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两种电荷
- 格式:docx
- 大小:215.96 KB
- 文档页数:12
《两种电荷》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课时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以下目标:1. 理解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正电荷和负电荷的区分。
2. 掌握电荷间相互作用力的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学会用实验方法验证电荷的性质和作用力。
二、作业内容1. 理论学习学生需认真阅读《两种电荷》课本内容,理解并掌握电荷的基本概念、性质及作用力规律。
2. 实验操作(1)准备实验器材:干电池、导线、小灯泡、验电器等。
(2)进行摩擦起电实验:用不同材料进行摩擦,观察并记录起电现象。
(3)使用验电器检验正负电荷,并记录观察结果。
3. 练习题完成以下练习题:(1)选择题:判断正负电荷的相互作用。
(2)简答题:解释摩擦起电的原理及现象。
(3)实践题: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验证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的规律。
三、作业要求1. 理论学习部分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做好笔记,课后认真阅读教材,确保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和规律。
2. 实验操作部分要求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认真记录实验结果。
3. 练习题部分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独立完成练习题,不得抄袭他人答案。
同时要积极思考,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进行自我检查和修正,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以下评价:1. 理论学习部分评价学生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掌握情况,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解释相关内容。
2. 实验操作部分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记录能力,以及实验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3. 练习题部分评价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态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给予学生综合评价。
五、作业反馈1. 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和不足,教师将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并指导其进行修正。
2. 针对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问题,教师将进行现场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和技巧。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知识点电荷是物质中的一种基本特性,它体现了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能力。
根据电荷的性质,我们可以将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
下面将介绍初中物理中与电荷相关的两个重要知识点:电荷的性质和电荷守恒定律。
一、电荷的性质1.电荷的量电荷的量用来描述物体带有的电荷的多少,通常用符号Q表示,单位是库仑(C)。
电荷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它们的量可以是整数倍。
2.电荷的性质(1)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同性电荷相互排斥,异性电荷相互吸引。
这是库仑定律的基本规律,它说明了电荷之间的作用力与电荷量的大小成正比,与电荷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电荷的守恒性:孤立系统中,电荷的代数和保持不变。
即在没有外部电荷的影响下,系统中总的正电荷量和总的负电荷量之和保持不变。
3.电荷的传递(1)电荷的导体和绝缘体:导体是指电荷能够自由流动的物质,如金属;而绝缘体则是电荷不能自由流动的物质,如塑料、木材等。
(2)静电感应:当一个带电体靠近未带电的导体时,导体上会感应出相同类型的电荷,导体两边会分别带上相同数量的异种电荷。
(3)摩擦电荷:当两种材料表面摩擦时,电子从一个材料转移到另一个材料上,产生了带电现象。
二、电荷守恒定律电荷守恒定律是描述物质中电荷转移规律的重要定律。
1.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电荷守恒定律指出,一个孤立系统中的总电荷量是不变的。
当一个物体失去电荷时,另一个物体将获得相同数量的电荷,即正电荷的代数和等于负电荷的代数和。
这是由于电荷无法随意产生或消失,只能通过转移来保存。
2.电荷守恒定律的适用范围电荷守恒定律适用于孤立系统,即系统中没有外界对电荷进行添加或移除的情况下。
在实际情况中,也可以通过控制外部的电荷转移来满足电荷守恒定律。
3.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举例(1)对于电路中的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在一个闭合电路中,电荷的量是不变的。
例如,当电源接通时,正极输送正电荷到电路中,而负极则吸收相同数量的负电荷,使得电路保持电中性。
初中物理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及对象1、教学任务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以“初中物理两种电荷”为主题,向学生传授电荷的基本概念,包括电荷的种类、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电荷在物体上的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够理解并掌握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了解电荷间的吸引与排斥规律,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相关现象。
2、教学对象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
经过之前的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对电荷的认识,培养观察、思考、分析物理现象的能力,同时激发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此外,针对初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的特点,本节课将采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掌握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知道自然界中只存在这两种电荷。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了解物体带电的原因,掌握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常见起电方式。
