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伤与孤独---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
- 格式:doc
- 大小:19.00 KB
- 文档页数:3
杜甫《登高》蕴含的登高情结【摘要】杜甫一生喜好登高,有登高的情结,《登高》诗蕴含了深刻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意境。
【关键词】杜甫登高忧思情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诗,是高中教材的经典课文,也是一首蕴含深刻思想意境的七言律诗。
在教学中揭示杜甫“登高”的情结,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课文。
诗的前四句写登高所见,后四句写登高所想,一切都因登高而起。
不登高怎能感受风急天高,不登高怎能听清远处玄猿啼叫,不登高怎能俯瞰江边的渚清沙白,不登高怎能收视鸥鸟的盘旋劲飞。
登高,扩展了境界,无边森林,落叶萧萧,气势恢弘;登高,放开了胸怀,不尽长江,波涛翻滚,汹涌澎湃。
杜甫一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喜好登高,有登高的情结。
他24岁时进士不第,游齐赵,登泰山,写下《望岳》诗,就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阔大胸怀。
以后每到一地,他总要登临当地的名山大川,每次登高,他都能获得诗兴和灵感,并由此写下了数以百计的登览诗。
杜甫喜好登览诗,上承汉魏六朝,司马相如《子虚》《上林》、班固的《两都》、张衡的《二京》篇制宏大,雍容典雅,王粲《登楼》、鲍照《芜城》关爱民生,忧思抒情;唐代其祖杜审言,喜写登览诗,一首《登襄阳城》写景闳逸浑雄,抒情联寓感慨,称为杜子美的祖诗;杜甫崇敬陈子昂,子昂《登幽州台歌》《白帝怀古》《岘山怀古》实际上是杜甫大量览古幽思诗作的先声;李白对杜甫的影响更直接,他们是忘年交,都是爱国忧民的诗人。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李白的《蜀道难》《西上莲花山》《登金陵凤凰台》等诗,给杜甫登览诗感叹生民、寄寓乱离之悲和忧国之思以启迪和影响,那是不容置疑的。
在40岁之前,杜甫登览诗的题材内容很广泛,记游,写景,怀古,叙事,行乐,涉及面广。
“他40岁写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是第一首充满忧国之思的力作。
自此以后,其以忧患意识为核心的登览之作开始大量涌现,登高必赋,临水必歌,其登览诗很少有为写景而写景的纯景之作,它们大都结合着诗人的遭遇和感慨,国家的动乱和不幸。
登高望远,登高必赋,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潜在的情结。
中国儒家士大夫普遍都具有深刻的生命意识、民族意识和责任感。
迁客骚人流连于山水之间,一则亲近自然、吟咏情性、指点江山;二来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
因此,登高也就成了中国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作品经常表现的主题。
孔子曰:‘君子登高必赋,小子愿者何?’”自《诗经》始,以登高为题材之作便不断在中国文学史上流光溢彩。
重九登高的民俗习惯是举行登高活动的重要缘由,而古代文人登高宴飨并酬唱叙情的文化传统,促进了登高文学的兴盛。
到了北宋,词学创作趋于兴盛,因词和登高活动都属于休闲享乐文化的范畴,再加上“登临生悲"的传统抒情模式又与词的感伤色彩相契合,故而词与登高之间存在着许多相通点与相似性,从而使得词的创作越发与登高配合地更加完美,表现登高主题的词作便在宋词中占有了不可小觑的一席之地。
而一代狂人辛弃疾因其孤傲的性格和壮志难酬的悲慨境遇,使得所作登高词体现出来的情愫别有一番滋味。
可以说,对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再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强调积极入世的思想规范,辛弃疾做到极致,是文人士大夫的楷模。
即使不被朝廷重用,屡次遭贬,身处江湖之远,但任然心系庙堂之事。
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言志,登高还可以抒情。
古代文人登高大多如此,他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态登高,也就会发出什么样的情怀。
总而言之,登高是以一个坚韧的姿态站立着。
登高必赋,赋的是一种气节、一种志向、一种高度的民族意识、责任感。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群所共有的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特质,一种内在意识。
就像一个民族之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无论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1。
一曲《登高》抒胸臆老杜悲情传千古【摘要】杜甫的《登高》是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歌,展现了他悲情之美。
作品中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场景,表达了对国家社会的挚爱和思考。
背景故事中,杜甫在逃难途中写下了这首诗,展现了对国家动荡局势的担忧和忧虑。
诗歌主题是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反思,体现了杜甫的思想和情感。
