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料检验基础知识
- 格式:ppt
- 大小:1.40 MB
- 文档页数:10
iqc基础知识(2) b:该项符合物料⽣产急需使⽤时; c:该项缺陷对后续加、⽣产影响甚微时; d:其他特殊原因时。
⼯作内容 1、进料检验⼜称验收检验,是控制不让不良物料进⼊物料仓库的控制点,也是评鉴供料⼚商主要的资讯来源。
2、所进物料,因供料⼚商的品质信赖度及物料的数量、单价、体积等,加以规划为全检、抽检、免检。
a、全检:数量少,单价⾼; b、抽检:数量多,或经常性的物料; c、免检:数量多,单价低或⼀般性补助或经认证为免检⼚商或局限性的物料; 3、检验项⽬ (1) 外观检验; (2) 尺⼨、结构特性检验; (3) 电⽓特性检验; (4) 化学特性检验; (5) 物理特性检验; (6) 机械特性检验; 4、检验⽅法 (1)外观检验:⼀般⽤⽬视、⼿感、限度样本。
(2)尺⼨检验:如游标、分厘卡、投影仪、⾼度规及三次元。
(3)结构特性检验:如拉⼒计、扭⼒计。
(4)特性检验:使⽤检测仪器或设备。
5、抽样检验 5.1 抽样计划 5.2 品质特性: 分⼀般特性与特殊特性。
⼀般特性:如外观特性。
(1)检验⼯作容易;如外观特性,⽣产品质有直接重要影响。
(2)品质特性变异太⾼。
(3)破坏性检验。
6、检验项⽬ (1)落地试验。
除客户要求处,均依美国动输协会⼀⾓三凌、六⾯落地试验规定进⾏。
(2)环境试验 依国家相关法规进⾏。
(3)震动试验 依国家相关资进⾏。
(4)寿命试验 依设计要求进⾏。
(5)耐压试验 依⼀般II级⽔准抽样,参照检验规范进⾏。
(6)功率检查 依⼀般II级⽔准抽样,参照检验规范进⾏。
(7)温度检查 依⼀般II级⽔准抽样,参照检验规范进⾏。
(8)结构检查 依⼀般II级⽔准抽样,参照检验规范进⾏。
(9)外观检查 依⼀般II级⽔准抽样,参照检验规范进⾏。
(10)包装附件检查 依⼀般II级⽔准抽样,参照检验规范进⾏。
来料检验是对企业所采购的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其符合相关质量标准和要求的过程。
来料检验的工作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检查物料标识和文件:来料检验的第一步是核对物料的标识信息,包括物料编号、批次号、生产日期等,并查阅相关的文件,如来料检验标准、检验计划等,以了解物料的检验要求和标准。
2.外观检查:对于外观要求较高的物料,来料检验需要进行外观检查。
这包括检查物料的颜色、形状、表面是否有划痕、凹陷、变形等问题,以确保物料的外观符合要求。
3.尺寸测量:对于需要测定尺寸的物料,来料检验需要使用相应的测量工具,如卡尺、量规等,对物料的尺寸进行测量。
尺寸测量可以通过对比物料的实际尺寸和规定的尺寸标准来判断物料的合格性。
4.化学成分分析:对于需要进行化学成分分析的物料,来料检验需要使用相应的化学分析仪器,如光谱仪、气质联用仪等,进行化学成分分析。
化学成分分析可以确定物料中各种元素和化合物的含量,以确保物料的化学成分符合要求。
5.力学性能测试:对于需要进行力学性能测试的物料,来料检验需要使用相应的力学测试设备,如拉力试验机、压力试验机等,进行力学性能测试。
力学性能测试可以评估物料的强度、弹性、硬度等性能,以确保物料的力学性能符合要求。
6.检查包装和运输:来料检验还需要对物料的包装进行检查,包括检查包装是否完好、防潮、防尘等措施是否得当。
同时,还需要检查物料在运输过程中是否出现损坏或变形等情况。
7.记录检验结果:来料检验的最后一步是记录检验结果,将检验结果记录在检验报告中。
检验报告中通常包括物料的标识信息、检验结果、检验员签名等内容,以便后续追溯和评估物料的质量。
总之,来料检验是物料采购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对原材料、零部件或成品的质量检验,可以确保企业采购到的物料符合质量要求,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工程进货检验制度一、总则为了保证工程项目的进货物资质量,保障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提高工程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特制定本工程进货检验制度。
二、检验范围1. 进口原材料和设备2. 国内及外地原材料和设备3. 临时性物资及设备三、检验规定1. 根据项目需求,合理制定检验标准和要求。
2. 对各类进货物资进行抽样检验,实行合格产品进场,不合格产品退回原厂商或者报废处理。
3. 对检验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查,追踪处理。
四、检验程序1. 报关及交货(1)进口原材料和设备:境外厂商在报关过程中要提供产品质量证明和相关材料,并由国内进口商按时交货。
(2)国内及外地原材料和设备:要做好货物运输保障措施,确保货物运输过程中不受损坏。
