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详解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10
脑脊液常规脑脊液常规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查方法,是通过采集和检测脑脊液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和细胞成分来评估神经系统功能和相关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文将对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检查方法和结果解读进行综述。
一、脑脊液常规的临床意义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临床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炎症性、出血性和肿瘤性疾病,并对病程进行监测和疾病的预后进行评估。
1. 炎症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是炎症性脑脊髓膜炎的诊断金标准之一。
在脑脊液中,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含量升高,且以淋巴细胞为主,提示炎症性病变。
2. 出血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可以帮助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和蛛网膜炎。
出血性病变时,脑脊液中红细胞计数增高,颜色变红,且蛋白质含量也会升高。
3. 肿瘤性疾病:脑脊液常规检查有助于判断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存在和种类。
肿瘤性病变时,脑脊液中出现异常细胞,以及细胞核增大和核仁增多等变化。
二、脑脊液常规的检查方法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包括脑脊液采集、标本处理和实验室检测三个步骤。
1.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通常通过腰椎穿刺采集。
患者取侧卧位,暴露腰部皮肤,消毒后麻醉,医生使用腰麻针引导腰椎穿刺针进入腰椎间隙,通过穿刺针引出脑脊液。
2. 标本处理:采集到的脑脊液标本一般分成三份,分别用于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其中,生化学检测常包括蛋白质、糖类、氨基酸等指标的测定;细胞学检测包括脑脊液细胞计数、染色和细胞分类;微生物学检测主要是培养和鉴定病原体。
3. 实验室检测:实验室检测包括生化学、细胞学和微生物学检测。
生化学检测主要是通过化学分析仪器对标本进行定量分析;细胞学检测主要是通过显微镜观察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微生物学检测则是通过培养和鉴定病原体,寻找致病菌。
三、脑脊液常规的结果解读脑脊液常规检查的结果根据不同指标的变化来进行解读,常见的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糖类含量等。
1. 白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一般应该在0-5个/μL,白细胞计数增高可以提示炎症性疾病或感染存在;但也有少数正常人脑脊液中白细胞数量超过正常范围,称为“乳糜脑脊液”。
脑脊液记录公式脑脊液是一种清澈无色的液体,环绕在脑和脊髓周围的脑室和蛛网膜下腔中。
它在维持脑和脊髓的正常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提供脑部结构的支持、缓冲脑和脊髓、供应营养物质和清除废物等。
脑脊液的检测和记录对于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非常重要,而脑脊液记录公式是医生在记录脑脊液检测结果时常用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脑脊液的记录公式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颜色和透明度: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是评估脑脊液状况的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应该是透明的,无色或稍微有点黄色。
如果脑脊液呈现浑浊、混浊或颜色异常,可能意味着存在感染、出血或其他疾病。
2. 压力测量:脑脊液的压力也是脑脊液检测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常,脑脊液压力应该在5-18 cm H2O范围内。
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的脑脊液压力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标志。
3. 细胞计数:脑脊液中的细胞计数是评估脑脊液状况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脑脊液中的细胞主要包括白细胞和红细胞。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白细胞计数应该很低,红细胞计数应该接近于零。
