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 (1) (1)
- 格式:ppt
- 大小:699.50 KB
- 文档页数:20
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人教版语文必修一《奇妙的对联》优质教案【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教材分析】《奇妙的对联》选自必修一梳理探究单元。
本单元编选了“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三篇关于汉字文化的文章。
编排意图在于拓宽学生语文学习范围,帮助学生了解汉字知识、感受汉语魅力、关注汉语发展,培养热爱母语、热爱传统文化、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
【设计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堂为载体,结合文体特点和文本内容,设置任务明确的教学程序,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情境中通过朗读、点拨、讨论、欣赏、练习等互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思维层次,拓展人文底蕴;最后达到初步学会欣赏对联、拟写对联的要求,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及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课改尝试】1、教师引领下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课程模式。
2、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学情分析】一方面,教学内容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另一方面,学生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加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三维目标】1、知识能力目标掌握对联的有关知识,领略对联的无穷魅力。
2、过程方法目标在对联欣赏和拟写活动中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学习欣赏对联。
2、把握对句要领,学习拟写对联。
【教学难点】1、拟写对联2、养成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
【教法】激趣法、点拨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准备】PPT课件【教学安排】1课时【教与学过程】l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PPT显示:北京市2016年高考改革:英语100分,语文180分与学生共同分享关于上则新闻的网络帖子:【If you do not leave me ,we will die together. 怎么译? 你如果不滚开,我就和你同归于尽。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想】1、本节课采用高效课堂的模式进行教学,将学生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一个组长,每组都有自己的组名,在教师引领下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的学习,来配合老师的点拨指导,在单位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促进学生获得高效益发展。
采用这种教学新模式意在创建具实践性、参与性、开放性特点的语文课堂。
2、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插入相声《对春联》来创设对联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也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学情分析】对联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对联与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求知的兴趣较浓,易于入门。
但是学生对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加上对传统文化关注不够以及语言表达、创新能力薄弱等问题,课堂教学材料不宜太难太深,以培养兴趣,普及对联知识为主。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2)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尝试对对联。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欣赏对联艺术,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过程与方法:学会欣赏对联,赏析与训练相结合。
【教学重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学会欣赏对联。
【教学难点】尝试对对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相声激趣,导入新课同学们,今天我们将与传统对话,任思绪飞扬,共同走过一段文化之旅。
一起走进《奇妙的对联》(板书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由马季、郭敦儒两位老先生表演的相声——《对春联》。
二、版块一:掀起你的盖头来——走进对联1、展示对联(从观看的相声《对春联》中选取)(1)买卖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2)开市大吉万事亨通(3)根深叶茂本固枝荣(4)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5)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2、对联的特点(从以上对联总结得出)(1)对联上下两联必须字数相等(2)讲究对仗工整句式相当,词类相同,结构相应(3)讲究平仄对联讲究平仄,读起来音韵铿锵,有节奏感,富有音乐美要讲究平仄,就必然要求上下联词性相同的地方不能同字。
《奇妙的对联》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目标:学习并积累平仄、对仗等有关对联知识;欣赏对联佳作,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能力目标:在把握对联有关常识的基础上尝试对对子,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感受对联艺术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文人的高超智慧和高雅情怀,陶冶良好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格品位和人生境界。
