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与政治、文化、艺术之间的关系
- 格式:ppt
- 大小:2.61 MB
- 文档页数:13
论艺术设计中的精神体现摘要:现在设计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更严格的形式的,或有明确目的的艺术。
这种区别往往就当艺术家的人比其他正在制定的目的。
在图形艺术往往区分艺术和商业艺术的。
应用艺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后者主要用于从过去的对象。
在艺术领域,设计更为相关的“应用”艺术,如建筑和工业设计。
其实今天的设计是长期广泛联系。
关键词:设计艺术精神体现在一个与现在根本不同的时代里,那些对物和环境施加的影响比我们现在小得多的人创立了美的艺术,确定了美的艺术的不同种类。
然而,我们的手段与其所达到的适应能力和精确性正经历的惊人的增长使我们看到,古代的美的艺术即将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所有艺术中都存在着一种已不再能像以前那样去观赏和对待的物质成分,因为这种物质成分也不能不受制于现代科学和现代实践。
近20年来,无论是物质还是时间和空间,都不再是自古以来那个样子了。
人们必须估计到,伟大的革新会改变艺术的全部技巧,由此必将影响到艺术创作本身,最终或许还会导致以最迷人的方式改变艺术概念本身。
——保罗?瓦莱利:《艺术片论集》,巴黎版,第103-104 页《无处不在的征服》过去我们对于设计的理解是,对物体线条、形体、色彩、色调、质感、光线、空间等,进行艺术表达和结构造型的过程,遵循实用化求美法则,重点强调物与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功能设计。
而现代“设计”主要强调人与物,人与自然的关系,其本质逐渐体现在高科技的人文化、生态化。
现代的工业设计、形象设计、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等,都可以看作是对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环境各方面及相互关系的一种规划和建设。
现在设计通常被视为一种艺术更严格的形式的,或有明确目的的艺术。
这种区别往往就当艺术家的人比其他正在制定的目的。
在图形艺术往往区分艺术和商业艺术的。
应用艺术和装饰艺术等方面,后者主要用于从过去的对象。
在艺术领域,设计更为相关的“应用”艺术,如建筑和工业设计。
其实今天的设计是长期广泛联系。
设计意味着有意识地创造一些可以既实用又美观的事物。
中国艺术设计史第⼀章1造物⽂化中国传统造物⽂化在思想智慧、造物原则等⽅⾯为中国的现代设计打开了⼀座可供借鉴的宝库,我们应该多从中国传统造物⽂化中吸取智慧与营养,使中国的现代设计体系在我国民族⽂化的深厚⼟壤中找到契合点,从⽽可让我国的传统⽂化在这⼀造型领域获得继承和发展,并继续发扬光⼤,实现了“洋为中⽤,古为今⽤”的⽬标。
⼀、中国传统造物⽂化中的可持续发展观中国道家学主张“天⼈合⼀”,提出“道⽣⼀,⼀⽣⼆,⼆⽣三,三⽣万物”(《⽼⼦·四⼗⼆章》)的见解。
这⾥“天”即是⾃然,⾃然是天地的本性,⼈应顺天⽽⾏。
⼈和⾃然的关系不是对⽴的,⽽是亲密⽆间,互融互通的。
庄⼦是⽼⼦的主要继承者,他的天⼈观念与⽼⼦的天道本体纠缠交织、相辅相佐。
庄⼦的基本观念是“天地与我并⽣,万物与我为⼀”(《庄⼦·齐物论》);主张不要⼈为地违背⾃然规律,并极⼒赞美天地万物的⾃然有序:“天地固有常矣,⽇⽉固有明矣,星⾠固有列矣,禽兽固有群矣,树⽊固有⽴矣”(《庄⼦·天道》)这是⼀种⼈与⾃然同构的信仰,正是基于这种信仰,古⼈在审视建筑营造、⼿⼯制作等⽣产实践与⾃然环境的效应关系的同时,对于开凿⼭⽯采取⾦⽟,砍伐树⽊修筑楼台所造成的⾃然资源⼤量消耗,万物不能繁衍的⽣存危机表⽰了深深的忧虑。
这种观点⽆疑在当今全球性的⽣态危机⾯前对现代设计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相当长的⼀段时间⾥,设计在为⼈们创造了现代⽣活⽅式和⽣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态平衡造成了巨⼤的破坏。
有数据表明,地球上60%以上的⼈在近40年⾥仍然希望⽣活⽔平有所提⾼,这就意味着将消耗更多的资源,产⽣更多的废弃物。
为此,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将成为⼈类活动的主导思想。
现在⼈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设计对环保起着⾮常重要的作⽤,如何进⾏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已成为⼈类关注的焦点。
我们反观中国传统造物⽂化,其中“天⼈相参”的设计主张给现代设计提供了“共⽣”的设计守则。
大英博物馆的文创产品是如何开发设计的?文化产业评论:上世纪80年代,在“新博物馆学运动”开始兴起的大背景下,欧美博物馆开始塑造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展览环境,更加注重参观者的感受,开始创新出艺术衍生品的开发理念,以求推广博物馆的永续经营,赢得广大受众的喜爱。
本文特别介绍了大英博物馆在文创产品开发和经营方面的做法。
自2001年底起,大英博物馆向观众免费开放。
没有了门票收入,取而代之的是博物馆自身经营,衍生品的收入,而这项收入逐步成为了如今大英博物馆的主要收入来源。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内,这些纪念品商店一般都会设在进入博物馆大门的显眼位置。
在大英博物馆等大型场馆中,类似的商店、书店往往不止一处,有大有小,但都货品丰富,以利于满足沿不同路线参观的观众的购买需要。
这些文创产品以其最著名的藏品为主轴,制作各式价位各有区隔的纪念品。
