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方剂用药规律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58.12 KB
- 文档页数:2
中药方剂与治疗、组成、变化、剂型与用法的原则拟定用药处方,是给病人治病时理法方药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而又必须在辩证立法的基础上才能运用恰当自如,所以首先要明确方剂与治疗疾病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方剂这一学科的意义、作用。
治疗原则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治病求本所谓本,就是发生和形成疾病的病因。
如外感病的病因病机,系六淫病邪侵犯人体后所致的经络、脏腑、或卫气营血的不同病理变化,所以外感初起应该以“怯邪”为治疗之本;杂病病因病机,则多系内伤所致的脏腑功能失调的不同病理反映,故杂病就是应该以恢复或重建修复脏腑的正常功能为治病之本。
也就是说,病因病机是临床病证的本质所在,是疾病诊断治疗的依据。
标本缓急标本的含义,由于应用的场合不同而有所差异。
如从先后分标本,则先受邪为本,后见证为标,治法以怯邪为主,邪去则见证亦除;从斜正来分,则正气为本,病邪为标,固有“五虚为本,五实为标”之说,治当分辨邪之有多少,正之盛衰,或怯邪安正,或扶正怯邪,或怯邪与安正同用;有从新病旧病来分,以新病为标,旧本为本,一般现治新病,后治旧病、以免新病发展再影响旧病,使病情更为复杂;但有时新病很轻。
而旧病急剧存在,就应顾其本;如新病旧病同时存在聚急,则须标本兼治;有从内外来分的,以外为标,内为本。
外感病邪气在表为轻,入里为重,故表为外为标,里为内为本;内伤病以内部症状为本,外部症状为标,此时应先治里证,里证退则外证亦除。
由此可见,分清标本的主要精神,是从复杂病情中辨明证候的主次先后,为立法用方找出整个的明确目标,以便订立治疗方案。
标本与缓急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一般来说,本急于表,宜先顾本,正气固则邪气无容身之地,而标证亦除;但有时也有标急于本的证候,就须安“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去处理。
虚实补泻“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慨念。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这是虚证实证的总治疗法则。
这一治疗原则在运用时应密切联系标本缓急。
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炙甘草汤是经方中常用方剂之一,因其能使断脉复续,故又名复脉汤,后世医家称其为“一切滋补之剂,皆自此方而变化之。
”(明·李梴)“虚劳中润燥复脉之神方也。
”(清·徐彬)仲景治心悸,王焘治肺痿,孙思邈治肺痨,三者皆认为是津耗燥淫之证。
当代医家对此方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将此方印定为通阳复脉、益气养血之剂,其治疗证候以心悸、气短、胸中烦闷、苔薄、脉不整为主症,凡见于内科循环系统疾病的治疗。
笔者学习并应用炙甘草汤多年,延至近时,或有所悟,特与同道交流。
为便于探讨,特将炙甘草汤原文摘录如下:《伤寒论》177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炙甘草汤:炙甘草四两、生姜三两、人参二两、桂枝三两(去皮)、生地一斤(酒洗)、阿胶二两、麦冬半斤、麻仁半斤、大枣30枚。
”结代脉考脉结代是炙甘草汤的重要指征,如果将脉结代改为其他脉象,那后文的“心动悸”可能就不是炙甘草汤证了。
所以“脉结代”对于炙甘草汤是必备的前题。
《伤寒论》178条云:“脉按之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
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
脉来动而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者,名曰代阴也。
得此脉者,必难治。
”结者,涩而不利,缓而时止,止而复来,主病为气血凝滞;代者,贷也,恒产告罄,脉来中止,不能自还,主病为气血大虚。
