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 格式:docx
- 大小:22.91 KB
- 文档页数:5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地球与宇宙一、我们居住的地球1、古代人对地球的认识:①古代中国人——天圆地方说。
②古代印度人——地球是个大圆盾。
(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乌龟背上。
)③古代巴比伦人——地球是个龟背式空心山。
(想像大地是一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四面环海有一个浑圆的天罩盖在上面。
)2、可以证明地球是圆的现象有: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②航海家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③夜晚看北极星,人们越往北走,就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高,越往南走,又会看到北极星越来越低。
(在不同地点观察到北极星的高度不同)④船只离岸远去时,船身先消失,桅杆(船帆)后消失。
⑤船只迎面驶来时,先看到船帆(桅杆),后看到船身。
⑥发生月食时,月亮上地球的影子是圆弧形的。
⑦在任何方向上观察地平线,其形状是弧形的。
3、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4、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5、因为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 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 千米左右,仅差0.33%,所以地球看上去是圆的。
6、太空中看地球其表面蓝色的部分主要是海洋,白色部分主要是云层。
二、地球仪与地图(一)地球仪1、经线:是指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并同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所有经线都交于南北两极,都呈半圆状,长短都相等,都指示南北方向。
地球仪上经线有无数条,除0°和180°经线外,其他都是两条。
在地球仪上,两条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大圆圈,两条相对的经线度数之和为180°。
(1)规定:①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②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其中20°W 以东,160°E 以西属于东半球;20°W 以西,160°E 以东属于西半球。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
造完整知识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壳构造的完
整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地壳是
地球最外层的固体壳层,地幔是地壳与地核之间的部分,地核是地
球的内部部分。
2. 地壳的特点:地壳是地球最薄的地球层,由岩石和土壤组成,分为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
3. 地壳的构造特征:地壳由岩石构成,岩石主要分为火成岩、
沉积岩和变质岩三类,火成岩是从地下深处喷出的岩浆冷却凝固而成,沉积岩是由沉积物堆积形成,变质岩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4. 地壳运动:地壳会发生地震、火山喷发和地壳运动等现象,
地震是地壳断裂与移动引起的,火山喷发是地壳中的岩浆喷发到地表,地壳运动是指地壳板块之间的相对运动。
5. 地球的表面特征:地球表面有山脉、平原、高原和盆地等地貌,山脉是由地壳板块碰撞抬升形成,平原是由沉积物平整积累形成,高原是由剥蚀作用和抬升作用形成,盆地是由地壳下沉形成。
总结以上内容有助于理解和掌握地球的地壳构造知识,对于研究地球科学具有重要意义。
七年级期末考试科学之第三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整理人:王 第三章 人类的家园--地球1.三类岩石的成因与特征2.岩石的应用:(1)优质建筑材料;(2)工艺品材料;(3)形成各种矿产资源3.火山和地震:地球内部能量强烈释放的形式,也是地壳运动的表现形式。
火山地震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区,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4.火山喷发物:气态(水蒸气、二氧化硫等,以水蒸气为主)、液态(熔岩流)、固态(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弹)。
5.大陆漂移说、海底扩张说、板块构造学说详见书本110-112页。
其中六大板块是“漂浮”在软流层上的,相互之间不断发生碰撞和张裂。
碰撞易形成山脉,张裂形成了裂谷和海洋。
6.火山、地震和泥石流。
泥石流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
第四章 物质的特性一、物质的构成1.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2.分子运动论的三点内容: ①分子之间有空隙;②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③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
注:①芝麻与黄豆混合后总体积变小的实验,是一个模拟实验,它并不能证明分子间有间类型成因 特征 常见岩石岩浆岩由岩浆喷出地表或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后形成的 有明显的矿物质颗粒和气孔,或柱状结构 花岗岩(侵入,上升冷凝) 玄武岩(喷出) 沉积岩是地表的碎屑物一层层堆积、压实、固化而形成的 有明显层状结构特征或化石(这是区别于其它两种岩石的主要特征)。
石灰岩、砂岩 (PS :页岩、砾岩) 变质岩 是地壳中已生的岩石,在岩浆活动、地壳运动产生的高温高压条件下,成分和结构发生变化而形成 常有片状的结构 大理岩(石灰岩变质形成) 板岩(页岩变质)隙。
②要确立分子是微观的思想4.气体很容易被压缩而液体和固体很难被压缩,说明了气体分子间的间隙很大,而液体和固体中分子间的间隙较小。
即分子间空隙由小到大: 固体<液体<气体5.扩散:两种不同物质的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中的现象。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科学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归纳1.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2. 太阳是一颗气体星球。
