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干扰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3.00 KB
- 文档页数:15
RNA干扰技术的实验技巧与常见问题解答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是一种重要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分析、疾病治疗等领域。
在RNA干扰实验中,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引入特定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或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来抑制或沉默目标基因的表达。
本文将介绍RNA干扰实验的一些关键技巧,并回答一些常见问题,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开展RNA干扰实验。
一、实验技巧1. 选择合适的靶基因和控制组在进行RNA干扰实验之前,首先需要确定要研究的靶基因。
该靶基因最好具有研究价值,并且对其功能了解较少。
同时,为了验证RNA干扰的特异性和效果,还需要设计合适的阴性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
阴性对照组可选择与靶基因序列无关的小干扰RNA或一个无关的基因作为靶点;阳性对照组则可选择确切知道RNA干扰会对其表达产生影响的基因。
2. 合理设计siRNA或miRNA序列在设计干扰序列时,可使用在线生物信息学工具或商业公司提供的设计工具,遵循以下原则:a)长度通常为19-23个核苷酸,一般选择21个核苷酸长度;b)确保序列中包含稳定的核苷酸序列,以提高干扰效果;c)避免序列与其他基因有任何类似区域,以确保干扰的特异性。
3. 选择适当的转染试剂与条件RNA干扰实验中常用的转染试剂包括化学法、电转法和病毒载体转染法。
在选择转染试剂时,需根据实验的需求和细胞类型进行选择。
另外,转染条件的优化也很关键,如浓度、时间和转染温度等,可对不同细胞类型进行优化。
4. 时间点和干扰效果的监测RNA干扰的效果通常在转染后24-72小时达到峰值,但不同细胞类型和靶基因可能有所不同。
因此,在进行RNA干扰实验时,需对不同时间点进行监测,以确定最佳时间点。
常用方法包括荧光显微镜观察siRNA或miRNA的共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或RT-qPCR检测蛋白质或基因的表达水平。
新型药物——RNA干扰技术RNA干扰技术,是指利用RNA分子抑制靶标基因表达的技术,也被称为RNAi技术。
这种技术被认为是一种有效的基因靶向药物发展方法,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从基本原理、发展历程、现状和前景四个方面探讨RNA干扰技术的应用前景。
一、基本原理RNA干扰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在细胞内,RNA分子通过匹配比较与它们相互作用的靶标RNA来抑制特定的基因表达。
RNA干扰的反应主要是通过引入一种小RNA分子来实现的。
这种小RNA分子有两种类型:微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和microRNA(miRNA)。
siRNA主要是为了阻断目标mRNA而设计的,可以被细胞内RNA酶制备出来,并且可以通过介导RNA介导的开放式染色质(RNA-induced open chromatin,RIOC)途径来导致靶mRNA的降解。
而miRNA则是通过结合不完美匹配的靶mRNA抑制其翻译。
二、RNA干扰技术的发展历程RNA干扰技术的发展历程始于1998年,当时发现C.elegans(秀丽隐杆线虫)中一群基因缺失后,引起其表型发生了特异性变化。
其中,在RNAi技术被广泛应用之前,关键的突破是首次发现siRNA。
通过缩短dsRNA(double-stranded RNA,双链RNA)来制作siRNA,能够高度特异性地抑制基因表达。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RNAi技术逐渐成为一个热点领域。
在RNAi技术的发展过程中,广泛的研究证实RNAi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包括在基因学、细胞学、发育生物学和生物医学中的应用,以及在农业生产和生物医药领域中的应用。
三、现状在目前的生物医学领域中,RNAi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病原体基因组学、基因治疗以及药物研发等方面。
现在RNAi技术已经成为基因治疗领域研究的重点。
目前,RNA干扰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抗癌领域。
RNA干扰步骤范文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是一种通过介导靶向mRNA的降解或抑制翻译的机制来沉默基因表达的方法。
RNAi技术因其高效、具有选择性和可逆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治疗疾病。
下面是RNA干扰的常规步骤。
一、设计siRNA序列siRNA(short interfering RNA)是RNAi中最常用的工具。
它们由20-25个碱基组成,包含正链和反链。
设计好的siRNA序列特异性地与靶向mRNA结合,从而引发RNAi反应。
siRNA序列可以来自基因序列,也可以使用在线工具进行设计。
二、纯化siRNA合成完的siRNA可能含有未反应完全的杂质。
常见的提纯方法有丝染和HPLC,用于去除杂质并保留合适的siRNA。
三、转染siRNA将siRNA引入靶细胞内是RNAi实验的一步关键。
