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间四月天
- 格式:doc
- 大小:77.00 KB
- 文档页数:5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第1单元《你是人间四月天》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四月天》是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以四月天为背景,描绘了春天的美丽景色和生机勃勃的气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在教材中,这首诗被安排在第一单元,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这首诗的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审美体验。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他们对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可能还不够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进行相应的介绍。
此外,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抒情,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感悟、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把握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诗中的意境,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朗读、感悟、讨论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诗中的景色和情感,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色,激发他们对春天的热爱。
2.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3.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体会诗的音乐性和节奏感。
4.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他们对诗的理解和感悟。
5.总结: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6.作业: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鉴赏和分析。
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部编人教版语文九上第4课的一篇课文,作者是林徽因。
这首诗是一首现代诗,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四月天的美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
在教材中,这首诗的位置安排得当,旨在让学生感受现代诗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现代诗,对现代诗的基本特点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美。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朗读、品味和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对四月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诗歌的基本内容,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2.难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讨论法、朗读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诗歌的图片和相关背景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简要介绍诗人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学习。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5.朗读感悟:学生再次朗读诗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6.拓展延伸: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与生活的联系,分享自己的感悟。
7.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美和作者的情感。
九年级语文上册-5《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部编版)一、说教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优美的现代诗,本课为自读课文。
是民国时期诗人林徽因的经典诗作,与其他几首诗相比,作品将内容与形式、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诗歌对韵律的追求完美地结合起来。
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结构上具有形式美和音乐美的统一。
在这“人间的四月天”里,既有微风在融融春光里飞舞,也有繁星在悠悠夜空中闪烁,既有细雨洒落花瓣,也有春燕温柔呢喃。
那鹅黄柔嫩的草,那嫩绿的新鲜的芽,那洁白的明净的莲,读来让我们倍感欣喜。
诗中女性的细腻与驾驭语言的高超技巧使得林徽因在诗歌的语言形式上也独具风格。
二、说教学目标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自主朗读欣赏,读准字音、节奏,把握感情基调,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2.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诗意的意象,揣摩重点语句,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绘画美和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诗意的意象,揣摩重点语句,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绘画美和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2.感悟诗歌蕴藏的诗意,学会感受生活的美好,追逐诗意人生,并尝试创作。
四、说学情九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上下册已经学习过中外现代诗,如《天上的街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再加上对本单元前几课的学习,已具备了一定的朗读、欣赏现代诗的基础。
基于此,本课的学习以学生自主欣赏为主,以活动的方式展开,在教学方法上选择了批注法、合作探究法等。
再加上学生刚进入九年级,学业繁重,压力倍增的学情,所以本课的落脚点放在了引导学生去发现生活重压下的诗和远方,在感受诗歌语言和情感之美后引发学生的共鸣,并尝试创作,去抒写自己生活中的爱与温暖,提升对诗与生活的感悟。
九年级上册初三语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 (6)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诗歌,作者是林徽因。
