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毕业设计文献综述范本
- 格式:doc
- 大小:100.00 KB
- 文档页数:5
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研究综述毕业论文文献选读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一直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涉及到城市的整体布局、土地利用、交通设施、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城市规划与建设更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选取部分相关文献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的背景与意义城市规划与建设是指对城市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建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合理的城市规划可以有效解决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有利于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竞争力。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研究现状1. 城市规划理论研究城市规划理论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基础和核心。
在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研究。
其中,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主要研究方向。
城市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城市规划与建设过程中要兼顾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2. 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城市规划实践案例分析是城市规划与建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对不同城市的规划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可以总结出规划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为其他城市的规划实践提供借鉴。
例如,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实践以其高效的城市管理和优质的公共服务而闻名于世,为其他城市规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文献选读1. 《城市规划原理》这本书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经典著作,系统介绍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作者通过对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了城市规划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城市规划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
2. 《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这是一本介绍城市建设与规划管理的专业书籍,主要从城市规划的管理和实践角度进行论述。
作者结合实际案例,详细分析了城市规划管理的各个环节,包括规划编制、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对城市规划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周骏1(浙江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浙江杭州3 1001 4):对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学生,应当在低年级尽早的开设基础性专业入门课程。
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在内容组织上,一方面需要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全面覆盖性和相对完整性,另一方面还应特别注重专业的突出社会实践性和响应社会需求的动态变化性。
从实践出发,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自行学习的内在动力,为将来中高年级的专业化学习奠定基础。
周骏. 基于“认知论”的《城市规划初步》教学改革实践[J]. 科技创新导报,2012,23:164.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模式探讨高成全(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与建筑系,河南平顶山467036)摘要:基于社会对规划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针对城市规划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目标,以河南城建学院城市规划专业学生的教学培养为具体的研究对象,探讨城市规划专业基础课程《城市规划初步》的教学模式。
高成全. 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6: 213-214.《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改革探析王丹( 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4)摘要:《城市规划初步》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必修课。
通过分析城市规划初步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课程教学实践,积极探索《城市规划初步》课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办法,以求更好地达到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城市规划初步》课程属于城市规划专业基础教学阶段,如何做好这门课的课程教学工作一直是规划专业教师探讨的话题。
在教学中,应明确本课程的学习目标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结合中国的国情,以应用型本科教育为基础,因材施教,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从以教师为中心、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观转变; 在推进教学改革的进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的整体优化,积极探索城市规划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和途径。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A review of benefits and challenges in growing street trees in paved urban environmentPart 1Reduced stormwater runoff, resulting from interception by street trees, ha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significantly the peak volumes of catchment runoff and the amount of costly stormwater-drainage infrastructure. It can also lower downstream-pollution levels and minimise the need for stormwater treatment systems, which are often expensive and difficult to install. Estimated annual reductions in stormwater runoff volume have ranged from 3.2 kL to 11.3 kL per tree, and the assigned annual values to stormwater reduction vary from US$2.78 to $47.85 per tree (Table 2). Most studies place the value assigned to stormwater reduction below US$7.00 per tree per year (McPherson et al., 1999; Killicoat et al., 2002; Xiao & McPherson, 2002; Boni-faci