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第六单元单课
- 格式:pdf
- 大小:26.24 KB
- 文档页数:4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教学案例Unit 6 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Section A教材分析教学内容为“Go for it ”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Section A1a-3c..学习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3点:1、学习有关人物特点的单词:tall; fat; thin; short; heavy; calm;wild; long hair; short hair; outgoing; quiet; funny; serious;smart; athletic; beautiful; ect.2、学习人物比较的重要句型:(1)Pedro is funnier than Paul.(2)Tina is taller than Tara.(3)Tom is more athletic than Sam.3、掌握语法点:the comparative and superlative degrees ofadjectives 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学生分析1、利用多媒体课件上英语课;学生视听感受明显;表现出极大兴趣;在欣赏和享受中学习;学习效果很明显..2、学生以前已经学过有关人物特点的单词;但不会将其变形;用于人物或事物的比较中..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掌握用正确的语言结构表达人物特点和人物比较..教学目标本课以素质教育为目的;结合教材重点、难点及英语学科特点;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从视、听、说等方面使学生得到锻炼;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温故而知新;达到初步运用英语交际的能力..1、谈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以及播放学生熟悉的人物图片;指导学生学习有关人物特点的单词、人物比较的表达及语法知识点“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2、通过学习本课;增强师生、生生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3、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提高学生听力水平..教学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一共有五个部分:lead-in; words study; listening and speaking; comparison degree learning; homework.Step 1 Lead-in10minutes1.把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看哪个小组能说出最多的关于人物外貌或性格的形容词..teacher: Which group can tell me the adjective words形容词about appearance 外貌 and personalities 性格 as many as possible2.展示一些名人或有趣的相片;并和学生谈论他们的人物特点..1、复习已学内容;自然延伸到新课学习;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2、开展竞赛活动;既可调动课堂气氛;又可提高学生求知欲望;一举两得..Step 2 words study5minutes在学生已掌握部分人物特点形容词的情况下;增加新的单词;扩充学生词汇量..Step 3 Listening and speaking15minutesI. Listening1、Listen to the tape and number the pictures in 1b.2、Listen to the tape and complete the chat in 2a. Listen againand fill in chat in 2b.3、Check the answers.听力训练既是对知识的巩固;也为下一步的任务输出提供了输入材料..II. speakingOne student describe one of classmates’characteristic or appearance and others try to guess who he/she is利用学生之间的熟悉程度让学生更容易表达人物特点;通过口头表达;纠正学生发音以及检验学生对比较级的掌握程度;通过生生之间的互动;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Step 4 comparison degree learning15minutes1展示相互比较的图片;让学生归纳规则单音节词及少数双音节词、多音节词比较级的构成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多动脑思考;养成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习惯..2观看图片;学生口头回答关于形容词比较级的练习图文并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有利于加深学生课堂记忆Step 5Homework1、Do Workbook Exx.1-3.2、Preview Section B.教学材料备份此课堂是主要建立在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教学的;作为教师不能是依靠多媒体;而应该是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应该考虑到设备可用性问题;在课前将教学材料备份..如:准备纸质相片以备ppt不能正常播放。
八年级上册Unit 6单元整体教学设计1.单元主题确定本单元的话题是生活目标(Life goals)属于新课标中“人与自我”范畴内“学习与生活”主题群中的“丰富、充实、积极向上的生活”子主题内容和“做人与做事”子主题的内容。
谈论对未来生活的打算,促进其在语言学习中发展思维,在思维发展中学习语言,提升思维逻辑性、批判性和创新性。
通过对未来话题的讨论,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外学生的择业观,树立自己的健康积极的生活目标,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鼓励其树立为实现人生理想和国家梦想而努力的决心和信心,强化家国情怀的培养。
2.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以谈论对未来的打算为功能,紧扣话题的四个对话和两个阅读文本为载体,在具体情景中展开听说读写看的活动,谈论理想的内容和实现理想的举措。
3.单元课时内容Part1: Section A 1a-2d 听说课Part2: Grammar Focus-3c语法课Part3: Section B 1a-1e 听说课Part4: Section B 2a-2e 阅读课Part5: 3a-Self check 写作课4.单元教学目标本单元学习结束时,学生能够①语音:在朗读中正确把握节奏和重音。
②词汇短语句型:正确使用新词汇和短语表达。
③语法:正确使用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和want to be的结构去谈论对未来的打算。
④能力:提高听说能力;掌握基本的阅读技巧:预测、精读、泛读;结合本单元的语言表达完成基本的写作训练。
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Section A 1a-2d二、课型:听说课三、语篇研读What: 谈论未来的职业话题,1a罗列了本单元所学职业词汇,1a-1c按个人兴趣为职业排序、听力练习及对话训练,并引出本单元话题——生活目标,2a-2c的内容集中在打算如何实现理想。
2d是在原来话题基础上增加更为真实的情境——与他人交流未来的职业。
Why: 通过谈论未来的职业,运用一般将来时和相关职业类词汇,形成初步的语言结构认识并理解运用。
微课设计方案八上英语第六单元第一课时教案Unit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Section A第一课时(1a-1c)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上Unit 6 I’m going to study computer science Section A(1a-1c) , 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题是关于梦想的职业和生活目标,学生对此很熟悉且很感兴趣。
在本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学习关于职业的单词以及be going to 的用法,能用一般将来时谈论未来自己和他人理想的职业,为实现理想做出的打算和安排;目的是通过对人生理想的讨论使学生不仅对未来充满憧憬,而且要从现在起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该课的新单词和目标语言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因此,让学生学好这一课非常重要。
