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视光学历史与发展
- 格式:pdf
- 大小:4.70 MB
- 文档页数:30
眼科学发展史眼科学是研究眼睛结构、功能以及与之相关的疾病和病变的学科。
随着人类对视觉的重视和对眼部疾病的关注,眼科学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学成果。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概述眼科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眼科学古代医学家对眼科学的研究可以追溯到阿育王时期。
在中国,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眼睛疾病的记载,并提供了一些治疗方法。
古埃及的医生也对眼科疾病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和治疗。
然而,古代医学水平有限,对眼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都相对简单和粗糙。
近代眼科学的起步随着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和技术的进步,眼科学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16世纪,几位伟大的科学家开始对眼睛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荷兰科学家李文霍克首次使用显微镜观察到了眼睛的微观结构,为后来的眼科研究奠定了基础。
17世纪,英国科学家伊萨克·牛顿提出了光的三原色理论,从理论上解释了光如何进入眼睛并产生视觉。
这些发现为眼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眼部解剖和理论的进展18世纪,法国解剖学家奥克塔夫·德·梅斯门对眼部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并揭示了眼睛各个部位的结构和功能。
他的研究为眼科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知识。
19世纪,德国医生赫尔曼·冯·海因斯和奥地利医生海尔曼·哈尔斯曼分别提出了角膜曲率和眼轴长度对视力的影响,并开创了近视和远视的治疗方法。
这些理论的提出和治疗方法的改进使眼科医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
现代眼科学的发展20世纪,眼科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眼科技术的革新使眼科医生能够更准确地诊断和治疗眼部疾病。
20世纪50年代,激光技术的出现为角膜屈光手术提供了新的选择,极大地改善了近视、远视和散光患者的视力。
20世纪70年代,眼科医生发现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可以有效治疗一些视网膜疾病,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网膜血管阻塞。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研究在眼科学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为治疗一些难治性眼疾提供了新的希望。
眼病学眼视光专业-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应该对眼病学眼视光专业进行简要介绍,包括该专业的定义、范围和应用领域。
以下是对概述部分的内容编写:眼病学眼视光专业是一门研究眼部疾病和视觉问题的学科,它涵盖了眼科医学、光学与光学仪器、视觉心理学和眼科康复等领域。
眼病学眼视光专业旨在培养具备临床与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为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类眼部疾病以及视觉障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和解决方案。
在眼病学眼视光专业中,学习者将系统地学习与眼部疾病相关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包括眼部解剖学与生理学、常见眼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常见眼视光问题的检测和纠正方法等。
此外,学习者还将学习眼科光学原理、光学仪器的使用和维护,以及视觉心理学和康复视觉的相关知识,为患者的视觉恢复和视觉功能提升提供支持。
眼病学眼视光专业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不仅在眼科医院、眼镜店等医疗与服务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和公共卫生部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眼病学眼视光专业的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常规眼部检查、眼底摄影、视野检测等手段判断和诊断眼部疾病,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在科研领域,眼病学眼视光专业的专业人员可以开展眼部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推动眼科医学的发展。
