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9.69 KB
- 文档页数:1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发布时间:2021-09-16T06:39:42.018Z 来源:《健康世界》2021年9期作者:侯文月[导读] 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方法顽固性呃逆患者54例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27例)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中医针灸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针灸用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中,有着比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比较高。
黑龙江省第三医院 164000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方法顽固性呃逆患者54例数字奇偶法分组,对照组(27例)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中医针灸治疗,对比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中医针灸用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中,有着比较好的效果,且安全性比较高。
关键词: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疗效[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Methods 54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27 cases)and observation group(27 cases).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group(P < 0.05).Conclusion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 has good effect and high safety.[Key words]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ntractable hiccup;curative effect呃逆通俗的讲就是打嗝,通常不需要治疗,但是有些患者可能会持续数月之久,且会反复发作,被称为顽固性呃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
26中国乡村医药呃逆是因膈肌和其他呼吸肌痉挛性收缩而引起的一种临床症状[1]。
若病情反复发作,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甚至1个月不缓解,或常规治疗后无效,称为顽固性呃逆[2]。
常规应用哌甲酯、氯丙嗪、丙戊酸钠、苯妥英钠、利多卡因等效果不佳。
陈华德教授擅长针药结合治疗各种脑病及其他内科疾病,以针刺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疗效可观,现择验案一则,以飨同道。
1 病历资料患者陈某,男,67岁,2019年11月5日初诊。
主诉间歇性呃逆发作半年,再发1个月,加重7天。
患者半年来间歇性呃逆发作,每次1~3小时,发作周期无明显规律,情绪激动时易发,情绪平稳后缓解,无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不适,不影响日常生活,当时未予以正规治疗。
患者1个月前在情绪紧张后出现喉间呃呃连声,自行尝试屏气、吞咽、按压眼球等方法后无明显改善,于当地医院就诊,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口服护胃药后症状稍缓解,停药后反复,呃逆时发时止,尚未明显影响日常生活,未继续治疗。
7天前,患者呃逆症状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及频率增多,影响进食及睡眠,在当地医院就诊,口服甲氧氯普胺后症状稍缓解,停药后呃逆不止,遂来就诊。
患者自觉情志不舒时呃逆症状加重,平素喜叹息,叹气后觉舒畅,纳差,偶有进食少量即觉腹胀、口干,时感胸胁满闷,平素小便正常,大便干,常有肠鸣矢气,排便不畅,睡眠一般。
否认近半年有带状疱疹等感染病史及呼吸道疾病、外伤、手术史。
刻下:患者呃声短促不得续,面色微黄,胸闷喜叹息,偶感胁肋部轻微胀痛,情绪烦躁易焦虑,不思饮食,食后饱胀,口干咽燥,口臭,舌质红,苔薄白偏干,脉弦细数。
西医诊断:膈肌痉挛;中医诊断:顽固性呃逆(肝胃不和兼胃阴不足)。
治则:益胃养阴,疏肝解郁,降逆止呃。
取穴:肝俞、膈俞、胃俞、攒竹、风池、膻中、中脘、天枢、足三里、三阴交、阳陵泉、太冲、内关、合谷。
操作:选取0.25mm×40mm一次性毫针,患者先坐作者单位:310053 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研究生在读(冯卫红);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针灸科(陈华德)通信作者:陈华德,针刺为主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一则冯卫红 陈华德位或俯卧位,快速直刺肝俞、膈俞、胃俞0.8寸,捻转得气后出针。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观察南京市鼓楼区宝塔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江苏南京 210015许项杰 210015摘要:目的:针对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提高患者的康复质量。
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期间9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抽签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对比临床疗效。