et al., 2010; McPherson, Simpson, Xiao, & Wu, 2011). However, two studies have valued the benefits at US$28.00 per tree per year (McPherson, Simpson, Peper, Maco, & Xiao, 2005) and US$47.85 per tree per year (Soares et al., 2011). The reasons for these much higher values may be a change in the economic climate or an increase in the assigned benefit value. Trees clearly capture high volumes of stormwater but there is evidently a large discrepancy in the value assigned to their benefits. However, all research studies (Table 2) have shown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in stormwater management costs through the presence of street trees.2.3.2. Energy, CO2 and air pollution benefitsStreet trees provide energy savings through their shading and cooling effects in summer and the wind-chill protection they offer in winter. Energy cost reductions due to the presence of street trees have been estimated at US$2.16 to $64.00/tree/year (Table 2), with these values likely to differ depending on local climatic conditions at the study sites. The reasons for the one exceptionally high saving of $64.00 (Killicoat et al., 2002) are not clear but may be due to the very-different energy use assumptions and assigned cost values used in the study. Average savings in electricity due to street trees have been estimated at 95 kW h/tree/year, equating to an annual saving of US$15.00/tree/year (McPherson et al., 2005). A later study calculated a power saving of 30 kW h/tree/year (Moore, 2009).Reduction in energy use leads to reduced emission of CO2, nitrogen dioxide (NO2), very fine particulate matter (PM10) and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Air pollution is removed pri-marily through uptake via leaf stomata, although some gases are removed by other parts of the plant surface (Scott, McPherson, & Simpson, 1998; Nowak, Crane, & Stevens, 2006). Street trees also remove air pollution by intercepting airborne pollutant particles on leaves and branches (Nowak et al., 2006). The eco-nomic benefits from removing air pollution range from US$1.52 to $34.50/tree/year (Table 2). Varying results across studies are possibly due to different locations, tree sizes and tree species.The economic benefit of CO2 reduction by street trees is less than that of other benefits (Table 2), with three studies assigning a value of less than US$1.00/tree/year (McPherson et al., 2005, 2011; Soares et al., 2011). A higher benefit of US$4.93/tree/year was attributed to a difference in tree species (McPherson et al., 1999). The value of $1.71/tree/year (Killicoat et al., 2002) was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that were used to calculate a benefit value.2.3.3. Overall economic benefitsThe overall economic benefits of street trees have been reported in two ways in this review, as a total benefit and as a net benefit, with expenditures such as maintenance and repairs subtracted in the calculation of net benefit. Urban street trees clearly generate significant economic benefits for communities and local govern-ments, regardless of the reporting format (Table 3). The annual net benefit per tree is between US$21 and $159 (Table 3), most often around $50 (McPherson et al., 1999; Maco & McPherson, 2003; McPherson et al., 2011).P6Other factors that reduce street tree health in highly-urban areas include vandalism, traffic congestion, building development, the use of de-icing salts, and air pollution (Blunt, 2008; Lu et al., 2010). Urban street trees generally have a lower life expectancy than their counterparts in urban parks and dedicated green spaces, possi-bly because of higher temperatures, restricted water and nutrient availability under impervious surfaces, and vandalism. For exam-ple, the average life span of street trees across 20 American cities was found to be 13 years in highly urban areas, increasing to 37 years in surrounding residential areas (Skiera & Moll, 1992). Urban street trees in Baltimore, MD, have an average life span of 15 years, but with only 30% of the trees living beyond 15 years (Nowak, Kuroda, & Crane, 2004). Meta-analysis of life-expectancy literature provided an estimated annual survival rate of 96% and an average life span of 22 years for Acer campestre trees in the business dis-trict of Philadelphia, PA (Roman & Scatena, 2011). The longer life expectancies in this study compared with earlier studies (Skiera & Moll, 1992; Nowak et al., 2004) were presumably due to variations in species, sites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or to the models used to