从复制品、精品、收藏品,到老少咸宜的日用文具、配饰、不能免俗的钥匙圈,也有食品,可让游客带回与家人共用。
那么,大英博物馆是怎么做到的?就让我们到大英博物馆一探究竟吧!我们眼前所看到的这只毛绒绒玩具狗不知道大家有没意愿将它抱回家呢?大家可不要小嘘了这只狗,认为它与普通毛绒玩具一般无二。
要知道它可是大英博物馆的名狗——阿努比斯狗。
阿努比斯狗?古埃及传说中,阿努比斯是引导亡灵的神,他通常被描述成一位有着胡狼头的男性,但有时也以一只戴着缎带的胡狼形象出现,职责是保护坟墓。
人们认为,它在阴间制作木乃伊,并监督“审判称量”——就是在秤的一边放置正义女神玛特(Maat)的羽毛,另一边放置死者的心脏,如果心脏与羽毛重量相当的话,那么这个人就可以升上天堂,与众神永生,如果心脏比羽毛重的话,这个人就有罪了,将会被打入地狱,被魔鬼吃掉。
阿努比斯在埃及是最古老、同时也是被提及最多的神灵之一。
而这个毛绒玩具狗就是以阿努比斯的形象设计的。
它的绒毛躯体上用金线细致地绣上了眼睛、口鼻,还戴着金亮亮的缎带,很适合作为礼物馈赠亲友。
传统⽂化对艺术设计的作⽤传统⽂化对艺术设计的作⽤摘要:⽂化内涵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建⽴在传统⽂化基础之上的艺术设计,才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传统⽂化的融⼊在数字语⾔的应⽤中使艺术设计变得更加灵动和富有感染⼒。
在艺术创作中,要努⼒寻求传统物质⽂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推陈出新,设计出符合⼤多数⼈审美观念的作品。
把握传统⽂化的内涵,赋予设计更⾼的品味和⼀定的设计灵性,使设计风格更加多种多样。
关键词:艺术设计传统⽂化传统⽂化结构对于艺术设计⽽⾔,它本⾝就是⼀种⽂化现象,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各⽅⾯的联系都很密切。
艺术设计能反映⼀定时期的科学⽂化⽔平和物质⽣产⽔平,并体现⼀定的社会状况。
艺术设计只有抓住传统⽂化的灵魂才能彰显其独特的个性和魅⼒。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保留⼀定的传统⽂化基础上的艺术创新成了⼤势所趋。
1 艺术设计中的传统⽂化因素传统是⽂化的⼀部分,⽂化是艺术设计的根本,艺术作品只有融⼊⼀定的传统⽂化才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感。
随着经济的进⼀步发展,⼈们对于艺术设计产品的品味的要求也越来越⾼,这就要求创作作品时要考虑到作品的⽂化内涵。
为了适应这种多层次的需求,就要重视传统⽂化的应⽤。
艺术设计是⽂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结合的产物,为了适应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就要把民族特⾊⽂化与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形成具有民族个性的设计风格。
传统,体现⼀个国家的民族精神,能使⼈类的思想和⽂化产⽣⼀个情感上的共鸣。
传统可以作为艺术设计的精神本源,是设计最根本的出发点,能给予艺术设计⽆尽的启⽰,是创作艺术设计作品时丰富的资源。
任何⼀个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化与艺术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亡,就像我们现在也能够看见的⼀些古代⽂化⼀样,传统⽂化不但不会消亡,⽽且还能给艺术设计带来⽆穷⽆尽的灵感。
韩美林先⽣有“奥运福娃之⽗”之称,其所设计出的奥运福娃是传统⽂化与艺术设计的完美结合。
他就曾经说过:“艺术的成功,在于有‘根’。
18世纪的设计风格18世纪的设计风格是非常矛盾的。
工业革命后,新的材料、技术和新的生产方式不断出现,传统的设计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要求,人们以各自的方式探索新的设计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混乱是难免的。
由于传统的风格和形式在长期的实践中已定型、成熟,当人们改用全然不同的材料进行商品生产时,还不熟悉新的可能性,起初总是要借鉴甚至模仿习见的传统形式。
这就在旧形式和风格与新的材料和技术之间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从18世纪下半叶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
图3-1 新古典主义绘画由于受到建筑风格的影响,复古思潮统治着18世纪下半叶的设计活动,这期间比较流行的是新古典和浪漫主义。
它们的出现,主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有政治上的需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历史式样,是企图从古代文化中寻求思想上的共鸣,用借来的语言导演出世界历史的新场面。
新古典是指资本主义初期最先出现在文化上的一种思潮,在建筑和设计史上指18世纪60年代开始在欧美盛行的古典形式。
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式风格和洛可可式风格盛行一时,其繁琐的装饰与贵金属的镶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厌恶。
在探求新的设计风格的过程中,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成了当时的创作源泉。
