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建平-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十天干的意义
- 格式:docx
- 大小:102.78 KB
- 文档页数:17
十天干」在大自然景象里象徵意义<甲木>阳性如松柏等长寿高大树木,色深绿,性耿直。
分活木和旱木,有水滋养的就是活木,没水滋养的就是旱木。
像六十甲子中的甲子就是活木,因甲木底下的子代表十二月的冰雪气流,虽是冰仍是水,给高大的甲木长久性水份,寿命自然长枝叶亦茂盛,以一棵大树来说自我满足应该够,可是驻於人体内时,尚有其他气流冲击,促使人的欲望不只丰厚长寿而自满,他必想成名、有财、陞官等等,这就要靠他种气流——火(尤其是代表太阳的丙火)来相助。
太阳丙火一方面可以解地支子水之冻,又可使茂盛的枝叶蓬勃开来,这象徵一个成功的人的景象。
也可推论活木者,学识丰富,心地仁厚,但亦显露其不成功时自私成功後自大的心态。
活木怕被砍(庚金如斧头从根砍起哩!) ,如果树枝过旺,让小庚金修修枝叶是美事一庄,要是像甲申,地支申代表八月秋天那种白天赤热晚上秋风扫落叶形气流,对甲木来说有热有冷(水),有被扫落叶的命运,再逢庚金那真是内外夹杀!当然不会这样就死了,得水就解套,因为水能助木又能泄金气,这留待後头再分析。
旱木就是没有水份那种,像甲戌,戌代表十月份那种夏天过後乾燥的土石,一棵大树立在上面,无枝无叶,说死不死,根犹牢牢埋在深处,说活,像吗?但是,旱木虽丑,用途却大,只要有钢斧(即代表矿石的庚金)就能化腐朽为神奇,造屋制器皿贡献良多。
由此可推知,旱木者喜欢接受挑战,奋战精神好,与活木者的个性刚好相反。
不过,旱木怕火,一把火烧得旱木成灰尘,再努力打拼也是一切成空。
在这种生命与生存的交战中,若有强壮的体格总是较占上风,什么意思?春天木气旺,出生日是甲木者,木气流相叠合自然壮盛结实;夏天火气旺,出生日是甲木,此木显得外实内空(没有水) ,全靠他人相助;秋天出生的甲木人,没有安全感,最怕受欺侮;冬天水气盛甲木人得到母爱较多,依赖性强。
<乙木>阴性如花草藤萝色淡绿,有水则花团锦簇,没水则乾草一堆,是相当柔弱的木气流。
这种阴性的气流与阳性气流最大不同点是:阳性逢强敌可以退让萎缩甚至卧莘藏胆伺机而出,阴性遇强敌则跟著强者走,托强者之福而福。
容建平《破解五行》之:天干地支的秘密编者按:本文作者从多角度探讨了天干的本义、天象、历法和五行能量来源,从中一步步揭开天干的秘密,应当说是目前在此方面的理论探索中比较完美、有力的解说。
但编者认为,作者在十二月历与十月历(也就是天干历)的对应、来源、组合上,仍然存在缺陷,同时,在整个太阳系内的变化既有太阳影响的共性,也有其它行星影响的个性,还有地球自身的特殊作用系统。
而人生的生老病死、富贵夭寿、兴衰荣枯则往往是个性和特殊性产生的!如果一切归功于占主导作用的太阳,那人类就可能是“均平富,等贵贱”了!但毕竟暇不掩玉,仍然有着其宝贵的闪光之处,故此转载。
天干地支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之一,简称为“干支”,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戍、亥。
从古代一直流传下来的知识告诉人们,天干地支与阴阳五行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十天干与十二地支都有一个阴阳性质的分类,和有一个五行性质的分类,具体的分类划分为:天干分阴阳: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阳水,癸为阴水。
地支分阴阳:子、寅、辰、午、申、戍同属于阳,分属于阳,说明它们具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丑、卯、已、未、酉、亥同属于阴,分属于阴,说明它们具有消减、衰落、萎缩的阴性质。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属于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已午同属于火,午为阳火,已为阴火;申酉同属于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同属于水,子为阳水,亥为阴水;辰戍丑未同属于土,辰戍为阳土,丑未为阴土。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已、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戍、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已、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戍、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已、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戍、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已、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戍、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已、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戍,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天干地支在古天文学中的应用五运六气基础[页2]“十天干”是与“河图分布结构”对应而发展来的。
前面绪言中一开头我们就讲过,【“十干”表示的是“纬度”变化】。
由于“河图”的数分内外两层分布。
即:内层为 1、2、3、4、5;外层为 2、4、6、8、10。
故而将其配合对应于10个“天干”。
实际也是将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的椭圆轨道分成10份。
再与地球自转轨道被分成的12等份(因为一年有12个月。
正好赤道上的星座也转了一圈——每个星座相对都回到了各自原来的位置。
这也与木星近似12年回归一次的周期有关)相搭配,以确定天球及与其相对应的地球上的相对精确的“经纬”坐标位置。
“天干”是天球与地球南北运行时,“纬”度的表述。
其表示星体在天上的上下位置或在天球上的髙度。
摘自张延生《易与和谐》五运六气【“地支”表示天球与地球左右、东西分布的“经”度】。
这样一“经”“纬”,确定一个较精确的对应坐标点。
通过这些对应坐标来确定星体的位置及其结构状态,近而寻找其场效应特点及规律,以达到我们对气候、疾病、物态变化、各种作物、自然、社会、政治、军事、经济、物种等与其相对应规律的掌握、运用和引势利导。
由于我国古天文学中假设的“太岁”星与“岁星”(木星)相应,“太岁”又被称做“岁阴”(“太阴”)。
从其与“十干”的对应关系来看。
即从纬度上来看:“太岁”(木星)如果在“甲”位。
它需要10年才能又回归到“甲”位层面上。
也就是说,其10 “干”运行10年是一个重复周期。
从其与“地支”的关系来看。
即从“经度”上来看:“岁星(木星)斜跨“天腰”(木星运行轨道平面与地球的赤道平面不在同一平面上,而是有个交角东西环绕运行,形成椭圆性轨道。
古人将其轨道分为12 “辰”(等份)。
“岁星”每年运行一“辰”、必须12年才能全部路过12 “辰”。
也就是说,“太岁”如果在“子”位。
需要12年才能再回归到“子”位上来。
也就是说,其12 “支”运行12年是一个重复周期。
从天文学角度探讨“十天干”的本义作者 |书读纵横书店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天干地支是利用阴阳五行理论构建的一个标准的系统,是对宇宙时空特性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种解读方式。
如果地支是表示地球的话,那么天干当然是表示“天”了。
这个“天”是有范围的,它必然是地球运行途中所经历的“天区”,其中最具影响力的实体物质莫过于太阳。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是随着太阳自转和公转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具有周期性的规律,古人用十天干甲乙丙丁之类来表示。
确切的说,是以太阳为主的太阳系整体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率领下属行星绕银河系中心做螺旋运动,形式上像一根弹簧一样,是一圈一圈的,每圈之间都有一个空间,但这个空间若放到宇宙中来看,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粗略认为,太阳在宇宙中做单圈循环运动,其运动范围是二十八宿所包围的空间,即在二十八宿内转圈圈。
