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科学第五单元 文档 (2)
- 格式:docx
- 大小:13.44 KB
- 文档页数:1
青岛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第五单元科技与能源教案设计第19课《生物的启示》教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生物的启示》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五年级下册《科技与未来》单元的第一课时。
本课以学生研究葱叶的典型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模型,搜集有关仿生学的信息资料,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仿生,怎样进行仿生,知道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教材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通过学生需要准备的材料,提示学生在本节研究的主题。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观察葱叶为什么不容易弯曲和制作葱叶模型研究葱叶结构,让学生经历仿生过程,了解仿生产品的研制过程,再通过展示仿生产品,给学生提示,让学生结合搜集的信息资料,说说其他的仿生产品,再通过观察树叶,引导学生探究叶脉等的作用,并进行仿生设计,培养学生的仿生意识。
第三部分自由活动,通过展示猫头鹰夜间飞行图片,提示学生发现生物的特点,激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寻求生物的性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精神与创造能力。
第四部分拓展活动,通过让学生继续调查仿生实例和观察身边的现象设计仿生物品,使学生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勇于探索发现周围事物奥秘。
本课通过设计探索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发现仿生的特点,了解仿生过程,在亲身实践中,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的情感,激发学生向生物寻求智慧的兴趣。
通过探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分析】学生经过五年级的科学学习,学生已经学会了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学习,前面的学习已经为本科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学生能够结合身边的实物,分析了解生物的特征和身边的实物的关系,让学生了解观察生活的重要性,明白科学来自生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通过研究葱叶结构了解仿生过程;2.认识什么是仿生。
科学探究目标:1.能通过身边的事物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2.能根据生物特性尝试仿生设计;3.能做简单的观察实验;4.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1、实验名称:模拟雨的形成过程①②③④⑤⑥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瓷盘、冰块、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实验过程:①把水装在烧杯里,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②把盛有冰块的小瓷盘放在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小瓷盘下面出现水滴并不断落下来。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聚集滴下形成雨。
2、实验名称:制造露实验材料:烧杯、水、小瓷盘、酒精灯、石棉网、三角架实验过程:①把水装在烧杯里,放在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给烧杯里的水加热;②把盛有冰块的小瓷盘放在烧杯口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小瓷盘下面出现许多水滴。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0℃以上)凝结成小水滴,形成露。
3、实验名称:制造雾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①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低空,形成雾。
4、实验名称:制造云实验材料:广口瓶、温水、冰块实验过程:①在广口瓶里倒入少量不冒“白气”的温水;②用一块冰块接近瓶口;③把冰块从瓶口移开,再接近瓶口。
反复几次,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把冰块接近瓶口,“白气”出现,把冰移开,“白气”消失。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凝结成许许多多的小水滴,在自然界中,许许多多的小水滴飘浮在高空,形成云。
5、实验名称:制造霜实验材料:水、冰、食盐、深色搪瓷杯、温度计实验过程:①先倒上半杯冷水,再加入适当的冰块,擦净杯子外壁上的水,测量杯内的温度;②在冰水中加入适量的食盐,食盐溶化后,再测量杯内的温度;③观察杯子外壁发生的现象。
实验现象:杯子外壁上有一层白色的小冰晶出现。
实验结论:水蒸气遇冷(0℃以下)凝结小冰晶,形成霜。
6、霜和露的条件有什么不同?水蒸气在0℃以上形成露,水蒸气在0℃以下形成霜。
新2024秋季小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热的传导:2 谁的传热本领强》教案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
•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不同材料传热能力的差异。
1.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对比实验,观察不同材料传热速度的差异。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释实验结果。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精神。
•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重点•理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