异常的细胞计数可能表示存在感染、出血或其他疾病。
4. 蛋白质含量: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是评估脑脊液状况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应该很低。
异常的蛋白质含量可能表示存在脑脊液漏、感染、炎症或其他疾病。
5. 糖含量:脑脊液中的糖含量是评估脑脊液状况的另一个关键指标。
正常情况下,脑脊液中的糖含量应该接近于血液中的糖含量。
异常的糖含量可能表示存在脑脊液漏、感染、糖尿病或其他疾病。
综上所述,脑脊液记录公式是医生在记录脑脊液检测结果时常用的一种标准化方法。
通过记录脑脊液的颜色和透明度、压力测量、细胞计数、蛋白质含量和糖含量等指标,医生可以对脑脊液的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来辅助诊断和治疗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记录公式的使用可以提高脑脊液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进一步改善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果。
(一)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液体。
(1)红色:常因出血引起,主要见于穿刺损伤、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
(2)黄色:常因脑脊液中含有变性血红蛋白、胆红素或蛋白量异常增高引起,见于蛛呈黄色胶胨状。
5. 压力正常成人卧位时脑脊液压力为0.78~1.76kPa(80~180mmH20)或40~50滴/min,随呼吸波动在10mmH20之内。
儿童压力为0.4~1.0kPa(40~100mmH2O)。
若压力超过200mmH2O,放出脑脊液量不应该超过2ml,若压力低于正常低限可做动力试验,以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脑脊液压力增高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颅内各种炎症性病变;脑肿瘤、脑出血、脑积水等颅内非炎症性病变;高血压、动脉硬化等颅外因素;还有其他如咳嗽、哭泣,低渗溶液的静脉注射等。
脑脊液压力减低主要见于脑脊液循环受阻;脑脊液流失过多;脑脊液分泌减少等因素。
(二)化学检查1. 蛋白质测定(1)蛋白定性试验(Pandy试验)【参考值】阴性或弱阳性。
2.5~4.5mmol/L.【临床意义】脑脊液中葡萄糖食含量降低见于:①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中糖含量可显著减少或缺如。
②结核性脑膜炎。
③累及脑膜的肿瘤(如脑膜白血病)、结节病、梅毒性脑膜炎、风湿性脑膜炎、症状性低血糖等都可有不同程度的糖减少。
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增高主要见于病毒性神经系统感染、脑出血、下丘脑损害、糖尿病等3.氯化物测定【参考值】120~130mmol/L.【临床意义】结核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明显减少,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中氯化物可减少;/L,(2)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性疾病:细胞数可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脑脊液中找到白血病细胞,可诊断为脑膜白血病。
(3)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升高,以嗜酸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离心沉淀镜检可发现血吸虫卵、阿米巴原虫、弓形虫、旋毛虫的幼虫等。
(4)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均匀血性脑脊液。
除红细胞明显增加外,还可见各种白细胞,但仍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出血时间超过2~3天可发现含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
脑脊液检查第十二章脑脊液检验脑脊液(CSF)是存在于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内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70%来自脑室脉络丛主动分泌和超滤所形成的液体,30%由大脑和脊髓细胞间隙所产生。
生理情况下,正常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20~180ml(平均150ml)。
脑脊液具有重要的生理作用:①缓冲、减轻或消除外力对脑组织和脊髓的损伤。
②调节颅内压。
③供给中枢神经系统营养物质,并运走代谢产物。
④调节神经系统碱贮量,维持脑脊液pH在7.31~7.34。
⑤转运生物胺类物质,参与神经内分泌调节。
第一节标本采集与处理本节考点: (1)脑脊液检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2)标本采集与处理(一)脑脊液检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脑脊液检验需要进行腰椎穿刺采集标本,必要时行小脑延髓池和脑室穿刺。