2. 仓库验收(1)质检员在货物到达仓库时对货物进行验收,根据检验标准判定货物是否合格。
(2)不合格品及时退回原厂商,并根据情况要求厂商重新提供符合标准的产品。
3. 检验抽样(1)在仓库验收后,对货物进行抽样检验,以确保所检测的产品符合标准。
(2)对于特殊物资或设备,要进行更严格的检验。
4. 检验结果处理(1)合格品可进场使用,不合格品要求原厂商处理。
(2)对于多次出现不合格情况的供应商,要进行严格处罚或停止合作。
五、技术支持1. 对于工程进货物资检验过程中出现的技术问题和争议,可邀请相关专家进行技术支持。
2. 对于检验人员的培训和考核,要及时更新技术知识,提高检验水平。
六、责任追究对于因检验不到位导致的工程质量问题,责任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并根据情况进行处罚。
七、附则1. 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实施。
2. 工程项目经理有权对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
3. 对于因违反本制度而造成的损失,相关人员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以上为工程进货检验制度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遵守并执行,共同保障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检验基本知识1.定义检验对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性进行诸如测量检查试验或度量并将结果与规定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每项特性要求。
2.检验的类别:检验是实施质量管理最基础的手段,通过检验工作之进行,可以评鉴产品质量状况,并且获得质量信息回馈,采取矫正及改善措施,包括:a. 进料检验:Incoming Quality Controlb.制程检验:In Process Quality Controlc. 最终检验:Final Quality Controld.出货检验:Outgoing Quality Controle.品质稽核:Quality Assurance2.1 进料检验进料检验又称验收检验,是管制不让不良品原物料进入仓库的控制点,也是评价供应商质量的主要信息来源,它分为全检、抽检及免检。
全检:数量少,单价高之物料抽检:数量多或经常性之物料免检:数量多,单价低或经认定可列为免检之厂商或局限性之物料2.1.1 检验项目2.1.1.1外观检验:包括颜色、开头、毛边、脏污等。
2.1.1.2尺寸,结构性检验:依图纸进行检验2.1.1.3电气性能检验:包括导通性,绝缘性及耐压性2.1.1.4化学性检验:包括耐酸性,耐腐蚀性及氧化性等2.1.1.5物理特性检验:包括端子强度,硬度等2.1.1.6机械特性检验:包括开关操作部位的灵活度2.1.2检验手法2.1.2.1 外观检验:一般用目视,手感限度样品2.1.2.2尺寸检验:如卡尺,投影仪等2.1.2.3其它检验项目:以实验法来检验之2.1.3抽样条件:一般随机抽样2.1.4验收条件2.1.4.1允收水准(AQL)一般依产品而定2.1.4.2采用MIL-STD-105E(II)检验水准2.1.5合格品与不合格品的处置2.1.5.1检验合格之产品段贴上合格标签或盖PASS盖2.1.5.2检验不合格品须贴上不合格标签或盖REJECT(不良批退)章2.1.5.3申请特采产品须贴上特采标签。
品管基础知识部分(一)一. 什么是品质?是反映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的能力特总和.二. 质量管理的观念发展过程是由质量是检查出来的到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质量是”习惯”出来的.三. 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及不流出不良品是我们应有的质量概念.第一次就把工作做好,是我们与产线追求的目标四. IQC 进料检验 Incoming Quality ControlPQC 制程检验 Process Quality ControlFQC 最终检验 Final Quality ControlOQC 出货检验 Outgoing Quality ControlQA 品质保证 Quality Assutance五. CP: 精密度制程能力指数CPK: 制程修正能力指数CPK=(1-K)CP1.67<CPK 工序能力特级过高1.33<CPK<1.67 工序能力一级充足1 <CPK<1.33 工序能力二级尚可0.67<CPK<1 工序能力三级不足CPK<0.67 工序能力四级太低六. SPC定义:运用统计的原理与技巧,解决制程上的问题,改善制程作业,使制程能力保持在in-control(管制状态),全称: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七. PDCA管理循环:又称为戴明循环图P-计划(Plan) D-实施(do) C-检查(check) A-处理(action)八. 