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数据中心5800交换机01-04 DCB配置
- 格式:pdf
- 大小:716.55 KB
- 文档页数:22
1接口基础配置关于本章1.1 接口简介通过本小节,您可以了解到设备的接口分类和接口编号规则。
1.2 配置接口基本参数配置接口基本参数,包括接口描述信息、接口流量统计时间间隔功能以及开启或关闭接口。
1.3 维护接口您可以通过清除接口统计信息以方便查询一定时间内接口的流量信息。
1.1 接口简介通过本小节,您可以了解到设备的接口分类和接口编号规则。
接口分类接口是设备与网络中的其它设备交换数据并相互作用的部件,分为管理接口、物理业务接口和逻辑接口三类,其中:l管理接口管理接口主要为用户提供配置管理支持,也就是用户通过此类接口可以登录到设备,并进行配置和管理操作。
管理接口不承担业务传输。
关于管理接口的详细配置,请参见《CloudEngine 7800&6800&5800系列交换机配置指南-基础配置》。
设备支持的管理接口如表1-1所示:表1-1各管理接口介绍l V100R005C00版本下,仅CE6850-48S6Q-HI支持Mini USB接口。
V100R005C10及以后版本,CE6850-48S6Q-HI、CE6850–48T4Q-HI和CE6850U-HI支持Mini USB接口。
l CE6850HI和CE6850U-HI设备上有两个Combo类型的管理接口,每个Combo口包括一个光接口和一个电接口。
光接口和电接口只能同时激活其中一个。
l物理业务接口物理业务接口是真实存在、有器件支持的接口。
物理接口需要承担业务传输。
物理接口有时也被称为端口,为便于描述,在本手册中,统一描述为接口。
设备支持的物理接口如表1-2所示。
表1-2物理接口缺省情况下,设备的以太网接口工作在二层模式,如果需要应用接口的三层功能,可以使用undo portswitch命令将接口转换为三层模式。
l逻辑接口逻辑接口是指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功能但物理上不存在、需要通过配置建立的接口。
逻辑接口需要承担业务传输。
设备支持的逻辑接口如表1-3所示。
2 MQC配置关于本章通过配置MQC,按照某种规则对流量进行分类,并对同种类型的流量关联某种动作,实现针对不同业务的差分服务。
2.1 MQC简介模块化QoS命令行MQC(Modular QoS Command-Line Interface)是指通过将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报文划分为一类,并为同一类报文提供相同的服务,也可以对不同类的报文提供不同的服务。
2.2 配置注意事项介绍MQC的配置注意事项。
2.3 配置MQC介绍MQC详细的配置过程。
2.4 维护MQC使能了流量统计功能后,可以查看MQC配置的统计信息,分析报文的通过和丢弃情况。
2.1 MQC简介模块化QoS命令行MQC(Modular QoS Command-Line Interface)是指通过将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报文划分为一类,并为同一类报文提供相同的服务,也可以对不同类的报文提供不同的服务。
随着网络中QoS业务的不断丰富,在网络规划时若要实现对不同流量(如不同业务或不同用户)的差分服务,会使部署比较复杂。
MQC的出现,使用户能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精细化处理,用户可以更加便捷的针对自己的需求对网络中的流量提供不同的服务,完善了网络的服务能力。
MQC三要素MQC包含三个要素:流分类(traffic classifier)、流行为(traffic behavior)和流策略(traffic policy)。
l流分类流分类用来定义一组流量匹配规则,以对报文进行分类。
流分类规则如表2-1所示:表2-1流分类的分类规则流分类中各规则之间的关系分为:and或or,缺省情况下的关系为or。
–and:当流分类中包含ACL规则时,报文必须匹配其中一条ACL规则以及所有非ACL规则才属于该类;当流分类中没有ACL规则时,报文必须匹配所有非ACL规则才属于该类。
–or:报文只要匹配了流分类中的一个规则,设备就认为报文属于此类。
l流行为流行为用来定义针对某类报文所做的动作。
1智能无损网络简介定义智能无损网络是基于PFC优先级流控机制,结合智能化拥塞控制技术,使以太网满足分布式高性能应用无丢包、低时延、高吞吐诉求的能力。
目的随着全球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加速进行,数据中心的使命正在从聚焦业务快速发放向聚焦数据高效处理进行转变。
为了提升数据处理的效率,HPC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AI人工智能等当今热门应用要求数据中心网络具有无丢包、低时延、高吞吐的能力。
