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测量技术规范
- 格式:pdf
- 大小:278.39 KB
- 文档页数:2
工程测量规范最新版本
工程测量规范是在工程施工中用于进行测量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它的作用是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
工程测量规范最新版本包括了以下内容:
1. 测量准备:包括测量前的检查和准备工作。
例如,检查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工作状态,确定测量控制点的位置和数量。
2. 测量方法:包括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例如,测量角度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测角法、导线法或者仪器测角法;测量距离的方法可以是直接测距法、斜距法或者仪器测距法。
3. 控制测量:包括控制测量的原则和方法。
例如,确定工程的基准点和控制点,进行方位角和高程校对,控制测量的精度和生成控制测量报告。
4. 测量记录和数据处理:包括测量数据的记录和处理。
例如,测量数据的录入和编码,数据传输和数据备份。
5. 测量精度和技术要求:包括测量精度的要求和技术指标。
例如,对于不同类型的工程,要求的测量精度不同,需要满足一定的误差范围。
6. 安全规范:包括测量过程中的安全措施和注意事项。
例如,测量人员应具备相关的安全培训证书,测量仪器要定期检测和
维护,不得在危险区域进行测量等。
工程测量规范的最新版本一般由相关部门或者行业组织发布,会根据工程测量技术和标准的发展而不断更新。
每个国家或地区可能都有自己的工程测量规范。
总之,工程测量规范的最新版本是为了保证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它是工程施工中必须遵循的规范,对于工程测量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技术规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保证施工质量和工程安全,特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本规程适用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包括地面测量、建筑物结构测量、内部空间测量等相关内容。
第三条施工单位应按照本规程的要求组织施工测量工作,并确保施工测量准确可靠。
第四条施工测量工作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有关测量标准和规范,确保施工质量和安全。
第五条施工测量工作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测量技术和专业知识,严格按照施工测量程序进行操作。
第六条施工单位应建立完善的施工测量记录和档案管理制度,做好测量数据的保存和备份工作。
第七条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测量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提高其测量技术水平和工作能力。
第二章施工测量范围第八条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一)建筑物地基的测量,包括地基水平、垂直度等测量工作;(二)建筑物结构的测量,包括建筑物轴线、标高、尺寸等测量工作;(三)内部空间的测量,包括建筑物内部结构、设备布置等测量工作;(四)其他与建筑工程施工相关的测量工作。
第九条施工测量范围应根据具体建筑工程的要求确定,确保施工过程中的测量工作能够满足建设需求。
第三章施工测量工具及设备第十条施工测量工作所需的工具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测量准确可靠。
第十一条施工单位应配备足够数量和种类的测量工具和设备,确保施工测量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二条施工测量工具和设备应定期检验和校准,确保其工作性能符合要求。
第十三条施工测量工具和设备的使用人员应具备相关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
第四章施工测量工作流程第十四条施工测量工作应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包括测量前的准备工作、测量中的实施工作、测量后的数据处理等步骤。
第十五条施工测量工作前应对测量目标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规划,确定测量方法和工艺。
第十六条施工测量工作中应严格按照测量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第十七条施工测量工作后应对测量数据进行审核和处理,形成测量报告和记录,供后续工作参考。
测量技术规范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Q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PJAY 303001-2012测量技术规范标准2014-12-01发布2014-12-01实施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发布目次前言为规范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统一施工方案编制标准,并为工程提供施工技术和管理知识参考,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根据国家、行业、上海市的现行标准规范和有关知识,在总结以往的施工经验,广泛听取工程技术和管理人员意见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组织编制了本施工技术规范。
Q/PJAY 303001-2012《测量技术规范》分为二部分:——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提纲——第二部分施工技术原理及要点本规范对测量定位施工技术要求作出了具体规定和参考。
其中第一部分为施工方案编制的具体要求和规定,第二部分为施工技术的借鉴和参考。
本规范由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策划部提出。
本规范由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起草。
本规范由上海建工七建集团有限公司施工策划部、第一工程公司负责解释。
第一部分施工组织设计/专项施工方案编制提纲1.编制说明编制范围本方案仅适用于XXXXXXX工程的测量定位施工。
