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史-
- 格式:ppt
- 大小:6.07 MB
- 文档页数:11
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
1826年开始改建旧的引洪漫灌系统,进行常年灌溉。
1902年阿斯旺坝建成以后,又由水库引水进行常年灌溉。
《中国水利史》复习题长江是我国第一条大河,居世界第三位。
干流长六千三百公里,流域面积一百八十万平方公里。
长江水量极为丰富,每年入海总水量约达一万亿立方米。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
它发源于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占宗列渠,干流长五千四百六十四公里,流域面积七十五万余平方公里。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黄河中下游地区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代文化发达的地区之一。
淮河发源于河南与湖北交界的桐柏山,历史上淮河下游经安徽、江苏注入黄海。
至清代后期,淮河受黄河压迫,入海尾闾淤塞,由洪泽湖改道向南辗转入江。
淮河干流南北的自然条件有比较显著的差别,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分界线。
以秦岭、淮河为界,以南的河流水量丰富,季节变化小,河流含沙量也小,冬季不结冰;以北的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含沙量大,冬季水量小且有结冰现象。
海河是我国北方的重要水系。
它流经河南、山西,河北、天津等省市,我们伟大的首都北京位于海河流域之内。
海河流域支流繁多,南北方向较宽,而东西方向较窄,形成源短流急的特点。
海河水系共有五大支流,即北运河、永定河、子牙河、大清河、南运河。
海河流域地处华北平原北部,属半湿润地区,雨量集中,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所以常常造成洪涝灾害。
海河流域虽然开发较早,但发展比较缓慢。
珠江流域包括东江、西江、北江,按长度为我国第五大河。
三江之中以西江最大,为珠江干流,全长二千一百二十九公里,发源于云南东部山地,经贵州、广西等省区,在广东注入南海。
我国淡水湖以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和巢湖最著名,称为我国五大淡水湖。
我国古代的治河防洪工程技术,大体经历了从“障洪水”到“疏九河”,又从“疏九河”到筑堤防洪的辩证发展过程。
同时,我国人民的治水活动也对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古代关于共工氏“壅防百川”和“鲧障洪水”的历史传说。
相传在尧、舜、禹的时候(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
水利是的命脉。
几千年来,丰富的水利资源滋养了中国农业。
同时,历史上旱涝灾害频仍,也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中国的农业发展史,也就是发展农田水利、克服旱涝灾害的斗争史。
中国古代农田水利大体经历了下列发展过程。
战国以前与当时的井田制农业相适应,布置在井田上的小型灌排渠道──沟洫,是这一时期水利的代表型式。
传说早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夏禹治水时已经发明沟洫,但限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没有得到很大发展。
至周代,农田沟洫逐渐形成系统并趋完善。
据《周礼》的描述,当时的沟洫大致可按功用不同和所控制的面积大小,分为浍、洫、沟、遂、畎、列各级,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从农田排水的作用,形成有灌有排的农田水利体制。
除了直接从河流中引水的形式外,当时还出现了人工蓄水陂池。
即在天然湖沼洼地周围,用人工修筑的堤防构成的小型蓄水库,可以调蓄河水和天然降水,提高灌溉能力。
西周时京都(今西安市西南)附近有灌溉作用的池,就属这种灌溉型式。
东周以后随着铁制农具的开始使用和推广,水利工程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如楚国在公元前613~前591年间在今安徽省寿县建成了芍陂;并于公元前548年将发展农田水利定为国家的法典。
公元前563年郑国也兴建了新的灌排系统。
战国至西汉时期这一时期,农田水利建设蓬勃兴起。
大型渠系工程取代了农田沟洫,水利工程技术也得到迅速发展。
大型渠系建设海河流域方面:战国初年,魏国邺令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了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漳水十二渠。
由于漳水含有较多的泥沙,带有丰富的有机和无机养分,该渠的兴建不仅发展了灌溉,而且肥沃了农田,改良了。
西汉以下数百年间,邺县一带成为中国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当与漳水十二渠的兴修有关。
长江流域方面,秦昭王时,在秦蜀守的主持下(公元前256~前251),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
工程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
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砂堰3部分组成(图1[都江堰渠首工程布置示意]),鱼咀是位于江中的分水堤,它将岷江水一分为二;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口门,起节制进入灌区水量的作用;飞砂堰则是内江溢洪道。
中国水利发展史中国水利发展史悠久而丰富多彩,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拥有众多河流和湖泊的国家,水利工程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农业、工业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本文将带您了解中国水利发展史的主要阶段和关键事件,让我们一同来看看这段精彩的历史。
古代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农业灌溉方面。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人就开始利用河流和湖泊的水资源进行灌溉,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这种原始的水利系统后来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和先进的工程,如运河、水车和堰坝。
这些水利工程使得中国农业能够持续发展,为人民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古代水利工程的顶峰之一是修建了灵渠。
灵渠是一条始建于公元前214年的渠道,用于解决水资源的平衡和运输问题。
这条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维护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它为北方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改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
灵渠的成功不仅显示了中国人民在水利工程领域的技术实力,也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交流。
随着历史的进程,水利工程逐渐向更大规模和更复杂的方向发展。
在中国唐朝时期(618年-907年),大规模的运河建设兴起,如大运河。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人工运河之一,连接了黄河和长江,畅通了北方和南方之间的交通,为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便利。