脑脊液穿刺的时机与疾病有关,化脓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2d、病毒性脑膜炎于发病后3~5d、结核性脑膜炎于发病后1~3周、疱疹性脑膜炎于流行性感冒前驱症状期开始后5~7d穿刺采集标本。
由于脑脊液标本采集有一定的创伤性,因此,临床应用中必须要严格掌握其适应证和禁忌证。
脑脊液检验的适应证和禁忌证见表1-12-1。
表1-12-1 脑脊液检查的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禁忌证有脑膜刺激征者颅内高压者(易诱发脑疝)可疑颅内出血者、脑膜白血病和肿瘤颅内转移者颅后窝占位性病变者原因不明的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者处于休克、全身衰竭状态者脱髓鞘疾病者穿刺局部有化脓性感染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椎管内给药治疗、麻醉和椎管造影者(二)标本采集与处理腰椎穿刺成功后立即测定脑脊液压力,然后留取脑脊液标本于3个无菌试管中,每个试管1~2ml。
第一管做病原生物学检验,第二管做化学和免疫学检验,第三管做理学和细胞学检验。
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于1h内检验完毕。
因标本放置过久,可造成细胞破坏、葡萄糖等物质分解、细菌溶解等,影响检验结果。
脑脊液标本应尽量避免凝固和混入血液。
若混入血液应注明,进行细胞计数时应做校正。
第四章脑脊液检查一、概述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是一种分布于脑室系统和蛛网膜下腔内的比重为1.005的无色透明细胞外液,95%的脑脊液在侧脑室形成(部分为主动分泌),成人脑脊液总量为110~200ml(平均130ml),平均日产量约520ml。
脑脊液主要是由血循环经脑脉络膜丛和脑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滤过而生成的血浆超滤液,与血浆相比,其蛋白、脂质与钙含量较低,而氯化物、叶酸与镁的含量较高。
在血、脑脊液和脑之间分别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和脑脊液-脑屏障,统称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
脑脊液循环(人体第三循环)通路为:从大脑半球深处的两侧脑室经室间孔(Monro氏孔)进入相邻间脑的第三脑室,向后经中脑导水管(Sylvius氏管)通向桥延脑背方的第四脑室,最后经四脑室外侧孔(Luschka氏孔)和正中孔(Magendie氏孔)流至各脑池和脊髓蛛网膜下腔。
脑脊液的回吸收主要由突入脑上矢状窦的蛛网膜颗粒(Parchioni颗粒,约占80%)和脊髓静脉的蛛网膜绒毛实现,也存在经室管膜、脑和脊髓软膜以及沿脑和脊神经鞘进入淋巴管和血管周围间隙的少量吸收途径。
脑脊液的作用有:缓冲外力对脑、脊髓、神经根等的影响;调节颅内压力和平衡脑血流量,在容积固定的骨性颅腔中,各占一定比例的脑组织、血液和脑脊液在一定范围内可相互调节平衡;充当清除中枢神经系统某些新陈代谢产物与毒素的媒介;营养脑神经。
近年来,随着基础与临床医学在生化学、细胞学和免疫学等方面的迅速发展,脑脊液检查在临床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对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预后判断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穿刺方法(一)腰椎穿刺术临床上采集脑脊液最常用、最安全的方法为侧卧位腰椎穿刺术,手术程序为:摆体位,选穿刺点,消毒操作进针,取脑脊液送检,术后医嘱与观察护理。
患者一般左侧卧位,低头弯腰屈髋抱膝,术者取其双侧髂嵴上缘连线与脊柱中线交点即第3~4腰椎间隙为穿刺点,常规消毒带手套铺孔巾,1~2%普鲁卡因(皮试)或0.25~0.5%利多卡因约2ml在穿刺点做皮内、皮下及韧带浸润麻醉。
脑脊液常规检查解读
脑脊液常规检查是一种诊断性检查方法,通常用于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
以下是脑脊液常规检查的解读:
1. 颜色:正常脑脊液呈无色或淡黄色,如果呈现深黄色或者深棕色,可能是由于脑膜炎、颅内出血或其他疾病引起。
2. 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该是透明的。
如果脑脊液混浊,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脓肿、白细胞增多等病理情况引起。
3. 压力:正常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 H2O,如果高于这个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积水等疾病引起。
4. 蛋白质:正常脑脊液蛋白质浓度为0.15-0.45g/L。
如果蛋白质浓度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神经系统疾病等引起。
5. 细胞计数:正常脑脊液中的白细胞数应该在0-5个/μL,红细胞数应该在0-1个/μL。
如果白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脑肿瘤等引起。