编制依据(1)工程相关设计文件(2)施工合同(3)现行的国家、行业及地方的有效规范、规程、标准:(包括但不限于)《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工程测量基本术语标准》(GB/T50228-2011)《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J10972-2007)《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2009)《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GB/T50326-2006)《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工程测量资料整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4)政府、集团、公司等部门有关工程测量的指导性及强制性要求、意见、通知、规定等(5)其他有效资料或依据2.工程目标(工期目标、质量目标、安全文明目标)3.工程概况工程性质注明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勘察单位、总包单位等相关内容。
测量工程师的技术规范要求测量工程师是一项关键的职业,他们负责测量和评估各种工程项目中的地理和物理特征。
为了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测量工程师需要遵守一系列的技术规范要求。
本文将从测量设备、数据处理和报告撰写等方面探讨测量工程师的技术规范要求。
一、测量设备的技术规范要求1. 精确性和准确性:测量工程师在选择测量设备时,应确保设备具备足够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
他们应熟悉并应用相关标准和规范,如ISO 17123-3标准,来评估设备的性能。
2. 校准和维护:测量工程师应定期对测量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以确保其性能始终在预定的要求范围内。
他们应遵循制造商提供的校准和维护指南,并记录校准和维护的过程和结果。
3. 适应性:测量工程师需要根据具体项目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测量设备。
他们应熟悉并了解不同设备的工作原理、适用范围和限制,以确保选择的设备能满足项目的需求。
二、数据处理的技术规范要求1. 数据采集和处理:测量工程师在采集测量数据后,应进行有效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他们应掌握相关的软件工具和技术,如GIS和CAD 软件,以处理数据并生成准确的测量成果。
2. 数据准确性和一致性:测量工程师应确保采集的数据准确无误,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保持一致性。
他们应检查和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并采取纠正措施,如去除异常值、修正误差等。
3. 数据安全和保密:测量工程师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取措施确保数据的安全和保密。
他们应遵循相关的数据管理和安全规定,防止数据泄露和非法访问。
三、报告撰写的技术规范要求1. 结果表达清晰:测量工程师在撰写测量报告时,应确保结果的表达清晰明了。
他们应使用简洁明确的语言,避免使用专业术语或晦涩难懂的表达方式。
2. 数据可视化:测量工程师可以使用图表、图像等数据可视化手段,将测量结果以清晰直观的方式呈现。
数据可视化有助于读者对结果的理解和分析。
3. 报告完整性:测量工程师的报告应包含必要的信息,如测量方法、数据处理过程、结果分析和结论等。
实测实量技术规范一、混凝土结构工程检查标准依据(砼结构)GB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截面尺寸偏差(砼结构)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施工尺寸与设计图尺寸的偏差。
合格标准:截面尺寸偏差[-5,8]mm.测量工具:5m 钢卷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a)以钢卷尺测量同一面墙/柱截面尺寸,精确至毫米;b)同一墙/柱面作为 1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从地面向上 300mm 和 1500mm 各测量截面尺寸 1 次。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图 1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2、表面平整度(砼结构)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平整程度。
合格标准:[0,8]mm。
测量工具:2m 靠尺、楔形塞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a)剪力墙/暗柱:选取长边墙,任选长边墙两面中的一面作为 1 个实测区.累计实测实量 8 个实测区、32 个测点进行计算;b)当所选墙长度小于 3m 时,同一面墙 4 个角(顶部及根部)中取左上及右下 2个角。
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累计测 2 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
这 2个实测值分别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 2 个计算点;c)当所选墙长度大于 3m 时,除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测量两次表面平整度外,还需在墙长度中间水平放靠尺测量 1 次表面平整度。
跨洞口部位必测。
这 3 个实测值分别作为判断该指标合格率的 3 个计算点;d)跨洞口部位必测。
实测时在洞口 45 度斜交叉测 1 尺,该实测值作为新增实测指标合格率的 1 个计算点;e)砼柱:可以不测表面平整度。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图 2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3、垂直度(砼结构)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垂直的程度。
合格标准:[0,10]mm。
测量工具:2m 靠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a)剪力墙:任取长边墙的一面作为 1 个实测区。
