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
- 格式:doc
- 大小:132.00 KB
- 文档页数:5
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地理教案详解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2.掌握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地球公转: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旋转一周的运动,完成一周大约需要356.26天,约为1年。
地球公转是地球天文学中重要的基本运动之一。
2.什么是黄赤交角:黄赤交角是指地球自转轴和公转轨道法线的夹角,其值约为23.5度。
由于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不垂直,因此导致地球的季节和气候的变化。
3.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1)地球公转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热量分布不均匀,不同地区的气温、降水等天气现象也会随之变化。
在季节变换时,地球公转使得不同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从而导致季节的变化。
(2)黄赤交角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公转后得到阳光的面积和时间。
当地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高时(夏至),地球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低(冬至),当地球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高时(夏至),地球北半球的太阳高度角最低(冬至)。
黄赤交角还影响了各大洲的气温和降水的分布。
三、教学方法:1.探究式教学: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对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小组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多媒体课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进行动态展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这两个概念的实质。
四、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展示太阳、地球的运动轨迹,让学生了解太阳、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引起学生对地球公转和黄赤交角的兴趣。
2.探究(1)地球公转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日晷、经纬仪等仪器,让学生感受地球公转的影响。
另外,可以通过视频播放和讲解,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地球公转的过程和影响。
(2)黄赤交角通过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感受黄赤交角对气候和季节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公转教案教室:郭碧荣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掌握地球公转的概念、轨道、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特点及成因;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及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本节课内容的学习,认识到事物之间联系推导的过程,并且在往后的学习中学会独立分析某一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和静止是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
二、重点、难点分析重点: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周期、轨道、速度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难点: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导入问:我们已学完地球的自转,问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有哪些?答: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速度。
用PPT一一解答讲解回忆。
承转:我们知道,地球的运动是一种复合运动,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不停地绕日公转。
刚刚我们回忆了地球自转的一些特征和规律,那么地球的公转有什么规律和特点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板书:地球的公转)二、新课讲授这节课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二是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我们先讲第一个方面,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板书)1、地球公转的概念(板书)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以太阳为绕转中心围绕太阳转动。
2、公转的方向(板书)问:第一节我们讲到的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
结合第一节讲的八大行星运动特征之同向性来讲。
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板书)3、公转的周期(板书)1恒星年(真正周期),1回归年(板书)黑板上画图示意一恒星年是如何得来的,1回归年先按下不表,等讲完二分二至后再回过头来讲。
4、公转的轨道(板书)椭圆轨道,近日点1月初,远日点7月初(板书)讲解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日地距离是会改变的,近日点在1月初,远日点在7月初。
那么日地距离会改变,那么日地之间的引力会改变,那么公转的速度也会有大小变化,从而引出下面要讲的公转速度。
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高一必修一地理黄赤交角教案:一、教学设计思路及教学过程分析在高一地理上册中,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难点在“地球的运动”,而要讲清楚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带来的地理现象,就一定要精心设计“黄赤交角”这一部分关键教材的教学方法,以求突破难点。
(一)“黄赤交角”概念的教学第一,采取启发诱导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第二,观察地球仪,充分读图和画图,使学生获得感性直观的体验。
“黄赤交角”概念本身比较抽象,又涉及到学生到高二立体几何才学的二面角,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因此教学导入时先让学生对熟悉的地球仪再行观察,学生发现地球仪的地轴是倾斜的;然后让学生观察课本上的“黄赤交角立体示意图”,教师做适当的说明:地球自转,有赤道平面;同时绕太阳公转,其公转轨道平面称为黄道面;从图上看出这两个面并不重合,有一个夹角,即黄赤交角,这个角比较稳定,目前的数值是23°26′。
紧接着师生一起画出黄赤交角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加深对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关系、黄道面和赤道面的关系、地轴与黄道面的关系(可由图上看出黄赤交角与地轴轨道倾角之间互余的关系,并通过简单的计算,得出其交角为66°34′)等诸多关系的认识。
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上“地球公转示意图”,注意地轴在公转过程中的指向(学生很容易发现地轴的倾斜角度始终不变),于是得出地球公转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特征:公转过程中始终保持黄赤交角不变。
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和思路,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分析,最后的结论是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求证而得出的,这样就改变了概念教学中老师常用的灌输法和强调学生机械记忆的方式,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理解了知识点,并且学会了方法,锻炼了能力。