如果红细胞数高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出血等引起。
6. 葡萄糖:正常脑脊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应该在2.5-4.4mmol/L。
如果葡萄糖浓度低于正常范围,可能是由于脑膜炎、脑脊液循环障碍等引起。
综上所述,脑脊液常规检查主要是通过检查脑脊液中的颜色、透明度、压力、蛋白质、细胞计数和葡萄糖等指标来评估中枢神经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神经系统疾病。
脑脊液的正常值是多少脑脊液是我们大脑的主要成分,它含有蛋白质、血液以及其他的物质,它的含量意味着我们的大脑是否正常,所以我们建议大家应该要对于脑脊液的正常值有一定的了解。
脑脊液的正常值是100毫升到150毫升,如果我们低于这个正常值,我们建议大家应该要及时的治疗,很可能会引起脑瘫。
正常成年人的脑脊液约100-150毫升,其比重为1,呈弱碱性,不含红细胞,但每立方毫米中约含5个淋巴细胞。
正常脑脊液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压力,对维持颅压的相对稳定有重要作用。
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常常要作腰椎穿刺吸取脑脊液检查,以协助诊断。
脑脊液的性状和压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若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神经细胞的代谢紊乱,将使脑脊液的性状和成分发生改变;若脑脊液的循环路径受阻,颅内压力将增高。
因此,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脑脊液的检测成为重要的辅助诊断手段之一。
正常人由于血脑屏障完整,脑脊液内酶浓度比血清内酶浓度低;当颅脑损伤,颅内肿瘤或脑缺氧时,血脑屏障破坏,细胞膜通透性也有改变,使脑脊液内酶量增加,且不受蛋白总量、糖含量及细胞数的影响;主要与脑细胞坏死程度和细胞膜的损害程度有关。
使用特殊的脑脊液细胞离心沉淀器,将浓集于玻片上的细胞给以各种染色,还可细致观察到细胞的形态改变,大大提高了诊断效果,如嗜伊红细胞增高提示有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内有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提示脑脊液中有陈旧出血等。
此外,还可直接观察到肿瘤细胞和寄生虫卵等,以及对细胞进行免疫功能的研究。
相信你们看完这篇文章介绍的脑脊液正常值的介绍,我们应该都知道脑脊液多少才算正常的,但是我们要知道脑脊液的检查方法。
对于脑脊液的正常值,我们检查之后发现超过或者低于,它都是可能导致我们出现一些相关的脑疾病的。
脑脊液的生成与吸收脑脊液存在于脑室系统、脑周围的脑池和蛛网膜下腔内,可被视为脑和脊髓的组织液和淋巴。
成年人的脑脊液总量约150ml.每天生成的脑脊液约800ml,为脑脊液总量的5-6倍。
但同时有等量的脑脊液被吸收入血液,可见脑脊液的更新率较高。
脑脊液主要由侧脑室、第三脑室和第四脑室的脉络丛分泌。
侧脑室内的脑脊液经室间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过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然后进入蛛网膜下腔。
除脉丛外,室管膜细胞也能分泌脑脊液。
软脑膜血管和脑的毛细血管滤过的液体,一部分被重吸收,其余的则沿着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蛛网膜下腔,成为脑脊液的一部分。
脑脊液主要通过蛛网膜绒毛被吸收入静脉的血液内。
蛛网膜绒毛有活瓣状的细微的管道,其直径为4-12μm.当蛛网膜下腔的压力高于静脉窦的压力时,这些管道就开放。
这时,脑脊液(包括其中所含的蛋白质分子甚至小的颗粒如红细胞等)可进入静脉窦血液。
当蛛网膜下深的压力低于静脉窦压力时,管道关闭,液体不能由静脉窦向蛛网膜下腔倒流。
脑脊液压力的高低取决于其生成和吸收之间的平衡关系。
正常人在到卧位时,脑脊液压平均为1.3kPa(10mmHg)。
当脑脊液有吸收受到阻碍时,脑脊液压就会升高,并影响脑血流和脑的功能。
脑脊液的主要功能是在脑、脊髓和颇腔、椎管之间起缓冲的作用,有保护性意义。
脑浸浴于脑脊液中,由于浮力的作用,使脑的重量减轻到仅50g左右。
另外,脑脊液还作为脑和血液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中介。
脑组织中没有淋巴管,由毛细血管漏出的少量蛋白质,主要经过血管周围间隙进入蛛肉膜下腔的脑脊液中,然后通过蛛网膜绒毛回入血液。
脑脊液化验检查结果分析有脑脊膜刺激症状者,怀疑有颅内出血者,有剧烈头痛、昏迷、抽搐或瘫痪等症状和体征而原因不明者,怀疑有脑膜白血病患者。
二、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1.颜色正常脑脊液是无色透明的液体。
在病理情况下,脑脊液可呈不同颜色改变。
(1)红色:常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出血造成,如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引起。
穿刺损伤出血在留取3管标本时,第1管为血性,后2管颜色逐渐变淡,红细胞计数结果也依次减少,经离心后上清液呈无色透明。