累计实测实量 7 个实测区、21 个测点作为计算点;b)当墙长度小于 3m 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约 300mm 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 2 次:一是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位置时测 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时测 1 次垂直度.砼墙体洞口一侧为垂直度必测部位。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设部国家标准)3.1 一 般 规 定3.1.1 平面控制的建立,可采用卫星定位测量﹑导线测量﹑三角形网测量等方法。
3.1.2 平面控制网精度等级的划分,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依次为 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导线及导线网依次为三﹑四等和一﹑二﹑三级,三角形网依次为二﹑三﹑四等和一﹑二级。
3.1.3 平面控制网的布设,应遵循下列原则:1 首级控制网的布设应因地自宜,且适当考虑发展;当与国家坐标系统联测时,应同时考虑联测方案。
2 首级控制网的等级,应根据工程规模﹑控制网的用途和精度要求合理确定。
3 加密控制网,可越级布设或同等级扩展。
3.1.4 平面控制网的坐标系统,应在满足测区内投影长度变形不大于2.5c m /km 的要求下,作下列选择:1 采用统一的高斯投影3°带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2采用统高斯投影3°带,投影面为测区抵偿高程面或测区平均高程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或任意带,投影面为1985国家高程基准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统。
3 小测区或有特殊精度要求的控制网,可采用独立坐标系统。
4 在已有平面控制网的地区,可沿用原有的坐标系统。
5 厂区内可采用建筑坐标系统。
3.2 卫星定位测量(Ⅰ)卫星定位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3.2.1 各等级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指标,应符合表3.2.1的规定。
表 3.2.1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控制网的基线精度,按(3.2.2)式计算。
σ=22)(d B A ∙+ (3.2.2)式中σ----基线长度中误差(mm );A----固定误差(mm ); B---比例误差系数(mm /Km ) d----平均边长(km)。
3.2.3 卫星定位测量控制网观测精度的评定,应满足下列要求: 1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按(3.2.3-1)式计算;m=[]nWWN 31 (3.2.3-1) 式中 m----控制网的测量中误差(mm );N----控制网中异步环的个数;n---异步环的边数;W---异步环环线全长闭合差(mm)。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主编部门: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施行日期:1993年8月1日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工程测量规范》的通知建标〔1993〕242号根据国家计委计综〔1986〕250号文的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会同有关部门共同修订的《工程测量规范》,已经有关部门会审。
现批准《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为强制性国家标准,自1993年8月1日起施行。
原《工程测量规范》TJ26-78同时废止。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管理,具体解释等工作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负责。
出版发行由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负责组织。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1993年1月3日修订说明本规范是根据原国家计委计标发〔1986〕250号文通知要求,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负责主编,具体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西安勘察院会同有关单位共同对原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冶金工业部颁发的《工程测量规范》TJ26-78(试行)进行修订而成。
在修订过程中,修订组经过调查研究,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有关单位意见,根据体现政策、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适用的要求,保留了原规范适用的条文,删除、修改了不适用或不完全适用的条文,增加了通过鉴定并广泛应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和科研成果,经两次全国性会议讨论修改,最后会同有关部门审查定稿。
修订后的内容共9章40节及7个附录,除保留原规范的总则、平面控制测量、高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线路测量、绘图复制等章外,增订了施工测量、竣工总图编绘与实测、变形测量;以及地形图的修测,编绘,晒蓝图、静电复印与复照,翻版、晒印刷版与修版,打样与胶印等章节。
调整了原章、节中的内容:平面控制测量中规定了三边网的主要技术要求;电磁波测距中规定了等级导线技术要求;高程控制测量中规定了电磁波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技术要求;地形测量中规定了电磁波测距仪极坐标法布设图根点的技术要求、速测仪施测的技术要求;线路测量中规定了各等级线路测量的统一技术规定。
工程测量规范一、引言工程测量是指在建设、施工及后续维护阶段中,利用测量技术对工程对象进行测量、记录和分析的过程。
合理的工程测量规范有助于确保项目的质量和进度,减少错误和成本。
本文将探讨工程测量规范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包括道路、桥梁、建筑等。
二、道路测量规范1. 坡度测量道路的坡度测量是确保道路设计符合标准的重要环节。
