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与戏曲表演方式的根本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的融与通1. 引言1.1 传统戏曲与传统曲艺的定义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价值。
传统戏曲是指中国戏曲艺术中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戏曲形式,如京剧、评剧、粤剧等;而传统曲艺则指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包括地方戏曲、曲艺、评书等非正统戏曲形式。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区别。
传统戏曲着重于舞台表演、角色扮演,具有明确的剧本和音乐配奏,注重舞台效果的呈现;而传统曲艺则更加注重口头表达和传统唱腔,强调地方性和生活化的表演风格。
两者在形式、表现手法和表演特点上有所区别,但又因为共同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和审美情趣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人民的精神寄托和文化符号。
通过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人们可以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的定义涵盖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传统戏曲与传统曲艺的共同点和区别传统戏曲与传统曲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们在演艺形式、表现方式、传承渠道等方面有着各自独特的特点,同时也存在一些共同点和区别。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都是通过舞台演出来表达情感和传递思想的艺术形式,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多种艺术元素来吸引观众。
它们都注重艺术表现力和表演技巧,追求形式与内涵的完美统一。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表演形式上有所不同。
传统戏曲是以话剧为主要表现形式,演员通过唱念做打等方式来表演剧情。
而传统曲艺则更多注重音乐和舞蹈的表现,演员通过歌唱、说唱、器乐等形式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表演传承和发展上也有差异。
传统戏曲有着严格的传统剧目和表演规范,传承过程中需要保持传统技艺和精髓不变,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而传统曲艺由于表演形式比较灵活,传承过程中更加注重个人风格和创新能力。
元曲与戏曲的异同及其对当代表演的影响引言中国传统戏曲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元曲与戏曲是中国戏曲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它们在形式、表演手法和意境方面存在着许多异同。
而对于当代表演来说,对于元曲与戏曲的理解与借鉴,对于提高演员的艺术修养和提升剧目的艺术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元曲与戏曲的异同,并分析它们对当代表演的影响。
元曲与戏曲的起源和发展元曲的起源和特点元曲是中国戏曲的前身,在元代(公元1271年-1368年)形成和发展起来。
它是一种融合了音乐、舞蹈、诗词和戏剧元素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
元曲主要有元杂剧、元曲、元散曲等不同的形式,其中元杂剧是元曲的主要形式之一。
元曲在形式上比较简短,多以一至数个段落构成,每个段落通常有五言或七言诗的形式,高度融合了音乐和诗词的特点。
戏曲的起源和特点戏曲是元曲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它受到了元曲的影响,但在表现手法和形式上有所不同。
戏曲通常是由专业的演员表演,需要借助道具、化妆和舞台布景来展现故事情节。
不同地区的戏曲有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如京剧、豫剧、粤剧等。
戏曲在故事情节的编排、角色扮演和音乐伴奏方面更加丰富多样,是中国戏曲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元曲与戏曲的异同形式上的异同元曲和戏曲的最显著的区别在于其形式。
元曲通常以独唱的方式表演,多以诗词的形式表达,更注重音乐和声腔的表现。
而戏曲则是以集体表演的方式呈现,更加依靠角色扮演、动作和舞蹈来表达情感和展示故事情节。
在音乐伴奏方面,元曲多采用弦乐和古琴等传统乐器,而戏曲则以梆子、京剧唱腔等独特的声腔表现。
表演风格上的异同元曲和戏曲在表演风格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异。
元曲的表演风格较为自由灵动,更偏向于抒情和舒展。
演员在演唱和舞蹈过程中注重形体的表现和舞姿的优美,追求情感的深入和细腻。
而戏曲则更加注重角色形象的刻画和表情的变化,演员需要通过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来传达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帮助学生理解古代戏曲与曲艺的表演艺术古代戏曲与曲艺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表演艺术形式。
