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解析(复习必背)
- 格式:pdf
- 大小:13.88 MB
- 文档页数:40
2Q24年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
文言文:七上
知识梳理
《陈太丘与友期行》
作看冏介LI 11.........J
【刘义庆】刘义庆(403-444)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字季伯,南北朝文学家。自
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并广招四方文学之士,聚于门下。刘宋宗室,袭封临川王,公元444年(元
嘉21年)死于建康(今南京)。除《世说新语》夕卜,还著有志怪小说《幽明录》。
文学常设・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
的言行与轶事。《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
志人小说集。
XI字音字形。
1尊君在不(仿(A) 非人哉(Z瓦)
朗读节奏,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
/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贝〃是无信J对子/骂父,贝〃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Q.£全文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
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
2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W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
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
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
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内容概括
第一层:友过了约定时间才到,太丘已经离开。
第二层:友得知太丘已离开,便对着元方责骂其父。
第三层:元方据理驳斥友的“无信'国无礼",友惭。
文章主旨,
主要记叙陈元方对父亲朋友不礼貌的行为进行批评的故事,表现了元方明白事理及落落大方的处事态
度。告诉我们做人应该懂得诚实守信、以礼待人的道理。
重点提示。
3L友人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出友人怎样的性格特点?
答:由“怒力到”惭七 走下车子拉元方,表明友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说明友人虽然不守信用、不懂
礼貌,但知错能改。
2. “元方入门不顾”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元方的什么特点?
答:动作描写,这一动作真实地表现了元方作为一个小孩子的直率、好恶情感容易外露的特点。
3. 本文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答:从本文中我们会得到很多启示。通过陈太丘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通过元
方的言行举止,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坚持原则的人;通过友人的行为,我们知道了要做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而友人又作为一个反面教材告诉我们:一个人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否则会失去朋友,失去友谊。
4. 从文章中分析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
答:元方:懂礼识仪、性格直率、好恶分明、正直不阿、落落大方、明白事理
友人:言而无信、不讲信用、暴躁易怒、粗野蛮横、缺乏修养、十分无礼、知错能改
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结合文中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答:A.不失礼。因为是客人失礼在前,先不尊重元方的父亲,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于千里之外。
B.失礼。因为“友‘‘毕竟是与父亲平辈,不应不尊重长辈。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七 知错能改仍不失
为有识之人,不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应该始终有礼貌,不能对客人置之不理,要给人改
错的机会,允许人家道歉。
__________1重点积累"
㈠重点词语
L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
2.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
43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4.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5. 戏:玩耍。
尊君在不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七 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7.非人哉:简直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幻委,丢下、舍弃。去,离开。
q.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顾:回头看。
㈡通假字
尊君在不(不,通“否,,)
“通假''就是“通用、假借"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㈢古今异义
九陈太丘与友期行(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2.太丘舍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3下车引之(古义:拉,牵拉。今义:引用)
4. 元方入门不顾(古义:回头看。今义:照顾)
5. 相委而去 古义:舍弃;今义:委任。
古今异义是指古汉语中有一些字词随着词汇发展,词义发生了变化转移。
如:“去笠委"引七
㈣词类活用
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名词作动词,约定。
2.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53友人惭 惭: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感到惭愧。
㈤一词多义
相委而去(连词,表示顺承)陌敬辞与谦辞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咏雪》
作布向介
【刘义庆】刘义庆(403年〜444年),字季伯,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人,南朝宋宗室、
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
封南郡公。
永初元年(42。年)封临川王,征为侍中。文帝元嘉时,历仕秘书监、丹阳尹、尚书左仆射、
中书令、荆州刺史等。著有《徐州先贤传》《江左名士传》《世说新语》。
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又名《世语》,由刘义庆组织编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全书原
8卷,今传本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门,主要记述了自汉末到东
晋时期士大夫的言谈、逸事。鲁迅称之为“名士底教科书七
志人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一种,指魏晋六朝流行的专记人物言行和记载历史人物的传闻轶事
的一种杂录体小说,又称清谈小说、轶事小说。
作品特点:
6一是以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
二是以〃丛残小语〃、尺幅短书为主要形式。
三是善于运用典型细节描写和对比衬托手法,突出刻画人物某一方面的性格特征。
四是语言简练朴素、生动优美、言约旨丰。这些艺术特点对后世小说产生了很大影响。
字音字形.
讲论(亿八) 雪骤(弘况) 差(c助)可拟 柳絮(域) 无奕(gl) 谢道锦(g汕)
朗读节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
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艮□/公大兄/无奕女,左将
军/王凝之/妻也。
全文翻译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刀
7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即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女儿道税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译文
谢太傅在一个冬雪纷飞的日子里,把子侄辈的人聚集在一起,跟他们一起谈论诗文。不一会儿,雪下
得大了,太傅十分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扣他哥哥的长子(谢朗)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可以相比。”他另一个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凭借风而飞起。”谢太傅听了开心的大笑起来。她(谢
道锦)就是谢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也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内容概括
《咏雪》通过写谢太傅在家中与子侄辈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锦的文学才华,同时也透出一种家庭生
活的雅趣和文化的传承。
文章主旨。
这篇《咏雪》言简意赅地勾勒了疾风骤雪、纷纷扬扬的下雪天,谢家子女即景赋诗咏雪的情景,展示
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文章通过神态描写和身份补叙,赞赏谢道锦的文学才华。
8写作特色,
(X)全诗以雪为中心线索贯穿始终,借咏雪以抒怀,以咏雪写送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 前一部分的雪景为虚写,通过对身边器物和切身感受的描写,以映衬雪中奇寒。后一部分的雪景
为实写,以映衬惜别之深情。
(3) 运用形象鲜明的比喻给出塞外风雪的奇美,如“忽如,,二句。
(4) 画面奔腾跳跃,衔接自如,笔势时而内,时而外,时而远,时而近,错综变化,波澜起伏。
(5) 豪放中透秀丽,雄健中见含蓄。
本文篇幅简短,语言精练,只是客观地将谢家儿女咏雪一事的始末写出,作者没有表明自己的态度只
是在最后补叙了谢道锦的身份,但作者的情感倾向却蕴含在叙事中。
重点提示。
1、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和睦、温馨、欢快、轻松,其乐融融的场景。
2、 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哪一个更好?请从文中找出根据,并谈谈你
的看法。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锦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
表明他赞赏道锦的才气。
我认为“柳絮因风起‘‘比喻好,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人以想象和美感,
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3、 "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因为柳絮呈团状,与雪花相似,比喻十分传神,它写出雪花飘舞的轻盈姿态,漫天飞舞的情景,更给
人以想象和美感,让人有一种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