测量员应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道路坡度进行测量,并在测量结束后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坡度测量数据应详细记录,并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
2. 横断面测量道路横断面测量是为了确定道路横截面的形状和大小,以便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施工。
在进行横断面测量时,应注意使用适当的测量仪器,测量每个测点的坐标和高程,并绘制详细的横断面图。
三、桥梁测量规范1. 跨距测量桥梁的跨距测量对于确保桥梁的承载能力和结构安全至关重要。
跨距测量应使用高精度测量仪器,同时测量梁端的高程和坐标,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2. 桥面平整度测量桥面平整度对于车辆行驶安全和桥梁使用寿命具有重要影响。
测量人员应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对桥面的平整度进行测量,提供具体的数据和建议,以便进行维护和修复。
四、建筑测量规范1. 建筑高程测量建筑物的高程测量是为了确保建筑物的地基和基础能够承受相应的荷载和震动。
测量人员应使用合适的测量仪器,对建筑物的高程进行测量,并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
2. 建筑结构测量建筑结构测量是为了评估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性和稳定性。
测量人员应选择适当的测量方法和仪器,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测量,并提供详细的数据和分析报告。
五、总结工程测量规范对于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同领域中,如道路、桥梁和建筑等,合理的测量规范能够帮助测量人员准确测量和分析数据,为项目提供科学依据和保障。
因此,各行业都应建立和遵守相应的测量规范,提高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推动行业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1] 周建国. 工程测量的发展与规范化[J].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2,39(3):7-9.[2] 李伟, 刘梁. 建筑工程测量规范及技术标准的探讨[J]. 建筑与文化, 2016, 24(4):135-136.[3] 张晓明, 杨辰. 桥梁工程测量规范与实践[J]. 现代交通科技, 2018, 36(3):19-21.。
工程测量规范2016工程测量规范1. 概述1.1 目的本规范旨在规范工程测量的操作程序、技术要求和质量控制,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2 适用范围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土木工程、建筑工程和工业工程的测量工作。
2. 测量设备与工具2.1 测量设备2.1.1 测量仪器和设备应具备合格证明,并定期进行检定和校准。
2.1.2 测量仪器和设备应放置在干燥、稳定的环境中,并保证其正常工作和使用寿命。
2.2 测量工具2.2.1 测量工具的种类和数量应满足测量需要,并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
2.2.2 测量工具应在使用前检查,发现异常及时修理或更换。
3. 测量点的确定3.1 测量控制点3.1.1 测量控制点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测量需要进行合理布设,数量应满足测量精度的要求。
3.1.2 测量控制点的标志和编号应清晰可见,并记录在测量控制点表中。
3.2 测量点的确定3.2.1 测量点根据工程的布置和特点进行确定,数量应满足工程设计和施工的需要。
3.2.2 测量点的标志和编号应明确,便于识别和记录。
4. 测量方法与操作4.1 测量方法4.1.1 测量方法应根据工程类型和测量需求进行选择,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2 测量操作4.2.1 测量前,测量人员应仔细研究工程设计图纸和相关技术要求,明确测量任务和要求。
4.2.2 测量人员应按照测量方法的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所测量的数据准确、可靠、合理。
4.2.3 测量记录应详细、准确、规范,包括测量时间、地点、方法、操作人员等。
4.2.4 测量后,测量人员应对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清洁和保养,保证其正常工作。
5. 质量控制5.1 稳定性控制5.1.1 测量设备和仪器应定期进行标定和校准,确保其测量准确性和稳定性。
5.1.2 测量现场应保持干燥、稳定的环境,避免影响测量结果的因素。
5.2 重复性控制5.2.1 测量人员应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操作,确保测量结果能够重复和稳定。
5.2.2 测量数据应经过复核和比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工程测量技术方案编制规范一、概述工程测量技术方案是指根据工程项目的要求,利用专业的测量技术和设备,对工程项目进行调查、测量和分析,以确定工程建设的具体位置、形状和尺寸等重要参数。
工程测量技术方案编制规范是指对工程测量技术方案的编制进行规范和指导,以保证测量工作的准确、可靠和高效进行。
本规范旨在对工程测量技术方案的编制进行细致的规定,以及对测量设备和人员的要求,为工程测量工作提供标准化的指导。
二、编制依据1. 《建筑工程测量技术规范》2. 《工程测量质量验收规范》3. 《工程测量技术规范》4. 《工程测量技术方案编制管理办法》三、技术方案编制流程1. 项目调研:对工程项目进行初步调研,了解工程项目的地理位置、周边环境、土地利用情况等信息。
2. 测量任务确定:根据项目需求和调研结果,确定测量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范围,明确测量的目的和要求。
3. 测量方法选择:根据测量任务的特点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测量方法和技术,包括现场测量和实验室分析等。
4. 测量方案设计:编制测量方案,包括测量的具体步骤、测量设备和人员配置、安全措施等内容。
5. 技术方案审批:完成技术方案的编制后,进行内部审批,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6. 技术方案实施:按照技术方案的内容和要求,组织实施测量工作,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7. 技术方案评估:对测量结果进行评估和分析,检查测量工作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和要求。
