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说课设计探析
- 格式:pdf
- 大小:236.45 KB
- 文档页数:3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第一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简介(临床医学等)《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简介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英文名称:《Human Parasitology》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课程性质:限选课总学时:50学时,理论30学时,实验20学时学分:2.8学分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法医学、医学检验、麻醉学教学目的:《人体寄生虫学》是衔接临床医学的基础学科,包括医学原虫学、医学蠕虫学和医学节肢动物学三部分。
以我国重要的人体寄生虫为主要内容,通过理论讲授、实验操作、演示、幻灯、录像投影等多元化教学手段,全力实现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
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本课程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加强基本技能训练,通过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技术,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为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打下基础。
内容简介:《人体寄生虫学》主要是研究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学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采用理论与实际病例结合、系统讲授与课堂讨论密切结合的方式,利用形态学科教学的特点,制作大量教学标本幻灯片,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实践性教学以操作为主,再加录象、示教和病案讨论,提高学生认识到正确的实验室诊断对寄生虫病的临床诊治的重要性。
同时也提高学生动手和实际工作能力。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其中理论70%,实验30%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李雍龙,人民卫生出版社,6版,2004年参考书目:1.《人体寄生虫学》,赵慰先,人民卫生出版社,2版,1992年2.《医用寄生虫学》,梁浩昆,广东科技出版社,1版,1991年主讲教师:万启惠教授戴晓煌教授黄学贵副教授贺莉芳副教授刘晖副教授第二篇: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教学改革与第二课堂实施情况本课程多年来遵循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积极对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目前在研的有国家教育部资助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项(参与),省教育厅资助教学改革研究和网络课件制作研究课题各1项。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一、教案概述1. 课程名称:人体寄生虫学2.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程3. 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人体寄生虫的基本知识,了解常见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感染途径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认识。
4. 教学对象:医学专业本科生5.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操作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寄生虫学基础知识寄生虫的定义、分类及特点寄生虫与宿主的关系寄生虫的生活史寄生虫的感染与传播途径2. 第二章:原虫学原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原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原虫的防治方法3. 第三章:嚅虫学嚅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嚅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嚅虫的防治方法4. 第四章:扁虫学扁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扁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扁虫的防治方法5. 第五章:线虫学线虫的形态结构与生活史常见线虫的识别及致病特点线虫的防治方法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一章:4课时第二章:4课时第三章:4课时第四章:4课时第五章:4课时四、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五、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六、第六章:原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原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液学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原虫药物:氯喹、伯氨喹、甲氟喹等3. 特殊感染的原虫病治疗:弓形虫病、利什曼病等七、第七章:嚅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嚅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清学检查等)2. 常用抗嚅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嚅虫病治疗:肝吸虫病、姜片虫病等八、第八章:扁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扁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尿液检查等)2. 常用抗扁虫药物:丙硫咪唑、阿苯达唑、美托硝唑等3. 特殊感染的扁虫病治疗:裂头蚴病、曼氏迭宫绦虫病等九、第九章:线虫病的诊断与治疗1. 线虫病的诊断方法: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粪便检查、血液学检查等)2. 常用抗线虫药物:阿苯达唑、美托硝唑、伊维菌素等3. 特殊感染的线虫病治疗:钩虫病、丝虫病等十、第十章:人体寄生虫病的预防与控制1. 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饮食卫生等2. 