形变质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具有透入性的面状构造,统称作面理。
劈理是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岩石沿一定方向分裂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构造。
劈理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其发育状况与岩石中的所含的片状矿物的数量及其定向的程度有关。
按力学成因,可分为流劈理和破劈理两类;按结构形态连续劈理、不连续劈理;按劈理与岩层层理和构造的关系,分为层间劈理、轴面劈理、顺层劈理和断裂劈理、区域劈理。
其特征见表1-4-1。
(二)劈理的观察与研究在岩石强烈变形和变质的岩石出露区,对劈理除大量测量各种劈理的产状要素,并标绘于地质图或构造图上。
分析劈理与更大规模的褶皱、断层和韧性剪切带等构造的生成关系。
观测时应注意区分劈理和层理,查明两者之间的几何关系和空间展布规律,适当采集定向标本,为室内深入研究提供基本物质基础。
表1-4-1 劈理类型及其特征(三)线理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次生平行、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线理是岩石中发育的一般具有透入性的线状构造。
根据成因,线理可分为原生线理和次生线理。
前者是成岩过程中形成的线理,如岩浆岩中的流线;后者是指构造变形中形成的线理。
根据尺度,线理划分为小型线理和大型线理。
小型线理主要类型有拉伸线理、矿物生长线理、皱纹线理、交面线理;大型线理主要类型有石香肠构造、窗棂构造、铅笔构造及杆状构造、压力影构造等。
见表1-4-2。
表1-4-2 线理的主要类型与特征图1-4-1 线理的类型A. 矿物集合体定向排列显示的拉伸线理;B.柱状矿物平行排列而成的生长线理;C.面理揉褶形成的皱纹线理;D.交面线理图1-4-2 北京西山石香肠的各种形态图1-4-3 砂岩层和板岩层接触面上的窗棱构造图1-4-4 硅质片岩中的石英棒图1-4-5 铅笔构造图1-4-6 不同类型的压力影A.垂直核心矿物表面的石英纤维;B. 垂直核心矿物表面生长的四组石英纤维;C.单斜对称的石英纤维二、裂隙(节理)(一)裂隙的类型及其特征裂隙,系指岩石中的破裂但没有发生位移小型构造。
一、节理(一)基本概念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
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
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张节理剪节理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地质构造科普知识
地质构造是地球上岩石和地壳形成的方式和结构。
它是地球内
部和外部力量作用下的结果,是地球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质构
造的形成和演化是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理解地球演化和
自然资源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地质构造可以从地球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进行科普。
地球内部的地质构造包括地幔对流、岩浆活动、板块构造等,这些
构造活动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和地震、火山等自然灾害
的发生。
地球外部的地质构造则包括风化、侵蚀、沉积等地表过程,这些过程使地球表面不断变化,并影响着生物的分布和生存环境。
其次,地质构造的时间尺度也是科普的重点之一。
地质构造的
形成和演化需要长时间的作用,包括数百万年甚至数十亿年的时间
尺度。
科普地质构造的时间尺度有助于人们理解地球演化的缓慢过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此外,地质构造还与资源分布和利用密切相关。
例如,地质构
造决定了矿产资源的分布规律,不同地质构造对矿产资源的形成和
富集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科普地质构造对于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
重要意义。
总之,科普地质构造知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演化过程、自然灾害的成因、资源的分布规律等,对于增强公众的科学素养和环境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汇总在高中地理的学习中,地质构造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它不仅与地球的演化过程密切相关,还对我们理解许多地理现象和资源分布有着关键作用。
下面就来为大家详细汇总一下高中地理中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壳运动的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常见的地质构造有褶皱和断层。
褶皱是指岩层在水平挤压力的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又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基本形态。
