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与曲艺
- 格式:ppt
- 大小:6.26 MB
- 文档页数:28
曲艺赏析戏曲戏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而曲艺则是戏曲中的一种形式。
曲艺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一种,它以曲调为主要表现手段,结合说唱、击鼓、弹琵琶等形式,表现出中国独特的戏曲魅力。
在中国戏曲中,曲艺是一种重要的表演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表现方式,吸引了无数观众的喜爱。
曲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就有了曲艺的雏形,到了宋代,曲艺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戏曲形式。
在明清时期,曲艺更是达到了鼎盛,成为了当时戏曲表演的主流形式。
曲艺以其轻快的曲调、生动的表演和富有民间特色的内容,深受人们喜爱,成为了中国戏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曲艺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有评书、评话、评弹、评曲、评状、评话等多种形式。
其中,评书是曲艺中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说唱的方式,讲述历史故事、传统传说等内容,通过快速的语速和生动的表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评书的表演者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口才,能够将故事生动地讲述出来,让观众如临其境,感受其中的魅力。
另外,评话也是曲艺中的一种形式,它以对话的方式,讲述故事情节,通过幽默的语言和夸张的表情,让观众捧腹大笑。
评话的表演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表演技巧和丰富的幽默感,能够将故事中的笑料讲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度过愉快的时光。
此外,评曲、评弹、评状等形式也各具特色,它们通过不同的表现方式,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戏曲艺术。
评曲以琵琶、月琴等乐器为伴奏,通过音乐的和声,表现出戏曲的韵味;评弹则以弹拨乐器为主要表现手段,通过琵琶、古琴等乐器的演奏,表现出戏曲的独特魅力;评状则是以快板说唱的形式,讲述故事情节,通过快速的语速和生动的表情,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在现代社会,曲艺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它依然保持着自己的魅力。
近年来,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曲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复兴,不少曲艺表演者通过互联网等新媒体平台,将曲艺表演推向了更广泛的观众。
同时,一些文化机构也在积极推动曲艺的传承和发展,通过举办曲艺表演、举办曲艺比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其中,为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戏曲与曲艺学一、戏曲与曲艺学的定义与关联戏曲,这一综合了音乐、舞蹈、表演、说唱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成了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段,深入描绘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而曲艺学,作为一门研究曲艺艺术的理论学科,涵盖了对曲艺历史、曲艺理论、曲艺文学以及各类曲艺表演艺术的深入研究。
戏曲与曲艺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戏曲是曲艺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而曲艺学则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得曲艺艺术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宫廷乐舞和民间百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歌舞为主的戏表演,宋代则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主的杂剧。
到了元代,戏曲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表演特色的元杂剧,成为了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昆曲、京剧等重要剧种,一直流传至今。
三、曲艺的起源与发展曲艺作为一门说唱艺术,起源也很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说唱和宫廷娱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曲艺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出现了相声、评书、快板、弹词等各类曲艺形式。
这些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内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历史的进程中,曲艺不断地吸收各种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艺艺术体系。
四、戏曲与曲艺学的比较研究戏曲和曲艺学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戏曲更注重于通过歌舞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曲艺则侧重于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说唱表现。
然而,两者在创作来源、表演形式、观众接受等方面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戏曲与曲艺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五、戏曲与曲艺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戏曲与曲艺学都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如何使这些传统艺术在保持原有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对戏曲,曲艺非职业演员的称呼压轴: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中国戏曲中国戏曲发展史一、原始戏剧1、源于原始人类部落的宗教仪式歌舞。
戏剧源于模仿。
作为思想的外在符号,行为远比语言更为直接。
模仿动机从属于原始宗教意识,例如:交感巫术。
2、原始模仿逐渐演变为生活仪式,宗教性日益褪色,世俗性逐步增强,引起审美观念的抬头。
使之变为为人君和贵族服务的重要社会娱乐活动。
二、先秦至隋唐时期1、初级戏剧作为宴乐的一部分出现于酒宴上,内容贵位于雅乐相对的俗乐。
2、汉代后俗乐大兴,其组成部分——优戏蕴蕴而起。
汉武帝设“黄门鼓吹署”。
3、唐宫廷设立十部乐,网络前代所有南北乐舞戏剧。
唐玄宗设梨园与教坊,使倡优杂戏从宫廷雅乐中分离出来。
三、宋元时期1、勾栏、瓦舍的出现与民间曲艺的繁荣,使戏曲实现了对说唱歌舞和扮演故事的综合。
戏曲正式出现在舞台上。
2、社会繁荣、商业发达、交通发展都使社会风气奢靡。
以浮夸为荣的各种活动充斥社会。
3、元代汉族文人失仕进之路,把精力和才华投入到戏曲创作之中,形成了戏曲史上的第一次高峰。
四、明清时期1、士大夫阶层追求享乐,地方民间小曲发展为新的曲种。
2、文人消遣,游戏词藻、播玩音律,以戏曲为寄情工具。
3、戏曲文化渗透于生活中的各个事物,如年画、剪纸、泥塑等。
五、古代戏曲演出场所露台熊罴案唐砌台舞亭明清翼城县樊店村关帝庙戏台晚明绍兴宾舍庙台米脂清代李自成行宫戏台清代社旗县山陕会馆悬鉴楼丹凤清代花庙戏楼宁寿宫畅音阁大戏台寿台宁寿宫倦勤斋室内戏台三江和里寨双舞台侗族特色戏楼天津中国大戏院黄梅戏安徽省地方戏曲曲种之一。
原名黄梅调。
又称采茶戏、花鼓戏、茶蓝戏、二高腔等。
清道光、咸丰年间形成于安徽安庆,与湖北黄梅采茶戏有渊源关系。
流布于安徽、江苏、福建、江西、湖北、台湾等省。
一、历史沿革1、发源于安徽、湖北、江西三省交界处的农村,最初形成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
2、清道光前后,黄梅采茶调、江西调等受戏曲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形成小戏。
3、吸收青阳腔等演出内容和表演形式,逐渐形成故事完整的本戏。
戏曲与曲艺一级学科
戏曲与曲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纳入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学科体系中。
这两个学科都属于艺术类学科,涉及到戏剧表演、音乐、舞蹈、曲艺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戏曲一级学科主要涉及到京剧、豫剧、粤剧、川剧等各种流派的表演和演唱技巧、音乐、配乐等方面的内容;而曲艺一级学科则主要包括评书、相声、小品等曲艺形式的表演和传承、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戏曲与曲艺一级学科的开设,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文化,同时也有助于扩大中国艺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目前,我国许多高校已经设立了戏曲与曲艺一级学科,如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等,这些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优秀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设施,还积极开展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 1 -。
戏曲与曲艺专业博士点
戏曲与曲艺是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戏曲与曲艺专业博士点是指在高等院校设立的博士学位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深厚的戏曲与曲艺理论素养和高水平的研究能力的专业人才。
该专业博士点的研究方向包括但不限于戏曲与曲艺的历史与发展、剧种演变与分析、演员表演技巧与艺术创新、传统与现代表演形式研究等。
学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需要深入研究戏曲与曲艺的相关理论、历史和表演实践,掌握相关研究方法和技巧,并能够进行独立的学术研究,撰写博士论文。
戏曲与曲艺专业博士点的毕业生可以在高等学校、研究机构、文化传媒企业、艺术院团等单位从事戏曲与曲艺的教学、研究、演出策划等工作,也可以成为戏曲与曲艺界的重要意见领袖和学术权威。
该专业的设立为传承和发展戏曲与曲艺艺术提供了有力的学术支撑和人才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