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时,三管均早红色,离心后上清液显淡红色或黄色。
(2)黄色:可因出血、梗阻、淤滞、黄疸等引起。
陈旧性蛛网膜下隙或脑室出血,由于红细胞破坏、溶解,出血4~8h即可出现黄色。
停止出血后,这种黄色仍可持续3周左右。
血清胆红素>256μmol/L,或脑脊液中胆红素>8.6μmol/L,可使脑脊液黄染。
椎管梗阻(如髓外肿瘤),格林一巴利综合征,当脑脊液蛋白质含量超过1.5 g/L时,颜色变黄,其黄色程度与蛋白质含量呈正比。
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时,因脑脊液蛋白质含量明显增加而呈淡黄色或黄色。
(3)白色或灰白色:多因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4)褐色或黑色:常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正常脑脊液应清晰透明。
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神经梅毒等疾病的脑脊液也可呈透明外观。
结核性脑膜炎常呈毛玻璃样浑浊;而化脓性脑膜炎常呈乳白色浑浊。
3.凝块或薄膜收集脑脊液于试管内,静置12~24h,正常脑脊液不形成薄膜、凝块和沉淀物。
若脑脊液内蛋白质包括纤维蛋白质多于10g/L即可出现凝块或沉淀物。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静置1~2h即可形成凝块或沉淀物。
结核性脑膜炎的脑脊液静置12~24h后,可见表面有纤维的网膜形成,取此膜涂片检查结核杆菌,阳性率较高。
蛛网膜下隙阻塞时,远端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常高达15 g/L,此时脑脊液呈黄色胶冻状。
三、脑脊液显微镜检查【参考值】成年人脑脊液内无红细胞。
脑脊液常规检查及注意事项脑脊液常规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检查项目之一,它主要包括一般性状检查(外观)、蛋白定性(潘氏试验)、蛋白质定量、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细胞学、糖定性、葡萄糖定量测定、氯化物定量测定、微生物学、等检查内容。
脑脊液是由脑室内脉络丛产生的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它循环流动于脑和脊髓表面,经脑内静脉系统与体循环相关联,一般在正常情况下脑脊液呈无色透明水样液体,不凝结,葡萄糖定性阳性,蛋白定性阴性。
1.脑脊液检查的一般性状检查: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是对颜色,透明度,凝固物,压力进行检查,以便对疾病的诊断。
从最基本最容易辨别的颜色来看,如果脑脊液颜色是红色的,其原因主要一般是由于穿刺损伤出血、蛛网膜下腔或脑室出血引起的。
如果脑脊液的颜色是黄色的,那么造成黄色的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胆红素增高、椎管阻塞、多神经炎、脑膜炎等等。
当患者的脑脊液呈现白色或灰白色居多的时候,那么可能是由于白细胞增加所致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而当脑脊液呈现褐色或黑色时,则很有可能是因为脑膜黑色素瘤的原因造成的;有时候会患者的脑脊液会出现微绿色,这种情况通常常见于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引起的脑膜炎等。
因此可以通过颜色、透明度、凝固物等不同的状态来区分辨别,很好的帮助患者尽快找准病因,通过检查的数据找到患者的主要病因,让患者可以尽快对症下药的治病。
二、脑脊液蛋白定性检查:一般情况下脑脊液中的蛋白质含量大大低于血液中的蛋白质,当中枢神经系统发生病变的时候,病变组织是可以直接释放出蛋白质的,而血浆中的各种蛋白质容易突破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因此脑脊液蛋白定性检查可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状态,是反映患者病症状态的一面对照镜。
三、脑脊液细胞计数和细胞分类检查:患者的红细胞和白细胞的计数是否正常,是可以及时判断患者的身体状态的,而细胞计数需要注意新型隐球菌和白细胞、红细胞的区别。
目前医学临床中会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脑脊液细胞数,根据全血功能的测定结果对脑脊液的细胞计数有一个更加全面的分析数据。
脑脊液蛋白定量脑脊液蛋白定量介绍:脑脊液蛋白定量有助于反映中枢神经系统不同疾病时蛋白质含量变化的特点。
脑脊液蛋白定量正常值:成人:腰池150~450mg/L,小脑延髓池150~250mg/L,脑室内50~150mg/L;新生儿:400~1200mg/L;老年人:300~600mg/L。
脑脊液蛋白定量临床意义:脑脊液蛋白质含量增高可提示不同类型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各类中枢神经疾病的脑脊液蛋白质含量:疾病蛋白质(mg/L);细菌性脑膜炎 800~5000 ;隐球菌性脑膜炎 250~2000;病毒性脑膜炎 300~1000 ;脑炎 150~1000;肿瘤 150~2000(常正常);脊髓肿瘤 1000~2000;脑出血 300~1500 ;神经梅毒500~1500;多发性硬化症 250~500 ;结核性脑膜炎 500~3000;脑脓肿 200~1200 ;脊髓病后炎症反应轻度增加。