(二)“黄赤交角的影响分析一”的教学第一,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保持思路的连贯性;第二,读图、用图和画图依然是这部分内容的训练重点,可以将极抽象的知识具化和简化,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
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
3.掌握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知识导引一、地球的自转1.绕转中心:地轴,其空间位置基本稳定,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2.方向:自西向东。
3.速度角速度:除极点外各地均为15度/小时,极点为0。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极点为0。
4.周期自转一周需23时56分4秒,为一恒星日。
一昼夜为24小时,为一太阳日。
地轴是穿过地心和南北极点的连线,是人们假想的一条轴,地轴的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因此在地球上看来,北极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几乎是不动的,而且北半球各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地理纬度(南半球看不到北极星)。
二、地球的公转1.绕转中心:太阳。
2.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也是自西向东。
4.速度平均角速度约为59′/天,平均线速度约为30千米/秒。
变化错误!5.周期:一年,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公历的平年为365日,北回归年短约0.2422日,所余下的时间约为四年累计一天,于第四年加于2月,使当年的历年长度为366日,这一年就为闰年。
闰年的计算方法:公元纪年的年数可以被四整除,即为闰年;被100整除而不能被400整除为平年;被100整除也可被400整除的为闰年。
三、黄赤交角1.产生地球自转——赤道平面。
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2.度数:约为23.5°,等于回归线的度数。
3.意义: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其运动规律为错误!我们通常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认为是匀速运动,在一个回归运动周期里,太阳直射点南北往返移动的纬度距离为23°26 ′×4=93°44′,据此可估算出其平均速度约为每月8个纬度,或者约每4天1个纬度。
探究点一地球自转的一般特点[核心归纳]1.自转轴(地轴)自转的绕转轴为地轴,是通过地心连接南北两极的假想轴,其北端延长线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即地轴的空间位置和指向是始终不变的。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过渡]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1、了解地球运动自转和公转的一些基本特征:方向、周期、速度、公转的轨道、黄赤交角,目的是为了分析地球运动的意义2、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的过程及其原因。
3、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4、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产生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5、能够判断晨线和昏线,准确地画出二分二至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掌握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方法,学会分析昼夜长短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过程与方法:能够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发现地理问题,如发现厦门正午太阳高度在冬季与夏季差异明显,并与他人合作探究该现象的形成原因,能用适当方法手段表达、交流自己的学习体会和见解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教学重点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包括:昼夜更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更替、五带划分等。
其中除了地转偏向力,其它都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角速度与线速度,时差的计算、日界线、地转偏向力、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
课时安排:第1课时:复习初中的经纬线知识,讲授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第2-3课时:学习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时间差异、地转偏向力第4-5课时:学习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形成黄赤交角,从而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周年变化,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在日照图上分析晨昏圈在球面的变化以及昼夜弧长与昼夜长短的关系;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四季的产生与划分。
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一般特点,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生:(根据老师提问分别回答)师:(学生回答的同时,对应表格中的每个空格逐个投影显示答案)师:昼夜的更替、时差的产生、四季的变化,都是因为地球运动的结果,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研究地球的自转能带来哪些地理意义。
第四讲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一、考点、热点回1、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速度、周期等特征。
2、掌握黄赤交角的概念,含义及其影响。
3、理解并掌握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二、要点释义1、地球公转的特征(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2)方向:地球公转方向为自西向东。
(3)周期:1恒星年,即365天6时9分10秒。
(4)速度:随公转位置而变化。
①一月初,公转速度最快,近日点,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冬半年。
②七月初,公转速度最慢。
远日点,太阳直射北半球,南半球冬半年。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1)黄赤交角(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一般状况(以北半球为例)。
①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
②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
二分、二至日的昼夜长短状况。
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①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降低。
②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和五带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导致太阳辐射既有时间的变化,也有空间的分异。
②三、难点考点、方法探究考点一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在公转过程中,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运动规律见下图。
2.黄赤交角变化带来的具体影响3.黄赤交角对气候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则太阳始终直射赤道,不会有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就不会形成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4.黄赤交角变化对四季五带的影响若黄赤交角为零,地球上将不存在四季的更替现象,也不会出现五带。
[规律方法]图解黄赤交角及其影响理解黄赤交角的变化带来的影响,关键是理解几种数据间的关系。