可用以分析要因与结果之间是否存在着线性关系的图表分析法为A 散布图B 特性要因图C 推移图D 管制图它包括:正相关负相关互不相关弱正相关弱负相关曲线相关等六种分布形态九. 只要使用相同的机器,作业者,材料及相关环境,则做出来的产品就不会有变异存在.十. 聚集有关人员,以脑力激荡方式整理出可能造成异常的原因之图表分析法为A 直方图B 管制图C 特性要因图D 5W2H 十一. 4M1E: 指人,机,料,法,环境(materals machines methods man environment)5W2H: 指为何,做什么,何时,何人,何处,如何做,成本为何,(why what when who where how to do how much)十二. 品管员应具备哪些条件?(1)具有一定文化程度,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2)必须懂得与其所承挡的检验任务相适应和生产技术及技能知识(3)有高度的责任心,胆大心细(4)会正确使用与本人检验有关的量具仪器(5)受过专门培训,已取得资格认证十三. 质量检验方法和步骤,发现不合格应采取哪些措施?(1)方法: a.材质 b.规格 c.外观 d.结构 e.电性 f.试装 g,包装(2)步骤: a.明确质量要求 b.抽样 c.测量试检 d.比较 e.判定 f.处理 g.记录(3)措施: a.标识 b.隔离 c.评判 d.处置 e.预防措施 f.防止再发生十四. ISO 表示:国际标准组织 The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SO的精神是:说你所做,做你所写,写你所说,该组织于1947年成立,总部在瑞士日内瓦ISO 9001:质量体系设计,开发,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2:质量体系生产,安装和服务的质量保证模式ISO 9003:质量体系最终检验和试验的质量保证模式十五. ISO 9000的总题目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包括下列四个部分(1)ISO 9000-1 第一部分:选择和使用指南(2)ISO 9000-2 第二部分:ISO 9001 ISO 9002 ISO 9003的实施指南(3)ISO 9000-3 第三部分:ISO 9001在软件开发,供应和维设中的使用指南(4)ISO 9000-4 第四部分:可信性大纲管理指南十六. ISO 9004 的总题目是:质量管理和质量体系要素,包括下列四个部分(1)ISO 9004-1 第一部分:指南(是ISO 9000族核心标准之一任何希望建立和实施一个质量体系的组织都应参照该标准)(2)ISO 9004-2 第二部分:服务指南(3)ISO 9004-3 第三部分:流程性材料指南(4)ISO 9004-4 第四部分:质量改进指南十七. ISO 10005:质量管理—质量计划指南目前正式颁布有以下几项标准:(1)ISO 10005:质量管理—质理计划指南(2)ISO 10007:质量管理—技术状态管理指南(3)ISO 10011-1:质量体系审核指南第一部分:审核ISO 10011-2:测量体系审核指南第二部分:审核员的资格条件(4)ISO 10012-1:测量设备的质量保证要求第一部分:测量试验设备的管理(5)ISO 10013: 质量手册编制指南十八. ISO 9000标准与TQM关系(1) ISO 9000系列标准是质量体系的范畴,TQM是质量管理的范畴,其中质量体系是质量管理的部分内容,所以TQM包含ISO 9000系列标准(2) ISO 9000系列标准与TQM遵循相同的原理和指导思想,TQM在理论中遵循”朱兰质量螺旋曲线”规律.ISO 9000系列标准遵质量环的原理,而质量环是质量螺旋曲线的俯视投影,其本质是都是描述质量形成的规律.十九. 全面质量管理:TQM(Total Quality Management)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全公司人员和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的成功之管理途径.二十. 产品(Product)是活动或过程的结果(1)可包括服务(service) 硬件(hardware) 流程性材料(processedmaterials) 软件(software)或它们的组合(2)产品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知识或概念等)或它们的组合(3)产品可以是预期的(如提供经顾客的)或非预期的(如污染或不愿有的后果)二十一. 实体(entity item)是可单描述和研究的事物,它可以是:a.活动或过程b.验后不合格c.组织体系或人d.以上组合二十二. 检验和试验关态分四种:a.验后合格b.验后不合格c.验后待处理d.待验二十三. 不合格品处置措施有哪几种形式?a.返工b.返修c.降级d.报废e.