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古代戏曲与曲艺的表演艺术不仅可以拓宽他们的艺术视野,还有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
本文将从起源和发展、表演形式和特点以及影响与传承三个方面,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代戏曲与曲艺的表演艺术。
一、起源和发展古代戏曲与曲艺起源于中国古代民间,经过漫长的发展沉淀,逐渐形成独特的表演艺术。
古代戏曲包括京剧、豫剧、越剧等,而曲艺则有评弹、相声、快板等多种形式。
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祭祀活动和宫廷宴会,而曲艺的发展则与民间的讲述传统、艺人演艺活动密不可分。
古代戏曲与曲艺的舞台多构建在街头巷尾、村庄集市等地,通过大量的演出和传承,形成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和风格。
二、表演形式和特点古代戏曲与曲艺的表演形式多样,但都有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表演通常由角色扮演、唱白、唱词、唱段、套曲等要素组成,表演时需要演员运用脸谱、音律、舞蹈等多种形式展示人物性格和情节发展。
曲艺表演则以独特的表演形式著称,如传统相声以快速的对口技巧和幽默的段子著称;评弹则以唱和、评点和说唱等方式展示故事情节;快板则以声音、节奏和词汇丰富多样的特点吸引观众。
这些表演形式都借助于广泛运用的技巧和艺术手段,使观众能够融入表演,感受其中的情感和韵味。
三、影响与传承古代戏曲与曲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和民族精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古代戏曲与曲艺通过传统的口述和表演形式,将丰富的历史、文化、道德知识传递给后人,成为了人们学习历史和传统道德伦理的一种途径。
其次,古代戏曲与曲艺在中国文化传承中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通过演出、传唱和世代相传,这些艺术形式得以延续和发展,保留了许多古代文化和传统习俗。
然而,随着现代文化的不断进步和时代的变迁,古代戏曲与曲艺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困境。
作为学生,我们应当积极参与古代戏曲与曲艺的学习和推广,传承与弘扬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戏曲与曲艺学一、戏曲与曲艺学的定义与关联戏曲,这一综合了音乐、舞蹈、表演、说唱的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集成了唱、念、做、打等表现手段,深入描绘了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而曲艺学,作为一门研究曲艺艺术的理论学科,涵盖了对曲艺历史、曲艺理论、曲艺文学以及各类曲艺表演艺术的深入研究。
戏曲与曲艺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戏曲是曲艺学研究的重点对象之一,而曲艺学则为戏曲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使得曲艺艺术这一独特的表现形式得以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戏曲的起源与发展戏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宫廷乐舞和民间百戏。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唐代,出现了以歌舞为主的戏表演,宋代则出现了以滑稽表演为主的杂剧。
到了元代,戏曲迎来了巨大的发展,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表演特色的元杂剧,成为了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明清时期,戏曲逐渐发展成熟,出现了昆曲、京剧等重要剧种,一直流传至今。
三、曲艺的起源与发展曲艺作为一门说唱艺术,起源也很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民间说唱和宫廷娱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曲艺形式逐渐丰富多样,出现了相声、评书、快板、弹词等各类曲艺形式。
这些曲艺形式以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内容,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在历史的进程中,曲艺不断地吸收各种文化元素,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曲艺艺术体系。
四、戏曲与曲艺学的比较研究戏曲和曲艺学在艺术表现形式和内涵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戏曲更注重于通过歌舞表演来展现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而曲艺则侧重于以语言为主要手段的说唱表现。
然而,两者在创作来源、表演形式、观众接受等方面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对戏曲与曲艺学的比较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两者之间的异同,为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启示。
五、戏曲与曲艺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当今社会,随着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改变,戏曲与曲艺学都面临着传承与创新的挑战。
