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格式:ppt
- 大小:1.13 MB
- 文档页数:46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5篇第一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摘要:任何理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
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教学中正在发挥积极的指导作用;其指引下的多样纷呈的教学模式已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软件开发紧密结合。
同时也应该看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仍是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其发展进程依然是动态的、开放的;在认识论立场上如何处理好建构与反映、个体性与社会性、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将是实现其理论超越的根本问题。
对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足之处,在其指导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过程中应予以纠正和消除。
关键词:建构主义教育技术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产生的哲学根源建构主义理论(Constructivism)是当代西方国家兴起的一种社会科学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思想的出现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把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维柯(1668-1774)和德国著名哲学家康德(1724-1804)放在一起。
(任友群,2002)当代美国激进建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冯·格拉塞斯菲尔德把维柯誉为“第一位清楚明确地描述建构主义的人”,他认为维柯发表于1710年的论文《论意大利人的古代智慧》中所提出的“真理即创造”、“人只能认识自己所创造的东西”等理论第一次清楚地表达和描述了建构主义思想。
而较为普遍的观点是,建构主义的思想源于康德对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综合。
康德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围绕着人的主体性而展开的,他认为:主体不能直接通向外部世界,而只能通过利用内部建构认知原则去组织经验,从而发展知识;康德相信世界的本来面目是人们无法知道的,而且也无需推测它,人们所知道的只是自己的经验而已。
康德在他的理性批判哲学中,分别从认识领域、实践领域等不同角度建构个体主体性思想。
康德哲学达到了西方哲学的巅峰,他本人也被大多数建构主义者奉为鼻祖之一。
(二)建构主义产生的心理学根源毋庸置疑,除了哲学思潮的影响之外,心理学自身的理论和流派演进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理论发展的直接原因。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关于学习和知识构建的理论,它强调学习者通过主动参与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本文将介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并探讨其在教育领域的意义和影响。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和美国教育学家维果茨基(Lev Vygotsky)等人提出的。
它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个体内部的过程,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思考和交流等方式,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从而主动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外界的信息和知识,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体验来理解和解释世界。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原理1. 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应该是学习的主体,他们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思考来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
2. 知识的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来建构的。
学习者通过观察、实践和思考等方式,将外界的信息和经验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和理解。
3. 社会互动的重要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教师应该创造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鼓励学习者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育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方式:1. 问题导向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和情境,引导学习者进行探究和思考,从而促进他们的知识建构和理解。
2. 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师可以组织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活动,让他们通过交流和合作来共同建构知识和理解。
快速明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高频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很多同学来说都有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朦胧感,为了让同学们简明地学会建构主义的知识点,总结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1.知识观:知识的动态性,是一种假设、解释。
2.学习观: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情境性。
3.学生观: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
4.教师观:教师是帮助者、合作者,师生共同活动,教师通过帮助和支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二、不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主要分歧和共同点主要分歧:1.知识是怎样建构的2.世界是否可知3.知识是情境性的还是普遍性的共同点:1.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学习任务2.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3.强调学生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4.强调学生理解知识建构过程5.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模式1.抛锚式教学模式:以问题为中心,将知识抛锚在问题情境中。
"锚"指的是支撑课程与教学实施的支撑物,它通常是一个故事、一段历险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系列问题情景。
操作阶段:(1)教师介绍学习目的,呈现学习内容。
(2)将不同类型的"锚"呈现给学生。
(3)引导学生识别问题、分解问题并制订问题解决计划。
(4)学生分组,进行问题解决。
(5)教师进行整体评价2.支架式教学: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
基本环节:进入情境-搭建支架,引导探索-独立探索3.随机通达教学:学习者可以随机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
具体操作:呈现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散训练-协作学习-效果评价4.自下而上的教学:教学工作要通过适当强化以控制相应的学习过程,获得希望的教学效果。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论,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自己的知识。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源于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领域的研究,它提出学习不是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在学习者自身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上,通过与新信息的交互,从而建立新的意义和知识。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与新知识联系起来,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学习者通过思考、解释和理解新的知识,逐步建立自己的认知模型,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活跃的、自主的、参与的和交互的。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个人的、独特的体验,取决于学习者的前置知识、经验和感受。