让步接收f.修改文件或要求二十四. 不合格品返工与返修有何区别?区别在于返工后的产品是合格产品,返修后的产品仍是不合格品,它虽不符合原规定要求,但能其满足预期的使用需要二十五. 质量记录的作用(1)质量记录是产品满足质量要求的证据,如产品的质量记录(2)质量记录是质量体系运行有效性的客观证据,如质量体系要素的执行记录(3)质量记录是实现可追溯性的依据(4)质量记录是采取预防措施和纠正措施的依据二十六. 中英文对照:QSAR: 质量体系评定和承认特别委员会IEC: 国际电工委员会(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ASTM: 美国材料试验协会(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 OSHA: 美国职业安全及卫生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iministration)GATT: 关税及贸易总协议(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 CE: 欧洲共同体/欧盟(European Communities)TUV: 德国安全标准(Tuv Reiland)VDE: 德国电工技术委员会(Verband Deutscher Electronotechiker) UL: 美国保险测试有限公司(Underwrit Laboratories)FCC: 美国联邦信委员会VW-1: 垂直耐燃试验合格(Pass a Vertical Flame Test)BSI: 英国标准学会JIS: 日本通产省工业技术院标准部二十七. 缺陷(defect):不满足预期的使作的要求CR 致命缺陷(critical defect):对产品的使用者,维设者造成危害或不安全状况的缺陷或危害产品的工作性能的缺陷二十八. MA 严重缺陷(major defect):不能达成产品的使用要求及对外观有较大影响的缺陷,具体如下特征:(1)未能符合进口国家安全标准(严重可定为CR)(2)所有应用功能上的失效或未符合规格(3)产品的可靠性及寿命未能达到规定的使用期限(4)使用非规定的物料和未经审批许可的零件(5)严重的外观上缺陷(6)所有会导致销售上出现困难的次品等二十九. MI 轻微缺陷(minor defect):不影响使用要求及对外观无重大影响之缺陷,包括以下特征:(1)并非为危险性和严重性次品,且不会恶化升级(2)不会导致使用者不满或不容易被普通的使用人察觉或检查出来(3)不会导致销售困难三十. 新QC七大手法: a.关连图法 b.KJ法 c.系统图法 d.矩阵图法 e.矩阵数据解析法 f.PDPC法 g.箭头图法三十一. 关连图法:对于复杂要因的问题交络一起时,为了使因果关系能明白的显示,并希望能寻求更适当之解决对策的一种使用方法概念理解:A B CD E FG三十二. KJ(亲和图法)在混沌状态中收集来的语言数据,互相以亲和方法统合,使必要的问题解决前明显显示的一种方法,用BS(Brain Storming)脑力激荡法收集数据三十三. 脑力激荡法有一定非遵守不可的规则(1)禁止批不可对他人的发言批评或反对(2)自由奔在奔放在发相,自由发言(3)欢迎多构想愈多愈好(4)结合改将他人的想法结合或改善亦可,可以跟着他人的发言接续下去三十四. 系统图法:原则上是以树木的分枝来表示一种事象,也可称为树形图,家系图三十五. PDPC法:过程决定计划图Process Decision Program Chart三十六. 生产现场管理者四大任务:a.品质保证 b.确保交期 c.降低成本d.维设安全三十七. TQC的四个基本要素是:产品质量(产品的适用性) 交货质量(时间,数量) 成本质量(价格) 售后服务质量三十八. 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贸总协议三十九. 仪器校正追溯系统外校机构)(公司内部)四十. 验收方案操作特性OC曲线(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一条OC曲线代表了一个抽样方案对所验收的产品质量的判断能力也称为抽样方案的特性,现实的,合理的OC曲线,可防止优质的产品批被错判拒收,质差的产品批被接受,生产者风险与消费者风险就会减少.四十一. 平均出厂质量(Average Outgoing Quality)简称AOQ.是指在抽样检验完成后,企业最终交付客户的平均产品不格率,根据AOQ曲线抽样体系中AQL值,用不合格品率或每100单位中不良数表示,它由供求双方协确定.四十二. 抽样方案的转移规则(1)正常检查中,连续5批有2批不合格或不到5批有2批合格则下一批开始转为加严检查(2)在加严检查中,如连续5批合格,则下批恢复正常检查(3)在正常检查时,如连续10批合格且每批不良数在AOQ=2%内并在生产稳定,可转为放宽检查(4)在加严检查中如边续10批停留在加严中,则转为暂停检查待改进措并确认质量得到恢复,才转为加严检查四十三. 质量成本(Quality Cost)涵义质量成本不同于其它成本概念,有它特定的含义,不要错误为一切与保持和提高质量直接或间接有关的费用,都计入质量成本.