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2
欧洲各个时期建筑风格特点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纵观人类历史长河,人类以其卓越的才干创作了不计其数的辉煌文明,这些辉煌是人类智慧与灵感的结晶,是前人为后世留下的价值连城的财富。
然而这些这些蕴含前人智慧的文明流传至今的却凤毛麟角。
其中一朵璀璨的奇葩当数充满浓郁古典风情的欧洲建筑。
它是一个地域文明的象征,是一个有别于其它文明的代表,更是一种对于欧洲几千年历史淋漓尽致的体现,它们将各个时期的欧洲风貌演绎的栩栩如生。
(一)古希腊文明时期的建筑(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8世纪,在巴尔干半岛,小亚细亚西岸和爱情海的岛屿上建立了许多小的奴隶制城邦国家。
随后这些小国家的移民又在意大利,西西里和黑海沿岸建立了很多国家,总称古希腊。
古希腊历经了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
公元前十二世纪,随着特洛伊人的入侵,希腊堕入“黑暗时代”,到公元前6世纪希腊世界开始有了全面的改变,这为后来的古典时代打开了通途。
古希腊的主导思想是倡导民主与自由,其建立了相对比较健全的法治,其思想对于建筑艺术有着深刻的影响。
古代希腊建筑是修建筑的开拓者。
这一时期的古希腊建筑艺术达到鼎盛。
其主要成就是纪念性建筑和建筑群的艺术形式的完美。
其中以雅典卫城以及神庙为代表的一个个建筑横空出世,它们的风格简约而又纯净,和谐并且完美,具有惊人的创造力。
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人的“光荣”被古罗马人的“伟大”所代替。
罗马人新建的宫殿,凯旋门,竞技场,剧院和大浴场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它们和古希腊的建筑一并被认为是垂范千古的经典之作,他们成为西方建筑文化最深刻的根源。
(二)中世纪时期欧洲建筑(公元476年到西罗马帝国灭亡)中世纪是欧洲的奴隶制社会的终结,是欧洲封建制度形成发展和衰亡的历史。
这一时期被称为是“欧洲黑暗的时代”。
从十一世纪起,西方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君主国迅速的崛起,新的知识水平的出现,扩张主义迅速出现,从十字军东征到向海外推进,无一不充满了霸权性。
同时封建地主经济又残酷的剥削压迫着劳动人民,再加之这一时期罗马天主教对于整个欧洲的控制森严,使得这一时期被称为是“欧洲黑暗的时代”。
欧洲建筑发展史欧洲是一个以美丽建筑而闻名的大陆。
从古希腊神庙到现代风格的摩天大楼,欧洲建筑融合了各种风格和时期的元素,展现出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1. 古希腊与罗马时期欧洲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时期。
古希腊建筑以神庙为代表,采用了对称、比例和几何形状等特征,如帕台农神庙。
罗马帝国时期,建筑风格更为宏伟壮丽,如斗兽场和巴塞利卡。
这些古代建筑在欧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后世的建筑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中世纪与哥特式建筑中世纪是欧洲建筑发展中的另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哥特式建筑兴起并席卷整个欧洲大陆。
哥特式教堂以其高耸的拱形屋顶、尖塔和玫瑰窗而闻名。
巴黎圣母院就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品之一。
中世纪的城堡和城市规划也呈现出独特的风格,如英国的威尔士府邸和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城墙。
3.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在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师开始回归古典形式,探讨对称、比例和美学等问题。
这一时期的建筑作品充满了对古希腊和古罗马建筑的热爱与模仿。
佛罗伦萨的圣玛利亚大教堂和米开朗基罗广场都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代表作品。
随后,巴洛克风格在欧洲大陆盛行。
巴洛克建筑追求装饰与壮观,在建筑形式上充分运用了曲线、雕塑和壁画等元素。
巴洛克艺术的代表作品包括法国凡尔赛宫和奥地利的美泉宫。
4. 新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19世纪,新古典主义风格崛起。
借鉴古希腊和罗马建筑的优秀传统,新古典主义追求简洁、对称和宏伟。
大领事宫是一座典型的新古典主义建筑,位于法国巴黎。
20世纪初,现代主义建筑开始兴起。
这一风格强调“形式即功能”的理念,建筑师追求简洁的线条和功能性的设计。
德国建筑师韦尔纳·格罗皮乌斯和荷兰建筑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
他们的作品以功能性和实用性而闻名,如柯布西耶的海牙市政厅和罗特丹住宅。
5. 当代建筑与未来展望如今,欧洲的建筑风格多元化。
新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不断涌现,如可持续建筑和数字建筑等。
巴塞罗那的萨格拉达·法米利亚教堂和伦敦的托儿屋大楼代表着当代建筑的创新与多样性。
欧洲建筑发展简史及特点简介欧洲建筑,历史悠久,它主要经历了这样一些发展阶段: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世纪~公元前1世纪)古代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开起了欧洲建筑的先河。