学习者对新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是在个体差异基础上的,因此教育者必须为学习者提供多样的学习机会,并避免以一种方式呈现信息,而是要考虑到不同的学习风格和学科背景。
此外,构建主义学习理论反对简单地传授知识,认为知识是需要建构的。
学习者在理解和应用新知识时要让他们发挥主动性,而不是只是简单地道出答案。
学习者可以学习由教育者创造的场景,并通过社交交互得到知识。
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具有许多不同学科和社会类别的协作式学习。
学习者不仅与教育者交互,而且通过与对等伙伴的合作和讨论来建构知识。
通过协作学习,学习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学习者可以用已有知识来帮助或教授其他人,并形成一种社交和情感联系。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还要求学习者将学习应用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更好地理解并掌握其中的知识。
学生应该探索和发现如何在现实世界中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这种现实情境的应用使学生们能够看到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并且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新的概念和理论。
学习者不仅在掌握新知识和信息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在查找、评估和整合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信息时也往往扮演着关键角色。
根据构建主义学习理论,教育者不应该只是提供信息,而是应该帮助学习者发展能够在自学阶段中分析和处理信息的技能。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学生都有原有的基本知识体系,就是听课有原有的知识,强调老师在学生原有的知识上生长成出新的知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不是一个特定的学习理论,而是许多理论观点的统称。
它是对学习的认知理论的一大发展。
它的出现被人们誉为当代教育心理学的一场革命。
建构主义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皮亚杰、斯腾伯格、卡茨、维果斯基等。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身并不是一种学习理论流派,而是一种理论思潮,并且目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一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
在目前的各种建构主义思潮中,对教育实践具有一定影响的主要有以下四种理论。
1.激进建构主义这是在皮亚杰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建构主义,以冯•格拉塞斯费尔德和斯泰费为代表。
激进建构主义有两条基本原则:(1)知识不是通过感觉被个体被动地接受的,而是由认知主体主动地建构起来的,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2)认识的机能是适应自己的经验世界,帮助组织自己的经验世界,而不是去发现本体论意义上的现实。
2.社会建构主义以维果茨基的理论为基础的建构主义,以鲍尔斯费尔德和科布为代表。
(1)世界是客观存在的,对每个认识世界的个体来说是共通的。
(2)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的社会性的过程。
(3)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交往和游戏等活动中,形成了大量的个体经验,这可以叫做“自下而上58的知识”。
(4)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则形成的公共文化知识称为“自上而下的知识”。
3.社会文化取向社会文化取向也受到了维果茨基的影响。
(1)心理活动是与一定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习惯背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知识与学习都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中的,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知识的来源。
(2)个体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解决所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达到活动的目标。
(3)这种观点提倡师徒式教学,就像工厂中师傅带徒弟那样去教学。
4.信息加工建构主义信息加工建构主义比信息加工理论前进了一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源⾃教育学,作为学习理论是为改进教学⽽提出的理论,主要的⽬的在于了解发展过程中的各式活动如何引发孩童的⾃主学习,以及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当如何适当的扮演⽀持者的⾓⾊。
建构主义源⾃关于⼉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建构主义可以⽐较好地说明⼈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1 摘要: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传统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教师为中⼼,教师利⽤各种媒体与⽅法向学⽣传授知识,学⽣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倡导的地理教学⽅式强调的是以学⽣为中⼼,教师在整个地理教学过程中是学⽣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必须充分利⽤创设情境、分⼩组合作学习等学习环境要素,发挥学⽣学习地理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最终实现使学⽣在已有经验和存量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地建构地理知识的⽬标。
本⽂旨在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中学地理教育中的运⽤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地理教学应⽤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核⼼理念是:以学⽣为中⼼,强调学⽣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达到⾃主建构知识的⽬标。
因此先对建构主义的主演观点做⼀个阐述。
1.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决定,我们是以⾃⼰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现实。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从外界选择性地知觉新信息,然后进⾏主动构建并⽣成意义的过程”知识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只是⼀种解释或者假设,会随着⼈类认识的加深⽽不断变迁;学习也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学习者通过对外部信息的选择和加⼯,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相互作⽤,构建⾃⼰知识的过程.为“理解⽽学习”是建构性学习的核⼼⽬标。
⼀、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步发展。
⾏为主义的基本主张是:(1)客观主义──分析⼈类⾏为的关键是对外部事件的考察;(2)环境主义──环境是决定⼈类⾏为的最重要因素;(3)强化──⼈们⾏动的结果影响着后继的⾏为。
⾏为主义的思想观念反映在教学上,认为学习就是通过强化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教育者的⽬标在于传递客观世界的知识,学习者的⽬标是在这种传递过程中达到教育者所确定的⽬标,得到与教育者完全相同的理解。
⾏为主义者根本⽆视在这种传递过程中学⽣的理解及⼼理过程。
信息加⼯的认知主义者,基本上还是采取客观主义的传统。
他们认为世界是由客观事物的特征以及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所构成。
他们与⾏为主义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强调学习者内部的认知过程。
