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38.44 KB
- 文档页数:4
第4课《古诗三首》,三年级上册语文金秋九月,斑驳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同学们的心田。
这一单元我们将领略金秋的风景……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第4课《古诗三首》,我们将要学习杜牧的《山行》、苏轼的《赠刘景文》、叶绍翁的《夜书所见》,三首诗都写到秋天的景物,下面就跟着丹格教育的老师一起来看看这三首诗各有什么不同。
诗人简介:杜牧这课学习的第一篇古诗是杜牧所作的《山行》。
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晚年居住在长安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山行》词语解释①山行:在山中行走。
②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③径:小路。
④斜:古音读“xiá”,倾斜的意思。
⑤坐:因为。
⑥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⑦生:产生、生出。
《山行》译文深秋时节,一条蜿蜒的小路伸向山头,云雾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我停下车来,是因为这枫林傍晚的美景着实吸引了我,那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花儿还要红艳。
诗人简介:苏轼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四家之一。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赠刘景文》词语解释①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
②擎:举,向上托。
③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④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⑤菊残:菊花凋谢。
⑥犹:仍然。
《赠刘景文》译文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在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千万要记住,那就是在橙黄橘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诗人简介:叶绍翁叶绍翁,字嗣宗,号静逸,龙泉(今浙江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南宋中期诗人。
他著有《四朝见闻录》,补正史之不足,被收入《四库全书》。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意思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
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最美景是在秋末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意思: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第1页共1页。
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一)小朋友们,今天咱们一起来学习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啦!在这三首古诗里,有美丽的景色,还有诗人有趣的想法呢。
就比如说《山行》这首诗,诗人杜牧沿着山路走啊走,看到了红红的枫叶,比二月的花还要红。
哎呀,我闭上眼睛都能想到那漂亮的画面,就好像我也走在那条山路上,脚下是沙沙响的落叶,抬头就是一片火红的枫叶林。
还有《夜书所见》,诗人叶绍翁在夜晚看到了秋风,想到了自己的家乡。
小朋友们,你们有没有在一个人的时候特别想念自己的家人呀?我想诗人当时一定也是这样的心情。
好啦,这就是今天的课堂笔记,希望大家都能喜欢这三首古诗,感受古诗的美!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二)亲爱的小朋友们,咱们又见面啦!今天要和大家分享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的课堂笔记哟!先来说说《山行》。
杜牧大诗人在秋天去爬山,看到山上的石头小路弯弯曲曲的,一直伸向远方。
他还看到了白云生处有人家,是不是感觉很神秘呀?就好像在那白云缭绕的地方,住着神仙一样。
最棒的是那枫叶,红得像火,诗人说比春天的花还要美呢!想象一下,那满山的红叶,是不是像一幅超级漂亮的画?《赠刘景文》也很有意思哦!苏轼大诗人告诉刘景文,虽然秋天到了,荷花谢了,菊花残了,但是还有橙子和橘子是金黄的、饱满的。
这就告诉我们,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我们要善于发现。
《夜书所见》里,叶绍翁在夜晚听到了萧萧的风声,看到了江上的灯火,心里特别思念家乡。
小朋友们,如果你们在外面玩得很晚,会不会也想快点回家见到爸爸妈妈呢?这三首古诗是不是很有趣呀?大家要多读几遍,感受古诗的魅力哟!三年级上册《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三)小朋友们好呀!今天咱们来聊聊三年级上册的《古诗三首》。
《山行》里,杜牧叔叔走在山上,看到的景色可美啦!小路弯弯曲曲,像一条长长的蛇。
白云飘啊飘,房子都藏在白云里啦。
最漂亮的是枫叶,红通通的一片,比二月的春花还要鲜艳。
就好像是秋天给大山穿上了一件红红的新衣服。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古诗三首》古诗三首: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宋]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山行》远远地沿着弯弯斜斜的石头小路上山,白云飘荡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因为喜爱枫林傍晚的景色,我把车儿停下坐着仔细观赏,霜染的枫叶红艳美丽,胜过二月的鲜花。
《赠刘文》荷花开尽后,枯败的茎秆无力举起荷叶遮风挡雨;菊花枯萎了,但那斗风傲霜的茎秆依然挺拔。