太阳绕银河系一圈需要2.26亿年,人类诞生至今,太阳一直在二十八宿内做单圈运动,周而复始,无限循环,古人用十天干表示其运动规律。
如果太阳某天突破了二十八宿,到了别的天区,那么这套天干系统所代表的意义就过时了,需要重新创造新的天干意义了,因为天干除了表示太阳本身的特性和规律外,还代表着二十八宿。
但我想那是下一个文明的事吧,现在的这个文明恐怕等不到那一天。
太阳带领下属行星在二十八宿范围内做螺旋运动,由下一圈运动到上一圈,时间为地球上的十年。
将螺旋运动近似为单圈循环运动,则每十年转一圈,将一圈定为360°,等分十份,每份36°,分别冠以甲乙丙丁等十干之名,即太阳1年运动36°,每年以甲乙丙丁等表示,今年庚子年,即认为太阳在“庚”代表的36°范围内活动。
这是十干纪年的天文本义。
十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是两两相对的,甲与己对立,乙与庚对立,丙与辛对立,丁与壬对立,戊与癸对立。
其天文意义是太阳每隔六年运动圆圈的对立点,古人认为这两个对立点虽然具有五行的区别,但这种区别可以合化为同一种五行,如甲己合化土,乙庚合化金,丙辛合化水,丁壬合化木,戊癸合化火。
十天干的起源及意义解析黄帝纪年法为十天干起源的最早记载。
十天干是古代中国的一种纪年法,由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字分别表示十个年份,并与地支的十二生肖组合使用。
本文将对十天干的起源及其意义进行详细解析。
一、起源十天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部落社会,当时人们根据天干地支纪年,主要是以纪念英勇善战的军队为目的。
后来,十天干被广泛运用于历法、地理、天文、命理等领域,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符号和记号。
据传说,黄帝舜在位时期,他曾制定了一套纪年法,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作为纪年基础。
十天干的选择主要基于当时对宇宙和人类的观察和理解,黄帝希望通过割裂时间和空间,使人们更好地认识和应对自然和社会的变化。
二、意义1. 纪年法的象征意义:十天干与地支的组合构成了干支纪年的体系,这体现了古代中国人对时间的理解和尊重。
它不仅是纪年法,也是古代文化传承的一种象征。
2. 命理学的运用:在中国的命理学中,十天干被用来推算一个人的命运和性格特点,它被认为与人的一生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出生年份的干支组合,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八字命理,进而了解其吉凶祸福、事业发展、家庭状况等。
3. 代表季节的变迁:根据古代农耕社会的农事活动和天文观测,十天干也与季节的变迁联系紧密。
十天干的选择体现了古代人们对季节变化的认知,通过与地支结合使用,形成了二十四节气和农历的编制。
4. 文化传承与民俗活动:十天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节日庆典、婚礼葬礼、农民民俗活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将过去一年对应的天干称为“本命年”,认为此时需要特别注意和祈福。
结语通过对十天干的起源及意义的解析,我们可以看到它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十天干不仅是一种纪年方式,更是古代人们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中国人对时间与空间的认识,以及对自然和社会的理解。
在今天,虽然万物纷繁,但人们仍然传承并运用着十天干这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注: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天干地支的现代科学理解(原创自容建平先生)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天干周期和地支周期在明确地告诉人们,在我们生活的空间内,在天上存在着一个以十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在地上存在着一个以十二进制为一个循环周期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的自然运动程序,它们都是出自于大自然的创作,是不可人为更改的自然规律。
如果说一年有十二个月份,它和一年中的十二个地支有着相对应的吻合,一天有二十四个小时,它和一天中的十二地支有着倍数的相应,人们会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时支和月支的变化周期有具可观察性,如果说还有十二天的地支周期,和十二年的地支周期,就很难有说服力,因为谁也不能感觉到和能够观察到这两个周期性的变化所在。
再说天干的十进制,虽说十进制是现代社会中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计量标准,但要说天上也存在一个十进制的自然运动,这未必有人相信,这个自然运动的主体是什么?运动的过程怎样进行?能够用科学的方法观察吗?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创造出一套天干?为什么又要创造出一套地支?它们是根据什么为依据,通过怎样的方法产生出来的?当现在人们要追溯它们的起源时,确实遇到不少的难度,因为古代的人们根本就没有留下为什么要创造天干地支的解释,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的认识,基本上是按照古人所说的那一套照搬,几千年来都没有一点突破性的新意。
由于缺乏创造过程中的原理和依据,现在人们对天干地支提出质疑也就是很正常的事。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悟懂“十天干”“十二地支”,拜服我们的先人学易必须要学习一些天文、地理知识,这就需要学习天干地支,以及五行。
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天干是十,地支却是十二?查阅很多资料,或者语焉不详,或者生涩难懂,让人痛苦不已。
今晚看古代星空图,忽然开了悟,让我一下子明白了,欣然与朋友们分享。
从“天人合一”出发才好理解天干地支中国古代天文学是很发达的,天干、地支就是从地球的观察角度,得到的天文知识总结和提炼,然后用在历法,以及其他方面。
今天我们知道,银河系是个大系统,太阳系是个中系统,地月系是个小系统。
古人没有这样细分,但是古人有系统的观念,那就是“天人合一”。
古人相信,天的变化会影响的人,人的行为会感动天(或者触怒天)。
所以,古人孜孜以求观察天像,以求得天的启示,指导人的行为。
这就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
有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我们就很好理解十天干、十二地支了。
为什么是十天干?天干,从字面理解,就是“天体的干扰”,是指太阳和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干扰作用。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现在我们都知道太阳有八大行星,天干之所以只涉及木、火、土、金、水五星,是因为天王星、海王星离地球太远,古人肉眼观察不到。
太阳支配者太阳系。
在太阳系中,地球被太阳所主宰,围绕太阳公转。
根据牛顿力学,它们之间有引力和离心力这两股力量,这就是易学上的阴阳二气。
引力为阴,因为太阳的引力作用是稳住地球,是静,静为阴。
离心力是阳,因为它的作用是使地球逃离太阳,是动,动为阳。
除了太阳对地球的作用,五星木火土金水,对地球都有作用。
太阳和地球,还有五大行星,它们相互作用,共同建造了稳定的太阳系。
太阳对地球的作用,使得地球一定要围绕太阳转。
而至于转多快,则受到在同一个轨道(黄道)面上运行的其他五星的干扰。
就好比同在一条高速上,你的车能开多快,受到你前后左右的车速影响一个道理。
太阳系天体都在黄道附近围绕太阳运转正是五星对地球的干扰作用,使得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圈的周期约是365天,称为一个太阳年。