(4)能够运用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如静电、电荷在导体与绝缘体上的分布等。
(5)具备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能够进行电荷实验并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通过课堂讲解、实验演示、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全面掌握电荷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3)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4)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团队精神,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养成观察、思考、探究的好习惯。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电流
1、电流:自然界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当导体中的电荷沿一定方向移动时,导体中就会形成电流。
2、电流方向:人们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源外部,电流从电源正极流向负极。
3、电流用符号是I,国际单位是安培,简称安,符号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μA)。
1A=103mA,1mA=103μA
4、电流表:测量电流大小的仪表。
电流表的使用规则:
①如果电流表的指针没有指在“0”的位置,需要把指针要调节到“0”的位置;②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
③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④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
⑤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⑥读数时,视线应与表盘垂直。
5、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
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
0.1安。
专题06 两种电荷一、摩擦起电1、定义: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2、实质: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电子的转移)。
3、特点:互相摩擦的两个物体,必然带上等量的异种电荷。
一些物体被摩擦后能够带上电荷,因而能吸引轻小物体。
这种使物体带电的现象,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用绸子摩擦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正电荷;(2)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负电荷;(3)基本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三、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1)用途: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2)原理:利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四、导体和绝缘体(1)善于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溶液; (2)不善于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塑料等;(3)金属导体靠自由电子导电,酸碱盐水溶液靠正负离子导电;(4)导体和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换。
五、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位于原子的中心,原子核的半径比原子小得多,原子核的质量比电子大得多,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在原子核的引力作用下,在核外绕核运动。
典型例题用一根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相互排斥,由此可判定()A.小球一定带负电B.小球一定带正电点C.小球一定不带电D.小球可能带负电,也可能不带电解析: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用一根带负电的橡胶棒靠近一轻质小球,发现两者相互排斥,由此可判定小球一定带负电。
故选A答案:A针对练习1关于导体和绝缘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常情况下,液体都是导体B.非金属物质一定是绝缘体C.绝缘体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导体D.导体导电都是靠电子针对练习2下列微粒中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的是()A.电子B.原子核C.质子D.中子2、A解析:原子是有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电子绕着原子核高速旋转;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第一讲 静电基础知识一:一、摩擦起电:利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的现象。
二、 两种电荷:自然界中有两种电荷分别叫正电荷和负电荷。
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为正电荷。
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为负电荷。
三、原子的结构: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
四、 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知识拓展一:对摩擦起电的理解:1、 摩擦起电不是创造了电荷。
2、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
(物质是由原子构成,而原子是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核外电子构成,正常情况下正、负电荷中和对外不显电性,即为中性.由于外力的作用使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打破原来的正、负电荷量相等的平衡,使一个物体正电荷多余,另一个物体负电荷多余,导致物体带电)3、 摩擦起电使一个物体带正电荷,另一个物体必带负电荷且等量。
得到电子的物体带负电,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
基础知识二:一、带电体的性质:吸引轻小物体。