1750年,罗马庞贝遗址被发掘,在欧洲引起了研究古典艺术的热潮,人们认识到古典艺术质量远远超过巴洛克式风格和洛可可式风格,促成了新古典的产生与流行。
新古典追求古典风格和简洁、典雅、节制的品质以及“高贵的纯朴和壮穆的宏伟”。
在建筑上追求建筑物体形的单纯、独立和完整,细节的朴实,形式的符合结构逻辑,并且减少纯装饰性的构件,显示了人们对于理性的向往。
新古典在各国的发展虽然有共同之处,但多少也有些差异,大体上在法国是以罗马式样为主,而在英国、德国则是希腊式样较多。
新古典风格也体现于当时的产品上,其特点是放弃了洛可可式过分矫饰的曲线和华丽的装饰,追求合理的结构和简洁的形式,构件和细部装饰喜用古典建筑式的部件。
图3-2所示是一种法国座钟,即采用了古典柱式,整体形态简洁利落。
红色革命精神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研究RESEARCH ON THE DESIGN AND DEVELOPMENT OF RED REVOLUTIONARY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山东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王俊涛刘维峰摘要:以红色革命精神文创为设计研目标,分析国内外战争纪念馆的旅游文创产品,并引发思考。
设计研究红色革命精神作为物质载体的系列文创产品。
使用调查法对红色文创进行进行调研,分析研究红色革命精神文创创产品,提出红色文创设计角度。
从体现革命精神本质、红色文化元素提取应用、融合产品创新的设计方法进行红色革命精神的文创产品设计。
以爱国教育、政治、经 济、文化意义为出发点,设计出以长征精神为主的系列自走棋产品。
该设计研究以红色革命长征精神的物质载体,结合现代年轻人的兴趣爱好,设计研究弘扬红色革命精神系列文创,推动红色旅游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创红色旅游长征产品设计设计开发一、红色革命精神概述红色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的象征,指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打败敌人,战胜重重困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红色革命精神。
如“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不怕艰难险恶”的长征精神,“谦虚谨慎、开拓进取”的西柏坡精神,“爱党爱国、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这一些列红色革命精神成为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力量之源,成为全国人民强大的精神支柱。
红色革命精神发展体系见表1。
中图分类号:DT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5-0008-03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sig n of red revoluti o n a ry spirit series of cultural creati o n and an a lyzes the tourism cultural creati on products of war memorials at home and abroad.Desig n a series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with red revolutionary spirit.The cultural innovation is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pirit to carry out design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nt of red tourism.The red cultural creation was investigated by the method of investigation and compared with the cultural creation of revolutionary museums at home and abroad.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ltural innovation products of the red revolutionary spirit and puts forward the design Angle of the red cultural innovation. The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 design of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is carried out by the desig n methods that embody the esse n ce of the revoluti o n a ry spirit,extract and apply the elements of red culture,and integrate product innovation.Taking patriotic education,political,economic a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we design a series of self-moving chess products based on the spirit of