如何使这些传统艺术在保持原有精髓的基础上融入时代元素,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的融与通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传统戏曲包括京剧、豫剧、黄梅戏等,而传统曲艺则包括评书、相声、京韵大鼓等。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继承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融合与通透的关系。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表现形式上有相似之处。
戏曲和曲艺都是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情感、展示故事情节。
戏曲通过歌唱、念白、唱念做打的形式进行演出,而曲艺则通过演员的讲述、唱词、击乐等形式来表达。
无论是戏曲还是曲艺,都注重演员形象的塑造和情绪的表达,都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主题内容上有交叉融合。
戏曲和曲艺在表现内容上都以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为主题,讲述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和传说。
京剧《红楼梦》、评书《水浒传》、相声《刘三姐》等作品都是中国文学经典的改编,它们通过戏曲和曲艺的表演形式,将这些经典故事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戏曲和曲艺在主题内容上是相互融合和通透的。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艺术形式上也有些相似之处。
戏曲和曲艺都在表演形式上有着一定的规范和技巧。
京剧中的唱、念、做、打的表演技巧,相声中的对口相声的对答技巧等,都需要演员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
戏曲和曲艺都强调演员的身体语言和声音的运用,都需要演员给观众带来视听的享受。
戏曲和曲艺在艺术形式上也有相互借鉴和融合的关系。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在传承和发展上相互促进。
戏曲和曲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保持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
戏曲和曲艺的传承中,相互融合和通透是必然的趋势。
现代京剧中加入了更多的现代元素,使其更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而相声中也采用了更多的幽默、搞笑的方式来吸引观众。
这些都是传统戏曲和曲艺传承与发展的一个过程,也是相互融合和通透的体现。
传统戏曲和传统曲艺是中国传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们之间存在着融合与通透的关系。
春节期间的戏曲与曲艺演出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大节日之一,也是家庭团聚、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刻。
除了传统的庆祝活动外,人们也乐于欣赏各种文化演出来增添节日氛围。
其中,戏曲与曲艺演出是春节期间备受欢迎的表演形式之一。
它们不仅能够传承千年的文化遗产,还能够为观众带来欢乐和娱乐。
戏曲作为中国传统戏剧的代表,已经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无论是京剧、豫剧、黄梅戏还是评剧,它们都在春节期间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
观看一场经典的戏曲演出,不仅可以欣赏到优美的唱腔和动人的表演,还能够了解到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戏曲演员们在舞台上的精湛技艺、丰富的表演经验以及精心制作的戏服道具,都为观众带来了一次美妙的视听盛宴。
与戏曲相比,曲艺演出在形式和内容上更加多样化。
秧歌、相声、快板等等,都是曲艺的代表形式。
在春节期间,各地纷纷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演出,使节日期间的乐趣大大增加。
例如,北方地区的相声演出内容幽默诙谐,常常将观众逗得开怀大笑;而南方地区的快板、弹词等节目则常常带有时代特色和社会思考,使观众在欢笑之余也能收获一些思考。
除了传统的戏曲和曲艺演出,一些地方还会举办非遗项目的演出,以弘扬传统文化。
非遗项目,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了传统技艺、民间工艺、传统节庆等等。
这些非遗项目通过演出,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还能够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这些独特的技艺和艺术形式。
在春节期间欣赏戏曲与曲艺演出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是感受传统文化的良机。
通过欣赏这些表演,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从中感受到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在大家庆祝新春佳节的时刻,戏曲与曲艺演出以其独特的魅力和表现形式,为人们带来了一个独特的文化体验。
总之,春节期间的戏曲与曲艺演出是人们重要的文化娱乐活动之一。