艺术特色方面,杜甫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抒情的语言表达,打造了深情的诗篇。
《登高》通过其悲情之美影响着后人,传承了千古。
这首诗留存至今,让人们感受到老杜的情感和思想,感受到他对国家社会的关怀和呼唤。
【关键词】杜甫,《登高》,悲情,传千古,诗歌,背景故事,主题,意义,艺术特色,影响,价值,展现,留存至今1. 引言1.1 老杜的《登高》诗歌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借登高之意,表达了他内心的悲愤和对社会现状的不满。
这首诗以雄浑豪迈的诗风展现了杜甫诗歌的特色,同时也呈现出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伟大理想的追求。
在这首诗中,杜甫将自己置身于风高云淡的山巅之上,一方面借景抒发自己的情感,一方面展现出他对世界的关怀和对人民的热爱。
他以登高为喻,在对抗逆境中追求理想,并表达了对时代的忧虑和对道义的坚守。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为后人留下了关于杜甫悲情之美的独特印记。
通过对《登高》这首诗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老杜的诗歌创作风格和思想情感内核,感受到他对人生、世事的洞察力和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
2. 正文2.1 杜甫作品中的《登高》杜甫作品中的《登高》是他的一首名篇,反映了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描绘登高的景象,表达了对政治现实的不满和对社会风气的担忧。
他以“飘飘兮如遗我”、“高山仰止”等悲情的语言描绘了自己的心境,展示了他的忧伤和无奈。
在《登高》中,杜甫描绘了自己登高的过程,从最初的豪情壮志到最后的感伤慨叹,表现出了他对现实境遇的迷茫和无奈。
他用“何时遣冯唐”、“超然去膻腥”等词语表达了自己的愤慨和悲情,展现了他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人生的困惑。
忧伤与孤独试论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绪论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等等。
由于文人情结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纵向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
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和审美情景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的重现,到后来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
这些情结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便又会在这些人身上显现出来。
在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有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山水的诗酒情结;万木萧条的悲凉和天涯共月明的悲秋情结;以及壮志未酬与志存高远的登高情结等等。
登高望远,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文人爱穿行于山水之间,一来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阔,二来是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
因此,登高也就成了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最爱表现的主题。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
”我觉得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里也有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种境界,“西风凋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感。
上楼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
“望尽天涯路”可视作摆脱了一切世俗杂念,对更高更远的境界的寻觅与期待。
意思是指要有勇于攀登、登高望远的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视野开阔,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选自曹操的《观沧海》。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他所看到的是水波动荡的大海的远景、山岛耸立及草木繁茂的近景。
通过写大海广阔无边的恢弘气势,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开阔的意境。
杜甫登高诗及其人文底蕴杜甫是中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历来备受推崇。
在他的诗歌中,登高诗是一类独具特色的作品。
本文将通过分析杜甫的登高诗,探讨其诗歌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人文底蕴。
杜甫登高诗的解读杜甫的登高诗,通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他内心的情感。