一年中的好景你必须记住,最美的就是初冬橙黄橘绿的时节啊!《夜书所见》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山行》这首诗描写和赞美了深秋时节山林中美丽的景色。
首句写山路曲折,“斜”照应“远”表现山势高而缓。
次句写远处风光,“生”字表现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
第三句写观赏枫林,“晚”字说明时已傍晚、流连忘返、停车甚久等多层意思。
结句写枫叶色彩,用“红于”而不用“红如”,表明枫叶更能经得起风霜考验,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
《赠刘景文》这首诗是元祐五年诗人在杭州任知州时赠给好友的勉励诗,把写景、咏物、赞人融于一体,借初冬富有生意的橘树赞美了友人的品格。
前两句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写出了两种花的不同形象。
后两句揭示赠诗的目的,“橙黄橘绿”表现橘树“自有岁寒心”的坚贞节操,比喻人到壮年成熟有为,勉励友人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不懈。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
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
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三年级上册语文 4 古诗三首《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山行》这首诗,背诵全诗。
能理解诗句的意思,说出诗中描绘的景象。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料,理解诗句含义,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深秋山林景色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含义,体会诗人对枫林景色的喜爱。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理解诗人为什么会觉得霜叶比二月花还要红,这种对比手法的精妙之处。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谈话导入同学们,秋天是一个五彩斑斓的季节,不同的人对秋天有着不同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走进唐代诗人杜牧笔下的秋天,去领略那别具一格的秋景。
(板书课题:山行)2. 了解诗人杜牧(1)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杜牧的资料。
(2)教师补充:杜牧,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 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节奏。
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如“径(jìng)”“斜(xiá)”。
3. 学生再次朗读,同桌互相检查。
(三)研读古诗,理解诗意1. 借助注释,理解词语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为倾斜的意思。
白云生处: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坐:因为。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2. 理解诗句大意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诗意。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意思是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生出白云的地方居然还有几户人家。
教师可以结合简笔画,画出一条蜿蜒的小路通向高山,山上有几处房屋被白云缭绕,帮助学生理解。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第一课时1.默写古诗《山行》。
2.根据诗意写诗句。
(1)深秋时节,山间有一条小路弯弯曲曲地伸向远方。
(2)在山林深处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有几户人家。
(3)我停下车子不走,是因为我喜欢这夕阳照耀下的枫树林。
(4)被秋霜打过的枫叶比春天的鲜花还要红艳。
第二课时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犹有傲霜..枝。
...,菊残..已无擎雨盖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2.用自己的话写出《赠刘景文》这首诗的意思。
第三课时1.写出自己对加点字词的理解。
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萧萧..。
..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一灯明。
...,夜深篱落2.用自己的话写出《夜书所见》这首诗的意思。
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2.(1)远上寒山石径斜(2)白云生处有人家(3)停车坐爱枫林晚(4)霜叶红于二月花第二课时1.(1)荷尽:荷花枯萎,残败凋谢。
(2)擎:举,向上托。
雨盖:旧称雨伞,诗中比喻荷叶舒展的样子。
(3)菊残:菊花凋谢。
(4)傲霜:不怕霜动寒冷,坚强不屈。
(5)君:原指古代君王,后泛指对男子的敬称,您。
(6)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2.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你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第三课时1.(1)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2)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3)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4)篱落:篱笆。