背斜是岩层向上拱起的弯曲,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则是岩层向下弯曲,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断层是指岩层受到强大的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的承受能力,导致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断层又分为地垒和地堑。
地垒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两边岩块相对下降;地堑则相反,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
二、褶皱的特点和影响1、背斜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岩石破碎,容易被侵蚀成谷地。
所以,我们在野外看到的背斜地貌往往不是山岭,而是谷地。
但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因为石油和天然气等轻质流体容易在背斜顶部聚集。
2、向斜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同时,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因为地下水容易在向斜槽部汇集。
三、断层的特点和影响1、地垒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等就是地垒形成的。
2、地堑地堑则常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如我国的汾河谷地、渭河谷地等就是地堑形成的。
断层地带由于岩石破碎,地壳不稳定,所以在断层附近往往会有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发生。
同时,断层也会影响地下水的流动和分布。
四、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1、找矿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在背斜构造中,石油和天然气等资源容易聚集。
此外,某些金属矿也往往与背斜构造有关。
2、找水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储存和汇集。
在向斜地区打井,往往能够找到丰富的地下水。
五、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影响。
地质构造基础知识,这篇总结的很全面地层1. 地层概念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地层是地壳中具一定层位的一层或一组岩石,在正常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下,后形成的地层居上。
层与层之间的界面可以是明显的层面或沉积间断面。
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从岩性上讲,地层包括各种沉积岩、火山岩和变质岩;从时代上讲,地层有老有新,具有时间的概念。
2. 岩石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造岩矿物所组成具有一定结构构造的固体结合体。
按其成因可分为沉积岩、岩浆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与油气田关系密切的岩石主要是沉积岩,而沉积岩中又以砂岩、石灰岩、泥岩为主。
在特殊的条件下,岩浆岩(如花岗岩)和变质岩也可以形成油气的储集层。
△地壳物质循环简略示意图3. 岩浆岩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凝固结而成的岩石。
岩浆是在地下深处天然生成的,为一种高温、高压状态富含挥发性成分的粘稠状硅酸盐熔融物质。
当岩浆向地壳薄弱地带(发生破裂或失去平衡)活动时其温度、压力会逐渐下降,挥发性物质不断析出,岩浆自身逐渐分化,经过冷凝和结晶便形成岩浆岩,也称火成岩。
岩浆由地壳深处向浅处活动的过程称侵入作用,在这一阶段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侵入岩。
岩浆沿裂隙溢出地表或喷向天空的活动过程叫岩浆喷发或火山活动,这一阶段冷凝固结形成的岩石叫喷出岩或火山岩。
△火山及其构造示意图△岩浆岩4. 变质岩由沉积岩、岩浆岩或先期生成的变质岩经过变质作用而形成的一类岩石称作变质岩。
如板岩、千枚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石英岩等。
大理岩由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类岩石变质而成;石英岩是由石英砂岩或硅质岩类变质而成;板岩、千枚岩等是由粘土质、粉砂质原岩变质而成。
在变质作用过程中,无论是岩石的变形还是物质成分的重新组合,都有是在固态情况下进行的,这与岩浆作用是不同的。
△变质岩5. 沉积岩沉积岩是组成地球岩石圈的三大类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之一。
它是在地壳表层条件下,由母岩的风化产物、火山物质、有机物质等沉积岩的原始物质成分,经搬运作用、沉积作用以及沉积后作而形成的一类岩石。
高考地理地质构造知识点精讲地质构造是高考地理中的重要考点,它对于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地壳运动以及各种地质现象的形成具有关键意义。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地质构造是指地壳中的岩层在地球内力作用下发生变形和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主要包括褶皱和断层两种基本类型。
褶皱是指岩层在水平挤压作用下发生弯曲变形。
