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讲义记叙文阅读全攻略
- 格式:doc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13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
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
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
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
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
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2、概括某段大意---(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
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
专题六记叙文阅读第一讲六要素【知识点拨】考点名称:记叙文六要素考点解析:记叙文六要素是记叙文阅读中的基础考点,六要素有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考查形式:填空、简答等。
相关知识:记叙文六要素【考点突破】例1:读下面片段,回答问题。
①温丝果特是一个美丽的英国小姑娘。
她有着一头金黄的卷发,粉嫩的脸蛋上长着一双大大的蓝眼睛,长长的睫毛忽闪忽闪的。
她的嗓音柔婉甜美,非常动听。
她一笑起来脸上就像绽开了一朵花。
街区的人都亲切地称她为“雷丁市的安琪儿”。
②雷丁市是伯克郡的一个辖区。
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经常有外地人来到这里定居。
这年春天,温丝莱特家的左邻新搬来了一位老妇人一一珍妮芙太太。
她是一个婶妇,无儿无女,只有一个侄子,也不在身边,固而显得:冲孤单。
大人们都很忙,没有人愿意在她家门前驻足片刻。
老妇人却吸引了温丝莱特的注意,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
(1)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谁是主人公?(2)找出描写雷丁市环境的句子。
(3)为什么老妇人会吸引温丝莱特的注意?(4)你认为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请简单描述你的想法。
答案:(1)3 温丝果特(2)那里花木繁盛,风景如画,气候舒适宜人。
(3)因为她跟老妇人一样孤寂。
(4)我觉得她们会相处的很融洽,她帮助老妇人做事,老妇人给她讲故事。
(叙述合理即可)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六要素的掌握理解能力。
(1)这两段话提到了温丝果特,珍妮芙太太和珍妮芙太太的侄子,三个人物,但是温丝果特和珍妮芙太太的笔墨最多,所以她们是主人公。
问题2和3可以从文中找出答案,问题4需要通过文中信息来判断,文中交待了温丝果特和珍妮芙太太都很孤独,并且老妇人引起了温丝莱特的注意,这样就可以判断出她们可能会多一些相处。
例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后悔的一件事童年,像一条弯弯的小河。
小河里翻腾着几朵浪花。
浪花有时唱着欢乐的歌,有时倾吐着烦恼,有时……其中,在那朵浪花里,发生了一件令我觉得后悔的事。
六年级语文阅读答题技巧一、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1. 题目解析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是记叙文阅读的基础。
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的大致情节或中心事件表述出来。
2. 答题方法# (二)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1. 题目解析文中的重要词语往往对表达文章的主题、刻画人物形象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理解其含义不能仅仅局限于词语的表面意思,还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
2. 答题方法分析修辞法:如果词语使用了修辞,要先点明修辞,再分析其深层含义。
例如“她的笑容像阳光一样灿烂”,“阳光”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不仅写出了她笑容的明亮,还表现出她积极乐观的性格。
# (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1. 题目解析重要句子可能是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描写生动的句子或者是含义深刻的句子等。
理解这些句子有助于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2. 答题方法# (四)分析人物形象1. 题目解析人物形象是记叙文的核心要素之一。
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分析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点。
2. 答题方法从描写方法入手:# (五)分析记叙文的写作顺序1. 题目解析记叙文的写作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三种。
了解写作顺序有助于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脉络。
2. 答题方法# (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 题目解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记叙文的灵魂。
可以通过文章的字里行间、描写手法、情节发展等方面来体会。
2. 答题方法二、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一)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1. 题目解析说明对象是文章所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