脑脊液蛋白定量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蛋白定量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常规检验(CSF)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介绍:脑脊液是一种包绕并循环于神经系统脑组织和脊髓周围的特殊体液,对于脑的保护、营养、代谢等起着至关重要。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正常值:颜色和透明度:无色、透明。
凝固性:12~24h内不凝固(无凝块或薄膜)。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临床意义:脑脊液一般性状检查主要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
1.颜色无色:虽是正常脑脊液特点,但也见于病毒性脑炎、神经梅毒等。
红色:见于各种原因的出血。
应区别脑脊液穿刺时可能损伤血管而出血。
病理性出血见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
黄色:见于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椎管梗阻、吉兰-巴雷综合征(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化脓性脑膜炎、重症结核性脑膜炎、重症黄疽、新生儿溶血症。
乳白色:常见于化脓性细菌性脑膜炎。
褐色/黑色:见于脑膜黑色素瘤。
2.透明度脑脊液中如有细胞、细菌、真菌等增多时可变为混浊。
结核性脑膜炎呈毛玻璃样混浊;化脓性脑膜炎呈明显脓样混浊;轻度混浊或仍保持透明可见于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
3.凝固性脑脊液中蛋白质(引起凝固的主要蛋白质是纤维蛋白原)增多时(大于10g/L),常出现凝固。
1~2h内出现凝块或沉淀物,见于化脓性脑膜炎;12~24h后才出现薄膜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出现胶样凝固,见于蛛网膜下腔梗阻;出现絮状物,见于神经梅毒等。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常规检验(CSF)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葡萄糖脑脊液葡萄糖介绍:脑脊液中葡萄糖含量取决于以下几种因素:①血液葡萄糖的浓度;②血脑屏障的通透性;③脑脊液中葡萄糖的酵解程度;④携带运转系统的功能。
脑脊液葡萄糖正常值:婴儿3.9~5.0mmol/L;儿童2.8~4.5mmol/L;成人3.6~4.5mmol/L。
脑脊液葡萄糖临床意义:异常结果:轻度或者中度减少:梅毒、脑膜多发性恶性肿瘤转移显著减少:脑膜炎(细菌性、结核性、新形隐球菌)需要检测的人群:出现颈部僵硬、严重头痛、食欲不振、意识不清、呕吐、抽搐、倦怠、思睡、对光敏感、小血斑於皮、皮肤疹症状的人脑脊液葡萄糖注意事项:检查前:受检查者应停止服用一切药物,并保持合理的饮食和作息检查时: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不适宜人群:没有脑脊液葡萄糖检查过程:1、患者侧卧于硬板床上,背部与桌面垂直,头部尽量向前胸屈曲,两手抱膝紧贴腹部,使躯干尽可能呈弓形;或由助手在术者对面用一手挽患者头部,另一手挽双下肢腘窝处并用力抱紧,使脊柱尽量后凸以增宽椎间隙,便于进针。
2、确定穿刺点,通常以双侧髂棘最高点连线与后正中线的交汇点为穿刺点,此处相当于第3~4腰椎棘突间隙,有时也可以在上一或下一腰椎间隙进行。
3、常规消毒皮肤后戴无菌手套、盖洞巾,用2%利多卡因自皮肤到椎间韧带做逐层局部麻醉。
4、术者用左手固定穿刺点皮肤,右手持穿刺针以垂直背部、针尖稍斜向头部的方向缓慢刺入,成人进针深度约为4~6cm,儿童约2~4cm。
当针头穿过韧带与硬脑膜时,有阻力突然消失感。
此时可将针芯慢慢抽出(以防脑脊液迅速流出,造成脑疝),可见脑脊液流出。
5、放液前先接上测压管测量压力。
正常侧卧位脑脊液压力为70~180mmH2O(0.098Kpa=10mmH2O)或40~50d/分。
若继续做queckenstedt试验,可了解蛛网膜下腔有无阻塞。
即在测初压后,由助手先压迫一侧颈动脉约10s,再压另一侧,最后同时按压两侧颈动脉。
正常时压迫颈动脉后,脑脊液压力立即迅速升高一倍左右,解除压迫后10~20s,迅速降至原来水平,称为梗阻试验阴性,表示蛛网膜下腔通畅;若压迫颈动脉后,不能使脑脊液压力升高,则为梗阻试验阳性,示蛛网膜下腔完全阻塞。
若施加压力后缓慢上升,放松后又缓慢下降,示有不完全阻塞。
但是。
颅内压增高者,禁做此试验。
6、撤去测压管,收集脑脊液2~5ml送检;如需作培养时,应用无菌试管留标本。
7、术毕,将针芯插入后一起拔出穿刺针,覆盖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
8、去枕平卧4~6小时,以免引起术后低颅压头痛。