二.教学重点:对联基本知识三.教学难点:尝试对对子四.教学关键:赏析名联及名联故事,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五.活动组织过程.(一)导入:名人对联故事(1.解缙与老员外对联故事 2.郑板桥对联故事)(二)新知探究:1.对联常识:a.对联的起源。
b.对联的别称。
c.对联的种类。
2.对联的基本要求:(1)对仗: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2)平仄:平仄相异,声调和谐。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对仗:基本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a.工对:平仄相反,词性相同,事物类别一致。
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b.宽对:相对宽松,词性大体相同,平仄可不过分要求。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c.正对(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反对(有关国家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串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集句对(夕阳无限好,高处不胜寒),无情对(无心复命维他命一意孤行任我行),回文对。
3.名联欣赏:数字联:万砖千瓦百匠造成十佛寺,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仙桥。
拆字联:冰冷酒,一点两点三点;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十口心思,思家思国思社稷;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
谐音联: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
格言联: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复字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4.积累迁移,学过的古诗文中的名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梳理探究《奇妙的对联》省级名师优质课教案
比赛获奖教案示范课教案公开课教案
【省级名师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对联的常识,掌握对联的对仗、平仄。
(2)积累、赏析名联,领略对联的艺术魅力,培养文学兴趣。
(3)学会对对联、拟写对联。
2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或多或少的接触过对联,对对联有一定浅显的认识,比如知道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知道一点与对联相关的小故事等。
但对对联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等都较陌生,且由于知识有限对有些对联拟写方面有教的困难。
绝大部分学生对对联有较浓厚的兴趣,有较大的学习兴趣,可通过对联学习借此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
3重点难点
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发展、对仗、平仄。
2、学习欣赏对联,领略对联艺术的魅力,培养文学兴趣。
教学难点是:尝试对对联、拟写对联。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流程
一、把握规律,奠定基础
(一)创设氛围,巧妙导入
这是一节校内公开课,课前领导和老师们已经在教室后面就坐了,学生显得有些紧张,坐得很直。
为了使学生放松下来,我把之前设计的导语修改如下:
(过渡语)“大家怎么一个个都正襟危坐、如临大敌的样子?因为来了很多老师来听咱的课。
那今天咱们这里真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呀!(以对联的形式板书)此句出自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把这两句单独提出来,它就可以成为一副对联了。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奇。
奇妙的对联一导入据说清朝文学家郑板桥在山东任县令时,有一次出门办事。
路过一户人家。
门上贴着一副对联:上联:二三四五下联:六七八九横批:南北于是郑板桥立即回家拿了粮食、衣服送了过来。
敲开大门后,果然家徒四壁。
随从很纳闷,“老爷是怎么猜出他家贫困的呢?”同学们看出来了吗?明确:缺“衣”少“食”没有“东西”——————小小对联藏妙处二、学一学(一)对联的来源(多媒体展示)1、最开始将“神(shēn)荼(shū)”和“郁垒(lǜ)”的名字,分别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2、五代才开始有人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五代后蜀孟昶(chǎng)于桃木板上所题的。
对联“新年纳余庆,嘉年号长春”,既是相传最早的对联,也是最早的春联.3、宋代以后,民间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明了当时的盛况。
4、明代才用红纸代替木板,出现了今天所谓的春联(二)对联的基本要求(多媒体展示:以填空的形式检查学生预习情况)1、对仗工整: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对、内容相关。
2、平仄协调:平仄相对,上联的最后一个字是仄声,下联最后一个字是平声。
古音:平上去入今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V \)仄声:V \平声:-/(三)赏实例明规则(多媒体展示例子)1、一字例:谷对山墨对泉2、二字例:大地对长空呐喊对彷徨剑客对刀郎3、三字例:孙行者对?