说明对象的特征则是区别于其他事物或事理的标志。
2. 答题方法# (二)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1. 题目解析说明方法是说明文用来介绍说明对象的手段。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等。
了解说明方法及其作用有助于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答题方法举例子:通过列举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作用是使文章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语文基础知识精讲:记叙文的阅读方法
记叙文的阅读方法内容概括的形式命
一、什么是记叙文?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
二、记叙文的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阅读记叙文的方法:
1. 要把握记叙文的中心思想。
一篇记叙文,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总有一个中心思想。
阅读时,只有把握住这个中心思想,才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
2. 要分析记叙文的层次。
记叙文的层次常见的安排顺序有:时间先后、地点变换、事情发展等。
阅读时,只有分清了文章的层次,才能理清作者的思路。
3. 要理清记叙的顺序。
常见的记叙顺序有三种:顺叙、倒叙和插叙。
只有理清了文章的记叙顺序,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内容。
4. 要了解记叙的人称。
一般来说,记叙文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我、我们)、第二人称(你、你们)和第三人称(他、他们)。
了解文章的人称,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意思。
5. 要掌握记叙文的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几种,掌握这些表达方式,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6. 要注意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是否使用修辞手法等,都是我们阅读时需要关注的重点。
7. 要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通过分析人物的言行举止,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小学六年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与方法语文阅读理解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能力,培养阅读兴趣的关键。
然而,许多小学生在阅读理解中遇到困难,不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
本文将介绍几种小学六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与方法,帮助小学生提高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略】1. 熟悉文章类型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中,常见的文章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
每种文章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写作风格。
小学生应该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逐渐熟悉各种文章类型,掌握它们常用的表达方式和特点。
只有熟悉了文章类型,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2. 掌握关键词阅读理解中有许多关键词,掌握这些关键词对于正确理解文章意思非常重要。
有些关键词直接表达文章的主题,例如“最重要的是”、“总之”等;有些关键词则用于连接前后的逻辑关系,例如“因此”、“所以”等。
小学生应该通过多读多练,积累这些常用的关键词,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3. 理解上下文阅读理解中往往会出现一些生词或者难懂的词句。
针对这些困难,小学生应该学会通过上下文来推测词义。
上下文中的其他词句往往会给出一些线索,帮助理解难懂词句的意思。
此外,上下文的描述也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4. 注意时间地点顺序在阅读理解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涉及时间、地点、顺序的描述。
小学生在阅读文章时应该时刻关注这些信息,注意把握文章的时间流程、地点变换和事件顺序。
正确理解这些细节,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整体脉络。
5. 阅读技巧的灵活运用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阅读理解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根据不同的文章类型和要求,灵活运用这些技巧。
例如,对于记叙文,小学生可以通过构思情节和角色进行想象,进一步理解作者表达的意图;对于说明文,小学生可以更加注重文章的事实依据和逻辑推理;对于议论文,小学生可以分析作者的观点和论证过程,判断其合理性等。
总之,语文阅读理解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环节。