在公共卫生领域,眼病学眼视光专业的专业人员可以参与眼健康教育和防盲工作,提高人们对眼部疾病的认识,推动全民眼健康意识的提升。
总之,眼病学眼视光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眼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以及视觉问题的纠正和调适。
它对眼科医学的发展、患者的健康和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眼健康的重视,眼病学眼视光专业将迎来更广阔的研究方向和应用前景。
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应该介绍本文的结构和各个部分的主要内容,以便读者能够对全文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编写文章1.2文章结构的内容: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介绍:1. 引言:本部分对眼病学眼视光专业的重要性进行概述,并介绍了文章的目的。
与眼睛相关的历史故事眼睛作为人类的重要感官器官之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既能让我们看到美丽的景色,也能让我们看到人类文明的进步。
眼睛与历史之间有着不解之缘,从古代到现代,都有很多与眼睛相关的故事。
下面我要讲述一些关于眼睛的历史故事。
一、伊甸园的苹果之谜从圣经中我们知道,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第一对人。
据说,上帝给他们提供了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并告诉他们可以随意享受其中的任何东西,唯独不能吃智慧之果。
然而,夏娃受到了蛇的诱惑,吃下了那个被禁止的果实,然后亚当也跟着吃了。
从那时起,他们的眼睛就“明亮”了,他们感到羞耻,开始用叶子遮住自己的身体,知道了善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眼睛不仅是看的工具,也是思考事物、认识世界的窗口。
二、埃及法老的眼医术在古代埃及,法老是最有权力和最富有的人。
据说,法老诺斯的女儿得了眼疾,法老为了救治她,请来了诸多医生,但都无法治愈。
最后,一位名叫伊安底特的医生给她制作了一只假眼,这只假眼从外观和颜色上与真实的眼睛完全一样。
法老的女儿戴上这只假眼后,反而感到更加舒适,并逐渐康复了。
从此以后,和埃及法老有关的医学常寻求人工眼睛作为治疗手段。
三、荷马史诗中的盲人诗人古希腊的一位著名诗人荷马,他在盲人的状态下创作了两部伟大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
荷马失去了眼睛,但他通过听觉和记忆,用心灵的眼睛来创造了一个世界。
他将希腊神话、英雄事迹以及人性的发展融合在了他的史诗中,并通过这些作品,在后人中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失去了眼睛,也能用内心的眼睛看到和创造美丽的世界。
四、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艺术文艺复兴时期,凡·艾克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家。
他不仅自己成为了伟大的画家,还通过发明线性透视法、精确地描绘人物的眼睛和表情等技巧,使得绘画艺术得以飞跃发展。
凡·艾克用他的艺术眼光创造了充满生机和动感的画面,让观众能够真正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内心的世界。
他的作品开创了文艺复兴时期绘画艺术的新风格,对后世的艺术家有着重要的影响。
视觉技术的发展历史古代和中世纪(公元前3000年-公元1500年)在古代和中世纪,人们对视觉的了解主要集中在艺术和建筑领域。
在古埃及、古希腊和古罗马等文明中,人们开始使用透视法和立体绘画技巧来营造逼真的视觉效果。
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发展,比如在中国明朝时期,艺术家王时敏创造了横断山水画法,通过线条和色彩的运用来创造出深度感。
此外,在这个时期,光学和镜子的原理也开始被人们研究和应用。
近代(16世纪-19世纪)近代视觉技术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光学和成像原理方面。
公元1608年,荷兰科学家汉斯·伯美尔(Hans Lippershey)发明了望远镜。
稍后,伽利略·伽利莱对望远镜进行改进,并用其观察了月球、太阳和其他天体,从而推动了天文学和光学的发展。
后来,伽利略的观察结果被约翰内斯·开普勒使用,并使其成为现代天文学和光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在17世纪,光学领域的发展迅速。
荷兰数学家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在1678年发表了《关于光的波动性的论文》,进一步推动了光学理论的发展,并提出了惠更斯原理,解释了光线的传播和折射现象。
19世纪初,两个法国科学家奥古斯丁·让·菲涅耳(Augustin-Jean Fresnel)和约瑟夫·尼斯-爱德华·弗朗斯·莫兰(Joseph Nicéphore Niepce)共同研究了干涉图案的形成,并发现了光的波动现象。