它们不仅丰富了节日期间的文化氛围,还让人们体验了丰富多样的传统表演形式。
戏曲和曲艺演出不仅是传承千年文化的载体,更是春节期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在新的一年里,愿我们都能欣赏到更多精彩的戏曲与曲艺演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春节的传统戏曲与曲艺表演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人们会尽可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去感受和庆祝这个节日。
其中,观看传统戏曲与曲艺表演是许多人非常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春节期间的传统戏曲和曲艺表演,并了解为什么这些表演非常受到人们的喜爱。
中国的传统戏曲中国传统戏曲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艺术形式,它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戏曲有许多不同类型,包括京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等。
在过去,戏曲表演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娱乐方式,而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色的戏曲形式。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观看各种各样的戏曲表演,其中以京剧最受欢迎。
京剧不仅有着非常严谨的表演规范,而且还有丰富的角色类型和精美的服装和化妆。
观众们可以通过京剧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并欣赏到戏曲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除了京剧,其他地方的戏曲也在春节期间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赞扬。
不同的戏曲类型有着不同的风格和特点,但它们都能够展现出中国古老的文化底蕴,吸引着观众们的眼球。
中国的传统曲艺与戏曲不同,曲艺是一种以说唱和相声为基础的艺术形式。
曲艺在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声和评书是春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曲艺表演形式。
相声是一种非常幽默有趣的表演形式,它通常由两个小丑演员在台上进行表演,演员们通过讲笑话、说冷笑话和模仿来引发观众们的笑声。
评书比较类似于“讲故事”,它通常由一个专业的评书人讲述故事并做配音。
评书的受众面非常广,从老年人到年轻人都可以欣赏到其中的魅力。
春节期间,曲艺表演通常都非常精彩,并且受到了很多人的高度赞扬。
这些表演既充满了幽默和趣味,也贴近生活和文化,让人们在愉悦和欢乐中度过春节。
结论传统戏曲和曲艺表演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喜爱的娱乐方式。
在春节期间,观看这些表演已经成为一项传统和习惯了。
这些表演不仅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还能够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快乐和愉悦。
因此,春节期间观看传统戏曲和曲艺表演已经成为人们过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春节的戏曲演出与曲艺表演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互助、欢聚一堂的时刻。
在这个喜庆的日子里,一场场戏曲演出和曲艺表演在全国各地上演,为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与艺术享受。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戏曲演出和曲艺表演的特点以及现代的创新发展等方面探讨春节的戏曲演出与曲艺表演。
一、历史背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有在春节期间进行文化艺术表演的习俗。
早在明朝,宫廷中就有丰富多样的戏曲演出,为皇帝和大臣们庆祝新年。
而在普通百姓家中,也有从事曲艺表演的民间艺人,在春节期间给人们带来欢乐。
二、戏曲演出的特点戏曲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戏曲舞台上的重要表演形式之一。
春节期间的戏曲演出具有以下特点:1. 剧目多样化:春节期间的戏曲演出剧目繁多,涵盖了京剧、豫剧、越剧、评剧等多种戏曲剧种,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传统剧目。
2. 精彩演出:戏曲演员们在春节期间会精心准备,为观众们奉献精彩的演出。
他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动人的唱腔和精心设计的剧目,将经典故事、历史传奇和现实题材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3. 场地选择:春节的戏曲演出一般在剧院、社区广场、文化广场等地举行。
这些场所设施完备,能够为观众提供较好的观演体验。
三、曲艺表演的特点曲艺是中国传统文艺的重要形式之一,在春节期间也有重要表演地位。
曲艺表演包括相声、评书、单弦琴、小品等,具有以下特点:1. 幽默诙谐:曲艺表演以其诙谐幽默、机智幽默的风格吸引观众。
相声演员利用幽默的段子、滑稽的动作和夸张的表演手法,让人忍俊不禁。
2. 唤起共鸣:曲艺表演以生活为素材,讲述人们共同的日常生活,触动人们的心弦。