目前常用的转染方法有离心转染、电穿孔法、磷脂体转染和病毒载体转染等。
选择合适的转染方法要考虑细胞类型、实验目的和资源的可用性。
四、评估RNA干扰效果为了确定RNAi的有效性,可以使用定量PCR、Western blotting和免疫细胞化学等技术来检测目标基因的表达水平。
同时,还可以使用质粒转染RNA干扰对照组进行比较。
五、验证RNA干扰效应验证RNA干扰效应可以通过细胞增殖试验和细胞凋亡分析等方法来确定,以进一步验证RNAi技术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六、RNA干扰后的功能研究七、RNA干扰的限制和改进尽管RNAi技术在研究和治疗领域有潜力,但也存在一些限制,如序列特异性和细胞内递送的问题。
为了克服这些限制,研究者们正在努力改进siRNA的设计和输送系统。
总结起来,RNA干扰的步骤主要包括设计siRNA序列、纯化siRNA、转染siRNA、评估RNA干扰效果、验证RNA干扰效应以及RNA干扰后的功能研究。
通过这些步骤,研究人员可以有效地沉默目标基因的表达,揭示其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为基因功能研究和疾病治疗提供重要的工具和思路。
RNA干扰的作用机制及小干扰RNA的合成方法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缩写为RNAi)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其机制是通过阻碍特定基因的翻译或转录来抑制基因表达。
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同源的双链RNA时,该mRNA发生降解而导致基因表达沉默[1]。
与其它基因沉默现象不同的是,在植物和线虫中,RNAi 具有传递性,可在细胞之间传播,此现象被称作系统性RNA干扰(systemic RNAi)[2,3]。
在秀丽隐杆线虫上实验时还可使子一代产生基因突变,甚到于可用喂食细菌给线虫的方式让线虫得以产生RNA干扰现象。
RNAi现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
1.RNAi的作用机制目前关于基因沉默的假说认为,转录后水平的基因沉默,主要包括起始阶段、效应阶段和倍增阶段。
1.1起始阶段外源性导入或由转基因、转座子、病毒感染等多种方式引入双链核糖核酸(dsRNA),在细胞内特异性与RNA酶Ⅲ(RNAaseⅢ核酸内切酶) Dicer结合,dsRNA被切割成21~23nt 长度的带有3′端单链尾巴及磷酸化的5′端的短链dsRNA,即小干扰RNA(siRNA)。
1.2效应阶段双链siRNA可以与含Argonauto(Ago)蛋白的核酶复合物结合形成RNA诱导沉默复合体(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RISC)并被激活。
在A TP供能情况下,激活的RISC 将siRNA的双链分开,RISC中核心组分核酸内切酶Ago负责催化siRNA其中一条链去寻找互补的mRNA链,然后对其进行切割。
反义链先与同源mRNA配对结合,然后RISC在距离siRNA 3'端12个碱基的位置将mRNA切断降解,从而阻止靶基因表达,使基因沉默[1]。
1.3 倍增阶段siRNA在RNA依赖性RNA聚合酶(RdRP)的作用下,以mRNA为模板,siRNA为引物,扩增产生足够数量的dsRNA作为底物提供给Dicer酶,产生更多的siRNA,可再次形成RISC,并继续降解mRNA,从而产生级联放大效应。
RNA 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RNA 干扰载体主要用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RNA 干扰技术已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结构功能研究和传染性疾病及基因治疗领域,进行RNA 干扰实验首先是构建RNA 干扰载体,本文以pRI 系列载体为例论述了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
产品技术背景H1启动子对转录产物长度的严格限制,基本上杜绝了非特异性干扰片段的产生,将载体转口细胞后对其它基因的影响降到最低。
pRI 系列载体已经成功用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基因的本系列中含有新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用于稳定表达长时间内对基因表达抑制后的细胞功能和生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插入寡核苷酸设计pRI 系列载体是基于III 类rna 聚合酶启动子:人类 H1启动子的专用于哺乳动物细胞RNA 干扰的载体。
H1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合成类似siRNA 分子的小分子 RNA 。
由于H1启动子有精确的转录起始位点和终止信号,H1启动子转录产物精确生成人工设计的shRNA, shRNA 经过RISC 剪切后形成有2个U 突出末端的成熟siRNA 。
由于RNA 干扰。
siRNA,可以在更pRI系列载体的使用需要将人工设计的寡核苷酸片段插入pRI系列载体中特定的酶切位点之间,寡核苷酸片段中包含了针对目标基因的mRNA设计的长度为19nt的干扰片段。
合成时需要化学合成正向和反向两条寡核苷酸。
正、反向寡核苷酸退火后与载体连接,插入载体XhoI,BglII位点之间,位于载体上H1启动子下游正确的位置上。
连接后的载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在H1启动子作用下转录产生shRNA。
1.选择干扰序列在RNA干扰实验中,RNA干扰序列的选择会显著影响RNA干扰效果。
