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文:茅盾自传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3
作家茅盾简介茅盾简介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现代著名小说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和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他十岁丧父。
许多中国作家、政治家的“第一教师”是寡母,茅盾即由其母抚养长大。
从北京大学预科读毕,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就在这时候。
他参与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筹建中国共产党,下广州参加国民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任过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的秘书,宣传部的代部长是毛泽东。
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处女作《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和《虹》,遂拿起小说家的笔。
这段上层政治斗争的经历铸成他的时代概括力和文学的全社会视野,早期作品的题材也多取于此。
左联期间他写出了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长篇小说《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和剧本《清明前后》等。
文艺界为他庆了五十寿,他的声名日隆。
建国之后,他历任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他已很难分身创作。
到了“史无前例”的日月,挨批靠边,稍稍平稳便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
1981年辞世。
茅盾生平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颇重视新学,除声、光、化、电和数学等自然科学外,也喜欢传播进步思潮的社会科学著作。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茅盾自传阅读答案篇一: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和答案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现代文学史》模拟试卷一一、【单项选择题】1、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是( B )。
[A] 《怀旧》 [B] 《狂人日记》[C] 《阿Q正传》 [D] 《孔乙己》2、郭沫若在文学上取得巨大成就的两个领域是历史剧和(A)。
[A] 诗歌 [B] 小说 [C] 散文 [D] 甲骨文3、《潘先生在难中》的作者是(A)。
[A] 叶圣陶 [B] 冰心[C] 王鲁彦 [D] 彭家煌4、郁达夫的小说通过对精神困境的自述,塑造了现代文学史上一系列( D )的形象。
[A] “多余人” [B] “彷徨者” [C] “精神者” [D] “零余者”5、下列丁玲的小说中,不具备左翼文学特征的是( B )。
[A] 《一九三零年春上海》 [B] 《莎菲女士的日记》[C] 《水》 [D]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6、1922年,“湖畔”四诗人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出版的诗歌合集是(C)。
[A] 《蕙的风》 [B] 《春的歌集》 [C] 《湖畔》 [D] 《女神》7、以《晨报》记者身份赴苏考察,从而创作了《饿乡纪程》、《赤都心史》两部散文集的是(B)。
[A] 萧乾 [B] 冯雪峰[C] 陈独秀 [D] 瞿秋白8、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成立于( A )。
[A] 上海 [B] 北京[C] 广州 [D] 香港9、改革老牌的《小说月报》,使其由“鸳鸯蝴蝶派”的大本营转化为新文学的重要阵地的是( D)。
[A] 陈独秀 [B] 鲁迅[C] 赵家璧 [D] 茅盾10、下列不属于老舍创作的长篇小说的是( D )。
[A] 《老张的哲学》 [B] 《四世同堂》[C] 《二马》 [D] 《断魂枪》11、执着的“想造希腊小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的作家是( B )。
第三讲茅盾研究中的“矛盾”第一节茅盾生平及小说创作一、茅盾生平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乌镇人。
