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宝贝:根本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概念
- 格式:doc
- 大小:29.62 KB
- 文档页数:25
以痞子蔡的作品为例看网络文学的“草根性”作者:常翠岩来源:《青年文学家》2015年第21期摘 ;要:从蔡智恒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开始,网络文学以其非常明显的“草根性”在对于传统文学既继承又反叛的基础上开始占有越来越多的读者,而且也被更多的搬上荧幕,走入游戏,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对于网络文学特点的清晰梳理,有利于我们对于网络文学加以正确的引导,更大范围的参与到文学新的发展中,进一步促进文学的“自由”发展,实现文学作为“人学”终极目标。
关键词:网络文学;草根性;蔡智恒作者简介:常翠岩,西安培华学院,讲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1-0-02蔡智恒,一名台湾的水利专业的理工科男士,却在他的闲暇之余用一篇名为《第一次亲密的接触》的网络文学作品,一时激起千层浪。
成为网络文学走入华人视野的第一部作品,随后一发而不可收拾,《榭寄生》、《孔雀森林》等等作品也备受关注,甚至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而非中文专业出生,没有社会批判之类的道德教化功能,仅仅借助网络的这一新鲜的媒介,于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就成为众多年青人所熟悉,一个“轻舞飞扬”的美女,一个幽默风趣的“痞子蔡”就这样成为网络文学中的人物的典型形象。
于是乎网络文学就开始走入BBS、博客、文学论坛、在榕树下,这些网民聚集、发泄,虚拟的空间里,拥有越来越多的读者,尤其是年青的读者群。
那么痞子蔡的小说究竟具有什么魔力,具有什么特点,让众多网民们痴迷,本文就其小说的“草根性”来加以分析。
一、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的“草根性”。
这主要指痞子蔡一类的网络文学写手们非职业作家,而是所谓“白领阶层”的理工知识分子和在校大学生,如痞子蔡是工科研究生,邢育森是工科博士,安妮宝贝学的是经济学,并非以文字作为养家糊口的职业,而且没有职业作家那样的深刻的思想深度,也欠缺对社会批评的热情,只是利用文字的书写来发泄自己情绪,或者说是从一开始就以平民的姿态,以低于职业作家的门槛,成为钟情文学者的写手自我情感释放的手段,匿名的写手,很少现实利益的驱动,源于一种情感的真实,基于网络的虚拟,可以真性情的表现自我的喜怒哀乐,这种全民都可以参与创作的写作的“自由”,似乎实现了“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的梦想,但是也注定了网络文学的良莠不齐、使得“文学”几乎要被“网络”扼杀,被技术化,被粗鲁和谩骂取代。
谈安妮宝贝小说创作安妮宝贝是个倍受争议的作家。
一方面,她的粉丝很多,她的作品受到广大小资,青少年和城市白领的喜欢,作品极为畅销,风靡大江南北。
另一方面,对她的批评和质疑也很多,传统文学界依然少有专门的评论。
安妮宝贝的作品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迎合当下消费文化语境的通俗文学。
她的成名虽然与网络的传播作用有关,然而,她很早就离开了网络,作品也以传统线装书出版。
通过对安妮宝贝作品的深入细致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都市文学背后的精神沉思。
在这个意义上,安妮宝贝的文学创作为作远远超越了对都市欲望的书写,上升到追寻生命意义和精神价值的层面。
安妮宝贝作为一位由网络写作走红的作家,她的独特之处在于自我心灵最大程度的展示。
她只关注自己的心灵,固守住她最能把握住的内心世界,向人们传达她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她通过写小说来体验自己的人生,用丰富的阅历来充实自己的心灵,把这个过程中体会到的一切对于世界的理解作为她理解自我生命的支撑点。
她活着,用书写证明她的存在。
行走的脚步从未停歇,带着一个疑问出发,又带着另一个疑问归来。
她始终要让自己活在思考的状态中,去营造自己所构想的精神世界。
独立而又自由的生存空间才是她最大的追求。
我于两年前开始接触她的作品。
一个偶然的机会阅读她的长篇小说《二三事》,被其中精炼唯美的语言文字和深情伤感的思想感情深深吸引。
后读过她的《莲花》《告别薇安》《八月未央》及她的新作《春宴》。
虽然我本人特别喜爱她的文字,但也许是本身阅历有限,仍不能很透彻地理解她的作品,总有一些领域无法明了,一些境界无法触及。
本文我将简单地从小说分类,读者,精神内核,人物性格,写作风格及爱情观方面来谈一下安妮宝贝的小说创作。
一、小说分类因为安妮宝贝是从网络写作起步并且成名也与网络的传播有关,所以很多人仍把她的作品归为网络小说。
但是,她的小说不同于一般的网络小说,作品有着更深邃的内涵和更高远的价值。
她于1998年从网络开始写作,2000就离开了网络。