结脉代脉皆属阴脉,二脉同见者,唯炙甘草汤而已。
二脉相比,代脉之候较结脉为重。
有单见结脉者,有单见代脉者,有结脉与代脉交替相见者,也有结脉与代脉同见者。
如果出现代脉,必有结脉伴随,很可能是器质性心脏病;而心律失常者,均可见结脉,但并一定出现代脉。
无论是结脉或代脉,或结代脉同见,都表明心脏气阴亏损、血脉瘀滞,唯轻重不等而已。
据88例炙甘草汤证脉象统计,所见结脉者85例(96%),代脉80例(91%),其他为细脉与微脉等。
对此脉象,医者首先选用的是炙甘草汤。
何为君药炙甘草汤何为君药,这应当没有什么疑问的。
肾中阳气旺,身体才健康,这个名方驱散阴寒,补回丢失的阳气大家都知道,肾作为“先天之本”,是精气和能量的生产地。
肾中的精气能量充足,五脏六腑没有后顾之忧,便能正常运行,共同维持身体平衡。
在中医里面的阴阳学角度来看,精气又分为阳气和阴气。
就像太阳和月亮一样,相互交替更迭,滋养万物。
阳气和阴气也是如此,相互配合,彼此制衡。
现代生活中,人们生活压力普遍很大,饮食作息不规律,情绪变化大,很容易伤及阳气,导致阴盛阳衰的现象出现。
主要的症状有腰酸腿痛:腰部酸痛没有力气,稍微做一点儿重活就直不起腰来。
时常感觉腿上软绵绵轻飘飘的,有时会有胀痛感。
畏寒肢冷:腰部周围感觉寒凉,即使在大热天,用手摸还是感觉凉飕飕的。
手脚四肢冰冷,出的汗都是凉汗,特别是夜间会更加明显。
尿频尿不尽:常会有便意,有时不到两个小时就要去一次卫生间,但是每次小便又不顺畅,排不尽的感觉。
针对肾阳气亏虚,中医里有一剂非常有名的方子,右归饮,出自明代名医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卷五十一》中。
被很多医学大家运用,治疗效果非常显著。
右归饮·解▋组方熟地黄30克、山药12克、枸杞子12克、山萸肉9克、杜仲9克、熟附子9克、肉桂9克、甘草6克。
首先,该方中用到了补肾阳的两味专用药,附子和肉桂,附子能够补益气血,把身体中的精微物质,转化为所需的气血,增加肾中的阳气,从而达到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功效。
而肉桂负责把“走散的阳气”,带到专门储存阳气的地方,肾脏处。
再监督肾脏根据具体情况,把阳气合理地分发给脏腑和四肢经络。
二者相互配合,附子补充阳气,肉桂输送阳气,使得肾脏中的阳气充盈且流通,达到了补益肾阳的效果。
其次,方中用到了熟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山药和杜仲。
它们均具有补肾益精,既补阳又滋阴,阴阳双补的功效。
中医里面讲究“平衡之道”过犹不及,若是一味地补助阳气,物极则反,反而也会伤及阴液,损害肾脏功能。
由此可以看出,此方用药相对谨慎,使得阳不过盛阴不过衰。
肾气丸的配伍与证治研究丸丸镊硬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文摘要通过分析整理大量古今文献,认为仲景肾气丸原方是为温补肾气而设,肾气虚是因肾精亏损,无以化生肾气,故本方以干地黄、附子共为君药,以补精化气。
同时补中寓泻,补泻相合。
其配伍法度为后世补肾学说奠定了理论与临床基础。
证治研究部分分析了古今医家应用肾气丸的医案,认为医家在临床应用中将本方从一首温补。
肾气的平剂衍变成了一首温补肾阳的方剂:肾气丸使用的舌苔脉象为舌淡质胖、苔薄白、脉沉弱:患者只要出现小便量的改变(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再加上肾气虚的证候,就可以用本方。
但如果出现了明显的寒象如畏寒肢冷等症时,此时应当对肾气丸作出适当加减或用张景岳的右归丸、右归饮。
实验部分采用了均匀设计法对肾气丸进行了研究,认为加大桂附的用量可增强本方抗衰老及促进骨髓造血功能的作用:并用灰色系统理论对肾气丸进行了关联度的分析后认为本方应以干地黄和附子共为君药。
关键词:肾气丸v肾气肾阳补肾方证研究SODMD^骨髓细胞周期均匀设井/灰色系统理豁/4肾气丸的配伍与证治研究——九礁堡堡塑堕塑鲨丝i!