结果:统计临床效果分析,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3.3%,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己看,统计学方法中写了。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有助于缓解顽固性呃逆患者的病情,改善生活质量,治疗疗效切确,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呃逆俗称打嗝,一般无需治疗可自行缓解,部分患者长达数天持续发作,成为了本文探讨的对象,即顽固性呃逆,对患者的生活工作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1】顽固性呃逆会影响到胃肠道、脑血管等脏器的正常运作,诱发患者的呼吸紊乱,日常饮食障碍,睡眠质量下降,情绪状态不佳,严重会引起死亡。
目前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案多种多样,临床疗效参差不齐,本文以中医针灸治疗为手段,观察临床疗效,现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实验选取2017年6月~2020年5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有90人符合纳入标准,通过随机抽签分为2组。
回顾患者基线资料,男性46人,女性44人,年龄介于40-74岁之间,平均年龄(51.7±5.8)岁,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对比尚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意思是为了保障实验公平,如果两组差异很大,这个开展的基础就不具备。
所有的文章都是这样的,你自己不相信,自己去多看点文章。
所有文章都会进行基线资料对比,且基线资料不存在差异性,这是开展的前提条件。
排除膈肌阵发性痉挛以及精神类疾病,患者均自愿配合实验,签署知情同意书。
1.2实验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包括吸气屏气法(深吸气,屏气到最大限度,缓慢呼出,重复到症状缓解)、含水屏气法(含一口清水,屏气到最大限度,缓慢吞下,重复到症状缓解)。
分析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王建华;谭凤【摘要】目的探求中医针灸治疗的方式对于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6年2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顽固性呃逆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每组40例,对照组使用盐酸乙哌立松片,进行常规的药物治疗,观察组使用中医针灸的治疗方式,在对病患呃逆的病因进行检查之后,制定针对性的施针方案.对比两组病患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0%)明显高于对照组(77.5%),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中医针灸治疗对于顽固性呃逆具有更加显著的治疗效果,且避免了药物对人体的损伤,更具安全性,值得推广.【期刊名称】《中国卫生标准管理》【年(卷),期】2018(009)019【总页数】2页(P120-121)【关键词】中医学;针灸治疗;药物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作者】王建华;谭凤【作者单位】荣成市人民医院康复科,山东荣成 264300;荣成市人民医院保健科山东荣成 2643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46顽固性呃逆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主要是因为人体膈肌产生不自觉的收缩现象,因此也被称为膈肌痉挛,在中医学上被称为哕,通俗讲就是打嗝。
在发作时病患常会有体内气息逆向上行,使得咽喉中发出短促响亮的特别声音。
临床上按原因将之分为反射性、中枢性以及精神性等[1-3],因病发原因不同,其临床表现也有所差异。
顽固性呃逆在病症较轻的情况下能够自然治愈,而严重的病患其临床症状则可能持续数天甚至数月。
发作时会使得病患出现呼吸不畅的情况,不仅影响了病患的正常生活,还带给病患心理压力。
笔者采用中医针灸的方式,探究其治疗效果,详情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从2016年2月—2017年6月到我院进行诊治的顽固性呃逆病患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式进行分组,每组40例。
对照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42~63岁,平均年龄(52.4±4.1)岁。
顽固性呃逆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究对于顽固性呃逆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作用效果。
方法:限定时间为2022年9月~2022年7月,以我院接受治疗的5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区分为两组,平均纳入28例患者,参照组以吸气与含水屏气法治疗为主导,试验组以参照组为基础联合中医针灸治疗,比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试验组患者取得的临床疗效(96.43%)明显高于参照组(78.57%),组间对比存在统计学验证意义(P<0.05)。
结论:顽固性呃逆在中医针灸治疗下能有效提升临床疗效,快速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中医针灸;临床疗效呃逆属于临床常见的消化内科症状,俗称打嗝,通常是由非自觉性的膈肌痉挛引发,若呃逆持续时间超过48h且无缓解趋势则称为顽固性呃逆,若不及时干预会引起腹胀、发酸、恶心呕吐及进食梗阻等症状,甚者会有胸痛、呼吸不畅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存质量[1]。
顽固性呃逆主要以单侧或双侧膈肌发生阵发性痉挛,主要特征是吸气过程中声门突然关闭而发出短促响亮的声音,根据中医理论可解释为气逆上冲引起的喉间呃呃有声,与饮食不洁、情志失调及肝气犯胃等因素有关[2]。
一般临床通常采用物理疗法纠正膈肌痉挛,其中吸气屏气法与含水屏气法应用比较广泛,其操作方法比较简单,通过口述便可让患者掌握治疗方法,当呃逆发作时可通过此方法缓解临床症状,然而,该理疗措施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导致复发率较高,应采取其他治疗措施提升治疗效果[3]。