extrapolate life expectancy. Despite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street trees and those responsible for maintaining them, trees continue to be planted in urban settings as they are an integral and valuable part of urban life.Pavement damage and poor street tree health can often be resolved by making appropriate choices prior to planting. Street trees have a greater chance of survival when planted in lawn strips (78%) than in sidewalk planting pits (67%) (Lu et al., 2010). Roots can quickly outgrow planting pits and spread beneath pavements sur-faces, causing uplift and cracking of the pavements (Kristoffersen, 1998). Landscapers need to select tree species carefully to ensure that trees will be able to grow in the specific site and space con-ditions provided, without harming the surrounding infrastructure. There is often a strong correlation between tree size and the degree of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Wagar & Barker, 1983; Francis et al., 1996; Randrup, McPherson, & Costello, 2001), and the probabil-ity of damage is reduced with the use of smaller tree species and increasing planting distances to the pavement (Wagar & Barker, 1983; Francis et al., 1996).P74.3.4. Pervious surfacesAnother approach to making the soil beneath pavements con-ducive to street tree growth is the use of pervious pavements (V older et al., 2009; Morgenroth & Visser, 2011; Mullaney & Lucke, 2014). Pervious pavements potentially increase the availability of water and oxygen in the tree root zone, reducing some of the below-ground stress imposed on trees (Townsend et al., 2008; Viswanathan, V older, Watson, & Aitkenhead-Peterson, 2011). Per-vious surfaces can also reduce stormwater runoff by allowing water to infiltrate through the paving surface where it may be harvested for reuse, released slowly into the underlying soil, or discharged into stormwater drainage systems or receiving waters (Lucke & Beecham, 2011). The drainage layers typically installed under per-vious pavements, between the paving surface and the soil, may help to increase root depth and tree stability and decrease dam-age by tree roots (Janssen, 2008; Smiley, 2008; Morgenroth & Buchan, 2009; V older et al., 2009; Johnson, Cameron, & Moore, 2011; Mullaney et al., 2012; Mullaney & Lucke, 2014). Repeated drying of the drainage layers beneath the pavement surface is expected to suppress root growth, encouraging root proliferation at deeper layers where moisture levels are more stable.Ability to increase the health of P. orientalis street trees has been compared between a concrete porous pavement, with or without a 20 cm deep aggregate sub-base, and a non-porous concrete (P8) pavement, also with or without a sub-base (Morgenroth, 2011; Morgenroth & Visser, 2011). In the absence of the sub-base, trees in the porous concrete surface were 28% taller at 18 months and had 400 g greater root biomass than trees in the non-porous pavement. There was minimal difference in tree height and root biomass between the pavement types in the presence of a sub-base. Roots grew deeper under pavements without a gravel sub-base. For example, only 42% of roots were found in the uppermost 10 cm of the soilunder pavements without a sub-base. However, 56% of roots were found in the uppermost 10 cm of the soil under pavements with a sub-base (Morgenroth, 2011).The growth of P. calleryana trees in permeable pavements with two different gravel sub-base designs has also been compared with the growth of trees in impermeable concrete-block pavements (Mullaney et al., 2012). One of the permeable pavement designs included a 10-cm deep sub-base of level gravel. The other included a sloping gravel sub-base that was 25-cm deep at its deepest point. Trees in the level-gravel permeable pavement grew slightly t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loping-gravel permeable pavement (2%) and the impermeable concrete-block control pavement (5%) (Mullaney et al., 2012). These studies have provided encouraging results but the study durations have been too short to make long-term predic-tions on the effects of pervious pavements on street tree growth and infrastructure life spans. Further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determine the longer-term engineering, environmental and other benefits of pervious pavements.5. ConclusionStreet trees play an integral role in supporting healthy urban communities through the provision of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economic benefits. They improve the liveability of towns and