如下图:(1)(2)(3)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和计算昼夜长短的变化是地球运动的重要地理意义之一,突破此考点应主要抓住“三看”:1.昼夜长短状况——看“位置”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昼夜长短状况。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课 时 教 学 流 程课 时 教 学 流 程教 师 行 为学 生 行 为【导入】阿布·辛拜勒神庙是古埃及第十九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约公元前 1304—公元前1237)建造的大型岩窟神庙。
3 000 多年前的神庙设计者精确地运用多学科的知识,把神庙设计成为一年中只有拉美西斯二世生日(2 月21 日)和登基日(10 月 21 日)的清晨,太阳光才能从神庙大门射入,穿过 60 多米长的庙廊,照到神庙尽头拉美西斯二世的石像上。
人们把这一奇观发生的时日,称为“太阳节”。
思考:1. 计算拉美西斯二世生日至春分日、秋分日至登基日的天数,你有何发现?2. 太阳节奇观的出现,与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入射角度密切相关。
想一想,在每年的 2 月 21 日和 10 月 21 日这两天内,太阳照耀石像的时间是否会持续很久?【承转】如此奇观的产生是自然原因还是人类的奇迹,带着疑问让我们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自主学习一】地球公转基本特征概念:地球绕太阳运行。
1. 公转方向: 2. 公转周期: 3. 公转速度 4. 公转轨道:【讲解】近日点与远日点地球公转轨道上离太阳最近的点叫作近日点,距太阳 1.471 亿千米;离太阳最远的点叫作远日点,距太阳 1.521 亿千米。
每年 1 月初,地球经过近日点,公转速度较快;每年 7 月初,地球经过远日点,公转速度较慢。
1. 与自转方向一致,自西向东2. 周期:恒星年:365 日 6 时9 分10 秒3. (1)平均角速度=360°/365天6时9分10秒≈59′/天。
(2)平均线速度约为 30 千米 / 秒 4.公转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教师行为学生行为开普勒第二定律与地球公转速度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也称等面积定律,指的是太阳系中太阳和运动中的行星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活动】春分点和秋分点把地球公转轨道等分为两部分;通常年份,北半球夏半年(自春分日至秋分日)的日数是186天,冬半年(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的日数是179天;造成这种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设问】地球经过近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值隆冬,天气偏冷;而地球经过远日点时,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当盛夏,骄阳似火。
地球公转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的说课稿地球公转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的说课稿一、说教材:1.说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是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也就是说既要分析昼夜交替和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这些现象的成因,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当然,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运动的规律。
因此,教材都讲述两种运动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和周期等特点,之后再分析它们各自所产生的地理意义。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进行比较。
这节教材内容的组织和表述有以下特点:①注意了与初中学科相同知识点的连接。
②注意用图表来说明问题。
③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期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本课时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的第一部分,是基础、是铺垫。
短短七行正文、三行阅读、两个彩图,表达了两个内容:地球公转的特点、黄赤交角的形成与影响,其中,黄赤交角承上启下,为公转的地理意义打下伏笔,不能一带而过,也不可盛装浓抹。
2.说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特点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3.掌握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1-14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2.通过图1-15明确黄赤交角的位置、大小及其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二、说教法由于有些内容抽象,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1.设疑导学法2.归纳推导法3.多媒体动画演示法4.作图法三、说学法1.阅读法2.画图法3.讨论法4.亲自参与法5.练习法四、说教学程序1.说导入:从生活实际出发,提出三个问题: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最短,什么时间最长呢?在一年之内你的影子什么季节最短,什么季节最长呢?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3>.为什么美国的圣诞老人穿棉袄,而南非的圣诞老人却穿背心呢?用设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和黄赤交角
岳阳市岳州中学苏湘波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
2.掌握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特点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3.掌握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地球公转轨道示意”图,了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
2.通过“黄赤交角示意图”,明确黄赤交角的位置、大小及其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教学重点: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公转速度的变化规律
黄赤交角的影响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大小及其影响
教具:多媒体课件、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方法:直观法(演示、观察),实践法(实验、练习等),讨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经常发现一些有意思的地理问题,比如下面的问题,你是否注意过,又是否想过为什么呢?
1.你观察过自己在太阳底下的影子吗?一天之内什么时间最短,什么时间最长呢?在一年之内你的影子什么季节最短,什么季节最长呢?
2.放暑假和放寒假时,白天和黑夜一样长吗?
3.为什么美国的圣诞老人穿棉袄,而南非的圣诞老人却穿背心呢?
想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答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地球的公转这节内容吧。
板书:地球的公转
我们已经探讨了地球自转的规律。
而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绕日公转。
那么地球公转有什么样的规律呢?
师:请同学们看教材P20-21,注意在重要的地方作上记号。
学生看书
老师板书:一、地球公转的规律
师:问题1:什么是地球的公转?
生:地球绕太阳运动叫公转,其轴心时太阳
老师板书:1、概念:绕日运动太阳
师:问题2:地球公转的方向是怎样的?
生: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旋转。
从南极上空看,应该呈顺时针方向旋转。
老师板书:2、方向: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师:问题3:地球公转的周期是多长时间?
生:一个恒星年,长度为365日6时9分10秒。
板书:3、周期:一年
师:问题4: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太阳的位置在哪里?地球到太阳的距离是否变化呢?