据了解,中医针灸治疗呃逆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故本文将我院纳入治疗的56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中医针灸的治疗效果。
1 资料与方法1.1基础资料所有研究样本均来源于既定时间2022年9月~2022年7月内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顽固性呃逆患者,共计5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区分为两组,平均纳入28例。
参照组年龄最小值与最大值分别为25岁、69岁,均值为(45.29±3.38)岁;男16例,女12例。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发布时间:2021-08-13T16:02:56.520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21年6期作者:雒仁国[导读] 目的:实验将针对顽固性呃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对比治疗疗效雒仁国大庆市中医医院黑龙江大庆 163316摘要:目的:实验将针对顽固性呃逆患者实施中医针灸治疗,对比治疗疗效。
方法:实验选取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在时间段上,我们调取的范围是2019年10月—2021年3月于本院进行相应治疗的6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则为中医针灸治疗,对比应用疗效。
结果:从治疗上看,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3.3%,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效果显著,且应用安全性高,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临床效果呃逆则是打嗝,一般情况下可通过吸气屏气法进行缓解,很多人缺乏对这一情况的认识。
然而,也有的患者则有持续时间长达数月的呃逆,反复发作,我们称之为即顽固性呃逆【1】。
该疾病看似没有较大的危害,但是对患者的生活、工作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实验选取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在时间段上,我们调取的范围是2019年10月—2021年3月于本院进行相应治疗的6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现对结果汇报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实验选取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本次调研的对象,在时间段上,我们调取的范围是2019年10月—2021年3月于本院进行相应治疗的60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
此外,在回顾患者基线资料中,观察组有男性16人,女性14人。
患者年纪在40-74岁之间,平均年龄(51.7±5.2),对照组中,则有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患者年纪在40-74岁之间,平均年龄(52.0±4.9)。
本次实验均在患者以及家属知情且同意情况下进行,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针药结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1]。
西医称膈肌痉挛,俗称”打嗝”。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饮食不当,情志不遂或正气亏虚,导致气机不利,胃失和降,从而致胃气上逆而呃;现代医学认为是膈肌受理化刺激使膈神经异常兴奋,而产生难以自抑的阵发性痉挛。
笔者采用针药结合的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病案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实录如下。
1临床资料曾某,女,54岁。
2014年2月26日初诊。
主诉:呃逆不止4d。
病史:患者于4d前因家庭琐事与丈夫争吵, 情志不舒, 遂致呃呃连声, 始则发作较轻,未做特殊治疗,后渐渐发作频繁,甚至连续发作,口服胃肠道药物对症治疗无明显好转,今为求进一步诊治遂来我院。
刻诊: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面色晦暗,全身乏力,胸胁、腹部胀闷,纳呆,反酸,心烦,夜寐不宁,大便干结,1次/2d,舌淡,苔黄腻,脉弦。
中医诊断:呃逆(胃虚痰阻);西医诊断:膈肌痉挛。
据证分析本病機为胃虚肝乘,肝郁痰滞, 胃失和降; 治法: 疏郁涤痰, 降气止呃。
2治疗方法2.1针刺取攒竹(双侧)、风池(双侧)、内关(双侧)、足三里(双侧)、太冲(双侧),攒竹穴沿眉头凹陷斜刺0.5寸,风池穴向咽喉方向深刺1.0~1.2寸;内关穴直刺0.8~1.5寸,以针感向胃所在位置方向传导为佳,用高速捻转方法进行强刺激,并嘱患者配合深呼吸和憋气,三穴捻转均持续2 min以上,用泻法,针刺强度要以病人的耐受为度。
太冲向行间透刺1.5寸;足三里直刺1.0~1.8寸用中强度刺激,平补平泻。
均留针30min,1次/d,7d为1疗程。
2.2中药以旋覆代赭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包煎)20g,赭石、生龙骨、煅牡蛎(均先煎)各30g,郁金15g,桅子15g,党参30g,姜半夏20g,大枣15g,生姜3片,炒酸枣仁20g,厚朴15g,甘草6g。
1剂/d,水煎服,200ml/次,1次/d,7d为1疗程。
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观察发表时间:2018-04-08T16:05:06.12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1期作者:庄仁杰李迎[导读] 探讨针灸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
(浙江理工大学校医院)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对顽固性呃逆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择57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29例、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给予中医针灸治疗。