四、技术方案编制内容1. 项目概况:对工程项目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包括项目名称、地理位置、规划用地面积等。
2. 测量任务概述:对测量任务的内容和范围进行描述,明确测量的目的和要求。
3. 测量方法和技术:对选择的测量方法和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包括测量仪器设备的选择和使用方法。
4. 测量方案设计:对测量方案的具体内容进行设计,包括测量的步骤、测量设备和人员配置、安全措施等。
5. 质量控制措施:对测量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进行规定,以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测实量技术规范一、混凝土结构工程检查标准依据(砼结构)GB50204-2015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1、截面尺寸偏差(砼结构)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施工尺寸与设计图尺寸的偏差。
合格标准:截面尺寸偏差[-5,8]mm。
测量工具:5m 钢卷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a)以钢卷尺测量同一面墙/柱截面尺寸,精确至毫米;b)同一墙/柱面作为 1 个实测区,每个实测区从地面向上 300mm 和 1500mm 各测量截面尺寸 1 次。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图 1 墙柱截面尺寸测量示意图2、表面平整度(砼结构)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平整程度。
合格标准:[0,8]mm。
测量工具:2m 靠尺、楔形塞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a)剪力墙/暗柱:选取长边墙,任选长边墙两面中的一面作为 1 个实测区。
累计实测实量 8 个实测区、32 个测点进行计算;b)当所选墙长度小于 3m 时,同一面墙 4 个角(顶部及根部)中取左上及右下 2个角。
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累计测 2 次表面平整度,跨洞口部位必测。
这 2个实测值分别作为该指标合格率的 2 个计算点;c)当所选墙长度大于 3m 时,除按 45 度角斜放靠尺测量两次表面平整度外,还需在墙长度中间水平放靠尺测量 1 次表面平整度。
跨洞口部位必测。
这 3 个实测值分别作为判断该指标合格率的 3 个计算点;d)跨洞口部位必测。
实测时在洞口 45 度斜交叉测 1 尺,该实测值作为新增实测指标合格率的 1 个计算点;e)砼柱:可以不测表面平整度。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图 2 平整度测量示意图3、垂直度(砼结构)指标说明:反映层高范围内剪力墙、砼柱表面垂直的程度。
合格标准:[0,10]mm。
测量工具:2m 靠尺。
测量方法和数据记录:a)剪力墙:任取长边墙的一面作为 1 个实测区。
累计实测实量 7 个实测区、21 个测点作为计算点;b)当墙长度小于 3m 时,同一面墙距两端头竖向阴阳角约 300mm 位置,分别按以下原则实测 2 次:一是靠尺顶端接触到上部砼顶板位置时测 1 次垂直度,二是靠尺底端接触到下部地面位置时测 1 次垂直度。
建设工程竣工测量技术规程1. 前言建设工程规划竣工测量成果是竣工规划验收的重要依据之一,其成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城市规划管理目标的落实和执行。
根据苏州市规划局《苏州市建设工程(建筑类)规划竣工测量成果管理规定》(苏规法[2006]11号)、《城市测量规范》(CJJ 8-99)、《苏州市1:500 1:1000 1:2000数字地形图图式》(SZJCDL 〔2005〕3号),制定本技术规程。
2. 一般规定2.1 坐标高程系统1) 高程系统:1985国家高程基准(苏州市最新高程控制网成果);2) 平面坐标系统:苏州独立坐标系。
2.2 成图比例尺及规格成图比例尺为1:500,可采取任意分幅,但规格不得小于50cm×50cm正方形分幅,图廓坐标应取整至10米的倍数,图幅名根据项目名称命名。
2.3 成图精度1) 绝对精度:a、按工程测图精度(见《城市测量规范》7.3条),实测竣工建筑物及邻近建筑物的细部坐标,细部点的位置和高程中误差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b、其余地物,可按1:500地形图的要求进行测绘。
2) 相对精度:竣工建筑物的实测坐标反算距离与实量间距较差限差为:±8CM。
2.4 建筑物高度测量精度建筑物北檐口高测量误差限差为±10cm,建筑物地坪高测量误差限差为±5cm,建筑物层高测量误差限差为±3cm。
2.5 对图形数据的要求1)点状要素(如:各种独立符号、植被符号等)要以块形式存在,不能打碎,要求使用统一符号库。
2)线状要素,对于需要符号化的,要以线型形式存在。
3)面状要素(如:房屋、水系等)必须闭合。
4)数据中不应存在多余的层、块、线型等垃圾数据,保证数据量最小。
5)注记尽量以一个整体标注,尤其是房屋注记,不要分别标注房屋结构和层数,一条标注中间不要加空格。
2.6 其他规定1)竣工图施测范围线用黑线表示,用地红线用红线表示,并标注文字说明。
竣工图施测范围线应居中表示在图幅内。
工程测量技术规程工程测量技术规程是指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各种测量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的技术文件。
它是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要依据,对于确保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测量基准的确定、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测量精度的控制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测量技术规程的制定是工程测量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制定测量技术规程应根据工程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
规程应包括测量任务的确定、测量方法的选择、测量精度的要求、数据处理和报告编制等内容,并应明确测量工作的组织管理和质量控制要求。
二、测量基准的确定测量基准是测量的重要依据,对于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起着关键作用。