我们建议您按照以下几点指导原则选择RNA干扰序列:推荐长度为19nt,采用21nt序列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RNA干扰序列中不包含大于3nt的连续相同碱基。
RNA干扰序列的GC含量为低到中等水平(推荐GC含量在35%到50%之间)。
RNA干扰技术靶点设计及其专一沉默效应分析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一种通过靶向特定基因来抑制基因表达的技术,它已经成为生命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工具。
RNA干扰通过转录靶向mRNA序列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或微小RNA(microRNA,miRNA)来诱导基因特异性的沉默。
在进行RNA干扰研究时,靶点的选择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它决定了干扰效果的专一性和效率。
本文将重点介绍RNA干扰技术靶点的设计原则及其专一沉默效应的分析。
RNA干扰技术的靶点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基因选择和靶点序列选择。
在基因选择方面,首先需要确定要研究的基因,并根据其功能、调控机制和生物学意义等因素进行选择。
常见的基因选择方式包括基于文献报道、生物信息学分析和基因表达分析等。
基于文献报道的基因选择可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功能、与所研究领域相关的基因作为靶点。
生物信息学分析则可以从基因组数据库中筛选与研究目的相关的基因,如基因家族成员、调控相关因子等。
基因表达分析则可通过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技术,筛选出在特定条件下表达显著的基因,作为研究的靶点。
靶点序列选择是RNA干扰技术靶点设计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选定的靶点序列应具有一定的保守性和特异性,以确保沉默效应的专一性和高效性。
靶点序列的选择主要基于两个原则:GC含量和序列特异性。
GC含量是指靶点序列中GC碱基的比例,GC含量通常在40%到60%之间可以使得siRNA与靶mRNA形成更稳定的复合物。
序列特异性则是指siRNA与靶mRNA之间的碱基配对和互补性。
siRNA与靶mRNA的完全互补(完全匹配)是RNA 干扰的经典模式,但近年来也发现部分互补(部分匹配)也可以诱导RNA干扰。
因此,在靶点序列选择时,可以通过基因组中靶位点的特异性评估和互补性分析来确定合适的靶点序列。
除了靶点的设计,专一沉默效应的分析也是RNA干扰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RNA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RNA干扰载体主要用来研究基因表达调控,RNA干扰技术已已被广泛用于基因结构功能研究和传染性疾病及基因治疗领域,进行RNA干扰实验首先是构建RNA干扰载体,本文以pRI 系列载体为例论述了干扰载体的构建的实验流程。
产品技术背景pRI系列载体是基于III类rna聚合酶启动子:人类H1启动子的专用于哺乳动物细胞RNA干扰的载体。
H1启动子在哺乳动物细胞内合成类似siRNA分子的小分子RNA。
由于H1启动子有精确的转录起始位点和终止信号,H1启动子转录产物精确生成人工设计的shRNA,shRNA 经过RISC剪切后形成有2个U突出末端的成熟siRNA。
由于H1启动子对转录产物长度的严格限制,基本上杜绝了非特异性干扰片段的产生,将载体转染细胞后对其它基因的影响降到最低。
pRI系列载体已经成功用于多种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基因的RNA干扰。
本系列中含有新霉素抗性基因的载体用于稳定表达siRNA,可以在更长时间内对基因表达抑制后的细胞功能和生理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
插入寡核苷酸设计pRI系列载体的使用需要将人工设计的寡核苷酸片段插入pRI系列载体中特定的酶切位点之间,寡核苷酸片段中包含了针对目标基因的mRNA设计的长度为19nt的干扰片段。
合成时需要化学合成正向和反向两条寡核苷酸。
正、反向寡核苷酸退火后与载体连接,插入载体XhoI,BglII位点之间,位于载体上H1启动子下游正确的位置上。
连接后的载体转入哺乳动物细胞在H1启动子作用下转录产生shRNA。
1. 选择干扰序列在RNA干扰实验中,RNA干扰序列的选择会显著影响RNA干扰效果。
我们建议您按照以下几点指导原则选择RNA干扰序列:推荐长度为19 nt,采用21 nt序列也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RNA干扰序列中不包含大于3 nt的连续相同碱基。
RNA干扰序列的GC含量为低到中等水平(推荐GC含量在35%到50%之间)。
不要将RNA干扰序列设计在已知的RNA-蛋白质结合位置附近。
rna干扰载体设计原则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简称RNAi)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生物学研究和基因治疗领域的技术。
RNA干扰通过介导小分子RNA (siRNA或miRNA)与靶向基因的mRNA结合,从而降低或抑制该基因的表达。
为了实现高效、可靠的RNA干扰作用,科学家们设计了一系列RNA干扰载体。
本文将介绍RNA干扰载体设计的原则和策略。
RNA干扰载体的设计需要考虑siRNA或miRNA的选择和合成。
siRNA 通常由21到23个核苷酸组成,而miRNA则由60到100个核苷酸组成。
在选择siRNA或miRNA时,需要注意序列的选择和靶向基因的选择。
合适的siRNA或miRNA序列可以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进行预测和选择,确保其能够与靶向基因的mRNA特异性结合。