褶皱又可以分为背斜和向斜两种。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简单地根据地表形态来判断背斜和向斜,因为在外力作用下,背斜顶部可能因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因受挤压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
断层是指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相对位移的构造。
断层分为地垒和地堑两种类型。
地垒是指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上升,形成块状山地;地堑则是两条断层之间的岩块相对下降,形成狭长的凹陷地带。
二、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是显著的。
例如,喜马拉雅山脉就是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巨大褶皱山脉;而华山、庐山等则是由地垒构造形成的断块山;渭河平原、汾河谷地则是由地堑构造形成的谷地。
在实际的地理环境中,地质构造与其他自然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丰富多彩的地表形态。
例如,褶皱山脉在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下,可能形成独特的山峰、峡谷和溪流等地貌景观。
三、地质构造与找矿、找水地质构造对于找矿和找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
由于天然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石油次之,分布于中部;水最重,分布在底部。
因此,在背斜构造中,往往能够发现油气资源。
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的汇聚,常常形成自流盆地。
在向斜盆地中,打井往往能够获得丰富的地下水。
此外,断层附近往往会有地下水出露,形成泉水。
但在修建水库和隧道等工程时,应尽量避开断层,以免诱发地质灾害。
四、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在进行大型工程建设时,必须充分考虑地质构造的影响。
初中地质构造知识点总结地质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形成和变动的过程,是地球地壳内部构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研究地球表面和地壳内部的形成、发展和变动过程,以及地球表面和地壳结构的科学。
一、地质构造的基本概念1.地质构造的含义地质构造是指地球地壳内部构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地形地貌的形成和变化过程。
2.地质构造的分类地质构造可以分为内因构造和外因构造两种。
内因构造是指地球内部的构造相互作用,主要由地壳构造、地震活动、火山喷发等导致。
外因构造是指地球表面和地表的气候、水文、生物等因素导致的地质作用。
3.地质构造的作用地质构造直接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岩石的形成和变化、矿产资源的分布等。
同时,地质构造的变动也会导致地壳运动和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地壳的结构和地质构造的形成1.地壳的结构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硬壳,分为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由岩石组成。
地壳的厚度不一,大陆地壳较厚,海洋地壳较薄。
2.地壳的形成地壳的形成是地球演化的结果,是地球内部岩浆物质上升后冷却凝固形成的。
地壳形成的主要作用是陆地的上升与沉降,堆积了陆相沉积和海相沉积。
3.地质构造的形成地质构造的形成是由于地壳构造的活动导致地表地貌的变化。
地壳的构造变化包括地壳的推挤、拉扯、碱复、撕裂等过程,因此地质构造的形成主要是由地壳板块构造相互作用引起。
三、构造运动的特征和分类1.构造运动的特征构造运动是地壳板块在地下相互挤压、拉扯、碱复、撕裂等运动的结果,它是地质构造的最终表现。
2.构造运动的分类构造运动可以分为地壳构造运动和外力作用两种。
地壳构造运动包括地震、火山、地质灾害等;外力作用包括风化、沉积、侵蚀等。
四、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1.地质构造与地形地貌的关系地质构造是地球地壳内部构造相互作用的结果,直接影响了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不同的地质构造形成了不同的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丘陵、洼地等。
2.地质构造与地貌特征地质构造对地形地貌的影响表现在地面的高低状况、地表的平整程度、地质体的分布规律等方面。
一、节理(一)基本概念1、节理:岩石受力作用形成的破裂面或裂纹,称为节理,它是破裂面两侧的岩石没有发生明显位移的一种构造。
节理的产状也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进行描述。
2、节理组和节理系:在同一时期,同一成因条件下形成的,彼此相互平行或近于平行的一群节理叫节理组;在同一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有规律组合的节理组,叫节理系。
(二)节理分类1、按节理的成因分类节理按成因可分为原生节理、构造节理和表生节理。
