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史—7PPT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4.89 MB
- 文档页数:12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一编关于中国新闻传播史的逻辑元点与研究范式一、逻辑元点1、“新闻”:中国新闻史新闻的定义:(1)1943年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提出,“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2)1961年范长江在《记者工作随想》中则称,“新闻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的事实。
”这里的“新闻”,不仅指一种文体,而是包容新闻体制、新闻思想、新闻媒体、新闻人员、传播内容、新闻事业、传媒产业等在内的泛称。
1、“传播”:中国传播史传播:信息的交流与分享。
2、“新闻事业”: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事业:传播新闻信息为主的舆论机构及其活动的总称。
专业人员和专门机构的出现是新闻事业产生的最主要的标志。
3、“新闻传播”:中国新闻传播史新闻传播:指的是人际间,团体内直接或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的,对于新近事实的信息及意见的相互传受过程。
简言之,新闻传播就是传递与接受新闻信息的行为与过程。
二、研究范式1、本体范式(1)特点从新闻事业自身特点出发,描述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过程,揭示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规律。
(2)历程A、源起——戈公振《中国报学史》(1927年商务印书馆)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是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的第一个标志性成果。
这本著作在学术上的崇高地位,不仅在于该书汇集、考证了大量的史料,为中国新闻事业史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史料基础,还在于它全面、系统地梳理与描述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发展脉络,并据此作出了明确的历史分期:官报独占时期——外报始创时期——民报勃兴时期——报纸经营时期。
这种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在解放以后中断,被后来的研究者有意无意地摒弃。
惜乎!B、回归——黄瑚《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2002年复旦大学出版社)作者试图探索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的历史规律,使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分期能够建立在中国新闻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作者提出自己的中国新闻事业史的历史分期:近代报业开创时期(1815—1845年)——外报垄断时期(1845—1895年)——民族报业勃兴时期(1895—1911年)——新闻事业职业化与多元化时期(1911—1927年)——新闻事业两极对峙时期(1927—1949年)。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7.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共产党的报刊1.中共中央机关报刊(1)《向导》《向导》是中共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1927年5月迁至武汉,7月停刊,共出版201期。
蔡和森、彭述之、瞿秋白先后担任主编,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罗章龙、赵世炎等是主要撰稿人。
《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指导,分析形势,指出帝国主义侵略和军阀统治是造成中国混乱局面的根源,也是导致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通过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蔡和森蔡和森(1895—1931)是《向导》的首任主编,在该刊上发表了许多文章。
蔡和森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他的文章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党的纲领和政策。
他于1925年冬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至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
(3)《新青年》季刊和《前锋》月刊《新青年》季刊于1923年6月15日在广州创刊,瞿秋白主编,1924年12月出版第4期后休刊。
1925年4月复刊,原定为月刊,实际上成为不定期刊,1926年7月出版第5期后终刊。
以宣传马列主义理论为基本任务,基本内容有:介绍马列主义的有关著作和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经验;从理论上论证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和主张;参加“科学与人生观”的讨论,宣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前锋》于1923年7月1日在上海创刊。
瞿秋白主编,原定为月刊,实际未能按期出版,1924年2月1日出版第3期后停刊。
它的基本任务是通过对中国与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分析,宣传中国共产党的纲领和主张。
第七章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与党营新闻事业的发展第一节国民党新闻统制制度的建立及其特点一、新闻统制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中国国民党是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政党。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改组为共产党人可以个人身份参加的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的蒋介石集团在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下,于1927年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并迅即在南京另立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
接着,国民党内的汪精卫集团以及其他派系也相继背叛革命,同南京国民党中央和国民政府合流。
以蒋介石集团为核心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打着孙中山及其三民主义的招牌,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利益,实行国民党的一党专政。
因此,人们习惯于将南京国民政府称之为国民党政府,将其统治的地区称之为国民党统治区。
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相应,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思想与政策也开始形成并不断发展。
1928年,国民党提出了“以党治报”的方针,要求国统区所有的新闻事业,包括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都必须接受国民党的思想指导和行政管理。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为了对付日益发展的进步新闻宣传活动,国民党统治集团大量汲取了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法西斯主义的新闻思想与经验,以进一步严密控制新闻界。