the long march.To carry forward the spirit of the red revolution as the starting point,design integration of the history of the red revolution,spirit,region and other elements. With the material carrier of revolutionary spirit,the design carries forward the red revoluti o nary spirit and promotes the diversified developme n t of red tourism. Keywords:Red cultural innovation Red tourism Long march Product design Design and development引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中提出“要继续扩大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加强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鼓励支持文化文物单位和社会力量参与革命文物创意产品的开发,并提高红色旅游发展质量,包括推出更多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行、体验旅游、休闲旅游项目等”。
附件3吉林省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模板)产品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课程信息课程名称产品设计授课对象工业设计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课程学时64教材信息《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是2009年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江杉。
课程概况产品设计课程是一门很好的思政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它是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科专业方向必修课程,课程分为产品设计理论和产品设计实践两个部分,产品设计理论包括三个部分:设计领域的相关概念及方法论,产品设计程序与方法,经典产品设计案例;产品设计实践则是对设计理论部分的实际运用。
本课程实践性、综合性和互动性极强,教师采用资料收集法、课上实操法、提问法、分组讨论、多媒体、现场整体示范和分别一对一指导几种教学方法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主题搜集相关资料,对模拟命题进行实操练习,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就相关问题和设计技法进行实践体验,深入体会产品设计的创建过程,在掌握了相关基础知识和大量案例资料的前提下,通过修改文案为毕业论文的撰写打下基础;通过实操整个产品设计过程为毕业设计创作打下基础。
目前产品设计课程资源建设较为完善,可供教育教学持续发展。
二、课程思政总体设计理念与思路将产品设计课程知识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是专业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表达,可以在学习产品设计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
产品设计授课教师以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和培养优秀艺术文化特色人才为使命,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讲授专业技能知识、陶冶情操和提高文化修养的前提下,将“课程思政”内容设计进入教学建设,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艺术教育结合的新途径和新方法,为改善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刻板性和局限性做出努力。
资源建设1.教育理念明确:产品设计开课的目标是拓展学生专业认知范畴,使其更好地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路径,做到从基础平台设计课程到专业设计课程以及未来毕业设计创作之间的很好过渡。
2.课程设计科学:通过对产品设计的讲授和案例实践,让学生对专业更加全面地了解,并且对自己所选择的专业方向的发展能有宏观的预见性,为毕业设计打基础,培养学生的总结和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审美素质和职业规划。
艺术概论课后题第一章艺术本质论1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关系如何?P23答:艺术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并从根本上说是为经济基础所决定的上层建筑,它反映经济基础,也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P232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P30、31、32 P33、34 P34答:政治对于艺术是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也不是平行的关系。