天干地支义解(一)十天干义这两天读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高怀民老师的《两汉易学史》,颇受启发。
在阐述汉易象数兴起原因时,高老师结合古书总结了十天干义和十二地支义,很有意思,特记录如下:我的说明:天干言万物之势,地支言万物之用。
天干之十为万物之天道下自我生长之情,地支十二说,地用,为人用草木耕种为用。
古之天干地支大都是以植物为例,这也是我汉族自古懂得耕种技巧,对植物有着敏感的认识。
古之圣人,观天俯地,对万物都心怀敬畏,对生命之生长熟灭都怀有诚敬之心。
并参照自身,言人亦学习草木之生、草木之长、草木之实、草木之熟、草木之亡、草木之藏、草木之萌也。
十天干义甲《说文》:从木,戴孚甲之象。
《史记˙律书》: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以下简称“史律”)。
《汉书˙律历志》:出甲于甲(以下简称“汉律”)。
《正韵》:草木初生之荸子也。
作者按(高怀民):甲字象草木初生,戴孚甲之状,义为初蒙生。
我的理解:甲,植物破甲而出之势。
甲:植物之外壳也,言甲即破甲而出也,如豆芽之萌出。
故所以名为甲言物之初生也。
此甲为种子之壳是保护也是束缚,如破之则为生,如不破则为固壳,不再延续。
乙《说文》:象春草木冤曲而出,含气尚强,其出乙乙也。
《史律》:言万物生轧轧也。
《汉律》:奋轧于乙。
《月令》:郑注:乙之言轧也,时万物皆抽轧而生,物之出土艰屯,如车之辗地涩滞。
作者按(高怀民):乙字象草木冤曲出土上长之状,义为生长。
我的理解:乙,草木幼芽破土而出之势。
乙,冤曲之象,冤,不直,冤曲意思是弯曲,此弯为反曲,植物之根大都为反曲,就是向下再向上生长,所谓反生。
向下则为立根之本,此时虽为幼芽,无根须之大势,但仍向下弯曲而后方可上长,其后成长方可下扎根。
乙,言草木之出土之势,但此势却不仅仅是出土这一个动作,其包含了,从破甲后一直到出土的过程,破甲仅仅是离开母体,但离开之后便是无尽的黑暗,在泥土中还未见天日,此时竟然还要再向下生长,而后方冤曲向上,方可破土而出。
丙《说文》:万物成炳然。
十天干基础知识详解十天干基础知识详解天干是中国古代用于纪年的一种方法,由十个天干依次组成。
这种纪年方法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天文学和占卜学,用于记录、记载和纪念历史事件和人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的概念被广泛运用于历法、节气、生肖和卜筮等方面。
天干由十个字组成,分别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每个天干代表着一种特定的属性和象征意义。
这些天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广泛应用,不仅与纪年有关,还与五行学说、命理学和卜筮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十天干中,甲木是第一个天干,代表着生命的起源和成长。
乙木是第二个天干,与甲木相辅相成,象征着生命的延续和发展。
丙火是第三个天干,代表着热情和活力。
丁火是第四个天干,与丙火相对应,象征着稳定和坚固。
戊土是第五个天干,代表着土地和稳定的力量。
己土是第六个天干,与戊土相呼应,象征着柔和和包容。
庚金是第七个天干,代表着坚强和金属的质地。
辛金是第八个天干,与庚金相对应,象征着柔软和亮丽。
壬水是第九个天干,代表着水的流动和变化。
癸水是第十个天干,与壬水相对,象征着清澈和温柔。
这十个天干通过相生相克的关系,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行学说的基本框架。
在命理学中,天干常被用来推测人的性格、命运和吉凶。
根据天干的顺序和属性,可以推算出一个人的五行属性,从而了解其个性特点和运势。
天干也与生肖十二支相配合,形成了中国传统农历的纪年系统。
总而言之,天干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要的概念之一。
通过了解天干的属性和象征意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法、命理学和卜筮等方面。
解读天干地支的秘密《破解五行》节选作者:容建平天干的秘密地支记录了大地气候的温度、湿度、风力的变化,并记录了由这种变化而产生的五气分布规律,从这个排列规律中说明了地上五行之气对人体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说地球大气层属于地气的一部分,那么天干又记录了天上哪些五行之气呢?天干是指天上五行之气的变化,这一点是肯定无疑,人们可以再想一想,天上出除了大气层以外,还有什么?还有太阳,还有月亮,还有满天的星星,从地支的产生原理中已经知道,太阳的能量和月亮的变化,是造成地上五行之气的主要因素,从原理上推算,天干记载的应该是天上星体的五气运动规律,但天上有无数的星体,究竟天干记录了哪些星体的影响呢?《黄帝内经》为人们揭开了这个谜,书中记载,天干所表达的五行之气变化,是指天上近地星体运动对地球所产生的影响,而重点又是以太阳系内金星、木星、火星、水星、土星的影响为代表,书中说到:“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
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类草木,其畜鸡,其谷麦,其应四时,上为岁星。
”“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脏。
其味苦,其类火,其畜羊,其谷黍,其应四时,上为荧惑星。
”“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
其味甘,其类土,其畜牛,其谷稷,其应四时,上为镇星。
”“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
其味辛,其类金,其畜马,其谷稻,其应四时,上为太白星。
”“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门于二阴,藏精于肾,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类水,其畜猪,其谷豆,其应四时,上为辰星。
”古时候人们所说的岁星,现在已称为木星,所说的荧惑星,现在已称为火星,所说的镇星,现在已称为土星,所说的太白星,现在已称为金星,所说的辰星,现在已称为水星,它们和地球一样,都是太阳系里的行星。
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早就发现金木水火土五星的两大秘密:一是五星与五行有着性质上的相应类似关系;二是五星的五行性质对地球环境产生重大影响力。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十天干的意义
十天干古代把一个月分为十部分来命名,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朱子学说:这十天名
是按理论上所主张的循环五行八卦,按照太阳所绕行的路线定名的,比如「甲」是太阳从
正北正南绕一圈到正西的意思。
「甲」、「乙」分别代表东西两端的起点,太阳一旦走过
一圈,从「甲」出发,又回到「甲」。
一般来说,十天干的名字是用火、土、金、木、水五行来组成的。
(一)甲:甲,属木,木为东方;
(三)丙:丙,属火,火为南方;
(五)戊:戊,属土,土为正中央;
(七)庚:庚,属金,金为下方;
(十)癸:癸,属水,水为西北方。
古中国的天文学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纪,当时秦朝天文学家发明了十天干,以更好地
研究太阳、月亮和星象的变化。
十天干被认为是古代天文学研究发展史上一个转折点,使
中国古代社会得以完善其天文学研究,使其调节流通、文化及日常生活社会活动的工作有
序运行起来。
不仅如此,十天干之间交互影响也形成了一种天文表达方式,与古人把八卦融为一体
不同,十天干又有其自身的独特表达方式,它们可以用年龄的不同反映出时间的变迁。
因此,十天干的意义在于它为古人研究宇宙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又完整的表达方式,把