太阳大气层由里到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3.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4. 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在光球层发生)、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5. 太阳黑子:(1)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2)周期约为11年,发生在光球层。
(3)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4)太阳黑子最多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极少的那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6. 太阳活动的影响:影响地球的磁场(产生磁暴、干扰指南针)、影响地球气候(紫外线增强、洪涝)和无线电短波通讯(电离层)。
7. 天文望远镜的使用:不能直接观察太阳。
8. 光年是指 ______,恒星之间的距离用______单位。
9. 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和月球(卫星)。
10. 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月球表面明亮相间,亮区是山脉和高原,暗区是平原和盆地,分别被称为月陆和月海。
11. 月球上的特点:引力小;昼夜温差大;遍布环形山;不能传播声音;没有空气、水和生命,但有矿产资源。
12. 环形山的形成原因:陨石撞击月球和月球上古老火山的爆发。
13. 月球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的原因是:月球离地球比太阳近得多。
14. 月球上没有的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雨、雪、风等各种天气变化;在月球天空的背景是黑色的。
15. 月球上不能做的事情是:放风筝、打雪仗、游泳、种蔬菜。
16. 第一个利用火箭飞行的是万户;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成功;经长期探测,发现月球上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17. 月球的质量比地球小,所以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可以在月球上跳很高;跳很远;举更重。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两极半径为6357千米(两极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仅差 0.33%;赤道周长约为 4 万千米。
(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人处在赤道)3.地球内部的结构特点:地球内部结构具有同心圆的特点,从外向内结构层次分别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岩石圈以下-----400千米处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
将地球比喻成鸡蛋的方法叫模型法。
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地核呈固态。
厚度:地核 >地幔 >地壳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1.纬线和纬度:(1)纬线:纬线都是圆形,也称为纬线圈,从半球看,长度不等。
(不同纬度纬线长不相等,相同纬度纬线长相等)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2)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
(3)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做(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4)北纬、南纬各有90°。
南纬90°就是南极,北纬90°就是北极。
2.经线和经度(1)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形),所有经线长度(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2)经度:零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
(3)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4)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0°经线和180°经线都只有一条)3.东西半球的划分(1)习惯上以(20°w)和(160°E)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平分成东西半球。
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习提
纲
一、知识点回顾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 固体、液体、气体的特点和区别
- 冰的熔化和水的凝固
- 水的沸腾和水蒸气的凝结
2. 物质的纯净与杂质
-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与区别
- 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的方法(筛分、过滤、浓缩、蒸发)
3. 物质的密度与比重
- 密度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 密度与物体浮沉的关系
- 比重的定义与计算方法
4. 物体的浮力与沉力
- 浮力的产生原因和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 沉力的产生原因和计算方法
- 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5. 风的形成和产生
- 大气气压的形成和作用
- 高气压和低气压对风的影响
- 风的分类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能力培养
1. 分类辨析
- 区分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的特点- 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特征
