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2
《登高》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阅读《登高》,完成6~8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
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略)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话)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使快弹数曲(快:快速)D.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选出对上一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登高》习题及答案【部编版高一上册】班级:姓名:【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洁身自好(hǎo)C.萧.条(xiāo)人才济.济(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他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而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4.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5.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登高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对课文语句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这两句运用反衬、夸张的表现手法,极言ft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A.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这两联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法。
下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相互呼应,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把诗人的忧思表现得既深且广,可见构思的精巧。
)B.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此句是对琵琶声的侧面描写,渲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C.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两句是直接抒情句,作者借千里的烟波浩渺的暮霭来表现自己的愁苦,一为自己前途茫然而愁,更为离开了爱人而愁。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2.下列加横线的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回:回来)画图省识春风面(省:省略)B.凡六百一十六言(言:话)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C.以手抚膺坐长叹(坐:坐下)使快弹数曲(快:快速)D.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艰难苦恨繁霜鬓(苦:极)3.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 “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出神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分别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4.选出对上一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A.首联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登高杜甫练习题附答案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 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 _____ 描写,整句属于 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 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 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 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 ________ ,感情更加 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登高》同步练习一、基础检测1.文学文化常识填空杜甫,字,自号,是唐朝伟大的主义诗人,被后人尊为“ ”。
其诗多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被誉为“ ”。
诗风,体裁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
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啸哀B.无边/落木/萧萧/下C.百年/多病/独登/台D.潦倒/新停/浊酒/杯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4.本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营造了怎样的意境?5.理解性默写(1)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2)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3)诗人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本诗对此直接描述的句子是:,。
(4)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西阁夜① 杜甫恍惚寒江暮,逶迤白雾昏。
山虚风落石,楼静月侵门。
击柝②可怜子,无衣③何处村。
时危关百虑,盗贼尔犹存。
【注释】①大历元年(776),诗人移居夔州,在西阁居住过一段时间。
②击柝,敲梆子巡夜。
③《诗经·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江上初夜景色,颔联描绘山上夜里见闻,动静结合,景色相映成趣。
B.前两联“暮”“昏”着眼于时间,“风”“月”着眼于景物,富有层次感。
C.本诗善用修辞,如“白雾昏”“风落石”用了比拟手法,使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D.尾联直抒胸臆,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但诗人仍关注时局,心忧百姓。