一是效法法西斯主义的“国家至上”的原则,利用民族危机,大肆鼓吹和提倡“国民”、“国家”、“民族”等抽象观念,进行所谓的“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凡是反对国民党的新闻宣传,一律以危害“国家”、“民族”利益为由予以取缔与镇压。
二是加强新闻界自身的控制力量,利用新闻的力量来实行所谓的“科学的新闻统制”(引自国民党中央宣传委员会新闻科报告《本党新闻政策之确立与发展》,载《新闻宣传会议记录》,1934年3月),“科学的新闻统制”按照法西斯主义的原则改造新闻事业,将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和非国民党的新闻事业统筹规划、统一管制。
中国新闻史一、中国古代新闻传播的萌芽:在中国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有两种:1、金石碑刻: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2、写经修史:经史堪称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经是科考的惟一法定标准书目;史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二、露布:A、中国古代的手写新闻B、是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C、战国时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具有军事新闻性质。
D、露布称得上是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E、后世农民起义中所用的旗报、牌报等均为其演变产物。
三、邸报性质:中国古代官报的通称时间:中国古代报纸的产生至迟不晚于唐代。
内容: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
臣僚的奏、疏。
其他信息。
(军事信息、社会新闻等)意义:中国最早的报纸,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的之一。
四、邸报的发展:1、唐朝:进奏院的长官由地方委派,不受朝廷管辖。
2、宋朝:宋太宗下令取消了各地在京设立的进奏院,改为上都进奏院,官员由中央统一任命。
3、元朝:邸报是否中断是个疑问。
4、明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5、清朝:通政司——六科——提塘。
但其中的提塘,已经明确地分为了“京塘”和“省塘”。
五、邸报的价值:在当时:传播信息,尤其是政治信息,传达皇命,统一官吏思想,制约舆论,维护封建专制组织;六、非法民报——小报:性质: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民间私自发行的非法报纸。
内容:与邸报一样,主要登载皇帝的谕旨诏令,大臣的奏议、章疏、官吏的升迁任免等。
时间:约产生于北宋,盛于南宋。
意义:时效强,,打破了官报的垄断地位。
七、合法民报——京报:时间:明朝末年。
内容:与邸报无甚差别,但它也偶有一些自己采写的新闻,其中有少量的社会新闻。
特点:完全脱离朝廷官报的系统公开发行。
性质:中国新闻史上最早的合法的非官方报纸。
具有某些大众传播工具的性质。
是我国古代报纸发展的最高形式。
八、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的办报活动:近代报刊时间:从鸦片战争前夕到1860年代鸦片战争之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澳门等地共出版了六种中文报刊。
方晓红《中国新闻史》笔记第一章古代新闻传播的产生与演进第一节.古代新闻传播活动1. 在中华民族传统的传播形式中,最具影响、传播信息通道最长的是:㈠金石碑刻1 金石碑刻是指镌刻在金属青铜器具和石碑或山石上的金文和石刻文字。
金文又称钟鼎铭文。
钟鼎文信息量更为集中,信息保存的时间更长。
主要作用是为了传播。
2 石刻与秦汉以后取代了金文在传播史上的地位。
原因是它不仅具有金文的优势,还具备了金文没有的取材方便、价值较低、大小随意且便于传播的诸多优点。
另外石刻的功用也渐趋扩大:首先歌功颂德的对象不限于帝王:其次石刻的内容也极其广泛,不限于赞颂。
㈡写经修史中国自古以来重视经史,他们是维系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
1 讲经及注经自古就是传播学术文化的主要形式。
2 史学在中国的地位仅次于经学。
从《尚书》到《史记》,到《明史》,到《清史稿》,中国的史学文字记载从未中断。
史学既是中国知识文化之源,又是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2.“露布”——古代军事长官发布战报的手写新闻形式。
1 早在战国时代已经出现,那时的露布是指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官文书。
2 魏晋南北朝时期,露布不加封检、公开发布的方式不变,传播的内容主要用于宣传战绩和发布捷报,即具有了军事新闻的性质。
3 露布的书写方式及传递形式,能保证其在当时的条件下,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传播,因此,露布可以称得上时效性强、传播广泛的一种新闻传播方式。
3.邸报:中国古代官方报纸的通称。
名称起源于“邸”。
“邸”是我国古代地方政府机关在京城设置的办事处。
邸报的产生最迟不晚于唐代。
4.邸报的内容及其意义邸报的内容大致有以下几方面:1 皇帝的起居言行、皇帝的谕旨2 官员的升迁、任免、赏罚3 臣僚的奏、疏④其他信息。
包括一些军事信息。
明代始,也出现过一些社会新闻类信息。
邸报所载信息来源主题是官方的,其渠道是自上而下的,因此它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报纸。
但它又不同于官方文件,对各级官府没有法律上的约束力。
中国新闻传播史1.世界上第一份中文报刊:马礼逊,米怜《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补充:a,《蜜蜂华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葡萄牙文)报纸b,《杂闻篇》马礼逊,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2,定本制度:所谓“定本”,是根据进奏官采集来的各种发报材料,经本院监官编好,送请枢密院或当权的宰相们审查通过后产生的‘‘邸报”样本。
进奏官们必须根据这一样本进行发报。
3.1919,徐宝璜《新闻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著作。
4.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刊物:5.1931年10.23日在上海成立的《中国新闻学研究会》是我国第一个研究无产阶级新闻学的学术团体。
6.《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斯诺7.反映陕甘宁边区的情况的通讯录《塞上行》(中国的西北角,西北近影,陕北之行)的作者:范长江8.《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报纸,1900年1.5日创刊于香港。
9.《民报》同盟会的机关报,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
10.1918年成立于北京的新闻编译社创办人是11.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主办的报纸中最有影响力报纸是《新华日报》1938年10.26出版,至1947年2.28日被国民党当局封闭。
12.1919年7月14日,湖南省学联刊物《湘江评论》在长沙创刊,毛泽东为主编和主要撰稿人。
《湘江评论》“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
毛泽东为创刊号撰写创刊宣言及长短文二十余篇,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进行揭露和抨击。
13.《天津学生联合会报》1919年7月21日在天津创刊,天津学生联合会机关报,周恩来任主编。
对开大张日报,有时发行号外。
《天津学生联合会报》设有“主张”、“时评”、“新思潮”、“新闻”、“国民常识”、“函电”、“文艺”、“翻译”等8个栏目。
其宗旨是:宣传新思潮,报道与评论国内外时事和全国学生运动,指导革命青年学生的反帝反军阀的斗争。
14《.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家宣扬资产阶级政治改良主义思想的报纸,也是中国人自办成功的最早的中文日报,宗旨是:“变法自强”,它的创办人和第一主编是我国近代著名报刊政论家王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