"茅盾"是他的第一篇小说《幻灭》1927年9月在《小说月报》连载时,第一次使用的笔名。
茅盾这个名字,是随着他的小说创作而产生并享誉文坛的,在新文学初期一直以"沈雁冰"的名字著称于世。
茅盾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沈永锡是一个"维新派"的医生。
由于父亲早逝,他是在母亲的教育下长大成人的,在私塾中读过《三字经》,也上过新学,家庭开明,可以自由地读《三国》、《水浒》和《聊斋》等闲书。
中学时代开始参加学生运动,因反对学监的学潮曾被嘉兴府中学斥退,后转入杭州的安定中学。
1913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三年预科期满毕业后,因家庭经济陷入困境,未能继续在北大学习,经朋友介绍进入在当时的文化界十分著名的"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受《新青年》倡导文学革命的影响开始翻译介绍欧洲文学,并在《学生杂志》、《学灯》等报刊上发表文章。
1920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主办的著名文学刊物《小说月报》上主持《小说新潮》栏目,并发表《新旧文学评议之评议》等著名文章,正式介入文学圈,成为新文学史上最早提倡"文学为人生"的作家之一。
同时,他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前身"上海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
1921年,茅盾同时在文学和政治两个舞台上崭露头角,一出现便显示出领袖的风范。
这年1月,他与叶绍钧、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耿济之、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等12人,共同发起成立了新文学史上第一个重要的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并将他接手主编的《小说月报》由一个"鸳鸯蝴蝶派"的刊物改革为新文学的第一个"纯文艺"刊物。
3月,他又与郑振铎、陈大悲、欧阳予倩、汪仲贤、熊佛西等13人在上海组织成立了"民众戏剧社",5月,又参加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戏剧刊物《戏剧》月刊的创办工作,成为了新文学初期重要的文学组织家和理论家。
茅盾的故事有哪些茅盾是一个学贯中西的文学巨匠,是中国现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有着很多故事,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茅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茅盾的故事8岁时茅盾入乌镇立志小学读书,后转入植材高级小学,成为该校第一班学生。
在学校里,茅盾的各门功课都名列前茅,特别是他的作文更是出色。
受父母的影响,茅盾很小就心怀天下。
十二岁时茅盾在会考作文中就写出了他一生的追求和信仰:“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在父母亲的鼓励下,十三岁的茅盾踏上到湖州的火车,开始了中学生活。
有一次,先生布置的作业是自命题写作,很多学生茫然不知所措。
茅盾却借鉴庄子《逍遥游》中的寓意,写了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志在鸿鹄》。
文中写了一只大鸟展翅高飞,在空中翱翔,嘲笑下边仰着脸看却无可奈何的猎人。
茅盾借对大鸟形象的描写,表明了自己的少年壮志。
而且,文章的题目又与茅盾的名字德鸿相合,形象生动,故借此自抒胸臆。
先生很是赏识,夸赞他“将来能为文者”。
1913年夏天,茅盾中学毕业,报考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他自己觉得考得不错,便安心地回家等候消息了。
想不到发榜时竟没有沈德鸿的名字,茅盾非常失望。
但不久,他却意外地收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入学通知,通知书上写的是沈德鸣三个字。
茅盾赶忙跑到报名处去查报名单,发现自己在填报名单时,书写潦草,把“鸿”字写得像个“鸣”字了。
这件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写字一笔一划,端端正正,从不草率,直至80多岁高龄写回忆录,还用毛笔正楷书写,字迹清楚俊秀。
茅盾的生平简介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1923年,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转商务印书馆国文部工作。
茅盾简介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形天等,都是他常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
