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江苏学政衙署遗址暨中山公园再生实践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6
中山公园以前和现在的作文《中山公园以前和现在》嘿,你们知道吗?我们这儿有个特别有名的地方,那就是中山公园啦!我呀,对中山公园的以前和现在那可太熟悉啦!以前的中山公园,那可是我们小孩子的快乐天堂呀!一走进大门,就能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地,绿油油的,就像一块超级大的绿毯子。
我们在上面打滚儿、嬉笑、奔跑,别提多开心啦!那时候公园里还有好多大树呢,粗粗的树干,我们几个小孩都抱不过来。
夏天的时候,我们就躲在大树下面乘凉,听着蝉鸣,感觉时间都好像变慢了呢。
还有那个小湖,湖水清清的,能看到好多小鱼在里面游来游去。
我们会拿着面包去喂它们,看着它们争抢食物的样子,我们笑得肚子都疼啦!公园里还有一个小亭子,我们经常在那里面玩捉迷藏,哎呀呀,那可真是充满欢乐回忆的地方呀!现在的中山公园呀,变得更漂亮啦!草地还是那么绿,但是好像更加整齐了呢。
大树也还在,不过好像比以前更粗壮啦,就像一个个巨人守护着公园。
小湖呢,也被清理得更加干净了,湖水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就像镶嵌在公园里的一块宝石。
而且呀,现在公园里多了好多好玩的设施呢!有滑梯、秋千,还有好多我叫不上名字的,反正可好玩啦!现在我们去中山公园,不仅可以在草地上奔跑,还可以玩各种游乐设施,真是太棒啦!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小伙伴们在公园里玩,看到一位老爷爷坐在长椅上晒太阳。
我们跑过去和他聊天,老爷爷给我们讲了他小时候在中山公园的故事呢。
他说那时候公园没有现在这么多好玩的,但是他们也玩得很开心。
我们听了,都觉得好神奇呀!哎呀,中山公园真的是我们大家都喜欢的地方呀!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它都给我们带来了好多快乐和美好的回忆。
我希望中山公园能一直这么漂亮,一直这么好玩,让更多的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快乐!这就是我眼中的中山公园以前和现在,你们觉得怎么样呢?。
回首向来萧瑟处圆明考古30年作者:贾贯峰邱文忠来源:《大众考古》2023年第07期圆明园坐落于北京西郊,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占地约350公顷。
初为胤禛(即雍正帝)赐园,康熙赐额“圆明”。
经数代皇帝营构建造,遂有三园之盛。
圆明园林皋清淑,陂淀渟泓,因高就深,傍山依水,相度地宜,构结亭榭,天然意趣,实天宝地灵之区,帝王豫游之地。
然而世有不济,白云苍狗,圆明园尚未走入大众视野,便因1860年大劫难及后世蹉跎,宫室园囿皆被摧毁,珍宝珠玩尽数散去。
掩埋于荒草萋萋、乱石废墟之下的圆明园究竟是何样貌,成为考古人心中挥之不去的执念。
30年艰辛工作历程鸿蒙初辟在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出现了诸多考古学术团体,他们以开展田野调查为主,其中就包括对圆明园的考古调查。
1924年,北京大学考古学会的陈万里、顾颉刚、刘荣贵调查了圆明园、文渊阁遗迹。
同期,燕京大学史学会也在北京城内和周边,如圆明园、妙峰山、周口店等地开展文物古迹的考察。
这是最早的具有考古属性的圆明园调查工作,但随着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圆明园一度淡出了考古学者的视野,对圆明园的破坏却不曾停歇。
步入新中国的圆明园,御园之上到处是农田、房屋、荒地,甚至是猪圈、坟岗、靶场、气象站等。
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之后,为修复园容园貌,进行了大量清理整治工程。
1984年,在“以木为本,以水为纲,以遗址为特色”的思想指导下,北京市文物局同意圆明园管理处率先清挖已被填平的福海区域河湖水系,并补山34座,整理叠石7处,清整古建基址,由北京市文物工作队(今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前身)委派专业人员予以指导,群众前后近10万人次义务参与劳动。
这些工作极大改善了圆明园遗址的面貌,促成福海区域及遗址东部对外开放。
这些项目已然具备了文物保护的意识,但尚缺乏科学的考古发掘工作。
首次转机始于1993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李铁映重点视察了圆明园西部地区,决定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
1994年北京市政府计划在西部实施“圆明园微缩景观工程”,工程涉及藻园、山高水长楼及十三所区域。
新与旧的对话:镇江市大西路杨家巷旧区改造设计方案浅谈刘海生
【期刊名称】《华中建筑》
【年(卷),期】2003(021)004
【摘要】借鉴类型学的思想和设讨方法,确定旧区改造的设计原则,从基地所在地区建筑外在形式的研究入手,寻找传统民居的建筑类型,并在设计中加以转换、引用,使新旧建筑在空间类型上一脉相承、在建筑形式上相互关联,以达到既发展城市,又保持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目的.