而到了宋朝时期(960年-1279年),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市堰和风车水车等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灌溉效率和农业产量。
此外,宋朝还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如汴京的京杭大运河和漕渠、黄河的拦河坝等,这些工程为该时期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发展与水利学的诞生密不可分。
《水经注》和《河图》等著作的出现,标志着水利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形成。
这些经典著作整理了大量的水利工程经验和知识,为后来的工程师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
水利学的发展为中国未来水利事业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水利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和成就。
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水利工程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领域。
中国农田水利史中国农田水利史是中国农业发展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十分重视农田水利的建设与发展,通过灌溉、排水等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必要的水源和良好的土壤条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农田水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先民就开始进行简单的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例如修建水渠、築堤等,以解决农田的灌溉和排水问题。
这些简单的水利工程虽然规模较小,但为农田的耕作提供了基本的条件。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农田水利工程逐渐壮大。
在商代和西周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水利工程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也得到了提升。
例如,商代的宫城遗址就发现了灌溉农田的遗迹,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一定规模的农田水利工程。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过修筑长城和大量的水利工程,为农田的灌溉和防洪提供了保障。
而汉代的农田水利更是达到了巅峰,大规模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封建社会时期,中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但仍然取得了一些成就。
例如,南宋时期的赵构修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如开凿运河、修建水库等,为农田的灌溉和排水提供了便利。
明代时期,杨慎修提出了“治水先治理,治理先治人”的水利理念,推动了水利工程的发展,为农田水利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近代以来,中国农田水利工程经历了从传统农耕方式向现代农业发展的转变。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田水利建设,加大了对水利工程的投入。
例如,在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实施了一系列的农田水利工程,如引黄灌区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当前,中国的农田水利工程正朝着更加现代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
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提高农田水利的管理和效率,进一步推动农业的发展。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了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研究人类从事水利活动和水利事业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
水利活动起源很早,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六七千年前。
远古人类择丘陵而处,逐水草而居就出现了防洪、供水问题;刳木为舟,结网而渔就出现了航运和水产问题;抱瓮灌园,桔槔取水就出现了灌溉及水利机具问题。
对这些问题进行记录和探讨从而形成水利史。
水利技术、历史学科以及和它们有关的学科大多也和水利史学科有关。
如:农学、航运、市政工程、电力工程、社会学、政治经济学、考古学,以及地理学科,特别是历史地理等。
发展阶段由于古籍的散失,近现代史要比古代史详细得多。
水利史的发展阶段可以分为形成期、发展期和充实期。
形成期约公元前50~前40世纪至公元2世纪末。
欧洲水利导源于埃及和巴比伦,后传播至希腊和罗马。
这一时期遗留下来的有关水利的记载多零星散见于一般历史著作中,没有系统文献。
南亚次大陆的水利记载更少。
中国却已有《史记·河渠书》和《汉书·沟洫志》两篇水利通史。
前者是中国的第一部水利史,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利史著作。
它最早提出“水利”这一名词,并使其具有除水害兴水利的含义。
发展期自3世纪初至12世纪初。
这一时期欧洲几乎没有水利史著作。
西亚和南亚次大陆水利虽有发展,仍无专门水利史著作。
中国除在地理和经济等著作中已有大量水利资料外,还有记载水利工程的专篇和专门水利法规。
《宋史·河渠志》分叙各河流及各地区水利的发展,是以后各正史的范例。
充实期自12世纪至今。
欧洲自14世纪文艺复兴以后,文化学术、政治经济先后迅速发展,水利史方面才有一些著作,到现代已具备各类体例。
自12世纪起中国水利史著作继续增多,到17世纪以后著作又远超前代,水利史著作不下二三百种。
除大量通、专、综合各史外,各省州县编修的地方志中,绝大部分都有水利志专篇,较详尽地记述了各地水利发展。
现状水利史学科既古老又年青。
世界各国有的由于历史短,有的限于疆域小,问题单纯,有的文献资料缺乏,因而现代虽有不少研究,但系统研究一国或一个地区水利史的权威性著作很少。
水利工程发展史水利工程是人类利用水资源改造自然环境,满足人类灌溉、供水、水电等需求的一项重要工程。
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农田灌溉和水利设施建设,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如今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之一。
水利工程的发展始于古代文明的农业灌溉。
古代农民通过修建堤坝、挖掘渠道等方式,将水源引入农田,实现灌溉农作物。
这种简单的农田灌溉方式在古代埃及、中国等地被广泛应用,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基础保障。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逐渐扩大应用范围。
公元前5世纪,古代中国开始兴修大规模水利工程,例如修建灌溉渠道、水库、水闸等,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同时,古代罗马也以其精湛的水利工程闻名于世。
罗马人修建了大量的水渠、水渗井和水道,为城市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供水。
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水利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末,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对水电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为了满足工业用水和发电的需要,人们开始修建大型水电站和水库。