父亲沈永锡,清末秀才,通晓中医,是具有开明思想的维新派人物。
母亲陈爱珠,是一位通文理、有远见而性格坚强的妇女。
茅盾10岁丧父,童年时代,就接受了母亲所教的文学、地理和历史知识。
茅盾说,“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插班二年级读书,1911年秋季转入嘉兴中学堂。
辛亥革命爆发后,茅盾和几个同学发动,抨击了一个不得众望的学监,而被学校除名。
于是,他便转入杭州安定中学校学习,并在那里毕业。
在中学时代的生活中,固然有些师长,给茅盾以深刻的印象和积极的指导,但整个的学习空气是陈旧的。
“书不读秦汉以下,骈文是文章之正宗,诗要学建安七子;……气度要清华疏旷”(《我的中学时代及其后》)。
这一切曾给茅盾以古典文学的修养,但在他的回忆里更多的却是平凡、灰色和令人窒息的东西,他几乎把课余时间都消磨在看小说上。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由于家庭经济的窘迫,便开始工作谋生。
1916年8月,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
开始在英文部修改英文函授生课卷,继之和别人合作译书。
有《衣食住》、《中国寓言》等。
1920年初,“五四”文学革命深入开展中,茅盾开始主持大型文学刊物《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的编务工作。
这时连续撰写了《小说新潮宣言》、《新旧文学平议之平议》和《现在文学家的责任是什么?》等论述,表露了茅盾早期的文学见解。
同年11月,茅盾接编并全部革新了《小说月报》;12月底,与郑振铎、王统照、叶绍钧、周作人等联系,并于1921年 1月成立了“文学研究会”。
据不完全统计,1921年度,茅盾发表的译著约130余篇。
他以充沛的精力,致力于文学革命活动。
两年后,由于商务印书馆守旧派对《小说月报》的革新不满,茅盾辞去了该刊的主编职务,转到国文部工作。
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茅盾用文字对社会生活进行素描写生,对生活的体察细致入微,散文速写下的富于时代特征的社会生活场景丰富多样。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供大家欣赏。
茅盾描写学生时代的散文:我的小学我们大家庭里有个家塾,已经办了好多年了。
我的三个小叔子和二叔祖家的几个孩子都在家塾里念书。
老师就是祖父。
但是我没有进家塾,父亲不让我去。
父亲不赞成祖父教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祖父教的是《三字经》、《千家诗》这类老书,而且教学不认真,经常丢下学生不管,自顾出门听说书或打小麻将去了。
因此,父亲就自选了一些新教材如《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让母亲来教我。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
但是,祖父仍嫌教家塾是个负担,我七岁那年,他就把这教家塾的担子推给了我父亲。
父亲那时虽然有低烧,但尚未病倒,他就一边行医,一边教这家塾。
我也就因此进了家塾,由父亲亲自教我。
我的几个小叔子仍旧学老课本,而我则继续学我的新学。
父亲对我十分严格,每天亲自节录课本中四句要我读熟。
他说:慢慢地加上去,到一天十句为止。
可是不到一年,父亲病倒了。
家塾仍由祖父来教。
父亲就把我送到一个亲戚办的私塾中去继续念书。
这亲戚就是我曾祖母的侄儿王彦臣。
王彦臣教书的特点是坐得住,能一天到晚盯住学生,不像其他私塾先生那样上午应个景儿,下午自去访友、饮茶、打牌去了,所以他的"名声"不错,学生最多时达到四五十个。
王彦臣教的当然是老一套,虽然我父亲叮嘱他教我新学,但他不会教。
我的同学一般都比我大,有大六七岁的,只有王彦臣的一个女儿(即我的表姑母)和我年龄差不多。
这个表姑母叫王会悟,后来就是李达(号鹤鸣)的夫人。
又过了半年多,乌镇办起了第一所初级小学——立志小学,我就成为这个小学的第一班学生。
立志小学校址在镇中心原立志书院旧址,大门两旁刻着一副大字对联:“先立乎其大,有志者竟成",嵌着立志二字。
父亲茅盾的晚年茅盾的一生经历了无数风雨,走到暮年,除了生活中的难得闲趣,伴随茅盾更多的是他尚未完成的事业——小说与回忆录。
在子女眼里,父亲是从未停歇的,他想言而未说的,他的所想所盼,他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始终投于文学之上。
1“九•一三”事件之后,冻结了几年的文学出版工作开始复苏,社会上要求“多出书,出好书”的呼声越来越高。
一些出版社最初是出内部书,主要是翻译外国名人的传记,如《邱吉尔传》、《赫鲁晓夫回忆录》、《第三帝国的兴亡》等等,后来才有选择地出版一些公开发行的书籍。
但是绝大多数有点名气的作家都受到冲击,问题还没有解决,都不能出书,于是转向了工农兵作者,这正符合当时推行的“由工农兵占领艺术殿堂”的口号。
人民文学出版社现代文学编辑部也源源不断地收到从全国各地寄来的工农兵创作的大批稿件,单靠现代文学编辑部的人力已招架不住。
领导决定,将古典、外文等编辑部的同志都集中过来,突击处理积稿。
因为稿件积压太多,编辑部只好加班,自然小曼也常常下班很晚,这就引起了爸爸的注意和关心。