RNA干扰载体的设计需要考虑载体的构建和转染效率。
一般而言,RNA干扰载体可以采用质粒或病毒载体进行构建。
质粒载体的优点是方便构建和操作,但其转染效率较低。
病毒载体则可以实现高效的转染,但需要注意病毒的选择和安全性。
在构建RNA干扰载体时,还需要考虑启动子的选择和siRNA或miRNA的插入位置。
RNA干扰载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表达水平的调控。
为了实现RNA干扰的最佳效果,需要调控siRNA或miRNA的表达水平。
常用的调控策略包括使用不同强度的启动子、添加启动子的启动子和使用外源基因的转录调控序列。
RNA干扰载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递送方式和细胞特异性。
RNA干扰载体可以通过转染、转导或转化等方式递送到目标细胞。
在选择递送方式时,需要考虑载体的稳定性、细胞毒性和细胞特异性。
为了实现特异性的RNA干扰作用,可以在载体中加入细胞特异性启动子、细胞特异性表达调控元件或细胞特异性的运载体。
RNA干扰载体的设计还需要考虑评价和验证。
设计好的RNA干扰载体需要进行验证和评价,确保其能够实现预期的RNA干扰效果。
常用的评价方法包括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免疫组化和功能实验等。
一、磷酸钙转染法【实验原理】磷酸钙沉淀法是基于磷酸钙-DNA复合物的一种将DNA导入真核细胞的转染方法。
磷酸钙有利于促进外源DNA与靶细胞表面的结合。
磷酸钙-DNA复合物粘附到细胞膜并通过胞饮作用进入靶细胞,被转染的DNA可以在细胞内进行瞬时表达,也可整合到靶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产生不同基因型和表型的稳定克隆。
该方法可广泛用于转染许多不同类型的细胞。
【仪器、材料和试剂】(一)仪器、用具CO2培养箱、10cm细胞培养平板、巴斯德吸管、微量移液器、15ml锥形管、烧杯、量筒等。
(二)材料呈指数生长的真核细胞BALB/c 3T3CsCl纯化的表达质粒DNA(三)试剂1.完全培养液DMEM 90mlFCS 10ml2.2M CaCl2,过滤除菌,-20℃保存备用3.2×HEBS (g/500ml)NaCl 8.0KCl 0.38Na2HPO4.7H2O 0.19HEPES 5.0葡萄糖1.0用NaOH调pH至6.95,过滤除菌后,-20℃保存备用。
【方法与步骤】1.在10cm的培养板上接种1×106个BALB/c 3T3细胞第二天进行转染2.准备CaPO4沉淀2.1 准备两组试管在A管中加入:15μg质粒DNA69μl 2M CaCl2460μl重蒸水在B管中加入:550μl 2×HEBS2.2 用巴斯德吸管将A管中的溶液缓慢地逐滴加入在B管中,同时用另一吸管吹打B管溶液,整个过程需缓慢进行,至少需持续1~2min。
2.3室温静置30min,出现细小颗粒沉淀。
3. 小心地将沉淀逐滴均匀地加入培养细胞的10cm平板中,轻轻晃动(此过程需尽快完成)。
4. 在5%CO2的加湿培养箱中培养细胞2-6 hr。
5. 除去培养液,加入10ml完全培养液培养细胞1-6天(依具体情况而定)。
6. 收集细胞进行基因活性的检测,或分散接种到其他培养皿中进行选择培养。
【注意事项】1.在整个转染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
RNAi的实验设计及使用步骤RNA 干扰(RNA interfering,RNAi)现象是由与靶基因序列同源的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引发的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序列特异性基因转录后的沉默过程。
细胞中的核糖核酸酶III家族成员之一的,dsRNA 特异性的核酸酶Dicer 将dsRNA 裂解成由21-25 个核苷酸组成的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随后siRNA 作为介导子引起特异性地降解相同序列的mRNA,从而阻断相应基因表达的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
siRNA 设计A.哺乳动物siRNA 设计基因抑制的有效性很大程度取决于目的基因序列的选择。
目的序列可以随机选择也可以通过在目的基因的不同区域上测试不同的序列以决定何种序列是最有效的。
哺乳动物siRNA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1.从转录本(mRNA)的AUG 起始密码开始,寻找“AA”二连序列,并记下其3'端的19 个碱基序列,作为潜在的siRNA 靶位点。
正义链和反义链都采用这19 个碱基(不包括AA 重复)来设计。
2.避免在起始密码子或无义区域附近选择目的序列。
3.siRNA 序列的GC 含量应为30%-60%左右。
4.在设计siRNA 时不要针对5'和3'端的非编码区(untranslatedregions,UTRs),原因是这些地方有丰富的调控蛋白结合区域,而这些UTR 结合蛋白或者翻译起始复合物可能会影响siRNA 核酸内切酶复合物结合mRNA 从而影响siRNA 的效果。
5.将挑选的序列在公共数据库中进行比较以确保目的序列与其它基因没有同源性。
将潜在的序列和相应的基因组数据库(人,或者小鼠,大鼠等等)进行比较,排除那些和其他编码序列/EST 同源的序列。
例如使用BLAST (/BLAST/)。
7.选出合适的目标序列进行合成。
通常一个基因需要设计多个靶序列的siRNA,以找到最有效的siRNA 序列。
RNA干扰(RNAi)实验原理与方法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可以使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导致其相应的基因沉默。
这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被称为RNA干扰(RNAi)。
