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讲)
- 格式:ppt
- 大小:1.44 MB
- 文档页数:48
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一、统计法的含义与特点:狭义的统计法,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是指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见第二章统计法的特点:1、统计法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统计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二、统计法的作用:1、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第二章基本统计法律规范(重点理解)一、统计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法律制度中最高级次,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统计工作的基本大法。
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
二、统计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实施细则》、《全国经济普查条例》、《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关于工资总额组成的规定》等。
法律效力低于统计法,高于地方性法规和统计规章。
由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
三、地方性统计法规:法律效力低于统计法、统计行政法规。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
四、统计行政规章:《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统计调查管理办法》、《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统计执法检查规定》、《涉外调查管理办法》、《部门调查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新闻出版统计管理办法》等。
法律效力低于统计法、统计行政法规。
由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制定。
第三章统计法的基本原则(重点记忆)一、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1、在统计体制方面,国家应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管理体制。
2、统计制度和统计标准应当是统一的。
3、统计资料应当依法统一管理和公布。
二、保障统计工作的独立性原则:1、统计机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不受任何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独立单设。
三、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1、统计机构的职责是法定的;2、统计机构应当依法履行其职权,既不能放弃职权,更不能超越职权、滥用职权;3、减轻统计调查对象的负担是统计机构、统计人员依法履行职责应当把握的一项基本原则。
四、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1、明确了建立统计信息共享机制的主体——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以及乡、镇人民政府;2、建立了定期公布统计资料的制度;3、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布的权限;4、明确了统计资料公开的方式;5、各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应积极做好统计信息咨询服务工作。
统计基础知识讲义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的三种涵义(一)统计的概念统计,是指对某一现象有关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活动。
(二)统计的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实践与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前与后的关系。
第二节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总体单位(一)总体所谓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称为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二)总体单位构成总体的每个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三)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它是全部和部分的关系。
总体和总体单位是相对而言的,总体和总体单位可以相互转化。
总体的基本特征:同质性,大量性,差异性。
二、指标与标志(一)指标有两种理解一是: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二是: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和具体数值。
如,2008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GDP)达30312.61亿元。
(二)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性质不同,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标志按表现不同,分为不变标志和变异标志。
变异标志又分为品质变异标志和数量变异标志。
(三)指标与标志的区别1、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总体单位特征;2、标志分为有不能用数值表示的品质标志和能用数值表示的数量标志两种,但指标必须都能用数值表示。
(四)指标与标志的联系1、统计指标的数值直接汇总于总体单位的数量标志值;2、指标与数量标志之间存在着转化的关系。
三、变异与变量(一)变异标志在同一总体不同总体单位之间的差别,称为变异。
(二)变量数量变异标志就是变量数量变异标志的具体数值表现,称为变量值。
几个基本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三节统计的任务与过程一、统计的任务《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配、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
统计法普法教材教材内容第一章:统计法概述本章介绍统计法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包括统计法的定义、目的、特点和分类等内容,让读者对统计法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二章:统计法的法律地位和基本原则本章重点介绍统计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统计法的基本原则,包括数据真实性原则、数据保密原则、数据安全原则等,让读者了解统计法的法律框架和基本原则。
第三章: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本章主要讲解统计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过程,包括数据调查方法、数据样本的选择和统计数据的处理方法等,让读者了解统计数据的获取和分析过程。
第四章:统计数据的发布和利用本章介绍统计数据的发布和利用方式,包括统计报表的编制和发布、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应用等,让读者了解如何正确利用统计数据进行决策和研究。