经济基础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影响艺术,艺术也主要通过政治的中介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道德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社会地位和阶级关系而形成的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能指导人们一般的言论和行动,也能影响艺术家的思想意识及其在艺术作品中对于社会生活的反映。
艺术反过来又可以影响和改造人们的道德观念,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进步的艺术总是努力反对旧道德、建立新道德,目的在于破坏旧的经济基础建立新的经济基础。
艺术同政治、道德等"中间环节"的关系:是在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它们一方面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另一方面,艺术与经济基础的联系必须通过"中间环节",因此,影响不可避免。
3.艺术同宗教、哲学等特殊意识形态的关系?P36、37 P38答:艺术与它们之间有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艺术与宗教:首先,宗教对艺术的影响,从根本说是对艺术的否定,宗教与艺术的关系是上层建筑领域内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他们都反映反映经济基础,为经济基础所决定。
哲学作为一定的世界观,必然要对艺术创作互动发生影响,艺术不但要反映一定的哲学观念,而且给一定的世界观的形成以积极的影响。
艺术与哲学的关系如同与政治、道德、宗教的关系一样,是上层建筑各种因素的交互作用关系,相互影响关系。
4.为什么说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反映什么样的社会生活?艺术以什么样的方式反映社会生活?答: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设计与艺术,这两者之间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本质上却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
下面就跟着一起来看看吧。
设计和艺术有哪些本质的区别不同的目标艺术是关于自我表达的。
它有着内在的独立价值,其目标蕴含于自身。
而设计则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它的价值依托于外在,目标完全取决于自身提供的服务类型以及用户希望通过该服务所达到的目的。
所以,设计是情境化的概念,实用情境决定着设计的存在意义。
艺术具有思辨性。
它会使你思考,会为了挑战规则而挑战规则。
它能唤起人们的情感,能激发争论,能表现艺术家独一无二的特质。
它还会制造险阻,无论出于好的或是不好的目的。
而设计则在于缓解摩擦,帮你更轻松的解决问题。
挑起争论绝不是设计的目标,它只为更好的执行中立性的功能而存在。
它会面对现有的问题与挑战,帮助人们提升效率,降低完成任务的成本。
艺术具有探索性。
艺术家会将自己置身于险境,盲目却勇往直前的探索着新的概念、风格或信念,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捉摸。
而设计则在于谨慎的观察与迭代,在于对解决方案的验证及持续改善。
它会充分利用和优化已有的模式,以此为基础进行选择性的创新。
艺术用于欣赏。
艺术作品可以供人们赞赏、思考或鄙视。
好的作品都来自于艺术家的内心,能反映出艺术家自身的特质。
设计则关乎功能性,用来帮助人们完成目标任务。
好的设计来自于设计师对目标用户的深刻洞察与理解,它能反映出用户自身的现实需求。
所以:艺术是关于艺术家的,设计是关于产品和用户的。
不同的内容来源因为艺术是一种自我表达方式,所以创作内容可以完全来自于艺术家本人。
而设计是面向使用的,其内容源自于产品目标及其所服务的对象,这些来源都是外在的。
尽管设计通常会被认为是一种主观上的行为,但实际上,随着我们对于目标、内容来源及实现方式的理解的日益成熟,设计实践已经逐渐走上客观行为的正轨。
通常情况下,当设计以产品为载体提供到目标用户手中,我们便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客观指标来判断设计的成功与否。
而对于艺术来说,这种逻辑并不成立,艺术永远是主观行为,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威廉。
莫里斯设计思想、风格、代表作品设计思想:(1)认为艺术、设计是为大众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服务的。
(2)强调手工艺,明确反对机械化、工业化风格。
(3)否定装饰过度的维多利亚式风格,认为哥特式、中世纪的设计才是诚实的设计。
(4)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设计风格:主张哥特式风格,讲究简单、朴实、功能良好,推崇自然,采用大量卷草、花卉、鸟类为装饰主题。
代表作品:“红房子”评价:他是在实践中实现拉斯金设计思想的第一个人物。
他反复强调设计的两个基本原则——a,产品设计和建筑设计是为千千万万的人服务的,而不是为少数人的活动;b,设计工作必须是集体的活动,而不是个体劳动。
这两个原则在后来的现代主义设计中发扬光大。
他开设了世界上第一家设计事务所,其设计的产品采取哥特式和自然主义风格,强调实用性和美观性结合,具有鲜明的特征,同“工艺美术运动”的基本风格完全吻合,促进了英国和世界的设计发展。