公共卫生措施:粪便无害化处理、水资源管理、防蚊措施等3. 寄生虫病的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4. 寄生虫病防治策略:药物治疗、健康教育、环境卫生等教学安排:1. 课时:32课时(4学分)2. 教学方式: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3. 教学进度安排:第六章:4课时第七章:4课时第八章:4课时第九章:4课时第十章:4课时教学评价:1. 考试:期末进行闭卷考试,占总评的60%2. 实验报告:实验课结束后提交实验报告,占总评的20%3. 课堂讨论:参与课堂讨论,占总评的20%教学资源:1. 教材:人体寄生虫学教材2. 实验材料:寄生虫标本、显微镜等3. 辅助资料:课件、教学视频、文献资料等4. 网络资源:寄生虫学相关网站、数据库等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案概述难点解析:教学目标的制定需兼顾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专业发展的需求。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前言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临床医学八年制的教学进度安排(总学时54学时,讲课36,实验18),由本室主讲教师共同制订本教案,以供教师备课、讲课、实验带教、复习指导参考。
基础医学专业的理论课学时同八年制临床医学,故共用一份教案,不同之处将自行表明。
教案内容:1.教学要求2.时间精心安排3.重点4.难点5.教学内容6.中、英文专业词汇7.思考题8.参考文献等本教案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与提高。
病原生物学系2021.12修改总论、医学蠕虫、线虫概论、蛔虫教学课时4学时第一部分总论一、教学要求1.掌握世界范围内重要的寄生虫病的名称及对人类健康的危害2.掌控寄生虫、宿主及寄生虫的生活史等基本概念,寄生虫与宿主的类别3.掌控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掌握消除性免疫、非消除性免疫(带虫免疫、伴随免疫)及免疫受累宿主的概读5.掌握感染阶段(期)、带虫者、慢性感染与隐性感染等基本概念6.掌控寄生虫病盛行的基本环节、寄生虫病的传播途径及寄生虫步入人体的方式(即感染途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的特点7.熟悉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8.熟识生物进化中的真菌现象及寄生虫的进化9.熟识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及免疫系统躲避的机制10.熟识多真菌现象、幼虫卢瓦龙县症、异位真菌等特点11.熟悉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自然、生物和社会因素,寄生虫病流行的地方性、季节性和自然疫源性特点及寄生虫病的预防原则12.了解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与发展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控制中存在的问题13.了解目前正在出现的寄生虫病及寄生虫学的研究发展方向14.了解寄生虫的营养与代谢、生殖潜能及分类系统15.了解寄生虫免疫应答的过程及4型超敏反应二、时间精心安排:总论125分钟第一章开场白1.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2.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有的问题3.正在发生的寄生虫病4.寄生虫学的研究与发展方向第二章真菌关系及其进化第三章寄生虫的生物学第四章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第五章寄生虫病毒感染的免疫系统第六章寄生虫病毒感染的特点第七章寄生虫病的盛行与宣导三、重点:1.寄生虫、宿主、生活史、寄生虫病毒感染与寄生虫病概念2.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3.寄生虫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与传播方式四、难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宿主对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反应特点。
《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人体寄生虫学》是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人体内外各类寄生虫及其疾
病的原因和病症及其相应的检测、治疗方法等等。
在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传统的理论教学,更加强调实践和实际意义的思政内容。
具体而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将实践加入课堂,将知识前模拟
实验仪器进行使用,利用实践教材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实践过程的方法,而且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病原体的
特点,熟悉病原体的检测方法,以及医学对这类疾病的检测和治疗等。
此外,学生还要参与实际的实践设计,获取现有研究常识,如病原生物的检测与鉴
定以及病原生物带有致病性所展示出来的诊断与治疗等。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还可以从更多社会方面进行思考,例如从发展中国
家如何充分利用该学科的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更有效的预防寄生虫的解决
方案,消除病原虫病的风险等等。
同时,还要思考如何促进人类健康免受病
原体侵害,消除虫病贫困、改善医疗条件等社会问题。
总之,《人体寄生虫学》课程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有关课程知识,同时也
要培养学生对寄生虫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的认识,加以分析、实验、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对预防和控制寄生虫的创造精神,形成一种爱护环境,积极拥
护实践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寄生虫学说课教学设计及体会[摘要] 说课是一种迅速提高教师群体水平的好形式。
也是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教师的新途径。
本文以似蚓蛔线虫为例,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的教学设计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 说课似蚓蛔线虫教学设计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它是指教师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室人员系统的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者评议,说者答疑,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1】。