爸爸觉得新的审稿方式很奇特,常常询问小曼稿件讨论的过程。
看到爸爸谈论文学创作时那种眉飞色舞、兴奋激昂的样子,我们萌发了一个念头:何不动员爸爸在家中悄悄地“重操旧业”?也许这是一帖对爸爸最有效的祛病健身良药。
于是韦韬试探着建议:“爸爸,文化大革命还不知要搞到何年何月,与其这样整天闲着,何不利用这空闲时间写点东西,先保存起来,等将来有机会再发表?”爸爸居然没有反对。
韦韬又说:“不能写现实题材,万一泄露出去,有人就会借此做文章。
”爸爸说:“是呀,听说艾芜响应‘作家要立新功’的号召,写了一篇东西,结果又挨了批判。
”韦韬说:“你有好几部长篇没有写完,何不挑一部把它续完,这样意义很大,风险又小,将来读者也肯定欢迎。
”爸爸想了一想,打开了话匣子:“《第一阶段的故事》不值得续写了。
它原来就写得不成功。
《虹》虽说还有下篇,但不续下篇也能独立成书。
读呐喊茅盾一九一八年四月的《新青年》上登载了一篇小说模样的文章,它的题目,体裁,风格,乃至里面的思想,都是极新奇可怪的:这便是鲁迅君的第一篇创作《狂人日记》,现在编在这《呐喊》里的。
那时《新青年》方在提倡"文学革命",方在无情地猛攻中国的传统思想,在一般社会看来,那一百多面的一本《新青年》几乎是无句不狂,有字皆怪的,所以可怪的《狂人日记》夹在里面,便也不见得怎样怪,而曾未能邀国粹家之一斥。
前无古人的文艺作品《狂人日记》于是遂悄悄地闪了过去,不曾在"文坛"上掀起了显著的风波。
但是鲁迅君的名字以后再在《新青年》上出现时,便每每令人回忆到《狂人日记》了;至少,总会想起"这就是狂人日记的作者"罢。
别人我不知道,我自己确在这样的心理下,读了鲁迅君的许多《随感录》和以后的创作。
那时我对于这古怪的《狂人日记》起了怎样的感想呢,现在已经不大记得了;大概当时亦未必发生了如何明确的印象,只觉得受着一种痛快的刺戟,犹如久处黑暗的人们骤然看见了绚丽的阳光。
这奇文中的冷隽的句子,挺峭的文调,对照着那含蓄半吐的意义,和淡淡的象征主义的色彩,便构成了异样的风格,使人一见就感着不可言喻的悲哀的愉快。
这种快感正像爱吃辣子的人所感到的"愈辣愈爽快"的感觉。
我想当日如果竟有若干国粹派读者把这《狂人日记》反复读至五六遍之多,那我就敢断定他们(国粹派)一定不会默默的看它(《狂人日记》)产生,而要把恶骂来欢迎它(《狂人日记》)的生辰了。
因为这篇文章,除了古怪而不足为训的体式外,还颇有些"离经叛道"的思想。
传统的旧礼教,在这里受着最刻薄的攻击,蒙上了"吃人"罪名了。
在下列的几句话里:凡事总须研究,总会明白。
古来时常吃人,我也是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著"仁义道德"几个字。
茅盾晚年的隐居生活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4年第5期1949年2月25日,茅盾、李济深、沈钧儒、郭沫若等35名民主人士几经辗转抵达北平。
罗荣桓、林彪、聂荣臻、叶剑英、彭真等亲自到车站迎接,安顿他们到北京饭店住下。
进京之前,茅盾刚在香港完成了长篇小说《锻炼》和短篇《春天》,满怀憧憬登上“解放之舟”,他不会预料到,这就是他此生小说之“绝笔”。
夫人孔德沚盘算着,她和茅盾奔波一生,现在环境稳定了,最好去西湖边买个房子,让茅盾安心写作,茅盾也正有此意。
新中国成立,经不住毛泽东、周恩来的再三邀请,茅盾出任文化部长。
江南隐居成为幻梦,在组织的安排下,茅盾夫妇住进了东四头条5号的文化部宿舍。
躲进小楼成一统东四头条5号院内原有三座独院别墅,分给茅盾、阳翰笙、周扬三位领导居住。
小楼名为别墅,其实年代已久,冬冷夏热。
百花文艺出版社编辑周艾文拜访茅盾时,看到这是一座“非常普通的灰色楼房”,“不仅大门有些破旧,楼内的地板也有些七高八低了。
而茅公蛰居的房间,可能四周布满书橱的缘故,显得并不宽敞,光线也并不太好。
房间除书橱以外,也没有什么陈设。
”整个五十年代,茅盾忙于会议、宴会、出访、接待。
1956年,一向喜怒不形于色的茅盾被行政工作压得情绪激动,写信给周恩来要求批给“创作假”。
他闭门三个月,打算写一部反映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小说。
但假期太短,他只写出小说的提纲和部分初稿。
1958年大跃进,作协人人定写作计划,茅盾列出计划前,要求先解除他文化部长和政协常委职务,并要求今年不派出国任务,又说不敢定长期计划怕开空头支票,医生让他静养,意思就是“你这人可以报废了,而且也只能报废了!”1964年,电影《林家铺子》被定为毒草,同年12月茅盾被免去部长职务,开始了12年的小楼赋闲岁月。
茅盾终于如愿“挂印”,但为了不“表态”,不卷入纷争,12年中,他彻底封笔,谢绝一切约稿,停止一切创作,只写记录日常生活的简单日记。
腿脚不便,干脆足不出户,只在家躺着看书,打扫卫生,看管蜂窝煤炉,辅导孙子孙女读书。
茅盾详细资料大全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