原本模糊不清的天空变得更加清晰,让我们可以加深对古代天文学家所做出的贡献的理解。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十天干的意义划定天干的基准坐标:太阳系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究竟古代的人们是怎样确定太阳系的运行轨道的呢也就是说;它们以什么为划定坐标;来度量定位的呢原来我们的祖先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自行运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范围;可以从地球上观察到;当地球跟随太阳系运动时;在地球上可观察到在周围连续变化的太空中;存在有很多相互位置十分稳定的星座;它们有着基本上恒久不变的特点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只是在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内基本不变;故称为“基本上恒久不变”;太阳系就在这些星座圈定的范围内不停地运行;这些星座就等于是环绕在太阳系外围四周空间的标定物;紧紧地将太阳系包围在一个空间里面;为太阳系的运行圈定出了一个有限的活动场所;由于这些星座具有的恒定性;可以成为非常稳固的测量基准标志;利用它们来作为度量太阳、月亮、地球、行星在空间运行的定位坐标..古代的人们以中华大地为观察原点;将环绕太阳系的恒定星座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二十八座星宿;又将由二十八座星宿组成的一个环绕园圈;按照春季对应东方;夏季对应南方;秋季对应西方;冬季对应北方的原则;划分出四个空间方位;再将这四个空间方位分别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形象来表示;青龙表示东方、朱雀表示南方、白虎表示西方、玄武表示北方;它们简称为“四象”..“四象”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包藏了二十八星宿;在四个方位空间中;每一个方位的空间范围内都分别包含着七座星宿;如果按顺时针顺序方向观看;它们分别是:东方青龙含有箕、尾、心、房、氐、亢、角等七宿;南方朱雀含有井、柳、鬼、星、张、翼、轸等七宿;西方白虎含有参、觜、毕、昂、胃、娄、奎等七宿;北方玄武含有壁、室、危、虚、女、牛、斗等七宿注:古藉一般以逆时针方向的顺序介绍;由东向北;从北到西;再从西到南;然后由南返东;介绍星宿时;青龙由角起;玄武从斗起;白虎从奎起;朱雀由轸起..当以二十八宿为基础;建立起一个空间定位框架结构后;太阳系的运行轨道;地球的运行变化;就拥有了一批基准的测量坐标;这样;由太阳系在运行轨道上变化而制造出来的天干周期律;就有了一个可以直观的演绎平台..制造天干的理据:从天干的知识中得知;十天干周期共有四个时间层次的规律;它们分别是年干周期、月干周期、日干周期、时干周期;但人们比较难以理解的地方是;为什么太阳系在既定轨道上的运行;会同时制造出四个不同时间长度的周期呢它有没有科学根据呢以一个主体同时制造出四个运动周期;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可能做到;但实质上;它是可以做到的;当我们想一想地球上也有年、月、日、时的不同周期运动后;就能感觉到天干有四个时间周期也必然会有科学根据的了..一、制造年干规律的根据:年干的周期为十年一循环;它说明太阳系在由二十八座星宿围成的圆周内环绕时;走着的是一条需要十年才绕一圈的运行轨道;人们可能问;太阳系在这条轨道上所圈定的宇宙空间范围究竟有多大准确的不好就;只能这样来说明;如果将这个360度的圆周运行轨道平分十份;那么太阳系在这条轨道上每一年只走过36度..我们的祖先发现;太阳系在年干轨道上运动时所产生的连续不断的空间位置变化;制造出一条阴阳相互消长的的量变曲线运动;由此为太阳系产生出阶段性的五行之气连续变换;先制造出两年木气状态;随后制造出两年火气性质状态;然后又制造出两年湿气性质状态;接着再制造出两年金气性质状态;最后制造出两年水气性质状态;每一性质状态都共同存在着一个性质逐渐上升阶段和一个性质逐渐下降阶段;每一阶段刚好为一年;都呈现为先升后降;人们以甲表示为木气上升阶段;乙表示为木气下降阶段;丙表示为火气上升阶段;丁表示为火气下降阶段;戊表示为土气的上升阶段;己表示为土气的下降阶段;庚表示为金气的上升阶段;辛表示为金气的下降阶段;壬表示为水气的上升阶段;亥表示为水气的下降阶段;于是;每一个“天干”都表示为一年时间;代表着五气的性质和盛衰状态;同时也代表着太阳系在环绕轨道上的顺序位置..二、制造月干规律的根据:月干的周期为十个月一循环;它说明太阳系另有一条环绕一周需要用上十个月时间的运行轨道;这个月干运行轨道明显地比年干运行轨道的规模小;绕行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也相应缩小;只占年干轨道所圈定范围的十二分之一;人们或者惊奇地问道;太阳系有这么一个运行轨道吗这个周期性循环轨道又是什么样的呢通过探索;基本上可以认定;太阳系环绕太阳系的中心旋转运动;运行一周的时间为十个月;它就是制造月干规律的运行轨道..人们可能感觉到奇怪;太阳系的中心不是太阳么在现实中;太阳系中所有的行星都是以太阳为中心;围绕着它在公转的;难道这都有错行星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旋转完全没有错;但有谁曾经想过从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过程所占有的范围来看;太阳并不是整个太阳系的中心原点如果站在太阳系内的行星上观察;看到太阳就是太阳系的中心点;如果站在太阳系以外的行星上观察;可以通过分析太阳系的运行轨迹;发现太阳并不是太阳系的中心点;虽然行星以太阳为中心环绕旋转;但太阳在太阳系内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原点位置上自转;而是在太阳系内沿着一条圆形轨道运行;从月干显示出来的信息表明;太阳系有一个理论上计算出来的中心点;太阳带领着所有行星一起;围绕着这个太阳系中心点运行;这条运行轨道就是制造月干规律的来源;太阳系在这条月干轨道上绕行一周的时间;恰恰为地球上的十个月..太阳系在月干轨道上周期性地有序循环运动;每一步的空间位置变化;都有一个不同的阴气阳气量变状态;这个在空间位置上的连续变化过程;体现为阴阳的相互消长;再由量变引发质变;制造出一条由五行之气组成的月干规律周期..三、制造日干规律的根据:以十天为一周期的日干;体现的又是太阳系什么样的时空范围呢通过探索确定;这应该就是太阳的自转周期..说日干表示的为太阳自转周期;人们肯定会质疑;有证据吗可信吗因为从现代天文观察得到的结果证明;太阳的自转周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它复杂到有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莫名其妙;原因是在太阳的表面上;自转周期呈现出意想不到的多层次变化;在太阳不同的纬度上;会出现不同的周期时间;具体的情况是;在太阳的赤道上;自转周期的时间大约为25天;在纬度40度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27天;在纬度75度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33天;在两极的位置上;自转周期时间大约为37天;现在人们对太阳自转周期的确定;一般都以日面纬度17度位置的自转周期为准;它是25..38天;这个时间已经被定为“太阳自转恒星周期”..要确定太阳的自转周期为10天;的确找不到一丁点的直接证据;但太阳表面上不同纬度有不同自转周期的混乱局面;证明了它们都不是太阳真实的自转周期;人们现在观察的情况;反映的只是太阳表面能量层次的运行变化;在太阳能量层下面的物质层次上;它肯定有一个稳定的不会因纬度不同而变化的自转周期;在物质层次上;整体的转动必然是一致性的;只是在太阳表面能量层强烈光芒的掩盖之下;不能被发现而已..虽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太阳的自转周期为10天;但有旁证可以证实;科学家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了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在观察到宇宙太空中17颗和太阳在温度、质量上都基本相近的G型恒星后;发现它们的自转周期平均仅仅为10天..这个观察到的事实就非常值得人们深思;为什么在同等的质量和温度上;这17颗G型恒星的转动速度;明显地要比太阳外表体现出来的自转速度要快得多太阳凭什么理由偏偏要比这些兄弟恒星的运动速度慢得多呢深思的分析是;既然太阳表面能量层次中不同纬度的不同自转周期;反映的不可能是太阳内部物质结构层次真实的自转周期;那么;在质量上和温度上与太阳都基本相同的恒星共同一致性地所反映出来的10天自转周期;就成为了证明太阳内部物质层次自转周期为10天的有力旁证..