RNA干扰包括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inititation and effector steps)。
在RNAi效应阶段,siRNA双链结合一个核酶复合物从而形成所谓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关键词:RNA干扰RNAi正义RNA反义RNA dsRN APTGSRISC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RNA诱导沉默复合物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将与mRNA对应的正义RNA和反义RNA组成的双链RNA(dsRNA)导入细胞,可以使mRNA发生特异性的降解,导致其相应的基因沉默。
这种转录后基因沉默机制(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被称为RNA干扰(RNAi)。
一、RNAi的分子机制通过生化和遗传学研究表明,RNA干扰包括起始阶段和效应阶段(inititation and effector st eps)。
在起始阶段,加入的小分子RNA被切割为21-23核苷酸长的小分子干扰RNA片段(small interfering RNAs, siRNAs)。
证据表明;一个称为Dicer的酶,是RNase III家族中特异识别双链RNA的一员,它能以一种ATP依赖的方式逐步切割由外源导入或者由转基因,病毒感染等各种方式引入的双链RNA,切割将RNA降解为19-21bp的双链RNAs(si RNAs),每个片段的3’端都有2个碱基突出。
在RNAi效应阶段,siRNA双链结合一个核酶复合物从而形成所谓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RNA干扰技术在寄阻抵抗平台设计优化方法寄阻抵抗是一种常用的基因沉默技术,通过RNA干扰来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
RNA干扰技术可以通过寄主细胞在转录和核酸水解酶的作用下产生双链RNA分子(dsRNA),这些分子能够选择性地破坏相应的mRNA,从而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
在寄阻抵抗平台的设计优化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方面需要考虑:目标基因选择、干扰载体设计、转染效率以及寄主细胞选择。
首先,目标基因的选择是设计一个有效的寄阻抵抗平台的关键。
选定一个重要的、与目标疾病相关的基因是至关重要的。
基因的选择应基于不同疾病的特征,例如癌症细胞中的一些癌基因、病毒感染中的特定基因等。
此外,慎重选择的目标基因还应具有足够的表达水平,以确保寄阻效果的最大化。
其次,干扰载体的设计是确保寄阻抵抗平台有效性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在设计干扰载体时,可以选择使用DNA或RNA 的质粒或病毒载体。
质粒载体可以通过转染或转化技术直接导入细胞,而病毒载体则具有更高的转染效率。
在选择载体时,应注意载体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操作性。
当选择了合适的载体后,需要设计目标基因特异性的干扰序列。
在设计干扰序列时,需要解决两个问题:首先,确保干扰序列具有足够的特异性,以避免对其他基因的干扰。
其次,干扰序列的长度和互补性也非常重要。
通常情况下,较短的干扰序列(20-25个碱基左右)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转染效率。
接下来,需要考虑转染过程中的转染效率。
转染效率是指干扰载体成功输送到细胞内的程度。
转染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干扰效果的显著性。
目前,有多种转染技术可供选择。
其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化学转染和病毒转染。
化学转染方法简单易操作,但转染效率较低;而病毒转染方法转染效率高,但操作相对复杂,并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
根据需要选择适合的转染技术对于寄阻抵抗平台的设计至关重要。
最后,寄主细胞的选择也是寄阻抵抗平台设计的重要因素之一。
细胞的类型和特性会直接影响到干扰效果的稳定性和特异性。
基于RNA干扰的新型药物设计RNA干扰技术是物质基因组中的重要一环,其能够发挥大量的功能,如调控基因表达、清除RNA病原体等。
RNA干扰技术中的主要分子是小干扰RNA(siRNA)和微小RNA(miRNA)。
这些分子在细胞内通过结合靶标基因的mRNA,降解这些mRNA,从而避免其翻译成蛋白质。
基于RNA干扰技术的新型药物设计,通过抑制特定的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
与传统药物不同,RNA干扰药物具有极强的选择性,因为它们只能作用于特定的mRNA,而不会影响其他表达良好的基因。
这种特定的作用方式使得RNA干扰药物在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具有极大的潜力,包括癌症、心血管疾病、病毒感染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等。
RNA干扰技术已经在临床治疗中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例如,2008年获得FDA批准上市的Patisiran,是一种治疗遗传性淀粉样变综合症的RNA干扰药物。
这种药物的主要目标是靶向TTR(转甲状腺素)基因,该基因缺陷是引起淀粉样变综合症的原因之一。
Patisiran的研究结果表明,它可以显着减少患者的症状和病情加重的风险。