六年级语文课外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讲解阅读知识点归纳: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一、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作引用十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三、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四、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五、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六、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七、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十八、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十九、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常见考试题型答题技巧:1、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A、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B、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C、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2、修辞手法的作用: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4、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5、对比:强调了……突出了……6、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3、句子含义的解答: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
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六年级阅读训练专题二记事类文章阅读阅读方法指南记事类文章,就是把一件事或几件事有条理地用文字叙述出来,让更多的人去重新感受这些事情,从中明白一个道理,受到一种精神的鼓舞或思想的教育。
阅读记事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把握叙述的“六个要素”。
记事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与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这六个要素。
我们在开始阅读这类文章时,就要初步了解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涉及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
事情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发展的。
进入高潮时的情况怎样,事情结果如何。
如果找到这些答案,我们就会很快感知文章的内容,为进一步阅读打好基础。
二、理清叙述的线索,留意记叙的顺序。
线索是记事文章的脉络,起着贯穿全文的作用。
一篇记事文,无论篇幅长短,总有一条贯穿文章始终的线索。
在阅读时我们把握了线索,就等于把握了文章叙事的条理,进而一步一步去领悟作者写这件事所要表达的中心主题,还能从中学到作者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方法。
记叙的顺序主要有顺叙、倒叙、插叙,这些记叙的顺序形式都是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而灵活使用的。
如倒叙会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插叙会对情节起到补充的作用。
三、抓住文章重点,注意综合表达方法。
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文章,是要根据事情的特点,抓住重点来写的。
我们阅读时,就要搞清楚,这件事具有哪些特点,又是抓住哪些重点,怎样抓住重点来写的。
另外,记事文章长于运用综合表达,以记叙为主,夹杂议论和抒情。
在运用议论时,是把所记叙事件本身包含的深刻意义揭示出来,要言不烦,画龙点睛,以加深读者的理解。
在运用抒情时,有时是根据所记叙的事件抒发自己的感受;有时是作者把自己的感情透在字里行间,情随事发,使事、理、情熔为一炉。
阅读时要注意体会和学习。
典型例题讲解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挑书①重一百多斤的书压在六十多岁的父亲的肩上。
②我几次请求父亲放下担子让我挑一气,都被顶了回来。
没办法,我只得借着电筒发出的可怜的光跟在父亲修长的身子后面,背上背着装有几件衣服的旅行包和一把红色吉它,样子潇洒得要命。
记叙文阅读——内容理解与概括、文章主旨(讲义-带答案)教学目标:掌握概括记叙文文章内容的方法教学重难点:重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难点:理解文章的主旨教学时间:2h教学内容:巩固复习:1.“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这句话好在哪里?”2.“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分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一、记叙文文体知识1.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掌握记叙文的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件发生、发展的脉络、进而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2.记叙文的记叙顺序①顺序——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脉络清楚、使读者印象深刻。
②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边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③插叙——叙事时暂时中断叙述,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能使文章内容更丰富。