在艺术手法上,杜甫运用了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抒情,将自己的感受与自然景物紧密结合。
从思想内涵来看,杜甫的登高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慨和对国家社稷的忧虑,具有深厚的人文关怀。
人文底蕴的探讨从文化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是中华文化崇尚自然的体现。
在古代,登高被视为一种祭祀仪式,寓意着与天地神灵沟通,寻求心灵上的慰藉。
杜甫的登高诗将这种文化传统融入自然景观的描绘中,使得诗歌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从历史角度来看,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和人民生活的困苦为杜甫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在登高诗中,杜甫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同时,也通过历史典故和现实社会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民族的忧虑和关切。
从社会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
他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
同时,在诗歌中,杜甫也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观中,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为现代社会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杜甫的登高诗以其生动的描写、深刻的抒情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在欣赏杜甫登高诗的我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与壮丽,还能体悟到诗人对国家、民族的深深忧虑和关切。
从文化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体现了中华文化崇尚自然的传统;从历史角度来看,他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进程;从社会角度来看,杜甫的登高诗传达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杜甫作为一位伟大的诗人,其登高诗为我们提供了观察自然、感悟人生的独特视角。
在欣赏这些美丽诗篇的我们也能从中汲取到丰富的人文营养,为我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尽的启示和享受。
一曲《登高》抒胸臆老杜悲情传千古【摘要】杜甫的《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
在这首诗中,杜甫描绘了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以及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杜甫在《登高》中展现了内心的挣扎和矛盾,通过这首诗将自己的悲情传递给后人。
这首诗成为杜甫悲情传世的经典之作,永载千古。
通过《登高》,杜甫将他的情感和思想永远留在了历史长河中,成为后人学习和传承的宝贵遗产。
《登高》不仅代表了杜甫个人的情感体验,更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思想风向。
杜甫通过这首诗歌,告诉后人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及对时代命运的忧虑和思考。
【关键词】《登高》,杜甫,悲情,古诗,孤独,心境,忧虑,国家,人民,无奈,感慨,挣扎,矛盾,传递,后人,经典之作,永载千古。
1. 引言1.1 《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登高》是一首表达悲情的古诗,通过诗人杜甫的笔触,展现了一种深沉悲伤的情绪。
这首诗描绘了杜甫孤独的心境,以及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表达了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在这首诗中,杜甫所表现出的内心挣扎和矛盾,更是触动人心。
通过《登高》,杜甫将自己的悲情传递给后人,使其成为一首永载千古的经典之作。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的真情实感,更让读者感受到了岁月的沧桑与无奈。
《登高》可以说是杜甫悲情传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他通过诗歌永载千古的典范。
在《登高》中,杜甫所表达的悲情和悲壮情怀,将引领读者穿越时空,感受那个时代的激荡和沉痛。
1.2 杜甫以《登高》表达自己的心情杜甫以《登高》表达自己的心情,展现了他内心深处的忧郁和孤独。
在这首诗中,杜甫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命运和人生的沉重思考,展现出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世界。
诗中的“白发三千丈,青山海上来”表现了杜甫对自身境遇的沉痛感叹,他面对岁月的无情摧残和人生的荒凉,深感孤独和无助。
杜甫通过“参差荇菜,左右流之”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挣扎和矛盾,他心怀忧虑却又无法改变现实,表现出一种对时代的无奈和感慨。