古希腊的发展时期大致为公元前8~前1世纪,即到希腊被罗马兼并为止。
古希腊建筑,主要是柱式建筑,属于梁柱体系,早期主要建筑材料是石料。
虽然建筑样式比较单一,内部空间封闭简单,但却给予了后世许多艺术以启发。
古罗马建筑:(公元1~3世纪)(极盛时期)古罗马时期的建筑承载了古希腊文明中的建筑风格,凸显地中海地区特色,同时又是古希腊建筑的一种发展。
古罗马在公元前2世纪成为地中海地区强国,与此同时罗马人也开始了罗马的建设工程。
到公元1世纪罗马帝国建立时,罗马城已成为与东方长安城齐名的世界性城市。
拜占庭式建筑:公元395年,显赫一时的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国家,于是这一时期的拜占庭帝国,就产生了拜占庭建筑风格。
“拜占庭”原是古希腊的一个城堡。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拜占庭建筑是在继承古罗马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由于地理关系,它又汲取了波斯、两河流域、叙利亚等东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风格。
罗曼式建筑:(罗曼式建筑也叫罗马式建筑)是6~12世纪,欧洲基督教流行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
是一种仿古罗马风格的建筑。
罗马式建筑风格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是6世纪到12世纪初欧洲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券、拱而得名。
线条简单、明快,造型厚重、敦实,其中部分建筑具有封建城堡的特征,是教会威力的化身。
多见于修道院和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对后来的哥特式建筑影响很大。
哥特式建筑:也译作哥德式建筑。
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哥德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
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文艺复兴建筑:十五世纪产生于意大利,后传播到欧洲其它地区,形成带了有各自特点的各国文艺复兴建筑。
一、古埃及建筑类别年代国家地区结构特点建筑特点建筑风格古王国时期前27~22世纪略有收分的长方形台子——“玛斯塔巴”式多层金字塔以在萨卡拉的昭塞尔为代表。
方锥形金字塔以在基寨的三大金字塔:库夫、哈夫拉、孟卡乌拉为代表,金字塔主要由临河的下庙、神道、上庙(祭祀厅堂)及方锥形塔墓组成。
哈夫拉金字塔前有著名的狮身人面像。
中王国时期前21~18世纪首都迁到上埃及的底比斯在深窄峡谷的峭壁上开凿出石窟陵墓如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新王国时期前17~11世纪形成适应专制制度的宗教,庙宇的两个艺术特点:其一是牌楼门及其门前的神道及广场,是群众性宗教仪式处,力求富丽堂皇而隆重以适应戏剧性的宗教仪式;其二是多柱厅神殿内少数人膜拜皇帝之所,力求幽暗而威严以适应仪典的神秘性。
太阳神庙代替陵墓成为主要建筑类型。
神庙的艺术重点已从外部形象转到了内部空间,从雄伟阔大而概括的纪念性转到内部空间的神秘性与压抑感。
著名的太阳神庙,如:卡拉克——卢克索的阿蒙(Amon)神庙高超的石材加工制作技术创造出巨大体量,简洁几何形体,纵深空间布局;追求雄伟、庄严、神秘、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二、古代西亚建筑类别年代国家地区结构特点建筑特点建筑风格建筑实例备注约在公元前3500年至前四世纪。
包括早期的阿卡德——苏马连文化,以后依次建立的奴隶制国家为古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9~公元前16世纪)、亚述帝国(公元前8~公元前7世纪)、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9年)和波斯帝国(公元前6~公元前4世纪)。
创造以土作为基本材料的结构体系和墙体饰面装饰办法。
(一)、山岳台,又译为观象台、庙塔。
古代西亚人崇拜山岳、天体、观测星象而建的多层塔式建筑。
如在乌尔的山岳台高约21米。
(二)、亚述帝国的萨艮王宫,由210个房间围绕30个院落组成,防御性强。
由四座碉楼夹着三个拱门的宫城门为两河下游的典型形式。
门洞处人首翼牛雕刻有特色。
(三)、后巴比伦王国的新巴比伦城及其城北的伊什达城门,用彩色琉璃装饰。
十分钟带你看懂西方建筑史古希腊建筑(公元前8-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人爱建神庙,神庙呈长方形,有围墙,中央安放神像,墙外环绕柱廊,和谐美观。
帕特农神庙廊柱有三种样式:多立克柱柱头简单,柱身粗壮;爱奥尼柱柱头为涡卷装饰;科林斯柱柱头为莨苕叶纹,这俩柱身都纤细些。
左-右: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古罗马建筑(公元前1-公元5世纪)古罗马出现了更抗压的【拱顶/穹顶+方墩+柱】结构君士坦丁堡凯旋门柱有独立或1/4、1/2、3/4嵌入墙体样式,并且可以上下重叠。
罗马斗兽场同时墙内多有壁龛,三角或拱形山墙,这都是古罗马的建筑特色。
万神殿壁龛三角山墙万神殿拱形山墙除了古希腊三种柱式,古罗马还多了柱头与多立克相似,柱身没凹槽的塔司干柱式,以及柱头为科林斯+爱奥尼的混合柱式。
罗曼式建筑(公元9世纪-1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建筑技艺也随之消失。
直至法兰西、意大利、德意志、英格兰、西班牙等国相继稳定,人们才开始重新追崇罗马遗风。
但由于技术问题,罗曼式建筑只能呈现出厚实墙壁、小窗户、筒形或交叉拱顶的外貌。
