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行政区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经济特区的比较
- 格式:docx
- 大小:16.26 KB
- 文档页数:2
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区别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终结性考试答案简要分析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答: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只限定于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自治地方的行政级别跟其它非自治地方一样,只是名称上有所不同,分别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相当于非自治地方的省、市、县三级;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行政地位的顺序组成,如广西壮族自治区、临夏回族自治州、岫岩满族自治县等;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区域界线的划分、名称的组成,由上级国家机关会同有关地方的国家机关,和有关民族的代表充分协商拟定,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报请批准。
特别行政区行使的权力不同于普通地方机关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
特别行政区是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但与其他一般行政区域不同,它实行高度自治,依照法律的规定享有立法权、行政管理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特别行政区通用自己的货币,财政独立、收入全部用于自身需要,不上缴中央人民政府,中央人民政府不在特别行政区征税。
(1)目的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是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行的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制度;特别行政区自治是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赋予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的制度。
(2)适用区域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民版族自治地方;特别行政区自治的适用区域是港、澳等地区。
(3)自治程度不同。
特别行政区的自治程度要高于民族区域自治。
(4)法律依据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的依据是《权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自治的依据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三区的区别是:(1)三区设立的目的不同。
①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②我国在“一国两制”下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③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2)三区设立的地区不同。
①经济特区是指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地区。
②特别行政区是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大陆统一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③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的行政区域,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三区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①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②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三区享有的权限不同。
①经济特区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②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此外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可以自行处理某些有关的对外事务。
③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如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等等。
2、三区的联系是:(1)三区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立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
(2)三区设立都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高一历史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试题答案及解析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
这座城市是A.汕头B.厦门C.珠海D.深圳【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深圳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迅速从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一座现代化城市,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故选D。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经济特区2.下列某城市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这个城市又是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
A.上海B.厦门C.广州D.汕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基础知识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广州、厦门、福州、厦门、宁波和上海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被迫开放的五个通商口岸;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是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所以答案选B。
【考点】近代史·中国近代城市·厦门3.西方舆论评价:这一“开放行动”是新中国35年来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行动”是指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C.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D.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抓住题干时间信息“新中国35年”,即1984年,结合对外开放的相关知识可知,1984年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故D项正确;ABC项与时间不符,故排除。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4.当今上海“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的状况已经一去不复返。
这主要是由于()A.长江三角洲的开放B.上海完成住房制度改革C.上海城市交通的改善D.20世纪90年代以来浦东的开发【答案】D【解析】1990年,浦东开发成为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步骤。
中国现代史易混知识点辨析作者:陈竹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4年第05期中国现代史知识点多,且其中不少知识点的内涵相当丰富(有些知识点看似相近,内涵却有着较大区别);个别概念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难度较大,容易产生混淆(这一方面缘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不够透彻;另一方面是由于之前的知识结构不清晰,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了干扰),在有些问题上容易反复出错。
为了帮助学生辨明误区,笔者把这些易混知识点整理出来,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大家对照排查、突破难点,对中国现代史形成完整、准确的认识。
1.知识点: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
易混点:误以为是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其列为施政方针。
辨析:“共同纲领”在1949年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并未被列为施政方针,而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中才被列为施政方针。
2.知识点: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
易混点:误以为是新中国的成立。
辨析:新中国成立后至1956年,中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任务是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三大改造的完成才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知识点:新中国的统一。
易混点:误以为西藏和平解放后新中国就统一了。
辨析:西藏和平解放只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因为沿海很多岛屿尚未解放,港澳台问题尚未解决。
4.知识点:西藏农奴制度的取消。
易混点:误以为是西藏和平解放时取消的。
辨析:西藏农奴制度不是在西藏1951年和平解放时取消的,而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西藏民主改革完成后取消的。
5.知识点:中国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
易混点:误以为是朝鲜战争爆发。
辨析:中国抗美援朝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介入朝鲜战争,威胁到中国的安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中国政府派兵援助。
6.知识点:新中国的土地所有制。
易混点:误以为土地改革后,新中国土地所有制变成了公有制。
辨析:土地改革是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变成农民土地所有制,但二者都是土地的私有制,不是公有制。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与特别行政区的异同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是我国政治制度中两个重要的实践探索。
两者在实质上都是为了保障并促进中国多民族共同繁荣和稳定的发展。
他们各自具有独立的特点,下面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民族区域自治和特别行政区的异同。