二、 验电器:1、 作用: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2、 结构:如图3、 使用方法:将检验物体放在金属球上,如果金属箔张开说明被检验物体带电荷,反之,不带电荷。
4、 工作原理:同种电荷互相排斥。
三、中和现象:正、负电荷互相抵消的现象。
知识拓展二:一、 判断物体带何种电荷1、 利用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和带电体的性质。
两个轻小物体互相排斥则两物体一定带同种电荷,两个轻小物体互相吸引则可能两个物体带异种电荷也可能一个物体带电一个物体不带电。
2、 由于摩擦而带电的利用摩擦起电的实质。
反馈练习1、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由于失去电子而带 电。
如图1所示,用这个玻璃棒靠近悬挂的气球,气球被推开,则气球带 电。
2、大量实验表明,物体相互摩擦所带的电荷只有 _______ 种,同种电荷相互 ______,异种电荷相互 _________.3、被甲材料摩擦过的乙棒与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相互排斥.则乙棒带电荷,是因为乙棒在摩擦过程中电子.4、用久的风扇扇叶上布满灰尘主要是由于风扇旋转与空气发生摩擦起电,带电体具有的性质.5、用在干燥的头发上梳过的塑料梳子靠近细细的水流,会吸引水流,这是由于梳子摩擦后的原因.当梳子靠近带负电的小球,小球被排斥,说明梳子带电.6、如图所示,将塑料绳一端扎紧,把绳尽可能撕成更多的细丝,用手从上向下捋几下,观察到细丝蓬散开来,是因为细丝与手摩擦后带上(选填“同”或“异”)种电荷而相互.7、把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轻质小球时,小球被吸引,则这个小球()A.一定不带电 B.一定带负电 C.一定带正电 D.可能不带电8、如图3所示,小杜同学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看到验电器的金属箔张开,在这个过程中()A. 玻璃棒和验电器都带负电荷B. 玻璃棒带正电荷,验电器带负电荷C.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产生了电荷D. 金属箔张开是因为同种电荷相排斥9、对原子结构的探究最早是从静电现象开始的。
初中物理电荷的知识点归纳在初中物理的学习中,电荷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理解电荷的相关知识,对于我们认识电现象、掌握电学规律具有关键作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初中物理中有关电荷的知识点。
一、电荷的定义与种类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它使物体具有吸引或排斥轻小物体的性质。
自然界中只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所带的电荷叫正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叫负电荷。
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这一规律在解释许多电现象时非常有用。
例如,两个带正电的小球会相互排斥,而一个带正电的小球和一个带负电的小球则会相互吸引。
三、电荷量电荷量简称电荷,用字母 Q 表示。
电荷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 C。
一个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约为 16×10⁻¹⁹库仑,这是一个非常小的电荷量。
四、使物体带电的方法1、摩擦起电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不同物质的原子核束缚电子的本领不同,当两个物体相互摩擦时,束缚电子本领弱的物体失去电子而带正电,束缚电子本领强的物体得到电子而带负电。
例如,用丝绸摩擦玻璃棒时,玻璃棒失去电子带正电,丝绸得到电子带负电。
2、接触带电一个不带电的物体与一个带电的物体接触时,电荷会从带电物体转移到不带电物体上,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
3、感应起电当一个带电体靠近一个导体时,导体内的自由电子会在带电体电场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使导体的两端出现等量异种电荷。
这种现象叫做静电感应,利用静电感应使导体带电的方法叫做感应起电。
五、验电器验电器是一种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仪器。
它的工作原理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当带电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电荷会通过金属杆传递到金属箔片上,使金属箔片张开。
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越大,说明带电体所带的电荷量越多。
六、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初中物理电荷的知识点总结电荷是初中物理中的重要概念,它是物质的一种基本性质,与电场、电流等概念密切相关。
本文将对初中物理中关于电荷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部分的内容。
# 电荷的基本性质1. 电荷的存在: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即正电荷和负电荷。
正电荷通常存在于带正电的物体中,如玻璃棒摩擦过的丝绸;负电荷存在于带负电的物体中,如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
2. 电荷的量子性:电荷的最小单位是基本电荷,所有电荷都是基本电荷的整数倍。
这意味着电荷的值是离散的,不能是任意实数。
3. 电荷的守恒定律: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是不变的。
即电荷不会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1. 库仑定律:两个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沿着两电荷之间的直线。
2. 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这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即同种类型的电荷(正电荷与正电荷,负电荷与负电荷)之间会产生排斥力,而不同类型的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之间会产生吸引力。
# 电场与电荷1. 电场的概念:电荷周围的空间存在一种特殊形态的物质,称为电场。
电荷在电场中会受到电场力的作用。
2. 电场线:为了形象地描述电场,引入了电场线的概念。
电场线从正电荷出发,指向负电荷,其密度表示电场的强度。
3. 电场强度:电场强度是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正电荷在电场中受到的力。
其方向与正电荷在该点受到的力的方向相同。
# 电荷的移动1. 电流的形成:当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时,就形成了电流。
电流的强度(电流大小)由单位时间内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荷量决定。
2. 串联和并联:在电路中,电荷的流动可以是串联或并联。
串联电路中,电荷沿着单一路径流动;并联电路中,电荷可以沿着多个路径同时流动。