•掌握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材料传热能力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设计有效的对比实验,准确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运用所学知识合理解释实验结果。
四、教学资源•不同导热性能的材料(如金属棒、塑料棒、木棒等)。
•热水、温度计、护目镜、实验记录本等实验器材。
•相关的图片、视频或实物资料,展示不同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对比实验,观察不同材料的传热速度。
•讲授法:结合实验现象,讲解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分析原因。
六、教学过程1. 教学导入•展示不同材料制成的炊具和餐具图片,提问学生:为什么这些物品会使用不同的材料制作?•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材料传热能力的差异,并猜测哪种材料传热最快。
2. 新课学习(1)介绍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5分钟)•简要介绍导热性能的概念,即材料传递热量的能力。
•举例说明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差异,如金属、塑料、木材等。
(2)对比实验探究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15分钟)•设计对比实验:将相同长度的金属棒、塑料棒和木棒的一端同时浸入热水中,另一端用温度计测量温度变化。
•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材料传热速度的差异。
•引导学生注意安全事项,如佩戴护目镜、避免烫伤等。
(3)分析实验结果(10分钟)•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不同材料的传热能力。
•提问学生:为什么金属棒传热最快?塑料棒和木棒为什么传热较慢?•引导学生得出结论:不同材料的导热性能不同,金属是良好的导体,而塑料和木材是热的不良导体。
2022湘科版(2017)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热的传递1热传导教学目标∶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并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思想。
教学重点: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教学难点∶设计实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把金属勺放在热水中,过一会儿摸摸勺柄末端,会感觉到热,这个热是怎样米的?s∶热水的温度高,勺子温度低,热从热水传给了勺子,所以我们摸人柄末端时感觉到热。
S∶热从热水传给水中的了勺头,勺头温度高,勺柄温度低,热又从勺头传到匀柄中部,然后再传到勺柄末端,所以我们感觉到热。
2.问∶两个说法有什么共同之处?教师把两个汇报进行提升"热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是不是这样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
二、进行探究(一)探究活动一1.根据教师提供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证明"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2.学生汇报实验方案以及假设3.进行《给金属勺加热》的实验4.进行实验分析得出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5.结合图示,分析的出∶在一个物体上,热是从温度高的地方传到温度低的地方。
(二)探究活动二1.在两个物体间,热是怎样传递的?请同学们认识实验材料、方案、假设。
2.进行实验。
2谁的传热本领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通过"金属勺上热传递实验"和"冷热水之间热传递实验",学生知道热从物体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或者从温度高的物体传到温度低的物体。
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和抽象概括能力,并树立以事实为依据的思想。
第五单元解释与建立模型科学探究过程技能结构关系本单元在全套教材的科学探究过程技能学习与训练顺序中的位置①提出问题——②观察与测量——③排序与分类——④调查与预测——⑤解释与建立模型——⑥交流与质疑——⑦假设与实验——⑧拓展与应用单元概要分析一、本单元主要建构依据:课程标准中有较多内容与本单元有关,它们是单元构建的主要根据,排列如下:分目标之科学探究:能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合理的解释。
科学探究的具体内容标准:1.4 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解释。
2.2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2.3 能在总结证据的基础上,做出合理的解释。
能对数据整理过程中发现的冲突或矛盾之处进行分析和判断。
2.5 能运用语言、图、表等多种方式表达研究的过程和结论。
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解释是根据事实做出的分析、判断和推理。
建立模型是解释自己的思想和发现的方法。
模型包括图画图表模型、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
模型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
二、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解释和建立模型。
解释与建立模型之间是具有连带关系的,解释是模型的内容,模型是解释的形式。
1. 解释:科学探究中的解释区分为过程形态(思维过程)和结果形态(得到一种或多种解释),重点在前者。
两者涉及的具体问题是:第一,解释的前提是持续的、认真的观察,在观察中联结学生的已有经验、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
第二,解释中的思维不仅运用到基本的思维过程即分析与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具体化等,还运用到思维的各种逻辑形式即判断与推理(演绎、归纳、类比),甚至运用到更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觉察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假设、验证假设)。
所以,解释充满了理性色彩,闪耀着思辨的智慧光芒。