解读杜甫《登高》汇编六篇篇1:解读杜甫《登高》解读杜甫《登高》《登高》郁结了杜甫太多的悲愁,字字读来都是诗人眼中的泪,心里的血。
《登高》这首诗是杜甫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所作。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
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
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导致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
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是作者站在高台之上,看到、听到的。
诗人描写的主要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
风急、快,突出风的迅猛。
风儿急急而去,是那样的无情。
无人陪伴已觉可悲,连那风儿也好像故意欺负作者,匆匆离作者而去,可以想见此时他那悲苦的心境。
天高带给人一种苍凉、空旷感,登上高台的人是何等的渺小。
猿呢?作者用啸声,并且是哀凄的啸声。
诗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哀凄之声让人动容,声声刺透他那几近破碎的心。
渚,用“清”来形容,可见洲渚之上草木凋零,凸显萧瑟,传达凄凉之意。
沙白,可见岸边白沙漫漫,这冷的色彩,又增一份寒意。
鸟,正是没有依靠因此徘徊而不肯离去,就像这时候飘泊无依的杜甫,这只鸟是不快乐的。
这也充分说明了“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本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和“长江”。
“落木”用“无边”、“萧萧下”形容。
体味诗句,我们好像看到秋风染得草木醉,苍翠的群山上弥漫着枯黄的叶子,一阵秋风吹过,那枯黄的叶子从枝头飞下,纷纷扬扬飘落而下,走向自身生命的终结。
远望群山,好像被黄色染过一样。
面对这一切的人自然也会想到人生就像这落叶一样慢慢地走向生命的终结,于是会为年华的逝去、青春的流逝而感到痛彻心扉。
百年孤独与秋日情怀——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唐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天,杜甫时在夔州。
这是他在五十六岁时写下的。
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一生艰难,常常抱恨于志业无成而身已衰老,衰颓满心偏又暂停了消愁的酒杯。
●注释诗题一作《九日登高》。
古代农历九月九日有登高习俗。
选自《杜诗详注》。
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天的重阳节。
♦猿啸哀:猿凄厉的叫声。
《水经注·江水》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鸟飞回:鸟在急风中飞舞盘旋。
回:回旋。
♦落木:指秋天飘落的树叶。
♦萧萧:模拟草木飘落的声音。
♦万里:指远离故乡。
♦常作客:长期漂泊他乡。
♦百年:犹言一生,这里借指晚年。
♦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
♦苦恨:极恨,极其遗憾。
苦,极。
♦繁霜鬓:像浓霜一样的鬓发。
♦潦倒:衰颓,失意。
这里指衰老多病,志不得伸。
♦新停:刚刚停止。
重阳登高,按惯例应当喝酒。
可杜甫晚年因肺病戒酒,所以说“新停”。
●赏析杜甫的《登高》总体上给人一种萧瑟荒凉之感,情景交融之中,融情于景,将个人身世之悲、抑郁不得志之苦融于悲凉的秋景之中,极尽沉郁顿挫之能事,使人读来,感伤之情喷涌而出,如火山爆发而一发不可收拾。
如一般诗篇,《登高》首联写景,开门见山,渲染悲凉气氛。
诗中如是写到: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读杜甫《登高》,既要感受其中的磅礴气势,更要领会诗人内心的绝望和孤独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登高》是杜甫于大历二年也就是公元767年秋在夔州时所写。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对山河破碎的悲痛,以及长年飘泊在外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其气势之磅礴令人难以企及,其所叙之真情亦感人至深,有人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而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我们在读这首诗时,要注意感受杜甫诗中的磅礴气势,更要读懂他内心的绝望和孤独。
因为只有内心无比绝望和孤独,于胸中积蓄,才能有感而发,所写之情才能动人。
那么杜甫在为什么绝望?又因什么而孤独呢?我们要联系当时候的社会背景来理解。
此时是安史之乱过后四年,唐王朝像一颗陨石一样快速坠落,普通百姓只有跟着一起陨落的份儿,而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与别人不同的是,杜甫在主动追随皇帝的脚步。
皇帝跑去哪,他就跟着去哪。
不幸的是,每次都晚来一步。
在追随唐皇帝而不得之后,他彻底迷茫了,他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去向何处。
政治生涯也走向了穷途末路,而偶像兼好友的李白也在不久前的去世。
