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总复习:热考图表系列十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648.50 KB
- 文档页数:3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判读一、典例剖析典例:图示的岩石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另一种形态。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数码是( )A.②B.③C.④D.⑤[解法指导]读:岩石循环模型图。
提:根据图中岩石的相互转化可以判断:当炽热的岩浆从地球内部向上侵入或喷出后,便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石在地表暴露,受风化、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影响,常形成沉积物,进而形成含有化石的沉积岩;岩石在高压、高温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从岩浆到各种岩石的形成,再到岩石在地壳深处被高温熔化变成岩浆。
调:地壳的物质循环过程。
答案:(1)C (2)C解析:(1)沉积岩经过高温、高压的变质作用变成变质岩。
①过程代表变质作用,这一过程中温度升高,压力升高。
(2)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
图中④表示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
思:要明确各种岩石与岩浆之间的互相转化关系,把握好箭头的方向,根据其相互转化明确岩石类型及作用过程。
[考法指导]二、知识归纳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字母是a属于外力作用的字母是b。
3.写出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
(其中丙为沉积岩)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Ⅰ冷却凝固作用,Ⅱ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Ⅲ重熔再生,Ⅳ变质作用。
判断岩石圈的物质循环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三、跟踪训练白云山位于福建省福安市西北部,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高考热考图表系列(十二 )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图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表示图是展现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变过程的图示,常有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表示图和以关系图为背景的表示图。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经过不一样的过程能够从一种形态转变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 (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 ) A.温度高升,压力降低 B.温度降低,压力高升C.温度高升,压力高升 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2)图中能够反应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A.②B.③C.④D.⑤[图形解码 ]答案: (1)C (2)C 判读技巧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 (以下列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概能够用出入箭头的多少来划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变质岩和堆积岩:二进二出。
③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堆积物指向的必定是堆积岩,堆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拥有层理结构。
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结,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堆积岩的箭头——风化、侵害、搬运、聚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地壳物质循环在实质考题中有很多种变式图,以下列图所示:(2018 ·甘肃河西期中 )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表示图。
读图,达成 1~2 题。
1.构成“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A.甲B.乙C.丙D.丁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绘声绘色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A.海浪侵害B.风力侵害C.冰川侵害D.风化作用分析:第 1 题,花岗岩是岩浆岩,依照“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必定是岩浆岩。
第 2 题,这类地质作用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
答案:高考热考图表系列(十三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结构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含地质地貌表示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结构表示图等。
2021高考地理命题方向: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命题方向1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台湾省野柳风景区的海边,有种发育在沉积砂岩上的奇特自然景观——“豆腐岩”(下左图)。
下右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豆腐岩”在成因上属于( )A.甲 B.乙C.丙 D.丁答案 B解析据材料信息“沉积砂岩”可知,“豆腐岩”在成因上属于沉积岩。
根据图示,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故丙是岩浆岩;沉积物箭头指向乙,说明乙为沉积岩;所以“豆腐岩”在成因上属于乙,B项正确。
2.“豆腐岩”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 )A.海底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B.板块张裂—岩浆侵入—岩浆冷凝—海水侵蚀C.海底沉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海水侵蚀D.板块碰撞—地壳抬升—风力搬运—海水侵蚀答案 A解析据材料可知,该风景区位于海边,“豆腐岩”属于砂岩。
砂岩是一种沉积岩,属于水成岩,沉积环境多为河床或海底,故“豆腐岩”的形成首先要经过海底沉积,然后由于地壳抬升,海底砂岩露出海面,接受风化作用,使岩石表面破碎,最后受到海水侵蚀,岩性较软的部分被侵蚀掉,相对坚硬的部分保留下来形成了“豆腐岩”景观。
故“豆腐岩”景观形成的地质过程可能是海底沉积—地壳抬升—风化作用—海水侵蚀。
同步训练黑曜石形成于火山爆发时岩浆流的外缘,具有类似玻璃的特性。
读地质循环示意图,完成1~2题。
1.黑曜石与其形成过程对应正确的是( )A.a—③B.b—②C.c—④D.d—①2.图中b到d的过程( )A.均在地表进行B.能量均来自太阳能C.物质都来自地壳内部D.岩石性质发生改变[解析] 1.A 2.D 第1题,由题目可知,黑曜石形成于火山喷发时岩浆流的外缘,为岩浆冷凝形成。
根据图中各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判断,a为岩浆岩,③为冷凝作用;b为风化物,②为高温熔化;c为沉积岩,④为堆积作用;d为变质岩,①为变质作用。
第2题,读图可知,b到d的过程为风化物转变为变质岩的过程,是先经历了堆积作用,后经过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性质发生了变化。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知识点拨]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
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的实质是内外力作用。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转化而来,岩浆指向外的箭头一定指向岩浆岩。
岩浆岩、变质岩和已形成的沉积岩能转化成沉积岩或沉积物;岩浆岩、沉积岩和(2016·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A.ab B.adC.bd D.cd[审答流程][标准答案] B[对点练习]图a为桂林象鼻山景观图,图b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a中岩石类型属于图b中的( )A.甲B.乙C.丙D.丁2.形成该景观的地质作用的先后顺序是( )A.④—⑦—③B.②—③—④C.⑥—①—③D.③—④—⑤答案:1.C 2.A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图中Ⅰ、Ⅱ、Ⅲ分别代表沉积环境、熔融环境和变质环境,箭头线代表不同的地质过程。
读图,回答3~4题。
3.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 )A.①B.③C.④D.⑤4.古生物进入并成为岩石中化石的地质环境和过程是( )A.Ⅰ—①B.Ⅱ—③C.Ⅲ—⑤D.Ⅰ—⑥解析第3题,根据地壳物质循环规律,结合图,可知②代表重熔作用,③代表岩浆活动,④代表地壳运动,⑤代表变质作用,花岗岩的形成过程属于岩浆冷凝作用。
第4题,化石存在于沉积岩中,是古生物的遗体保留在沉积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而形成的。