第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是解释中两种基本的探究范型,前者着重针对问题的数据特征,后者着重问题的特性描述。
苏教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体的司令部》知识点一、填空1、世界上最复杂的“机器”是(大脑)。
2、脑的质量约1400克,大脑的质量占脑重的(80%),约1120克。
3、大脑的大小和形状像(两只并拢的拳头)。
4、大脑的表面像(核桃),有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可增加大脑皮层的表面积。
5、大脑的软硬像(豆腐);颜色是(淡粉红色)的。
6、大脑有管理人的(感觉)、(运动)、(说话)、(情绪)、(记忆)、(分析)、(推理)等功能,所以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
7、大脑对人体的管理,是一种(交叉)的关系。
即(左脑)支配(右侧)身体的运动,(右脑)支配(左侧)身体的运动。
8、人的大脑中,(左脑)偏重于管理(语言)等功能,如语言、书写、数学、逻辑;(右脑)偏重于管理(空间概念)等功能,如音乐、绘画、情感、技艺。
9、保护大脑的方法有:①充足的睡眠;②加强体育锻炼;③全面均衡的营养;④保持欢快的情绪;⑤不吸烟、不酗酒;⑥逗着玩不能打脑袋;⑦运动时保护头部。
10、人睡眠不足时,会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思维反应不灵敏)等症状。
11、(大脑)和(脊髓)合称为(神经中枢)。
12、大脑是是高级神经中枢;(脊髓)是(低级神经中枢),可完成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
13、(神经)分布于(人的全身),有(传递信息)的作用。
14、从脑发出的(脑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头部和内脏);从脊髓发出的(脊神经),主要分布在人体的(躯干和四肢)。
15、传入神经(又称感觉神经)负责把信号从身体的各个器官传递到神经中枢;传出神经(运动神经)负责把信号从神经中枢传向身体各处。
16、人接受信号并作出反应的的过程是(接受信号——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作出反应)17、(眼)、(耳)、(鼻)、(舌)、(皮肤)是人体的重要感觉器官;分布在这些器官里的(神经)将接受到的各种刺激产生的信号传入(大脑),人就有了各种(感觉)。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提纲第五单元密切联系的生物界第18课光合作用1.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由绿叶制造的。
2.绿叶中含有很多叶绿体,每一个叶绿体都是一个小小的“绿色食品加工厂”。
3.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可以把根吸收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同时释放出氧气。
叶的这种作用叫作光合作用。
4.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利用光合作用原理提高产量的方法?答:合理密植、增加二氧化碳浓度、延长光照时间。
5.(1)【实验步骤】①选一株绿叶植物,在黑暗处放置24小时。
目的是耗尽叶片内原有的淀粉。
②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用黑色不透光的纸片遮住,将绿色植物放在阳光下。
③几小时后,将叶子摘下,放入锥形瓶中,加入酒精,使叶子完全浸入酒精中,用棉花堵住瓶口。
④将锥形瓶放入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
⑤当叶片变成黄白色时,取出叶片,用清水漂洗。
在叶片上滴加碘液,再用清水漂洗,观察叶片颜色的变化。
(2)【常考问题】①叶片的哪部分变成了蓝色?答:叶片未遮住的部分变成了蓝色。
②这部分为什么会变成蓝色?答:未遮住的部分产生了淀粉,淀粉遇到碘会变蓝。
③这说明了什么?答:绿叶在阳光照射下能产生淀粉。
(即绿叶能进行光合作用。
)第19课生物的栖息地1.列举你所知道的生物的栖息地:湿地、海底、森林、草原。
2.栖息地为生物提供了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食物等基本需要。
生物需要适宜生存的栖息地。
3.很多动物没有固定的居住场所。
白天活动累了,夜幕降临,它们会找个宁静的、气候环境较好的地方休息、睡眠。
有的动物活动范围较小,有一个比较固定的栖息地。
4.怎样保护生物的栖息地?①健全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你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②减少环境污染;③加强环保宣传。
第20课食物链1.人们把动物、植物之间的这种食物联系叫做食物链。
2.食物链从植物开始,到凶猛的食肉动物终止。
植物是生产者,各种动物都是消费者。
3.食物链包含一系列物质和能量的传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动物通过食物获取它们生存所需的营养物质和能量。
五年级科学(上)第五单元复习题
一、填空。
1.解释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做出的说明。
2.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
为了做出正确的解释,需要有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模型方便我们解释(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
4.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它们是科学家长期(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并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二选择。
1、下列对苹果的表述中,(④⑤⑦)属于解释,(①②③⑥)属于观察到的事实。
①闻起来有异味②捏上去发软③苹果表皮渗出了水④苹果变坏是因为温度太高⑤苹果表面细菌在繁殖⑥室温有30℃⑦苹果变坏是因为被捏来捏去
三连线。
毕达哥拉斯物体像镜子那样反射射向它的光
柏拉图光由物体发出,照射到物体上反射到眼睛
亚里士多德通过发光物体发出的光来看见东西
阿尔哈曾眼睛发出不可见的光接触物体
托勒密太阳光与我们眼睛内部发出的光先混合
四简答。
1、什么是解释?
答:解释就是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合理地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事物之间的联系,或者是事物发展的规律。
2什么是模型?
答模型方便我们解释那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内部构造、事物的变化以及事物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