观众们可以从曲艺表演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引起共鸣。
3. 互动参与:曲艺表演往往包含了与观众的互动环节,观众可以与演员互动、合唱,增添互动乐趣,让观众积极参与其中。
四、现代的创新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春节的戏曲演出和曲艺表演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中。
春节期间的传统戏曲与曲艺表演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被赋予了无尽的喜庆和欢乐。
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各种形式的文化表演活动成为了人们欢度新春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传统戏曲与曲艺表演无疑是最受欢迎和具有代表性的节目之一。
本文将从戏曲与曲艺的历史渊源、流派特色以及表演形式等方面加以阐述和探讨。
一、戏曲的历史渊源戏曲作为中国久远的艺术形式,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朝时期,中国的戏曲艺术已经开始发展起来。
而到了宋元明清等朝代,戏曲更是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传统剧种。
二、戏曲的流派特色1. 京剧京剧作为中国戏曲中的代表,以它的唱、念、做、打四种表演形式,以及精湛的唱腔、舞蹈和化妆技艺而闻名于世。
它以花脸、净行、丑行、老生等各种角色为主要表演形式,塑造了许多具有鲜明个性和特色的戏曲人物形象。
2. 评剧评剧在华北地区流行,以其清晰而洪亮的念白、悠扬的唱腔和灵活的表演形式而著称。
它多用于表演历史题材的故事,如《霸王别姬》、《空城计》等,以其独特的韵律感和表演形式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热爱。
3. 黄梅戏黄梅戏起源于湖北黄梅地区,以其柔美细腻的唱腔和细腻真实的表演方式而著称。
它多以家庭琐事、儿女情长等为题材,以真实而细腻的情感刻画,让人沉浸其中。
4. 粤剧粤剧是广东地区的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音调、动作和票友舞蹈而闻名。
它多以现实题材为主,讲述了广东地区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
三、曲艺形式除了戏曲,曲艺表演也是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曲艺以擅长说书和相声为代表,它们通过幽默风趣的表演方式,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笑声和欢乐。
1. 说书说书作为中国古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通过讲述故事、演唱曲调和模仿各种声音等手段,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说书既包含了悲剧与喜剧的元素,巧妙地展现了人性的喜怒哀乐。
2. 相声相声则是中国的传统艺术表演形式之一,常常以对话形式的形式表演,通过幽默搞笑的对白和滑稽夸张的表情动作,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和笑声。
基于曲艺思维的曲艺与戏剧区别之辨作者:贾振鑫来源:《曲艺》2019年第04期长期以来,学界把“说法现身”与“现身说法”作为曲艺与戏剧的区别。
这一观点是源自代苏州弹词名家马如飞撰写的《出道录》所附“杂录”中的经典论述,“沈沧州云,书与戏不同何也?盖现身中之说法,戏所以宜观也;说法中之现身,书所以宜听也。
”①这里所说之“书”,从撰写者马如飞的弹词名家身份分析,应该主要指的是评弹,也就是说他引用“沈沧州云”主要是为了说明评弹与戏曲的区别。
著名曲艺学者周良在所加的按语中也有类似表达,认为这段话“谈到了评弹的特点、评弹与戏曲不同的问题。
”②而按照曲艺表现形式“站唱、坐唱、走唱、拆唱” 的传统划分,其中的“拆唱”是角色化的表现,以此而论曲艺表演并不是演员单纯以第一人称出现的。
而曲艺观众,源于对视听丰富化、唯美化的追求,欣赏曲艺也不局限于“听书”。
一、艺术本质之别曲艺的本质是以表现为主、再现为辅的艺术形式,以叙事为主兼并抒情,故事情节的发展依赖于“扣子”的推动,抒情基本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表演者的点评。
相比于戏剧表演的角色化,曲艺表演大多是演员以第一人称出现、一人多角、跳进跳出的“说法现身”。
曲艺的主要艺术手段是基于舞台表现的说话,并辅之以表演、音乐伴奏等。
曲艺之所以是基于表现思维的说话功能最大化发挥,是因为曲艺的表现手段除了“说话”外,还有“唱、吟、诵”这些唯美化的表现形式,以及对人物及诸多事物声音模拟的丰富多彩。
基于表现思维的说话功能最大化发挥,形成了曲艺以听觉为主的艺术特征,观众称之为“听书”“听曲艺”即是此理。
戏剧是视听艺术,通过演员扮演角色并综合场景、舞美等艺术手段进行叙事的艺术,抒情藏在了故事情节的推进以及角色的道白或唱段之中,戏剧矛盾(冲突)是其最重要的艺术特点。
由于舞美、灯光、服装、道具以及综合艺术手段的广泛参与,更加突出演出画面的视觉审美,观众的欣赏感受首先依靠“看戏”获得。
单就西方戏剧而言,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主张表演要真听、真看、真感觉,演员在规定的情景中正确执行人物的舞台行动是塑造角色的唯一途径,是一人一角色的表演,所以被称为“现身中说法”。