(1)原生节理:指岩石形成过程形成的节理,如玄武岩的柱状节理(2)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地壳构造应力作用产生的,这类节理具有明显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发育深度较大,对地下水的活动和工程建设的影响也较大。
构造节理与褶皱、断层及区域性地质构造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它们常常相互伴生,是工程地质调查工作中的重点对象(相对于节理、表生节理)。
(3)表生节理:又称风化节理、非构造节理,是岩石受外动力地质作用(风、水、生物等)产生的,如由风化作用产生的风化裂隙等,这类节理限在空间分布上常局限于地表浅部岩石中,对地下水的活动及工程建设有较大的影响。
2、按力学性质进行分类(1)张节理:在垂直于主张应力方向上发生张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张节理。
张节理大多发育在脆性岩石中,尤其在褶皱转折端等张拉应力集中的部位最发育,它主要有以下特征: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镜面;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即行尖灭;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或弯曲;张节理追踪X型剪节理发育呈锯齿状。
(2)剪节理:岩石受剪应力作用发生剪切破裂而形成的节理,叫剪节理,它一般在与最大主应力呈45°夹角的平面上产生,且共轭出现,呈X状交叉,构成X型剪节理。
它具有以下特征:剪节理的裂口是闭合的,节理面平直而光滑,常见有滑动擦痕和磨光镜面;剪节理的产状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可延伸很远;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剪节理常切砾石、砂粒、结核和岩脉,而不改变其方向;剪节理的发育密度较大,节理间距小而且具有等间距性,在软弱薄层岩石中常常密集成带出现。
张节理剪节理3、按节理与岩层走向关系分类(1)走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延伸方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
(3)斜交节理:节理延伸方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根据节理与褶皱轴的关系,可将节理分为:(1) 纵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平行(2) 横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直交(3) 斜节理-节理走向与褶皱轴向斜交与岩层走向关系与褶皱轴向关系5、按张开程度进行分类宽张节理:节理缝宽度 >5mm;张开节理: 3~5mm;微张节理: 1~3mm;闭合节理: <1mm。
一、节理(三)节理的野外调查1、调查的内容(1)地质背景:包括地层、岩性、褶皱和断层的发育;(2)节理的产状:走向、倾向和倾角;(3)节理的张开和填充情况:包括张开的程度、充填的物质等;(4)节理壁的粗糙程度:粗糙的、平坦的、光滑的;(5)节理的充水情况;填写节理观测登记表:2、研究内容确定节理的成因、对节理进行分期、统计节理的间距、数量、密度,确定节理的发育程度和主导方向等。
节理的分期可根据节理的交切关系进行,比如后期形成的节理常将先期形成的节理错开,或者受到先期形成的节理的限制。
3、资料整理:节理玫瑰花图、等密图和电算处理等。
节理分期玫瑰花图等密图(四)节理的工程评价1、节理的成因:构造节理分布范围广、埋藏深度大,并向断层过渡,对工程稳定性影响较大。
2、节理的受力特征:张节理比剪节理的工程性能差。
3、节理产状:倾向和边坡一致的节理稳定性差。
4、节理密度和宽度:一般用节理发达程度来表示,节理越发达,对工程影响越大。
5、节理面间的充填物:充填有软弱介质的节理,工程地质条件差。
6、节理的充水程度:饱水的节理,其稳定性差。
二、劈理(一)劈理的涵义劈理是指岩石受力后,具有沿着一定方向劈开成平行或大致平行的密集的薄层或薄板的一种构造。
沿着劈开的这种裂面称劈理面,相邻两劈理面之间所夹的薄板状岩片称微劈石。
劈理面的产状也用走向、倾向、倾角表示。
劈理使岩石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劈理主要发育在构造变动强烈、应力集中的岩石地段,如褶皱构造的两翼、大断层的两侧及变质岩中,它不一定破坏岩石的完整性,但用力敲击时,岩石则容易沿劈理面劈开。
(二)劈理的分类1、流劈理:是岩石受力作用后,由片状、板状或扁平矿物颗粒产生定向排列而成。
常见于变质岩中,如板岩中的板理,片岩、片麻岩中的片理等。
在平行于矿物定向排列方向上形成易于裂开的劈理面,使岩石具有分割成无数薄片的大理岩中的流劈理特征。
流劈理比较光滑,间距也小,仅几毫米。
2、破劈理:是岩石中平行密集,并将岩石切割成薄片状的细微裂隙。
它是岩石受剪切作用形成的,与岩石中矿物的定向排列无关。
因此,破劈理沿着最大剪切应力方向发育,其间距一般为几毫米~几厘米,大多发育在硬脆岩石间的软弱岩石中或硬脆的薄层岩石中。
破劈理与剪节理的区别在于其密集性,其间没有明显的界限。
破劈理的基本特征是劈理面平直光滑,近于平行,延伸稳定,密集成带。
破劈理3、滑劈理:滑劈理也是岩石中平行密集的细微剪裂面,与破劈理的区别在于沿劈理面有微小的位移,滑劈理大多发育在具有鳞片变晶结构的板岩、千枚岩及片中。
s1-流劈理板岩中的滑劈理s2-滑劈理滑劈理(三)劈理的野外研究在岩石强烈变形和变质岩区工作时,应注意对劈理的观察,大量测量其产状并均匀地标注在地质图或构造图上,还要采集定向标本,供室内显微观测或研究用,要区分劈理和层理、测定劈理的间隔等。
在野外,劈理的识别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切穿不同成分、颜色、粒度岩层的面,可能是劈理面。