让他悲痛不已,这世间再也没有人“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再也没有人能陪他一起登五岳、游四海;再也没有人能领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了。
与此同时,杜甫的亲人也因战乱四处分散杳无音信,是生是死都不知道。
所谓“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国家因战争而破碎,政治上彻底没了前途,亲人因而天各一方生死未卜,好友的去世,再加上自己的体弱多病......所有的一切在眼前的江景中浮现出来,内心的绝望和孤独一下子涌上心头。
其实,人生多苦多累的都没关系,最怕的就是像祥林嫂一样没有了希望,而这时的杜甫,真的没有了希望。
三年后某一天,逃亡中的杜甫突遇洪水泛滥,一连十几天都没有吃上饭。
从《登高》看杜甫的悲情人生摘要:一首《登高》道出了杜甫的悲情人生,杜甫一生有种种的困惑,政治黑暗,忧国忧民;生活困苦,仕途坎坷;知音难觅,文坛冷落;俯首低眉,人格不保;贫病交加,生命堪忧。
但他在穷、愁、病、老的逼压下,表现出的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执着,坚定地走自己认定的道路,成为永远的“诗圣”、中国诗史的丰碑,被后世敬仰。
关键字:悲剧性人格执着坚定责任感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老诗人在五十六岁时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此诗。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
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
古代文人的登高情怀古代诗词与古代文人的登高情怀纵览中国诗歌的历史长河,文人为我们留下了浩瀚而优美的登临佳作。
文人通过登高———望远———抒怀将自己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
谢榛《诗家直说》卷四说:“凡登高致思,则神交古人,穷乎遐迩,系乎忧乐,此相因偶然,著形绝迹,振响于无声也。
”刘勰也说:“原夫登高之旨,盖睹物兴情,情以物兴。
”登高望远成为文人情感抒发的载体,甚至成为文人的必修之课和崇尚之风。
文人登高望远所抒之情绚烂多姿,但更多的是抒发内心的孤独和人生道路的辛酸。
在悲观而敏感的文人心态影响下,形成中国文人典型的心理特征:有意识的排遣忧愁和不适。
愁苦哀怨、沉郁感伤是这类作品共同的主题。
那么诗人在登高望远中到底抒发了怎样的感慨呢?第一,登高诗歌的悲秋、伤春。
登高作为诗人特定的抒情媒介,与秋构成充满迟暮感、沧桑感的时空组合,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吴文英《唐多令》)愁,秋,离开了登高便不完美,把悲与秋与登高相联系的诗歌,才是能把愁苦之音写得工巧的诗歌。
杜甫的《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王安石的《桂枝香》:“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凭秋说愁,更添几分悲壮苍凉。
登高伤春的有杜甫的《登楼》:“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以景衬托国之多难。
欧阳修的《踏莎行》:“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登高的心绪与所见到的美好景致相融合,可谓“以乐景写哀,倍增其哀”,美景反衬愁思,倍增其愁。
第二,发“思古之幽情”。
感怀历史沧桑,凭高吊古,并且兼以借古讽今的主题。
此类作品有前面提到的王安石的《桂枝香》,登高望远,隐喻寄兴,实为“绝唱”。
还有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怀古实为伤今,咏史实为咏怀。
第三,怀人、怀乡之作。
古人行游,交通不便,使古人“相见时难”,从而送别时凝铸成依依不舍之情。
王维有“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的咏叹。
那充满忧伤的七律之⾸——杜甫《登⾼》赏析杜甫,公元712年降⽣于河南巩县南瑶湾村。
虽出⽣于⼠族家庭,但由于此时正是⼤唐由盛转衰的时期,⼀⽣可谓如天空之浮云,瞬息万变啊。
年少轻狂时悠游天下,与李⽩、⾼适等结为好友,同赏名⼭⼤川。
后为了做官,困居长安⼗年,得做参军⼩官后恰遇安史之乱,乱中做官,但时间不长,在西南过着漂泊⽆依的⽣活。
但诗歌却像他的⽣命⼀样时时地跟随着他,⾛到哪他写到哪。
他所写作的诗歌⼤量地反映了他所经历的唐朝的现实⽣活,所以,后⼈把杜甫写的诗歌称为“诗史”。
对于诗歌写作,杜甫也有⾃⼰的主张。
他推崇诗歌应写实,注重传神;讲究声韵,注重格律,后⼈模仿杜甫的诗歌写作风格的也是最多的。
后来的北宋王朝的“江西诗派”还把杜甫称为其派的师祖。
现以《登⾼》诗为例,我简单谈⼀谈杜甫的诗歌写作的风格和思想体现。
这⾸诗是⼤历⼆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
当时安史之乱已过四年,⼤唐王朝已是千疮百孔,杜甫也贫病交加。
⼀⽇,杜甫独⾃登上夔州⽩帝城外的⾼台,登⾼临眺,想到⾃⼰,想到⼤唐,想到百姓,引发了他⾝世飘零的感慨,引起了了他⽼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百感交集间就有写作了这⾸被后⼈誉为“古今七⾔律第⼀”的旷世之作。
在风格上:《登⾼》做为⼀⾸格律诗,在平仄和押韵上都有严格的限制,那和谐的节奏、起伏的声调、抑扬顿挫的⾳律给⼈⼀种⾳乐般美的享受。
⼀、在节奏上:变化多样。