网络文学概念我认为,网络文学的概念包括以下几点: 1。
网络文学是网络时代在社会影响、读者需求等因素的促动下兴起并发展的一种新型文学样式,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前网民的阅读趣味和审美需要; 2。
网络文学是指借助于互联网而传播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小说或散文体裁作品,其中既包含着纯文学意义上的“虚构”,也涵盖了实际生活中所谓的“纪实性创作”; 3。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较,最大特征就是打破了地域限制和语言障碍,使得写作变成了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拥有一台电脑和一根网线即可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 4。
网络文学不同于报刊杂志等纸质媒介文学,它更多的是依靠广告收入来维持自身运营,这对于那些无法通过版税获取足够利润的网站来讲尤为重要,但另一方面又导致了部分内容低俗化倾向严重的作品出现,从而引起了公众对网络文学健康发展问题的关注。
2。
网络文学产业链条日益丰富,衍生出了诸如游戏改编权买卖、音乐唱片合约、图书出版、影视剧改编、漫画改编、动画改编等各类商业模式,甚至还催生出了专门提供给草根作家发表作品的原创文学网站—— 17k小说网。
3。
由于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宽带费用的降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接触到网络文学,他们将之称为“第四媒体”。
4。
网络文学正逐渐摆脱早期单一的娱乐功能,转而承担起更加复杂的角色,例如,许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受到观众热捧,极大地推动了网络文学市场的繁荣。
3。
网络文学已经走过了萌芽阶段,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未来必然会迎来高峰。
首先,网络文学本身存在巨大的潜力。
据艾瑞咨询预测, 2010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30亿元左右, 2011年则超过50亿元, 2012年将突破70亿元。
其次,网络文学的平台建设初见成效。
今天,网络文学的平台数量远胜于纸质文学,仅百度文库、豆丁网、榕树下三个平台的总计注册用户便近千万,每月独立访客达到1.8亿,浏览量达到1.6亿。
再次,网络文学的盈利模式趋于清晰。
以网络作家著称的安妮宝贝,在很短的时间内连续出版了两部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八月未央》,一部长篇小说《彼岸花》和一部行旅散文《蔷薇岛屿》,迅速走进畅销书作家的行列。
作为继琼瑶、亦舒之后内地版的“言情小说家”,安妮宝贝的作品大多围绕着城市男女爱情来展开叙述,在男欢女爱的情感世界里寄托一种与小资情调相伴随的人性的虚无和绝望。
安妮宝贝的作品风格反叛而阴郁,她文字中有暴力,有离别,有伤害,有无尽的绝望与空洞,但是清澈、简洁,有直指人心的纯粹与温暖。
从她的叙述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家的反叛与阴郁很大程度上是追求女性本体欲望的表达,在艺术上,她把“本我”推向前台,注重现实的表现,并对传统的道德观和文化提出质疑。
她小说中的女孩们清一色的富足,只穿棉布的衬衫和裙子,旧的牛仔裤,黑色T恤,光脚穿美丽的鞋子。
她们固执、低调、叛逆,像野生的植物。
这很大程度上符合作者的生活方式。
安妮“接受每一次充满激情的爱情,但不相信它,爱情只能带来安慰不能带来解脱。
每个人都是注定孤独的。
”作者的爱情观加诸在主人公身上,所以在她的小说里,我们找不到理想纯洁的爱情,她笔下的爱情都是无助而脆弱的。
生活对她来说,永远都是告别与流离失所,太多的苦难让幸福总是在远方。
她告诉我们,幸福是可以选择的,只是我们必须首先经历无尽曲折的道路。
1新小资情调虽然时下流行的小资一说,既不是社会学的阶层概念,也不是完全用经济收入来量定,更多的是指向一种生活的文化品位、情调和氛围。
跟红色革命时代所批判的小资产阶级式的多愁善感、脉脉温情有着血缘上的亲近关系。
但在新的时代语境里,也融入了商业时代大众消费的趋新时尚,成为一种标榜身份的自恋和炫耀。
所谓小资的男女大都感染着现代主义的流行病。
既对世界和爱情充满渴望和期待,又对世界和爱情心存怀疑和不信任。
这种矛盾的心理倾向在安妮宝贝的作品中得到格外明显的表现。
安妮宝贝的作品中的物欲或者说对物质的偏执,无疑增添了其作品的时尚感。
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六级)模拟试卷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题型有:1. 听力 2. 阅读 3. 书写一、听力第一部分听力原文:第一部分第1到15题,请选出与所听内容一致的一项。
现在开始第1题:1.小王和朋友在闲聊。
