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_对马克思跨越_卡夫丁峡谷_理论的再认识
- 格式:pdf
- 大小:140.29 KB
- 文档页数:4
220穆 昕: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先声探析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先声探析穆 昕(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作者简介:穆 昕(1991-),女,汉族,江苏淮安人,江苏大学硕士研究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 要】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起源问题,我国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有学者认为,这一思想是在晚年思考俄国革命前途时首次提出的,另外有学者认为,马克思的跨越式发展思想在青年马克思那里就有了思想萌芽。
因此,为了全面认识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对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先声作出重新考察显得很有必要。
【关键词】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先声;《<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图分类号:A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04-0220-02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中的核心话题和经典论域,对于该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学界研究的热点。
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虽然是马克思晚年思考俄国社会发展前途时提出的,我国学界也一直把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看作是马克思晚年时期的思想,但事实上这一思想并不是马克思晚年时才产生的。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对跨越式发展初次考量,在随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做出了明确表述。
由此我们认为在青年马克思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萌芽。
本文再次考察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理论起源问题,分析马克思早期的相关文献,探析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先声,以求实现对其内涵的科学把握。
正如黑格尔所说:“前进就是回溯到根据,回溯到原始的和真的东西。
”[1]一、《<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德国解放的特殊道路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论述了德国可以走一条区别欧洲其他国家的特殊的解放道路,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直接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实现德国人的解放。
一、马克思关于“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内涵“卡夫丁峡谷”出自古罗马典故,是“耻辱之谷”的代名词,可以引申为人们在谋求发展时所遇到的极大的困难和挑战[1]。
马克思晚年在谈论俄国社会的发展道路时,提出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从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2]。
马克思分析了农村公社二重性,即两种生产的内在矛盾和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内在矛盾,决定了俄国社会的过渡性质,同时也决定了农村公社过渡到公有制社会的可能性[3]。
而特殊的生产条件发展起特殊的生产方式和特殊的生产力。
同时指出这种农村公社及其二重性并非俄国所独有,诸如印度、孟加拉、中国和墨西哥等国都普遍存在,这种东方社会农村公社二重性的特点,为东方社会跨越卡夫丁峡谷提供了现实依据[4]。
马克思从以下几方面初步提出了东方社会可以不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设想:第一,跨越的实现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首先,实现跨越要有经济上的需要。
所谓经济上的需要,也就是要把公社置于正常的条件下,使它获得正常数量的耕地。
由于俄国农业只要求有土地和使用比较原始的工具的小地块农民的时期已经过去了,对农民的压迫耗尽了地力,现在农民需要的是大规模组织起来的合作劳动。
其次,实现跨越要有进行这种改造的物质条件。
显然,在公社内部不存在设备、肥料和农艺上的各种方法等等集体劳动所必需的一切条件,只有公社大胆地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的成就,就可以用大机器农业代替小地块农业。
最后,要挽救俄国还必须要有俄国革命[5]。
这是实现跨越的社会保证。
第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跨越论”指的是一种在特殊的历史时期、特定的条件下实现的跨越。
不可否认,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跨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国家或民族在特定的内外部条件下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形态,有的国家或民族在一种社会形态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甚至在一个阶段中可以跨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时期等等。
浅析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涵义及启示作者:李微王玉任爱娟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3期摘要: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反应了关于世界革命的新思路,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一大发展,它冲破了单一的社会主义模式,为东方社会主义构想的成功增添了辉煌的一页,也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道路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马克思;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3-0274-01一、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涵义“卡夫丁峡谷”典故出自古罗马史。
公元前321年,萨姆尼特人在古罗马卡夫丁城附近的卡夫丁峡谷击败了罗马军队,并迫使罗马战俘从峡谷中用长矛架起的形似城门的“牛轭”下通过,借以羞辱战败军队。
后来,人们就以“卡夫丁峡谷”来比喻灾难性的历史经历,并且卡夫丁峡谷成为了“耻辱之谷”的代名词。
关于马克思所引用的“卡夫丁峡谷”一词的含义,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认识。
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是指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
所谓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就是可以超越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整个阶段,由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直接进入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方式阶段。
另一种认为“卡夫丁峡谷”意指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
前资本主义国家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可以直接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不仅实现生产方式的变更,同时也实现社会制度的更新。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已经主张:俄国可能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首先实现社会主义。