《登⾼》在⾳节的停顿上四联均有不同,⾸联采取的是⼆⼆三的节奏,即风急/天⾼/猿啸哀,渚清/沙⽩/鸟飞回;颈联采取的是四散的节奏,即⽆边落⽊/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颔联采取的是四⼀⼆的节奏,即万⾥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尾联采取的是⼆⼆⼀⼆的节奏,即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不同的节奏通过声⾳传递出来的时候,会像⾳乐⼀样的美。
⼆、在平仄上:律法森严。
《登⾼》被古⼈称为七律压卷之作,仄起⼊韵式,⾸句:“风急天⾼猿啸哀”其句为“平仄平平平仄平”,因“急”是⼊声故为仄。
02 杜甫《登⾼》| ⼈⽣暮年的百感交集2018-11-25 17:40:5602 杜甫《登高》| 人生暮年的百感交集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一讲我要带你了解从青年杜甫写下的《望岳》到暮年杜甫写下的《登高》,诗的语言和诗人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我们今天的很多人依然逃不脱。
同时我也要跟你聊一聊:为什么我觉得这首诗,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成就。
1. 不尽长江滚滚来俗话说“文无第一”,文学作品很难分出胜负,到底孰优孰劣往往只能各花入各眼。
有时候大家相信公论,多数人都说好的一定是好的。
但高明的作品往往不会流俗,只能被少数人欣赏。
那么,少数权威的意见就一定可以作准吗?也不尽然,时代风尚和个人偏好都会影响他们的判断。
你可以相信自己的判断吗?人总是会进步的,你在今天下的判断不一定还能得到明天的认可。
这样看来,要想选一首可以代表唐诗最高成就的诗,必然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我真的可以选出一首,那就是杜甫的《登高》。
《登高》是杜甫晚年的作品,当时他流落在夔(kuí)州,就是今天的四川奉节,肺病严重,生活困顿。
大约在重阳节的那天,他孤身一人登高远眺,长江沿岸的萧瑟秋景让他触目伤怀。
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先写登高所见的景象:秋风凛冽,江边的树林里传来猿猴的哀鸣,江心的沙洲上冷清清的,鸟儿正在还巢。
无边的落叶萧萧飘坠,江水滚滚奔流。
在这样的萧瑟气氛里,诗人检讨自己的一生,一年年颠沛流离、辗转万里,徒然羡慕还巢的鸟儿。
忽然间人就老了,时间像无尽的江水一样无情地流逝,自己也已经迎来了人生的秋天,拖着病体独自登高。
一生的艰辛染白了鬓发,只有酒可以浇愁,但病太重、人太潦倒,连酒也喝不得了。
全诗可以分成两段,前四句是意象,后四句是感怀。
在意象的四句当中,前两句是小视野,后两句是大视野。
好像有一架摄影机架在直升机上,扫过眼前的江心沙洲,追随沙洲上的飞鸟忽然腾上高空,用上帝视角俯瞰人间。
千古悲愁一肩挑——杜甫《登高》赏析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唐朝民间有云“唐朝诗圣是杜甫,能知百姓苦中苦”,杜甫悲天怜人、忧时伤乱的情怀注定了他是活得最痛苦、最不幸的一位诗人。
在杜甫所有的诗作中,《登高》可以说是艰难苦恨、离乱悲愁的集大成者,诗歌写于诗人晚年寄寓夔州时期,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抒发身世命运之悲和时局离乱之慨,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登高》远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悲涌心头;其“悲”何在呢?下面依循文路,紧扣词句,逐层剖析。
首联写景,自成对比,渲染气氛,烘托心情。
此联描绘了两幅画面,一是高江峡口,秋风猎猎,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久绝;二是江水洲渚,水清沙白,群鸟翩跹,轻舞飞扬。
后者的清丽精美、欢快明朗(乐景)反衬出前者的凄清劲厉、揪人心怀(悲情),于此劲风悲鸣、高猿哀啸当中不难觉察诗人凄怆哀怨之心。
“哀”字关涉全联,笼罩全篇,读来刺目痛心,毛骨悚然。
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
颔联仰观俯察,壮景传悲,寄寓遥深,措语天然。
诗人仰观天宇,无边落木,萧萧而下;俯察江水,奔流不息,滚滚而来。
画面之宏阔苍茫凸现人生的沉重悲壮。
“萧萧”、“滚滚”,摹声绘态,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诗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全联状夔州之秋,也分明隐喻落魄杜甫的人生之秋,沉郁悲凉,怆然至极。
是啊,到了人生的秋天,杜甫得到的不是天伦之乐,功成之勋,不是荣华富贵,飞皇腾达,而是穷愁老病,百业无成,而是颠沛流离,形影相吊,人生还有什么希望?人生的希望又在哪里呢?颈联、尾联抒悲,笔力千钧,字字传神,是血与泪的结晶,是悲与恨的沉淀。
辗转江湖,身不由己,凶多吉少,有家难归,此为“万里”之悲;常年累月,马不停蹄,聚会离合,欢少苦多,此为“常客”之悲;人生苦短,多灾多难,年迈体弱,疾病缠身,此为“多病”之悲;登高远眺,临风怀想,天地一儒,形影相吊,此为“孤独”之悲;落魄潦倒,艰难苦恨,愁生白发,岁月不多,此为“霜鬓”之悲;时局动荡,生灵涂炭,忧国伤时,一筹莫展,此为“家国”之悲;异乡飘泊,多病残生,因病断酒,添愁惹恨,此为“断饮”之悲。
忧伤与孤独试论登高必赋的文人情结绪论中国文人的“情结”是指文人在个人和集体潜意识的共同作用下,在历经几千年的衣钵传承后形成的一种共同的心理习惯,包括思维习惯、情感习惯、审美习惯、价值取向等等。
由于文人情结是对前人的继承和发展,所以从纵向上来说,它是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的。
纵观整个中国文学史,中国文人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比较一致的文化情结。
当同一种人生境遇和审美情景在历史文化中不断的重现,到后来慢慢地沉淀下来,成为后世文人心灵上的情结。