一、定义与性质上的异同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我国边疆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特定地域内,为保障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权益,实行少数民族自治的行政制度。
特别行政区是指我国特定地域内,依照法律设立的具有行政权力和高度自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
从定义上看,民族区域自治更加倾向于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力与权益保障,而特别行政区更多地涉及到行政权力和自治权的结合。
二、法律依据上的异同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依据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该法规定了民族区域自治的目标、条件、范围、权力和职责等,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础性法律。
特别行政区的法律依据是《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这两个基本法明确了特别行政区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享有的高度自治权,保障了“一国两制”的原则。
三、权力和职责上的异同民族区域自治由自治机关行使行政、立法和审判职权,享有自主管理的权力,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区实际的自治条例。
自治机关的官员由少数民族担任,保障了少数民族在自治地区的代表性和话语权。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权力由特别行政区实行,拥有独立的立法、行政和司法权力,可以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法律。
特别行政区的行政长官由选举产生,确保了本地区有选举产生的首长管理。
四、制度特点上的异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在于充分尊重民族权益,通过“统一与自由相结合”的原则,实现了中央统一领导和地方自治的有机结合。
民族区域自治的实践积累了一系列适应当地民族特点的经验和方法。
特别行政区制度的特点体现在“一国两制”,实现了特别行政区的高度自治和保障。
特别行政区的实践对于我国推行现代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中国的行政区划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土面积第三大的国家,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民族文化。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发展国家,中国将其领土划分为不同的行政区域。
本文将介绍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并详细讨论中国的省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划和县级行政区划。
一、省级行政区划在中国,省级行政区划是最高级别的行政区划单位。
目前,中国共有23个省(包括5个自治区和2个特别行政区),每个省都由省长领导,并设有省级政府。
省级行政区划通过人口、地理位置和历史因素的考虑而形成,并在国家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地级行政区划地级行政区划是一级行政区划单位,位于省级行政区划之下。
中国目前设有333个地级行政区,包括四个直辖市、22个省会城市、2个计划单列市和285个地级市。
地级行政区划一般由市长或市政府主导,并在本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事务上负责。
一些地级行政区划还可以设立经济特区或开发区,以吸引国内外投资并促进经济发展。
三、县级行政区划县级行政区划是中国行政区划中的最低一级单位。
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地级市辖区、县、自治县、市辖区和自治旗,目前共有2833个县级行政区划。
县级行政区划的行政管理主要由县长和县政府负责,并在本地区的基层政府和服务提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县级行政区划还可以设立乡、镇和街道办事处等基层行政单位,以更好地管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
中国的行政区划在许多方面也受到历史、地理、民族和经济条件的影响。
在中国的不同地区,还存在着一些特殊的行政区划,如民族自治地区、边境地区和经济特区等。
这些特殊行政区划在保护少数民族权益、边境安全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结起来,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涵盖了省级、地级和县级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行政政府和官员负责管理和服务本地区的居民。
这种行政区划体系为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方式,也为全国各地的协作与合作提供了平台。
专题02 地图、历史图片类选择题【类型解读】此类选择题往往通过地图、历史图片中的关健信息解题,一方面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考查学生运用地图、历史图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类选择题的设问,多依据地图、历史图片考查相关史实,或进一步深入考查相关史实的背景、原因、影响、作用等。
【答题指导】解答此类问题,可从如下方面思考分析:第一,仔细审读题干,找到问题切入点。
解答此类试题不要被地图、历史图片的丰富信息所吸引,一上来直奔地图、历史图片,必须要首先仔细审读题干,明白问题的指向,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带着问题从地图、历史图片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地图、历史图片中包含的信息非常丰富;不仅包括其本身,也包括题干对它们进行的文字说明以及名称、来源等,尽量做到图文并重,提炼出完整的信息。
第三,把获取信息与所学知识相结合。
在准确提炼出地图、历史图片中信息的基础上,再以教材内容为依托,弄清地图、历史图片的含义及其所包含的隐性知识,形成对它们的完整认识,最终以确定正确答案。
【题型一】地图类选择题【典例分析】从1980年开始,我国陆续设置了一些“特区”。
如图的四个“特区”中,与其他三个性质明显不同的是()A.澳门 B.深圳 C.汕头 D.厦门【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地图右下角的图例可知,A处的澳门是特别行政区,B、C、D处的深圳、汕头、厦门都是经济特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特别行政区,实行的是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实行的都是社会主义制度。
故选A。
【提分秘籍】一.澳门回归祖国1.问题由来:16世纪以后,澳门被葡萄牙逐步占领。
2.经过:(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联合声明;(2)1999年12月20日,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建立澳门特别行政区。
二.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区别和联系【变式演练】1.读下图,该示意图反映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事件?()A.武昌起义 B.南昌起义C.北伐战争 D.秋收起义【答案】C【解析】解决本题首先要关注题干示意图中的关键信息“地点”和“人名”;进而由地图中的地点“广州”、人名“孙传芳、吴佩孚、张作霖”为切入点进行思考分析。
羁縻府州、民族区域自治、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和联邦制的比较2012.5.24羁縻府州——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选修四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东突厥部众约十万人归附唐朝后,唐太宗允许他们一部分人迁到中国内地,大部分仍居原处,唐朝在那里设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职可以世袭。
此后,羁縻府州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唐朝在周边地区共设置几百个羁縻府州。
】1、概况:唐代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的一种带有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机构。
由少数民族首领充任刺史或都督,并允许世袭其职。
还有财政上的自主权,但必须接受唐代在地方设置的最高行政机构都护府的监领。
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方针,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2、设置情况:唐时包含羁縻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共约八百多个。
由中央任命各族首领为都护、都督、刺史、县令。
3、影响:政治上:大大拓展并维持了唐朝的疆域。
经济上:促进了各民族经济的交流和发展。
文化上:各民族相互学习,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民族区域自治——基本政治制度【必修一新中国民主政治制度建设】1、概念: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由当地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地区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2、设置情况:中国民族自治地方,按其行政区划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等。
3、过程:A 1949年9月《共同纲领》明确规定B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5月1日,呼和浩特) (第一个建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955年10月1日,乌鲁木齐)广西壮族自治区(1958年3月15日,南宁)宁夏回族自治区(1958年10月25日,银川)西藏自治区(1965年9月9日,拉萨)(最后一个)C 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3、主要内容:第一,它必须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范围内,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明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知道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理解“一国两制”的方针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能够用事实说明我国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懂得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以实际行动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教学重难点:重点:1.认识我国新型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重要性。