比萨大教堂伊利大教堂挪威卑尔根圣玛丽教堂屋顶天津西开教堂屋顶而且墙体也不再有拼贴装饰,而是直接被雕刻分割成柱子、拱廊等结构。
比萨大教堂内部哥特式建筑(12世纪-16世纪)12世纪法国王权鼎盛,不再满足于小教堂,转而发展出尖塔、尖拱顶、彩色玻璃的哥特式建筑。
科隆大教堂兰斯大教堂彩色玻璃从内部看,罗曼式墙壁的分割外缘被细长条装饰包裹;沿墙束柱顶端分出一条条拱肋,令视觉被无限拉长。
亚眠大教堂沙特尔大教堂由于墙体薄、窗户大、天花高,哥特式发明出独有的飞扶壁承担压力。
文艺复兴式建筑(15-19世纪)文艺复兴主要复兴的是罗马式建筑,比如拱顶、穹顶和五种柱式。
佛罗伦萨主教堂不过当时对柱的运用更灵活,比如巨柱、双柱、大小柱等等。
佛罗伦萨圣神大殿巨柱双柱圣马可图书馆大小柱巴洛克式建筑(17-18世纪)由于反对宗教改革,华丽的巴洛克风应运而生。
法国造园的历史演变过程法国位于欧洲大陆的西部,国土总面积约为55万平方公里,为西欧面积最大的国家。
它的平面呈六边形,三边临海,三边靠陆地,大部分为平原地区。
由于它位于中纬度地区,故而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呈明显的海洋性气候。
这样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与周边地区的交流提供了便利,也为多种植物的生存繁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从而为造园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二、法国园林萌芽于罗马高卢时期,公园前2世纪,罗马人入侵高卢,凯撒和屋大维对高卢的征服,让罗马式建筑和奴隶制庄园广泛流行。
大约在公元500年,法兰克人的文献上第一次出现对供游乐的园子的简单描述。
当时在王公贵族们的园子中,以实用为主,如栽种果树、蔬菜等植物,这样的形式可以看成是园林的萌芽时期。
这与我国的古典园林中最初的园林形式(苑、囿--所以域养禽兽也)是有所区别的。
不过,从它的使用者来说,都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需要,这一点上又是相同的。
此后,虽然在它的园林中增加了观赏植物的品种,并开始了观赏树木的修剪,但总体来说,在12世纪以前,由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制约,园林的经营处于低级水平,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处于发展的萌芽时期。
三、在中世纪,园子附属于修道院或者封建主的寨堡,以种植蔬菜、药草、果木为主。
园子由水渠划分为方块的畦。
水井在园子中央,上面用格栅建亭,覆满葡萄或其他攀缘植物。
有用格栅构造的拱架覆在小径上,以攀缘植物形成绿廊。
园子一侧有鱼池,偶尔有鸟笼。
四、12世纪以后,法国领土扩大,王权增强,巴黎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为法国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繁荣,随着经济的增长,贵族们逐渐追求更为豪华的生活方式,进一步促进了造园艺术的发展。
并出现了利用机械装置设计的类似喷泉的水戏内容和动物园等形式,在国王查理五世修建他的圣保罗花园的时候,据记载出现了利用植物做成的迷宫。
不管它当时代表的历史意义如何,我们可以看出这一时期造园技艺有所提高,造园内容更加丰富。
1.古典主义: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2.洛可可式:发端于路易十四(1643~1715)时代晚期,流行于路易十五(1715~1774)时代,风格纤巧、精美、浮华、繁琐,又称「路易十五式」。
开始是指用贝壳、石块等建造的岩状砌石,源于中国的假山,玲珑剔透,华丽雕琢的艺术趣味,后指具有贝壳纹样曲线的主题,成为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
洛可可特点是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凸起的贝壳纹样曲线和莨苕叶呈锯齿状的叶子,C 形、S 形和涡旋状曲线纹饰蜿蜒反复。
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样式。
代表作是巴黎苏俾士府邸公主沙龙和凡尔赛宫的王后居室。
3.古典复兴主义: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
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4.折衷主义: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代表建筑为巴黎歌剧院和圣心教堂。
其中,在法国大革命及其政治和社会改革之前,有一场纯粹的艺术革命,这就是新古典主义美术运动。
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欧洲原始建筑的各个年代史及中期世纪的法国建筑史欧洲建筑史大致可分为:欧洲原始建筑,希腊经典建筑,古罗马经典建筑,中世纪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古典主义建筑,洛可可建筑,复古浪潮建筑,现代主义建筑。
而法国建筑在其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例如,古典主义建筑时期,法国的凡尔赛宫;文艺复兴建筑时期,法国的尚龙苏府邸(1515———1556)等。
一、欧洲原始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在大约公元前 1 万年左右的中石器时代,“地穴”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史上真正意义的人工建筑问世了。
由于时代久远,现在已很难找到那一时代建筑的完整实物了,只有一些考古发现可以佐证其存在。
而其中法国阿尔塞斯竖穴遗址便是人类最原始的居所之一。