随后又有一些学者提出相同或类似的看法。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失败之后,西方革命走向低潮,东方却出现了革命的新曙光,俄国民粹派掀起的革命斗争极大地动摇了沙皇专制,俄国革命已处于革命前夜。
于是,“马克思、恩格斯及时地把目光移向了东方,提出了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即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二种构想”。
二、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启示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之所以引起广泛的争论,不仅因为这一理论本身的模糊性,而且还因为这一理论的解读往往被赋予了某些现代性。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发展性再思考郭清飞*【内容提要】在传统的民族地域历史日渐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当下,各个民族与国家融入这一过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中国也不例外。
在这一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中,后发国家应以何种道路发展自身?对这一迫 切的现实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曾在19世纪末考察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可 能的发展途径上进行了实践性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成果。
面对 变化了的时代需要,过去马克思恩格斯在跨越问题上所做出的探索仍具 现实意义,但仅仅停留在马克思恩格斯的原初探索上或是刻意歪曲马克 思恩格斯的跨越理论以迎合某些表象,这无疑既损害了马克思恩格斯跨 越思想的流动性,又不利于指导和推动现实的社会发展,甚至有可能将 社会的发展引入歧途。
因而现代语境中的后发国家需要在一种发展性视 域中重新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的跨越理论。
【关键词】俄国农村公社卡夫丁峡谷世界历史实践需要跨越式发展面对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这一现实的境况,马克思恩格斯早期郭清飞,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发展性再思考那种重点关注和探究社会形态演进的一般规律显然无法直接满足现实的革命实践需要,特别是在解答世界历史时代的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是否只有西欧资本主义这一条现代化途径的问题上,显得有些苍白和无力。
旧有理论在俄国农村公社上的实践性“失语”直接刺激了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和进一步探究。
“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理论就是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对俄国农村公社未来命运的一种尝试性解答。
马克思在晚年之所以开始关注俄国公社的未来命运,并探究历史发展中的跨越现象,直接的缘由乃是《资本论》在19世纪7〇年代和80年代先后两次遭到了自称“马克思主义者”的曲解。
这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思想上的混乱,给新唯物史观的理论传播和国际工人运动的实践活动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对俄国公社未来的命运,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理论固然能够给予一定的指导,但这种指导的有效性显然只有在结合俄国农村公社的具体历史和发展特点的前提下,才可能有效。
对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认识作者:刘晨光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年第29期摘要:马克思借用卡夫丁峡谷的典故,说明在一定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所带来的一切极端不幸的灾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举世瞩目,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道路是可以行得通的,并且可以走的更远。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实现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工人阶级革命实践,剖析和继承人类先进思想文明中创立的,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即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基石”,在此基础上使共产主义理论由空想变成科学的理论。
在马克思晚年关于实现共产主义的理论中,借用“跨越卡夫丁峡谷”这一典故,来说明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超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从而避免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固有的矛盾所带来的一切阻碍历史发展的灾难。
马克思和恩格斯科学的阐释了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即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趋势,并在《共产党宣言》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生、发展,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其意在说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实现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而又曲折的过程,并不能由此否定革命斗争实践的必要性,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也在此基础之上发展而来,马克思恩格斯也同样积极投身于欧洲革命运动,并在革命斗争实践中不断总结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在投身西方国家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的同时,对东方国家的无产阶级以及民族解放运动给予关切。
关于“卡夫丁峡⾕”的再认识2019-10-09摘要:马克思在其晚年针对俄国当时的农村公社制度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社会“卡夫丁峡⾕”的伟⼤设想。
马克思对这⼀设想的论述并不是很多,对于这⼀问题,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存在着诸多的争议。
对待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的理论我们应该站在时代的⾼度,根据各国发展的具体情况来进⾏具体的分析,从崭新的时代背景和站在历史的⾓度来看待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的设想,对其进⾏全⾯系统的再认识。
关键词:卡夫丁峡⾕;跨越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中图分类号:A81 ⽂献标志码:A ⽂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32-02马克思最早对资本主义社会进⾏研究,对社会发展的⼀般规律进⾏研究,认为社会发展会历经原始社会、奴⾪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类到达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由⽽全⾯的发展。
在马克思晚年曾经提出过想通过俄国(农村公社)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进⼊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和设想,“跨越卡夫丁峡⾕”。
这⼀设想并不成熟和完善,多年来学术界对这⼀问题争论不休,主要是围绕“卡夫丁峡⾕”是否可以跨越,本⽂笔者将对这⼀问题提出⾃⼰的见解。
⼀、关于“卡夫丁峡⾕”的概述(⼀)“卡夫丁峡⾕”的设想马克思的理论研究⼀直都是主要对西欧当时的⾃由资本主义的研究,对东⽅的世界并没有涉及,与此同时东⽅社会由于受到西⽅资本主义扩张的侵略,不断地沦为殖民地,俄国通过改⾰战胜了资本主义的侵略,引发了⼈们关于发展道路的争论,⽽此时马克思的思想在全世界有着巨⼤的影响,所以很多俄国的⾰命者向马克思求教俄国的发展道路问题。
其中在1881年2⽉,俄国的“劳动解放社”的查苏利奇致信马克思,向马克思请教关于俄国社会未来的发展⽅向和道路的问题。