朋友问小王:“你弟弟最近好吗?”小王说:“住院了,他昨天受伤了。
”朋友很吃惊地说:“真糟糕!怎么回事?”小王说:“我们做游戏,看谁能把身子探出窗外最远,他赢了。
”2.深夜,睡着了的孩子又哭了起来。
怕打扰邻居的睡眠,父亲决定唱一段催眠曲哄孩子入睡。
刚开了个头儿,邻居就抗议了:“还是让孩子继续哭吧。
”3.科学证明,每天喝6杯水最为恰当。
不过,这6杯水并不是一起床就全部喝完,而是应该“早晨起来一杯水,上午上班后一杯水,上午下班前一杯水,下午上班后一杯水,下午下班前一杯水,晚上睡前一杯水”。
而且,水喝少了不行,喝多了也不行。
水喝多了容易导致水中毒,出现头昏眼花、无力、心跳加快等症状。
4.火车上,一名男子跑进车厢,着急地对其他乘客说:“隔壁车厢有一位女士晕过去了,谁带了威士忌?”乘客中很快有人拿出了威士忌。
这位男子接过来,喝了几大口,然后将酒瓶还给那个乘客,说道:“太谢谢你了,我这人看见女士晕倒就难受,现在好多了!”5.小张是一名消防员。
一次他救了一个漂亮的女孩儿。
女孩儿对小张说:“你为了救我,一定费了不少力气吧?”小张说:“可不是嘛!为了救你,我打退了三名消防员,他们都抢着救你呢!”6.晚上八点,我三岁的弟弟已经躺在床上了。
他请求妈妈说:“妈妈,给我一只苹果吧!”妈妈说:“孩子,太晚了,苹果已经睡觉了。
”弟弟说:“不,小的也许已经睡了,但是大的肯定没睡呢!”7.小丽和朋友出去玩儿。
朋友一见到小丽就问:“小丽,你戴的是假发吗?”小丽说:“是的。
可是卖假发的人对我说,肯定谁也看不出来这是假发。
”朋友说:“是的,我看不出来,但是你忘了把商标从假发上取下来了。
”8.一名医生走进一家书店。
他从书架上拿下一本书,问道:“这本书有趣吗?”书店老板说:“不知道,没读过。
解析网络文学的网络性文学的“经典性”通常意味着典范性、超越性、传承性和独创性。
它不仅是衡量文学作品的标尺,其本身就是文学标准变化的风向标。
每一次文学变革运动都是一次经典重塑的过程,媒介变革自然更具颠覆力量。
2015年底,中国网络文学用户已达2.97亿。
经过近二十年的迅猛发展,特别是2003年VIP制度成功建立促使其向类型小说方向发展以来,网络文学不但形成了自成一统的生产—分享—评论机制,也形成了有别于五四“新文学”精英传统的网络大众文学传统以及建立在“粉丝经济”上的“快感机制”(如“爽”、YY等)。
这一切都对传统学院批评体系构成挑战。
不容忽视的是,这场“文学变局”是在媒介革命的背景下发生的。
这就意味着,传统精英批评体系面临的真正挑战不是来自一种商业力量支撑下复燃的“旧文学”,而是一种媒介力量支撑下爆发的“新文学”——虽然网络文学的媒介之“新”还很大程度上隐身于传统类型文学之“旧”里,但其发展趋势已经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如此,传统批评者要理解网络文学就不仅需要“放下身段”,更需要“脱胎换骨”——不但要建立一套适应网络文学的评价体系和批评话语,并且要在这一过程中完成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更新换代。
网络文学的“网络性”由于网络文学发展速度过快,且挑战的评价体系过于根本,目前学术界对于网络文学的评价还缺乏一个“共识平台”。
网络文学也能像传统文学那样拥有自己的文学经典吗?对于很多至今仍将网络文学视为垃圾的研究者来说,这一问题的提出本身就是过于抬举网络文学了。
而对于持肯定态度的人来说,顺着这一提问方式,即使答案是肯定的,也只能以传统精英文学的经典定义作为参照。
在这一参照系下,我们最多可以引进通俗经典文学的尺度。
但不管我们如何自觉地另建一套批评价值尺度,都难免受限于精英本位的思维定势,落入为网络文学辩护、论证其“次典”地位的态势。
如果从媒介革命的视野出发,这根本是一个伪问题——中国网络文学的爆发并不仅仅是被压抑多年的通俗文学的“补课式反弹”,而同时是一场伴随媒介革命的文学革命。
网络文学的定义和分类网络文学,是指通过互联网发布和传播的文学作品,具有网络特色和与网络形式相适应的文学形态。
它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而兴起的新型文学形式,以其便捷、互动、多样化的特点吸引了广大读者群体的关注和参与。
一、网络文学的定义网络文学是指通过互联网发表和传播的文学作品,它相对于传统的纸质书籍、杂志等出版形式,以网络为载体,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创作、传播和阅读。
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联网访问和阅读,与作者进行互动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文学生态。
二、网络文学的分类1. 网络小说网络小说是网络文学的最主要分类,它以连载形式展现,作者可以随时根据读者的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
网络小说的题材丰富多样,包括言情、玄幻、武侠、都市等各种类型,其中都市言情小说受到了广大女性读者的喜爱。
鲜活的人物形象、情节引人入胜、紧凑的叙事风格,是网络小说吸引读者的重要因素之一。
2. 微型小说微型小说是一种以篇幅短小、情节简练为特点的网络文学形式。