【总页数】4页(P77-80)
【作者】刘海生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博士研究生,20009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2
【相关文献】
1.新与旧的对话——《旧与新——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手册》评述 [J], 黄琪;亢智毅
2.新与旧的对话——旧建筑内部空间改造设计与再利用研究 [J], 康思斯
3.开拓进取,认真探索,加快推进上海中心城旧区和旧住房改造工作 [J], 毛佳樑
4.新与旧的对话·文化与功能的共融——浅析徐州医科大学图书馆周边景观设计方案 [J], 胡硕
5.镇江市旧区改造任务艰巨前景广阔 [J], 刘明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46 MODERN SUZHOU对于成长在平江路边钮家巷的阮湧三来说,古城的保护工作,起始于城建测绘工作和之后古城区域性重建更新项目中担任与兄长阮仪三在保护古城的道路上相遇。
挥余热,援手组建上海阮仪三城市遗产基金会和名城中心有关书文编辑等工苏特别策划LSPECIA现代苏州 2022.10(上) 047更新民居,在新技术下让苏式建筑更宜居可以用新型结构材料(如铝合金)替换稀缺的原木门窗,既可以解决木质门窗易变形腐朽的老大难问题,又能更好地密闭和采光;也可以采用新型的墙体结构和屋面铺装,但仍然以苏式民居建筑的风貌呈现……在民居的“微更新”中,阮湧三提出了许多具体的建议,他更希望能够建造出一批崭新的新苏式民居。
“我们现在看到的城区里的老宅,虽然古色古香,其实大多是清末民初的建筑。
”他说,“这是为什么?首先是因为清代末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是一段动荡的岁月,人们并没有精力来翻修住房。
老苏州说‘房子要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年落架翻新,平时经常捉捉漏’,但我们有太长一段时间没有动过。
其次,因为清代之后的民居也在不断翻新,早已‘更新’掉了大批明代甚至更早之前的民居房屋。
所以,我们能否设计和建造一些既适合新时期人民群众生活需求而又不突破姑苏古城风貌的新苏式民居呢?”在阮湧三看来,把房子再去刻意修成几落几进之类,在当代已无必要。
如今既无大家族成员“群居”,也不会奴仆成群,现代民居能容纳四五口之家并有便利的水电气等生活条件足矣。
当然也不能简单化地造一些成行成列的军营式小区,这可以解决当时住房拥挤的燃眉之急,但不是苏州民居风格。
而苏式新民居所能反映的,应是21世纪苏州百姓的生活环境与民居风貌。
在一两百年后,也许可以成为印刻着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历史遗产。
说到这里,阮湧三翻出了一张老同学在平江路附近建造的住宅照片。
这是按照规划部门审批要求,在原房基地上新建的一幢坡顶两层楼的自住房,面积不大,但房间足够,同时增加了沿街底层车库,还有一个袖珍池园,整体保持着苏式建筑的传统风貌,既具有苏州传统文化气质,又不失日常居住舒适感。
江阴:大江之阴荟萃人文精华作者:越声来源:《小演奏家》2018年第05期江阴市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是一座滨江港口花园城市,繁华热闹的街市,熙熙攘攘的人群,热火朝天的工地,显示出这一崛起中的苏南县级市蓬勃发展的巨大活力,而小桥流水、粉墙黛瓦、青石小巷则绘就出一幅精致典雅的江南小城水墨画。
我们驱车一路前行,不知不觉间来到了一处古迹,细看介绍方知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因其历史之悠久、历任学政之众、规模之宏大、设施之完备、园内景点之多而被誉为“江南官署之冠”、“江南第一衙署”。