生:地球公转的轨道为椭圆轨道。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是不断变化的。
因而有了近日点和远日点之分。
师:(简单介绍椭圆的基本特征:长轴,短轴,椭圆中心,焦点)指出近日点、远日点时间,注意与二至日的区别
师:需要注意是,远日点和近日点的位置与夏至日和冬至日的位置有明显的区别。
不能混淆远日点与夏至日的位置,也不能颠倒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
指导学生观察远日点和夏至日的位置、近日点与冬至日的位置并标在教材上。
板书:4、轨道:椭圆近1远7
师:问题5:地球公转过程中的速度有多快?又有什么变化规律吗?
生:59′/d,近日点最快,过近日点后越来越慢,到远日点最慢,然后又逐渐加快。
课件演示
板书:5、速度:59′/d,近快远慢
各位还有什么疑问吗?可以向老师或同学们请教。
课件展示-------引出黄赤交角
动画演示
展示黄赤交角
老师板书: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师:请思考,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分别为多少度?
学生回答
老师提醒注意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5︒;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师:板书知识结构,并请同学们看图说出黄赤交角的概念。
板书:1、概念:
师:地轴在空间北端指向北极星,并且在地球公转过程中保持不变,这样地球总“斜着身子”绕太阳公转。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球在公转轨道位置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会出现什么变化呢?
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太阳直射点? 课件展示:太阳光照图
师:平行的太阳光线照射到地球表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就是太阳直射点。
在图中的平行光线中穿过地心的那条光线为直射光线,它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
在地球公转图中连接日地中心的线为太阳直射光线,该线与地球表面的交点为直射点。
请学生完成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活动。
要求其他同学注意观察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详见课件说明) 学生讨论回答
板书:2、影响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师:我们看一下动画演示。
并请同学们观察二分二至时地球在公转轨道中的位置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1)方向是否相同?
(2)直射点南北移动的界线在哪里?
(3)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在哪条纬线上?过后它将向哪个方向移动? 多媒体演示动画:地球二分二至的位置和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观察后学生讨论回答。
生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是自西向东。
生2:太阳直射点的最北界线为北纬23.5°,最南界线为南纬23.5°。
生3:春分日(3月21日),阳光直射在赤道上,春分日过后直射点将向北移动,夏至日(6月22日)时移动到北纬23.5°,即北回归线上。
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秋分(9月23日)阳光直射赤道。
此日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到冬至日(12月22日)移到最南位置,太阳直射南纬23.5°,即南回归线,此后直射点再向北移,第二年春分日(3月21日前后)重新回到赤道。
老师在黑板上绘图:
自转
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23.5°
夏至
°S
0 °°N
师:我们把太阳直射点在赤道南北的这种周期性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其周期是365日5时48分46秒,就是我们前面学习的回归年。
请思考:元旦节、五一节、教师节、国庆节,太阳直射的半球位置和移动的方向。
学生回答,老师在图中标出相应的位置 请同学标出相应位置
师:我们初中学习了五带,还记得它们的界线吗? 学生回答,课件展示 板书:2>与五带的关系 师:(点击课件,展示黄赤交角示意图)如果黄赤交角发生变化,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有何变化?五带的范围有什么影响呢?
1.黄赤交角为0°?
2.黄赤交角为30°? 生:(学生分组讨论后,推举一人回答)
如果黄赤交角为0°,太阳直射点永远直射赤道,不再南北移动;…… 如果黄赤交角为30°,太阳直射点则在南北纬30°之间来回移动;…… 师:回答正确。
可见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成正比。
课件展示
还有什么疑问吗?
学有所获:总结一下
牛刀小试:
1. 如果黄赤交角缩小1度,则北半球( ) A. 热带、寒带范围缩小1度,温带范围扩大2度 B. 热带、寒带范围增大1度,温带范围缩小2度 C. 热带范围缩小1度,温带、寒带范围扩大2度 D. 热带范围扩大1度,温带、寒带范围缩小2度
2.读图思考:
若A 、B 、C 、D 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二分二至日,
A 为 日;
B 为 日;
C 为 日;
D 为 日。
寒带温带
热带五
带范围缩小扩大黄赤交角扩大缩小扩大
扩大缩小缩小A C
每年的6月7日~8日,是学子们要信心十足地走进高考考场,为社会、父母和老师交上满意答卷的不平凡日子。
据此回答3-4题。
3.这两天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和移动的方向( )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 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 D. 南半球,向南移动
4.高考这两天,地球公转到的位置在右面示意图中的 ( )
A.甲
B.乙
C.丙
D.丁
板书:地球的公转 一、地球公转的规律
1、概念:绕日运动 太阳
2、方向: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3、周期:一年
4、轨道:椭圆 近1远7
5、速度:59′/d ,近快远慢 二、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概念:
2、影响 1>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2>与五带的关系
自转 公转 赤道平面
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23.5°
冬至春分
夏至
秋分春分23.5°S
0 °23.5°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