现代(20世纪至今)二十世纪是视觉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的光量子假说,对光的本质提出了新的认识,并对现代光学和光电子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20世纪初,电影行业的出现为视觉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新的平台,人们开始使用电影摄影机记录和展示运动的图像。
随着电影技术的改进和数字化的发展,电影成为现代视觉娱乐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
到20世纪中叶,计算机图形学的发展为视觉技术的应用带来了革命性的改变。
近视矫正发展史在人类历史长河中,近视矫正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从最初的光学矫正,到手术治疗,再到隐形眼镜、激光手术和人工晶状体植入,每一个进步都为近视患者带来了福音。
本文将详细介绍近视矫正的五个方面,带您领略近视矫正的发展史。
1.光学矫正光学矫正的发展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当时人们开始使用凸透镜来矫正近视。
1792年,英国科学家托马斯·杨提出了双凸透镜的概念,进一步提高了视力矫正的效果。
进入20世纪,随着眼镜行业的快速发展,光学矫正逐渐普及,成为近视患者最常见的一种矫正方式。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近视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1939年,匈牙利医生伊什特万·约瑟夫发明了角膜屈光手术,通过切除中央角膜来改变角膜曲率,从而矫正近视。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在角膜屈光手术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广受患者欢迎。
除了角膜屈光手术,晶体置换手术也是一种常见的近视矫正手术。
这种手术通过置换天然晶体来改变眼睛的对焦方式,从而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
然而,晶体置换手术并不适用于所有患者,因此在进行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医学检查。
3.隐形眼镜隐形眼镜的出现给近视患者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传统玻璃隐形眼镜自1950年代问世以来,已经成为一种广泛使用的视力矫正方式。
然而,玻璃隐形眼镜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透氧性差、易碎等。
因此,高分子聚合物隐形眼镜应运而生。
这类隐形眼镜具有透氧性好、不易碎等优点,同时也具有更好的配适性。
进入21世纪,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生物隐形眼镜开始崭露头角。
生物隐形眼镜利用人体自身细胞或组织制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安全性,为近视患者提供了更为理想的视力矫正方式。
4.激光手术激光手术是近年来近视矫正领域的重大突破。
自1980年代准分子激光手术问世以来,激光手术已经经历了多次技术革新。
波长选择、冷激光和全飞秒激光等技术的应用,使激光手术的精度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016.05论著·论述31国内外眼视光学对比研究卢志霞攀枝花学院 四川省攀枝花市 617000【摘 要】伴随着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眼睛视力也开始退化,眼科疾病也越来越多,近年来眼科医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其中眼视光学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进步。
眼视光学作为眼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国外的眼视光学比我国的眼视光学开设早好几十年,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本文就从国内外眼视光学方面进行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词】国内外;眼视光;对比;研究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睛的重要性,可是如果去一所小学进行查看,小学生带眼镜的人数在不断上升,近视眼的发生也逐渐低龄化,视力保护也得到众多家长的重视。
如何保护视力成为众多科学家和医学家研究方向,眼光视学的发展对于保护人们的视力起着重要作用,我们有必要对我国当前的眼光视学现状进行分析,更要了解国外眼光视学的发展水平,通过对比国内外眼光视学的发展情况,从而“对症下药”地采取措施来提高我国眼视光学的发展水平,更好地保护人们的眼睛。
1 眼视光学内涵及重要性眼视光学,也称验光置镜业,将现代光学技术与现代眼科学相结合,采用现代光学的原理和技术解决视觉障碍的新兴交叉学科,它是一门既具有经典传统色彩、又具有现代高科技特征的医学专业也是一类饶有趣味、充满挑战、富有回报的医疗职业,该专业以光学、药物、手术和心理等手段,以改善和促进清晰舒适视觉为目标,以保护眼睛健康为己任,这是一项给人类带来光明的崇高事业[1]。
但是最主要的是以光学技术解决视觉障碍.眼视光学的学科特征是进行与人眼视觉有关的生理、病理和光学方面的临床、科研和教学等。