这篇诗歌以诗人对四月的热爱和赞美为主线,通过对四月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音乐性和画面感,是中学阶段接触的优秀诗歌之一。
二. 学情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形象和情感,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但同时,由于他们接触的诗歌较多,可能会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式,对诗歌的理解局限于传统的解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欣赏诗歌,拓宽他们的思维。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能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的内容理解和语言特色的分析。
2.教学难点:诗歌的艺术手法和情感表达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诗歌的朗读音频,展示诗歌的相关图片,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林徽因的朗读音频,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情感。
2.新课导入:介绍诗人林徽因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内容分析: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
4.语言特色分析:分析诗歌的语言特色,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5.艺术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韵律、节奏等。
6.情感表达分析: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理解诗人对四月的热爱和赞美。
7.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人间四月天现代诗词
人间四月天,那是一个充满诗意的时节,现代诗人们也为这个美好的季节写下了无数动人的篇章呢。
一、徐志摩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徐志摩可是个大名鼎鼎的诗人呢。
他的这首诗就像是在轻声诉说着对爱人或者美好的事物的喜爱。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看,这一句就把那种灵动、欢快的感觉写出来了。
好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灵在春天里跳跃。
诗里的四月天,像是一个美好的化身,有着温柔的笑,有着像风一样的灵动。
二、林徽因的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也是很厉害的才女呀。
她笔下的人间四月天,有这样的描写:“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几句真的是超级美。
一树树的花开,那是多么绚烂的画面,燕子的呢喃又
给这画面增添了几分生机,最后把爱、暖、希望都和人间四月天联系起来,就像是把世间所有美好的东西都装在这个四月天里了。
三、现代诗中的四月天意象
在很多现代诗里,四月天不仅仅是一个季节。
它象征着新生,就像春天万物复苏一样,代表着新的开始。
诗人们用四月天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比如“四月天的阳光洒在心田,那是希望的种子在发芽。
”也用它来写爱情,“四月天的风里,
藏着你的温柔笑意,那是爱情的味道。
”还可以用来描绘梦想,“四月天的云彩下,梦想在悄悄启航。
”
现代诗中的人间四月天就像是一个宝藏,每一首诗都像是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呢。
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部编版一. 教材分析《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现代诗人林徽因的一首诗。
这首诗以四月天的景物为喻,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诗歌语言优美,意境清新,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可以领略到诗歌的魅力,提高对文学的鉴赏能力。
同时,诗歌中蕴含的哲理也可以启迪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对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情感有一定的理解。
但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较为深刻,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体会。
此外,学生可能对诗人林徽因及其背景不太了解,需要在教学中进行补充。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3.了解诗人林徽因及其背景,提高文学素养。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2.诗歌中意境和情感的理解。
3.诗人林徽因及其背景的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魅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4.讲授法:讲解诗人林徽因及其背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诗歌全文、图片、音乐等。
2.背景资料:收集诗人林徽因的简介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
3.朗读录音:准备诗歌的朗读录音,以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四月的图片,如鲜花、阳光等,引导学生感受四月的美。
然后播放诗歌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2.呈现(5分钟)展示诗歌全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感受诗歌的语言。
然后教师逐句讲解,解释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读诗歌,模仿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诗歌中的韵脚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性。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总结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说课稿一、教材背景介绍•教材版本: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章节名称:《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金圣叹•文体:诗歌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学习本诗,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感受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