2.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意思-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讨论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意思。
赠刘景文与夜书所见都是两首诗歌的题目,它们在描绘景物和表达情感上都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通过对这两首诗歌的深度解读,我们可以探寻其背后蕴含的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思想。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刘景文的背景和特点以及夜书所见的情景和特点,揭示这两首诗歌所传达的启示和意义。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可以进一步领略到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韵味,同时也将思考到诗歌背后的深远含义,对我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所启发。
接下来,我们将从赠刘景文的意义开始,逐步展开对这两首诗歌的解读,并总结两者的意义,最后给予读者一些思考和启示。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篇长文按照以下结构来展开论述。
首先,在引言部分将简要概述全文,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然后,正文部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
第一个部分是探讨赠刘景文的意思,其中将描述刘景文的背景和特点,并解读赠刘景文的诗意和意义。
第二个部分是探讨夜书所见的意思,其中将描述夜书所见的情景和特点,并探讨夜书所见的启示和意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意思进行总结,并提供对读者的启示和思考。
通过以上结构的安排,本文将全面深入地探讨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意思,以期给读者带来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和解读李白的诗作《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所传达的意义,来探讨这些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这两篇诗作,李白以其独到的思维和诗歌才华,表达了对友人的赠送和对夜书所见的感悟。
通过深入分析这些诗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思想境界以及他对人生、友情和自然的感悟。
首先,在《赠刘景文》这首诗中,我们将描述刘景文的背景和特点,并进一步解读李白对刘景文的赠诗意义。
通过了解刘景文的背景和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李白的诗作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能够感知到李白对友情的珍视和表达。
山行与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诗意一、山行1. 不知不觉已经踏上了这条崎岖的山道,一路上,清风拂面,高山流水,仿佛赋予了我的心灵一种莫名的力量。
这种力量并非来自于山的高与险,而是那种沉静深远之中透出的诗意。
2. 唐代诗人杜甫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在山行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这句诗的真谛。
不管是翠竹掩映的山洞,还是山峰之巅一片无垠的云海,无不在诉说着大自然的奇妙和神奇,让我仿佛置身于一幅幽深广远的画中。
3. 而每一处山间的景致,都在我心中勾勒出一幅幅永恒的画卷。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山巅,照亮了林间的一汪清泉;黄昏时分,红日西斜,嫣然的霞光映衬下,山峦渐次失去了颜色,变得苍茫起来。
这些都成为了我的灵感源泉,激发了我对山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敬畏。
4. 在山行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身临其境”和“心有灵犀”的魅力。
我所经历的每一片山水,都会成为我创作的素材,也是我对生活和内心的一次深刻反思。
因为在山行的旅途中,我不仅是在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更是在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在思考人生和人生观的价值与意义。
二、赠刘景文1. 诗人李白的《赠刘景文》以其激昂豪迈的诗风和对友人的赞美而著称。
诗人以清新淡雅、雅致唯美的笔触,展现了对友人的情意和对人生的热爱。
这首诗里洋溢着作者想藉由李白经历来借用自己的人생悲喜与抱负不屈的精神,深沉刻画了一个英雄式形象,同时也希冀自己能够有李白般的胸怀。
2. 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描写恢弘壮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这个景象展示了作者对于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同时也折射出了对友人的崇拜和赞美。
3. 诗人在表现出对刘景文的热爱之情时,也对友情和荣华富贵抱着一种隐忍而又深沉的态度。
这种境界立意于达志人格第一,再才是诗人自身意境之为淡泊,其身为结壮,在放在合两位义之上,显现了远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
4. 真正的友情,正如诗中所言:“阳台怀人佳节雨,一晴方觉生机劲。
”而真正的情谊,则正如诗的结尾:“把酒临风叹志士,马如流水,鞍如熊,风摇车采,力摧云龙。
《赠刘景文》和《夜书所见》的古诗赠刘景文 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创作的《赠刘景文》是一首流传至今的经典古诗。