在RNA干扰药物设计方面,最重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细胞外保护这些分子。
siRNA和miRNA分子本身具有分解和清除的风险,因此它们需要被包装成一种可生产的物质,以确保它们能够在体内稳定的存在。
与此同时,针对RNA干扰技术作为治疗手段的临床实践表明,将RNA干扰技术与药物送达进行结合能够使治疗效果得到改善。
许多RNA干扰技术的新型药物正在开发中。
例如Alnylam公司的Inclisiran,是一种针对PCSK9(前致密蛋白转化酶)基因的siRNA,可以用于治疗高胆固醇和心血管疾病。
Inclisiran使用了一种脂质纳米粒子(LNP)系统来包裹siRNA分子,以帮助它们进入细胞。
研究结果表明,在I期和II期临床试验中,Inclisiran在降低LDL胆固醇和PCSK9水平方面均表现出良好的效果。
其他RNA干扰药物也正在研发中,例如用于治疗糖尿病、肝癌和视网膜病变的药物等。
RNA干扰/shRNA原理及设计RNAi概述: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是指在进化过程中高度保守的、由双链RNA(double-stranded RNA,dsRNA)诱发的、同源mRNA高效特异性降解的现象。
简单的说是指一种分子生物学上由双链RNA诱发的基因沉默现象。
当细胞中导入与内源性mRNA编码区同源的双链RNA时,该mRNA发生降解而导致基因表达沉默,是一种特异性的转录后基因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silencing)。
由于RNAi具有高度的序列专一性和有效的干扰,可以特异地将特定的基因沉默,从而获得基因功能丧失或基因表达量的降低,因此可以作为功能基因组学的一种强有力的研究工具。
RNAi技术可广泛应用到包括功能学,药物靶点筛选,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分析,疾病治疗等等。
RNAi基本原理示意图:RNAi类别:1、siRNA合成:原理:在RNAi效应阶段,siRNA双链结合一个核酶复合物从而形成所谓RNA诱导沉默复合物(RNA-induced silencing complex, RISC)。
激活的RISC通过碱基配对定位到同源mRNA转录本上,并在距离siRNA3’端12个碱基的位置切割mRNA。
化学合成的siRNA具有操作简便、转染效率高、对细胞的或者组织的毒副作用小、可大规模制备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基因靶位点不确定情况下,进行siRNA 有效片段的筛选。
2、microRNA干扰载体构建:原理:载体采用Pol II启动子表达人工设计的微小RNA(miRNA),后者从长的转录本被加工,进而导致特异性的mRNA的降解。
3、shRNA干扰载体构建:短发卡RNA(shRNA)是可以克隆到表达载体并表达短的干扰RNA(siRNA,19-21个核苷酸的RNA双链)的DNA分子。
我们可根据靶标设计短发卡RNA(shRNA)序列并将其克隆到特定载体上。
RNA干扰技术在杀菌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探索RNA干扰技术是一种利用RNA分子特异性识别和降解目标基因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药物靶点发现和农业生物技术等领域。
近年来,RNA干扰技术在杀菌剂设计中的应用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RNA干扰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杀菌剂设计中的RNA干扰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挑战和展望三个方面对RNA干扰技术在杀菌剂设计中的应用进行探索。
首先,RNA干扰技术以其高效的靶向特异性和调控作用被广泛应用于基因功能研究。
在杀菌剂设计中,通过RNA干扰技术可以选择目标基因进行沉默,从而降低其相关蛋白质的表达,达到阻断其功能的目的。
例如,在植物病害防治中,通过RNA干扰技术可以选择靶向植物病原菌的关键基因,如病原菌毒力因子基因或抗性基因,以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和复制,从而实现病害的防治。
其次,RNA干扰技术在杀菌剂设计中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合适的RNA干扰分子,成功抑制了多种植物病原菌的生长和复制。
其中,通过合成小干扰RNA (siRNA) 或微RNA (miRNA)分子来靶向病原菌的关键基因已被证明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此外,借助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发展,研究人员还可以通过大规模筛选的方法,鉴定出与病原菌相关的新型RNA干扰靶标,为新型杀菌剂的发现提供了潜在的靶标。
然而,RNA干扰技术在杀菌剂设计中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RNA干扰技术对目标基因的序列要求较高,这限制了其在病原菌基因组广度上的应用。
其次,由于RNA干扰技术本身的特性,RNA干扰分子容易受到核酸酶的降解,特别是在植物体内环境中更为明显。
因此,如何提高RNA干扰分子的稳定性和传递效率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RNA干扰技术涉及到目标基因的选择和设计,如何准确选择和设计具有高效靶向和抗逆性的RNA干扰分子也是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展望未来,随着RNA干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在杀菌剂设计中的应用将有望取得更多突破。