答案 3.B 4.A5.(2016·江苏地理,21)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题。
(双选)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A.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②指搬运作用C.③指成岩作用D.④指火山喷发作用答案AD(2015·上海地理,13~14)根据岩石的质地,如矿物颗粒的大小、有无气孔、致密程度、形状等可以推测岩石的形成过程和形成环境。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常考图示]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岩浆岩:一进三出。
③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应用体验]1.图甲为板块运动示意图,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在图甲所示板块边界区域,可能形成的地表形态为( )A.东非裂谷B.海岸山脉 C.大西洋 D.喜马拉雅山脉(2)在图甲①处,最可能形成的岩石类型应为图乙中的( )A.a B.b C.c D.d[解析]1.由题干中的文字说明可知图甲为两板块挤压碰撞区,图乙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
a、b、c、d代表岩浆和三大类岩石,箭头表示地质作用。
2.由题图可获取以下信息:答案:(1)B (2)B2.(2015·乌鲁木齐二诊)天山大峡谷高大山体由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组成,峡谷细长陡峭,崖壁下部有大小不一的洞穴分布。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崖壁下部洞穴的成因最有可能是( )A.冰川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侵蚀 D.海水侵蚀(2)峡谷中的主要岩石类型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第(1)题,由天山大峡谷细长陡峭可知其为流水侵蚀形成的;冰川侵蚀的河谷地貌呈“U”型,坡度平缓;风力侵蚀的典型地貌为风蚀城堡、风蚀蘑菇;该地没有海水侵蚀。
选C。
第(2)题,红色砂岩和粗砂砾石为沉积岩。
岩石圈教案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内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主要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结果: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2)外力作用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主要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不同地区主导的外力①干旱地区:风力作用(侵蚀→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搬运→移动沙丘)②湿润地区:流水作用③高海拔、高纬度地区: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山下堆积→冰碛湖)④海岸地区:海浪作用(海蚀地貌→海蚀崖、海蚀穴、海蚀洞)(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重熔再生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
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
)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
顶部受张力,岩石破碎,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向斜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背斜是良好的储油(石油)场所向斜是良好的储水场所·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
)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
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
·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
高考地理复习专题知识归纳总结—内力作用与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一、课标呈现1.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内力)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2.运用示意图,说明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
3.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
二、基础知识知识点1:岩石圈的组成类型概念特点岩浆岩侵入岩地下岩浆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侵入地壳上部,冷却凝固而成的岩石结晶颗粒较大;密度大,坚硬喷出岩地下岩浆在地下压力作用下,沿地壳薄弱地带喷出地表冷凝而成的岩石矿物结晶颗粒较小;有流纹或气孔沉积岩地表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受到破坏变成碎屑物质,被搬运到低处沉积、固结成岩石具有层理构造;含有化石、非金属矿物变质岩岩石受到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影响,在一定温度、压力条件下,使原来成分、结构发生改变而形成新岩石片理构造;富含金属矿物知识点2: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石圈的物质在内外李作用下不断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周而复始,形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知识点3:内力与地表形态的变化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能量。
2.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表现形式地壳运动水平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发生了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了断裂带和褶皱山脉东非大裂谷、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等垂直运动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垂直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岩层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和海陆变迁典型的陷落地形:汾河谷地、渭河平原、吐鲁番盆地、青海湖等。
典型的隆起地形:庐山、泰山、华山等典型的块状山地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作用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岩浆活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但只有岩浆喷出才能塑造地表形态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等。
地震地表下岩层的断裂、错动引起震动造成地壳的断裂和错动,引起海陆变迁和地势起伏,如汶川地震后形成的滑坡、堰塞湖等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高考热考图表系列(十二)岩石圈物质
循环示意图的判读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岩石物质循环模型说明岩石通过不同的过程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成为另一种形态。
读图,回答(1)~(2)题。
(1)大理岩是石灰岩经过程①形成的。
在这一过程中()
A.温度升高,压力降低B.温度降低,压力升高
C.温度升高,压力升高D.温度降低,压力降低
(2)图中能够反映大洋中脊处新的洋壳形成过程的代码是()
A.②B.③C.④D.⑤
[图形解码]
答案:(1)C(2)C
判读技巧
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以下图为例)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
①岩浆:三进一出。
②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③岩浆岩:一进三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
①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
②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③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④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3.地壳物质循环变式图
地壳物质循环在实际考题中有许多种变式图,如下图所示:
(2018·甘肃河西期中)图甲为黄山“猴子观海”景观,“猴子”由花岗岩组成,独居峰顶,静观山下云海。
图乙为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组成“猴子”的岩石按成因属于图乙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将棱角分明的花岗岩塑造成栩栩如生的“猴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海浪侵蚀B.风力侵蚀
C.冰川侵蚀D.风化作用
解析:第1题,花岗岩是岩浆岩,依据“三进一出是岩浆”,可判断甲为岩浆,则乙必然是岩浆岩。
第2题,这种地质作用是典型的花岗岩球状风化作用。
答案:1.B 2.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