《登⾼》课后练习附答案解析《登⾼》课后练习答案⼀、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全都正确的⼀项是()A.凋.伤(diāo)渚.清(zhǔ)霜鬓.(bìn)B.暮砧.(zhān) 千载.(zài) 峥嵘.(róng)C.猿啸.(xiào) 憔.悴(qiáo) 朔.漠(sù)D.省识(shěnɡ) 潦.倒(liáo) 浊.酒(zhuó)项,“砧”应读“zhēn”,“载”应读“zǎi”;C项,“朔”应读“shuò”;D项,“省”应读“xǐnɡ”。
2.对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当的⼀项是()A.渚清沙⽩鸟飞回...(鸟⼉飞回巢)B.⽆边落⽊萧萧..下(树叶被风吹落的声⾳)C.万⾥悲秋常作客...(这⾥指到处漂泊,居⽆定所)D.百年多病独登台(年暮垂⽼)项,“鸟飞回”是指鸟⼉盘旋着飞翔。
3.对《登⾼》⼀诗的理解有误的⼀项是()A.⾸联写诗⼈登⾼的见闻。
诗⼈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了⽣动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法与⾸联不同。
如果说⾸联是⼀幅⼯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幅写意画。
诗⼈抓住典型的景物——⽆边落⽊和滚滚长江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诗⼈点明诗旨。
诗⼈登⾼望远,⽆边的落⽊,不尽的江⽔,联想到⾃⼰漂泊万⾥,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尾联交代了⾃⼰的近况,也是对⾃⼰⼀⽣穷困潦倒的本源的总结。
其中,“艰难”既指国家动乱的时世艰难,⼜指诗⼈⾃⾝处境的艰难。
项,“抒发了怨天尤⼈的牢骚”之说不正确。
4.阅读《登⾼》⼀诗,完成下⾯的题⽬。
⾸联两句中,“渚清沙⽩鸟飞回”既有“渚清沙⽩”这样的①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②描写,整句属于③的写法。
⽽“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采⽤的是④的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⑤的声态,“滚滚”写出了⑥⽓势,这两句意境更加⑦,感情更加。
2 登高同步练习(含答案解析)8.2 登高一、单选题1.下列对杜甫《登高》的理解和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A.首联开门见山,格调高亢,气势恢宏,境界阔大,情感悲凉。
描绘景物,远近高低,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描绘了一幅以冷色调着势的峡江秋景图。
B.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的感怆,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C.颈联从纵、横两面着笔表现感情,从时间到空间,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
尾联归结到时世艰难,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
D.杜甫《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凄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
2.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渚清(zhě)猿啸(xiào)萧萧(xiāo)B.霜鬂(bìn)不尽(jìn)浊酒(zuó)C.祠堂(cí)作客(zuò)艰难(nàn)D.潦倒(liáo)浊酒(zhuó)杜甫(fǔ)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风急天高猿哮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B.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C.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D.艰难苦恨繁双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4.对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A.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陆地)B.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树叶被风吹落的声音。
C.万里悲秋常作客万里:这里指离家万里,到处漂泊,居无定所。
D.潦倒新停浊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⑴《登高》这朵诗苑奇葩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杰作。
_______千余年来,凡读此诗的人无不拍案叫绝。
⑵严武病逝,杜甫痛失挚友,孤苦无依,抱病弱之躯,漂泊江湖,_______异乡,心境凄苦异常。
⑶李白擅长夸张,如“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_______时间上的故意缩短,形象地表现出迟暮之年的到来,不知不觉,竟在早晚之间。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三杜甫诗三首登高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以下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潦.倒〔liáo〕多财善贾.〔gǔ〕传.记〔zhuàn〕杳无音信....〔miǎo〕B、双鬓.〔bìng〕前后相属.〔zhǔ〕伺候..〔cì〕明哲保身〔hǎo〕C、萧.条〔xiāo〕人才辈出〔jì〕静谧.〔mì〕博闻强识.〔zhì〕D、混杂〔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稳操胜券.〔quàn〕2、以下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临摹度假作客家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浊酒旋律涣然冰释鞠躬尽悴,死然后已C、呼啸寂寥要言不繁人为刀俎,我为鱼肉D、协迫邂逅穷困潦倒老骥伏枥,志在千里3、选出以下诗句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风急天高猿啸哀高:高远B、渚清沙白鸟飞回渚:水中小洲C、无边落木萧萧下萧萧:象声词,风吹落叶的声响D、百年多病独登台百年:一百年4、杜甫的«登高»一诗,被人称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古今七言律诗之冠〞,请选出对其对仗了解不当的一项〔〕A、首句〝风〞〝天〞〝猿啸〞区分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拍感。
B、颔联的对仗十分精工。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愈加笼统化,沉郁悲凉的对句入迷入化。