后因战乱频发,遗址屡遭毁坏,损毁严重,幸而在当地政府的重视和保护下,花巨资进行全面维修和重建,才使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完好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走进“天开文运”牌坊,便步入了学政文化旅游区,放眼望去,只见绿树凝碧叠翠,繁花争奇斗艳,喷泉飞珠溅玉,假山嵯峨突兀……莲花盛开的荷池中锦鲤嬉水,“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行于园中繁花和翠竹夹道的幽径上,恍若置身于人间仙境,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行至西横街49号,便来到了刘氏三兄弟故居。
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三兄弟曾居住于此,整体院落坐西朝东,粉墙黛瓦,飞檐翘角,是一座典型的清末江南民居。
走进院门,两侧的天竺首先映入眼帘,这是刘氏三兄弟的父亲刘宝珊当年亲手栽种的,如今虽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葱葱,珊瑚珠般的小红豆点缀在绿叶丛中,平添了几分精致和生机。
第一进序厅正中的墙上高悬着一块匾额,上书“刘氏三杰,江阴之光”,仔细一看,还是作家冰心的亲笔题词。
匾下是刘氏三兄弟的巨幅头像,左右两侧的墙面上陈列着他们的生平事迹概述,字里行间展现出三兄弟的杰出成就和艰苦奋斗的精神,让人不禁啧啧赞叹。
正堂右侧是刘宝珊夫妇的卧室,一张老式木床,几个已经掉漆的衣柜,看起来很是简陋。
正堂左侧是刘家私塾,正面挂着孔子的画像,靠墙整齐地摆放着四张长条桌子,当年三兄弟便是在这里读书、习字、刻苦学习的。
关于“天开⽂运”关于“天开⽂运”虹溪镇⽂笔塔上所刻“天开⽂运”四字,虽字迹清楚,但时过景迁,⼈事沧桑,能理解其真正含义的⼈却不多了。
特寻求华夏⼤地之“天开⽂运”,以求佐证。
1、保靖县崖刻“天开⽂运”天开⽂运四个⼤字从右⾄左横排,刻于保靖县城⾣⽔⽼码头(俗称中码头)⾣⽔北岸崖壁间,距原来河⾯30余⽶,字为颜体。
阴⽂,每字⾯积2.4×1.87⽶,浑厚遒劲,左有光绪⼗七年孟夏⽉刊九字,每字约40平⽅厘⽶,楷书,阴⽂。
1891年初夏保靖⼈留下的这⼀⽯刻,其⼤其⾼在湘西州内绝⽆仅有。
在⾼崖之上刻有天开⽂运四个⼤字,这是保靖⼈美好祈愿的具体表现。
以前,⾣⽔河是保靖与外地交流的主要通道,县城河码头便是进出必须之地。
传说清光绪年间,县城罗⽒昆仲赴省乡试前,其⽗请⼈预测⼉⼦乡试结果。
那⼈站在河码头看了⼀番后说,罗⽒昆仲⽂理通达,应试并不艰难,唯家乡有⼤⼭阻隔,恐⽂运不开。
破解之法是在启程离县的城北⾣⽔码头对岸崖壁上刻天开⽂运四字,祈求⽂曲星保佑。
罗⽗依⾔,逐援引⼯匠扛⽊⽴架,清理崖壁,刻字祈愿。
初选何绍基字体,嫌其⾻风清瘦,不⾜醒⽬,改选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字体,三次放在上壁,再⾏刻凿。
六⼗余⽇后,⼤功垂成。
这年罗⽒昆仲果然同科中举,传为佳话。
2、福建云霄县云⼭书院⼤殿屋脊上的[天开⽂运]: 云⼭书院是闽南风格独特的楼阁式寺庙建筑,⼜称太史公庙,座落在云霄县城溪美街南强路东段,清光绪九年(1883年)为崇祀乡贤林偕春所建。
林偕春,字孚元,号警庸、云⼭居⼠,明嘉靖进⼠,历翰林院编修,两浙学政,南赣兵备,湖⼴参政,曾两度弃官归⾥,著有《云⼭居⼠集》传世,载⼊《明史?艺⽂志》。
书院占地⾯积1400多平⽅⽶,主体建筑800多平⽅⽶,中为⼤殿,重檐歇⼭顶,抬梁穿⽃式⽅型楼阁建筑,四根本质点⾦圆柱通梁贯顶,24根附柱⽀撑屋架;殿分两层,下为正殿,奉祀林偕春像,上设抉云楼奉祀奎星;前后两进,中为天井,正⾯三齐门,左右两翼厢房拱护,书院前为旷埕,占地600多平⽅⽶,埕外围墙、照壁相应。
江苏学政衙署遗址公园(江阴)一、概况我们要参观的内容是江苏学政衙署,它是我市新改扩建的开放式园林,一般大家都简称它为学署,顾名思义,就是昔日八府三州考秀才的地方。
江苏学政衙署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园内景点众多而号称“江南官署之冠”。
随着学政制度的消亡,学署也走向没落。
学署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建立,至1904年科举制度废除,历时292年,有124任学政。