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基本介绍•中文名:沈德鸿•外文名:Mao Tun•别名:茅盾、郎损、蒲牢、沈余、微明(笔名)•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出生日期:1896年7月4日•逝世日期:1981年3月27日•职业:作家,文学评论家,社会活动家•毕业院校:北京大学预科•主要成就: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中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代表作品:《子夜》,《霜叶红似二月花》,《春蚕》,《白杨礼赞》等•字:雁冰人物生平,人物经历,爱情婚姻,人物轶事,志在鸿鹄,字迹潦草,怒斥编者,笔名趣事,个人作品,中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名篇,童话作品,戏剧作品,国学研究,文艺理论,书法作品,创作特色,创作题材,叙事风格,评论特色,文学思想,现实主义,自然主义,古典文学,人物评价,人物影响,文艺影响,政治影响,文学奖项,纪念故居,乌镇故居,北京故居,人物生平人物经历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1913年,茅盾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
1920年初,主持《小说月报》“小说新潮栏”编务工作。
同年11月,茅盾正式接编《小说月报》。
1921年,1月,参与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接编并改革《小说余月报》。
7月,中国 *** 成立,由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转为正式党员。
茅盾自传①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
父亲是前清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
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
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②我10岁丧父。
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当时北京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
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先在英文部,后在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
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
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
《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供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
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
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辑时所提出的条件,我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
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
《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21、第①自然段介绍了作者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22、作者在介绍自己的工作经历时主要介绍了什么?(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作者在主编《小说月报》时提倡_____________,抨击________________。
名家名文:茅盾自传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等的一种叙事性的文体。
传记又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除了要真实记录外,还必须要有感人的力量。
这里撷取了一组极具个性化的名人的简短自传,内容丰富多彩,写法自由轻松,风格千变万化、多姿多彩,语言幽默含蓄、寓庄于谐,令人拍案叫绝。
读时思考:《茅盾自传》
《贾平凹文学小传》《自我画像》《方成自传》的作者各自从哪些角度介绍自己?每篇传记文章具有怎样的语言风格?
1.中规中矩式
茅盾自传
我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茅盾是我开始写小说时用的笔名。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乌镇。
父亲16岁中秀才,后来从外祖父学中医。
外祖父名陈我如,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在杭州、嘉兴、湖州、苏州一带很有名的中医。
我的母亲是外祖父的独生女,出嫁前在家塾受过良好的旧文学教育。