④补叙——叙事结束时,补充交代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
作用:起补充交代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使中心更突出。
二、内容理解与概括的方法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
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只要掌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⑴段意合并法(最基本的方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的主要内容。
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这是最常用的方法。
A.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①各段大意之间,有的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连贯。
②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合并时,要对各段的大意做适当的修改,删除重复的内容,综合相同的内容。
B.适用文章。
记叙文阅读技巧指导(一)1. 读懂一篇文章的标准:读懂一篇文章,要达到这样几条要求:一要掌握字词;二要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用;三要弄清段落层次;四要抓文章的主要内容;五要会归纳中心思想;六要把握文章的写作方法,这些都是阅读理解的基本功。
2. 怎样阅读一篇文章:阅读分析一篇文章,依赖于用心细读,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初读课文,学会字词,了解全文大意。
阅读课文时,遇到不懂的字词,可以查工具书,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字词。
阅读后直观感觉一下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2)细读课文,弄懂句段,分清上下文的联系。
阅读时,要一句一句地读,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再根据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每个自然段的内容,通过对每个自然段的理解,分清上下两个自然段的联系,是并列关系还是因果关系,是转折关系还是递进关系。
(3)熟读课文,理清层次,掌握文章脉络。
通过各自然段在上下文中的联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要准确地概括段意,首先抓住全段的中心句,中心句是指一段话或一篇文章中凝炼而又体现中心的一两处语句。
中心句多在段首或段尾,也有个别在段中,有些段没有中心句,需要抓住贯穿全段的中心意思。
可用摘句法和归纳概括法。
通过各意义段的内容,理解并掌握文章的写作脉络,即文章的写作顺序。
(4)精读课文,抓住重点,理解文章内容。
文章中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通过前几步明白了即可,不用再花更多时间从头到尾阅读全文,要紧紧抓住文章中难以理解的重点内容仔细阅读,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5)品读课文,审句析段,归纳中心思想。
通过语言,即通过关键词语、句子感知文章的思想情感和内容,挖掘作品的隐含信息和深层意蕴。
在记叙文中,作者总是通过写人、记事、状物、绘景来表达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思想感情。
记叙的侧重点不同,概括中心时,思考角度也有所不同。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侧重于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性格特征;记事的记叙文,一般侧重于表现事件的意义和影响;写景的文章,一般侧重表达作者对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写物的文章,一般侧重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和情感。
记叙文阅读一、含义记叙文是以写人物的经历、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二、分类写人、记事、写景、状物三、阅读方法标.段落——理线索知.内容——明中心懂.人物——析形象审.题型——定方法看.分值——明要点扣.文本——关键词1.含义:表层(字面、内容)+2.答题点拨:抓住关键字,联系内容。
结合文章主题,体会深层含义。
3.作用:(1)交代写作对象(2)交代写作内容(3)点明中心(4)突出人物形象(5)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7)一语双关;运用修辞题型:(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含义?(表层+深层)(2)题目中的“xx”一词是什么意思,在文章中指的是什么?(字面+文中内容)(3)标题有何妙处?(含义+作用)(4)标题有什么作用?(作用)(5)请为本文加上标题。
(人、事、物、地点、时间、开头、结尾、中间过渡段、反复出现的事物、议论抒情段)(6)有人建议把标题换成“xx”,你觉得可以吗?为什么?(不可以,含义+作用)(7)“xx”也可以作为文章的标题,你喜欢哪一个,说一说理由。
(都可以,作用)五、概括文章(一)要求:明确、完整、简单、通顺(二)段落分段(//)事情发展: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影响时间顺序:以时间变化来分段。
地点转移:以地点的变化来分段。
总分结构:总分、分总、总分总并列关系:前后几个段落分别讲述几件事或同一事物的好几方面。
题型:请把本文分为x层,并概括每一层的意思。
(三)事件情节事件片段:主要人物+主要事件情节梳理:划范围、定格式、精表达题型:本文主人公做了哪几件事情?按内容,梳理情节,然后填空。
如:买伞→丢伞→ 找伞→得伞(四)概括全文摘句归纳法:用中心句回答。
(开头、结尾、中间)题目扩展法:根据题目和内容补充信息。
要素归纳法: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段意合并法:把每一段的意思串联起来。