第五章:统计法的违法与处罚本章重点讲解统计法的违法行为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包括数据造假、数据泄露等违法行为的处理办法,让读者了解违法与处罚之间的关系。
第六章:统计法的应用案例本章通过实际案例分析,介绍统计法在实践中的应用,包括统计数据在宏观经济调控、社会管理、科学研究等领域的应用,让读者了解统计法的实际运用情况。
教材特点简明易懂本教材采用简明的语言和直观的图表,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掌握统计法的核心概念和基本原则。
实用性强本教材注重与实际生活和工作紧密结合,提供丰富的案例和应用场景,让读者通过研究可以更好地应用统计法。
结构合理本教材按照逻辑顺序和知识层次进行组织,各章节之间联系紧密,便于读者系统性研究和查找相关内容。
使用对象本教材适用于广大公众、学生、研究者和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人士等对统计法感兴趣和需要了解统计法的人群。
希望通过本教材的阅读,大家能够对统计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并能够正确应用统计法的原则和方法。
第一章统计法概述一、统计法概述1.【识记】依法统计的必要性:首先,政府统计活动有赖于法律的保障。
其次,政府统计活动必须受到法律的约束。
2.【识记】统计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
3.【识记】统计行政法规:由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4.【识记】地方性统计法规:由有地方立法权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5.【识记】统计行政规章:指国务院各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所制定的有关统计的规范性文件。
6.【领会】政府统计概念: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政府统计的特征:a实施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b必须依法实施,c具有强制性,d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政府统计的功能:统计咨询功能和统计监督功能。
政府统计的任务:a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b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c实行统计监督。
二、统计法的基本原则1.【领会】a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b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的主要内容,c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d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d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三、统计管理体制1.【识记】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国家建立集中统计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A机构和编制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机构和编制管理上以双重管理为主;B经费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经费管理上基本上是分级负责,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C业务管理方面,我国政府统计系统在业务管理方面实行高度统一的管理。
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一、统计调查的分类1.【识记】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国家统计调查、部门统计调查、地方统计调查。
第一章统计法基本问题一、统计法概述1 政府统计概念所谓政府统计,就是国家机关(主要是行政机关)依法运用各种统计方法和手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析,提供统计资料和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等活动的总称。
2 政府统计特征(1)政府统计的实施主体是特定的,或者说主要是政府机关。
(2)政府统计必需严格衣服实施。
(3)政府统计具有强制性。
(4)政府统计的结果具有社会共享性。
3 政府统计的功能我国政府统计已具备了信息、咨询、监督的整体功能。
4 政府统计的任务(1)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和统计分析。
(2)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
(3)实行统计监督。
5 统计法的概念统计法是调整政府机关组织实施统计活动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6 统计法的特点(1)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2)规范内容具有专业性7 统计法律规范的的表现形式(即种类)(1)统计法律即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规范。
目前我国唯一的一部统计法律史1983年12月8日由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该法1996你那5月15日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修正,2009年6月27日再次经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修订。
统计法律有两个特点:1、统计法律所规定的内容是统计工作中一些根本性的问题2 、统计法律在统计法律制度中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制定统计行政法规、地方性统计法规、统计规章的依据。
(2)统计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制定的有关国家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其法律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统计行政法规是有国务院制定的有关统计活动的规范性法律文件。
(3)地方性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浙江的杭州、宁波)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和发布、并于本地方实施的统计行为规范。
第一讲统计基础知识概述:本讲围绕统计工作的过程,通过介绍统计工作、统计资料与统计科学的关系,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相关知识等内容,力求使农村统计人员从理论上对统计工作及过程有一个新的认识,从而得到指导农村统计人员统计工作实践的目的。
第一节总论一、统计的涵义1、统计的涵义统计一词一般有三种涵义: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
统计工作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和提供关于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工作总称。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用来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数量资料的总称。
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它是人类长期统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况,又是指导统计工作的原理和原则。