2、教学目标:(1)语言知识目标:1)学习并掌握以下单词:grow up, computer programmer, cook, doctor, engineer, violinist, driver, pilot, pianist, scientist,2)学习并掌握以下句型:①─What do you want to be when you grow up?─I want to be a basketball player.②─How are you going to do that?─I’m going to practice basketball every day.3) 学习了解以下结构,并能用一般将来时态表达将要做的事情。
Be going to ,want to be.(2)能力目标:能用所学新单词、目标语言和be going to 句型谈论将来的打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对未来的打算,对于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也充满了憧憬。
北师大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自读课文浪淘沙北戴河一九五四年夏毛泽东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诗词注释】①选自《毛泽东诗词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浪淘沙,词牌名。
北戴河,地名,在河北秦皇岛市西,濒临渤海,是著名的避暑胜地。
②幽燕(yān):古地名,即今华北平原一带。
这里战国时属燕国,唐以前为幽州。
③谁边:何处,哪里。
④魏武挥鞭: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为统一北方,亲率大军北征乌桓族,凯旋时路过北戴河附近。
魏武,指曹操。
挥鞭,即跃马扬鞭,指代出征。
⑤东临碣(jié)石有遗篇:曹操路过碣石山时写下组诗《观沧海》(《步出夏门行》之一)。
下文的“萧瑟(xiāo sè )秋风今又是”也由曹诗中“秋风萧瑟”引出。
碣石,山名。
秋风萧瑟,秋风吹树木的声音。
【学习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整体把握内容,背诵全词。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体会诗人的豪迈情怀和雄伟气魄。
3.培养热爱祖国新时代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同学们,在七年级上册我们曾经学习过毛泽东的一首词《采桑子重阳》,还记得吗?齐背一遍。
这首词描写了什么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过歌颂战地秋色,抒发了革命乐观主义的战斗豪情!)毛泽东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浪漫主义诗人,书法家。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毛泽东的词《浪淘沙北戴河》(板书),请打开课本240页。
“浪淘沙”是词牌名,“北戴河”是题目,请看课文注释,了解北戴河在哪里。
了解写作背景:1954年夏,61岁的毛泽东在北戴河海滨胜地一边休养,一边工作。
一天,海面狂风骤起,暴雨斜飞,怒浪排空,他突发“去中流击水”之想。
身边的警卫人员以风浪太大为由,尽力劝阻,毛泽东却满怀豪情地说:风浪越大越好,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教学设计2024 秋季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21 课敌后战场的抗战》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 唯物史观:通过分析敌后战场抗战的背景、过程和影响,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时空观念:能够将敌后战场的抗战置于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进行分析,了解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 史料实证:引导学生分析历史文献、图片、影像等史料,培养学生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能力。
4. 历史解释:能够对敌后战场的抗战进行合理的解释和分析,理解其原因、过程和影响。
5. 家国情怀:通过学习敌后战场抗战中中国军民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1. 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敌后战场的主要战役。
2. 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敌后战场抗战的战略意义。
2. 分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
四、教学资源1. 教材、教参。
2. 相关历史图片、影像资料。
3. 网络资源。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敌后战场抗战的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敌后战场抗战的原因、影响等问题。
3.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史料,加深对历史问题的理解。
4. 多媒体教学法:运用图片、影像等多媒体资源,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播放一段敌后战场抗战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教学平型关大捷介绍平型关大捷的背景,包括日军的进攻态势、中国军队的战略部署等。
详细讲述平型关大捷的经过,如双方的兵力部署、战斗的激烈程度等。
分析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如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等。
抗日根据地的建立与发展讲述抗日根据地建立的背景和过程。
介绍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如民主政权建设、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等。
分析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重要性,如为抗战胜利奠定了基础等。
【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单元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英语上册Unit6主要围绕着“节日”这一主题展开,通过学习本单元,学生能够掌握关于节日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材内容丰富,包括主课文、语法、听说、读写等多个部分,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对于学习新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有一定的掌握。
但同时,学生在语法、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参差不齐,需要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此外,学生对于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了解有限,需要通过课堂拓展来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关于节日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
2.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跨文化交际,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和理解,拓宽国际视野。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关于节日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了解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的跨文化交际,提高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交际法:通过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
2.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3.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PPT、视频等教学辅助材料,丰富课堂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以一段关于节日的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最喜欢哪个节日?2.新课呈现:通过PPT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节日词汇和表达方式,不同国家的节日习俗等。