2、劈理在不同岩性的岩层中分布的频度与层面交角可能不同,甚至出现转折或弯曲。
3、切穿岩层的夹层、透镜体、排列方向密集的破裂面,可能是劈理面。
4、单个的劈理面一般延伸不远。
三、断层(一)概念岩层或岩体在构造运动影响下发生破裂,若破裂面两侧岩体沿破裂面发生了明显的相对位移,这种构造就称为断层。
断层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规模大小相差十分悬殊,规模大的断层延伸长度可达几百~一千多公里,而小的断层可在岩石标本上见到。
断层的切割深度也不相同,有的可切穿地壳至上地幔。
断层破坏了岩石的连续完整性,对岩体的稳定性、渗透性、地震活动和区域稳定性都有重大影响,从而影响工程的稳定性,与工程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断层要素1、断层面:构成断层的破裂面,也就是断层两侧岩体沿之产生显著滑动位移的面,叫做断层面,产状可用走向、倾向和倾角确定。
断层一般不是单个的面,而是由一系列的破裂面或次级断层所组成的带,即断层带或断裂带。
2、断层线:是指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即断层面在地表的出露线,断层线延伸方向即是断层走向,延伸的消失点,称为断层的端点。
3、断盘:断层面两侧发生相对位移的岩体,称为断(层)盘。
当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上方的称为上盘、下方的称为下盘;当断层面近于直立时,则以方位相称,如东盘、西盘等;也可根据两盘相对移动的关系,把相对上升的称为上升盘,把相对下降的称为下降盘。
4、断距:断层两盘岩体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滑动的距离,称为断距。
断距的大小常常是衡量断层规模的重要标志,断距又分为总断距、水平断距及垂直断距。
(三)断层分类1、按断层面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类走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一致的断层;倾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倾向一致的断层;斜向断层:断层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的断层。
2、按断层面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线之间的关系分类纵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平行的断层;横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垂直的断层;斜断层:断层走向与褶皱轴向或区域构造线方向斜交的断层。
3、按断层力学性质分类压性断层:由压应力作用形成,其走向垂直于主压应力方向,多呈逆断层形式,断面为舒缓波状,断裂带宽大、常有断层角砾岩。
张性断层: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其走向垂直于张应力方向,常为正断层,断层面粗糙,多呈锯齿状。
扭性断层:在剪应力作用下形成,与主压应力方向交角小于45。
,常成对出现。
断层面平直光滑,常有擦痕出现。
4、按断层两盘相对运动的关系进行分类(1)正断层:上盘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正断层。
正断层的产状一般较陡,倾角在45º~90º,断层线比较平直,一般是由于重力作用或水平张力作用形成的,并在垂直于张应力方向上发育。
正断层(2)逆断层:下盘相对下降,上盘相对上升的断层,称为逆断层。
逆断层产状一般比较平缓,倾角很少超过70º,断层线常呈舒缓的波状曲线,断层面倾角大小又可分为:逆断层示意图逆断层(手标本)冲断层:倾角>45º;逆掩断层:25º~45°;辗掩断层:<25º。
推覆构造:巨大的外来岩席,沿着一个近于水平的滑动面(倾角小,10º~15º),长距离的滑移(位移>15km),常看一较老的岩层覆于较新的岩层之上。
逆断层一般是受水平的挤压应力作用,沿剪切破裂面形成的,常与褶皱相互伴生,逆断层的规模一般较大,多为区域性的巨型构造。
(3)平移断层:两盘岩体沿断层面走向作水平相对运动的断层,称平移断层。
平移断层,断层面近于直立,断层线平直,延伸很远,断层破碎带较窄,在断层面上常有近于水平的擦痕。
平移断层一般是在水平剪切应力的作用平移断层示意图下形成的。
(4)枢纽断层正、逆、平移断层的两盘相对运动都是直移运动。
事实上,有许多断层常常有一定程度的旋转。
断盘的旋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旋转轴位于断层的一端,表现为横过断层走向的各个剖面上的位移量不等,一种是旋转轴不位于断层的端点,表现为旋转轴两侧的相对位移的方向不同,如一侧为上盘上升,而另一侧为上盘下降。
两种旋转均使两盘中岩层原来一致的产状不再平行一致。
旋转量比较大的断层,可称为枢纽断层。
三、断层(四)断层的组合形态1、正断层的组合形式(1)阶梯状断层:几条产状大致相同的正断层,相互平行排列,各断层的一盘呈阶梯状向着同一方向依次下降的组合形态,称为阶梯状断层。
(2)地垒:两条以上平行的正断层,断层面相对倾斜,其中间岩块为共同的上升盘,两侧断层的上盘呈阶梯状依次下降,这种组合形态,称为地垒。
阶梯状断层地垒地堑(3)地堑:两条以上平行的断层,断层面相向倾斜,对称排列,其间为共同的下降盘,两侧断层的断盘依次上升,这种组合形态的断层称为地堑。
另外还的环状和放射状断层:放射状断层环状断层2、逆断层的组合形式(1)叠瓦状断层:一系列产状大致相同的断层,相互平行排列,各断层的上盘依次上冲逆掩,叠瓦状断层示意图在剖面上呈屋顶盖瓦式可鳞片状叠置,这种组合形式,称为叠瓦状断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