2.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难点:1.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2.我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原则和立场。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渲染气氛,问题引出本节课的课题——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PPT展示少数民族服饰,让学生猜猜是哪个民族的?(从而导入新课)教授新课:(一)有关民族的问题:1.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板书)教师提问:除汉族以外还有哪些民族?请举例。
学生回答:满族、朝鲜族、哈萨克族……(我国有56个民族)教师展示关于少数民族占人口数量的比例资料,并提问:少数民族的含义是什么?与学生一起探究得出结论: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由于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人口相对比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2.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板书)通过展示少数民族分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讨论继而教师提问:我国少数民族分布的特点是什么?(教师亦可做相关的解释,从而学生得出结论:大杂居,小聚居)3.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板书)教师提问:世界上的多民族国家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不同的制度模式,那么我国采取什么模式呢?请同学们自学,看书一会回答。
(学生自主阅读,然后教教师提问)学生:建立自治区,采取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教师图片展示提问分别有哪些自治区域?学生: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教师做进一步的解释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和重要性。
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有什么异同?《法律基础》考试试题及答案参考答案1: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三者的异同:(1)概念的比较①经济特区,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划出一定的区域,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策,用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实行优惠的办法,以便更好的吸引和利用外资的特定区域。
②民族自治地方,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在国家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民族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由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行政区域。
③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领土范围内,根据宪法、法律设立的、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具有特殊法律地位,并实行特别社会制度的行政区域。
(2)设立目的、社会制度、法律制度和权限范围的不同之处①设立目的的比较。
经济特区是为了更好地实施对外开放和更好的吸引、利用外资而设立;民族自治地方是为了聚居的少数民族依法行使自治权,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而设立的行政区域;特别行政区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祖国统一而设立。
②社会制度和法律制度的比较。
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地方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实施宪法和全国统一的法律、统一的司法制度;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除基本法以及基本法附件所列出的全国性法律,其他全国性法律不在特别行政区实施,特别行政区原有法律基本保留。
③权限范围的比较。
经济特区有权在经济上实行特殊的政策和管理体制;民族自治地方除行使一般地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的职权外,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自治权,根据本地方实际情况贯彻执行国家法律、政策,根据当地民族特点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特别行政区实行高度自治,除国防、外交由中央统一管理外,享有立法权、行政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
(3)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别行政区的相同点三者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内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领导的一级地方政权,都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设立。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三区的区别是:(1)三区设立的目的不同。
①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②我国在“一国两制”下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③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2)三区设立的地区不同。
①经济特区是指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地区。
②特别行政区是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大陆统一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③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的行政区域,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三区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①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②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三区享有的权限不同。
①经济特区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②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此外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可以自行处理某些有关的对外事务。
③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如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等等。
2、三区的联系是:(1)三区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立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作者:王敏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9年第10期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按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设立的自治区域。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地方,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实行区域自治民族的人民自主地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制度。
特别行政区是指在我国版图内,根据我国宪法和法律设立的,具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和高度自治权,实行特别的社会、经济制度,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行政区域。
经济特区是指主权国家或地区在对内对外经济活动中,为了实现特定經济目标而开辟的实施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和特殊经济政策的区域。
1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特别行政区、经济特区的不同点。
(1)设立的目的不同。
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为了解决民族问题,即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事实上的不平等,促进各民族的大团结和共同繁荣。
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设立经济特区是为了适应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引进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2)设立的根据不同。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是根据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依据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传统和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而设立的。
特别行政区是依据“一国两制”的构想,在尊重世界与中国历史、现实的基础上而设立的。
经济特区是根据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需要而设立的。
(3)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按照“一国两制”构想,我国在港、澳、台设立的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保持不变。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和经济特区则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4)享有的权限不同。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即除外交和国防事务由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台湾将享有更多的自治权。
民族区域自治地区的自治权是一种地方权力,包括制定并执行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经济建设事业的权力,管理地方财政的权力,自主管理和发展本地方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的权力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导学案第12课民族大团结【学习目标】1.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依据、原因、含义、确立的过程;通过《民族区域自治示意图》,知道我国民族自治区的分布;通过研读相关史料,知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