2. 实验探究
- 设计实验,观察物质的相互转化- 设计实验,分离纯净物与混合物
3. 问题解决
- 解答如何计算物体的密度和比重- 分析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
4. 原理运用
- 使用气象知识解释风的形成和产生的原理
- 分析风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三、拓展延伸
1. 实地考察
- 到附近的湖泊、湖泊、大海等地观察和感受水的相互转化过程
- 观察风力的影响,比如吹动树叶、扬起沙尘等现象
2. 探究课题
- 设计实验,探究不同物体的密度与浮沉现象的关系
- 调查并了解风力在不同地区对人类的影响
以上为新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复的提纲,希望能够对你进行复提供帮助。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呈近乎球形,但在赤道处略为扁平。
4.由于地球的形状扁平,所以地球的南北半球面积并不对称。
二、地球的运动1.自转运动:地球每天自西向东旋转一圈,所以我们才会有白天和黑夜的交替。
2.公转运动:地球绕太阳做椭圆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更替。
三、地球的构造1.地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分为陆壳和海壳两部分。
3.地幔由固态岩石构成,处于地壳之下。
4.地核是地球的中心部分,由外核和内核组成。
四、地球上的气候1.气候是指一些地区在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由温度、湿度、风向和降水量等要素决定。
2.不同地区的气候受到纬度、海洋和地形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3.地球上常见的气候带包括寒带、温带和热带等。
五、地球上的生物1.地球上的生物主要分为植物和动物两类。
2.植物生活在陆地和水中,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提供氧气和食物。
3.动物根据其生活习性分为陆生动物、水生动物和空中动物。
4.动物在地球上分布不均匀,受到气候、地形和资源等条件的影响。
六、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1.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大气、水体和土地等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如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地退化等。
2.人类需要保护地球环境,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行可持续发展。
七、保护地球的重要性1.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地球的资源和环境。
2.保护地球环境关乎到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活质量。
3.人类应当树立生态文明观念,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推动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地球是人类的家园,我们需要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运动方式、构造以及气候和生物等方面的知识。
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并积极参与保护地球的行动。
只有保护好地球,我们才能保证人类的未来和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第三章)知识点整理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一、人类对于地球的认识在古代,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印度人认为大地是一个圆盾,由三头大象驮着,站在龟背上;巴比伦人想象大地是个龟背隆起的空心山,大面环绕着海水,有一个浑圆的巨大天罩盖在上面。
现在,我们知道地球是一个稍扁的球体,赤道略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
地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地球内部的结构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其中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可以通过许多现象进行证明,例如地平线、月食、登高望远、帆船、天涯海角、时差和北极星等。
3.2 地球仪和地图一、地球仪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
经线等长,为半圆。
在南北两极之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做赤道,与它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纬线不等长,为整圆。
国际上规定,通过___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0°经线以西的180°属于西经(W),0°经线以东的180°属于东经(E)。
赤道以北就是北纬(N),北纬90°就是北极;赤道以南就是南纬(S),南纬90°就是南极。
根据纬度的不同,可以将地球分为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和高纬度(60°-90°)。
二、地图地图是用不同的符号、颜色等把缩小了的地理事物在纸上表现出来。
地图的三要素是:图例和注记、方向、比例尺。
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图上距离的图例。
大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也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表示的范围大,描述的内容也比较粗略。
