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商鞅变法
- 格式:ppt
- 大小:6.40 MB
- 文档页数:69
商鞅变法1、商鞅变法的大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和大发展时期①政治:周王室衰微,宗法分封制破坏,诸侯割据混战。
②经济:生产力提高,井田制瓦解,出现改革变法的潮流。
③军事:战争频繁。
④文化:百家争鸣商鞅变法的原因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
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
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
2、商鞅变法的内容3、商鞅变法的评价(1)积极影响:①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②发展地主经济,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及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③壮大了军事力量;④是战国时期最彻底的变法,收富国强兵之效;⑤它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发展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2)消极影响:①轻罪重罚,轻视教化;连坐法加重了对人民的压迫。
法律的严酷,容易造成统治者的暴政;②文化高压政策不利于思想文化的发展;③重农抑商,造成封建社会对商业和商人长期歧视,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
1、商鞅变法的特点?2、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1、战国时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
在国家体制转型过程中,制度的变迁与创新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同时也为体制转型设置了有利的制度环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当世之用事者,皆欲为上圣,举法之谓也。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chuán)、楫也。
今夫人众兵强,此帝王之大资也,苟非明法以守之也,与危亡为邻。
故明主察法,境内之民无辟淫之心,游处之士迫于战阵,万民疾于耕战。
有以知其然也。
——《商君书·弱民》材料二商鞅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坚定不移地对现存制度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促进了战国时代的历史进程,改变了国家制度,创新了新兴地主阶级国家体制中各项政治、经济制度,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商鞅变法的基本精神是摧毁秦国贵族领主这一利益集团的世袭制,建立便于地主阶级发展的新制度,进而确立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高一历史选修一知识点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政治改革,发生在公元前3世纪的战国时期。
商鞅变法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战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格局,也为中国历史上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通过对商鞅变法的了解,我们可以深入探讨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商鞅是战国时期秦国的法家学派代表人物,被认为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思想和政治理论,试图改变秦国的现状。
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国家的中央集权和促进国家的发展。
在商鞅的变法中,他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改革,以提高秦国的实力和竞争力。
商鞅变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土地改革。
在战国时期,土地集中在贵族和地主手中,普通百姓生活困苦。
为了解决社会不平等和贫困问题,商鞅提出了“平均地权”的概念。
他取消了贵族和地主对土地的私有权,实行土地国有化。
这使得土地重新分配,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拥有土地,改善了普通百姓的生活条件。
除了土地改革,商鞅还实施了一系列的法律改革。
他制定了许多新的法律和制度,以提高国家的管理效率。
商鞅建立了严厉的法律体系,推行了重罪和轻罪相分离的原则。
他还引进了“见财起意”的政策,鼓励人们参与经济活动并发展商业。
这些法律改革不仅提高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商鞅变法还包括了教育改革。
他提出了“以士治国”的观念,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培养优秀的士人,才能有效地治理国家。
商鞅的改革中,他建立了“子弟制”,并组织了公立学校,以培养人才。
这一教育改革为秦国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持,也为后来的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战国时期的改革,也反映在秦统一的进程中。
商鞅变法为秦国提供了强大的国家力量和统治能力,使得秦国能够在战国纷争中脱颖而出,逐渐实现统一中国的目标。
商鞅变法的一部分,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被继续推行,使得秦朝的中央集权得以巩固。
然而,商鞅变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当时,商鞅的改革触动了当时秦国贵族和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强烈反对。
高中历史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影响 对于商鞅变法,相信我们大家都知道,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大家的高中历史的学习,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商鞅变法的资料,供大家查看参考。
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商鞅自卫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以“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为主要内容的变法。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 商鞅变法是中国古代一次成功的变革记为新发,他让秦国成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并且为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而且确定了法治的思想。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对法家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后来居上,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他进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扩大了亩制,重农抑商,奖励一家一户男耕女织的生产,鼓励垦荒,这就促进了秦国小农经济的发展。
他普遍推行了县制,制定了法律,统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
他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这有利于加强军队战斗力。
他打击反对变法的旧贵族,并且“燔《诗》《书》而明法令”,使变法令得以贯彻执行。
由于这一切,秦国很快富强起来,奠定了此后秦统一全中国的基础。
正如汉代王充所说的:“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篇》)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上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政治上,打击并瓦解了旧的血缘宗法制度,使封建国。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1.春秋战国时期变法运动兴起的原因
(1)政治方面:宗法分封制已不能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
①周王室衰微,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
②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乱不断。
③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
(2)经济方面:土地私有化程度加深。
①根本原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
②直接原因:私田越来越多,导致井田制逐渐被破坏。