它通常包含一个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通过简洁而意味深长的文字表达,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微小说的特点是短小精悍,往往以一个转折点作为故事的高潮,给人以意外和震撼。
3. 网络诗歌网络诗歌是网络文学中的一种重要分类,它以短小精悍的形式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与传统诗歌相比,网络诗歌更注重形式的变化和文字的创新,运用网络特有的表达方式,如表情符号、网络语言等来增强诗歌的传达力。
4. 游戏文学游戏文学是以游戏为背景和载体的文学创作形式。
在网络游戏中,玩家可以通过剧情、任务等游戏机制来体验游戏世界的故事情节,游戏内的对话、描述等文本内容构成了游戏文学的一部分。
游戏文学丰富了游戏的体验,提供了独特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使得游戏世界更加立体和丰满。
5. 博客、微博等博客、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也促进了网络文学的发展。
众多的博主和微博用户通过个人空间来分享各种类型的文学作品,包括随笔、散文、诗歌等。
内容提要——f伴随着新兴数字媒体的出现,网络文学应运而生。
它的出现是社会发展到电脑时代的一个必然,也是对传统文学的挑战。
有人认为网络文学是新兴的文学样式,它有许多优于“传统文学”的方面,它必将取代“传统文学”;也有人对网络文学持否定态度,贬斥网络文学为“垃圾文学”,把网络文学作品看作是“打字报”,根本不能称之为文学;本文从分析网络文学的现象出发,提出应正确看待网络文学的客观存在,进而阐述了网络文学的性质及特点,并从网络文学的现状中预示了它的吖发展。
7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文从网络文学的存在、兴起及其存在的必然入手,剖析了网络文学作为新兴的文学现象的性质。
第二部分,论述了网络文学的宏观特性、写作特点及网络文学的写手的特色。
第三部分,论述了网络文学的一般发展方向。
最后一部分作为题外话提出了网络文学发展的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互《刀口6ContentWiththedevelopmentofnewdigitalmediums,intemetliteratureemerges.Whichisanessecityasthesocietygettingintoaneraofcomputers.Moreover,whichalsoposesachallengetothetraditionalliterature.Inthisdissertation,thewritertrystoanalyzetheinternetliteraturephenomenonaccordingtothedifferentview—pointstoit.Somepeopleshowanegativeattitudetoit,depreciatingitas“rubbishliterature”,lookingitas“typescript”whichcannotbecalledliteratureata11.WhilethisarticleannouncingthatpeopleshouldgiveajustifiedattitudetotheobjectiverealityoftheintemetliteratureelaboratesitsqulityandcharacteristicsandpredictsitsdevelopmentinthefutureThere’refourpartsinthisthesis:Fist,itexpoundsthefeatureofinternetliteratureasanewly—developingone.Secondlyitanalyzesitsmacrofeatures,thecharactersoftheinternetarticalsandthenatureofthewriters.Thethirdparttellsitsdevelopment.Andassomethingoutofthetopic,thefourthpartraisesacoupleofproblemswarrantingcarefulconsideration网络文学的性质、特点和发展数字化是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根本性飞跃,也是对人类生存的巨大挑战。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杜骏飞《网络写作的23条戒律——写给年轻的一代》1、网络是语言和行为的延伸,网络写作由此而可能。
2、网络写作的第一要义是尊重网络,尊重网络即是尊重它所代表的社会空间。
3、网络写作的第二要义是要尊重他人——包括你的论敌,尊重他人,才会得到他人的尊重。
4、网络写作的第三要义是要尊重语言,尊重语言才会使你成为真正的写作者。
一味耍酷的网络语言,可以成为流行,不过,通常它也只是流行。
5、对于网络写作者来说,赢得尊重,与赢得注目是两回事。
一只反复嚎叫的小狗也可以赢得注目,但它永远不会赢得尊重。
6、比网络写作更重要的,是网络阅读。