地图的方向常用三种方法来表示: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经线靠北极端的指向为北,经线靠南极端的指向为南;有的地图用一个指北的方向标指示北方;一般地图的方向为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第三节:太阳与月球1、在宇宙中与地球关系最密切的两个星球是:太阳(恒星)月球(卫星)2、太阳:本身能发热、发光,是地球最重要的能量来源.(1)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2)太阳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达1500万℃.(3)太阳大气层从里到外分为三层:光球层(平时看到的形状)、色球层、日冕层.(4)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1998年开始为第23个周期.太阳活动激烈的标志:耀斑。
大气层分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光球层太阳黑子与降雨量变化色球层耀斑日珥---------日冕层.太阳风影响短波通讯3、月球: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本身不发光,平时看到的是被太阳照亮的部分.(1)月地距离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四百分之一;(2)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约为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3)月球的体积约为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约为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4)月球的表面明亮的是高原和山脉,暗黑的是广阔的平原;(5)月球表面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布着众多的环形山,是由陨石撞击造成.(6)月球没有大气层,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7)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第四节:观测太空1、天空中的亮星大多数是恒星。
2、星座是天空中的区域,全天星座88个。
3、星等:星星的明暗程度。
星等越小星越亮。
最亮的星属第一等星,肉眼可见的最暗的星为六等星。
4、记住几个重要的星座的形状:大熊座、小熊座、仙后座、天鹰座、天琴座。
5、北斗七星和北极星北斗七星位于大熊座,四季变化时斗柄指向随之改变:斗柄东(左)指,天下皆春;斗柄南(下)指,天下皆夏;斗柄西(右)指,天下皆秋;斗柄北(上)指,天下皆冬;北极星位于北天星空的正中间,是北半球晴朗夜晚指北最好的标志,全年可见。
寻找北极星的方法:利用北斗七星的斗前二星的连线,向斗口方向延伸5倍距离即是。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科学入门第一节:科学在我们身边1的学问。
如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2、科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人们对环境的认识,使人们改造和利用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3、科学的重要性:科学是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和谐发展和利用科学技术。
4、学习科学的方法是: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探究实验。
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是实验。
5、重要的实验:鱼和气球的浮沉、“喷泉”实验。
1、科学要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它们产生、发展的原因和规律。
2、我们要多观察、多实验、多思考,运用科学方法和知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第二节:实验与观察1、实验是科学探究最重要的环节;实验前要了解实验的步骤,熟悉实验的仪器。
实验时,我们要遵守实验室的操作规程,注意安全;仔细观察实验过程,及时记录实验现象,尊重实验事实,不得捏造实验事实,更改实验数据。
2、实验常用仪器的名称和用途:天平测量质量;温度计测量温度;停表测量时间;量筒、量杯测量液体体积;刻度尺测量长度;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酒精灯加热;显微镜观察细小物的结构。
3、在很多情况下凭我们的感觉器官对事物作出判断是不可靠的,为了准确的判断,实验时我们要借助一些和。
(4、测量工具:天平、量筒、刻度尺、停表;观察工具:显微镜、放大镜、望远镜、雷达5、人们直接用感官器官的观察叫:直接观察。
借助仪器工具的观察叫:间接观察。
6、重要的实验:鸡蛋浮沉实验。
1、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方法,也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2、在很多情况下,单凭我们的感官进行观察还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因而经常要借助于一些仪器和工具来帮助我们做出准确的判断。
3、在科学研究中我们还常借助各种仪器来扩大观察的范围。
】第三节:长度和体积的测量1、测量是一个将待测的量与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
七年级科学(上)复习资料:第三章第一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经过现代科技测量知道,地球的赤道半径是千米,两极半径是千米,即赤道半径比两极半径长千米,仅差0.33%,所以地球是一个,的椭球体。
赤道周长约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事例有:远去的帆船船身先消失、环球航行、月食、登高望远、太空中拍摄的地球照片等。
(注意:日食只能证明月球是圆的。
)3.“铅笔在篮球和木板上的移动”的实验是一个,该实验证明地球是球体。
4.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到内可分为三层。
地壳:平均厚度约为;地幔:;地核:,可分为和,外地核呈,内地核呈。
5.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1.地球仪是表示地球和地球表面地理状况的模型。
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2.经线和纬线:经线(经度)纬线(纬度0)形状特征半圆圆(南极点和北极点为点)位置关系相交于南北两极点相互平行长短最长,纬度越高越短指示的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最大度数值180°90°0°的确定线(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赤道度数的变化规律O0经线向西向东递增至180°从赤道向两极递增至90°分布规律无数条,除0°和180°外,其余度数的都有2条无数条,除0°和900外,其余度数的纬线有2条从两极看的形状辐射状以极点为圆心的同心圆划分半球的界线、(0° 纬线)(1)如何区分不同的经线和不同的纬线?①方法:给经线和纬线标定度数,这就是经度和纬度。