这些情结一旦遇到合适的情境,便又会在这些人身上显现出来。
在古文的学习中,我们常见的有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借酒消愁或是寄情于山水的诗酒情结;万木萧条的悲凉和天涯共月明的悲秋情结;以及壮志未酬与志存高远的登高情结等等。
登高望远,是中国文人挥之不去的情结。
文人爱穿行于山水之间,一来是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阔,二来是登高望远、抚今追昔、借景抒情。
因此,登高也就成了文人最为常见的行为表现艺术和最爱表现的主题。
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里说到“古今之成大事、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为第三境也。
”我觉得古代文人的登高情结里也有这三个方面的体现。
第一种境界,“西风凋碧树”,而“独上高楼”,已有孤独寂寞感。
上楼可视作对理想的希望。
“望尽天涯路”可视作摆脱了一切世俗杂念,对更高更远的境界的寻觅与期待。
意思是指要有勇于攀登、登高望远的精神,做一个志存高远、视野开阔,以及对生活积极向上乐观的人。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是选自曹操的《观沧海》。
诗人站在碣石山上观海,他所看到的是水波动荡的大海的远景、山岛耸立及草木繁茂的近景。
通过写大海广阔无边的恢弘气势,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无比开阔的意境。
同时,诗人寓情于景,将自己比作沧海,主要是用来表现自己的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
我记起了我们小学时候学的杜牧的《山行》,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在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牧的这首有关“登高”的诗,不同于其他的诗人那般,登高望远,来不来就是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或者是宽阔胸襟,亦或是壮志未酬。
杜牧在山间行走通过对自己所观察到的景物的描写,最为突出的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写出了秋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现了诗人自己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感情。
读起来清新自然,回味无穷。
杜甫的《登高》被后世誉为“古今七律第一”的“旷代之作”。
不登高,怎么能感受到风急天高的壮阔?不登高,怎么能听见远处猿的啼叫?不登高,怎么能俯瞰渚清沙白?不登高,又怎么能将鸥鸟的盘旋劲飞,尽收眼底?你看到的所有美好景象,从而抒发的所有感情,这一切都是因登高而起的。
登高,开阔视野;登高,放开胸怀。
像诗人杜甫,正是因为做到了这些,才能发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千古名叹。
王之涣《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写的是诗人一种无止境的探求的愿望和感受:要想看的更远、更广,就要站得更高。
诗中的“”千里、“一层”,象征诗人想象中的纵横两方面的无限空间。
“欲穷”、“更上”使用上的连贯通畅,包含着明确的条件关系,形象地启示人们: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还有就是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同样也是揭示了“站得高,望得远”的道理。
第二种境界,概括了一种为理想的实现而锲而不舍的坚毅性格和执着态度。
表现执着和为此殉身而无悔的精神。
尽管成败与否尚无法预料,但任然坚持到底,衣带宽、人憔悴正体现了追求与过程中的艰苦。
说到体现追求过程中的艰苦,跳入我脑海里的是《蒹葭》里寻者的形象。
在寻者眼里,伊人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中的形象。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这是对寻者逆流追寻时困境的描写:艰难险阻无穷,征途漫漫无尽,暗意终不可达也。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这是对顺溜追寻时的幻象的描写:行程处处顺畅,伊人时时宛在,然而最终不可近也。
既逆流,又顺流,百般追寻,体现执著之意。
不是困难难达,就是幻象难近,终归不得。
怅惘之情之深,追寻之途之苦,可见矣。
在这里,我们还是不得不提到杜甫与他的《登高》。
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一般都是表现人们生活的疾苦,很有现实写照意义。
《登高》体现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之情和悲凉心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它讲述了诗人远离故乡的羁旅之苦,暮年多病,举目无亲,独自登高的悲凉。
杜甫将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心情与忧国忧民的赤诚之心结合在一起。
虽然一生坎坷,遭遇到过很多的不幸,但是他至始至终还是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
在他看来,个人的忧愁与痛苦跟国家的危亡和百姓的苦难比起来,根本就不值得一提。
只要能为国家、为人民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即使献出自己的生命也是值得的。