这引起了马克思对俄国以及东⽅社会情况的注意,并且开始对俄国的村社制度进⾏了⼤量的研究,在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中提到了俄国社会可以通过村社制度有可能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直接进⼊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但是这个设想并不成熟,⽽且马克思在回信中的阐述也不是系统的、详细的,并且马克思给查苏利奇的回信是⼏易其稿,反复修改了数次,才最终回复。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从某种意义上说,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力越发达,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相对越高,其“革命性”则相对减弱。
马克思恩格斯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再思考作者:崔晓宁来源:《现代商贸工业》2011年第01期(渤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锦州 121000)摘要:马克思晚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初稿)》中结合东方落后俄国的国内环境,提出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思想。
直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马克思的“跨越”理论重新得到学术界的重视,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通过对“跨越卡夫丁峡谷”概念的含义的分析,得出马克思晚年的资本主义“跨越”理论与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关于社会发展的社会形态理论并不矛盾,前后两者是一脉相承的结论。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卡夫丁峡谷;跨越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74-021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跨越”设想的思想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早年对英、法、德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轨迹进行分析,得出无产阶级革命首先在这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并取得胜利的结论。
然而,在巴黎公社之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没有按照他们希望的那样发展,相反当时的资本主义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马克思、恩格斯将注意力转移到以俄国为代表的东方社会。
在收到了俄国民粹主义革命家维·伊·查苏利奇的来信后,马克思对当时俄国给予了更多的关注,“为了能够对俄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准确的判断,我学习了俄文,后来又在许多年内研究了和这个问题有关的官方发表的和其他方面的资料”。
基于此,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的性质和发展前途进行分析,指出俄国农村公社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由公有制向私有制的过渡阶段。
马克思在分析较早的原始公社的时候指出了俄国“农业公社”有其自身的特点:首先,农业公社隔断了原始公社那种牢固的血缘亲属关系,在大范围保持同其他公社的接触。
其次,房屋及其附属物——园地,已经是农民的私有财产。
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研究综述作者:朱燕李包庚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思想。
近年来引起了国内学术界的广泛研究和讨论,许多学者都发表了不同的观点。
本文正是对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马克思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研究的观点进行了综述。
一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二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研究;三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实现的条件研究;四是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研究。
关键词:卡夫丁峡谷;跨越思想;现实社会主义自马克思在1881年给俄国女革命家查苏利奇回信草稿中提出了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著名论断之后,时至今日,其“跨越”思想一直在马克思主義研究中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
我国理论界的学者们在分析和研究马克思的“跨越”思想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许多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明显的分歧。
通过对近几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章和出版书籍阅读和分析,将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实现条件与其早期思想的关系以及与现实社会主义的关系等五个方面的观点,作一简要的综述。
一、关于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内涵研究——跨越的对象究竟是什么?马克思“跨越”思想到底跨越的对象是什么?这一直是理论界争论的一个热点话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是理解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关键。
下面将从两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观点进行综述:(一)从制度层面来看:1、制度间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跨越资本主义制度。
即跨越的对象是指整个资本主义历史发展时期,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阶段。
由前资本主义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制度内的跨越。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跨越“卡夫丁峡谷”是指从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阶段向资本主义更高阶段的跨越。
也就是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完整的发展阶段或者说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就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对我国跨越“卡夫丁峡谷”问题的再思考早在一百多年前,马克思在谈到俄国农村公社的发展前途时,曾认为它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共产主义的可能性。
近几年来,理论界有不少同志以马克思有关这一问题的论述为依据,来论证我国已经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
我认为,这种论证既不符合马克思本人的原意,也不符合我国的实际,而且还不利于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一、我国并没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我国是否跨越了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无疑应以马克思本人的有关论述和我国的历史和现实为依据。
马克思有关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论述最初见于他1881年《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初稿》中的一段话。
他是这样说:“俄国是在全国范围内把‘农业公社’保存到今天的欧洲唯一的国家。
它不象东印度那样,是外国征服者的猎获物。
同时,它也不是脱离现代世界孤立存在的。
一方面,土地公有制使它有可能直接地,逐步地把小土地个体耕作变为集体耕作,并且俄国农民已经在没有进行分配的草地上实行着集体耕作。
俄国土地的天然地势适合于大规模地使用机器。
农民习惯于劳动组合关系,有助于他们从小土地经济向合作经济过渡;最后,长久以来靠农民维持生存的俄国社会,也有义务给予农民必要的垫款,来实现这一过渡。