苤ABSTRACTThroughtheanalysisofZhangZhong-jing’Streatise,theauthorregardsthattheoriginalfunctionsofShenqiBolusiswanningandtonifyingthekidney—qi.Theinsufficiencyofthekindey—qiiscausedbydeficiencyofkindey-jin,thusunabletoproductkidney—qi.SoZhangzhong.jingtakediredrehmanniarootandpreparedaconiterootasprincipaldrugs,theaimofenrichingjinistowarmandtonifykindey-qi.Atthesametimewithtonifydrugsandpurgativedrugs,havepurgationinnourishment.It’Sprinciplesestablishedthetheoreticalandclinicalfoundationoftonifykidneytheory.Thesecondpartofthepaperisdiscusstheancientandmodemphycians’cases,theauthorhlodsthatphycianschangedtheShenqiBolusfromarecipeoftonifyingkidney—qiwithmildnaturetoarecipeofwarmingkidney·yangwithhotnature;Theclinicalapplysymptommarkedbypaletonguewithwhitishfuranddeeppulse;PhyeianscanUSeShenqiBolusaslongasthepatiencesmanifestedbychangeofurine(includingdysuriaandpolyuria)plusinsufficiencyofthekideny-qi.However,ifpatiencesbelongstodeficiencyofkidney—yangandshowcoldfeelingsuchaschillyandcoldlimbs,weshouldusemodifiedShenqiBolusorZhangJing-yue’SYouguiBolusorYouguidecoction.AfterstudyShenqiBoluswithUniformDesign,theauthorarguesthatitisnecessarytoincreasethedosageofcinnamontwigandpreparedaconiteroottointensifyit’santisenileandhematopoieticfunctions.TheauthoralsodrawaconclusionthatweshouldtakesdiredrehmanniarootandpreparedaconiterootasprincipaldrugsafterdiscussitwithTheoryofGreySystem.Keywords:ShenqiBolus;SyndromeStudy;Kindey—Qi;Kindey-Yang;TonifytheKidney;SOD;MDA;PeriodicalofMyeloidCell;UniformDesign;TheoryofGreySystem苎垄童堡查曼窒丝丝壁垒垄塑!!堡量堡丝堑壅作者简介姓名:张永文性别:男出生年月:1975年4月22日籍贯:甘肃省白银市学习经历:1994年9月至1999年7月甘肃中医学院1999牟9月至2002年7月南京中医药大学RESUMEName:ZhangYongWenSex:MaleBorn:April221975NativePlace:BaiYinCityGanSuProvinceEducationalandProfessionalExperience:1994.9—1999.7GanSuColle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1999.9—2002.7NanJing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3前言肾气丸出自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的《金匮要略》,又名金匮肾气丸、八味地黄丸、八仙丸、补肾八味丸、桂附八味丸等。
肾病综合征概述肾病综合征是以大量蛋白尿、严重水肿、低蛋白血症和高脂血症为临床特征。
它包括原发性肾病、类肾病型慢性肾炎及各种继发性肾脏病。
本篇讨论的是不同于肾小球肾炎的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肾病综合征在儿童肾小球疾病中占70%~90%,在成人中亦占20%~30%。
其病因及发病机理迄今尚未完全明白。
近年来,研究表明,本病与细胞免疫功能有关。