《曲艺和戏曲的本质区别【回归戏曲最本质的精神】》摘要:山东省柳子剧团近期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于少非合作,复排了南戏《张协状元》,作品按照南戏最早的演员体制和舞台特点,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本来的样子,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当下过分追求大投入、大制作和现代舞台声光效果的戏曲作品应该回归的戏曲精神,但看了由于少非导演、山东省柳子剧团演出的南戏《张协状元》,却发现戏曲最本质的精神早在戏曲形成的初期已然奠定,那种包罗万象、一切皆我的浪漫主义,插科打诨、真戏假做的喜剧精神,载歌载舞、与观众互动的生活情趣,无不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人物形象于轻松幽默的气氛中穷形尽相,入木三分,南戏的行当大体有7个,分别是生、旦、净、末、丑、外、贴,其中“外”多扮演老年男子或老年妇女,“贴”即贴旦,扮演次要女子摘要:由于少非导演、山东省柳子剧团杨春伟、陈媛主演的南戏《张协状元》,立体地展现了戏曲形成初期的本来样貌,全剧共起用演员7位、乐师6位,道具几乎全无,却生动、完整地演绎了一个时间、空间跨度大、情节曲折、角色繁多的故事,它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想象力,充分展示了虚拟性舞台、写意性表演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当下过分追求大投入、大制作和现代舞台声光效果的戏曲作品应该回归的戏曲精神。
关键词:回归;戏曲精神;南戏;《张协状元》山东省柳子剧团近期与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主任于少非合作,复排了南戏《张协状元》,作品按照南戏最早的演员体制和舞台特点,力求最大限度地还原作品本来的样子,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还原了戏曲综合性、虚拟性、写意性的艺术魅力,这也正是当下过分追求大投入、大制作和现代舞台声光效果的戏曲作品应该回归的戏曲精神。
南戏是中国戏曲史上最重要的发展阶段之一,明人多以为南戏产生在元杂剧之后,是由北曲演变而来。
徐渭《南词叙录》中提到,“南戏始于宋光宗朝……或云宣和宣已滥觞,其盛行则自南渡。
”①祝允明也在《猥谈》中指出,“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
曲艺与戏曲表演方式的根本区别
以二人转为母体的龙江剧,其丑角与二人转丑角自然也有一种血缘关系。
而这种血缘关系,表现在二者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别。
首先是相同之处。
这又有如下几点:
一是美学特征相同。
从美学的角度上说,龙江剧丑角与二人转丑角都是美的,“丑”不是丑陋,更不是丑恶,而是“美玉出乎丑璞”(葛洪),“狂欢发于丑趣”(田子馥),是一种形式美与内涵美的另一种表现。
或滑稽突梯,或谲谏讽刺,或戏谑诙谐,或逸趣幽默,旨在揭示社会与人生本质,以夸张之法再现社会现实,不过这种再现采取的是曲折迂回的方式而已。
二是历史渊源相同。
从历史渊源上讲,龙江剧丑角与二人转丑角都不是独立产生的,而是中国戏曲与中国曲艺的延续与发展。
据史料所载,丑角在中国源远流长,早在2000年前,司马迁在《史记·滑稽列传》中,就有关于丑角艺术的记述;至唐代的参军戏中,已有“参军”与“苍鹘”两个角色,其中的“参军”,便是丑角。
再后来金院本中的“副净”,元杂剧中的“丑”,正式确立了丑行之名及其作用与地位。
三是表演功法相同。
龙江剧的丑角,不论是文丑(“三花脸”或“小花脸”)。
还是武丑(武三花脸),都与
二人转的丑角的表演功法相同,都是说、唱、扮(相)、舞、绝五功。
四是艺术效果相同。
龙江剧的丑角与二人转的丑角,都共同起到造气氛、提精神、抖包袱、引观众、活剧场的艺术效果。
五是艺术风格相同。
龙江剧的丑角与二人转的丑角都以“黑土风格”为其共同特征,具有土野火爆、粗犷豪放、大棱大角等地域特色。
其次是不同之处,这也有如下几点:
其一是地位作用不同。
在二人转中,丑角是主角,居于主导地位与核心地位,起着决定性作用。
正如艺谚所云:“三分包头的,七分唱丑的”,“三年能学成个包头的,十年学不成一个唱丑的”,“包头的是棵菜,全靠唱丑的卖”。
事实也的确如此,二人转中的丑角,不仅起着控制演出节奏、掌握演出情绪、调动观众热情、升华作品主题、丰富演出形式等重要作用,而且“逗趣提神,镶边溜缝,活跃气氛,补缺漏洞” (袁文波)。
而在龙江剧中,丑角并不一定全是主角,更不是挑梁主角,只是一般的行当,通常来说,只是一种陪衬行当,在全剧中,并不居主导地位与核心地位。
最能说明这种区别的例证,就是同是著名丑角表演艺术家的张野,他在二人转《傻子相亲》中,熔滑稽幽默、乖巧风趣于一炉,集说、唱、扮、舞、绝为一体,充分显示出二人转丑
角的主导地位与核心地位,演遍大江南北,赢得“天下第一傻”与“二人转明星”的美名。
而在龙江剧《木兰传奇》中,他扮演的丑角张傻子,虽然这一丑角是专门为他量身定做的,但在全剧中,这一角色只在第一场、第二场、第五场、第六场中上场。
在全剧总计六场戏中,他的出场不仅时间不多,而且地位与作用也不大:第一场、第二场,他只起到插科打诨的“调料”作用;第五场上场任务只有一个:为自己请假;第六场更为简单,只有一句三个字重复的台词:“花将军,花将军……”其陪衬作用,显而易见,比起剧中女主人公花木兰与男主人公金勇来,张傻子只能算是一个“小角色”。
其二是演出方式不同。
二人转的丑角,是“化出化入”式的曲艺的表演方式,集角色与演员为一体,即—会儿是段子中的人物,一会儿又是演员本人;而龙江剧的丑角,是专门“人物扮”的,即固定扮演剧中人物,不再以演员身份在剧中出现。
这一区别,充分体现了曲艺与戏曲表演方式的根本区别。
其三是表演手段不同。
二人转的丑角,除说、唱、扮、舞、绝五种基本功法外,还可以充分发挥、广收博采、集百艺之长,所谓“丑角肚,杂货铺”,能吸收一切艺术之精华,为己所用。
如相声的捧、逗、堵、兜、接,东北大秧歌的“浪三场”,杂技中的手技、口技以及诗词、对联、灯
谜、笑话、漫画、流行歌曲、电影与电视剧插曲、现代舞、魔术等艺术精华,都可以灵活自如地“引进”;而龙江剧的丑角,则基本上在说、唱、扮、舞、绝五种功法的范围内,遵循一般戏曲的“四功” (唱、念、做、打)“五法”(手、眼、身、法、步),进行程式化表演,具有相对的规范性与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