(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2.通过研读相关史料和教材内容,了解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背景、民族政策;知道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给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
(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激发学生维护民族团结的历史责任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意义,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措施。
◆学习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的原因,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原因。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夯实基础课前阅读课文正文,参考学习目标,独立标识提纲并勾画重点后填空、熟记所填内容:知识点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1)各民族形成了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的民族分布特点。
(2)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2.含义(1)在国家统一领导下,民族聚居的人口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
(2)在自治区域内,由__________当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3.法律依据(1)1949年,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确定;(2)______ ,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
4.实施情况(1)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
(2)全国已经先后建立了_____________、广西、宁夏、西藏5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5.地位:是我国的一项________________。
6.意义(1)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
简要分析我国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区别简要分析我国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区别?简要分析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区别?参考答案1:一、确立的时间、地区不同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区是在1947 年成立的dao 内蒙古自治区,然后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正式确定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截至1998 年,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先后共建立了5个自治区、30 个自治洲、120 个自治县。
全国有44 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在少数民族杂散居住地区还建立了1200 多个民族乡;而特别行政区的建设较晚,1990 年 4 月和1993 年 3 月制定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确定了特别行政区制度。
1997 年7 月 1 日和1999 年12 月20 日,我国对香港、澳门恢复行使主权,建立了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将来台湾与大陆和平统一后也将建立特别行政区。
二、确定设立的法律依据不同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北京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上制定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正式确定的。
而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在1982 年12 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中规定的: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
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所以它们设立的法律依据是不相同的。
三、设立目的不同设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解决单一制国家结构形式下的民族问题,处理好事民族之间的关系,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自身的特点,实现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内部地方性事务的权利;,而设立特别行政区制度是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运用和平方式解决遗留问题,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所以两者设立的目的就完全不同。
四、社会制度不同。
社会制度不同是民族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与的根本区别。
民族自治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 年不变。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
1、三区的区别是:
(1)三区设立的目的不同。
①我国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②我国在“一国两制”下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妥善解决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③设立民族自治区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2)三区设立的地区不同。
①经济特区是指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地区。
②特别行政区是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大陆统一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③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自治的行政区域,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3)三区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
①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②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4)三区享有的权限不同。
①经济特区不享有自治权,只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②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除外交权和国防事务权外,享有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等,此外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可以自行处理某些有关的对外事务。
③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如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等等。
2、三区的联系是:(1)三区都是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设立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都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
(2)三区设立都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团结,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经济特区、特别行政区、民族自治区的比较
1、区别是:
①设立三“区”的目的不同。
我国设置经济特区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扩大开放,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一国两制”下设立特别行政区是为了解决港澳台问题,使中国的统一大业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也向世界提供了一个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范例。
民族自治区的设置是为了解决我国的民族问题,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从而捍卫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共同利益。
②三“区”的地域不同。
经济特区的指我国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岛等地区。
特别行政区是指“一国两制”下的香港、澳门以及将来回归祖国的台湾等特定地区。
民族自治区是指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目前我国民族自治区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③三“区”的社会制度不同。
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民族自治区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特别行政区是在“一国两制”付诸实施后相当长时间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统一主权的国家里,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实行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
④三“区”的“特”不同。
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特殊”的管理体制。
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包括行政管理权、立法权、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经中央人民政府授权可以自行处理某些有关的对外事务。
民族自治区享有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民族自治权。
2、相同点是:
三“区”的设置都是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的,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统一行使主权的地方行政区域,都是我国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受中央人民政府管辖,与国家的关系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都不具有独立主权的性质,它们的实施都有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祖国和平统一,有利于巩固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