cities through shade provision, stormwater reduction, improved air qual-ity, and habitat and landscape connectivity for urban fauna. Social benefits include a sense of community and safety, and reduced rates of crime. City residents consistently express a positive view of street trees, with the majority believing that the benefits of trees outweigh their negative impacts. High importance is assigned by residents to aesthetic and practical attributes, including beautifica-tion, shade provision, and increased property values. However, the economic values of street trees are often underappreciated, while the costs of damage by trees cause are widely reported. The abil-ity to quantify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n monetary terms allows the benefits of street trees to be easily understood and reported by policy and decision makers.The installation, survival and growth of street trees can often be challenging in urban environments that have ever-increasing areas of impervious surface. Urban surfaces can reduce the mois-ture, nutrients and soil volume available for plant growth, resulting in tree roots surviving and growing in sites where they are likely to cause damage to pavements and other infrastructure. The high costs of pavement repair or replacement, tree removal and replace-ment, and litigation have led to a number of treatments being trialled to help street trees grow in urban environments. Earlier treatments included root barriers and structural soils. Recently, pervious pavements have emerged as a promising technology to increase street tree health and reduce pavement damage.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literature available for review emanated from temperate regions of the globe in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This may be the result of increased fund-ing available for research in these regions, and increased interest or access to information about street trees. This geographic limitation on available literature restricts the scope and conclusions of the review, and further research on street trees is required in tropical regions. An increase in information on street tree benefits, damage to infrastructure by trees, and methods to prevent infrastructure damage will be highly valuable in guiding the management of street trees in urban environments.由于行道树的拦截,雨水径流得以减少,从而有可能显著减少流域径流的峰值量和高成本雨水排放设施的数量。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首次出现于195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举办的“城市设计系列研讨会”。
它的出现取代了含义较窄的“市政设计”(Civic Design) ,而是更多地从人的体验和社会试用角度去关注公共空间的设计,是对“公共领域”(Public Realm)的设计和管理(Carmona, 2003)。
城市设计从20世纪六十年代发展至今,已基本形成一套比较完备的理论体系及创作方法,并在过去的20年里,得到实践操作的验证日趋成熟,被越来越多地被东西方学界所认知和接受。
城市设计最初起源于对当时西方社会盛行的“现代主义”城市建设的一种批判声音、一种后现代主义的思考,它包括对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及景观规划等的颠覆性质疑。
这种对当时权威的质疑首先出现于简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1961)一书。
书中从一个普通城市居民的角度,强烈地谴责了以CIAM为首的现代主义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是对美国城市的大肆破坏,并指出现代主义设计中所提倡的所谓“花园城市”会导致城市高犯罪率的产生。
而真正的和谐城市的设计应该更多地鼓励公众回归街道、广场及其他公共空间。
此外,对城市设计的理论发展有重要作用的文献和思想还包括: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Kevin Lynch ,The Image of City,1961)所提出的城市空间的“可读性”(legibility),强调了城市设计中,公众对城市场所的认知;高登库仑在《城镇景观简编》(Gordon Cullen, The Concise Townscape, 1961)中提出用创造“一系列视觉印象”(a serial vision)来构筑城镇景观,并为后来的城市设计工作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美学创作方法;阿尔多罗西的《城市建筑》(Aldo Rossi, Architecture of the City, 1965)从对传统城市的类型学研究关注人对城市空间的认知度,并提出城市的“集体性记忆”概念;杨盖尔在《交往与空间》(Yan Gehl, Life between Buildings, 1971)中深刻地剖析了街道、步行道和公共广场做为城市居民生活的“容器”和社会交往的场所的重要性;而克里斯多夫亚历山大的《建筑模式语言》(Christopher Alexander, A Pattern Language,1977)则为设计师提供一种“有用(但并非预先确定的)行为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序列”,使城市设计具有了全局控制及阶段发展的可能性;科林若于1984年在《拼贴城市》中提出新老形式在城市空间中的并存,再次强调了城市的多元性(Variety)的重要;1985年牛津理工学院以本特利等所组织的学术团队完成的《共鸣的环境》(Responsive Environments: A Manual for Designers)首次填补了城市设计实践方法指南的空白,从此城市设计逐渐从理论研究步入实践操作;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处在美国兴起的“新城市主义”及其提出的“新传统邻里”(NTDs)、“步行口袋”(TOD)等等,这些理论的出现都不断地为当今城市设计理论体系的完善垫定基础。
城乡规划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乡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城乡规划作为一种全面、长远的发展规划体系,旨在实现城乡间协调发展、提升人民生活质量。
本论文旨在综合分析城乡规划研究领域的相关文献,以期全面了解其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与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城乡规划的定义与发展历程城乡规划的定义是对城市和农村各个方面进行综合布局和调整的一项工作。
早期城乡规划的内容主要涉及土地使用规划、城市设计和区域规划等方面,后来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规划的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涵盖了交通规划、环境规划、资源利用规划等多个方面。