另一方面,和控制着世界市场的西方生产同时存在,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把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切肯定的成就用到公社中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 卷第435—436 页)把这段话同他在这一时期的其他有关论述联系起来理解就不难看出,他所说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有以下几层含义:首先,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指的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资本主义阶段。
马克思为什么要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卡夫丁峡谷的含义是耻辱之谷(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654页的注释)。
由此可以推出,马克思把资本主义阶段称为卡夫丁峡谷无非是要表明,一方面,资本主义是人类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付出巨大代价和牺牲的阶段,是从某种意义上使人类感到耻辱的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又是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必须经过的阶段,只有经过这一阶段,人类历史才能进入更高阶段——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的制定)))再读马克思5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6冯景源摘要:查苏利奇给马克思的信,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在状告自称/马克思主义者0的。
马克思的复信,阐述的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既是对查苏利奇的答复,也是对自称/马克思主义者0的一种教育。
早在70年代,马克思就称/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0。
这一次又涉及/马克思主义者0的问题。
这两者都与对5资本论6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解有关。
本文着重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的制定与马克思所说的/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0之间的关系。
可以说,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就是对/我不是马克思主义者0的一种回答。
在我国,一些同志由于囿于5资本论6的发展道路,在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理解上产生了一些非常困惑的观点。
因此,我们现在再读马克思5给维#伊#查苏利奇的信6,探讨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5资本论6的发展道路;自称/马克思主义者0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569(2009)04-0114-10一、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与自称/马克思主义者0的教训1881年2月16日,俄国/劳动解放社0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活动家查苏利奇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说/马克思的5资本论6在俄国极受欢迎和该书在革命者关于土地问题及农村公社的争论中所起的作用。
她说:-你比谁都清楚,这个问题在俄国多么为人注意,,特别是为我们的社会主义党所注意,,最近我们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见解,认为农村公社是一种古老的形式,历史、科学社会主义,)))总之,一切不容争辩的东西,)))使它注定要灭亡。
鼓吹这一点的人都自称是你的真正的学生,-马克思主义者.。
因此,你会明白,公民,)))查苏利奇继续说)))你对这个问题的见解是多么引起我们的注意,假如你能说明你对我国农村公社可能的命运的看法和对世界各国由于历史的必然性都应经过资本主义生产各阶段的理论的看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0理论的意义,作者曾在两篇文章中作了论证。
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浅谈马克思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尤其是对俄国农村公社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思想。
实现这种“跨越”的原因在于俄国农村公社的土地公有制。
“跨越”必须通过社会革命的方式,“跨越”的条件是西欧无产阶级革命胜利的榜样作用以及利用西方资本主义提供的“一切积极成果”中国的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导的结果。
一、关于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提出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许多结论都是通过对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基本矛盾进行分析后作出的。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他们曾经设想这一革命将首先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动并陆续取得胜利,这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在这些国家里,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资本主义社会的固有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空前激化,使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
与此同时,社会化大工业的发展使产业工人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强大的无产阶级成为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现实力量。
而且,生产的社会化还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实行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并在全国范围内组织生产和分配准备物质条件。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在其早期和中期活动中,始终把实现社会主义的注意力和着眼点放在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恩格斯甚至明确提出英、法、美、德四国将首先并同时向社会主义过渡,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是仅仅一个国家的革命,而是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但是,历史的发展超出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最初设想。
因为最先发展起来的英、美、法、德等资本主义国家,可以凭借国内社会化大生产创造出的丰厚利润和海外殖民掠夺带来的巨额财富收买工人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以缓解国内的阶级矛盾。
【名家特稿】社会科学家SOCIAL SCIENTIST 2020年11月(第11期,总第283期)Nov.,2020(No.11,General No.283)收稿日期:2020-06-20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苏省社科基金重大招标课题“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8ZD001)和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7BKS08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梅景辉(1978-),湖北黄梅人,哲学博士,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政治哲学、文化哲学、解释学等。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下“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梅景辉(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210023)摘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的支撑。