•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诗歌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理解能力,能够解读诗歌语言、描绘对象以及表达情感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能够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对美的欣赏能力。
•通过学习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如隐喻、比喻等修辞手法。
•通过诗歌表达作者对春天和人的感悟。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从诗歌中理解作者对春天和人情感的表达,并能理解其中的深意。
•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表达自己对春天和人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电子设备:电脑、投影仪等•板书工具:黑板或白板、粉笔或白板笔五、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引出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你们有没有遇到过一首特别喜欢的诗歌?你们觉得诗歌是怎样表达情感的?”2.引导学生回忆和讨论,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对情感的思考。
步骤二:课文学习1.师生共同朗读课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力。
2.阅读分析:通过课文的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隐含的比喻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3.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诗歌的主要描绘对象是什么?它们具有怎样的形象和特点?–诗歌中使用了哪些比喻和修辞手法?它们有什么作用?–诗歌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方式表达了对春天和人的情感?–你在读诗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和想法?步骤三:情感体验与表达1.借助诗歌教学,引导学生进入情感体验的过程。
可以通过自由写作、小组讨论或艺术表演等方式,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春天和人的感悟和情感。
章节内容《你是人间四月天》林徽因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诗歌运用了哪些意象和写作手法?教学方法:颂读法、提问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新课导入她是中国第一代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
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的参与者,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者之一,是传统景泰蓝工艺的拯救者。
她是一个聪慧的女子,她美丽、柔情,让许多人一见倾心。
她让徐志摩怀想了一生,让梁思成宠爱了一生,她被学界泰斗金岳霖守护了一生,甘愿为她,终生不娶,她似一朵白色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轻轻摇曳在花池中央。
她,就是林徽因。
二、作者简介林徽因(1904-1955)原名徽音,福建闽候(今福州)人,建筑师、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1904年出生于浙江杭州一个官僚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林长民早年留学日本,是新派人物。
1916年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920年4月至9月随父林长民赴欧洲游历伦敦、巴黎、日内瓦、罗马、法兰克福、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同年入伦敦圣玛利女校学习,与在伦敦经济学院上学的徐志摩相遇。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就是她所作。
1921年回国复入培华女中读书。
1923年参加新月社活动。
1924年留学美国,入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选修建筑系课程,1927年毕业,获美术学士学位。
同年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G.P.帕克教授工作室学习舞台美术设计。
1928年3月与梁思成在加拿大渥太华结婚,婚后去欧洲考察建筑,同年8月回国。
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林徽因是一个一身诗意美丽的女子,她集美丽才智,中西方的优雅气质于一身,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
出版的诗集有《林徽因诗集》(1985)等。
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
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
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
在北京的文化圈里,她一直以才貌双全而闻名。
由于徐志摩的文学引领,她写得一手音韵极美的新诗,是才华横溢的女作家。
以她为中心,聚集了一大批当时中国的第一流文化学者,而她就是一个高级文化沙龙的女主人。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
她骡子骑得,鸡毛小店住得,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林徽因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徐志摩一个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
与林徽因相见之时,徐志摩已是一个两岁孩子的父亲了。
而林徽因却只是个穿着白衣、容貌纤细的十六岁少女。
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成为诗人心里永恒的素材,寄托的梦想,一个被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
徐志摩单恋上她,为她写作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
徐志摩与林徽因再见时,林徽因已与徐志摩父亲的好朋友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成订了婚。
徐志摩是梁启超的学生。
林徽因的家庭背景、教养,以及她天生的理智,都促使她做出最明智的选择,在浪漫洒脱的诗人与稳重儒雅的建筑学家之间,她一定要选择脚踏实地的那个。
她的理性也能使她能够游刃有余地把握着距离的分寸,让自己永远理想的存活在诗人的梦里。
梁思成一个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林梁两家有联姻的想法,但他们是自由恋爱而成婚的,自主独立和感情基础为他们的婚姻生活奠定了基础,林徽因与梁思成用心磨合,营造了一份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多方考验的感情。
林徽因敏锐,思维跳跃,不拘一格,追求唯美,是浪漫主义者;而梁思成严谨,不苟言笑,宽厚稳重,两人是性格互补的最好结合。