杜牧在这首诗中以景文为喻,表达了自己对友人优秀品质的赞美和思念之情。
开篇的第一句“草色烟光残照里”,直接描绘出了自然环境和时光的流转。
通过使用形象化的词语,诗人将自然景象与友人刘景文进行巧妙的联系。
接着,“白头宫女在”,凭借着富有想象力的语言,诗人似乎将刘景文比作一位宫廷的贵族,具有高贵而魅力的特质。
紧接着,杜牧用“闲坐梅花深院”,在读者的视觉上勾勒出一幅幽静而美丽的景象。
他形容刘景文“睡起觉微寒”,这表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寂感。
在人们的印象里,杜牧经常以描写秋天的凉爽和寒意而著名。
这一点在《赠刘景文》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接下来的句子“夜书所见甚微早”,把读书看作是一个在夜晚独自进行的活动,可能暗示刘景文是一个热衷于学习的人。
而杜牧认为这种品质与他心中刘景文的形象完美契合。
然后,杜牧以一首诗的角度表达出对刘景文的思念之情。
“知有儿童挑两口”,这句诗意味着杜牧渴望与刘景文见面并享受亲密友情。
最后两句“悲来似闻春坐地,卧后不知天在水”,表达了诗人思念之深和以刘景文为主题的无限想象。
杜牧通过《赠刘景文》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描写自然景物的方式表达,通过悼念和对友情的思念,展现出深情与豪情,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脱离了具体的联系方式和个人信息,这首古诗依然通过文字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夜书所见 杜牧的《夜书所见》也是一首经典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杜牧以夜晚的寂静为中心,描绘出读书人的思考和独特的体验。
首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直接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执着和投入。
杜牧通过娴熟的文字表达了他研究书本时所产生的灵感和洞察力。
接着,他写道“诗书百家争鸣时”,暗示了一个繁荣的学术氛围,强调了读书的重要性和益处。
在诗的第二部分,杜牧开始描写夜晚的寂静。
“秋雨下长安,泊船满碧波”这样的描述在读者心中勾起了一种安静而美丽的夜景。
古诗三首赠刘景文夜书所见的意思
夜思
庭前月色静如水,夜泊秋江风细细。
始知世间多幻梦,万物无常随浮沉。
梦魂颠倒随波逝,几回离合又重寻。
欲寄深情何处是,独对寒鸦思绪深。
云隐山头无尽意,叶飞渔舟遥相思。
孤灯独放一灯影,思绪如织随夜蔓。
纸上我字已如尘,岁月如梭快如电。
生活变幻成华章,思考无尽如长缨。
行云流水风吹沙,世间事物尽成花。
心灵追求自我在,阳光奔涌雨不衰。
风花雪月情漫漫,高山流水思纷纷。
书剑为伴心永存,夜思之中梦萦绵。
**(上)**
这是一幅警醒人心的夜景,清冷的月色映照着寂静的庭前,宁静的湖水上泊满了秋江,几丝细细的风拂过侧脸,带来了股淡淡的凉意。
在这宁静中,我开始思考世间的幻梦,万物的无常。
人生如梦,其实就像是一场全然虚幻的幻梦,在幻想之中我们往往蒙懵,真实之中我们往往痛苦,追寻之中我们往往悲伤,也是一种对生活的领悟,对世事的理解。
古人云:“梦魂颠倒随波逝,几回离合又重寻。
”生活中,无数的梦境让我们的魂魄频频离合,几次几番地来回辗转,让我们的人生如同流水一般,屡屡品尝到梦境带来的甜蜜和苦楚。
思念与缅怀是人们所共有的情感,不论是谁,在远离家乡的时候,总会不经意地怀念起家乡的风景和亲人的温馨。
这里的表现,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但悲伤永远也不能成为心灵的忠告。
高度思考,不停地思考,关于人生和生活的一切。
不论追寻什么,无尽的痕迹和长绳的存在,都是一场极深极长的追求,这也只是自己对前进的一种执着追求。
**(中)**
云隐山头何谓无尽的意思?又何谓趣味深长的境界?这是对人生和事物多变的表达。
每一天人们总是在忙碌之中,为了追求自己在世界上的一席之地而奔忙,然而这种忙碌又能得到多少的收获?许多人却始终迷失在追求的过程之中,始终困于自己的蒙昧之中,没有一丝想要超越的勇气。
人生百态,繁花漫天,高山之巅,流水之间,随处都是勾引我们思索的一片丰茂的乐园。
对于一个深思熟虑的人而言,他会为自己的思绪而感到喜悦,欣赏一捧摇曳的风花雪月,不经意的停留自己的魂灵。
人生风波万种,让我们感到苦涩的滋味。
他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一段历程都是人们最好的良师益友,它们告诉我们:在生活与困境之间,总有一些人坚守自己和关注大家共享的情思。
然而,思绪纷纷扰扰,却也带来了无尽的劳累,似乎没有回旋之机,只能忍受时间的摧残。
穿梭于喧闹的生活,常常抱着一种失落的情绪,渴望一份可以带给自己深思的时刻。
而此时,一个灯影宛如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一盏孤灯独放,照亮了空旷的夜晚,给我带来了对生活的思考。
心灵世界是人们追逐的宝贵财富,它是阳光和雨水的滋润。
是爱情的浪漫,纸上我字已如尘,岁月如梭快如电。
生活是多变的,因为时间的推移,我们面对的一切都会变得不同。
因此,人们对于深沉的思考和追寻,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无尽的意义和思考。
**(下)**
思念之中,是对现实的渴望和对未来的向往。
行云流水,高山流水,也许是人们最常常表达自己内心追求的两个词语,行云则是指人们在生活的道路上行动的快速,但它不应该是迷茫,应该是自己对真理的奔赴。
流水则是指人们对世界上流动的事物的一种恋慕,人们恋慕一种多变的生活琐事。
高山则寓意着人们对自己未来追求的更高目标。
风花雪月,情漫漫,这是对人们情感的深厚描绘。
情非得已的情感,从古到今都在人们的内心荡漾。
雪月之中,流过人们的种种世态,将深情言故事串联起来,它俨然成为了这个世界上最美妙的层面之一。
与世无争,与自我为伴。
忠告
人们,心灵的追求是一生之功,不忘初心,不被世俗所左右,进一步探索自己更加深刻的情感境界。
书剑是伴侣,心永存。
这是在告诫人们追求不同环境的心灵游走。
世界上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思索与追求都是人们心灵成长的见证。
并且即使外界变化万千,内心仍然能够保持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执着和热爱。
夜思,似乎给我带来了一种深深的沉思。
当我在这个寂静宁静的夜晚思索并凝视外面的风景的时候,心灵得到了一种解脱,这个冷冰冰的文字换来的却是我对人生和生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