这些工程不仅解决了能源问题,还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动力。
20世纪是水利工程发展的新纪元。
在这个时期,水利工程逐渐从单一的灌溉和供水功能转变为综合利用水资源的多功能工程。
例如,人们开始利用水力发电,修建了大型水电站,实现了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
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供水和排水也成为水利工程的重要领域。
人们修建了大型水处理厂和污水处理厂,提高了城市供水和环境卫生水平。
21世纪的水利工程发展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人们开始关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问题,提倡建设生态型水利工程。
生态型水利工程通过生态修复、水生态保护等措施,实现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平衡。
总的来说,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是人类对水资源利用的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
从古代农田灌溉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和水处理厂,水利工程在提高农业生产、满足人类生活和工业用水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水利工程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强大的支持。
水利发展历史水利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左右,当时秦朝(公元前221-206年)实施大量水利工程,包括改造黄河、长江及其它河流,以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
公元前220年,芭芭拉古国在印度的恒河中改造水利,修建了多个水库,以便引水灌溉农田。
在中国,水利是几千年来一直持续不断的。
春秋时期,从鲁国修筑伊洛河水利工程,到战国时期,孙膑修筑九江,再到秦朝建立各种灌溉利用水利,实现把农业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进入公元时期,随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水利工程发生了重大变化。
北魏时期,洛阳市积极改造洛河,解决洛阳灌溉的问题,秦汉时期就开始实施大规模的水利治理。
到唐朝,北京府创建清谷水利,实施大规模水利改造,完善水利建设,以满足农业发展对水源的需求。
宋朝以后,水利发展进入新高峰,水利技术、管理水利技术也出现了很大的进步,宋朝及其以后的两代,修缮了许多水利工程,增强了水利工程的承载能力,并为农业灌溉奠定了基础。
这一时期,中国水利的发展道路也逐步固定下来,水利工程也出现了特色。
明清两代,水利进入又一个高潮,相继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包括淮河水利、黄河水利、湖泊改造、港口建设等等,这些工程不仅满足了日常灌溉的需要,也加强了中国水利建设的影响力。
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新式材料的出现,水利工程的建设发生了重大变化,其中最突出的例子就是19th世纪清政府开拓长江的“三峡工程”,改变了长江河口的样貌,可以说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壮举。
20世纪初,水利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开始实施大规模的灌溉工程,并开发了大量的水利设施,如导游潮汐电站、水力发电站等,真正使中国成为灌溉建设领域的强国。
以上就是水利发展历史大概有600字左右,内容完整的说明。
水利发展历史以特殊地形和地方需要为基础,经过全国多个朝代的发展,让我们拥有了更现代的水利设施,为人类的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水利发展史:
中国水利史源远流长,从上古时期的治理河流、修筑堤防,到现代的水利工程建设,水利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水利史不仅仅是一部技术发展史,更是一部民族文化传承史。
中国古代水利建设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从远古至公元前400年,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主要是为了解决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扩大,人们开始修建堤防、水井等设施,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从公元前400年至公元100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进入了高峰期。
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经济的发展,国家开始大力投入水利工程建设,如修建水库、灌溉渠道等。
这些工程的建设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还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第三个阶段是从公元1000年至1840年左右,这一时期的水利建设逐渐衰落。
随着封建制度的逐渐瓦解和西方列强的入侵,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水利建设也陷入了停滞状态。
中国水利发展史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历史。
从古代的堤防、水库、灌溉渠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到现代的水库、水电站、灌溉工程等水利设施的完善,中国水利发展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帮助,如果想要了解更多关于中国水利发展史的内容,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专业人士。
水利发展史水利发展史是人类为了适应自然环境,利用自然资源,抗击水害而开展的改善水环境,控制水资源的活动。
自古以来,水利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古代水利在远古时代,人类依靠河流提供水源和捕鱼,因此河流也成为早期人类聚居的地方。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水利逐渐成为一门重要的学科。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民利用尼罗河的水,建立起灌溉系统,使得埃及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国家之一。
在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非常发达。
大禹治水的故事是中国古代水利的开端。
此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西汉的六辅渠、隋唐的大运河等水利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经典之作。
在古希腊和罗马时期,水利工程也很发达。
罗马帝国修建了庞大的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中世纪水利中世纪时期,欧洲的水利工程主要集中在防洪和排水方面。
由于战争频繁,水利工程也被用来防御敌人的进攻。