惟有一流的阅读,能产生一流的写作。
7、网络写作不止是在线写作。
尽管你可以在线写作任何文字,但是,人类真正重要的、杰出的、成熟的作品,都来自离线写作。
深思熟虑和反复修改,仍然是一切写作的真谛。
8、要学会感恩地书写,学会感谢给你启发的人们。
要学会诚实写作,杜绝抄袭的最好方法是:诚实地注引他人的资料和观点。
9、网络只是媒介,它是装盛信息和意见的容器。
没有内容,网络就什么都不是。
不写作有用的内容,网络的写作者也就什么都不是;同理,不使用网络上有用的内容,网络的漫游者也什么都不是。
10、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作家——只有使用网络的作家,和使用网络的非作家。
作家的名望只基于写作本身。
11、个性写作比比皆是,规范写作也不足为奇,真正困难的是它们的统一。
12、互联网是发言者的天堂,但是,沉默的旁观,也同样使人受益。
因为,最好的思考者都是冷静的。
13、不要对一切来自网络的信息都信以为真。
网络上的虚假和欺骗比现实中更多,因为在互联网上弄虚作假的成本更小。
网络上的偏见和缪见更多,因为奇谈怪论在互联网上的流传更广。
14、进一步的,不要对网络语言过分信以为真——尽管,在未来某个成熟的网络时代,网络可能是极其真实的。
作为人类交流的一种间接符号,语言是现实的影子;而当语言来自更为表象化的网络媒介时,你所看到的,通常只是影子的影子。
安妮宝贝简介安妮宝贝简介7⽉出⽣的巨蟹座⼥⼦。
从事过的职业:⾦融、⼴告、编辑。
现在的职业:⽹络编辑,⾃由专栏撰稿和写作者。
喜欢:爱尔兰⾳乐,长途旅⾏,鸢尾,电影,散步。
安妮宝贝,原名励婕,⾃由作家。
1998年开始发表⼩说,因作品风格独特引起⼴泛关注。
題材多围绕宿命,⾃由,漂泊等命题思考,创作⼯业化⼤城市中游离者的⽣活,他们在爱和幻觉中的决然出⾏,及对⾃我的追寻。
1998年10⽉开始在⽹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以《告别薇安》成名于江湖,是2000年国内风头最健的⽹络⽂学作者。
职业曾经历⾦融、编辑、⼴告,现在从事⽂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任职出版社编辑。
1998年:得到第⼀台兼容机,开始上⽹。
⽤电脑创作⼩说。
成名作《告别薇安》,《七年》,《七⽉和安⽣》等,以告别,流浪,宿命为题材,⽂笔艳丽诡异,格调清冷阴郁。
发表于互联⽹,引起轰动。
1999年:不喜欢银⾏的⼯作,准备辞职。
家⾥反对,⽆法办妥⼿续。
离家,开始⾃由⽣活。
在南京短暂居留,从事⼴告。
期间写作⼤量中短篇⼩说,陆续发布于互联⽹。
拥有⼴泛读者群。
⽹上有固定专栏和作品集。
被称为具备偶像效应的作家。
1999年12⽉:到上海,进⼊⽹络公司,任职内容制作主管。
2000年起出版⼩说集《告别薇安》,作品均持续登上书店系统销售排⾏榜,并进⼊全国⽂艺类书籍畅销排⾏榜前⼗名。
作品在众多读者中深具影响。
并已介⼊⾹港,台湾,⽇本,德国等地区。
2000年5⽉:终于办妥银⾏辞职⼿续。
在⽹络公司策划主编电⼦杂志,制作独⽴频道。
2001年1⽉:出版《⼋⽉未央》。
在杂志上开设时尚专栏。
2001年2⽉:离开⽹络公司。
开始写作长篇⼩说。
2001年5⽉:长篇写作完毕。
去新疆旅⾏。
2001年8⽉:离开上海,去往北京。
2001年9⽉:长篇⼩说《彼岸花》出版。
《告别薇安》在⾹港,台湾出版。
从事⽂化产品的策划及内容制作。
任职出版社编辑。
2002年9⽉摄影集《蔷薇岛屿》2004年1⽉长篇⼩说《⼆三事》出版2004年10⽉都市⼼情笔记〈清醒记〉2006年3⽉1⽇长篇⼩说《莲花》出版2007年9⽉《素年锦时》出版2009年5⽉《⽉》出版安妮宝贝主编⽂艺读物《⼤⽅》2011年3⽉,继郭敬明《最⼩说》、韩寒(韩寒腾讯博客)的《独唱团》之后,⼩资⽂学的另⼀领军⼈安妮宝贝进军杂志界,杂志书《⼤⽅》⾯世。
关键词:网络文学;语言特点;文学审美一、网络文学广为使用直抒胸臆的表达方式网络文学是在表达情感时节奏较快,在表达的过程中思想情怀的展露较为直白,往往不需要额外的意向来进行修饰以及承载。
古往今来,国内外的很多文豪诗人都会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例如李白的《行路难》(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杜甫《古柏行》(志士仁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又如国外狄更生《如果记住就是忘却》(如果记住就是忘却,我将不再回忆;如果忘却就是记住,我多么接近于忘却)。
这些诗句都曾很大程度影响过人们的审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和赞许。
而在当下的网络文学当中,更是使用直抒胸臆的方式来淋漓尽致的表达我急的想法。
网络文学的创作主体较为广泛,不限于我们传统观念上认定的学者以及社会精英,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参与的文学创作方式,只要你爱好文学,爱好写作,无论你贫穷贵贱,社会地位或高或低都可以进行创作。
现实生活中普通的社会阶层如公司职工、教师、工人、农民以及自由撰稿人都通过网络文学来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看法以及真情实感,往往可以更直接更通畅的让读者了解其表达内容。