(重复的、次要的信息删去)取主舍次法:选取本文主要情节进行概括,次要情节舍去。
记叙文:概括(高度概括法)阅读注意事项:1.初读,整体感知文章魅力2.再读,结合知识点品析阅读文章3.三读,细细品味文章内容及中心壁画作者笔下台大文学院里的“壁画”各具特色,请你根据其特色依次为每一幅壁画拟一个恰当标题。
(每个标题4个字)(4分)①;阳光诗情②;③;④。
高度概括答题思路1.原文中找总说、总结性语句2.若原文中没有,根据内容进行概括:人+事+结果景、物+特点壁画1.我在台大①文学院拥有很多幅壁画,有时候,我简直是个快乐的画廊主人。
2.高中时候,有一天,我去看画展,人群中挤来挤去,吱吱喳喳地,看得我头昏脑涨。
突然,我看到一幅多美的画面,多和谐的黄昏,它完全吸引了我。
我定神一看,唉!原来是一扇打开的窗子!我不禁笑出声来,笑自己怎会有如此错觉?于是,兀自站在窗前欣赏这幅奇妙的画,竟忘了是来看画展的。
台大,台湾大学的简称壁画3.我仍记得那个午后,第一次进台大文学院,实在不该择那么一个宁静的夏日午后去文学院,那种肃穆的气氛颇令我害怕。
我鼓足勇气上楼,心里仍旧忐忑。
当我看到亮丽的阳光透过长型玻璃窗首先迎接我时,哦!谁说我不是幸运的?瞧窗外翠绿的小草原,微风中不停点头的浓树,用亲切的姿态欢迎我。
好美的窗子,仿佛轻轻一推,便能推出凉爽的夏季。
环视静寂的四周,只觉得窗里窗外,夏的景色让人陶醉。
瞬间,对于美的直觉便如泉涌一般活泼起来,于是,我爱上文学院。
4.上了大学,天天在文学院,我常常有新的发掘。
我最爱在二十四教室上课,那里的阳光最多,我喜欢在那里上文学课。
阳光中,那些诗人、学者一个个都从书本上跳出来,那么亲切。
偶尔抬头望望窗外,想到和建安七子晒同一个太阳,便觉得他们的感情有一半也是我的。
走入唐朝,被李白醉过的眼睛,再看看阳光壁画,满是长安风情。
二十四教室总让我有无限遐思。
阳光诗情5.二十三教室的壁画,没什么主题,我不太欣赏。
可是,有一天清晨,我来得太早了,莫名其妙地去开教室后面那扇窗。
突然,我吓了一跳:楼下那棵漫天盘伸的大树,张着手臂般的粗枝,像要满天空攫(jué)抓什么,甚至有一枝,几乎要伸进窗里来。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完全攻略作为学习语文的关键一年,六年级语文知识的扎实掌握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应对语文学习的挑战,本文将从各个方面为大家提供人教版六年级语文的完全攻略。
一、课文阅读与分析1. 仔细阅读课文在学习任何一篇课文之前,先仔细阅读全文,理解其中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等内容,捕捉关键词汇和句型结构。
2. 分析课文结构通过分析课文结构,了解课文的基本脉络、段落之间的衔接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篇文章的意义和主旨。
3. 理解课文意义要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含含义,通过推理和归纳,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培养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文学思维。
二、语法知识的掌握1. 语法规则的学习通过学习人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规则,掌握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代词等基本语法规则的用法,并结合例句进行巩固练习。
2. 句子结构分析学会分析句子结构,包括主谓宾结构、主谓表结构、倒装结构、省略结构等,提高对句子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三、写作技巧的训练1. 提升写作表达能力通过大量的写作训练,积累词汇量,构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准确、流畅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2.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学习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夸张等,丰富文章的表达,提高作文的艺术性和说服力。
3. 规范书写格式在写作过程中,注意规范书写格式,包括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段落分明、书写整洁,使文章具有较高的美观度和可读性。
四、阅读技巧的培养1. 阅读理解的技巧在阅读文章或短文时,注意从整体把握文章,提高快速阅读和整体理解能力,并能准确回答问题。
2. 提升阅读速度通过多读一些简单而有趣的文章,逐渐提高阅读速度,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3. 发现文章的亮点学会品味文学作品,发现其中的深意和亮点,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五、课外拓展学习1. 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除了课本中的内容,还要积极阅读一些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拓宽视野,丰富学习内容。
第5讲记叙文阅读全攻略(三)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文中的形象和事物、景物的象征意义,明确中心。
2.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明确文章的思路、文章结构、层次。
3.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和句义,领会词句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挖掘其潜在或深层意义。
找出文中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赏析文章中优美、精辟的语句。
4.理解作者所写的景或物中蕴含的思想感情,读出个人心得,进行感悟评价。
[成语万花筒]成语不离“天”,在下列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字,使每个成语完整无误。
试一试,你准行。