# 静电现象1. 摩擦起电:两个不同材料的物体相互摩擦时,它们之间可以发生电荷的转移,导致物体带电。
2022年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两种电荷(选择题)基础知识(带答案)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1、在晴朗干燥的冬日里,如果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会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C.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D.梳头时,头发的毛囊会收缩答案B【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根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梳子梳头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被梳子摩擦过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故选 B.2、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用绝缘细绳悬挂,如图所示,已知丙带正电,则()A.甲、乙均带正电B.甲、乙均带负电C.乙带正电,甲一定带负电D.乙带正电,甲可能不带电答案D【考点】物体带电情况的判断.【分析】(1)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2)排斥的带有同种电荷,吸引的可能带有异种电荷,也可能带电体吸引不带电体.【解答】解:乙、丙相互排斥,说明乙、丙一定带同种电荷,丙带正电,则乙一定也带正电;甲、乙相互吸引,说明乙带负电或乙不带电.故选D.3、甲、乙两个带电的气球,悬挂在天花板上的同一个点上,静止时呈现如图所示情形.这两个气球带的是(选填“同”或“不同”)种电荷,其中甲球对乙球的力记为F1,乙球对甲球的力记为F2,可以判断F1 F2(选填“>”、“<”或者“=”)答案【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力作用的相互性.【分析】①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②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同时产生,同时消失.【解答】解:由图知:两个气球相互排斥,根据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知:两个气球都带电,并且带的是同种电荷;甲球对乙球的力F1与乙球对甲球的力F2,是一对相互作用力,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答案为:同;=.4、下列学习文具,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钢尺 B.塑料三角尺C.橡皮 D.透明塑料笔袋答案A【考点】导体.【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石墨、酸碱盐的溶液等.【解答】解:钢尺属于导体,塑料三角尺、橡皮、塑料袋都属于绝缘体.故选A.5、下列物质中通常情况下不属于导体的是()A.橡胶 B.铁C.陶瓷 D.塑料答案ACD【考点】导体.【分析】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有陶瓷、玻璃、橡胶、油等;导体和绝缘体没有绝对的界限.【解答】解:通常情况下,橡胶、陶瓷、塑料都属于绝缘体,铁是金属,铁属于导体.故选ACD.【点评】此题考查了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以及生活中常见的实例;生活中哪些物体为导体,哪些物体为绝缘体,属于识记的内容,比较简单.6、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C.梳子对头发有吸引作用D.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因带异种电荷而相互吸引答案B7、某同学手拿铜棒与丝绸摩擦起电的实验,则铜棒上()A.带正电B.带负电C.不带电D.能带电但不能确定带何种电荷答案C8、如图甲所示,验电器A带负电,B不带电.用带有绝缘手柄的金属棒把验电器A、B两金属球连接起来的瞬间(如图乙所示),金属棒中()A.电流方向由A到B B.电流方向由B到AC.有电流但方向无法确定 D.始终无电流答案B9、如图所示,两个用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在靠近时互相分离是因为;当把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靠近玻璃棒时,现象是,原因是.答案【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根据对摩擦起电知识的掌握分析答题,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答】解: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则两根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有同种电荷,所以互相靠近时,它们之间会发生互相排斥现象;用丝绸摩擦玻璃棒,玻璃棒带正电,丝绸带负电;用毛皮摩擦胶棒,橡胶棒带负电,毛皮带正电;摩擦后的毛皮与丝绸所带电荷电性相反,则它们靠近时会出现吸引现象.故答案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吸引.10、干燥的天气里,在阳光下用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越梳越蓬松,主要原因是()A.头发散失了水分后变硬B.由于摩擦起电,头发带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C.由于太阳照射和摩擦产生热而使头发膨胀D.由于梳子机械分离作用使头发彼此分开答案B【考点】摩擦起电.【分析】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叫做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是: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解答】解: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时,头发与梳子摩擦而起电;由于头发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越梳越蓬松.故选B.11、下列现象产生的原理与验电器制造原理相同的是 A.冬季梳头发时,头发随梳子飘起 B.冬季梳头发时,头发越梳越蓬松 C.电视机屏幕容易粘上灰尘 D.冬季脱毛衣时,毛衣发光并噼啪响答案B12、在晴朗的冬日,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会越梳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B.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C.头发对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D.梳头时,头发毛囊收缩答案C【考点】摩擦起电;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根据题中的现象结合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可作出选择.【解答】解:梳子梳头发,属于摩擦起电现象.被梳子摩擦过的头发会带上同种电荷,同种电荷互相排斥,所以头发越梳越蓬松.故选 C.13、运汽油的汽车都有一条铁链子拖地,它的作用是()A.