什么是siRNA和RNAi双链RNA经酶切后会形成很多小片段,称为siRNA,这些小片段一旦与信使RNA(mRNA)中的同源序列互补结合,会导致mRNA失去功能,即不能翻译产生蛋白质,也就是使基因“沉默”了。
RNA干扰(RNAinterference,RNAi)是由双链RNA引发的转录后基因静默机制,它通过生物体内siRNA介导识别,特定RNA水解酶参与,并靶向切割同源性靶mRNA。
实现RNA干扰现象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抵抗病毒等外来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调控基因表达的监控机制。
目前RNA干扰技术已成功用于基因功能和信号转导系统上下游分子相互关系的研究。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RNAi的机制正在被逐步阐明,大量的论文被发表,成百上千的专利被授权或递交申请,而同时作为功能基因组研究领域中的有力工具以及新药开发的诱人前景,RNAi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
RNAi技术发展历程1998:植物基因中基因沉默现象的发现2000:哺乳动物细胞中基因沉默的实现2001:被《科学》评为当年十大科技突破之一2003:动物体内观察到RNA干扰作用2004:在恒河猴上的SARS病毒研究取得进展2004:Acuity Pharmaceutical 第一个RNA干扰药物申请IND2004:siRNA Therapeutics 第一个RNA干扰药物申请IND2005:第一个RNA干扰药物进入一期临床,取得良好的效果2005:化学修饰的siRNA oligo 体内系统给药取得突破2006:诺贝尔医学奖授予两美国RNAi技术专家2007:美国卫生研究院(NIH)组建首个RNAi委员会,旨在为NIH 的科学主管给出有关如何尽可能改善他们对RNAi 技术的评估截止2008年:已有七项核酸干扰药物项目在美国进入临床试验,其中,有一项药物已经推入到第III期临床试验RNAi 2006诺贝尔医学奖述评——年轻的获奖者——2006年10月2日,现年47岁的Andrew Z. Fire和45岁的Craig C. Mello由于在RNAi(RNA interference,RNAi)及基因沉默现象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而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且获奖日期距其研究发表仅8年时间,获奖速度之快亦令人叹为观止。
颁奖委员会评价:“他们发现了控制基因信息流通的基本机制,解释了困惑这一研究者们许久的难题。
”“像在清晨突然打开窗帘,然后一切都一目了然了”。
—— RNAi的殊荣——2001年,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的完成,针对其它多种生物的基因组测序计划也相继开展起来。
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科学界将不会出现比人类基因组测序更瞩目的技术。
有人将人类基因组测序称为“21世纪科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成就之一”。
然而时隔不久,同一年在哺乳动物中发现的RNAI掀起了一场风暴,而且愈演愈烈。
《Science》杂志将RNAi称为“2002年的重大突破”(Couzin,2002)。
然而,更加令人吃惊和兴奋的是,4年以后的今天,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就因此获得2006年诺贝尔医学奖。
一项全新的技术在提出后短短几年就得到诺贝尔奖的青睐和肯定,此前是绝无仅有的,这也足见RNAi在医学领域的开创性意义和极大的应用前景。
—— RNAi的机制———— RNAi的身世——科学家们最早在植物(Napoli等,1990)和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 (Cogoni和Macino,1997)中发现了dsRNA诱导的RNA沉默现象。
RNAi在这些机体中作为抗病毒的防御体系而发挥作用。
虽然在上述发现中,转基因病毒可以编码具有沉默功能的基因片断,并在复制过程中产生dsRNA,但针对RNA沉默现象的决定性发现还是由Andrew Fire 和Craig Mello首先完成的。
早在几年前,在线虫中进行反义RNA实验时,Guo和Kemphues就观察到正义RNA 也具有很高的基因沉默活性(Guo和Kemphues,1995)。
后来Andrew Fire和Craig Mello通过实验阐明了这一反常现象:将反义RNA和正义RNA同时注射到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比单独注射反义RNA诱导基因沉默的效率高10倍。
由此推断,dsRNA触发了高效的基因沉默机制并极大降低了靶mRNA水平(Fire等,1998)。
人们将这一现象命名为RNAi (见综述:Arenz和Schepers,2003)。
基因所携带遗传信息(即单个基因的具体功能)的传递是通过名为信使RNA的分子进入细胞蛋白合成“工厂”而实现的,而基因功能的研究方法一直是研究工作的拦路虎。
Fire和Mello通过线虫实验证实:某些分子触发了特定基因上RNA的破坏,导致蛋白无法合成,出现“基因沉默”,而这一过程便被称为RNAi。
天然的RNAi现象存在于植物动物和人类等真核生物的体内,在调解基因活力和预防病毒感染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他们还发现了有效关闭基因表达的方法,这样当某一特定基因被“沉默”后,其功能便反向的体现出来了。
—— RNAi的运用——RNAi主要通过在转录后(post-transcriptional)水平阻断基因的表达,并借此研究基因的功能。
同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治疗疾病的新途径。