太阳自转周期;产生出一条阴阳变化规律曲线;由此制造出一条以十天为一运动周期的日干规律;当然;日干规律的五气;也包含了行星中五气的内容..四、制造时干规律的根据:时干以十个时辰为一运行周期;它反映了太阳在自转过程中;存在有连续不断的波动变化周期律;每一个波动周期的时间均为十个时辰;每个波动期的变化曲线;就是一条阴阳消长变化曲线;由它制造出一条以十个时辰为一周期的时干规律..太阳的时干周期波动;同样也会影响到系中的所有行星;使到行星中不同性质的气;共同顺从太阳的主体气场的波动;形成一个整体性的日干规律..人们可能对于太阳在自转过程中;会产生以十个时辰为一周期的波动感到不可思议;其实这是有根据的;因为太阳在时干上的每一步运动变化;都是太阳在年干、月干、日干等不同层次轨道上运动的综合体现;只有从综合性的角度上;才能清楚地认识到波动产生的原因;如果单单盯住太阳的自转;而忽略其他层次的运行变化;就不能正确理解太阳在自转中会发生有序的波动..几个不同空间和时间层次的天干周期;隐藏了大量古代人对天文知识的超前认识;这些天文科学知识的先进程度;远远出乎于现代人的意料之外;从古代人们创造的年干、月干、日干、时干中证明;证明那时的人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天文知识:一、掌握了太阳系在二十八星宿环绕的空间中大循环的秘密;二、掌握了太阳系在环绕太阳系原点的公转的秘密;三、掌握了太阳自转的秘密;四、掌握了太阳在自转中发生有序波动的秘密;五、掌握了旋转运动是太阳和太阳系行星的基本性运动的秘密;六、掌握了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的运行方式是以不同周期的螺旋相互套叠的秘密..现代的人们怎么也意想不到;为什么古代的人们在文明初露的时代;就能够掌握这么多先进科学知识呢这虽然是一个令人百思不解之迷;但不管怎样;不得不要承认;我们的祖先们确实是清楚地掌握了太阳系在空间运行的大量秘密..天干化五星的原因:人们或者有这样的疑问;既然天干所体现的是整个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不同层次的运行周期;而且又是在以太阳为主体的运行轨道制造出来的规律;为什么古代的人们非要将整个太阳系的运行变化规律;硬要说成为五大行星的变化规律呢将整个太阳系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运动变化所制造出来的天干规律;按照基五行性质归类;以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为代表来体现;方法虽然简单;当人们一时不明白这种关系时;怎么也想不出五大行星会对地球有那么有序的影响规律;因为单凭表面的关系到;根本不能想象到五大行星对地球有这么强大的影响力;只要明白其中关系;才能回味出它深层奥秘;而这种内藏深奥的简洁表达;到底不是一种容易理解的方式;古代的人们偏偏要这样做;肯定有这样做的原因所在;决不是一种随意的毫无根据的凑合..其实以五大行星为代表;来表示太阳和太阳系中所制造的五行之气;是一种非常高明的直接表现手法;要明白运用这种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先要注意这样的问题;五行之气可以看见吗五行之气的运动可以观察吗不能..既然不能;如果选择一个有相同性质的实体来代表;岂不是更形象更传神以五大行星为代表;可以更加直观地观察;它最大的好处;是将太阳系在不同层次范围内运动变化所制造的;完全不能看见的五行之气;转换成为可以观察的实物形态;将五行之气的变化规律;转换成为以实体的规律进行演示;这种以物质形态为形象的演绎;比以那些无形的气的空虚演绎;更具有鲜明的观察性和理解性;以有形代表无形;以实质代替空虚;正是这种直观表现手法的高明之处;这就是古代的人们为什么要将五气转换为五星的最根本原因..最遗憾的是;古代的人们在将整个太阳系运行产生的五气转换成为五大行星代表后;却没有将这个转换思维和转换过程遗传下来;以至人们在苦苦思索了几千年尚且不解其意;从而在研究中作出诸多的误解..天干与星宿的关系:古代的人们将环绕太阳系的二十八座星宿平分为十个部分后;按顺时针旋转方向排列;以箕宿为起点;别为定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环形的天干时空方位;以表示五行之气的性质状态定位和变化顺序流程;现在都人们很想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样对天干轨道的时空进行划定的呢要探索这个问题;还必须要以二十八星宿为定位基础..北方七宿壁室危虚女牛斗奎箕西娄尾东方胃心方七昂房七宿毕氐宿觜亢参角井柳鬼星张翼轸南方七宿从二十八星宿的排列可以看到;斗宿与箕宿是北方与东方的交界夹角;角宿与轸宿是东方与南方的并交界夹角;井宿与参宿是南方与西方的交界夹角;奎宿与壁宿是西方与北方的交界夹角;在这四个夹角当中;箕斗这个位置最重要;因为古代人就是以这个夹角中的箕宿为天干的定位划分起点;以斗宿为天干的定位终点;然后按顺时针方向将一个360度的圆周划分为十等分;从而制造出十天干来的..当以箕宿为基础起点零度后;甲干就占据了0度至36度的空间位置;乙干占据了36度至72度的空间位置;丙干占据72度至108度的空间位置;丁干占据了108度至144度的空间位置;戊干占据了144度至180度的空间位置;己干占据了180度至216度的空间位置;庚干占据了216度至252度的空间位置;辛干占据了252度至288度的空间位置;壬干占据了288度至324度的空间位置;癸干占据了324度至360度的空间位置..在由十天干所属空间围成的一个圆中可以看到;甲干所属空间与己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乙干所属空间与庚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丙干所属空间与辛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丁干所属空间与壬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戊干所属空间与癸干所属空间在直线上对立遥望..将由二十八座星宿围成的圆周划分出十个天干区域后;每一天干的空间区域到底拥有了哪些星宿呢通过对黄帝内经的探索后;终于从其透露的信息中找到了线索;经过将二十八座星宿分别按东方七座顺序;南方七座顺序;西方七座顺序;北方七座顺序排列;再以黄帝内经所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对比;发现了其中秘密;原来十天干虽然各自的空间区域跨度相同;即太阳系在每一天干所属空间区域所走的时间都相同;但十天干各自拥有的星宿数量却各有差别;并不统一;甲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箕、尾、心三座星宿;乙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房、氐、亢三座星宿;丙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角、轸、翼、张四座星宿;丁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星、鬼、柳三座星宿;戊干空间区域中只有一个井宿;己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参、觜二座星宿;庚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毕、昂二座星宿;辛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胃、娄、奎、壁四座星宿;壬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室、危、虚三座星宿;癸干空间区域中包含了女、牛、斗三座星宿..太阳系运行轨道为不断的反复循环;为了给太阳系第一个周期环绕运动确立一个开始的时间定位;古代的人们又将甲干的位置确定为太阳系在宇宙空间环绕运动的开始基点时间;这么一定后;每一个天干的时间就占据了太阳系运行视角中的36度;于是;每一天干就有了一个固定的时间序号;甲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开始一;乙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顺序第二;丙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三;丁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四;戊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五;己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六;庚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七;辛表示为周期运动时间的顺序第八;壬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九;癸表示为周期运动的时间顺序第十..