发出声响,让过往车辆和行人注意B.通过它向空气和大地散热C.做为运油车的统一标志D.为防止汽油因振动摩擦起电,通过与地相连的铁链使罐带的电荷导入地下,从而避免造成危害答案D【考点】摩擦起电.【分析】汽油与油槽不断摩擦,会使汽油和油槽带上等量异种电荷.为了防止产生的静电造成事故,要把产生的静电用铁链导入大地.【解答】解:当汽车开动的时候,汽油与油槽不断摩擦,会使汽油和油槽带上等量异种电荷.由于汽车的轮胎是橡胶绝缘体,电荷不会传到地面,而是越积越多,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会使空气电离,发生放电现象,产生电火花,使汽油燃烧甚至爆炸.只有在车尾上装一根铁链,使油槽里的电荷通过铁链传到地面,才能避免事故,所以,在汽车上装有铁链拖在地上,是运输易燃物品的必要安全措施.故选D.14、将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后,上端打结,然后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希望做成如图的各种情形,其中无法完成的是()A.B.C.D.答案B【考点】物体带电现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本题主要用到摩擦起电和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的知识.此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解答】解:分别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等顺着细丝向下捋几下会使塑料包装袋撕成细丝带上不同的电荷;A.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与细丝带摩擦,使整个塑料细丝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A能完成;B.摩擦起电后,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异种电荷,它们应相互吸引,图B并没有表现出相互吸引的现象;若两束塑料细丝带同种电荷,它们应相互排斥,图B也没有表现出相互排斥的现象.故B不能完成,符合题意;C.用干燥的丝绸或毛皮的其中一种来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同一种电荷,而出现相互排斥的现象,故C能完成;D.用干燥的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两束塑料细丝,使它们带上异种电荷,而出现相互吸引的现象,故D 能完成;故选B.15、图中所示的物品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陶瓷盘B.不锈钢锅C.玻璃杯D.木铲答案B【考点】导体.【分析】根据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进行判断.常见的导体包括:人体、大地、各种金属、酸碱盐的溶液等.常见的绝缘体包括:塑料、陶瓷、橡胶、空气、玻璃等.【解答】解:A、陶瓷盘是制品陶瓷,是绝缘体.不符合题意.B、不锈钢锅是金属制品,是导体.符合题意.C、玻璃杯是玻璃制品,是绝缘体.不符合题意.D、木铲是木制品,是绝缘体.不符合题意.故选B.16、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属于导体的是()A.塑料瓶B.铅笔芯C.橡皮擦D.干燥的木桌面答案B【考点】导体.【分析】容易导电的物体是导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是绝缘体.根据导体和绝缘体的定义即可作出判断.【解答】解:B、铅笔芯容易导电,是导体,符合题意;ACD、干木材桌面、塑料瓶、橡皮擦都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不合题意.故选:B.17、把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与用橡胶棒摩擦过的毛皮相靠近,则会出现()A.相互吸引 B.相互排斥 C.无相互作用D.无法判断答案B【考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要判断毛皮与玻璃棒之间有无相互作用,就需要先判断毛皮和玻璃棒是否带了电荷.如果都带了电荷,还需要判断各是什么电荷,最后根据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得出答案.【解答】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的电荷是负电荷,则毛皮带的就是正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是正电荷.由于都带正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选项B是正确的.故选B.18、下列现象与摩擦起电无关的是()A.严禁用塑料桶装运汽油B.冬天摩擦双手使手暖和C.脱毛衣时看到电火花D.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变得蓬松答案B【考点】摩擦起电.【分析】根据以下知识分析答题:同种电荷相互排斥;两种不同物质组成的物体相互摩擦后,物体能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是摩擦起电.做功与热传递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解答】解:A、用塑料桶装运汽油,通过摩擦可以使汽油带电,容易发生危险,与摩擦起电有关;B、冬天摩擦双手使手变暖和,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手的内能,与摩擦起电无关;C、秋冬干燥季节,脱毛衣时会看到电火花,是摩擦起电造成的;D、在干燥的天气里,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头发与梳子因摩擦而起电.由于头发带有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越梳越蓬松,与摩擦起电有关;故选:B.19、摩擦起电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但是在公共场合有时候会引起事故,带来严重损失和损害,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如图是张贴在加油站内的一些警示标志,其中与摩擦起电有关的是()A.禁止放易燃物B.禁止梳头发C.禁止吸烟 D.熄火加油答案B摩擦起电.【分析】根据题中所给标志的含义结合需要张贴的环境进行分析.【解答】解:用塑料梳子梳头时会因为摩擦产生静电,会产生电火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故选:B.20、甲、乙、丙三个轻质小球,甲球排斥乙球,乙球吸引丙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B.甲、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C.乙、丙两球一定带异种电荷 D.乙、丙两球一定带同种电荷答案B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分析】根据带电体的性质和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可知:两个物体相互吸引,有三种带电情况:一个带正电,一个带负电;一个带正电,一个不带电;一个带负电,一个不带电;两个物体相互排斥,则都带同种电荷.由此入手分析即可确定甲乙丙三者的带电情况.【解答】解:(1)甲球排斥乙球,则甲、乙带同种电荷,故A错误,B正确;(2)乙球吸引丙球,丙有可能带异种电荷,也有可能不带电,故CD错误.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