除了居室建筑外,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和金属时代,还出现了“巨石建筑”。
其中法国布列塔尼半岛的卡拉克石阵就是其典型代表。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新石器文化发源地之一。
二、古罗马经典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此时古罗马的斗兽场,浴场,神庙,广场等建筑都对世界建筑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中凯旋门建筑更是为日后的法国带来了其标志性的建筑。
位于“夏尔·戴高乐广场”中央的那座巴黎凯旋门,是1805 年12 月2 日,拿破仑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大败奥俄联军后,于翌年2 月12 日下令建造以炫耀自己的军功。
这座凯旋门高48.8 米,宽44.5 米,厚22 米,中心拱门宽14.6 米。
凯旋门的四周都有门,门内刻有跟随拿破仑远征的286 名将军的名字,门上刻有1792 年至1815 年间的法国战事史。
其中最负盛名的是面向香舍丽榭田园大街、由著名雕刻家吕德设计雕塑的《马塞曲》。
三、中世纪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此时的欧洲建筑大致呈现出 4 种风格:一是公元4—9世纪出现在欧洲西部的早期基督教建筑,二是公元4—16世纪以拜占庭为中心的东罗马帝国的建筑,三是公元11—12 世纪西欧的罗马风建筑,四则是公元12 世纪在西欧发展起来并于13 世纪步入盛期的哥特式建筑,它体现了中世纪建筑的最高艺术成就。
法国哥特式建筑就是其中的代表。
11 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
它主要包含了哥特式的教堂建筑和哥特式的世俗建筑。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
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
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
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
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面布满雕像。
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
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 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
中厅宽15 米,拱顶高达43 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
柱子不再是圆形,4 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
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
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
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四、文艺复兴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16 世纪前后,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在尼德兰,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等地区和国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当时的法国建筑,常常把文艺复兴建筑的细部装饰应用在哥特式建筑上,其风格开始由哥特式向文艺复兴式过渡。
其典型建筑就是枫丹白露宫新建的庭院。
五、古典主义建筑中的法国建筑
古典主义建筑是17 世纪欧洲建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它发源于法国,其兴旺与衰败都与法国封建王朝的命运息息相关。
16-17 世纪中叶,法国建筑风格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影响,和教会势力的约束。
扩建,改建,兴建宫殿成为当时的主流。
17-18 世纪初是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同时也是古典主义建筑鼎盛时期。
其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
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
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
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
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
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六、结论
法国建筑与欧洲建筑史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他时而领导着欧洲建筑的潮流,时而追随欧洲建筑风格的变换而改变。
徜徉在法国建筑史中,随处可见的瑰丽与传奇都在诉说着这个古老国家在艺术与技术上的独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