2.变法的目的:富国强兵。
3.主要改革和变法:
(1)春秋时期管仲改革。
(2)战国时期李悝、吴起变法,商鞅变法。
4.历史影响
(1)不同程度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废除了奴隶制政治经济制度。
(2)使新兴地主阶级的地位得到强化,为日后秦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二节商鞅变法1.秦穆公时,秦国已成为一个诸侯大国,向东发展受挫后,转而向西发展。
2.秦国毕竟处于偏僻之地,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都比中原各国落后。
3.秦献公即位后,实行改革,便于向东拓展。
4.秦孝公决心继承秦献公的改革,彻底改变秦国卑弱的局面。
于是发出求贤令,将商鞅招到秦国,从而掀起了一场大规模的变法运动。
1.第一次变法(1)时间:公元前356年。
(2)内容①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
②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爵制;禁止私斗。
③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④“燔诗书而明法令”,加强思想统治。
⑤整肃吏治,禁绝私门请托和游说求官的钻营活动。
(3)作用:使秦国社会风气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对外战争接连取得胜利。
2.第二次变法(1)时间:公元前350年。
(2)内容①“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从法律上维护了土地私有制。
②改革赋税制度,按户口征收户赋和口赋。
③统一秦国的度量衡。
④普及县制,以加强中央集权。
⑤改革秦国风俗,实行男女别居。
(3)作用:增强了秦国实力,开始将注意力转向对东方六国的兼并战争。
[深度点拨]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
(2)国家通过征收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的收入。
(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于土地之上。
(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的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
(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探究点商鞅变法的特点史料解读史料一商鞅变法则是战国变法运动中最辉煌的篇章。
作为各国变法中最为全面、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商鞅变法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从而收到大的成效,取得大的成功,不但帮助秦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正确道路,为秦国日后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面貌。
——叶行昆《论商鞅变法与制度创新》抓住“规模大、措施全、历时久、推行力度大”等关键信息分析变法的特点;“不但……而且”则说明了变法的重要影响。
史料二(变法)行之十年……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1第8课商鞅变法背景:①铁器和农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经济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
②秦孝公深感落后挨打,决心改革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内容:①改革土地制度。
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②重农抑商。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免除徭役,禁止弃农经商。
③嘉奖军功,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特权④迁都咸阳,推行县制⑤严明法令。
推行县制:全国设31县,由国君派官吏治理性质: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作用:使秦国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社会经济得到进展。
历史第八课商鞅变法知识点21、背景(1)根本缘由: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运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加强。
(2)进展需要: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改变,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2、目的:富国强兵,在兼并战役中取胜。
3、时间、人物: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商鞅变法的内容:政治:(1)确立县制,由国君径直派官吏治理(建立县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2)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是后来商鞅被处死的缘由);(3)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4)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1)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买卖(最能表达变法性质);(2)鼓舞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国富);(3)统一度量衡。
军事:嘉奖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兵强)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加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商鞅变法胜利的缘由:①根本缘由: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②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③商鞅个人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
第4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一.商鞅变法的背景条件(1)秦国的落后:战国初期,秦国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远不如东方各国。
秦国在经济、政治、文化上都落后于其他六国。
(2)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他决心变法图强,广纳贤士。
商鞅到秦国向秦孝公阐述法家富国强兵之术,并提出变革政治的主张,得到赏识。
在秦孝公支持下,商鞅克服了重重阻力,于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两次实行变法。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指施(1)强兵措施:①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奖励军功。
商鞅设立20个等级的芋功爵制度,各级爵位都有一定的政治经济特权。
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
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
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商鞅新法把官爵和军功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同时打击了贵族的特权,树立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优势。
②什伍组织。
商鞅将百姓按照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进行编制,以适应战时征兵的需要。
凡是被编人什伍组织的在籍成年男子都是国家的后备兵源。
他们随时承担着被征调从军作战的义务;战事一完,则解甲归田,可谓全民皆兵。
什伍组织使秦国在争霸战争中的兵源得到了可靠保证。
(2)富国措施:①废除井田。
商鞅下令“为田开阡阳封疆”,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许自由买卖土地。
这一法令正式废除了井田制,推动了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②奖励耕织。
新法规定,凡是努力耕织,促进谷物和布帛生产的人,可免除其徭役;凡是弃农经商或不事劳作的,全家要被罚作官奴。
商鞅还从三晋地区招徕无地的农民到秦国垦荒,给他们田宅,并免除其三世的劳役和兵役。
这些措施为稳定国家财政,增强国家实力提供了保证。
免除徭役以奖励耕织的办法有利于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直至秦汉仍继续沿用。
三.商鞅变法的评价和思考(1)收富国强兵之效:商鞅先后两次变法,取得了巨大成效。
不但沉重地打击了旧贵族,发展地主经济,增强了国力,同时也壮大了军事力量,稳定了统治秩序,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