眼视光学是眼科学的起点,也是眼科学的终点,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眼科医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因为眼睛要比一部高档的照相机精密得多。
2 我国眼视光学的现状眼光视学在眼科中具有独立性,我国的眼光视学从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慢慢发展,虽然研究的时间比较短,但是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
天文望远镜是观测天体的重要手段,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没有望远镜的诞生和发展,就没有现代天文学。
随着望远镜在各方面性能的改进和提高,天文学也正经历着巨大的飞跃,迅速推进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从第一架光学望远镜到射电望远镜诞生的三百多年中,光学望远镜一直是天文观测最重要的工具,下面就对光学望远镜的发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折射式望远镜:1608年,荷兰眼镜商人李波尔赛偶然发现用两块镜片可以看清远处的景物,受此启发,他制造了人类历史第一架望远镜。
1609年,伽利略制作了一架口径4。
2厘米,长约1。
2米的望远镜。
他是用平凸透镜作为物镜,凹透镜作为目镜,这种光学系统称为伽利略式望远镜。
伽利略用这架望远镜指向天空,得到了一系列的重要发现,天文学从此进入了望远镜时代。
1611年,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用两片双凸透镜分别作为物镜和目镜,使放大倍数有了明显的提高,以后人们将这种光学系统称为开普勒式望远镜。
现在人们用的折射式望远镜还是这两种形式,天文望远镜是采用开普勒式。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当时的望远镜采用单个透镜作为物镜,存在严重的色差,为了获得好的观测效果,需要用曲率非常小的透镜,这势必会造成镜身的加长。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天文学家一直在梦想制作更长的望远镜,许多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1757年,杜隆通过研究玻璃和水的折射和色散,建立了消色差透镜的理论基础,并用冕牌玻璃和火石玻璃制造了消色差透镜。
从此,消色差折射望远镜完全取代了长镜身望远镜。
但是,由于技术方面的限制,很难铸造较大的火石玻璃,在消色差望远镜的初期,最多只能磨制出10厘米的透镜。
十九世纪末,随着制造技术的提高,制造较大口径的折射望远镜成为可能,随之就出现了一个制造大口径折射望远镜的高潮。
世界上现有的8架70厘米以上的折射望远镜有7架是在1885年到1897年期间建成的,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1897年建成的口径102厘米的叶凯士望远镜和1886年建成的口径91厘米的里克望远镜。
眼科学发展史眼科学是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专门研究与眼睛相关的疾病和视觉功能。
随着人类对眼睛认识的不断深入,眼科学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概述眼科学发展的历程。
古代眼科学早在古代,人们对眼睛的疾病和视觉问题就有一定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古希腊的医学家希波克拉底提出了眼科学的基本原理,他认为视觉是由眼球中的液体产生的。
古埃及的医生也研究了眼睛的解剖结构,并采用一些简单的方法来治疗眼病。
中世纪至近代初期中世纪至近代初期,眼科学的发展相对缓慢。
在这个时期,欧洲的医学家们开始使用一些简单的器械来观察眼睛,并开展了一些手术治疗。
然而,由于缺乏先进的设备和理论知识,治疗效果有限。
近代眼科学的崛起19世纪是眼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
医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对眼睛的认识更加深入。
德国医生海姆霍兹发明了眼底镜,使医生能够观察眼球内部的结构,进一步了解眼睛的解剖和病理变化。
20世纪初,医学界出现了一位重要的眼科学家——英国医生麦克戴尔。
他在眼科学领域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提出了眼球调节的理论,并发明了眼镜度数的概念。
这对于眼镜的制造和配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世界各地的视光学研究提供了基础。
20世纪是眼科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推动了眼科学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塞伯特发明了激光,为眼科手术提供了新的工具。
激光在近视、远视和散光手术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的发展与展望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眼科学也在不断发展。
高级的医疗设备和先进的手术技术使得眼科手术更加精确和安全。
激光近视手术、白内障手术等已经成为常见的眼科手术,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眼科学的研究领域也在不断扩展。
遗传学、干细胞研究、基因治疗等成为研究热点。
