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第二十四章 补虚药
- 格式:ppt
- 大小:490.00 KB
- 文档页数:57
中药学专业知识补虚药功效:补充人体物质亏损、增强人体功能活动,以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
性味归经:补气和补阳类药大多药性甘温;补血和补阴类药药性甘温或甘寒不一。
适用:各种虚证。
第一节补气药一、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二、黄芪、白术、白扁豆、山药三、甘草、蜂蜜、大枣、饴糖四、刺五加、红景天、绞股蓝人参【功效】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主治病证】(1)气虚欲脱证。
(2)脾气虚弱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3)肺气虚弱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4)热病津伤的口渴,消渴证。
(5)心神不安,失眠多梦,惊悸健忘。
党参【功效】补中益气,生津养血。
【主治病证】(1)脾气亏虚的食欲不振、呕吐泄泻。
(2)肺气亏虚的气短喘促、脉虚自汗。
(3)气津两伤的气短口渴。
(4)血虚萎黄,头晕心慌。
西洋参【功效】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主治病证】(1)阴虚火旺之咳嗽痰血。
(2)热病气阴两伤之烦倦。
(3)津液不足之口干舌燥,内热消渴。
太子参【性能特点】功似人参,而药力甚弱。
能补气生津,多用于气津两伤之轻症,或兼热者更宜。
【功效】补气生津。
【主治病证】(1)脾虚食少倦怠,气津两伤口渴。
(2)肺虚咳嗽。
(3)心悸,失眠,多汗。
黄芪【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脾肺气虚,中气下陷,气不摄血,气虚发热。
(2)自汗,盗汗。
(3)气血不足所致疮痈不溃或溃久不敛。
(4)气虚水肿、小便不利。
(5)气血双亏,血虚萎黄,血痹肢麻,半身不遂,消渴。
白术【功效】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主治病证】(1)脾胃气虚的食少便溏、倦怠乏力。
(2)脾虚水肿,痰饮。
(3)表虚自汗。
(4)脾虚气弱的胎动不安。
山药【功效】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主治病证】(1)脾虚气弱之食少便溏或泄泻。
(2)肺虚或肺肾两虚的喘咳。
(3)肾阴虚证,消渴证。
(4)肾虚遗精、尿频、带下。
白扁豆【功效】健脾化湿,消暑解毒。
第24章补虚药
24.1 复习笔记
一、补气药
1.性能功效★★
(1)药性:性味多属甘温或甘平,主归脾、肺经,部分药物又归心、肾经。
(2)功效:补气,包括补脾气、补肺气、补心气、补肾气、补元气等。
(3)主治:脾气虚证、肺气虚证、心气虚证和肾气虚证。
2.重点药★★★★★
表24-1 补气药中的重点药物
3.非重点药★★
表24-2 补气药中的非重点药物
4.药物特殊描述★★★★
(1)人参:拯危救脱之要药,补脾气之要药。
(2)太子参:补气药中清补之品。
(3)黄芪:补益脾气之要药,亦为气虚水肿之要药。
(4)白术:脾脏补气健脾第一要药。
(5)甘草:国老。
5.鉴别用药★★★★
(1)人参与西洋参
表24-3 人参与西洋参的鉴别用药
(2)党参与人参
表24-4 党参与人参的鉴别用药
(3)西洋参与太子参
表24-5 西洋参与太子参的鉴别用药
(4)人参、党参与黄芪
表24-6 人参、党参与黄芪的鉴别用药
二、补阳药
1.性能功效★
(1)药性: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主入肾经。
(2)功效:温补肾阳。
(3)主治:
①肾阳不足,畏寒肢冷,腰膝酸软,性欲淡漠,阳痿早泄,精寒不育或宫冷不孕,尿频遗尿;
②脾肾阳虚,五更泄泻,或阳虚水泛之水肿;
③肝肾不足,精血亏虚之眩晕耳鸣,须发早白,筋骨痿软或小儿发育不良,囟门不合,齿迟行迟;
④肺肾两虚,肾不纳气之虚喘;肾阳亏虚,下元虚冷,崩漏带下等证。
2.重点药★★★★★
表24-7 补阳药中的重点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