新艺术运动:19 世纪末20 世纪初起源于法国并对欧洲和美国产生影响巨大的国际设计运动。
持续长达十余年,在设计上是一次形式主义运动。
在风格上,各国之间有很大差异。
德国则称为“青年风格”,在奥地利维也纳则被称为分离派。
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则称为“工艺美术”运动。
虽名称各异,但整个运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相近的。
法国、比利时、西班牙在风格上比较倾向于艺术性,强调装饰的形式美感;德国、奥地利、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则倾向于实用美术,强调理性的结构和功能美。
准确的说,新艺术运动是一场运动,而不是一种风格。
工艺美术运动是其影响之源,莫里斯、马克穆多等人的风格对它有直接的影响。
在意识形态上是一次知识分子在面对工业化和过分装饰风格泛滥双重前提下的一次不成功的改革设计的企图。
新艺术运动所采用的装饰自然主义风格等,使它依然是为少数权贵服务的,运动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装饰上,在思想上反而较“工艺美术”运动退步了。
虽然新艺术运动在各国间有很大区别,但在追求装饰,探索新风格尚是一致的。
工业设计史绪论一、工业革命前的设计设计的萌芽阶段手工艺设计阶段二、工业设计可大致划分为三个发展时期1 、第一个时期(1750—1914年的工业设计)自18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期,这是工业设计的酝酿和探索阶段。
2、第二个时期(1915—1939年的工业设计)在一战和二战之间,这是现代工业设计形成与发展的时期。
3、第三个时期(1940年至当代的工业设计)在二战之后,这一时期工业设计与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紧密结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
工业设计是以工业化大批量生产为条件发展起来的,与机械化生产密切相关。
三、工业设计发展中的流派和组织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新艺术运动欧洲各国1890—1910 吉马德,戈地维也纳分离派奥地利1897—1933 霍夫曼德意志制造联盟德国1907—1934 穆特休斯,贝伦斯风格派荷兰1917—1931 里特维尔德构成派苏联1917—1928 马来维奇,塔特林包豪斯学校德国1919—1933 格罗披乌斯艺术装饰风格法国1925—1935流线型风格美国1935—1945 罗维,盖茨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斯堪的纳维亚1930—1950 阿尔托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商业性设计美国1945—1960 厄尔有机现代主义美国,意大利,斯堪1945—1960 沙里宁,尼佐里理性主义欧洲,美国,日本1960—高技术风格欧洲,日本1960—1980波普风格英国1960—1970后现代主义欧美各国1965—文丘里,索特萨斯解构主义欧美各国1980—盖里,屈米绿色设计欧美各国1970—四、1、产生:20世纪20年代才开始确立。
2、工业设计产生的条件:现代化大工业的批量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其设计对象是以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
3、作用:工业设计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具有刺激消费的作用。
4、历史的传承:传统的设计风格被作为某种特定文化的符号,不断影响到工业设计。
详细介绍:包豪斯(Bauhaus)作为一种设计体系在当年风靡整个世界,在现代工业设计领域中,它的思想和美学趣味可以说整整影响一代人。
虽然后现代主义的崛起对包豪斯的设计思想来说是一种冲击、一种进步,但包豪斯的某些思想、观念对现代工业设计和技术美学仍然有启迪作用,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工业设计道路的方向的选择是有帮助的。
它的原则和概念对一切工业设计都是有影响作用的。
弗兰克·皮克(FrankPick)认为:“……必须制定一种压倒一切的科学原则和概念,来指导日用品的设计,象建筑方面那些指导房屋设计的原则那样。
”包豪斯前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19—1925年),魏玛时期。
格罗皮乌斯(WALTER GROPIUS)任校长,提出“艺术与技术新统一”的崇高理想,肩负起训练20世纪设计家和建筑师的神圣使命。
他广招贤能,聘任艺术家与手工匠师授课,形成艺术教育与手工制作相结合的新型教育制度;第二阶段(1925—1932年),德绍时期。
包豪斯在德国德绍重建,并进行课程改革,实行了设计与制作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取得了优异成果。
1928年格罗皮乌斯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由建筑系主任汉内斯·梅耶(HANNS MEYER)继任。
这位共产党人出身的建筑师,将包豪斯的艺术激进扩大到政治激进,从而使包豪斯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政治压力。
最后梅耶本人也不得不于1930年辞职离任,由密斯·凡·德·罗(MIES VAN DE ROHE)继任。