二、城乡规划的理论框架与方法1.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城乡规划新制度主义视角强调城乡规划中的制度安排和规则设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该理论指出,城乡规划需要制定合理的规则和制度,以促进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2.生态城市理念与城乡规划生态城市理念强调以生态为基础,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乡规划应与生态城市理念结合,注重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生态恢复,打造宜居的城乡环境。
3.可视化技术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可视化技术在城乡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通过三维建模、虚拟实境等手段,直观呈现城乡规划方案的效果,增强决策者和公众的参与意识。
三、城乡规划的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1.城乡规划案例一:城市扩张与农村空心化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扩张不可避免,这给农村地区带来了土地资源流失、农业减产、农村空心化等问题。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探讨城乡规划在解决这些问题中的作用和局限性。
2.城乡规划案例二: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规划老旧小区改造是城乡规划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它关系到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居住质量。
通过分析相关案例,探讨城乡规划在老旧小区改造与社区规划中的实践经验和成效。
四、城乡规划面临的挑战与问题1.落地难问题城乡规划虽然理论成熟,但在实践中常常面临落地难的问题。
这涉及到政府行为、利益相关方的协调以及法律法规的制定等多方面因素。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一直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领域,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也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本文将对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参考和启发。
一、城市规划的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城市规划领域的研究重点逐渐从单一的城市功能区划向更加综合和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转变。
研究者们开始关注城市的整体性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念和方法。
例如,基于智慧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研究逐渐兴起,强调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和规划中的应用,以提高城市的智能化水平和服务质量。
同时,生态城市规划也备受关注,强调在城市规划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实现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另外,城市更新与再生也成为当前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城市面临着老旧城区更新和再生的挑战。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创新性的城市更新方案,包括利用现代化技术改造老旧建筑、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等,以实现城市功能的优化和提升。
二、建筑设计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建筑设计领域,研究者们也在不断探索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
近年来,绿色建筑设计备受关注,强调在建筑设计中融入节能环保的理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研究者们提出了许多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优化建筑结构等,以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数字化设计技术也在建筑设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的不断发展,建筑师们可以更加方便快捷地进行建筑设计和模拟分析,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虚拟现实技术的引入也为建筑设计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建筑师们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建筑设计的三维展示和体验,为设计决策提供更直观的参考。
三、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融合发展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作为城市发展中密不可分的两个领域,其融合发展也备受关注。
研究者们开始探索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深度融合,以实现城市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城市规划研究综述城市规划在市政管理过程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一般认为,城市工作主要有三大块:规划、建设和管理。
城市规划具有规范和指导城市建设的作用。
城市规划,就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目标,确定城市的性质、规模和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规划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而进行的一项综合部署。
它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城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一致,最终实现城市的总体效益的最优化。
在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城市规划总是处于“龙头”的地位。
一、关于城市规划的基本理论1.古代的城市规划的理论古希腊和古罗马是西方城市发展的开创时期,它们给后世留下了雅典卫城、古罗马城等古代的建筑文化遗产,迄今仍然显示着不可磨灭的光辉。
古希腊的建筑师希波丹姆提出把城市分为圣地、公共活动中心和住宅区,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功能分区的思想之一。
古罗马的维特鲁威著作《建筑十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规划著作之一,书中论述了城市选址、地段规划和广场规模等问题。
中世纪的欧洲是神学主导的时代。
在神权至上的思想的控制下,神权和等级成为城市规划的主要理念。
教堂和市政厅成为城市的中心,城市的房屋密集,街道狭小。
在城市之外的乡村,封建领主和贵族在环境优美的地方,修建了有气派的庄园和雄伟的城堡。
这种神权政治和封建领主经济使得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停滞甚至衰落的时期。
15-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冲破了神权的精神枷锁,将人文主义理念引入城市规划之中。
从此以后,人性取代了神性,人的尊严取代了神的权威。
2.近代以来的城市规划理论近代工业革命使得成千上万的农村人口涌入了城市工作和定居,迎来了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第一波浪潮。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早发现代化国家不同程度上出现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空气混浊等城市病。
为了改善城市市区的生态环境,19世纪60年代,城市规划提出了建造大片公园绿地的理念。