原学署古建筑是十三进格局,而今只有仪门保存下来,其余部分均因年久失修或经历战火而不复存在了。
2001年12月江阴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要求重现江苏学政衙署。
2002年市政府将学政衙署遗址及学政衙署后花园——中山公园进行改扩建,并合二为一。
工程由加拿大筑原设计事务所设计,国家一级园林建设资质的上海园林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承建,2003年1 月28 日初步竣工。
扩改建的江苏学政衙署从原来的3.05万平方米扩大到7.2万平方米。
共分为学政历史文化,生态休憩,游乐活动三个区域。
整个学署采用“释古而不复古”的理念,遵循传统和现代相融,东西方造园艺术相结合的开放式设计,将大量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景观处理之中,成为了江阴旅游业新的亮点,为江阴整个城市注入了新鲜血液。
二、学政文化旅游区学政文化旅游区是整个学署的重心,面积共有2.65公顷。
其中又分为学政衙署遗址、古民居、学政文化广场和雪浪湖景区四个区。
(一)学政衙署遗址区1、开天文运牌坊:站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署的整个布局。
她是以学政文化旅游旅游区为中轴,向后延伸至学署后花园中山公园的生态休憩区,中轴的东边是游乐活动区。
同时这里也是游客留影的绝佳处。
在我们眼前的便是学政文化区的头门——天开文运牌坊。
江苏学政衙署于明万历42年(1614年)由宜兴移至江阴,在中山公园(当时称为“清机园”)前建设了学政衙署。
各位请看这抽象的粗石牌坊,横匾上书“天开文运”四个字,特临摹大书法家、政治家康有为的北魏体,寓意天降大任,文运勃兴。
金陵掌故南京作为“十朝古都”,有人嘲笑它们都是短暂的。
然而,这种短暂的背后,是二千多年以来持续不断的风起云涌和波涛激荡,在造成王朝频繁更迭的同时,也留下无数的历史文化积淀。
试想,如果一个王朝连续三五百年平安无事,又会给后人留下多少值得回味的历史?朱自清先生说过:“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
”因此,从2月27起,我像史海拾贝一般,从浩如烟海的南京地方史料中,挑选一些重要的或精彩的金陵掌故,用微博的形式,每晚发四五条,给朋友们作系列介绍。
【金陵掌故01】金陵,是南京的第一个地名,也是历代用得最多的地名。
此名源自金陵山,就是钟山,又称蒋山、紫金山。
《说文解字》说:陵,大山也。
而钟山的泥石,远看呈紫金色,所以人们称它为金陵,后人称紫金山。
《舆地志》说:“蒋山古曰金陵山,县之名因此山立”。
这就清楚说明了金陵地名的来历。
【金陵掌故02】关于金陵地名源的另一说法是,楚威王或秦始皇发现此地有王气,于是埋金镇王气,并为此地取名金陵。
在此说中,“陵”作陵墓解。
南京地名专家刘宗意认为此说不成立。
因为,“陵”作坟墓解时,历来都专指埋葬帝王之处,而挖坑埋金处是不能称为陵的。
不过,民间流传较广的,却是这一说法。
【金陵掌故03】金陵最早用于城名是在战国时期。
公元前333年,楚威王打败越国,尽取越国夺取的吴国地域,而在石头山(今清凉山)筑城。
石头山是金陵山的余脉,当时还没有自己的名称,所以这座建在石头山上的城邑就被命名为“金陵邑”。
唐代《建康实录》对此有明确记载:“因山立号,置金陵邑”。
【金陵掌故04】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会稽路过金陵,有术士说金陵有王气,秦始皇一听大为恼怒,命人开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泄散王气,并将金陵改为秣陵。
“秣”即喂养牲口,意即这里不该称金陵,只能贬为牧马场。
李清照词曰“春归秣陵树”,说的就是南京。
现在的秣陵镇,是秦汉时的秣陵县城。
【金陵掌故05】小丹阳来历。
今南京范围,秦朝有秣陵、江乘、丹杨三县县治设在这里,起初都隶属鄣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