2、统计工作、统计资料和统计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统计活动过程与活动成果的关系。
统计工作活动的目的是取得统计资料;统计资料的取得必须依靠统计工作来进行。
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
一方面,统计学是统计工作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概况;另一方面,统计学又指导统计工作的实践。
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于统计学而发展起来的。
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1、总体与总体单位(1)总体凡是客观存在的,在同一性质基础上结合起来的许多个别事物的整体,就是统计总体,简称总体。
(2)总体单位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总体单位。
一个统计总体中所包括的单位数如果是有限的,则称为有限总体;如果是无限的,则称为无限总体。
(3)总体与总体单位的关系总体是由总体单位构成的,但总体和总体单位的概念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研究目的不同,总体和总体单位也会有所不同。
2、指标与标志(1)指标指标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
例如:国内生产总值、人口数、劳动生产率等。
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2)标志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名称。
标志按其性质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与数量标志。
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是不能用数值表示的,例如:性别、工种等;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是可以用数值表示的,例如:年龄、工资等。
第一章统计法基础知识第一节统计法的基本含义统计法是调整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相关方面发生的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它是由国家制定的关于统计活动的行为准则。
具体地说,统计法规定了统计的组织实施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个体工商户、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在统计活的、统计管理工作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包括统计行政机关的职权、职责,统计调查者的职责、职权,统计调查对象的权利、义务,违反统计法的规定或不履行职责、义务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统计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统计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
广义的统计法则包含了所有规范统计活动的统计法律、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
理解点:1.统计法不是统计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的简单罗列,而是一个有机的体系。
2.统计法作为我国行政法的一个组成部分,有自己特定的调整对象、原则、特点和作用,是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第二节统计法的特点统计法与其他规范相比,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调整对象具有特殊性和复杂性。
理解点:特殊性是针对统计部门在管理统计工作进行统计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为其调整对象。
复杂性是指,统计法所设速描社会关系既有纵向的管理关系,也有横向的指导关系;既有统计机构内部的管理关系,也有统计机构对调查对象的管理关系,还有对民间调查的管理关系。
二是规范的内容具有专业性。
理解点:统计法的专业性是指统计法律制度中包含着大量关于统计工作的技术性规范。
比如统计调查制度、统计标准等。
这些规范是统计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节统计法的作用一、有效地、科学地组织统计工作,推进统计工作的现代化进程首先,《统计法》第三条确定了国家建立集中统一的统计系统,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
以法律的形式为统计工作的现代化从体制上、组织上提供了保障。
其次,统计法为统计工作的科学化提供了法律依据。
《统计法》第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国家加强对统计工作的科学研究,健全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不断改进统计调查方法,提高统计的科学性。
第一章总论第一节统计的相关概念一、统计产生与发展:二统计的涵义:统计是指对与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进行搜集、整理、计算和分析等的活动。
统计的三种涵义是指统计工作、统计资料、统计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指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的信息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工作过程。
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取得的、反映社会现象的各项数据资料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实际资料的总称统计学是指研究如何对统计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联系:第一,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统计活动与统计成果的关系;第二,统计工作与统计学的关系是统计实践与统计理论的关系第三,统计工作是先与统计学发展起来的。
第二节统计学的基本概念一、总体与个体总体,又称统计总体,是指客观存在的、在某种共性基础上由许多个别事物结合起来的整体。
个体,又称总体单位,是指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的总称。
总体分有限总体(可以全面调查和非全面调查)和无限总体(只能非全面调查)。
总体和个体的关系随研究而转换。
二、样本与样本单位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作为这一总体的代表的部分个体组成的集合体。
(总量概念)样本单位是构成样本的每一个个体。
(个量概念)样本单位的数目称为样本量样本特点:样本单位必须取自总体内部从一个总体中可以抽取许多种不同的样本样本是总体的代表对样本进行调查是为了对总体进行推断。
三、指标与标志指标是反映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
(工业统计调查中,所有工业企业是总体,工业企业总数,职工总数是指标)还可以是反映总体现象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值。
(例:工业总产值2009年某地区工业总产值3000亿元)标志是说明个体特征的名称。
具体表现是在标志名称之后所表明的属性或数值,称为标志值。
按性质分:品质标志表示事物的品质属性特征,不能用数值表示。
性别、工种、民族数量标志表示事物的数量特征,可以用数值表示。
年龄、工资(不同的数量标志值就是变量值)指标与标志的关系指标与标志的区别:指标说明总体特征;标志说明个体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