1859年美国建筑师欧姆斯特在纽约曼哈顿中心区设计的中央公园。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中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城市规划作为一种管理城市发展的手段,旨在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城市规划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论述。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空间进行合理布局和设计,以实现城市发展的长远目标。
而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影响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的发展方式。
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旨在通过科学规划和管理,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
城市规划对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首先,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城市发展方向,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土地浪费,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其次,城市规划可以优化城市交通系统,减少交通拥堵和污染,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再次,城市规划可以提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水平,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提升城市整体竞争力。
总的来说,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将成为未来城市规划的主要方向,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其次,生态环境保护将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
再次,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提升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总的来说,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科学性、人文性和可持续性,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综上所述,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未来,城市规划将更加注重智慧化、生态化和人文化发展,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能够更好地认识城市规划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方向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一直是城市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对宜居城市的需求不断提升,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将就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未来方向展开综述,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一、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1. 可持续城市发展可持续城市发展是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资源环境约束的日益显现,人们对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如何在城市规划与建设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点之一。
在这一领域,研究者们关注城市的节能减排、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等方面,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2. 智慧城市建设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成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又一研究热点。
智慧城市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基础设施的智能化管理和优化,提升城市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研究者们关注城市数据的采集、分析和应用,探讨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打造更加智能化、便利化的城市环境。
3. 城市更新与改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更新与改造成为了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如何对老旧城区进行更新改造,提升城市的功能和形象,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议题。
在城市更新与改造领域,研究者们关注城市更新的路径和模式、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等问题,探讨如何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宜居环境。
4. 交通与交通规划交通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通与交通规划也是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随着城市交通需求的不断增长,如何合理规划城市交通系统,优化交通网络布局,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内容。
在这一领域,研究者们关注交通拥堵、交通安全、公共交通建设等问题,探讨如何实现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和便利化。
二、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未来方向1. 跨学科研究未来城市规划与建设领域的发展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领域,可持续发展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需要更多地考虑可持续性因素,以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环境的保护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本文将从文献综述的角度,探讨建筑设计与城市规划中可持续发展的考虑。
一、建筑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建筑设计领域,可持续发展考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色建筑设计旨在通过科学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减少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绿色建筑设计包括建筑的能源设计、材料选择、水资源利用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施工,实现建筑的节能减排,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2. 循环利用设计循环利用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循环利用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建筑的结构和材料,实现建筑物的可持续利用。
循环利用设计包括建筑材料的选择、建筑结构的设计等方面,通过设计建筑的可拆卸性和可再利用性,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建筑废弃物的产生,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3. 生态环境设计生态环境设计是建筑设计中的又一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设计旨在通过设计建筑的周边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提高建筑的舒适性和环境适应性。
生态环境设计包括建筑的景观设计、绿化设计、雨水利用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实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二、城市规划中的可持续发展考虑在城市规划领域,可持续发展考虑同样至关重要。