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55%、对照组为75.0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在治愈的病例中,观察组3d内起效的比例为57.89%,对照组为36.36%,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起效快、不易复发,具有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治疗效果呃逆古称“哕”,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以气逆上冲、喉间短而频、不能自控的呃声为主的症状,如果持续发作48 h,称为顽固性呃逆。
顽固性呃逆不仅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可引起血压不稳,使原发病加重等。
由于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
西药虽然能有效控制症状,但复发率高,且不良反应多。
随着中医技术的发展,中医在治疗顽固性呃逆方面价值凸显,但由于治疗方法的差异,临床效果也不一[1]。
我院对该类患者采用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满意。
1 资料与方法1.1资料选择我院从2014年2月~2017年4月收治的57例顽固性呃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29例、28例。
观察组29例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19~57岁,平均(24.41±4.23)岁,病程2d~1.5年,平均(3.21±1.32)个月;对照组28例中,男性17例,女性11例,年龄19~59岁,平均(23.92±4.47)岁,病程2d~1年,平均(3.17±1.22)个月。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指导患者吸气后屏气(深呼吸后用力屏气,缓慢吐气)、颈动脉窦压迫法、惊吓法、镇咳药物等治疗方法。
2018年第21卷第1期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肖国辉教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向未1,刘菊容1,陈辉1,王天刚1,杨伟兴1(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四川泸州,646000)指导肖国辉关键词:顽固性呃逆;肖国辉;验案中图分类号:R256.31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2095-4441(2018)01-0017-02收稿日期:2017-09-25通信作者:杨伟兴,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脾胃病研究,E-mail :43029065@肖国辉教授系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院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四川省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在脾胃病及疑难杂症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善于应用经方、验方。
笔者有幸成为肖老师的学术经验承人,今举肖老师治疗顽固性呃逆验案1例,与同道分享。
1病案介绍患者,男,60岁,消化内科医生,因“持续呃逆1个月余”于2016年1月7日入院。
1个月余前,患者在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开始出现呃逆,呈持续性,不能自行停止,呃声低长无力,严重影响休息,彻夜难眠,门诊反复给予“胃复安、异丙嗪、氟哌啶醇及针灸、中药汤剂”治疗,收效甚微。
入院症见:患者少神,面色晦暗,面部浮肿,持续性呃逆,呃声低长无力,大便稀溏、完谷不化,小便不利,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既往病史:患者于25年前发现“肾功能不全”及“高血压”,血压最高达240/140mmHg ,平时口服缬沙坦、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在150/90mmHg 左右。
患者1个月前开始行血液透析治疗,确诊“2型糖尿病”10年,目前使用胰岛素“诺和灵30R ”早中晚各23国际单位皮下注射控制血糖,血糖水平控制平稳,曾发生2次脑梗死,经住院治疗,目前无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
西医诊断:①顽固性呃逆;②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期);③高血压病3级(很高危组);④2型糖尿病。
中医诊断:呃逆(气虚阳微证)。
西医予异丙嗪针肌注缓解膈肌痉挛,但仅能缓解呃逆1h 左右。
中医针灸应用于顽固性呃逆患者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内科、中医康复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60)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n=60)基于对照组加用中医针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
结果: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0%,明显低于观察组93.3%,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临床疗效优良,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针灸;中药;顽固性呃逆顽固性呃逆为中风后常见后遗症,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为膈肌痉挛疾病,因膈肌、中枢、膈及迷走神经遭受刺激后发生,俗称“打嗝”,频繁且无法自制。
目前治疗方法较多,如双眼球按压、压迫颈动脉窦、牵舌法及吸气后屏气等,多基于中医、气息角度;西医主要包括肾上腺皮质激素、中枢兴奋药及麻醉剂等。
上述方法虽有一定治疗效果,但前者难以根治,而后者又会导致较多不良反应,故而有一定局限性。