然而传统的基于TCP/IP协议栈的网络通信由于在数据拷贝等关键环节资源消耗较大并且时延过高,无法满足对网络性能的高要求。
RDMA(Remote Direct Memory Access,远程直接内存访问功能)利用相关的硬件和网络技术,使服务器的网卡之间可以直接读内存,最终达到高带宽、低时延和低资源消耗率的效果。
但是RDMA专用的InfiniBand网络架构封闭,无法兼容现网,使用成本较高。
RoCE(RDMA over Converged Ethernet)技术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些难题。
RoCE即使用以太网承载RDMA的网络协议,有两个版本:RoCEv1是一种链路层协议,不同广播域下无法使用;RoCEv2是一种网络层协议,可以实现路由功能。
当前高性能计算、分布式存储、人工智能等应用均采用RoCEv2协议来降低CPU的处理和时延,提升应用的性能。
然而,由于RDMA的提出之初是承载在无损的InfiniBand网络中,RoCEv2协议缺乏完善的丢包保护机制,对于网络丢包异常敏感。
同时,这些分布式高性能应用的特征是多对一通信的Incast流量模型,对于以太交换机,Incast流量易造成交换机内部队列缓存的瞬时突发拥塞甚至丢包,带来应用时延的增加和吞吐的下降,从而损害分布式应用的性能。
智能无损网络基于PFC机制提供了智能化拥塞控制技术,可以解决传统以太网络拥塞丢包、时延大的约束,为RoCEv2分布式应用提供“无丢包、低时延、高吞吐”的网络环境,满足分布式应用的高性能需求。
华为数据中心5800交换机01-01接口基础配置1接口基础配置关于本章1.1 接口简介通过本小节,您可以了解到设备的接口分类和接口编号规则。
1.2 配置接口基本参数配置接口基本参数,包括接口描述信息、接口流量统计时间间隔功能以及开启或关闭接口。
1.3 维护接口您可以通过清除接口统计信息以方便查询一定时间内接口的流量信息。
1.1 接口简介通过本小节,您可以了解到设备的接口分类和接口编号规则。
接口分类接口是设备与网络中的其它设备交换数据并相互作用的部件,分为管理接口、物理业务接口和逻辑接口三类,其中:l管理接口管理接口主要为用户提供配置管理支持,也就是用户通过此类接口可以登录到设备,并进行配置和管理操作。
管理接口不承担业务传输。
关于管理接口的详细配置,请参见《CloudEngine 7800&6800&5800系列交换机配置指南-基础配置》。
设备支持的管理接口如表1-1所示:表1-1各管理接口介绍l V100R005C00版本下,仅CE6850-48S6Q-HI支持Mini USB 接口。
V100R005C10及以后版本,CE6850-48S6Q-HI、CE6850–48T4Q-HI和CE6850U-HI支持Mini USB接口。
l CE6850HI和CE6850U-HI设备上有两个Combo类型的管理接口,每个Combo口包括一个光接口和一个电接口。
光接口和电接口只能同时激活其中一个。
l物理业务接口物理业务接口是真实存在、有器件支持的接口。
物理接口需要承担业务传输。
物理接口有时也被称为端口,为便于描述,在本手册中,统一描述为接口。
设备支持的物理接口如表1-2所示。
表1-2物理接口缺省情况下,设备的以太网接口工作在二层模式,如果需要应用接口的三层功能,可以使用undo portswitch命令将接口转换为三层模式。
l逻辑接口逻辑接口是指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功能但物理上不存在、需要通过配置建立的接口。
4优先级映射配置(CE6870EI、CE6875EI)关于本章优先级映射配置介绍优先级映射等基本概念并介绍优先级映射的配置方法、配置示例以及常见配置错误。
4.1 优先级映射概述优先级映射用来实现报文携带的QoS优先级与设备内部优先级(又称为本地优先级,是设备内部区分报文服务等级的优先级)之间的转换,从而设备根据内部优先级提供有差别的QoS服务质量。
4.2 优先级映射原理描述4.3 优先级映射应用场景4.4 优先级映射配置注意事项(CE6870EI、CE6875EI)介绍优先级映射的配置注意事项。
4.5 优先级映射缺省配置介绍优先级映射表和缺省取值。
4.6 配置优先级映射配置优先级映射后,设备将根据报文携带的优先级信息或者端口优先级映射到相应的PHB行为/颜色,从而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4.7 优先级映射配置举例通过示例介绍如何应用优先级映射。
配置示例中包括组网需求、配置注意事项、配置思路等。
4.8 优先级映射常见配置错误介绍优先级映射配置的常见错误。
4.1 优先级映射概述优先级映射用来实现报文携带的QoS优先级与设备内部优先级(又称为本地优先级,是设备内部区分报文服务等级的优先级)之间的转换,从而设备根据内部优先级提供有差别的QoS服务质量。
用户可以根据网络规划在不同网络中使用不同的QoS优先级字段,例如在VLAN网络中使用802.1p,IP网络中使用DSCP,MPLS网络中使用EXP。