城市规划需要更多地考虑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城市的资源合理利用、环境保护和社会和谐发展。
1. 城市绿色规划城市绿色规划是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绿色规划旨在通过规划城市的绿地系统、生态廊道、城市森林等,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城市的生活环境。
城市绿色规划包括城市绿地的规划、城市森林的建设、生态廊道的保护等方面,通过合理的规划和设计,实现城市的绿色化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城市增长边界(UGBs)理论与应用探析——以重庆市为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班级:08 级(1)班学生:王邦利指导老师:牟凤云重庆交通大学2012 年1.城市增长边界(Urban Growth Boundary,简称UGB)的概念简单的说,UGBs是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的分界线。
最早是有美国俄勒冈州塞勒姆市提出的,当时塞勒姆市与Marion和Polk两县对塞勒姆市都市发展进行管理的问题发生了冲突,结果就产生了美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条城市增长边界。
UGB为都市区的发展圈定了一条界线,UGB以内的土地可以用于城市建设,UGB以外的土地则不可以进行城市建设。
不同的学者对UGB的定义不同。
Richard Sybert在1991年提出的定义是:“UGB是围绕城市划定一条限制其外部发展的界线。
”D.Porter在1991年提出的定义是:“城市增长边界将城市正在限制在某个特定区域,并且阻止城市延伸到外围村庄。
”Williams则提出的定义是:“UGB是城市地区周围抑制市区范围增长的一条边界线,边界以外的土地,应保持在低得多的密度,不提供水和排水服务,形成城市和农村的明确的分界线。
”我国学者张廷伟.刘海龙提出的定义是:“UGB是通过划定允许城市发展的界线,划出若干”拟发展区“供开发公司发展,各发展区间用永久性隔离带隔离,并以公共交通将他们连接起来,然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发密度,在必要时可在一定范围内通过严格的审批程序进行调整。
2.UGB的作用美国规划协会(APA)认为UGB的建立,是用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保持或者保护开敞空间,农业用地及环境敏感区的。
UGB的作用,是抑制城市的恶性蔓延,并不是消灭城市的发展式蔓延。
不同学者对UGB设置的东亚进行了不同的实例分析。
Kolakowski等分析了俄勒冈州波特兰、密歇根的Frankenmuth及Mid懒惰的UGB设置目的。
俄勒冈州是从1973年立法要求实施UGB的,在实施的同时建立了土地保护和发展委员会,当时提出城市增长边界的目的包括7个方面的内容:1.适应城市元气人口增长的要求,与土地的波爱护和发展目标一致;2.满足住房、就业需要;3.维持公共服务设施的有序供应;4.最大程度地提高城市内部和边缘地区的土地利用效率;5.解决一系列环境、能源。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的成果和展望城市与区域规划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城市与区域规划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文献综述,同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成果1.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初的简单城市布局到现代的综合规划,城市规划不断与时俱进,逐步完善。
各国在城市规划领域的经验交流和借鉴也推动了城市规划理论的不断发展。
2. 区域规划的理论探讨区域规划作为城市规划的延伸,更加注重城市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发展。
区域规划理论探讨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联系与互动,提出了区域发展的整体思路和策略。
3. 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重视,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渗透到城市规划中。
城市规划者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建设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4. 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是城市规划领域的新趋势,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城市管理的智能化和高效化。
智慧城市建设为城市规划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展望1. 强化城市规划的综合性未来城市规划需要更加注重城市各个方面的协调发展,避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环境和社会问题。
城市规划应该更加综合,兼顾城市的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
2. 加强区域规划的整体性区域规划需要更加注重不同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区域规划应该更加整体,促进区域间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3. 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智慧城市建设是未来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城市管理的智能化水平。
智慧城市建设将为城市规划带来更多创新和发展机遇。
4. 增强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城市规划的根本目标,需要在城市规划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和落实。
城市规划者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城市朝着更加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第一篇:小城镇规划文献综述(范文)关于“小城镇规划”的文献综述王贺资源与环境系地理科学专业引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镇化的主要障碍,要切实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
只有在提高城镇化水平,才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问题,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目标。
主题2.1 国外小城镇规划综述卫星城镇。
19世纪末英国社会活动家E·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经历了附属型、20年代,英国建筑师R·昂温为伦敦地区制订咨询性规划,提出大规模地把伦敦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附近的卫星城镇去。
其被用于泛指城市“开阔的郊区”或“田园式市郊区”。
新城市主义。
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城市规划一个新的城市设计运动。
主张借鉴二战前美国小城镇和城镇规划优秀传统,塑造具有城镇生活氛围、紧凑的社区,取代郊区蔓延的发展模式。
半独立型和独立型等发展阶段。
2.2 国内城镇规划综述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透近年来,经济学、地理学的渗人推动了小城镇研究的发展,特别是产业聚集理论、空间结构理论、区位理论、路径依赖理论、生态位理论等应用于小城镇研究中,为我国小城镇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动向。
总结国外的小城镇规划是处于逆城市化的阶段,而我国的城市化处在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二者表面相似,但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国现阶段的城市规划是采用目前先进的理论,单纯的进行大城市规划。
然而,我国农村区域差异大,人口多,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七十,单纯依靠大中城市的吸引作用,把大部分的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是不现实的。
建立以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切合我国农村实际。