例如《雪中悍刀行》(有些话不说透,自欺欺人,就可以糊涂一世,打打闹闹轻轻松松,可挑明了,便是仙人也断然没有斡旋余地。
)《盗墓笔记》(别人拼命想掩盖的,必然是你不希望看到的。
所以,追寻别人的秘密必然要承担知道秘密的后果。
)只使用浅显的语言来表达其作品主人公的想法及内心活动。
二、网络文学的呈现形式更为自由传统文学的载体主要为纸质书籍以及资料,要求读者有充裕的时间以及精力来阅读及思考,其内容较为丰富,写作过程需要考虑文学价值、审美特征以及其思想内涵。
在传统文学的创作背景下,其语言构成往往较为严谨,写作内容也会反复斟酌,其思想内涵隐晦而深刻。
当下社交网络的快速发展,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类快消费软件给人带来更多的碎片化信息,其写作方式无拘无束,较为自由,写作时不受限于格式,因其追求流量点击量,对内容质量要求不高,语言构成更为简洁自由。
纸面文学的溃败与网络文学的新生从文学发展的宏观历史来考察,文学在诞生之初是以口头方式创作、传播的,它的主要特征是口耳相传。
这一期的文学我们称之为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的典型形态是民歌,这种文学形式在今天依然保留着,在一些边远地区,它依然是民间文艺活动的主要形式。
但是,口头文学的标志形态却不是民歌,而是神话和史诗,例如古希腊神话以及《荷马史诗》等,当这些产生以后,人类的口语文学就达到了巅峰,马克思就有这样的看法,认为那是人类在童年时代所创造的即使对后世来说也是高不可及的范本。
这样,口语文学就来到了它的成熟期,此后就进入了它的过熟期,民歌创作依然在继续,但是,这种创作、欣赏活动,已经不再影响口头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形态的价值,这种文学形态的表现力在神话、史诗中已经达到了极限,没有什么发展的可能性了。
此后口头文学渐渐地失去了主导地位,它的地位被纸面文学取代。
纸面文学在传播方面有口头文学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它超越了口头文学在传播上的时空限制。
同时,纸面文学的诞生也给知识分子专业写作带来了可能性。
文学传播的普泛化以及创作的专业化使得文学创作经验、成果的积累几何级数地增加了,文学的表达方式更加丰富,文学的表达力更加强大,文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就中国文学史而言,情况比较特殊。
中国古代文学,由于书写工具的昂贵和书写方式的艰难,许多方面都保留了口头文学的特征,例如诗、词、曲、赋的韵文传统,这个传统让我们知道,中国古代文言文学是以听觉为鉴赏特征的,而这正是口头文学的最主要特征。
在中国,真正的纸面文学时代起源于本世纪初,现代出版业的崛起,纸面文学刊物以及文艺出版社的发展为现代纸面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而这种纸面文学的繁荣和成熟是以白话文学为典型形态的。
经历了近一百年的发展,中国现代白话纸面文学的成熟出现在二○世纪末。
紧接着它的过熟期也来临了。
就文学发展的宏观历史分期而言,我认为,纸面文学之后必然来临的是网络文学时代。
安妮宝贝:根本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概念“作家在线”名家访谈系列“70后”作家实力榜⑤——安妮宝贝安妮宝贝:女,本名励婕,1973年出生于浙江宁波。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曾任职中国银行,广告公司,网络公司,出版社,杂志社。
现居北京。
1998年开始发表小说,题材多围绕工业化大城市中游离者的生活。
第一本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2000年1月出版,引起广泛关注。
至今共出版短篇小说集《告别薇安》,散文及短篇小说集《八月未央》,长篇小说《彼岸花》,摄影散文集《蔷薇岛屿》,长篇小说《二三事》,摄影图文集《清醒纪》,长篇小说《莲花》,散文及短篇小说集《素年锦时》八部作品。
作品被介绍或选载进入德国,日本,越南,香港,台湾等其他国家和地区。
安妮宝贝:根本不存在所谓网络文学网络作家的概念“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一、写作不再是游戏式笔名所代表的文字游戏“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书名《春宴》给人很多联想。
如果把这个词做下拆分,一般来说,“春天”代表一个美好易逝的季节。
而想到宴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红楼梦》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的说法,西方也有如海明威笔下的“流动的盛宴”,这些都直接体现了“变幻无常”的感伤意味。
相比你早期随情绪流转,读来如信笔而就的作品,感觉在写这部小说之前,你已有比较成熟的构思。