临床大量实践证实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较高,为具体探讨,现将我院内科、中医康复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患者120例纳入本研究,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来源于我院内科、中医康复科2014年7月-2016年7月收治的顽固性呃逆患者120例,依据治疗方式分组,其中对照组(n=60)采用中药治疗,观察组(n=60)基于对照组加用中医针灸治疗。
对照组中32例为男性,28例为女性,年龄为43-76岁,平均(51.4±6.5)岁;观察组中31例为男性,29例为女性,年龄为45-78岁,平均(52.7±7.4)岁。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上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均衡性。
1.2 一般方法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基本组方如下:旋复花、丁香、刀豆子及柿蒂均为10g,代赭石30g。
2019年3月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贾旭仓(西安市雁塔区中医医院,陕西西安,710061)摘要:目的探究在常规取穴基础上配合水突穴针刺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我院针灸康复科2014—2016年收治的112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
对照组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常规取穴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常规取穴配合水突穴针刺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7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与单纯常规取穴相比较,常规取穴配合针刺水突穴对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更显著,其优势主要表现为疗程短、见效快、治愈率高,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顽固性呃逆;针灸;水突穴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1413(2019)09-0127-02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JIA Xu-cang(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Yanta District,Xi'an 710061,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huitu acupoint on the basis of routine acupoint selec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intractable hiccup.Methods A total of 112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hiccup admitted in th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rehabilitation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14to 2016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grouping,with 56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oint selection on the basis of TCM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reatment,while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routine acupoint sel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huitu acupoint.The clinical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reatment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96.43%,which was higher than 76.79%of the control group,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simple routine acupoint selection,the routine acupoint selection combined with acupuncture treatment of Shuitu acupoint on intractable hiccup has more remarkable clinical effect,with main advantages of short course of treatment,quick effect and high cure rate,which is worthy of further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KEYWORDS:intractable hiccup;acupuncture;Shuitu acupointDOI :10.19347/ki.2096-1413.201909050作者简介:贾旭仓(1965-),男,汉族,陕西白水人,主治医师,学士。