天干的五行定性基准:为什么在二十八座星宿中;一定要选定箕宿的位置为天干周期的起点“甲”呢这个选择不可能是随意的;它必然有选定的充分理由..甲干的性质定位是表示为阴消阳长状态的开始阶段;这就决定了它必须是太阳系在轨道运行时;当空间位置的变化造成内部阴气阳气的相互消长变化后;选择量变引起质变;能够制造出“木”气的量变点为定位点..古代的人们通过观察发现;当太阳系运行到箕宿的时空位置上时;“木”气才真正地形成;而在箕宿之前的斗宿时空位置时;仍然是以“水”气显现;于是箕宿就被定为阴气阳气相互消长变化周期的起点;也即是木气的形成定位点;成为每一轮五行之气运行周期的基准起点..准确地说;木气的性质必须要在甲干的时空上才开始明确地显露出来;同时也表明了太阳系内阴消阳长的性质在此处才显露;甲干也由此成为了天干周期的必然起点;于是;甲乙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消阳长的木气显示状态;丙丁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阳气极盛的火气显示状态;戊己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阳平衡的土气显示状态;庚辛表示为太阳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阳消阴长的金气显示状态;壬癸表示为太阳系在天干轨道周期的运行中处于阴气极盛的水气显示状态..由于天干有阴阳的性质;从这种性质的差别中显示;甲干时空体现为木气的不断增长阶段;乙干时空体现为木气的不断衰落阶段;丙干时空体现为火气的不断增长阶段;丁干时空体现为火气的不断衰落阶段;戊干时空体现为土气的不断增长阶段;己干时空体现为土气的不断衰落阶段;庚干时空体现为金气的不断增长阶段;辛气时空体现为金气的不断衰落阶段;壬干时空体现为水气的不断增长阶段;癸干时空体现为水气的不断衰落阶段..虽然太阳系在天干规律中制造的五行之气不能被直接观察到;但它对地球的气候环境和对地球上生命体的生长产生出周期性的影响;这种周期性的影响;能够和地球上五行之气造成的影响相类似;通过比较;就能够确定每一天干所占空间的五气性质归属;同时也间接地确定出阴气阳气的相互消长变化曲线..从整体上分析;十天干拥有四个特点:一是拥有固定的空间位置:二是拥有固定的时间序号;三是拥有固定的五行性质;四是拥有固定的性质状态..当十天干各自拥有了时空定位和性质状态后;只要说出某一天干;人们就明白了它的性质属性;也知道了它的时空定位;天干体系成为了人们演绎太阳系运行变化的简洁平台..天干与地支的关系还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到地球与金、木、水、火、土等行星在围绕太阳旋转;太阳又在带领行星在不停地进行旋转运动的事实现象..。
十天干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的象征意义中国文化悠久而博大精深,其中包含了许多与天文学、历法相关的元素。
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是常被用于象征和比喻的重要符号之一。
本文将探讨十天干与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以展示其在文化表达中的独特价值。
一、甲乙丙丁——时光流转中国文学作品常以甲乙丙丁表述时光流转。
甲乙丙丁是十天干中的前四个,其代表的不仅仅是时间的推移,更是人生阶段的变化。
甲常用于年少,乙常用于青年时期,丙常用于中年,而丁则常用于暮年。
比如《红楼梦》中,作者曹雪芹使用了“甲乙丙丁”来表达贾宝玉各个阶段的成长和变化,彰显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起伏。
二、戊己庚辛壬癸——自然界的力量戊己庚辛壬癸是十天干中的后六个,代表着自然界的力量。
它们常被用来形容风雨、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
比如在《西游记》中,戊己庚辛壬癸被用来形容天地之力、山川神威和水火之间的冲突。
这些形象化的描写不仅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自然界的震撼与美妙。
三、十天干的象征性对比在一些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十天干常常被用来进行象征性的对比,以突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差异。
比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分别象征了甲乙,表达了两种不同性格和命运的对立;在《水浒传》中,李逵和武松作为戊己的象征,对比了两个不同类型的英雄形象。
这种象征性的对比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感受到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
四、十天干的运用方式多样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十天干的运用方式是多样的,既可以直接出现在作品的描写中,也可以被通过人物、具体场景和事件等来体现。
例如,人物的名字和命运,常常与十天干相关联,以展示其个性特点和命运轨迹。
同时,在描写自然景物和气候变化时,作家也常常借助十天干来表达出不同季节和气候的变迁。
综上所述,十天干在中国传统文学作品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和比喻角色。
甲乙丙丁代表了时间的流转和人生的起落,而戊己庚辛壬癸代表了自然界的力量和气候的变迁。
十天干与古代科技发展天人合一的智慧创造古代人类在追求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启发了自然界的智慧,其中,天干作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仅是指代阴阳五行的理论,更指代人们对天文、农业、医学等领域的探索与创造。
由于天干的观念与古代科技发展的精神相契合,天人合一的智慧创造在古代科技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天干的角度来看,它是古代人类根据观察天象和揣摩自然规律,对宇宙万物进行分类和描述的方法。
而天干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的关系,也与古代科技发展中追求平衡与协调的理念相一致。
古代人们将天干的观念应用于不同领域,对天文、农业、医学等科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天文领域,古代中国人通过对天干的研究,不仅能够准确预测日食、月食等天象现象,还能够根据天干的规律论证地球的圆形和自转的概念。
例如,根据天干的相互制约和相生相克的规律,人们揭示了四时变化的原因,进而形成了农历的概念,为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另外,古代农民利用天干的观念,灵活运用农业技术。
根据天干所代表的不同属性,农民能够在合适的时间进行耕作、种植,预测旱涝、疫病等自然灾害,合理调整农业生产。
这种天人合一的智慧创造,使农民们在以往的农业生产中获得更好的收成,提高了农业的生产力。
在医学领域,古代人们也广泛运用天干的观念,探索和发展医药知识。
根据天干相生相克的关系,古代医生认为人体与自然界的阴阳五行相互关联,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治病的效果。
这种观念成为古代医学的基石,为后世的医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除了在天文、农业、医学领域的应用外,古代人们还从天干的观念中汲取智慧,应用于其他方面的科技创新中。
例如,在建筑领域,古代工匠们根据天干的相生相克关系,合理选用材料,采用特定的结构设计,确保建筑物的牢固和稳定。