接任的密斯面对来自纳粹势力的压力,竭尽全力维持着学校的运转,终于在1932年10月纳粹党占据德绍后,被迫关闭包豪斯;第三阶段(1932—1933年),柏林时期。
密斯·凡·德·罗将学校迁至柏林的一座废弃的办公楼中,试图重整旗鼓,由于包豪斯精神为德国纳粹所不容,面对刚刚上台的纳粹政府,密斯终于回天无力,于该年8月宣布包豪斯永久关闭。
现代艺术设计史考试1.荷兰风格派a.“风格派”设计更多的是代表一种造型语言,b.其思想和形式都起源于蒙德里安的绘画探索.c.把几何学作为造型基础,主张以最简单的几何语言创造新的视觉形象,d.代表作有格里特·里特维尔德的《红、黄、蓝的椅子》。
2.手工艺设计a.是以手工对原料进行有目的的加工制作的设计。
b.主要依靠双手和简单工具,简单的机械工具。
c.主要依靠艺人的智慧和技巧,通过造型、纹饰、质材等体现其价值,具有质朴、华丽、活泼等特色。
3.美国芝加哥学派a.在采用钢铁等新材料以及高层框架等新技术建造摩天大楼的过程中,芝加哥的建筑师们逐渐形成了简洁的风格,芝加哥学派由此而生。
b.沙利文是芝加哥学派的中坚人物和理论家。
他1896年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c.第二代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弗兰克·莱特,他是“有机建筑”思想的典型代表。
4.罗可可风格a.原意为“贝壳形”.源于法语的“精巧”。
世纪路易十五时期的贵族崇尚纤巧轻佻、华丽繁褥。
c.洛可可的室内装饰色彩明快、细腻,多弧线,以涡旋纹为标志。
5.新艺术运动a.新艺术运动追求一种与传统决裂、完全师从自然的全新风格。
b.“新艺术”运动放弃传统的装饰风格.走向自然风格,强调自然中不存在直线,强调自然中没有完全的平面,在装饰上突出表现曲线、有机形态,而装饰的动机基本来源于自然形态。
6.构成主义a.又称“结构主义”,1913—1917年从俄国的至上主义中分离出来。
b.它崇拜机械结构的构成方式,标榜艺术的思想性、形式性和民族性,主张用长方形、圆形、直线等构成半抽象或全抽象型的画面或雕塑.注重形态与空间之间的相互作用。
c.构成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当推埃尔·李西斯基、塔特林、马列维奇等。
7.巴洛克风格a.兴起于17世纪的意大利。
b.巴洛克风格主要特征是:放荡不羁、极尽奢华。
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具有强烈的神秘气氛,符合教会炫耀财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2020年第03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作者简介:刘宝垚(1985-),男,湖南益阳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箱包设计。
收稿日期:2020年2月21日。
2016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中心环节,时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所有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在教学上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让广大教师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皮具箱包设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高设计创新能力的皮具箱包设计师,该类型的设计师要具有高水平的艺术素养、高水平的实训动手能力,能独自完成包袋的款式出格、台面制作、包袋裁片拼接缝制。
《女包出格与工艺》作为皮具箱包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将思政元素润物无声地融入整个教学过程,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实现教书育人奠定基础。
1《女包出格与工艺》课程的特点《女包出格与工艺》是皮具设计专业(时尚箱包设计与工艺方向)项目导向工学模块中的箱包出格工艺必修课程。
该模块课程是为培养箱包设计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专业技能而开设的。
它为学生以后主要从事运箱包设计、出格等岗位的工作提供必需的实践基础。
本课程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了解箱包设计与箱包结构的关系,进行各种箱包结构的设计和出格,掌握等基本款式结构设计原理和出格方法,为以后从事箱包设计、出格等岗位的工作打下基础;帮助学生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结合专业特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民族自豪和文化自信等主要内容有机、有意、有效地纳入整体教学布局和课程安排,做到专业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2《女包出格与工艺》课程中包含的思政元素2.1文化传承与创新随着当代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民族文化意识的逐渐复兴,给侗族织锦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将中国传统的侗锦文化元素运用到产品开发和设计中,也成为越来越多设计师思考的方向和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