(根据课本解释原因)独角兽对比目鱼瓜子脸对葡萄牙4、四字例:春回大地对福满人间柳丝垂岸对燕尾点波5、多字例上联:水清鱼读月下联:花静鸟谈天上联:闭门推出窗前月下联:投石冲开水底天上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下联: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上联:昨日偷桃转狗洞不知是谁下联: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上联:早播完菜籽新剪完桔枝山雨来时恰好下联:才谢了梅樱又开了桃李 春风待我不薄上联:有志者事竟成 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下联: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三:找一找(多媒体展示)(一) 找出下文对联的错误之处,并加以修改1、上联:陋室谈笑无白丁下联:绿阶往来有鸿儒2、上联:欧阳修饮酒醉翁亭 醉也乐 醒也乐下联:范仲淹登临岳阳楼 进亦忧 退亦忧3、上联:独立寒秋 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下联:挥别康桥 徐志摩抒发眷然情深4、上联:东风送暖大江南北春光好下联:春雨润物长城外百花香5、上联:反对侵略下联:学习下棋6、上联: 图书馆里查资料下联: 动物园里看虎狼(二)根据上联找出下联四、赏一赏(一)普通对联的分类赏析(多媒体展示)1、春联上联:春入春门春不老 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福临福地福无疆 下联:梅花点点迎新春上联:百年恩爱同心结下联:千里姻缘一线牵上联:新知长相知知心知意知冷暖下联:老伴永作伴伴读伴游伴春秋3、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上联:日岁能预期廿载后如今日健下联:群芳齐上寿十年前已古来稀4、挽联上联:心思父逝心流血下联:月见吾悲月失辉上联:无虑无忧老夫去矣下联:克勤克俭小子勉之5、名胜联上联:四面湖山归眼底下联:万家忧乐到心头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6、谐讽联上联:识破人情知纸厚下联:踏遍世路觉山平上联:莫笑我老朽无能许个愿试试下联:哪怕你多财善贾不烧香瞧瞧上联:十载寒窗九载熬油八进科场七品到手六亲不认下联:五官不正四体不勤三餐饱食二话不说一心捞钱7、行业联(猜出行业)上联:虽为毫末技艺下联:却是顶上功夫上联:早中晚中早晚能中下联:多买少买多少要买上联:读书不成学剑不成且作个逆旅主人藉消日月下联:送往于此迎来于此常愿得天涯知己共话平升上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且喝一杯茶去下联: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再拿一壶酒来(二)趣味对联分类及赏析1、藏头上联:二三四五上联:一二三四五六七下联:六七八九下联:孝悌忠信礼义廉2、拆字上联:二人土上坐上联:十口心思,思国思君思社稷下联:一月日边明下联:八目尚赏,赏花赏月赏秋香上联: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月送僧归古寺下联: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3、谐音上联:无山得似巫山好上联:莲子心中苦下联:何水能如河水清下联:梨儿腹内酸4、反问上联: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能下下联:地为琵琶路为弦哪个敢弹5、顶真上联: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下联: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上联: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下联: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7、添笔上联:福无双至上联:识遍天下字下联:祸不单行下联:读尽人间书五、练一练(一)改写:根据所给的上联,改写划线部分。
《奇妙的对联》助学稿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对联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2、积累有关对联知识,重点积累平仄、对仗知识。
3、学习欣赏对联,重点积累一些名联。
4、尝试对对联。
【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对联常识,如对联的历史,平仄,对仗等基本常识。
2、让学生尝试对对子。
【学法指导】联系以前学过的古诗,温故知新。
以学生为主体,小组讨论,师生互动。
【知识链接】掀起你的盖头来——对联常识1、对联,也叫楹联、楹帖、对子等。
楹,就是建筑物的柱子。
题在两根对称的柱子上的文字就叫楹联。
对联是独立于诗词曲赋等之外的一种传统文学样式。
对联由骈文和律诗的形式演变而成,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可谓源远流长。
对联大体可分为名胜类、喜庆类、哀挽类、谐讽类、行业类等。
2、对联特点(举例)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楼名动名名动名名动名名动名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主谓宾3、对联的基本要求:①上下联字数相等;②上下联相同位置用字不能重复;③词性相当种类相当;④结构(格式)相似;⑤围绕同一主题;⑥仄起平收。
附:对联规则口诀名对名,动对动,实对实来虚对虚。
上下两句字数等,之间莫有重字现。
内容上下两相望,词类相当结构同。
4、对联的书写和张贴:书写时,要注意上下联都是竖行书写,从上写到下,中间不加标点符号。
书写要讲求美观,必须字字对称、行款整齐。
张贴时,要按照传统习惯,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左右以面对欣赏者为分别。
5、推荐读物:《声律启蒙》(内容举例):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
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春对夏,秋对冬,暮鼓对晨钟。
观山对玩水,绿竹对苍松。
无对有,实对虚,作赋对观书。
绿窗对朱户,宝马对香车。
【教学过程】一、预习热身: 读一读,改一改:1、从前有个恶财主,他打算开个酒店,就出了三分银子征求新店对联。
有个秀才去应征。
财主说:“对联要称赞我的酒好、醋酸、猪肥、人丁旺,店里又没有老鼠。
《对联初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初步知识。
2、培养对联的初步能力。
3、把握对联的基本应对。
重点难点:对联的初步把握及应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1、教师编制《对联初步》导学案,制作《对联初步》教学课件。
2、学生搜集整理对联资料及相关作品。
3、搜寻并提供相关学习资源链接,如《百度百科》对联词条。
教学过程:一、对联感知1、对联知多少?【师生互动交流,初步了解对联。
(1)谈谈你了解的对联。
(2)三言两语话春联。
(3)简要梳理对联印象。
2、对联是怎么回事?【教师引导,把握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1)《百度》搜索,查阅资料,归纳整理。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帖、春联、对子、桃符、楹联等,起源于桃符,原是一种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后来发展成为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的融汉语及书法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可说是“国粹”之一。