另外,在艺术、音乐等领域,人们也从天干的理念中汲取灵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音乐作品和艺术品。
综上所述,天干作为古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古代科技发展的天人合一精神相契合。
十天干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它的建筑形式、建筑结构还是建筑艺术,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国古代人们的智慧和哲学思想。
而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十天干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十天干与中国传统建筑设计理念的关联。
一、天干的起源和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干是指甲子和干支的中的“干”字部分,由十个天干依次排列组成,分别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十天干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个概念,它与地支共同组成中国传统的年历系统,用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和纪年。
天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分别与五行的木木火火土土金金水水相对应,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核心之一。
天干还与方位、时空、道德等等多个层面的概念相联系,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中国古代文化系统。
二、十天干与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理念1. 五行相生相克理论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石之一,它认为宇宙中的万物都是由五种基本元素组成,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种元素之间相互作用、相生相克,构成了宇宙的运行规律。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五行相生相克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建筑师根据具体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选择相应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以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比如,在木属性较强的地区,建筑师会选择木材作为主要材料,使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天干作为建筑元素的象征天干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也常常作为建筑元素的象征。
比如,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中常常会有“黄土金”、“飞檐日”等词语出现,这些都是以天干来命名的。
这些名称不仅仅是对材料和形式的描述,更是对天干意义的象征。
3. 天干与建筑风水学的关联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认为,建筑的位置、朝向、形状等因素与居住者命运息息相关。
天干不仅仅是中国古代人们纪年的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在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会根据居住者的生辰八字和家族的命理特点,选择合适的建筑朝向和布局,以保证居住者能够得到吉祥的气场。
命理干货:十天干天文取象天文是指天文学,包括天文知识、天文历法、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古人称之为天象。
天十天干分配天文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或物质,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及风、云、雷、电、霖、露、霜、霞等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在古人的概念里天文是最深奥神秘的学科,也是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最密切相关的学科。
因此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赞扬那些学识渊博、博学多才之人,并非单指懂天文或地理的人。
1甲木《甲木为雷》天文:火星,雷,旭日和风甲木为雷:甲木居震位,属阳木,喜欢生在春天,在天上是雷震龙舞,在地上是栋梁之才。
甲木有韧劲,为味道为酸,声音混浊,体形方长,代表生长萌动,得时为栋梁,失令为废才,性格过于自负。
甲属雷木,这是因为雷是阳气吹出来的,甲木属阳,取意象为雷。
仲春之月,雷声阵阵,也可以作为甲木旺于春天的经验。
甲木到申位而绝,因为雷声到申(农历七月)而渐渐收起,大凡命中日柱天干属甲,喜欢碰上春天出生,行运不也大多不大西方庚金来克。
2乙木《乙木为风》天文:和风丽日、山岚、冥王星乙木为风:乙木居巽位,属风,所以为风木,这是一种山林活木,在地上为树木,称为阴木,到夏天而畅茂。
虽是风木,如木盛茂反而招风摧残,故乙木衰败,在于巳(巳为巽地,为风)。
日柱天干乙木,秋天大吉。
因为秋令金旺,乙木能化能从,所谓“乙庚化金”。
乙木本身盘根错节,如不逢金制,难以斩削成材,最怕初冬亥月,叶落归根,生机杳无。
乙木有润性,有曲性,味道也为酸,声音婉转,体形柔美,得时为繁华,失令为枯朽。
性格矫揉造作,依附世情。
3丙火《丙火为日》天文:木星、阳光、电光、太阳丙火为日:丙属太阳离火,有文明之象,太阳早出晚没,所以阳火寅(农历春正月)生而酉(农历秋八月)死。
丙代表火,包括天上的闪电、地上炉火(冶炼之火)。
从天文学的角度看十天干的意义《破解五行》节选作者:容建平本文为《天干的秘密》的续篇章节,重点是对天干的来源进行再探索,志在揭开制造天干周期的真正原因,文中解释了天干与二十八星宿的关系,解释了天干的时空定位依据,本文也是解开五运六气之谜的基础知识。
虽然在《黄帝内经》中,已经明确地指出天干的产生,与太阳系中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天干周期那稳定有序的规律性十进制时间尺度,还是令人感到五大行星影响力所占有的时间与空间显得太过平均有序了,简直平均有序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代的天文知识已经告诉人们,金、木、水、火、土这五大行星在太阳系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它们与太阳有着远近不同的距离,由此又产生出各自不同的绕日公转时间,若以地球的时间尺度来计算,地球绕日公转一周为365天左右,也即是1年,水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87。
9天,金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24。
7天,火星公转周期为1。
9年,木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11。
8年,土星公转周期的时间为29。
5年。
由于各个行星的公转周期相差非常大,从道理上分析,五大行星之间相互影响的时间根本上就不可能出现为均等,它们各自对地球产生的影响也决不会稳定地有序,每个行星根本也不可能在地球上产生均衡的两个时辰、两天、两月、两年的影响力,特别是每一个行星对地球两年的影响力,更是不可能的事。
从现实来分析,五大行星都在围绕太阳旋转,在很多时候,地球与五大行星所运行的位置刚好处于太阳的相反两边,当地球与五大行星被太阳相隔的时候,它们之间是不可能产生什么相互影响的,要说有影响的话,只能有太阳的影响,因为行星之间决不会在被太阳阻隔的情况下,在太阳强大影响力的阻拦下,还能绕过太阳的阻隔产生什么相互影响。