偷天换()烽火()天得天独()乐天知()普天同()欢天喜()伤天害()悲天悯()听天由()滔天大()海阔天()重见天()异想天()石破天()丧尽天()【参考答案】偷天换日烽火连天得天独厚乐天知命普天同庆欢天喜地伤天害理悲天悯人听天由命滔天大罪海阔天空重见天日异想天开石破天惊丧尽天良[文常小贴士]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国色天香——牡丹寒秋三魂——菊花六月花神——荷花花中皇后——月季凌波仙子——水仙九里飘香——桂花花中隐士——菊花天下第一香——兰花讲义使用参考本节课重点在于散文的阅读训练。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文学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
这里说的散文是指以写景、状物为内容的狭义的抒情散文。
[快乐热身]环节重点在积累成语,建议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花几分钟的时间帮助学生积累。
[读文章试身手]环节选用了四篇文章。
教师要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理解文章的中心及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文章后有[教学思路导引]这个环节,教师参考这些内容,也可以补充其它相关内容。
在授课中,建议先让学生阅读文章,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一步引导,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最后再让学生做文章后的习题,教师讲解方法,点拨技巧,订正答案。
(一)鹰的悲剧我从长安向西北方向走。
在一个偏僻的山村里,我看完了熬鹰的全过程,真是铭心镂骨的痛。
那只被网获的成年鹰隼,两眼迸射着逼人的寒光,它几次想腾跃,返回它精神的天空,却总是被那细硬的铁链扯了下来,一次又一次暴烈的扑击都化为徒劳。
它只好不停地用劲喙击链条,企图打开,但铁链一次又一次残酷地粉碎了这一梦想。
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寂静漆黑的夜里,秋风凌厉掠过,空旷中无比苍凉。
鹰不仅腹中饥渴难耐,更有一种孤独的恐怖沁入皮表,深入骨髓。
它的野性、它的傲慢、它的尊严在悄悄地丧失,连同它那逼人的寒光,也不那么有力度了。
第三天傍晚,主人适时出现了,开始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当主人的手轻重适度地抚摸着鹰宽阔的背脊时,鹰的目光已经充盈柔顺;当它一口吞下主人递上的鲜肉时,神情上写满了感恩。
这时候,主人微笑着解开那条曾被鹰喙扑啄得瘀血沾满的铁链,当着鹰的面抛到远处。
说来也怪,它已经丝毫没有振翮而去的念想了。
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
1.结合加点词语说一说下面句子的含义。
⑴它只好不停地用劲喙击链条.........,企图打开,但铁链一次又一次残酷地粉碎了这一梦想。
⑵鹰不仅腹中饥渴难耐....。
....,.深入骨髓....,更有一种孤独的恐怖沁入皮表【参考答案】⑴鹰想尽办法想飞走,但都做不到,它只好用喙啄铁链,但还是白费力气,飞不走。
⑵鹰被孤独的恐怖包围,这种精神上的孤独、恐怖胜过它身体上的饥渴。
2.为什么“我”感到铭心镂骨的痛?【参考答案】作者铭心镂骨的痛是为了鹰。
在我们眼里,鹰是让人敬畏的,可是到了熬鹰人的手里,它的野性、它的傲慢、它的尊严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是多么可怕,多么令人心痛啊!3.当主人解开铁链后,鹰为什么不飞走?【参考答案】因为在主人解开铁链之前,鹰曾经作过一系列想飞走的努力,但都没有成功。
而随着希望的破灭,饥渴,孤独消磨了它的锐气,再加上主人适时地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它已经断了飞走的念头,心甘情愿受主人摆布。
4.对“我不由得出了一身冷汗”你怎么理解?【参考答案】意思是说当我看完熬鹰的过程之后,我非常震惊,为鹰的遭遇而震惊,为熬鹰人的手段而震惊。
在现实生活中,在人与人之间,是否也存在着鹰的悲剧呢?【教学思路导引】鹰是让人崇拜和敬畏的动物。
那搏击长空的翅膀,那如钩的鹰爪,那尖锐的嘴,那犀利的目光……可是,不管它有多么凶猛,也禁不住人们的“熬”!在文中,作者记叙了在一个偏僻的山村所看到的熬鹰的全过程。
起初,鹰眼射寒光,振翅欲飞翔,但一次又一次暴烈的扑击都徒劳。
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饥渴、孤独渐渐消磨了它的锐气,再加上主人适时给它精神上的抚慰和肉体上的补偿,终于,悲剧出现了:被除去铁链后的鹰“丝毫没有振翮而去的念想了”。
而那悲剧的策划者——熬鹰人的狡诈和残忍,又让人感到可怕。
(二)繁星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
从前在家乡,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的时候,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
望着星天,我就会忘记一切,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
三年前在南京,我住的地方有一道后门,每晚我打开后门,便看见一个静寂的夜。
下面是一片菜园,上面是星群密布的蓝天。
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虽然微小,然而它使我们觉得光明无处不在。
那时候我正在读一些关于天文学的书,也认得一些星星,好像它们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
如今在海上,每晚和繁星相对,我把它们认得很熟了。
我躺在舱面上,仰望天空。
深蓝色的天空里悬着无数半明半昧的星。
船在动,星也在动,它们是这样低,真是摇摇欲坠呢!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这时我忘记了一切。
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有一夜,那个在哥伦波上船的英国人指给我看天上的巨人。
他用手指着:那四颗明亮的星是头,下面的几颗是身子,这几颗是手,那几颗是腿和脚,还有三颗星算是腰带。
经他这一番指点,我果然看清楚了那个天上的巨人。
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1.首句“我爱月夜,但我也爱星天”,表露了作者对大自然的,也为第二句引出“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做了。