桃符: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
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这就是最早的桃符。
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以驱鬼压邪。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相传五代后蜀主孟昶,在寝室门板桃符上的题词:“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便是春联的缘起。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
到了明代,人们才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
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如今,对联及春联,更为我们所常见。
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5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有着重大价值。
奇妙的对联一、教学内容分析本课为人教版第一模块梳理探究单元第二课,是我国独特的艺术形式,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第一模块的学习内容,可以很好地激发高一学生对文化文学的热爱,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探求活动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喜爱这一类型的课程,感觉到新课程教与学与过去的不同,从而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初中时已初步接触对联知识,中考有考对联,初中时对仗的基本知识已掌握,可不作为教学重点;但初中时对联多作为应试要求,对于对联的艺术性、趣味性、承载的文化没有专题的探究活动或未充分开展过有关对联的探究活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有望得到充分的调动。
三、设计思想“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教育指南》),“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在教学中扣紧“奇妙”二字,以欣赏与对对子激励兴趣,以兴趣激励学生对对联的知识、文化的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采用迁移教学法:教学循序渐进,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迁移的方法就是能较好的进行类比推理,沟通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
启发式教学法:在学生对对的过程中,采用启发的办法,帮助学生对出正确答案。
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书法展示、用学生姓名创设对联情境的办法,激发学生兴趣,感受对联艺术和文化。
作为梳理探究单元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体现学生主体,提高学习兴趣,引发进一步自主探究的愿望。
四、教学目标通过对联的欣赏和对对子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对联的兴趣,领略对联艺术和文化的魅力,引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学会基本的对仗方法,学会自主、创新、推理、演化。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参与活动,激发兴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赏与对。
六、教学过程设计(一)课前学习1.关于对联的知识,重点抓住“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当、平仄相异”“区分上下联”“对联的张贴”的知识,学生课前解决。
奇妙的对联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对联的定义和特点;2. 学习对联的技巧和格式;3. 培养创造对联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范例对联和对联题目;2. 学生准备纸和笔。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介绍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一种传统的文学形式,由两句相对称的对仗句组成。
对联是中国人民独创的艺术形式,被誉为“华夏文化的瑰宝”。
2. 探究教师给出几个范例对联,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找出它们的共同特点。
然后让学生自己尝试构造对联,提醒学生需要注意对仗、对押和平仄等要素。
3. 演练教师给出一些对联的题目,让学生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发挥巧思和创意,让他们尽可能多地尝试不同的对联形式。
4. 展示学生互相交换对联作品,让他们欣赏彼此的创作。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对联作品,并解释创作的灵感和意义。
5. 深化教师讲解一些常见的对联技巧,如对仗、遣词造句和平仄等。
让学生理解对联需要考虑语言之美和形式之美的结合。
6. 实践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主题,自行构思并写出一篇完整的对联作品。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体验自由发挥的乐趣。
7. 总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对联的特点和构造要素。
学生可以分享自己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和心得体会。
四、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在家继续创作对联,培养对联的兴趣和爱好;2. 学生可以了解一些著名的对联家和对联作品,进一步拓宽对联的视野。
五、教学小结:通过本节对联教学,学生了解到对联是一种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培养了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并增加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学生可以提高对联的水平,创作出更精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