人们对眼睛疾病的认识更加深入,对于一些常见的眼科疾病如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疾病等的防治也有了更好的掌握。
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眼科学有望取得更大的突破。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等都将为眼科医学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眼科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眼为视觉器官。
人类感知外界环境各种信息,绝大部分是通过眼的视觉功能来完成的,故眼为人体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器官。
中医眼科学是研究眼的生理、病理和眼病的临床表现、诊断、辨证、治疗与预防的专门学科。
它的任务是防治眼病,维护人体视觉器官的健康。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学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医眼科学的目的,是为了掌握中医眼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一些简单的眼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并能对一些急重眼病作初步的处理。
眼居头面局部。
由于它的位置、结构和功能特殊,中医眼科诊断、治疗具有本学科的特点。
同时,眼又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通过经络与全身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眼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体内脏腑经络的功能正常与否,相互影响、相互关联。
因此,眼科的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体系是建立在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而且与中医内科、外科等临床学科密切相关。
所以,中医眼科学是中医临床学科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千百年来,眼科学在每一个时期的成长和进步也是对中医学术与技术的丰富和发展。
眼科学发展简史中医眼科,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虽然它的发展历史是连贯的,但从发展状况与学术特点来看,大体又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时期、奠基时期、独立发展时期、兴盛时期、衰落与复兴时期等。
一、萌芽时期(上古一南北朝)中医眼科的萌芽时期远在上古,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
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
自从有文字出现以后,有关眼病的医药知识逐渐有了记载。
不过,最初多散见于各种书籍文献之中。
以后,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医药专书的出现,有关眼与眼病的知识,在医药书籍中开始有了比较集中的记载和论述。
第一节眼镜的发展简史➢眼睛是感知外界信息的重要器官,人们获得的外界信息大约有83%是靠眼睛来完成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同时也是世界上近视等屈光不正疾病患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据流行病学资料表示,近视眼已经成为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我国青少年的近视患病率在世界上位居第二,平均近视眼患病率为33.6%。
➢视觉的敏锐与否对人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能力影响很大。
因此,我国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世界上视觉保健需求量最大的国家。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视觉保健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拥有明眸的双眼对于正跨入高质量现代化社会生活的中国人来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眼镜是智慧的象征”,人们已逐步认识到眼镜技术是视光学的基础,至今她仍然是视觉保健的主角。
下面介绍一下眼镜技术的发展简史一、眼镜的起源➢(一)眼镜的起源眼镜最早是由哪个国家发明的?是西方国家?中国?还是印度?众说纷纭,目前仍然没有定论,这还有待于人们进一步研究。
但是,我国的眼镜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外史籍书中都记载了眼镜最早起源于中国。
眼镜是我国古老文化、医疗、技艺的遗产。
它的发展变迁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最原始的眼镜是起源于“放大镜”,即光学透镜中的凸透镜。
它的制造、应用与光学透镜的出现密切相关。
➢相传最初发现眼镜能使物像放大的光学折射原理是在日常生活中偶然发现的。