质量成本构成:质量成本四十四. X-R管制图参数表四十五. ISO 9000体系中20要素是什么?4.1 管理职责 4.2 质量体系4.3 合约审查 4.4 设计管制4.5 文件及数据管制 4.6 采购4.7 客户供应品之管制 4.8 产品之鉴别与追溯性4.9 制程管制 4.10 检验与试验4.11 检验,量测与测试设备之管制4.12 检验与测试状况 4.13 不合格品之管制4.14 矫正及预防措施 4.15 运输储存包装保存与交货 4.16 质量记录之管制 4.17 内部质量稽核4.18 训练 4.19 服务4.20 统计技术四十六. 请写出ISO 9001 ISO 9002 ISO 9003三种质量保证模式之间的包含关系\(1)ISO 9001有20要素(2)ISO 9002有19要素,其中4.4设计管制不作要求(3)ISO 9003 有16要素,其中4.4设计管制 4.6采购 4.9制程管制 4.19服务不作要求四十七. 企业形象导入CI(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企业识别系统:习惯于分成三个方面:MI(mind identity) 理念识别BI(behaviour identity) 行为识别VI(visual identity) 视觉识别四十八. 日本提倡学问分四个阶段:藏: 努力留所学内容修: 加以消化,温藏于体内息: 慢慢地加以熟练且运用自如游: 管理上达至艺术境地四十九. 成本分三种:预防成本质量成本失败成本五十. 中英文对照:QC:质量管理 QA:质量稽核或质量保证AQL:品质允收水准 AVL:合格厂商名称SQM:稽核供货商 MRB:物料审查委员会SCAR:协力商矫正与预防措施报告。
IQC进料检验规范及教学基础引言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是一种对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和部件进行检验的过程。
通过IQC检验,可以确保供应链中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追求品质的标准,从而提高产品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本文将介绍IQC进料检验的规范和教学基础,包括检验标准制定、检验设备和工具、检验方法、结果记录与分析等内容。
检验标准制定在进行IQC进料检验前,需要制定一套有效的检验标准。
检验标准通常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1.规格要求:明确原材料或部件的必要特性和功能要求,例如尺寸、重量、化学成分等。
2.可接受质量水平(AQL):确定接受和拒绝的缺陷程度,根据产品特性和客户要求设置AQL值。
3.检验方法和流程:详细描述了如何进行检验,包括取样方法、检验设备和工具的使用、检验程序等。
4.检验记录和报告:规定了检验结果的记录方式,并可以生成检验报告,以便后续追溯和分析。
检验设备和工具进行IQC进料检验需要使用各种检验设备和工具,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常用的检验设备和工具包括:1.测量工具:如尺子、卡尺、量规等,用于测量尺寸、直径、距离等物理特性。
2.试验设备:如硬度计、拉力机、电子秤等,用于测试材料的硬度、拉力、重量等性能。
3.检测仪器:如显微镜、光谱仪、温度计等,用于检测材料的显微结构、化学成分、温度等特性。
确保检验设备和工具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对于正确评估供应商提供的材料和部件的质量至关重要。
检验方法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IQC进料检验方法:1.取样方法:从供应商提供的批次或货物中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检验。
取样时要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以便准确评估整批货物的质量。
2.外观检查:通过目视检查材料或部件的外观,是否存在划痕、气泡、凹陷、色差等表面缺陷。
3.尺寸检验:使用测量工具对材料或部件的尺寸进行测量,比较测量结果与规格要求的偏差。
4.功能性能测试:对材料或部件进行功能性能测试,确保其满足产品设计和使用要求。
SPC 基礎知識(2)来料管理一、进料管制之重要性照进料管制是在最经济的品质水准下储存符合规格之材料。
所谓材料包括原料、材料、零件、组件、机械配件、保养用品、包装材料、消耗品等与生产或销售有关之各种用料。
国内中小企业在进料时多注重价格与洪应来源,而不重视材料品质是否符合要求、供应商或协力厂商是否如期交货;换言之,忽略了供应商或协力厂商的品质能力及制造能力,以致购到的材料常不能达到品质需求或无法及时交货,迫使产品品质降低,甚至停工待料或临时修改生产计划,对工厂之经营造成重大的损失。
以装配业为主的工业,受零组件品质之影响最为严重,因此其进料管制工作更形重要。