西医从50~60年代开始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70年代又采用大剂量激素进行冲击疗法,虽然使本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60%~70%下降为4%~7%,但是,随之而来的毒副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
中医没有肾病综合征这一病名,然据其症状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范畴。
《灵枢·水胀》篇所载:“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
”颇类本病症候。
《素问·汤液醪醴论》还提出了“去菀陈噩……开鬼门,洁净府”的治则。
隋朝《诸病源候论》云:“水病无不由脾肾虚所为,脾肾虚则水妄行,盈溢肌肤而令身体肿满。
”在一定程度上阐述了本病的病因病机。
明代张景岳提出以“温脾补肾”的大法治疗本病。
上述论述对今天临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现代以中药为主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临床报道首见于1960年。
60年代初,主要采用温补法治疗,并发现中西医联合用药比单纯中药或西药疗效更佳。
70年代以来,对中西医联合疗法的具体方案进行了设计、观察和筛选,中医辨证除了针对患者的体质状态、锇疾病的病理情况外,更多的是拮抗西药的副作用、并发症。
1977年北戴河肾炎座谈会,对肾病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案有了统一的认识。
自此以后,开始进一步着手研究如何运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中医辨证论治来提高疗效,总结其内在的规律。
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中西药能互补长短,使肾病综合征的缓解率由原来的30%~60%提高到80%~90%以上。
近年来,随着肾活检的广泛开展和病理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特别对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辨证分型与西医类型的相关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方剂学》讲课稿:止嗽散而它这个风,治风化痰,这里所说的风,是针对它症状里边的咽痒咳嗽,痒属于风,从这角度而言的。
同时它又感受了风邪,虽经解表,或者解表不彻,外来的风邪未尽,已经不多了,从这外来由风邪引起,以及症状上咽痒咳嗽来判断,把它归类归在治风剂。
但总体上,它和表证引起有关,而且本身这个方是从完全的证候来讲兼有一定的表证,所以还是把它放在解表剂里,辛温解表。
从整个药来讲,略偏一点温性。
所以说明一下这个分类,讨论得很多。
这个方因为它原来用散剂,从原书来讲,因为程锺龄这个医家,他有很多特点,有些我们要根据这医家的特点,他又是个理论家,很重视中医理论,而且总结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我们前面讲到八纲,八法,可以说从《内经》提出的治法,张仲景建立了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到他这里在理论归纳上,为后世的学员的学习,确实创造了很多条件。
在理论的规范总结方面,现代学习中医,治法方剂里的八法,病机学习当中的八纲,都是十分重要的。
他又是个临床家,《医学新悟》里,那部头虽然不大,有很多好方子。
我们这教材也收了一些他的方。
所以他既是个理论家,又是个临床家。
他喜欢研究一些共性规律,从理论上和从他处的很多方里,研究一些共性规律。
你看这个方就很典型。
当初他生活的时代,虽然是清代,而且前半期,局部地区也遇到一些兵荒马乱。
因为内部的一些动荡,或者局部地区的起义,或者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争斗,老百姓也有的流离失所,这种情况下就对于疾病,比如外感以后不能得到及时治疗,这种情况很多,所以他就观察,引导很多人,感冒以后咳,感冒可能是不药而愈,拖一拖好了,咳嗽延续很长时间。
他就研究很多共性,制定止嗽散。
这止嗽散他是广为普送,拿来给流离失所的人,他做好事,送给人家吃的。
所以他用药当中,尽可能照顾很多肺脏的共性,药物经过精细的选择,所以很具有人民性的。
就是说普遍性使用的。
他提到治诸般咳嗽,是各种咳嗽,这主要还是外感中的各种咳嗽。