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卡夫丁峡谷”的跨越依然是一个在学术研究和政治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主题。
苏联的前车之鉴使中国道路经历了如何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现代性反思。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给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带来诸多挑战,但也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
关键词:社会形态理论;卡夫丁峡谷的跨越;意识形态话语权;社会转型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0)11-0007-06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及相关著作中,将人类社会发展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为主体的自然经济时代,物的依赖关系为主体的商品经济时代,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产品经济时代。
马克思的这一论断,成为唯物史观中区分“社会三形态”的基本原则。
在这一社会形态的区分中,实际上已经将社会形态、意识形态和经济形态的关联融入其中,而且也表明,意识形态和经济形态必然随社会形态的发展而转变,同时,意识形态与经济形态之间,具有天然的辩证关联。
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形态理论视域中,从资本主义社会发端到当代的经济全球化时代,整个世界历史虽然经历了纷繁复杂的政治意识形态的争端和动荡,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从大的历史背景和时代划分而言,当前依然是物的依赖关系为主体的商品经济时代。
作者简介:张凌云(1944-),男,江苏省吴县人,《学术月刊》原常务副总编,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再认识张凌云(上海市社联《学术月刊》杂志社,上海200020) 摘要:本文讨论了马克思东方社会道路理论研究中论争的几个主要问题,论证了以下几点:1.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于时代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已具有初步的系统性;衡量理论的系统性应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马克思晚年创立东方社会道路理论具备充分的条件;3.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和后发展国家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文章认为,马克思晚年的东方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理解和把握这个伟大发现,才能完整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理论系统性的标准;创立理论的条件;东方社会道路理论;现实与现存的历史辩证法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0246(2007)03-0008-04一、马克思是否具备创立东方社会道路理论的基本条件 与论证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即东方社会道路理论“不成熟”、“不系统”相联系,有学者进而论证“马克思晚年不具备创建东方社会道路理论的基本条件”[1]59。
我认为,依据马克思理论研究所处的时代,对马克思晚年创立东方社会道路理论所具备的条件可以理解为有以下几点:1.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为剩余价值的发现和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发现提供了哲学基础。
2.创立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经济运动规律,从而也揭示了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发展趋势,同时这一“人体解剖”也为“猴体解剖”提供了钥匙。
3.创立世界历史理论。
这一理论论证了由资本主义开创的物的异化力量支配的世界史向摆脱物的异化力量支配的方向即向实现“对那些异己力量的控制和自觉的驾驭”的方向发展的必然逻辑[2]42,从而论证了在世界历史进程的新阶段,即“欧洲和美洲的一些资本主义生产最发达的民族,正力求打碎它的枷锁,以合作生产代替资本主义生产,以古代类型的所有制最高形式即共产主义所有制来代替资本主义所有制”[3]430-451,历史向东方落后国家提供了民族史融入世界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
4.建立亚细亚生产方式理论。
这一理论为把握东方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把握前资本主义两条演进路线中的“以东方公社为基础的公共土地所有制解体”的东方社会的演进路线提供基础。
5.系统而深入的人类学研究。
这一研究确立了人类社会的原生社会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由原生社会到次生社会再到向原生社会复归的再生社会的普遍规律,并从原生社会的最后阶段同时又是向次生社会过渡的阶段———农村公社的两重性揭示了次生形态的东西方双线发展之谜。
6.系统而深入的俄国社会研究特别是俄国公社研究。
这一研究确立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地位的方法论原则,为回答俄国社会未来发展道路问题提供历史依据和现实依据。
以上论列可能不全面,但亦可说明马克思晚年创立东方社会道路理论是具有必备的基本条件的。
二、现实社会主义是否与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无关 拙文《马克思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思想8是否成熟》[4]论证了衡量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是否成熟的文本序列标准不能成立,提出应当确立理论的实践标准———即依理论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及其实现程度而确定理论的价值。
后一标准是根本性的,因而这里讨论的这个问题更具根本性的意义:它关系到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是否具有其真理性的科学价值。
有的论者专文论证这一点:“现实社会主义与‘跨越’思想无关,现实社会主义不能作为检验这一思想的论据。
”[5]此论是否成立?我们先来讨论俄国、中国等东方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的革命是否与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无关。
论者论定:“俄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实现的。
”其依据是:十月革命前列宁等俄国革命主要领导人“都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
这一判断未免停留于问题的表面。
问题的实质不在于列宁等主要领导人在十月革命前是否“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而在于指导十月革命胜利的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原理是否与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理论的原理一致。
十月革命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和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相联系的革命”[6]690。
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帝国主义大战引发的俄国革命的机遇,正是马克思晚年提出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时所期望的“历史所能提供给一个民族的最好的机会”[7]129。
俄国可以不必固守“西欧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民主发展的这条固定道路”,可以通过革命,夺取政权,“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6]691。
这一思想与马克思的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思想显然是一致的。