二、进科管制之标准化舆制度化进料管制的第一步是订定各种进料程序及材料的品质规格,作业人员根据这些规定以执行任务,称为进料管制之标准化,而依据既定之规则处理,称为制度化。
进料管制标准化之内容,常因企业之规模与性质不同而有所变动,其主要内容应包括:(1)有关材料品质之规格,包括材料规格、蓝图等项。
(2)有关材料验收、试验之标准、检验说明书等。
(3)有关材料购入之各种事务手续规格,包括采购规定、验收规范等。
(4)有关材料入库、保管、出库之规定,包括物料管理办法、仓库管理规定等。
(5)其它有关法令与规则。
(一)材料规格与蓝图材料规格是指依照成品品质要求所规定制造成品所需材料的品质而言。
蓝图是指将材料之形状、尺寸、公差、加工程度、使用材料之材质等予以图面化以利参阅,在机械、汽车、五金、电器、电子、通信器材等工业,蓝图极为重要,蓝图是一种很好的品质表示方法,如无书面资料而仅凭口头叙述,或提供样品参考,很容易发生误解。
在验收时如无一定之标准,而仅凭检验员的感官加以判定,将影响产品之品质与增加不良率。
因材料规格之制定是进料管制的第一步工作。
材料规格一般由设计或技术部门订定,品管、生产、采购等部门协助之。
一般机械材料之规格应分为:(1)种类、等级。
(2)形状、构造。
IQC进料检验基础知识概述IQC(Incoming Quality Control)是指对供应商供货的原材料、零部件或产品进行检验的过程。
准确而有效的IQC可以帮助企业确保采购材料的质量,并及时识别出不合格的产品,从而减少不良品流入生产线的可能性,提高产品质量。
IQC的重要性IQC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个具备良好IQC 系统的企业可以实现以下益处:1.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对原材料和零部件进行检验,可以避免不合格材料引起的产品质量问题。
2.减少生产成本:IQC可以在不合格材料流入生产环节之前及时识别出来,避免了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损耗。
3.保证供应链顺畅:通过IQC,企业可以确保供应链上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得到遵守,从而减少供应链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4.增强与供应商间的合作关系:通过IQC,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率。
5.提高顾客满意度:通过IQC确保产品质量,可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性能,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期望。
IQC的主要步骤IQC的具体步骤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但一般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环节:1.制定IQC标准:企业需要根据产品的具体要求和需求,制定相应的IQC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外观、尺寸、重量、功能性能等方面的指标。
2.选择检验样本:从供应商提供的批次中选择代表性样本进行检验。
样本的选择应该符合统计学原理,以确保检验结果的可靠性。
3.进行检验:根据IQC标准和检验方法,对样本进行检验。
检验方法可以包括目视检查、测量、化学分析、功能性能测试等。
4.记录检验结果:在检验过程中,需要详细记录检验结果和相关数据,包括检验员、检验日期、检验方法、结果等信息。
5.评估检验结果:对检验结果进行评估,判断样本是否合格。
如果不合格,需要及时通知供应商,协商解决措施。
6.采取控制措施:根据检验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如果样本不合格,可以选择拒收、返工、补偿等方式,确保不合格产品不流入生产环节。
原材料进货检验制度一、进货程序1.选择供应商:企业应根据供应商的信誉度、产品质量和价格等方面,对供应商进行评估和筛选,确保选择到合适的供应商。
2.签订合同:与供应商签订原材料采购合同,明确供应商应提供的原材料种类、数量、质量要求、价格和交货期等相关内容。
3.采购订单:根据合同内容,制定采购订单,并将订单发送给供应商,确认原材料的种类和数量。
4.原材料进货:供应商按照采购订单的要求,将原材料交给企业,企业进行验收。
二、检验标准1.外观检验:对原材料的外观进行检验,包括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确保符合企业和产品的要求。
2.技术指标检验: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对原材料的技术指标进行检验,如含水率、PH值、化学成分等。