对于中医针灸治疗顽固性呃逆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王增【摘要】目的探究顽固性呃逆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8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患者采取中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40例患者采取中医针灸治疗;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对照组(65%),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顽固性呃逆患者使用中医针灸治疗效果显著,疗效确切、不良作用小,能够使患者痛苦得到有效减轻,进一步为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提供充分有效的保障依据.【期刊名称】《光明中医》【年(卷),期】2016(031)007【总页数】2页(P982-983)【关键词】中医针灸;顽固性呃逆;膈肌痉孪【作者】王增【作者单位】河南省虞城县人民医院针灸科(虞城 476300)【正文语种】中文顽固性呃逆又称之为膈肌痉挛,在诸多部位受到刺激的情况下便会发生一侧膈肌或者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包括受到迷走神经刺激、膈神经刺激以及膈肌刺激等[1]。
在顽固性呃逆持续发作的情况下,会对患者的工作及学习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因此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法便显得极为重要。
本组重点对顽固性呃逆患者应用中医针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究,详细报道如下。
观察组首次针灸治疗后痊愈共28例,再次针灸治疗后痊愈共8例,第三次针灸治疗后痊愈共4例,40例均痊愈,治疗总有效率为100%。
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痊愈11例、有效14例、无效15例,治疗总有效率为65%。
由此表明,观察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具有显著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
见表1。
顽固性呃逆属于一类阵发性痉挛,指的是持续痉挛超过两天且没有停止。
对于顽固性呃逆患者,倘若病情较轻,则通过自身调养通常能够获得痊愈[4]。
一般的疗法为吸气后屏气法、牵舌法及按压双眼球法等。
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临床分析
发表时间:2013-01-08T17:11:22.9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2期供稿作者:林丽巍[导读]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林丽巍(黑龙江省中医药大学2010届在职研究生 150040)近来,笔者采用针灸温补脾肾法治疗1例顽固性呃逆获效,现报道如下: 1.病例介绍
孟某,男,78岁,2012年5月3日就诊,主诉:患呃逆1周。
患者于一周前因进食不当出现呕吐2次,之后出现呃逆,持续不止,经自服偏方及内服丁香柿蒂类药物无效,前来诊治,就诊时见患者呃逆断续,呃声低微,神疲欲寐,手足不温,形寒肢冷,欲盖被褥,面色晄白无华,小便不利,眼睑轻度浮肿,双下肢可凹陷性浮肿,舌淡紫胖嫩,苔白滑腻,脉象沉滑。
既往史:患糖尿病10余年,近2年自注胰岛素控制血糖,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功不全病史6至7年,诊断:呃逆。
辨证:属于肾虚水犯,土不制水而反为所克,使脾阳受伤,而为肾病及脾,脾肾阳虚,胃失和降之呃逆证侯。
治则:温补脾肾,佐以温胃降逆。
取穴:针补关元和双太溪,阴陵泉,少泄多补双足三里,艾条隔姜灸神阙。
效果:五诊后,呃逆明显好转;七诊后,呃逆停发;十诊后,病情稳定,状态较好而停治回家。
2.临床分析
本例之呃逆,属于肾阳虚衰,无以温化水湿,膀胱气化失司,则小便不利;水无去路,泛溢肌肤,故面浮肢肿;土不制水,反受所克,脾肾阳虚,胃阳不振,则呃声低微,时断时续。
脾肾阳气虚衰,不能温煦形体,则面色晄白,畏寒肢冷;脾肾阳虚,脾阳不振,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浊,故舌胖淡,苔白滑腻,脉象沉滑。
采用针刺可健脾和胃降逆,灸法则温中散寒,疏通气血,调理气机,顺气降逆,二者结合可缩短疗程,效果显著[1]。
针对以上证侯,所选腧穴治疗,之所以具有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是因为:关元,是大补元阳的腧穴,为壮阳要穴,又为补先天益后天之要穴。
所以《医经精义》指出:“元阴元阳交关之所。
”因名关元。
它配补健脾之腧穴,具有温补脾阳的作用,配补补肾之腧穴,具有温补肾阳的作用。
本方证为脾肾阳虚引起的病证。
本穴与神阙配伍,具有回阳救逆,破阴回阳之功效。
太溪,是足少阴肾经的原穴。
《会元》谓“太溪者,山之谷通于溪,溪通于川。
肾藏志而喜静,出太深之溪,以养其大志,故名太溪。
”肾阴亏耗,肾阳虚衰的病证,取补本穴滋阴壮阳。
本方证是脾肾阳虚的证侯。
针补本穴,用以补肾益阴,与关元配伍,属于阴中求阳,补阳配阴,使沉阴散而阴归于阳。
具有温补肾阳的功效。
阴陵泉,是足太阴脾经的合水穴;为土经中的水穴。
《说难》谓“阴陵泉乃脾合水穴,脾为阴中之至阴,陵高于丘也,泉高处之水流也,故《灵枢经》曰“疾高而内者,取阴之陵泉。
”针补本穴,主要用于健脾益肾,改善脾系功能,与神阙配伍,温补脾阳。
本穴与关元配伍,其温补脾阳之力倍于阴陵泉与脐中配伍之功。
神阙,介于上下焦之间。
本穴施灸,为温运中阳,回阳救逆的要穴。
艾灸本穴用以温阳健脾,温运中阳以祛里寒。
与关元配伍,再加补补肾的太溪穴和健脾的阴陵泉,共同发挥温补脾肾阳气的作用。
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合穴,凡属脾胃失调,运化失职,刺灸皆有卓效。
《灵枢.五乱》:“气在肠胃者,取之足太阴阳明,不下者取足三里。
”近年在X光下观察,针刺三里,可使胃肠蠕动增强,分泌增多,说明三里能调整胃肠活动功能,具有健脾强胃的作用。
足三里少泻多补,少泻和胃而不伤正,多补重在温胃降逆。
3.总结
呃逆,由胃气上逆动膈而成。
但原因却分为实证和虚证,实证病因可包括胃中寒冷,燥热内盛,气逆痰阻,胃火上逆等,虚证病因包括脾肾阳虚等。
治疗原则大相径庭,故治疗时不可不察。
若大病,久病体弱或慢性病晚期而呃逆不止者,每为疾病衰危的征兆,黄氏采用针刺,艾灸治疗久病及体虚重症呃逆,取得较好疗效[2]。
如本例患者,属年老体衰,脾肾阳虚,元气虚衰,气不固摄,如按实证以常理治之,则非但无效,而且会反而加重,或变生它疾。
故以此病例,与同道共勉。
参考文献
[1] 王爱民.针灸治疗呃逆18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 13(2):119.
[2] 黄巍.针灸治疗呃逆临床疗效分析[J].甘肃中医,1996, 9(2):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