在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水利工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明代治理黄河,清代治理淮河等水利工程,都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现代水利到了现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的增长,水利事业得到了更广泛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把水利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在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田纳西河治理工程等都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水利工程。
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能力,还为能源、灌溉、水产养殖等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同时,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绵城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等新理念的水利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国外,一些大型水利工程如荷兰的三角洲工程、美国的胡佛坝等也成为了世界水利的标志性工程。
这些工程充分体现了人类智慧和勇气,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防洪减灾、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未来水利进入21世纪,全球面临水资源短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挑战。
未来的水利将更加注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保护,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
中国水利史读后感摘要:一、引言1.阐述对中国水利史的兴趣和了解的必要性2.说明读后感的主要内容与结构二、中国水利史概述1.我国水利史的悠久历史2.重要水利工程及其影响三、中国水利史中的亮点与启示1.古代水利工程的创新与智慧2.现代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发展3.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环保与可持续发展四、中国水利史的现实意义1.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2.对民生改善的作用3.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促进五、中国水利史的传承与创新1.传承水利文化的必要性2.创新水利发展的途径六、结论1.总结中国水利史的重要性2.呼吁全社会关注水利事业的发展正文:作为一名热衷于历史与文化的研究者,我对中国水利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和资料后,我深感我国水利史的博大精深和其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以下便是我对中国水利史的一些读后感和思考。
中国水利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那时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利用自然水源进行农业生产。
从大禹治水的故事,到战国时期的都江堰、郑国渠等水利工程,再到现代的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等,我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始终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这些水利工程在保障农业丰收、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水利史中的亮点不仅仅是古代水利工程的创新与智慧,还有现代水利建设的成就与发展。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国家始终坚持生态环保、可持续发展原则,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一点在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一批水利典范工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谈到中国水利史的现实意义,我们不能忽视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贡献。
水利工程为农业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了粮食安全;同时,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此外,水利工程还对民生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例如,农村供水工程、防洪抗旱设施等,这些都为民众生活带来了便利。
更为重要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大大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
在传承与创新方面,我们要继续发扬中国古代水利文化的优良传统,将祖先的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
世界水利发展史Company Document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世界水利史-正文水利事业的发展与人类文明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的水利事业源远流长(见)。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水利事业可上溯到公元前四五千年。
美洲的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的水利遗迹距今也有两三千年以上。
埃及和巴比伦的水利技术以后传播到希腊和罗马。
文艺复兴以后传遍欧美各国。
公元前 3世纪的对水的浮力理论,和后来文艺复兴时期的对水流理论都作出了贡献。
1824年,英国人J.阿斯普丁发明了硅酸盐水泥,从而带动了混凝土结构的发展,使土木工程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9世纪下半叶出现了钢筋混凝土,这进一步推动了轻型混凝土建筑物的发展。
19世纪70年代,出现了水电站。
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新兴科学技术已开始在水利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例如,利用电子计算机对技术经济方案进行评估;用系统分析方法全面安排施工进度和评价区域性水资源;利用光弹模型分析和设计水工结构;利用、和渗灌等节省灌溉用水;利用遥感、超声波等手段分析、鉴定大型工程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情况等。
在工程建设中,20世纪的水利工程越来越具有大型化、综合化、跨流域、多目标等特点。
灌溉人类很早就利用河水发展。
四大文明古国都出现在大河流域,以灌溉为古代文明的基础。
一般来说,早期的灌溉都是引洪淤灌,以后发展为引水灌溉或建造水库、调洪灌溉。
世界灌溉事业近 200年来发展很快。
1800年左右,全世界有灌溉面积800万公顷。
20世纪初提高到4800万公顷。
1949年达到9200万公顷,60年代末超过 2亿公顷。
突出的节水新技术有喷灌、滴灌等。
非洲尼罗河流域早在公元前4000年就利用尼罗河水位变化的规律发展洪水漫灌。
公元前2300年前后在法尤姆盆地建造了美利斯水库,通过优素福水渠引来了尼罗河洪水,经调蓄后用于灌溉。
这种灌溉方式持续了数千年。
19世纪初,埃及引种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