比如,我们可以按拟定的方式来关闭(shutting off)非必需或致病基因的功能。
从理论上说,若能关闭致病基因的表达则很多疾病将被治愈。
动物实验已证明,可以通过RNAi的方法使导致血胆固醇升高的基因“沉默”;病毒性疾病,眼疾,心血管代谢性疾病等方面的临床试验也正在进行中;这一方法为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和肿瘤等人类顽疾的治疗指了一条新路。
随着人们对多种生物体基因组序列了解的深入,RNAi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细致地了解复杂的生理学过程。
RNAi 技术与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功能蛋白质组学密切相关,因此,RNAi本身可作为一项实验技术为生物工程及制药业等相关行业服务,从而在更深更广的领域发挥其作用。
,RNAi技术应用前景——研究基因功能的新工具——RNAi能够在哺乳动物中灭活或降低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制作多种表型,而且抑制基因表达的时间可以随意控制在发育的任何阶段,产生类似基因敲除的效应。
线虫和果蝇的全部基因组序列已测试完毕,发现大量未知功能的新基因,RNAi将大大促进对这些新基因功能的研究。
与传统的基因敲除技术相比,这一技术具有投入少,周期短,操作简单等优势,近来RNAi成功用于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的报道日益增多,标志着RNAi将成为研究基因功能不可或缺的工具。
——研究信号传导通路的新途径——联合利用传统的缺失突变技术和RNAi技术可以很容易地确定复杂的信号传导途径中不同基因的上下游关系,Clemensy等应用RNAi研究了果蝇细胞系中胰岛素信息传导途径,取得了与已知胰岛素信息传导通路完全一致的结果,在此基础上分析DSH3PX1与DACK之间的关系,证实了DACK是位于DSH3PX1磷酸化的上游激酶。
RNAi 技术较传统的转染实验简单、快速、重复性好,克服了转染实验中重组蛋白特异性聚集和转染效率不高的缺点,因此认为RNAi技术将可能成为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新途径。
——开展基因治疗的新策略——RNAi具有抵抗病毒入侵,抑制转座子活动,防止自私基因序列过量增殖等作用,因此可以利用RNAi现象产生抗病毒的植物和动物,并可利用不同病毒转录序列中高度同源区段相应的dsRNA抵抗多种病毒。
肿瘤是多个基因相互作用的基因网络调控的结果,传统技术诱发的单一癌基因的阻断不可能完全抑制或逆转肿瘤的生长,而RNAi可以利用同一基因家族的多个基因具有一段同源性很高的保守序列这一特性,设计针对这一区段序列的dsRNA分子,只注射一种dsRNA即可以产生多个基因同时剔除的表现,也可以同时注射多种dsRNA而将多个序列不相关的基因同时剔除。
我们应该肯定RNAi技术在充满挑战的后基因时代必将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它将会在生物医学研究中产生一种新的技术革命。
人工合成的dsRNA寡聚药物的开发将可能成为极具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
RNAi基本原理目前对RNAi的作用机理尚不清楚, RNAi是由dsRNA诱导的多步骤、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属于基因转录后调控,其中需要ATP的参与。
通常认为dsRNA 由核酸内切酶(RNase Ⅲ)切割成21~23bp的siRNA(在果蝇RNase Ⅲ被称为dicer),siRNA再与体内一些酶(包括内切酶、外切酶、螺旋酶)结合形成RNA 诱导的沉默复合物RISC,然后RISC再特异性地与mRNA的同源区结合,通过酶的作用使mRNA降解,而产生基因沉默。
靶mRNA被破坏后, RISC还可以再作用于其它靶分子。
siRNA还具有低分子质量、低浓度、沉默信号可在细胞间传递甚至传播至整个有机体以及可遗传等特点。
而大于30bp的dsRNA可引起机体非特异性干扰素样反应和蛋白激酶(PKP)的激活而使其被降解,从而大大减少了其对mRNA的抑制作用。
RNAi技术专用名词MicroRNA(miRNA,微小RNA)一些小的双链RNA可以高效、特异地阻断体内特定基因表达,促使mRNA降解,诱使细胞表现出特定基因缺失的表型,称为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也译作RNA干预或者干涉)。
它也是体内抵御外在感染的一种重要保护机制。
mRNA,为messenger RNA 的简称,或称为信使RNA是由内源性发夹(hairpin)结构转录产物衍生而来的一种长为19nt~25nt的单链RNA。
在每种高等动物中,存在200种以上的miRNA,是最大的基因家族之一,约占基因组的1%。
siRNA:(short/small interfering RNAs)mRNA是由DNA经由转录而来,带着相应的遗传讯息,为下一步转译成蛋白质提供所需的讯息。
小干扰RNA一种短片断双链RNA分子,能够以同源互补序列的mRNA为靶目标降解特定的mRNA,这个过程就是RNA 干扰途径(RNA interference pathway)。
shRNAs:(RNA-Short hairpin RNAs)短发夹RNA是设计为能够形成发夹结构的非编码小RNA分子,短发夹RNA能够通过RNA干扰来抑制基因的表达。
Thomas Rosenquist's group和Greg Hannon's group联合研究了在哺乳动物种系细胞中shRNAs的转移导致基因长时间稳定沉默的机制。
cDNA:互补DNA以信使RNA为模板合成的DNA,常常采用互补DNA的一条链作为绘制物理图谱时的探针。
Genomic Library基因组文库对某个染色体,制备随机产生的、相互之间有重叠部分的片段的克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