教学的⽬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性,使外界客观事物(知识及其结构)内化为其内部的认知结构。
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步发展。
在⽪亚杰(J.Piaget)和早期布鲁纳的思想中已经有了建构的思想,但相对⽽⾔,他们的认知学习观主要在于解释如何使客观的知识结构通过个体与之交互作⽤⽽内化为认知结构。
⾃从20世纪70年代末,以布鲁纳为⾸的美国教育⼼理学家将前苏联教育⼼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思想介绍到美国以后,对建构主义思想的发展起了极⼤的推动作⽤。
维果斯基在⼼理发展上强调社会⽂化历史的作⽤,特别是强调活动和社会交往在⼈的⾼级⼼理机能发展中的突出作⽤。
他认为,⾼级的⼼理机能来源于外部动作的内化,这种内化不仅通过教学,也通过⽇常⽣活、游戏和劳动等来实现。
另⼀⽅⾯,内在智⼒动作也外化为实际动作,使主观见之于客观。
内化和外化的桥梁便是⼈的活动。
所有这些都对当今的建构主义者有很⼤的影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不同取向建构主义本⾝并不是⼀种学习理论流派,⽽是⼀种理论思潮,并且⽬前正处在发展过程中,尚未达成⼀致意见,存在着不同的取向(Steffe&Gale,1995;Prawat,1996;陈琦、张建伟,1998)。
教师招聘考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建构主义的历史渊源意大利维柯第一个使用“建构”叙述个体知识获得过程。
康德、杜威对建构主义思想有过积极的影响。
建构主义的教育历史渊源主要是皮亚杰和维果茨基(一)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主要研究知识如何形成和发生。
知识的建构过程通过同化和顺应两种方式进行。
“平衡化”无论何时个体面对新的信息时,都会失去认识平衡,个体会随之力图恢复平衡。
(二)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维果斯基认为,人类心理是在掌握间接的社会文化经验中产生和发展的,因此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作为传递社会文化经验的教育就起着主导作用。
低级心理技能是靠动物进化获得的,高级心理技能是由历史发展获得的。
在人类心理机能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中,维果斯基认为主要由三方面来推动:第一,起源于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第二,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的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形成了各种高级心理机能;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不断内化的结果。
二、维果茨基的学习理论(一)教学与发展的关系1.“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最近发展区”是维果茨基创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概念,维果茨基提出了要确定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即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就是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达到的水平与原有水平之间的距离。
2.教学与发展的关系维果茨基认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引导着学生的发展,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发展的方向、内容、水平和智力活动的特点以及发展的速度上,即教学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二)学习的社会性维果茨基从社会文化历史发展观出发,十分强调学习的社会特性,即强调社会环境的作用。
他认为教育过程是三方面的积极过程,即:学生积极、教师积极以及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环境的积极。
(三)认知学徒它是指学习者通过与某个专家相互作用,逐渐地获得知识经验和过程。
(四)中介性学习维果茨基还强调提供支架或中介性学习。
第二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一种以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和认识的观点为基础的理论。
它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对自己经验的解释,是通过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认知重建过程而产生的。
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教育和培训中,成为了教学设计和课程开发的指导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概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源于康斯坦丁・涅斯托罗夫的学习活动理论,他认为学习是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和互动所产生的,而不是外部刺激所导致的。
这个理论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意义构建,也即学习者在个人和社会语境中,通过反复实践和交流而建议了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积累。
此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并非简单地传输知识或技能,而是通过知识的活动应用和重构,反复构建出具有合适性和适用性的理念和策略。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论假设1. 认知建构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者通过经验取得知识,利用已有知识形成新的知识,反复修正和迭代自我认识。
这种知识的创造和建构是一种主动的、探究性的过程,可以同时包含感性和理性的元素,常常发生在一个较为开放和活跃的环境中。
2. 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学习者理解对自己和社会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学习者通过与个人或社区的交往加深对现实的认知,建立自己的主观观点,形成自己的标准和价值观。
3. 社交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社交过程,从事学习的人在各种环境和情境中与有关人员互动,寻求信息和资源,获得支持和反馈。
社交建构也反映了个体和社区之间的相互作用,个体从社区获取信息和知识,理解和应用社区的值观、规范和期望。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实践方法1. 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学习者通过实践和探究来建构知识。
学习者通常在实际活动中通过实验和问题解决来学习,更倾向于自主选择和探究突破问题,提高其动手实验的能力和自我监督的能力。
2. 社会建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还强调个体与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社会和专业的背景下共同建构知识。
远程学习的基本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学习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稽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在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的。
建构主义的主要观点如下: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生是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3)学习的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习者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识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4)同化和顺应是学习者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两种途径或方式。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远程学习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的过程。
(2)学习者应该建构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被动接收教师所传授的内容。
(3)应用协作学习和合作学习以促进建构式学习。
(4)学习者应该能够掌握学习的进度。
(5)学习者应该有时间、有机会进行反思。
(6)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
(7)交互式的学习能够促进学习者深层次地学习并形成社会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