当时,有人看到一滴树脂晶体上恰巧有只蚊子被夹在其中,通过这松香晶体球,看到这只蚊子体型特别大,打开来发现,这是因为晶体球的放大作用造成的,➢由此启发了人们对光学折射作用的认识,进而利用天然水晶琢磨成凸透镜,来放大微小物体,用以谋求解决人们视力上的困难,这就是我国眼镜的雏形时期。
➢据《世界之最》上介绍:“早在公元前2283年,中国皇帝就通过透镜来观察星星。
眼镜是由中国传到外国的。
”➢据孔子(公元前551—479)说:中国那时就有人戴水晶和其它透明矿物质做成的眼镜,用以遮阳或医治眼睛。
中国眼科学发展史中国的眼科学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公元前2700多年,《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到“眼之术”,晋代文学家李绅《佚名》中记载“四绝”之一“四绝神眼”,都表明了中国古代已认同“眼之术”并对它有所了解。
公元前222年起,随着传入中国的“眼之术”越来越深入,中国眼科学也发展起来。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早在先秦就出现了用铁制术器做切眼术和放火治眼病的记载。
西汉时期,出现了竹节针等切近视眼术器,并出现了创伤性青光眼的治疗记载,对中国眼科学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
随着西汉的衰落,中国的眼科学发展也停滞,直到北宋时期才有所恢复,也正是北宋时期,出现了以太银针通气近视眼术的文献,以及哈尔滨开创了早期角膜移植术、提出“眼底与视神经受同一疾病伤害”的看法等,对中国眼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末明初时期,孙文凭在《眼病经》中发表了许多眼部病例研究,指出了分泌性眼病的存在,强调眼部病主要是由内而外形成的,把眼科当成独立体系的学科,从而推动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
国外传入的眼科学技术,得到张崇宣、魏源、黄继光等眼科学家和研究者们的广泛研究。
1901年,香港举行“汇聚名家出书生盲术会”,黄继光、郭天慈等眼科先驱参与了会议,宣揚先进的眼科知识,推动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
20世纪初晚期,学科研究不断深入。
为了进一步发展眼科学,1930年,中国医科院眼科研究室成立,张崇宣等眼科学家和研究者们先后提出了针刺性青光眼、眼外伤和玻璃体病的诊断和治疗建议,使中国眼科学有了可观的进展。
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眼科医院成立、《中国眼科杂志》发行,以及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改革,促进了中国眼科学的发展,全国各地的眼科医院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专业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进入21世纪,中国的眼科学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在医学技术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近年来,针对慢性视网膜病变、屈光失调以及其他疾病层出不穷,中国眼科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成为坐拥眼科医学科技进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并对国内外眼科医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反射现象和透光率反射现象当光线由空气进入镜片及由镜片进入空气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即并非所有光线都会通过镜片,而有部分光线会反射回大气中。
由于反射现象的存在,因此在配戴眼镜看物体时,光线并不能够100%通过镜片的入射到眼睛里。
透光率透光率是衡量材料透光性能的参数,它是指光线通过镜片后进入眼睛的总量与光线达到镜片时的总量的比值,比值越高说明材料的透光性越好。
在没有镀减反射膜的情况下,普通镜片的透光率与材料的反光率有关。
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大致计算出镜片的透光率:镜片单面的反射率:式中:R-单面反射率;n-材料的折射率由于眼镜镜片有前后两个面,所以镜片的透光率应为:(100%-R-(100%-R)×R)根据以上公式,可以知道折射率为1.50的镜片,它的透光率大约是92.2%左右,而折射率为1.67的镜片透光率就仅为87.8%左右了。
一般来说折射率越高,透光率就越低。
镜片的透光率可以通过镀减反射膜的方法使之提高,所以强烈建议选用高折射率镜片(折射率1.6以上)的时候,尽可能采用镀减反射膜的镜片,不然会因为材料本身的透光率较低而影响视觉效果。
减反射原理光具有波的特性,因此减反射膜即利用了光的干涉1原理,使用一波长的反射光在反射时正好产生干涉现象,从而达到提高镜片透光率的目的(即减少反光),如下图所示:由于日光或白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光混合而成,因此为了消减不同波长光波的反射,需要镀制多层减反射膜以达到均衡的减反射(增透)的效果。
但这并不意味这减反射膜层越多镜片的透光率就越高,因为多层减反射膜层是一个系统,简单增加膜层的数量无益于减反射效果地提高,它还与膜层厚度的设计、膜层材料的选择等有密切的联系,好的减反射膜可以使镜片的透光率达到98%~99%左右,使得戴镜者可以看得更清晰,视觉对比度也大为提高,有效减少视疲劳。