当然,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古代文人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产生各种各样的纠结心理,纠结心理一旦沉积下来,也就会变成我们所说的情结心理。
在坚持追寻的登高望远的过程中也可以形成开头我们所说的漂泊情结、乡土情结和归隐情结。
胸怀大志和功成难就的漂泊情结。
古代文人借文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志未酬,表现自己失意和伤感的诗句数不胜数。
这几乎成了一种潮流,永远不会过时。
古代失意文人的代表作,就不得不提到陈子昂的《登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古诗虽然很短,但是他抒发的感情却格外的悲壮与深长。
以两个“不见”相互映照,表达了诗人对古代礼贤明君的钦敬仰慕和自己生不逢时的感伤。
“念天地之悠悠”俯仰天地,通过广袤无垠的广阔背景,从而抒发了天地虽大、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的深沉感喟,抒发了诗人个人失意和伤感的痛苦心声。
还有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这首诗通过写诗人登古台时的所见所感,在抒发怀古的幽思中,表现了忧国伤时的激愤情感。
诗人把对历史的凭吊转向亘古不变的山水,尾联触景伤怀,抒发对现实的感慨,表现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失意与伤感。
背井离乡或贬谪离乡的乡土情结。
乡土情结,我觉得多半的原因都是在于漂泊情结的存在。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是由著名的山水派诗人王维的一首很有名的怀乡思亲之作。
由诗题就可以很明确的知道,就是九月九日重阳节时思念在华山以东的故乡和兄弟。
写诗人在异乡异土孤独寂寞的生活和心情,“独”和“异”两个字把这种感情表现得更加强烈。
颈联和尾联突然转到写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的重阳登高活动,从对方的角度写“少一人”引起的遗憾和乡思。
崔颖的《黄鹤楼》,是一首写黄鹤楼的绝唱。
传说诗仙李白游黄鹤楼观风景时,本已诗兴大发,可看到崔颖题在墙上的这首诗时顿时才思枯竭,发出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颖提示在上头”的感慨。
诗的前半部是写诗人在黄鹤楼上仰观寥廓天宇时的所见所闻,既写出宇宙中时间的永恒和人生的短促,又暗示诗人此时的孤寂、失落和惆怅。
诗的后半部是写诗人在黄鹤楼上俯视长江的所见所感,抒发因天色将暮,江上烟波渺茫而引起的浓浓乡愁。
无奈现实和终世脱俗的归隐情结。
在我看来,这应该是每一位文人在遭遇到现实的无奈之后,都会有的情结吧。
面对现实的残酷,束手无策,只好假借文章,一来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憧憬,二来表示自己对政治场的失意和自己的抱负得不到实现的伤感。
说到田园诗人,我们马上就会想到陶渊明,他被誉为“田园诗之祖”。
他的《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千古名句。
这首诗是诗人弃官归隐后,过着田园生活的悠闲自在的生活写照,体现了诗人摒弃功名,陶醉于自然,乃至步入得“真意”而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活体验。
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而这一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第三个境界,是写理想达到后的喜悦之情。
“众里寻他千百度”继续强调了追求中的艰苦。
“蓦然回首”写久寻后得到的欢喜。
“那人”指追求的目标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过。
从《望岳》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昂扬向上的喜悦之情。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在诗人看来,此时的泰山就是他理想中的意象,就是他的追求。
后来诗人通过攀爬,中间肯定会遇到各式各类的困难,但诗人没有放弃,越过困难,最后到达山顶,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慨。
李白的《行路难》中“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诗人开篇就感慨自己的才干和抱负得不到施展,表达自己的仕途不顺。
“行路难,行路难!”的呼告,又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既不断追求又苦闷彷徨的矛盾心理。
“乘风破浪会有时”指的是诗人坚持不懈、执着追求理想。
最后“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诗句表现诗人一吐胸中不快之后的自信与自豪。
同时,在另一个层面来说,也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希望和对更高境界的追求。
先抑后扬,这与王国维先生所说的第一境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言志,登高还可以抒情。
古代文人登高大多如此,他们怀着什么样的心态登高,也就会发出什么样的情怀。
总而言之,登高,她总是以一个坚韧的姿态站立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