我10岁丧父。
我进过戊戌维新后在浙江开办新学时设立在乌镇的第一所小学,后来又进过浙江省立第三中学、浙江省立第二中学以及杭州私立安定中学。
1913年(17周岁)考取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
当时京师大学堂刚刚改称北京大学,第一次在上海招生。
1916年从北京大学预科毕业,由亲戚介绍,进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
先在英文部,后到国文部,又曾参加《学生杂志》的编辑工作。
1920年初,《小说月报》半革新时,我曾主持“小说新潮栏”编辑工作。
同年11月我任《小说月报》主编,决定全部革新《小说月报》同年12月底我与朱希祖、周作人(皆当时北大教授)郑振铎、王统照(当时还在求学)叶圣陶等12人发起“文学研究会”。
12个发起人中,只我一人是在上海的。
《小说月报》原为上海鸳鸯蝴蝶派文人所盘踞,我主编后完全不用他们的稿子,并在《小说月报》上提倡写实主义文学,抨击鸳鸯蝴蝶派,引起他们的怨恨。
同时,商务印书馆内部的守旧派也反对《小说月报》的全部革新。
在内外夹攻下,两年之后,终于因为商务当局不遵守我在接编时所提岀的条件,我
辞去《小说月报》主编职务,但仍在商务编译所“打杂”。
《小说月报》由郑振铎接编,郑当时已在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主编《儿童世界》。
(有改动)名文赏鉴:
选文按照比较传统的自传方式,用精简朴实的语言,首先介绍了自己的基本情况,接着又介绍了自己的工作经历,并着重介绍了“主编《小说月报》时进行革新”的事情,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坚守信念、执着追求、敢于抗争的人。
借鉴点:借助典型事件塑造人物形象(详写革新《小说月报》的经历)。
2.谦逊朴实式
贾平凹文学小传
姓贾,名平凹,无字无号。
娘号“平娃”,理想于顺利;我写“平凹”,正视于崎岖。
一字之改,音同形异,两代人心境可见也。
生于1952年2月21日,孕胎期孃未梦星入怀,生产时亦没有祥云罩屋。
幼年外祖母从不讲甚神话,少年更不得家庭艺术熏陶。
祖宗三代平民百姓,我辈哪能显贵发达?原籍陕西丹凤,实为深谷野洼;五谷都长而不丰,山高水长却清秀。
离家十年,季季归里;因无衣锦还乡之欲,便没“无颜见江东父老”之愧。
先读书,后务农;又读书,再弄文学;苦于心实,不能仕途;拙于言辞,难会经济;捉笔涂墨,纯属滥竽充数。
若问出版的那几本小书,皆是速朽玩意儿,哪敢在此列出名目呢?如此而已。
(有改动)名文赏鉴:
在选文中,作者以平实的语言对自己作了简要的介绍,突出介绍了“文学”的创作历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谦逊低调的品质。
借鉴点:简洁朴实的文字(如第三、四段文字);谦卑而语含调侃的风格(如“无字无号”“没有祥云罩屋”“纯属滥竽充数”“皆是速朽玩意儿”等)。
3.自我解剖式
自我画像
郑渊洁
1955年出生于河北石家庄一个下级军官家庭。
读过小学四年级,曾被学校开除。
服过5年兵役。
在工厂看过5年水泵。
最高学历证书为汽车驾驶执照(大货)。
无党派。
1977年选择母语写作作为谋生手段。
1985年创刊至今的《童话大王》半月刊是全部刊载郑渊洁一个人作品的杂志,创刊24年总印数逾亿册。
皮皮鲁、鲁西西、罗克、舒克和贝塔是他笔下的人物。
不轻视名利。
性格自闭。
心胸不开阔。
易怒。
爱听鼓励话。
闻过不喜。
宠辱都惊。
喜走独木桥。
患有强迫症,临床表现为像对待父母和领导那样对待孩子。
成功秘诀:只听鼓励话,远离其他话。
近期做法:删除博客上一切不喜欢听的话,只保留鼓励话。
顽固地认为鼓励能将傻瓜变成天才。
生活禁忌:吸二手烟时过敏。
(有改动)名文赏鉴:
选文中,作者不矫情,不虛伪,坦言自己“不轻视名利”“心胸不开阔”“闻过不喜”“宠辱都惊”,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自己。
这种实事求是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借鉴点:内容简洁,语言通俗易懂(如“读过小学四年级,曾被学校开除”);直率地展现自己(如“易怒”“爱听鼓励话”“患有强迫症”等)。
4.耐人寻味式
方成自传
方成,不知何许人也。
原籍广东中山,但生在北京,说一口北京话。
自谓姓方,但其父其子都是姓孙的。
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
乃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但宣读论文是在中国化学会。
终身从事政治讽刺画,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
(有改动)名文赏鉴:
选文通过幽默诙谐的自我介绍,处处“自相矛盾”,引发读者的深入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极大的想象空间。
借鉴点:文白错杂(如“不知何许人也”“非学画者”);谦虚,善于自省(如“非学画者,而以画为业”“因不关心政治屡受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