C、颈联的〝万里〞〝百年〞和上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照应的作用。
D、颈联表现感情,〝万里〞〝百年〞区分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
5、选出错误的一项〔〕A、杜甫字子美,客籍襄阳,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B、杜甫诗抒写团体情怀,往往严密结合时势,思想深沉,境界宽广,有剧烈的社会理想意义。
C、杜甫诗深上天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进程,后世称为〝诗史〞。
D、杜甫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著名作品。
6、对«登高»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首联,勾勒出一幅秋天肃杀的现象,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凄楚。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病,潦倒新停浊酒杯。
1、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其中风、渚,天、沙,猿啸、鸟飞,对仗工整。
B. 颔联“萧萧”“滚滚”使“无边落木”“不尽长江”更加形象,景象萧瑟、阔远。
C. “常”极言诗人客居他乡之久,抒写思乡情切;“独”突出孤独无依,处境艰难。
D.“悲秋”二字是诗眼,前四句抒发登台所感的悲情,后四句描写登台所见的秋景。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的“风”“天”“猿啸”分别与下句的“渚”“沙”“鸟飞”对仗,读来富有节奏。
B.尾联的“繁霜鬓”对“浊酒杯”,能使读者在深沉重浊的韵调之中,体味出诗人颠沛流离的痛苦心情。
C.全诗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相互照应。
但落笔的角度相同,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
D.本诗对偶工稳,音调铿锵,琅琅上口。
尾联两句的对偶给人以一种神清目爽整饬对称的美感,在抑扬有致的韵调中,表达出诗人需要抒发的感情。
3、诗歌的前四句描画出一幅深秋____________________的画面,后四句触景抒怀,渗透出诗人____________的心境。
4、首联两句中,“渚清沙白鸟飞回”既有“渚清沙白”这样的______ 描写,也有“鸟飞回”这样的_____ 描写,整句属于_________ 的写法。
而“哀”字写猿啸声哀,但也微微透露出作者愁苦的思绪,这里采用的是_______ 写法。
颔联两句中,“萧萧”写出了____________的情态,“滚滚”写出了____________ 的气势,这两句意境更加________ ,感情更加___________ 。
整首诗充分体现了杜甫__ ___ 的风格。
5、首联写了哪些景景的特点如何,给人怎样的感受其作用是什么
6、这首诗的首联用了什么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请作分析。
7.请分析诗中“无边”“不尽”两个词语的妙处。
8、宋代罗大经指出《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联诗含有八层意思,你能读出几层意思来试作简要分析。
(课本P39第三题)
9、根据“艰难苦恨繁霜鬓”句,联系杜甫的身世遭遇,你认为杜甫的“艰难苦恨”包含着哪些寄寓
10、应如何理解颔联的“木”“江”这两种景物(5分)
《登高》参考答案: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晚年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苦难后双鬓已长满了白发,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1、D 2.C”落笔角度相同”不对
3、空阔浩渺愁苦悲凉
4.静态描写;动态描写;动静结合; 寓情于景;秋风扫落叶的声态;大江东去的雄迈气势;雄浑开阔;慷慨低沉苍凉悲痛;沉郁顿挫。
5、风急-冷天高-人渺小、孤独猿啸-哀鸟飞回-孤独。
诗人登高看到的是一幅肃穆凄怆、肃杀悲凉、空旷辽阔的秋天景象: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鸣,凄切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不尽长江,汹涌澎湃,奔腾而来。
写出了登高见闻,渲染烘托出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后文抒登高所感、写内心之愁做铺垫。
6、这两句从秋风、高天写到江水、沙洲,俯仰结合,视野高远阔大;猿猴哀啸,飞鸟回旋,秋水清湛,沙洲灰白,动静相映,声色并茂,气韵生动。
六种景物构成一幅苍茫寥廓的秋江山水图。
7、“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的声音,长江汹涌的场景,更能让人在景色中品味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
与下联“万里”“百年”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
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答出一点即可。
8他乡作客,一可悲;经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当此重九节,没有任何饮酒等乐事,只是去登台,五可悲;亲朋凋零,孤零零地独自去登台,六可悲;身体健旺也还罢了,却又是扶病去登,七可悲;而这病又是经常的多种多样的,八可悲;光阴可贵,人生不过百年,如今年过半百,只落得这般光景,九可悲。
3,包含着:对个人病困潦倒生活的深沉感叹;对终生壮志难酬的激愤与哀怨;对祖国多灾多难现实的忧愁与焦虑;对人民艰苦命运的关切。
9、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10、木:由木及人、生命短暂。
江:时间无穷,更显人之渺小、生命之短。
注释1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
2、明妃: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3、尚有村: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古迹之意。
4、一去句:昭君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紫台:犹紫禁,帝王所居。
江淹《恨赋》:“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
”朔漠:北方沙漠,指匈奴所居之地。
5、画图句:意谓元帝对着画图岂能看清她的美丽容颜。
6、环佩句:意谓昭君既死在匈奴不得归,只有她的魂能月夜归来,故曰“空归”。
应上“向黄昏”。
环佩:妇女装饰品,指昭君。
7、千载两句: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相传汉武帝以公主(实为江都王女)嫁西域乌孙,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因昭君事与乌孙公主远嫁有类似处,故推想如此。
又《琴操》也记昭君在外,曾作怨思之歌,后人名为《昭君怨》。
作胡语:琵琶中的胡音。
曲中论:曲中的怨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