1.干涉原理:波长,振幅相通的两列波相遇时会产生干涉现象。
如左图所示,当这两列波以相同相位相遇时,即波峰与波峰相交,会产生如a图所示的现象,而当这两列波差半个波长,即波峰与波谷相交,会产生如b图所示现象,减反射膜即利用b图所示原理以减少反射光。
眼科文章目录*一、眼科的概述*二、眼科的历史发展*三、眼科看什么疾病*四、眼科检查眼科的概述1、定义眼科是医疗分科中专治眼病的一科,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
2、全称眼病专科3、研究方向眼科是研究发生在视觉系统,包括眼球及与其相关联的组织有关疾病的学科。
眼科一般研究玻璃体、视网膜疾病,眼视光学,青光眼和视神经病变,白内障等多种眼科疾病。
4、治疗方法 4.1、眼科手术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白内障是眼睛内透明的晶状体出现了混浊,阻挡了进入眼内的光线导致视力下降。
该疾病的治疗以祛除混浊了的晶状体,用人工晶状体来替代原透明晶状体的作用的手术为主。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损伤小、反应轻、恢复快等特点,是白内障手术的主流手术方式。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玻璃体是充填在晶状体、视网膜间透明的胶样体;视网膜是眼内对光产生感应的组织,当两者之一发生病变时都可能相互影响,导致视力下降。
既往该类疾病手术是个禁区。
随着手术器械、设备、技术的进步,现在已能通过手术方式对该类疾病进行治疗。
可以说是眼科手术最精细、最复杂的手术。
准分子激光治疗屈光不正是一类光线不能准确聚焦在视网膜上面的疾病,有近视、远视、散光等。
准分子激光是一种能精细雕刻组织的激光,它能在角膜组织上“雕刻”出一个“眼镜”来改变角膜的屈光能力,达到矫正屈光不正的目的。
4.2、常用药物青光眼用药:噻吗洛尔滴眼液、可乐定、乙酰唑胺、双氯非那胺、拉坦前列素、阿法根等。
白内障用药:白内停、障眼宁滴眼液、卡林-U滴眼液、障眼明片、退障眼膏等。
干眼症用药:潇莱威、泪然滴眼液、羟甲纤维素钠滴眼液、酞丁安滴眼液、四环素眼膏等。
消炎眼药:艾氟龙、醋酸泼尼松眼膏、地塞米松滴眼液、黄氧化汞眼膏、硼酸洗眼液、特灵眼药等。
眼科的历史发展从时间上而言,中国眼科发展至今约有4000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现代眼科学便基本上建立了,之前的眼科学我们称之为古代眼科学。
眼科学基础
yylnsy
前言眼视光学专业
专业基础课程
眼——视觉器官
基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
学习和研究
教学内容学时分配
绪论 2学时
眼解剖\组织\生理学 22学时
眼胚胎学 2学时
考试总结 2学时
辩论赛 2学时
眼解剖学实验 4学时
考试模式平时课堂
10
实验课
10
阶段测验
40
期末
绪 论
眼见不一定为实
眼见为实
颜回
春秋末鲁国人。
字子渊,亦颜渊
孔子最得意弟子
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他异常尊重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
不幸早死
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贤之首
眼球断面模式图
眼感觉器官
接受光刺激
产生并传递视觉神经冲动
90%
结构精细
意义重大
眼科学
视觉器官
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防、诊断
和治疗
医学科学
视觉器官的解剖特点
功能相对独立
检查和诊治方法相对独立
一门独立的学科
眼视光学研究对象:眼睛
目的:恢复或提高视力和视觉功能
方法:各种手术、药物、光学器具
结果:达到最佳视力,
最舒服用眼,
最持久阅读。
眼科学与视光学的关系
起点
终点
医学
理工学科
眼与全身视觉功能减退会影响其他系统功能和生
存质量
其他系统疾病在眼部有特殊的表现和并
发症
眼底检查是观察和诊断全身疾病的有用
方法
眼科学与基础学科关系密切
眼科学的发展
简史
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中,产生了医学,在医学和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产生了眼科学。
学的发展殷武丁时代:甲骨文 “疾目”
我国第一本药书《神农本草经》:记载
了70多种眼科用药
隋代的《诸病源候论》:记载了多种眼
病
唐代出现了第一部眼科专著:《龙树眼
论》
学的发展隋唐以后:针拨白内障的手术已有
记载
宋代:太医局已将眼科独立
元明:眼病专著《原机启微》
明清:眼病专著《审视瑶函》
《目经大成》
学发展
16世纪文艺复兴时代
17世纪:眼的屈光成像
18世纪:白内障摘除术
19世纪:眼科真正独立
1851年:德国 Helmholtz发明了检眼镜
20世纪初:眼压计、SLE、网脱复位术、
角膜移植术
20世纪50年代:ECCE+IOL
学发展
20世纪60年代:眼底荧光造影术、电生
理诊断术、超声波的应用、激光的应用及眼显微手术
20世纪70年代:玻璃体手术、角膜屈光
手术、自动视野仪
20世纪90年代:超声生物显微镜、图象
分析技术的应用
学的发展19世纪 关竹溪 广州博济医院
1918年:北京协和医学院举办眼科培训
1924年:李清茂《梅氏眼科学》
1929年:华西医科大学 眼耳鼻喉医院
1937年:全国眼科学会成立
学的发展1950年:中华眼科学会
《中华眼科杂志》1955年:汤飞凡 张晓楼
首次 沙眼衣原体1984年:全国防盲指导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