当报文经过不同网络时,为了保持报文的优先级,需要在连接不同网络的设备上配置这些优先级字段的映射关系。
当设备连接不同网络时,所有进入设备的报文,其外部优先级字段(包括802.1p、DSCP和MPLS EXP)都被映射为内部优先级;设备发出报文时,将内部优先级映射为某种外部优先级字段。
4.2 优先级映射原理描述优先级映射不同的报文使用不同的QoS优先级,例如VLAN报文使用802.1p,IP报文使用DSCP,MPLS报文使用EXP。
2 MQC配置(非CE6870EI)2.1 MQC简介模块化QoS命令行MQC(Modular QoS Command-Line Interface)是指通过将具有某类共同特征的报文划分为一类,并为同一类报文提供相同的服务,也可以对不同类的报文提供不同的服务。
随着网络中QoS业务的不断丰富,在网络规划时若要实现对不同流量(如不同业务或不同用户)的差分服务,会使部署比较复杂。
MQC的出现,使用户能对网络中的流量进行精细化处理,用户可以更加便捷的针对自己的需求对网络中的流量提供不同的服务,完善了网络的服务能力。
MQC三要素MQC包含三个要素:流分类(traffic classifier)、流行为(traffic behavior)和流策略(traffic policy)。
l流分类流分类用来定义一组流量匹配规则,以对报文进行分类。
流分类规则如表2-1所示:表2-1流分类的分类规则流分类中各规则之间的关系分为:and或or,缺省情况下的关系为or。
–and:当流分类中包含ACL规则时,报文必须匹配其中一条ACL规则以及所有非ACL规则才属于该类;当流分类中没有ACL规则时,报文必须匹配所有非ACL规则才属于该类。
–or:报文只要匹配了流分类中的一个规则,设备就认为报文属于此类。
l流行为流行为用来定义针对某类报文所做的动作。
l流策略流策略用来将指定的流分类和流行为绑定,对分类后的报文执行对应流行为中定义的动作。
如图2-1所示,一个流策略可以绑定多个流分类和流行为。
图2-1 流策略绑定多个流分类和流行为MQC 配置流程MQC 配置流程如图2-2所示。
1.配置流分类:按照一定规则对报文进行分类,是提供差分服务的基础。
2.配置流行为:为符合流分类规则的报文指定流量控制动作。
3.配置流策略:将指定的流分类和指定的流行为绑定,形成完整的策略。
4.应用流策略:将流策略应用到全局、接口、VLAN 、VPN 实例。
图2-2 MQC 配置流程2.2 配置注意事项介绍MQC的配置注意事项。
3以太网链路聚合配置3.1 以太网链路聚合简介介绍以太网链路聚合的定义和目的。
定义以太网链路聚合Eth-Trunk简称链路聚合,它通过将多条以太网物理链路捆绑在一起成为一条逻辑链路,从而实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
同时,这些捆绑在一起的链路通过相互间的动态备份,可以有效地提高链路的可靠性。
目的随着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用户对骨干链路的带宽和可靠性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
在传统技术中,常用更换高速率的设备的方式来增加带宽,但这种方案需要付出高额的费用,而且不够灵活。
采用链路聚合技术可以在不进行硬件升级的条件下,通过将多个物理接口捆绑为一个逻辑接口,达到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
在实现增大带宽目的的同时,链路聚合采用备份链路的机制,可以有效的提高设备之间链路的可靠性。
链路聚合技术主要有以下三个优势:l增加带宽链路聚合接口的最大带宽可以达到各成员接口带宽之和。
l提高可靠性当某条活动链路出现故障时,流量可以切换到其他可用的成员链路上,从而提高链路聚合接口的可靠性。
l负载分担在一个链路聚合组内,可以实现在各成员活动链路上的负载分担。
3.2 原理描述介绍以太网链路聚合的实现原理。
3.2.1 基本概念如图3-1所示,DeviceA与DeviceB之间通过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连,将这三条链路捆绑在一起,就成为了一条逻辑链路,这条逻辑链路的最大带宽等于原先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的带宽总和,从而达到了增加链路带宽的目的;同时,这三条以太网物理链路相互备份,有效地提高了链路的可靠性。
Eth-Trunk链路两端的速率必须保持一致,建议Eth-Trunk链路两端相连的物理接口的数量、jumbo和流控配置保持一致。
图3-1 Eth-Trunk示意图DeviceA DeviceB链路聚合接口可以作为普通的以太网接口来使用,实现各种路由协议以及其它业务。
与普通以太网接口的差别在于:转发的时候链路聚合组需要从成员接口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接口来进行数据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