论者自己援引的列宁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首先用革命手段取得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然后在工农政权和苏维埃制度的基础上赶上别国人民呢”这一论述,其实也包含着跨越“卡夫丁峡谷”之意。
如果论者还要怀疑列宁“没有‘跨越’的思想”,那么请看看列宁的这一论断:对于目前正在争取解放,而战后已经有了进步运动的落后民族,国民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说法究竟对不对。
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答复是否定的。
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
[6]336这一论断清楚表明了列宁与马克思思想的一致性。
对于中国革命也应如此理解。
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理论同样也包含着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原理,因为新民主主义论关于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理论就是论证中国革命的前途应避免资本主义而走向社会主义的理论。
这一理论指明了中国革命不同于欧美式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前途:不再走欧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老路,而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7]632-633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较之列宁的“一国胜利论”使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进一步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列宁、毛泽东虽然“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但他们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达到了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一致的认识。
这证明真理的唯一性,证明了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的历史穿透力。
以列宁、毛泽东“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为依据论证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俄国和中国等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无关”,所持的方法论是不科学的。
那么,是否如论者所说,20世纪建立的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的“跨越”思想无关?对此,同样有必要先对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论作分析。
我们今天来研究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与现实社会主义是否有关,不应依据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有没有“看到马克思晚年的跨越思想”及两者之间的具体细节是否相同来判断。
这种研究的方法是形而上学的。
辩证法的研究方法应当是:切实研究马克思的跨越“卡夫丁峡谷”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否切合现实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至少以下两点是切合现实社会主义的。
一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是:它是有待“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是高于资本主义肯定成果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之前的阶段。
这一定位是符合现实社会主义所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实际的。
二是关于现实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的论述。
马克思的“跨越”理论明确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是“吸取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
“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成果”,应当包括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一切领域的肯定成果。
就经济而言,商品经济自然是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
所以,东方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其经济方面的基本任务就是吸取资本主义经济的肯定成果,发展商品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系。
特别是马克思强调了东方落后国家跨越“卡夫丁峡谷”之后建立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生产所统治的世界市场联系在一起”[3]444,这也就是强调了现实社会主义必须培育国内的市场机制、发展市场经济、与世界市场接轨。
从列宁对俄国的苏维埃制度的社会主义的探索看,马克思的“跨越”理论的“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思想得到了发展。
十月革命后,列宁经战时共产主义的曲折,从1921年开始深刻认识到,俄国9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片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有很大的差距。
因而他在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探索中,力图从概念上、理论上对两者的区别作出说明,并对两者的关系作出阐述:(1)俄国的苏维埃制度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借以建立的前提是不同的:它的出发点不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而是“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是前资本主义的“半亚细亚”的小农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215-217(2)把苏维埃制度的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在阶段上区别开来:“完全的社会主义共和国高于苏维埃共和国。
共产主义社会高于社会主义共和国。
”[9]442列宁明确把苏维埃共和国作为低于“完全的社会主义共和国”即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6]142。
这与马克思对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后建立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是一致的。
(3)由于苏维埃制度的社会主义的出发点是“半亚细亚”的小农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因而“必须懂得,需要经过哪些中间的途径、方法、手段和辅助办法,才能使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关系过渡到社会主义”[8]215-217。
列宁据此制订了包括给小农以贸易自由、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国营企业实行经济核算制等政策在内的一系列新经济政策。
(4)苏维埃共和国面临着吸取资本主义文明成果的任务:“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10]520这一公式是对马克思的“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命题的具体的说明。
“一切肯定成果”包括: A.科学技术(如“美国的技术”), B.资本主义经济管理制度的合理内容(如“普鲁士的铁路秩序”和“美国的托拉斯组织”),C.资本主义文化的合理内容(如“美国的国民教育”)。
列宁对苏联现实社会主义上述基本点的概括与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对“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的历史定位与基本任务的概括是一致的。
后来“斯大林模式社会主义”的失败,是违背了马克思的“吸取资本主义一切肯定成果”的社会主义思想、列宁的苏维埃共和国是“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