他当时针对的属于战争恐慌,那种情况下外感解表不彻,或者不药而愈这种普遍使用的。
金水六君煎的方证研究摘要论文分三部分对金水六君煎进行研究:一、古代文献研究;二、现代文献综述;三、现代医案分析。
古代文献研究方面,主要分为五个部分来进行探讨。
第一,金水六君煎之出处及其相关研究。
本章通过对《景岳全书》金水六君煎原方出处条文,以及前后各章相关论述的梳理,使得对金水六君煎用方原意有一个大体上的认识;第二,金水六君煎异议探讨。
本章通过回顾修园、颐真等医家对金水六君煎的贬责言论,归纳出其论据,然后通过引用历代文献论述以及中医医理分析对以上两论据分别予以证伪。
第三,医理探讨。
对金水六君煎相关的两个重要理论—“痰证理论”、“治形理论”通过文献溯源的方法明晰其发展源流,在对历史文献深入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新论点,融合旧论点,以期对金水六君煎有更多角度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方药理论研究。
本章通过历代文献分析着重对熟地、当归两位药结合其在金水六君煎中功用做出解读,并对“熟地腻膈生痰”说、“当归主咳逆上气”说进行析疑。
第五,景岳对金水六君煎的运用。
本章通过文献检索,整理出《景岳全书》中对金水六君煎应用的条文,进行分类归纳整理。
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总结景岳对本方之运用围,并探讨其所暗含之规律。
第六,后世医家对金水六君煎的运用。
本章以历史为线,分别对景岳其后时期医家对本方之运用情况加以探讨,纵向分析金水六君煎运用规律,并加以比较分析,以明了其历史演变轨迹。
现代文献综述方面,通过收集1980—2015年份时间段关于本方临床运用及实验研究之文献报道,整体把握该领域之研究概况及研究进展,全面了解本方在现代临床实践中之运用围及主要病证。
此外亦对关于本方之实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以期了解已经取得之研究成果及当前之研究趋势,以供临床运用之参考。
现代医案分析方面,通过收集金水六君煎汤现代临床医案,对本方之临床运用做一回顾性总结,全面分析其应用指征、应用围以及具体应用剂量等,以期能对现代临床对本方的应用有所参考。
总之,通过文献、理论及临床三方面之研究从而深入了解金水六君煎方证,以还原组方深意和廓清后世误解为基础,以总结本方证之理论体系为核心,以梳理历代运用轨迹为辅助,以当今临床实践为依归,以期更好地继承和运用本方。
⽅药基本知识⼀、君⾂佐使多种药物配成的处⽅,称做⽅剂。
⽅剂的组成有⼀定的法度,称做⽅制。
所以,⽅剂是⽤单味药物治疗的进⼀步发展。
它的特点是:具有综合作⽤,治疗范围较⼴,并能调和药物的毒性,减少或避免不良反应。
⽅剂的组成,分君、⾂、佐、使四项。
⼀般处⽅⽤药多在四种以上,均按这四项配伍,即使少于四种药或多⾄⼏⼗种,也不能离此法则。
否别漫⽆纪律,⽅向不明,前⼈所⽤有药⽆⽅。
1君君是⼀⽅的主药,针对⼀病的主因、主症能起主要作⽤的药物,即《内经》所说:主病之谓君。
君药不⼀定⼀⽅只有⼀个,也不⼀定猛烈的药才能当君药,主要是看具体情况和需要来决定的。
李东垣曾说:假如治风,则⽤防风为君;治寒,则⽤附⼦为君;治湿,则⽤防⼰为君;清上焦,则⽤黄连为君;清中焦,则⽤黄芩为君。
依此类推,即使是⽐较性味薄弱的药物,如桑叶、菊花、陈⽪、⽵茹等,都有作为君药的资格。
2⾂《内经》上说:佐君之谓⾂。
⾂是指协助和加强君药效能的药物,如⿇黄汤中的桂枝就是帮助⿇黄发汗解表的,所以它在⿇黄汤中是⾂药。
⾂药在⼀个⽅剂内,不限定只有⼀味,⼀种君药可以有⼏种⾂药;如果⼀⽅中有两个君药,还能⽤较多的⾂药来配伍。
3佐⾂之下称做佐,佐药就是接近于⾂药的⼀种配伍药。
除了与⾂药⼀样协助君药的作⽤,还能协助君药解除某些次要症状。
例如,⿇黄汤⽤杏仁为佐,其作⽤就是宣肺、平咳,帮助君药解除⿇黄汤证的次要症状。
另⼀⽅⾯,假使君药有毒性或者药性太偏,也可利⽤佐药来调和。
4使从“使”字的意义来看,使药是⼀⽅内⽐较最次要的药物。
《内经》说:应⾂之为使。
可知使药是⾂药的⼀种辅助药。
在临证上⼀般把使药理解为引经药,引经药的意思是将药⼒引到发病场所,所以也叫引药,俗称药引⼦。
君、⾂、佐、使等字⾯虽含有封建意味,但实质上是⽤来代表主要药和协助药,以说明⽅剂的组织形式。
⼏千年来,中医在⽅剂的配合⽅⾯积累了⼗分丰富的经验,⽆论经⽅和时⽅都是遵守这个原则制定的。
在这⾥顺便谈⼀谈“经⽅”和“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