说课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也是集体备课的进一步发展,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
医学寄生虫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程, 它在医学院校所设课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通过说课,将其教学设计各环节以简单明了的形式展现出来,对于其教学改革有极大的帮助。
笔者以似蚓蛔线虫为例,本着教学目标服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服务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适合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教学设计,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流程各环节对说课进行分析阐述。
1.教材分析本次说课内容是全国高等医学院校规划教材《医学寄生虫学》(科学出版社出版,第3版)第6章第2节“似蚓蛔线虫”的教学设计与分析。
似蚓蛔线虫为线虫部分的代表虫种,其形态典型、流行范围广、感染率高、我们将其做为学习的重点虫种。
似蚓蛔线虫为学生学习医学寄生虫学总论后接触到的第一种寄生虫,在此之前,学生通过总论的学习,掌握了寄生虫学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概念,对本课程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而系统学习本课程知识,并在教学中建立较好的学习方法,对于学生的日后的寄生虫学其他部分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总的来说,本次课起到完善教学内容,为学生日后临床实践打下基础的作用。
同时在总论中我们已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接下来要使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继续的保持下去,本次课的授课水平也有很大的关联。
人体寄生虫学教案1人体寄生虫学教案1教案:人体寄生虫学课程背景: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和生物学领域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寄生于人体内的寄生虫的分类、生活史、传播途径、病理效应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等。
通过学习人体寄生虫学,可以增强学生对人体寄生虫感染的认识和预防意识,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
教学目标:1.了解人体寄生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掌握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3.了解人体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4.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内容:一、人体寄生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1.什么是寄生虫?2.人体寄生虫的分类及其基本特征。
二、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1.蛔虫2.钩虫3.十二指肠虫4.多毛条虫5.疟原虫6.血吸虫三、人体寄生虫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方法1.饮食卫生的重要性2.定期体检和检查粪便样本3.个人卫生的重要性4.药物治疗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四、观察与实验1.利用显微镜观察蛔虫和疟原虫的形态特征2.实验:蛔虫和钩虫对人体的影响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引入实际寄生虫感染案例,通过讨论和分析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图片展示和实物观察:利用图片和模型展示人体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加深学生对寄生虫的认识。
3.实验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寄生虫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染的危害。
教学工具:1.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2.显微镜和标本3.实验器材:试管、显微镜玻片、实验动物(小白鼠)、解剖工具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10分钟)1.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并与本节课内容进行连接。
二、知识讲解(30分钟)1.介绍人体寄生虫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分别介绍常见人体寄生虫的病原特征、传播途径和临床表现。
三、互动探究(20分钟)1.利用图片和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寄生虫的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2.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人体寄生虫的感染机制和传播途径。
四、实验(30分钟)1.向学生演示如何观察寄生虫的形态特征。
文章编号:1008-7249(2000)专-0063-01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甄荣芬 赵 亚 刘忠湘 雷俊川 王宪锋 缪 军 刘 军(第四军医大学病原生物学教研室 西安 710032)摘要: 以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主线,首先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改革;在此基础上,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改革的途径,引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综合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改革;课程结构;教学方法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B 病原生物学的教学应该教学生学会从生物学角度分析和阐明人体从正常到异常发生、发展的机理;应使学生认识寄生虫病。
为达到此目的,本研究首先以课程之间的交叉融合为主线,从2方面进行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结构改革:一、加强与基础医学课程的横向联系1、复习与寄生虫生活史有关的人体解剖、生理等系统课程内容;2、复习与寄生虫致病有关的人体病生、病理等系统课程内容;3、联系寄生虫在人体内发育过程分析和阐明人体从正常到异常发生发展过程,即寄生虫的致病过程。