测量基准的确定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选择与工程相适应的基准体系,如大地水准面、工程控制网等;其次,确定基准点的位置和高程,应具备稳定性和可靠性;最后,制定测量基准的要求和规范,明确基准点的维护和监测措施。
三、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测量仪器的选择和使用是工程测量的关键环节。
在选择仪器时,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测量任务的特点,选择适合的测量仪器。
同时,要确保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对于经常使用的仪器要定期进行校准和维护。
在使用仪器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说明进行操作,保证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四、测量精度的控制测量精度的控制是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
在进行测量前,应根据工程的要求和测量任务的特点,确定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要求。
在测量过程中,要采取措施保证测量的精度,如提高观测次数、增加控制点、采用精密仪器等。
同时,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精确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工程测量技术规程是保证工程测量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
制定规程、确定测量基准、选择和使用仪器、控制测量精度等方面都是规程中需要考虑的内容。
只有严格遵守规程要求,才能保证工程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工程建设提供可靠的测量数据和科学的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新标准最新版工程测量作为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确保了工程的精度和质量。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工程需求的不断变化,工程测量规范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以下是最新版的工程测量规范的主要内容:1. 引言工程测量规范的制定旨在为工程测量活动提供统一的技术标准和操作流程,以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规范适用于各类工程项目,包括但不限于建筑、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
2. 术语和定义本规范中涉及的专业术语和定义,均按照国家或行业标准进行解释和界定,确保术语的统一性和准确性。
3. 测量原则- 准确性:测量结果应尽可能接近真实值。
- 可靠性:测量结果应具有可重复性和一致性。
- 经济性: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应考虑测量成本。
4. 测量设备和工具所有测量设备和工具必须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并通过定期校验以保证其性能。
5. 测量方法- 地面测量:包括平面测量和高程测量,应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和设备。
- 空间测量:利用卫星定位技术、无人机等进行三维空间数据的采集。
- 特殊环境下的测量:如地下、水下等特殊环境,应采用相应的专用设备和技术。
6. 数据处理和分析测量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和软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7. 质量控制- 测量过程中应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措施,包括测量前的设备检查、测量中的误差分析和测量后的数据审核。
- 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测量活动的每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
8. 安全与环境保护在进行工程测量时,应遵守相关的安全规定,确保人员和设备的安全。
同时,应采取措施减少测量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9. 规范的更新与修订本规范将根据技术发展和工程实践的需要进行定期的更新和修订。
10. 结语工程测量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提高工程质量、保障工程安全、促进工程技术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所有参与工程测量的人员和单位都应严格遵守本规范,以实现工程测量的高标准和高质量。
请注意,以上内容是虚构的,实际的工程测量规范应参照国家或行业发布的正式文件。
0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02.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 79-2012 03.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 120-2012 04.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GB 50086-2001 05.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 06.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07.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JGJ 6-99 08.湿险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 50025-2004 09.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基坑工程安全技术规程JGJ 167-2009 10.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GB50112-2013 11.既有建筑地基基础加固技术规范JGJ 123-2000 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 50108-2008 13.