安妮宝贝:早期的作品写得都快,大部分是短篇小说,写完不修改,感觉还是趋近练笔阶段,《告别薇安》(2000年)和《八月未央》(2001年)两本书,集中了以这些方式写作的作品,基本上都完成在2007年到2000年之间。
之后的书写,从随心所欲的写作练习者,成为职业作者,写作方式自然有所发展。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创作者不可能总是只用一种方式或只以早期的方式在写作。
创作会随着阅历、心智、工作属性的变化而产生出更为成熟和丰富的含量。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可以这么说,进入职业状态往往意味着创作趋于成熟;但在一些写作者那里,创作会因此成为一种惯性,因惯性而变得油滑,因油滑而滋生思想和创新的惰性。
对你来说,经历了这样一个蜕变的过程,对写作有着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安妮宝贝:重要的改变是,对我来说,写作不再是一个游戏式笔名所代表的文字游戏,轻松随意,只是表达个人情绪和想象。
写作在日后的时间里,渐渐以它自身的价值告诉我,它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大精神能量去驱动的任务,它可以用来对抗自己内心的黑暗,也可以为别人发出光芒。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我想,驱使作家进入写作状态的原因,可能非常不同。
有些是被某个意象或某种场景所激发,有些对某个词语特别敏感,有些该是对某种情绪的沉溺。
说说创作这部小说的缘起。
当你提笔写作时,是怎样一种状态?安妮宝贝:我写《春宴》,立意是想传递情缘由妄想和无明而起,而后在无常中熄灭转化的观念。
我现在的长篇小说创作一般都不是为了专门讲述跌宕起伏让读者觉得阅读有快感的故事,小说本身是为一个理念服务的。
有了明确的需要表达的思考命题,然后去组织素材、人物和结构。
因此我的故事大多简单,人物设置也单纯,但其中的表达和说话是重要的。
其他都只是起工具的作用。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这就能解释,为何你笔下的人物体现出类型化或模式化的特点。
就《春宴》而言,庆长、信得、清池、定山等人物之间往往构成比较强烈的对立、映照、互补。
应该说,这样的人物设定比较多地见诸于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
而整个文学潮流发生现实主义的转向后,就难觅踪迹了。
究其因或许在于,类型化的处理在凸显人物戏剧性的同时,难免给人有简化了人性的印象。
毕竟人是复杂的,或许并不是某种类型所能涵盖。
安妮宝贝:我不太关注这些大的文学史的概念或流程,写作我觉得在人类行为里,应该更趋近是个体行为,以独特的个体性的方式传递出属于个体的观念。
它是独立的,自由的,唯一性的,也可以是孤立的,偏僻的,边缘的……这种气质鲜明,才是表达的魅力所在。
我并不考虑小说是否具备戏剧性,但小说中的人物,我觉得他们是以自己的方式,在身心的探索领域走出了很深很远的路,做出了存在所引发的真诚和困惑的表达。
而中国当代小说的主题,大多是集体覆盖个体的方式,很少呈现出个体内在的生命探索。
一些貌似主题宏大的小说,创作者野心勃勃试图当时代和社会的总结者和发言者,但很可惜,他们其实并未得出什么有力的明晰的结论,而人的个体存在也因此败给了概念和政治,无法呈现出特有的生命姿态。
很多作品无法走入读者内心,是因为人物不具备个性和态度,也不呈现人格力量。
沦落在集体和概念中的人物,很难引起心灵激荡和共鸣。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照我的理解,在写作之初,作家笔下的人物多少会带上集体、概念的痕迹,只有等到人物不为作者的主观意念所囿,开始有其独立的生命后,形象才会真实丰满起来。
所以,在很多成功的创作中,作品完成后呈现出来的人物,与他最初的构思相去甚远。
有些作家走得更为极端,认为作品只有颠覆了原先的设想,才算是真正的成功。
而作品最终能否真正走入读者内心,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作者是否融入了人物的内心。
当然,这不仅仅指的人物性格的改变、也包括情节结构等的调整。
我感兴趣的是,你的创作是否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安妮宝贝:《春宴》原本有三条线,“我”“庆长”“信得”。
后来去掉“我”的部分,因为线拉得太长,已有的结构重量已到达一定界限,否则会更加超出读者的阅读承受力。
这本小说文字密度大,思想和情绪的贯注密集而主观,读者阅读会有一些困扰,需要付出专注心力去体会其中细微。
事实证明,剩下两条线的《春宴》对部分读者来说也已是一种考验,会觉得读不进去,无法读出其中意味。
但也另有一些读者完全沉溺其中,反复读很多遍,并把《春宴》比拟为他们的“镜子”或者“药”。
二、虚虚实实如梦如幻,是小说应具备的魅力“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当读到小说中的庆长,遇到在春梅村落的信得时,我开始误以为你要传达一种灵魂穿越的经验。
因为,庆长是叙述者“我”笔下的一个虚构人物,信得是发来邮件的远方读者,一个实有,一个虚设。