使学生学会从寄生虫学角度分析和阐明人体从正常到异常发生、发展的机理;二、加强与临床课程的纵向联系1、以病例为中心进行寄生虫病防、诊、治教学;2、增加临床见习和用标准化病人进行教学。
使学生学会对人体寄生虫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在课程结构改革的基础上,探索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等改革的途径:一、减少讲授学时授课内容突出“精”,宜简不宜繁,宜粗不宜细,集中“基本”、“重点”、“难点”和“前提性知识”讲授,以使教师和学生有自由伸展的空间和时间。
二、自学为主各论内容全部由学生自学,程序为:阅读“自学手册”提供的病例-带着病例中的问题进行自学-观看录象、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自学笔记-讨论。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方法训练,引导并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人体寄生虫学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探索【摘要】通过组织学生到社区幼儿园、农贸市场等调查寄生虫污染情况,并通过学生自查自检,案例讨论和撰写研究报告等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挥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续、促进和补充作用,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第一课堂”是指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各种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大学生的课外实验、社会实践、科技创新等活动。
目前,高校第一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体系,但第二课堂教学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和开发。
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日参与第二课堂,是培养本科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是第一课堂的有效延伸和重要补充[1]。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已是当前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如何在完成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任务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已成为现阶段医学院校各教研室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问题[2]。
特别是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各院校尚待探索与完善[3,4,5,6]。
几年来我们大力开展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取得了一些经验[7,8,9]。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自2004年开始至今,选择2004级、2005级、2006级、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每届学生分别采用自愿报名、随机分组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参加第二课堂活动总人数达517人。
1.2 研究方法包括社会实践,自查自检,案例分析等。
利用自习和周末时间开展第二课堂教学实践。
查阅文献资料拟定实验方案准备实验材料现场采样实验室检查资料处理研究报告或论文。
2 第二课堂主要教学内容2.1 透明胶纸法查蛲虫卵检测对象为80名长江大学附属幼儿园(学前班)小朋友。
主要方法:将透明胶纸剪成长6厘米,宽1.7厘米之长条;把胶纸贴在载玻片上备用;检查时揭起胶纸黏擦幼儿园小朋友肛门周围皮肤;取下胶纸,将有胶面平贴玻片上,带回实验室行显微镜观察并记录结果。
人体寄生虫学教学方法的思考摘要】在人体寄生虫学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举例引入、比喻法、以学生为主体的临床病例式讨论、启发式教学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人体寄生虫学是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学生必修的基础学科,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结合课程教学,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谈几点看法。
1.举例引入,激发学生兴趣设计一个好的教学导入点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
在开讲时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才有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互动良好、活跃的课堂气氛,因此精心设计一个好的教学导入点很重要[1]。
一个典型病例,一则相关新闻报道,一张患者照片,一段寄生虫的视频,一个小故事,都能成为好的教学导入点。
如讲弓形虫时,通过链接到一门户网站的新闻报道:“宠猫女士生畸儿,腹部撑破肠裸露”引入教学内容的学习。
这样的标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什么是弓形虫?有什么危害?通过什么途径感染?我有可能感染吗?当学生心中有很多问号时,注意力自然就会集中在教学内容上。
再进一步说明:养猫的孕妇是弓形虫病发病的高危人群。
为什么弓形虫病就缠上了养猫的孕妇呢?学生由于想知道原因而产生了兴趣,就会带着疑问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而这个新闻标题,也很好的概述了弓形虫病的高发人群,临床特点等,通过它引入弓形虫的形态、生活史、致病及流行防治等内容的学习,学生容易接受,也更容易理解。
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够成功的引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其主动探索和思考。
2.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当的比喻,吸引感染学生寄生虫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见的很少,对于学生而言比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此时,教师应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并吸引感染学生。
比如在讲宿主的概念时,可把它与东道主这个概念做比喻。
比如讲东道主是相对客人而言的,客人到你家来做客,你要给他做吃的,还要让他住下来,这样可以用来比喻宿主的作用是为寄生虫提供营养物质和居住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