3.可溶性物质检验:对原材料中的可溶性物质进行检验,确保原材料不含有对产品质量和安全性有害的物质。
4.检验设备检验:对用于原材料检验的设备进行检验,确保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检验方法1.取样检验:对原材料进行取样,并按照检验标准进行检验。
2.实验室检验:将取得的样品送到企业实验室进行化学、物理、微生物等多种方面的检验。
3.外包检验:将样品送到第三方检验机构进行检验,确保结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
四、检验记录和报告1.检验记录:对每次原材料进货检验的结果进行记录,包括检验日期、样品编号、检验项目及其结果等。
2.检验报告:将检验记录整理成检验报告,报告中应包括检验结果、检验方法、检验依据和结论等内容。
3.存档管理:将检验记录和检验报告进行存档管理,确保各项检验数据的可追溯性和可证明性。
五、异常处理1.不合格品处理:如果原材料检验结果不符合要求,企业应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如要求供应商退货或更换,或者进行再加工或处理等。
2.异常情况分析: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确保同类问题不再出现。
3.整改措施:针对不合格品和异常情况,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进料检验标准一、引言。
进料检验是生产制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进料检验标准对于保障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就进料检验标准的建立与实施进行探讨。
二、建立进料检验标准的意义。
1. 保障产品质量。
进料检验是防止次品原料进入生产环节的重要手段,通过建立合理的检验标准,可以有效降低次品原料进入生产环节的可能性,从而保障产品质量。
2. 提高生产效率。
建立科学的进料检验标准,可以减少因次品原料带来的废品率,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 保障生产安全。
进料检验标准的建立可以有效防止有害物质进入生产环节,保障生产过程中的安全。
三、建立进料检验标准的原则。
1. 合理性原则。
建立的进料检验标准必须是科学、合理的,不能盲目提高检验标准,导致原料的浪费。
2. 可操作性原则。
进料检验标准应该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操作人员能够根据标准进行检验,并且能够准确判断原料是否合格。
3. 经济性原则。
建立的进料检验标准要考虑到生产成本,不能因为提高检验标准而导致生产成本的增加。
四、建立进料检验标准的方法。
1. 参考国家标准。
在建立进料检验标准时,可以参考国家标准,根据国家标准对原料进行检验,确保原料符合国家标准要求。
2. 结合实际情况。
在建立进料检验标准时,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根据企业产品的特点和生产工艺,确定适合企业的进料检验标准。
3. 不断改进。
建立的进料检验标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进,适时调整检验标准,以适应市场需求和企业发展。
五、实施进料检验标准的方法。
1. 建立检验流程。
根据建立的进料检验标准,建立详细的检验流程,确保每一道工序都能够按照标准进行检验。
2. 培训操作人员。
对操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准确、规范地进行进料检验,确保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3. 建立检验记录。
建立完整的检验记录,对每一批原料的检验结果进行记录,以备查证。
IQC检验作业基础知识培训1. 什么是IQC检验?IQC是指进料质量控制(Incoming Quality Control)的缩写。
它是指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对进料进行检验、测试和评估,以确保所采购的原材料与零部件满足要求。
IQC的检验作业是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于保证产品质量具有关键作用。
2. IQC检验的目的IQC检验的目的是为了保证进料的质量,防止次品或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入下一道工序,从而影响整个生产过程和最终产品的质量。
通过IQC检验,可以及早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
IQC检验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3.1 采样采样是IQC检验的第一步,是从进料中获取样品进行检验。