当他们还在宾大留学时,就表现出了合作的默契“林徽因的作业常常是先画一张草图,随后又多次修改,甚至丢弃。
当交图期限快到的时侯,还是梁思成参加进来,以他那准确、漂亮的绘图功夫,把林徽因绘制的乱七八糟的草图,变成一张清楚而整齐的作品。
”因此,在他们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才能一直妇唱夫随,风雨同舟,共同达到事业的巅峰。
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金岳霖曾题“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对联赠与梁思成、林徽因夫妇。
三、朗诵诗歌请两位学生先有感情的朗诵、再齐读、然后范读。
四、诗歌写作背景关于这首诗的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是说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儿子梁从戒的,另一种说是林徽因为徐志摩所作。
哪种更符合这首诗歌的实际呢?1、这首《你是人间四月天》,很容易以为是林徽因写给诗人徐志摩的情诗。
林徽因和徐志摩的确是有过许多美丽的故事。
但是这首诗歌出现在徐志摩去世几年后,如果是写给徐志摩的,那在诗里应有对徐志摩怀念和感伤的情感成分,然而此诗却没有。
多年以后,林徽因对儿子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一个。
”——其实她对徐志摩的感情是看的很清楚的,就是投影在波心的一片云而已。
徐志摩《偶然》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讶异/更无须欢喜/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2、从这首诗可以看出描写对象身上的一些婴儿的特点:“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婴儿的笑最轻灵,他们的笑最活泼、清脆。
他们长得飞快,变化一天天发生。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天真”只有婴儿最天真。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鹅黄”、“初放芽的绿”“嫩”这些词语拥有稚嫩、新鲜的感觉。
“呢喃”多像婴儿的声音。
“希望”,孩子拥有最广阔的未来。
这些都让我们想起小孩子的一些特点。
所以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五、诗歌的内容和主题全诗以温馨舒缓的笔调细细地描绘一副四月天的风景,诗里犹如飘散着一种淡淡花香般末春与初夏之间的韵律,很暖很舒服。
首先观其景,四月的时令里,黄昏时分星子悄悄密集,周遭景色里有轻风、有细雨、有百花、还有云烟。
细雨花前,风动云烟,花开千树,梁燕微喃。
这般美景本是天成,经徽因的刻画来得更真切,好似马上就要跃出纸面。
其次感其情,灵动与轻盈的风景融融一春的烂漫与幸福。
春风一夜花唱响,自由迷恋飞翔。
有些飘逸,同时也是温情四溢。
字里行间里诠释着爱与希望,点点滴滴都闪烁着春的光芒。
六、诗歌欣赏不管林徽因当时这首诗写给谁,已不重要了,我们每每读到这首诗,都带着一种淡淡的心情,然后满满都是暖暖的感动。
林徽因是生命的歌者,作为一名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充分发挥了其专业特长,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融入诗歌当中,为我们谱写出了一篇律动的生命赞歌。
林徽因的诗善于捕捉巧妙的意象,情感细腻入微,呈现出轻柔灵秀、蕴藉清丽之美。
她写爱,用“人间的四月天”来形容,可谓匠心独运,极具创造力。
1、音乐美(音韵美)《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历来最为人称道的便是它浓郁的节奏音乐美。
将四月的活泼与清丽完美的展现在了大家面前。
在这首诗里,诗人用到的意象既具古典特色,又有现代气息,通过接踵而来的意象将她的思想表达出来,也将古典与现代完美结合。
在这首三行诗中,诗人不但注重押韵,而且在这首诗中,时任故意进行一些“陌生化”的断句,使大家读来充满阻断感,不由自主的放慢节奏,更利于诗人自我感受的传达。
诗歌采用新月诗派的诗美原则:讲求格律的和谐、语言的雕塑美和音律的乐感。
这首诗可以说是这一原则的完美体现,词语的跳跃和韵律的和谐几乎达到了极致。
(诗歌的跨行法:一、三句押韵)2、绘画美(色彩美)诗的绘画美则是通过那些色彩斑斓、灵动活泼的意象表现得一览无余。
“春的光艳”“夕阳的黄昏”“艳丽的百花”“雪后鲜艳的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一树一树的花开”等,各种鲜、亮、美、静的色彩交汇,加之于“轻灵的风”“柔软的烟”“闪动的星子”“绵绵的细雨”,将四月里轻风拂面、湖面夕阳、云烟笼纱、雨润万物、生命喜悦等一系列美好画面用诗的形式跳跃于文字间。
这些景象虚实结合,冷暖相呼应,充分体现了画面的纯净美好。
3、建筑美(形式美)建筑美体现在结构和诗形上,作者使用对话的方式结构诗篇,还有排比和重复的运用“一树一树的花开”“你是……是……是”的运用,像一条链子意象串联了起来,这一切都使得诗情在分与合中非常整齐、非常纯净,诗形由此也整齐起来。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共分为五段,每段以三行来描写,通过字数与句式的变换,达到了动态上的平衡。
这首诗的建筑美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豆腐块”式的美,而是一种形式与情感的高度结合,一种独具特色的美。
诗中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意象美丽而丝毫无雕饰之嫌,反而愈加衬出诗中的意境和纯净——在华美的修饰中更见清新自然的感情流露在形式上。
4、内容美(纯净美)四月的景完全可以感知的:视觉上有“一树一树的花开”;听觉上有“燕在梁间呢喃”;触觉上有布满空间的“暖”。
诗人再也无法走出这爱的空间,因为这里有她的“希望”,这里有爱的缠绵。
动静结合,风光自然。
“云烟”,既柔和又朦胧,是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则是爱的动态美,虽动却也不失恬静安宁。
爱融含了所有的物态之美,这正说明,爱无处不在。
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四月的花,“轻”“娉婷”且“鲜妍”,这已经是绝美的风姿;但这还不够,还有“百花的冠冕你戴着”,那种令人艳羡的美语言都难以形容,但“你”的爱却美而不娇,艳而不俗,那“月圆”的“庄严”与“天真”,显出爱的深刻与厚重,淳朴与大气。
这里揭示了爱的内涵与真谛。
七、研析诗歌意象和诗情1、诗歌以什么样的方式组接意象?诗歌用“你”“我”对称,以倾诉的方式结构全文。
用比喻意象结合形容性词语,将周密关联又逐渐加深的情感形灵活地表现了出来。
2、为什么说这首诗的诗情真挚纯净?这首诗的诗情是人世间母亲对孩子美好的感情,就像诗中说的,是一些爱、暖、希望,是感受到的孩子的庄严、天真、自然。
虽然是多种感情,但都是一类感情-爱,所以说是纯净。
真挚则是由其间情感的热烈、纯净体现出来的。
此诗歌形式的对话体显示真挚,而倒装能突出形象,反映母亲对孩子欣喜的爱。
形式在体现真挚纯净的诗情上也是功不可没的。
八、比较《你是人间四月天》与《别丢掉》在内容上和情感特点上的异同: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相同点:感情都非常真挚热烈,清澈中有复杂,虽然是近似的情感,但是很有层次,语调意象的选择如“松林”、“流水”在古典与现代之间,古人写挽诗常写到松树,流水又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意思;本诗的四月天、花开,也让人想到“烟花三月下扬州”,注意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音乐的美,都采取了模拟对话式的结构,比喻都很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