②中、低、高纬度的分界0°~30°,30°~60°,60°~90°。
赤道的纬度为,赤道以北是,赤道以南是,越往北纬度越,越往南纬度越,南极点和北极点的纬度为。
③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也叫)。
比较不同经线的经度可以发现,在东经部分,往东经度数不断;而在西经部分,往西经度数不断。
浙教版初中科学七上第三章复习提纲第1节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A.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2. 地球是个球体的认识过程:古代,天圆地方→公元前六世纪,提出球形设想→公元前4世纪,根据月食推断是球体→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证实地球是球形的→卫星照片确认地球是球体B. 地球内部的结构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圈层名称主要特征地壳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呈固态地幔上地幔存在软流层,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下地幔地核外地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陆核固态第2节地球仪和地图A. 地球仪1. 经线和纬线1) 经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也称子午线;2) 经线的特点:经线指示南北方向;所有的经线均相交于南北极点;所有经线长度相等,形状为半圆形;两条正对的经线可组成经线圈。
3) 纬线的特点:纬线指示东西方向;所有的纬线相互平行;纬线长度不相等,赤道最长,并从赤道向南北两极逐渐变短,到两极缩为点。
2. 经度和纬度纬度经度标注原因为了区别每一条纬线为了区别每一条经线起始线赤道(0°纬线)本初子午线(0°经线)度数划分从赤道向南北各分作90°从本初子午线向东西各分作180°表示符号南纬(S),北纬(N)东经(E),西经(W)3.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4. 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高、中、低纬的划分1) 南北半球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界,赤道以北为北半球,赤道以南为南半球2) 东西半球的划分:以20°W和160°E所组成的经线圈为东西半球的分界线3) 高、中、低纬的划分:低纬度(0°~30°)、中纬度(30°~60°)、高纬度(60°~90°)B. 地图1. 地图: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缩小后表现在平面上的图形。
浙教版七年级科学上第三章地球的地震与火山活动完整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的内部结构
- 地球的内部结构包括地核、外核、地幔和地壳。
- 地幔是最厚的部分,包括上地幔和下地幔。
- 地核也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
二、地震的发生
-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释放。
- 地震带是地震集中的区域。
- 震源是地震的发生地点,震中是地震所在的地表点,震感是地震引起人们的感觉。
- 地震波根据传播方式分为纵波和横波。
三、地震的预测和防治
- 地震预测有短期预测和中长期预测。
- 地震防治包括地震应急预案、地震逃生和安全措施。
四、火山的形成和分类
- 火山是岩浆、气体等物质从地下喷发到地表的地质现象。
- 火山口是火山熔岩等物质喷发的口径。
- 火山分类包括活火山、休眠火山和死火山。
五、火山的威胁和应对
- 火山可以造成火山喷发、火山烟、火山灰等地质现象。
- 火山爆发带有剧烈的力量,需要注意安全措施。
六、词汇解释
- 地震:地球内部能量释放形成地震波的现象。
- 火山:岩浆等物质从地下进入地球表面喷发出来形成的地形和地貌。
- 玄武岩:一种较为常见的火山岩浆类型。
- 安全措施:预防灾难发生的措施或防止灾难扩大的措施。
以上是本次的知识点总结。
谢谢!。
第三章人类的家园-地球基础知识点班级姓名号次3.1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1.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
后来人们认为地球是个球体。
2、现在人们对于地球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仅差0.33%,地球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现象有哪些?★①月食现象。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③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归航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再看见船身。
④站得高,看得远(登高望远)。
⑤天涯海角走不到边。
⑥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4、地球的内部结构:★①由外到内: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外地核、内地核)。
②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
③软流层:位于上地幔,是岩浆的发源地。
3.3组成地壳的岩石二、岩石的用途1、优质建筑材料:花岗岩、大理岩。
2、良好的工艺品材料:新疆的和田玉、浙江的青田石。
3、矿产资源:如铁矿、铜矿、铝土矿、煤矿、石油、天然气等,为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原料和能源。
3.4地壳变动和火山地震一、地壳变动的证明:悬岩峭壁上岩层的断裂痕迹,采石场上弯曲的岩层,高山上的海洋生物化石等。
①岩石的变形、海陆的变迁以及千资百态的地表形态,都是地壳变动的结果。
②水平岩层在内力作用下,或发生弯曲,或引发断裂、这是地球上山脉和谷地形成的重要原因。
③地壳的升降运动是导致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
思考与讨论: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自于哪里?答:来自于地球内部,即内力作用。