人民防空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34-2004 主体结构分部的施工依据:02.01.钢筋混凝土升板结构技术规范GBJ 130-90 0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规范GB 50496-2009 03.装配式大板居住建筑设计和施工规程JGJ 1-91 0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 05.轻骨料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2006 06.冷拔钢丝预应力混凝土构件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19-2010 07.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2-2004 08.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95-2011 09.钢筋焊接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14-2003 10.冷轧扭钢筋混凝土构件技术规程JGJ 115-2006 11.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 138-2001 12.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JGJ 145-2004 13.混凝土异形柱结构技术规程JGJ149-2006 14.多孔砖砌体结构技术规范(2002年版) JGJ 137-2001 15.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98 16.网架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JGJ 7-2010 17.网壳结构技术规程JGJ 61-2003 18.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GB 50165-92 19.烟囱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078-2008 20.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41-2008 21.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2006年版) GB 50156-2002 22.工业炉砌筑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47-2008 26.电子信息系统机房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462-2008 新国标资料施工依据填写之电气安装工程03.《电气装置安装工程高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04.(GBJ147-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压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8-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母线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J149-90)《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气设备交接试验标准》05.(GB5015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低压电器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4-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力变流设备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55-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8-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接地装置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69-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旋转电机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0-200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蓄电池施工及验收规范》06.(GB50172-92)《电气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接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171-92)新国标资料施工依据填写之建筑装饰装修工程07.01.住宅装饰装修工程施工规范GB 50327-2001 02.建筑内部装修防火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354-2005 03.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 50345-2004 04.V形折板屋盖设计与施工规程JGJ/T 21-93 05.种植屋面工程技术规程JGJ 155-2007 06.自流平地面工程技术规程JGJ/T 175-2009 07.机械喷涂抹灰施工规程JGJ/T 105-96 08.塑料门窗工程技术规程JGJ 103-2008 09.外墙饰面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 126-2000 10.建筑陶瓷薄板应用技术规程JGJ/T 172-2009 11.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02-2003 12.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 133-2001 13.外墙外保温工程技术规程JGJ 144-2004 14.建筑涂饰工程施工及验收规程JGJ/T29-2003 15.建筑防腐蚀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12-2002 1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2006年版) GB 50325-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