回头看了序言才知道,那是另一个同名的信得。
其实,也不妨把这看成是生命的交集。
我记得波兰大导演基斯洛夫斯基有一部影片,叫《薇奥莉卡的双重生命》,以一种对应法,写两个同名同姓、同样长相的薇奥莉卡,她们各自的生命历程。
最神奇的是,她们能没有相遇,但能感觉到彼此的存在。
在《红楼梦》里,当贾宝玉遇到甄宝玉时,曹雪芹也描写了类似的体验。
当然,说到实际的交集,该是“我”和信得在小说的末了相遇。
对人物的这种处理让我读来感觉虚虚实实、如梦如幻。
最后,小说已经打破了虚实界限,这么说来,实际上你并不介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时时感到这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
这样的情节设计,体现了你怎样的创作构想?安妮宝贝:这种设置有一种寓意,处于不同位置的陌生人之间有一种命运的不经意的重叠和吻合。
这种重叠和吻合是人生神秘而不可预知的交接点。
所有小说故事应该都是虚构,但其中人物的生活和历程是由具备现实感的细节和言行发生的,不会凭空生发。
这种虚虚实实,如梦如幻,是小说本身应该具备的一种魅力。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不过,类似的体验在你的其他小说里,其实也有体现。
或者说,你在小说里会不自觉地呈现类似神秘的经验。
事实上,有读者,包括一些你的粉丝,也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
就是在你的写作中,人物故事、个性、他们的感悟,乃至其言行举止和穿着打扮,都有不少重合之处。
有人批评说这是自我重复,你自己是怎么看的?这是否意味着你遇到了多数作家都会碰到的创作瓶颈?换言之,相比过去的创作,在《春宴》中,就小说的实质方面看,有何新的突破?安妮宝贝:我是故意重复。
为什么小说的人物一定需要更改打扮或个性?我的小说不是流行言情小说,也不是侦探或科幻等类型小说。
《春宴》是气质边缘的小众的作品,它可以一意孤行,自己做出试验。
只不过它同时又是畅销书,所以务必遭受大众各种层面的阅读,有些肤浅阅读,有些深层阅读。
在《春宴》里,人名和地名都在互相重复。
这不算什么是创作瓶颈,制造出一些新鲜名词很简单,但它们对我来说不重要。
如果阅读者无法触及一本小说强烈和深邃的内核,无法感受到其中的意境和思路,只能揪住一些人物打扮之类的皮毛,进行嘲讽和指责,并以自己的受限经验去论断一部作品的意义,那么这是属于他们自己的损失。
这和小说本身无关。
《春宴》在立意和心境上有很大突破,但因为行文的一意孤行以及某种任性较难让读者进入,阅读需要更多耐心。
也许要读至最后一章才能明白这30万字的表达所在。
其间涉及情爱、性、不伦恋等敏感话题,但最终讨论的是人如何穿越妄想和欲念,寻找自我所在。
这个小说通过不同人物之间命运的交会重叠,以彼此身心关系建立起一个时空感。
虚拟的古都岐照也含有隐喻和寓意。
作品里埋藏了碎裂的隐晦的分散的讯息。
对我自己来说,有属于创作和表达本身的意义。
但《春宴》因此也成为一本选择读者的书。
读者需要有相应的心性和理解力来承载作品本身的表达欲。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感觉你对地名的选择看似不经意,其实又是有所会心的。
从一般的理解看,都给人一种末世的颓废感。
颓废,但并不荒凉。
这种感觉有时甚至可以奠定一部作品的基调。
安妮宝贝:我书中所起的地名和人名,在决定之前都是破费思量的,要来回反复确定很久。
它们的确会奠定作品的基调。
它们有一些自身的含义所在。
人名基本上是久远时代的起法,这些人物的内心和现世背景有所距离,代表一种虚构的存在。
地名则带有传统的幽闭的意味。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在我的理解里,以习惯的方式比如情节、人物、结构等方面去看你的小说,可能会产生误读。
而人物的符号化,在多数小说里会是一个硬伤,但在另一种语境里或许并不构成障碍,特别是在格外强调现代人异化的小说里,符号恰恰构成了对社会的反讽。
因此,在有些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小说里,人物本身就是以符号命名的。
当然,近些年来,小说开始比较多地像立体、丰满的人物回归。
但传统文学中强调塑造人物这样的定位,未必适合所有作家,尽管有人会诟病说,这是因为他们缺乏塑造人物的能力。
不过,扬长避短对作家来说也是很自然的选择。
何况我想这也不见得是你写作中追求的目标所在。
就我的阅读感觉看,对你而言,或许人物更多是为某种氛围和情境而存在的。
所以,读你的小说,很多时候会为其中传达出来的情绪吸引。
安妮宝贝:对,这也是我上面所回答的。
故事和人物在我的小说中只是工具的位置,他们的存在是为了表达出思考的命题。
“作家在线”特约记者傅小平:说到情绪,在你笔下,体现更多的或许是一种人生的虚无感,与这种虚无感相关的,则是幸福或圆满的终不可得引发的怅惘,而语言的华美、人物的清纯种种,更是凸显了这种虚无感。
或许,张爱玲所说的“华美的旗袍里爬满了虱子”,可以拿来比拟这种对比的鲜明。
不同的是,张爱玲索性把包裹虱子的旗袍撕裂了给人看,让人感觉沉重之余倒也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