本文目标在于用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对徐水县安肃镇进行了分析,进行合理地布局,构建县城——中心镇——中心村——自然村的居民点体系,将中心村镇作为城镇体系的基本单元,全面带动乡村城镇化推进中心村镇建设、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村庄整合,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战略目标参考文献[1] 同济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城市规划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 顾朝林.城市社会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3] 王卫华,陈家芹.国外小城镇的发展模式[J],中国农村科技,2007,07.[4] 翁伟庆,国外小城镇发展的经验及借鉴[J],2005,10.[5] 郭新天.德国城市规划和小城镇建设的经验与启示[J].小城镇建设,2001,06.[6] 袁中金.小城镇生态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7] 李迪华,李小凌.我国小城镇建设的生态学途径[J].小城镇建设,2002(06):28-29.[8] 周百灵.小城镇发展模式的设想[J].长江建设,2003,5.[9] 钱文荣.城市化过程中的城乡资源系统配置[J].浙江学刊,2003,04.[10] 周静海.小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04.[11] 王宝刚.国外小城镇建设经验探讨[J].规划师,2003,11.[12] 渠爱雪, 孟召宜.小城镇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师,2005,(02):55-56.[13] 孟祥林.小城镇发展的战略选择:实践证明与理论分析[J].人口学刊,2005,(02):9-15.[14] 耿宏兵,刘剑.转变路径依赖——对新时期大连市小城镇发展模式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9,(05):79-83.[15] 陈白磊,齐同军.城乡统筹下大城市郊区小城镇发展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9,(05):84-87.[16] 胡跃平,陈韦.武汉城市圈小城镇发展的路径选择与规划模式创新研究[J].规划师,2010,(07):71-75.[17] 肖海霞.浅析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小城镇发展问题[J].时代经贸(下旬刊),2008,(02):3-4+13.[18] 纪晓岚,黄镇.小城镇发展模式比较研究——江苏吴江横扇镇和菀坪镇实证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04):42-52.第二篇:小城镇体系规划您的位置 : 首页 >> 教程教案 >> 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体系的规划>>>一、城镇体系的规划城镇体系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空间分布有序的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群体。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题目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班级景观学1012学生姓名郑子佳学号 ********** 指导教师刘志强职称副教授职称2014年 3月29 日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郑子佳景观学1012 1020122208 1前言鉴于本次我们毕业设计的课题是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本文对城市公园中的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阐述郊野公园意义,总结郊野公园设计原则,并具体从评估方法、地域性设计方法和生态性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展开,为日后我们的毕业设计课题提供的理论支持,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找出毕业设计课题发展的方向,为进行更好的创新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本课题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例如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输入关键词“郊野公园”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259篇,通过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输入关键词“郊野公园”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3036篇,其中有19篇论文对我们的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运用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得出结论。
2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理论2.1郊野公园概念及其意义2.1.1概念“郊野公园”(Country park)的概念最早于1929年在英国被提出,用于应对英国休闲浪潮对乡村区域的冲击[1]。
目前国内外对郊野公园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2]。
爱尔兰环境和遗产服务中心(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Service)(2004)将郊野公园作为一个提供郊外休闲的便利场所;国内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一般都包括了景观、位置、功能等几个要素[3]。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6)中将郊野公园定义为: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位于城市郊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或经一定时间的生态保护、恢复后,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经科学保育和适度开发,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的公众开放性公园。
浅谈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班级:B12063011学号:122206301116姓名:李里摘要:在阅读多篇文章以后,总结出中国目前新城镇建设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追求快速城镇化,造成城市建设与城市空间都存在问题,同时建设时并没有考虑保护环境这一方面。
目前,生态城市成为最新的城市改造建设模式,取代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
关键词:城镇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低碳城市一、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新城建设中突出的问题是:新城求洋求新,导致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特色危机;大拆大建导致的生态环境破坏和历史文脉隔断;部分新城人气不足,活力缺少,建设成效与期望差距甚远;过于关注形象和规模,新城认为不足,配套缺失;不够重视经济测算,造成一定的财政负担,前期投入多,后期收效不大。
不少城市的领导为了追求任期业绩,既不尊重投入产出规律,也不考虑经济效果和创新,更不考虑资金的回收问题。
对老城区部分青红皂白一律推到重建,这是一种最原始、最不科学、最粗野的城市更新方式,造成一些有保留价值的建筑、设施、古木、风貌等的破坏,是城市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严重受损,甚至完全消失。
城市文脉是一座城市在长期建设中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特有的、地域的、景观的氛围和环境,是一种历史和文化的积淀。
目前,城市中普遍存在着低水平的、低层次的简单城市更新,不注重保护和延续城市的文脉,是城市的文脉收到认为的破坏和割裂。
城市正在走向雷同,特有风貌消失。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信息、文化、科技各个领域交流的扩大,城市更新改造中大量地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设计理念大大促进了城市更新的进程和步伐。
但是由于各地“追风”现象十分严重,效仿和追大潮成为时尚,是城市更新中出现了雷同,城市正在被克隆,正在失去领域的、文化的、传统的、多样化的特色,建筑正在失去个性和灵魂。
在城市更新改造中,将保护建筑视为获得眼前利益的捷径,千方百计的肆意蚕食、侵占、破坏和拆毁,情况相当严重,且屡禁不止,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