采样方法应符合相关标准,并严格按照规定的流程和要求进行。
3.2 检验项目确定在采样后,需要根据产品的特点和要求,确定需要进行的检验项目。
检验项目可能包括外观、尺寸、重量、材料组成等多个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
3.3 检验方法选择针对每个检验项目,需要选择适合的检验方法。
常见的检验方法包括目测、测量、试验、化学分析等。
选择检验方法需要根据产品的特性、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
对于每个检验项目,根据检验结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能包括合格、不合格、待定等。
针对不合格的检验结果,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如退货、更换供应商等。
3.5 记录和报告在完成检验后,需要对检验结果进行记录和报告。
记录可以包括检验日期、批次信息、样品信息、检验结果等。
报告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汇总和分析,为后续的质量改进提供参考。
4. IQC检验的要求IQC检验作业需要满足以下要求:•准确性:检验过程中需要确保准确地判断样品是否合格;•可重复性:同一批次、同一样品在不同的检验员和设备下要能够得出相同的检验结果;•及时性:检验结果需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确保及时采取措施;•统计性:通过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5. IQC检验的工具和设备在进行IQC检验时,通常需要使用一些工具和设备,以确保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质量检验的发展过程: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检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质量检验又随着质量管理的发展而发展,目前为止已经发展成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产品质量检验阶段:主要在1750年以后20世纪30年代,从商品走向市场为满足于顾客对产品质量的要求开始就有了质量检验。
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传统的质量检验经历了操作者检验,工长检验,专职检验三个阶段。
在传统的质量检验阶段,是通过全数检查完成检验工作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泰罗。
第二阶段统计质量控制阶段SQC):由于传统的质量检验阶段对质量保证缺乏预防的功能,所以在1920年以后诸多质量管理专家致力于研究如何预防不合格品的产生。
1924年美国实验质量专家“休哈特”提出3S控制理论。
对质量预防控制起到一定的的促进作用,1929年“道奇罗米格”提出抽样理论和方法,70至80年代“戴明”把SPC带到了日本,使日本在质量管理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第三阶段全面质量管理阶段(TQM):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由于美国的质量专家“费根鲍姆”发表了(全面质量管理)一书CWQC—TQM。
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朱兰●戴明”,“飞利浦”,“史罗斯比”,日本的“石川馨”,“新卿重夫”。
全面质量管理强调“三全”管理1、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1)全员的培训教育。
(2)明确的职责,权限和接口。
(3)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4)奖惩分明。
2、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对产品质量的生产(产品的设计阶段),形成(产品的生产制造阶段)和实现(产品的使用和售后服务阶段)的全过程实施有效的质量管理。
(1)质量策划。
(2)程序文件的编制和实施。
(3)过程网络的管理。
3、全企业的质量管理:(1)建立并运行有郊的质量管理体糸。
(2)确定管理职责,权限和接口。
(3)准备必要的发展物质资源。
(4)管理(领导)层的重视。
第四阶段ISO9000质量管理标准化阶段:1、MIL—Q—985A(质量大纲要求)提出,以及在英国建立了产品生产许可证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