3.课堂实践:模拟真实场景,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跨文化交际。
4.语法讲解:针对本节课的语法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例,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运用。
5.听力训练:播放一段关于节日的听力材料,学生听后进行问答,检查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程度。
《三峡》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阙.()湍.()涧.()曦.()()啸.()
溯.()漱.()嶂.()襄.()奔.()属.()
2.填空题。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
作者,字,(朝代)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
③故渔者歌曰:“,。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多生怪柏()()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⑥猿鸣三.声泪沾裳()
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
①重岩叠嶂: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文后问题。
(一)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
(试用两个字概括)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
10.“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的表达作用是什么?
(二)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1.概括上文三段内容的大意。
;;
12.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
13.理清第二段作者的写作思路。
14.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15.《三峡》一文中有“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两句,由此我们可以联想起李白的一首诗,这首
诗的内容是什么?请在下面默写出来。
16.讨论: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有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先写夏季景色。
《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寥.寥数语()秣.陵()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怀民亦未寝.()水中藻荇
..交横()()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答谢中书书.()②五色交辉
..()
③四时俱.备()④晓.雾将歇.()()
⑤夕日欲颓
..()()⑥沉鳞.竞跃()
⑦念.无与为乐者()⑧相与
..步于.中庭()()
⑨积水空明
..如吾两人者耳()()
..()⑩但.少闲人
3.填空题。
①《答谢中书书》作者,字,号,有“”之称。
谢中书即。
②苏轼,与其父、其兄合称“三苏”。
他们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三位,其
余五位是宋代的、、,以及唐代的、。
4.翻译下列语句。
①清流见底②五色交辉
③晓雾将歇,猿鸟乱鸣④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⑤庭下如积水空明⑥水中藻荇交横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各题。
(一)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
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6.全文抓住哪一个字去写?共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哪些特点?
7.文中所提到的“康乐”是指谁?作者举他有什么深意?
8.文中哪些语句写山,哪些语句写川,请在原文上用波浪线画出。
9.划分层次并概括各层大意。
10.找出文中的议论句,并说说其作用。
(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1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结合有关语句去回答。
13.文中对月夜的描写有何特点,能够给人以怎样的感受?
14.文中哪些语句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在原文中画出)。
15.文章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6.本文可分三个层次,从表达方式看,作者先,再,最后。
《观潮》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京尹.()雷霆.()艨艟
..()()奔.腾()
乘骑.()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
善泅.者()罗绮.()倍穹.()僦赁
..()()
2.解释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方.其远出海门()②吞天沃.日()
③则一舸.无迹()④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⑤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⑥则僦赁
..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⑦出没于鲸波万仞
....中()()
⑧倏尔
..黄烟四起()⑨江干
..上下十余里间()
⑩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3.在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动词。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发()身,手()十幅大彩旗,()先鼓勇,溯()而上,()于鲸波万仞中,()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③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④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文后各题。
(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
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
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
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
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烟消波静,则一
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5.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6.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7.第一段文字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
8.第二段文字主要写这一场面,其描写扣人心弦,那么你认为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
9.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二)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
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四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
闲也。
10.第一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等特征。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1.概括两段内容。
;
12.第一段哪些句子突出了壮士形象?而哪些句子又突出了勇士们的高超本领?
13.上文第二段文字与写海潮和水上表演有无联系?能否删去这一段文字?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