★二、火山1、火山的构成: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
★固体:火山灰、火山尘、火山弾等2、火山喷发物液体:熔岩流气体:水蒸气、二氧化硫3、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于软流层。
地球内部的岩浆如果受到巨大的压力就会沿着地壳裂口或地壳脆弱的地方喷出地表。
活火山:富士山、冰岛4、火山的类型死火山:大同火山群休眠火山:五大连池、长白山5、世界火山分布:环太平洋的陆地和周围海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七年级(上)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第一节我们的地球1.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天圆地方——正圆球体——椭球体。
2. 证明地球是圆形的事例:(1)远去的帆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后消失;(2)走不到天涯海角;(3)站的高,看的远;(4)月食时被蚀部分总是成弧形;(5)麦哲伦环球航行。
(6)从卫星上拍摄的地球照片3. 第一个论述地球是球形的科学家是亚里士多德,第一次证实地球是球体的麦哲伦,4. 现代科学技术测量得到:地球是一个赤道略鼓、两极稍扁的球体;赤道半径约 6378千米,极半径约6357千米,平均半径约6371千米,由于地球的极半径仅比赤道半径小0.33%,地球看起来很圆的球体。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坐地日行八万里”,指的是坐在赤道上5. 地球由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约24小时。
由西向东绕太阳公转,绕太阳公转一周约365天第二节地球仪和地图(重难点)6. 地球仪是缩小了的地球模型。
7. 在地球仪上,经线是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呈圆半形;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度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从0°经线向东、向西各分做180°,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做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做代号。
两条相对的经线组成一个经线圈;为了防止把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大洲分到两个半球,国际上用西经20°(20°W,)和东经160°(160°E)构成的经线圈把地球分成东西两个半球。
所以,小于20°的经线内的地区都在东半球,大于160°的经线内的地区都在西半球,中间部分东经为东半球,西经为西半球。
8. 纬线是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的线,呈圆形,而赤道是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纬线上标注的度数就是纬度。
赤道被定为0度纬线,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做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做代号;南纬和北纬各有90°,以南北纬30度,60度为界可划分为低、中、高纬度,北纬90°就是北极,站在北极四面八方都是南,南纬90°就是南极,站在南极四面八方都是北。
第三章地球与宇宙知识要点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即极半径)是6357千米,赤道长约4万千米。
2.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
地球仪上的基本元素:(1)地轴:地球自转的旋转轴,穿过地心;(2)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相交于两点,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一点叫北极;与北极相反的一点叫南极。
(3)经线: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也叫子午线。
(4)赤道: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
(5)纬线:在地球仪上,与赤道平行、同经线垂直相交的线。
赤道是最长的纬线。
4.东半球包括:0°~160° E和0°~20° W;西半球包括:160° E~180° E和20° W~180° W5.160° E的东侧是西半球,西侧是东半球;20° W的东侧是东半球,西侧是西半球。
7.地图是以各种图式符号,将地球的地理事物按照一定比例缩小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8.地图的类型:政区图、旅游图、平面示意图等。
9.地图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9.1比例尺:表示图上距离比实地距离缩小的程度。
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9.2比例尺的表示方法(形式):线段式、数字式、文字式。
9.3表示方向的三种方法:(1)指向标定向法:用一个指向北的方向标表示北方。
(2)经纬网定向法:经线表示南北方向,纬线表示东西方向。
(3)一般的表示方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9.4地图图幅大小一样,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描述的内容越详细;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围越大,描述的内容越简略。
10.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与地球的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
植物的向光性、光合作用和叶镶嵌等都与太阳光有密切的关系。
11.太阳是一颗气体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
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光球层,在日全食时可观察到日冕层。
12.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光球层)、耀斑、日珥(色球层)和太阳风(日冕层)13.太阳黑子:(1)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