用葡萄糖氧化酶或已糖激酶的定量测定法,如需将标本保存较长时间,可加入适量氟化钠以抑制细胞或细菌利用葡萄糖。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介绍: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是在腰椎(或其他部位)穿刺后获取标本,用显微镜观察脑脊液中有无恶性肿瘤细胞。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正常值:未找到肿瘤细胞。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临床意义:脑脊液细胞检查主要用于发现中枢神经系统的肿瘤。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以转移性肿瘤多见,如肺癌、乳腺癌、黑色素瘤、胃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原发性肿瘤较少见,如髓母细胞瘤、星形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松果体瘤和脉络丛乳头状瘤等。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细胞计数(CST)脑脊液细胞计数(CST)介绍:指对脑脊液中的全部细胞进行计数。
脑脊液不含红细胞,无白细胞或含极少量的白细胞。
脑脊液细胞计数(CST)正常值:红细胞:无。
单个核细胞计数:成人,腰椎穿刺少于10×106个/L,脑室穿刺少于5×106/L;儿童,少于15×106/L;新生儿,少于30×106/L。
脑脊液细胞计数(CST)临床意义:脑脊液的细胞计数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1.中性粒细胞增多:多见于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常达(1~20)×109/L;早期病毒性脑膜脑炎、早期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很少超过I×109/L。
也见于中枢神经系统出血后。
反复腰椎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射异物、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性肿瘤等。
2.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病毒性脑炎、梅毒性脑膜脑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寄生虫病等。
此时常出现混合性细胞反应(包括浆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等),细胞数常达1×109/L。
也见于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神经炎等非感染性疾病。
3.嗜酸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性和真菌性感染、急性多发性神经炎、过敏性反应、脑淋巴细胞白血病。
4.嗜碱性粒细胞见于寄生虫感染、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累及脑膜。
5.单核细胞常随淋巴细胞、浆细胞增多而增多。
6.巨噬细胞见于结核性或真菌性脑膜炎,对脑脊液中出现红细胞、异物、脂肪等的反应。
摄入布洛芬、磺胺甲基异噁唑、苏灵大等药物可使脑脊液细胞数增加。
脑脊液细胞计数(CST)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细胞计数(CST)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介绍:脑脊液的一种检查方法。
β2-微球蛋白产生于淋巴细胞。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正常值:脑脊液1.16~1.38mg/L。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临床意义:增高:见于近端肾小管损害、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肝病、脏器移植后的排斥反应、艾滋病等。
尿β2微球蛋白增高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尿毒症、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病变、肾盂肾炎、先天性Fanconi综合征、Wilson病、镉金属中毒,以及摄入庆大霉素、硝苯地平(心痛定)、妥布霉素等药物。
减低:见于急性或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注意事项:脑脊液标本采集后立即送检,放置过久将影响检验结果:如细胞变性,破坏,导致计数和分类不准;有些化学物质如葡萄糖等将分解含量减少;细菌发生自溶影响细菌的检出率。
脑脊液抽取后一般分装三个无菌管,第一管作细菌培养,第二管作化学分析和免疫学检查,第三管作一般性状及显微镜检查,三管的顺序不宜颠倒。
因标本采集较难,全部送检和检测过程应注意安全。
脑脊液β2微球蛋白(β2-MG)检查过程:暂无相关信息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介绍:脑脊液的显微镜常规检查,一般以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为主。
脑脊液不含红细胞,无白细胞或含极少量的白细胞。
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时,脑脊液中的细胞数增多,白细胞升高的种类发生变化。
因此做脑脊液显微镜检查可以反映疾病的不同性质。
脑脊液细胞分类计数正常值:细胞分类计数:淋巴细胞40%~80%,单核细胞15%~45%,中性粒细胞0~6%,其他细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