【参考答案】热爱之情铺垫2.第2段回忆“我”三年前在南京读书时看繁星的和。
【参考答案】情景感受3.“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
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及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分析】本题不仅考查对修辞方法的判别,而且还进一步考查对修辞方法在句中作用的理解。
做这类题,就是鉴赏修辞的表达作用,分析其用法的妙处。
答题的时候要结合该修辞的特点作用及文中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4.第3段末尾说“在星的怀抱中我微笑着,我沉睡着。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你认为“沉睡着”与“觉得”是否矛盾?【参考答案】并不矛盾。
“沉睡着”,说的是“我”睡的神态;在星星的怀抱中面带微笑地熟睡着;“觉得”,是讲“我”把自己当做一个小孩子睡在母亲的怀里,感到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交代了“我”“沉睡”的原因。
这样写,由果到因,因果相映,既富有情趣,又启人遐思。
5.第3段中有一句话,巧妙地把一个游子孤寂而渺茫的心性反映了出来,这个句子就是:【参考答案】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小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
【分析】答题的时候,抓住关键词“游子”。
6.读第3段,找出描写“我”由眼前景象而产生联想的语句。
(找出两句)【参考答案】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分析】首先明确是从第3段中找,找的时候抓住关键词“联想”。
7.文章末句说“看,那个巨人还在跑呢!”句中的“那个巨人”指什么?“还在跑”是什么意思?【参考答案】“那个巨人”指星座。
“还在跑”一是说那个星座有着像巨人在跑似的形状,二是因为前文提到“船在动,星也在动”,所以使人感觉到“那个巨人”在跑。
【分析】判断代词指什么一般是往前找;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当通顺。
8.从文中找出一个拟人句,并简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如:“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作者的眼里,天上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在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
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情真意切,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产生无穷遐想。
【分析】本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举例恰当,分析具体即可。
注意在分析的时候,要结合拟人的特点、作用及文中具体的语境来作答。
【教学思路导引】巴金的《繁星》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
作者对繁星作了细致的观察,抓住了繁星的特点,再融入了作者的独特感受,在精美的文字中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感。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引导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写作的写法,欣赏文中描写的观看繁星的情景,领悟作者表达的感受。
一、文章结构全文按时间顺序以情感为线索可以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写“我”最爱看繁星,回忆从前在家乡夜晚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回忆“我”在南京读书时看望星天的情景和感受。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描写“我”在海上观看繁星的情景和感受。
二、文中感情我们在读文章的时候要体会到文章表现出的作者的感情。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就不同。
第一次是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
这是巴金对星星产生的温馨之感和依恋之情。
第二次是在南京的菜园地,作者当时挣脱出了封建家庭的樊笼,来到大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因此觉得星星很亲切,光明无所不在。
“好像它们(星星)就是我的朋友,它们常常在和我谈话一样”,这,既是巴金对光明的追求,又有他与星星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是在海上,船动星移,追引起梦幻之感。
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
“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孩子,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体现他与星星的知心之情。
情深寓在景中,淡淡的,把握不定而又是可感的。
三、语言欣赏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的表情达意。
教师在分析文章的时候要引导学生体会。
例如:作者把星天比作母亲,是为了突出他看繁星时温馨甜美的感受;把星天比作朋友,是为了突出作者看繁星时亲密和谐的感受,它们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即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童心、童趣不减。
(三)骆驼流泪那是在大西北生活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