另外,所有行星在运行中相互之间所处的空间位置有很大的变动范围,按理说它们对地球的影响力肯定也有一个相应的变化数值,有一个影响力大小变化期和影响力时间长短的变化期,从这一点上来分析判断,相互的影响绝对不可能稳定有序。
由于五大行星的绕日周期有长有短,彼此之间被太阳阻隔的频率有快有慢,靠近太阳的水星和金星,由于环绕太阳的周期时间比较短,它们与地球之间被太阳阻隔的次数也就频繁,相反,远离太阳的土星的阻隔频率就要小得多,由此可见,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还应该有一个间断时期,和有一个间断频率周期。
但这所有的一切问题,在天干规律上都不能体现出来,天干规律是否有意地掩盖了还是无意地疏忽了呢?但不管怎样,从分析研究得出的结论,由五大行星制造稳定性和程序化天干周期是不可能成立的,除非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原因,否则的话,天干规律体系是不能成立和不可信,它没有得到任何科学根据在支持。
从地支周期规律中显示,地支周期有着一个性质变化,一个时间变化,和一个空间变化过程,比如寅、卯月的性质体现为风,形象物质为木,时间为正、二月份,空间位于东方;巳、午月的性质体现为热,形象物质为火,时间为四、五月份,空间位于南方;申、酉月的性质体现为燥,形象物质为金,时间为七、八月份,空间位于西方;亥、子月的性质体现为寒,形象物质为水,时间为十、十一月份,空间位于北方;辰、戍、丑、未月的性质体现为湿,形象物质为土,辰的时间为三月,空间位于东南,未月的时间为六月,空间位于西南,戍的时间为九月,空间位于西北,丑的时间为十二月,空间位于东北。
按照天干周期规律显示,天干应该同样拥有性质、时间、和空间认定,问题是,天干的时间与空间的变化过程,却未能在现在已经认识的宇宙空间中,找到它真实的运行轨道,如果以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与地球的运行轨道来看,确实是没有办法稳定地有序地产生出这条天干周期运行轨道来,从这个问题上论理,由五大行星制造出天干周期的可能性同样很值得怀疑,它不能从理论上作出证实。
难道《黄帝内经》所说的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制造天干周期规律是错误的?难道天干是没有科学根据的臆想捏造?看到这里,人们可能觉得作者有自相矛盾的嫌疑,在上篇《天干的秘密》当中,长篇大论地讲解了五大行星与天干的关系,说得头头是道,但现在却又反过来,将自己在前面的论述提出了近乎否定的质疑,岂不是有点荒谬?这不是演出了一场自打嘴巴的闹剧了吗?其实,上篇的论述没有错,这里的质疑也没有错,对自己前一篇文章的解释作出近乎否定性的质疑,是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和破解产生天干规律的深层奥秘,因为这些质疑,都是在上篇文章中没有得到解决的存在问题,也是人们在认识天干规律时隐藏在心中久久不能挥去的悬念,只想要通过自己向自己质疑,将原来未能说明白的问题再摆出来研究分析,从而追溯出产生天干的源头,也只有弄清楚制造天干的真正原因,才能彻底地消除藏在人们心中那些没有说出来的疑问。
如果质疑五大行星制造天干的正确性,如果否定五大行星是制造天干的来源,那么制造天干的真正主体又是谁呢?另外,天干的时空定位,又是依据什么为坐标来度量的呢?这些问题,才是天干的终极秘密,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天干的真相才能大白于天下。
天干的最终秘密似乎非常神秘,不可捉摸,其实这是错误的认识,因为在人们掌握的现有知识中,早就隐藏了破解它的理论根据,必须明白到,天干是科学知识的一部分,要破解它,就必须依靠现代的科学原理,另外,天干又是古代人们对天文观察的认识,其原理又必然会从天文的星体演绎中表现出来,只要用现代的科学知识为基础,以天文观察的资料为依据,就必然能够破解天干隐藏的所有秘密。
制造天干的主体:制造天干的主体是谁?是太阳。
这不是觉得很奇怪吗?《黄帝内经》只说五大行星与天干有关系,并没有说是太阳在制造了天干,为什么要这么肯定呢?这是经过探索后的结论。
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和地球,共同都是太阳系这个大家庭中的成员,太阳是这个家庭中的主体老大,它单个的质量就占据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而太阳系中所有大小行星以及尘埃加起来的质量,只不过占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二,这百分之二的质量与太阳质量相比,简直是小到微不足道。
现代天文学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它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控制在自己的身边,如果说天干规律周期由五大行星制造,好象忽视了太阳这个龙头老大那强大影响力的存在,不论从那个方面看,这都是说不通的事,还有,太阳系内所有行星除了有自己的绕日轨道外,还跟随着太阳在一起,组成太阳系这个整体,在银河系中运动,从理论上分析,太阳系整体的运动变化,必然对整体内各成员产生相应的影响,这是不能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在五大行星和地球的相互影响力中,必然存在有太阳系整体的影响力,特别是存在有太阳这个中心主体的影响力,这是不能忽视也不能缺少的重要因素。
再返回来看,五大行星对地球的影响力,是依靠它们由磁场、电波、引力、红外线等组成的信息能量波,但也应该看到,太阳除了发出光和热以外,同样也发出磁场、电波、引力、红外线等组成信息能量波的基本物质,从基本情况上分析,太阳发出的信息能量波还是组成太阳系信息能量波的主体,各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只占太阳系整体信息能量波中极少量的一部分。
当太阳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时,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必然对太阳系内的行星产生重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力还应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可以确定,在太阳发出的强大信息能量波影响下,太阳系内各大行星发出的信息能量波必然被相互融合为一体,并且在融合过程中形成高一层次的同步振荡,令到太阳系成为一个整体性的信息能量波源,也只有太阳系统一性的信息能量波运动,才能产生出均匀的等时等量影响力,如果说五大行星的信息能量波能够对地球有着等时等量的影响力,它们肯定是融合了太阳系中与自己频率相同的那部分力量所为,并且是以太阳的影响力为主体,以行星的影响力为形式来表达,否则的话,五大行星对地球所产生的稳定有序影响就不能发生。
由十天干所隐藏的信息表明,原来古代的人们早已明白到,整个太阳系的运行是稳定有序的,在这种有序的稳定性运行中,运动的量变过程必须引发起自身中阴气阳气发生相互消长的变化,而阴气阳气的消长量变又必然性地制造出质变,质变又以金、木、水、火、土的不同性质来体现,为自身制造出了长期稳定的五气变化规律,五大行星所拥有的天干性质,只不过是由整个太阳系所制造出来的五行性质的缩影而已,也就是在说,天干周期规律所表示的,不仅仅是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五行性质属性的变化规律,而是整个太阳系在轨道上运动时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天干中所指的“天”,是指整个太阳系,天干规律是对整个太阳系在时空运动中,由周期性旋转规律而制造的五行性质变化的简洁描述。
太阳占了整个太阳系总质量的百分之九十八,成为了太阳系中的主体,也成为了制造天干周期的主体,因此,整个太阳系的运行轨道,实质就是太阳所要走的那条运行轨道,天干的规律周期,从本质上看就是太阳在宇宙空间的运行周期,当确定了这些基本原则后,再回过头来研究时干、日干、月干、年干时,就容易找到它们所隐藏着的时空关系。
划定天干的基准坐标:太阳系的运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究竟古代的人们是怎样确定太阳系的运行轨道的呢?也就是说,它们以什么为划定坐标,来度量定位的呢?原来我们的祖先们通过天文观察发现,太阳系在宇宙空间中自行运动的范围是很有限的,这个有限的范围,可以从地球上观察到,当地球跟随太阳系运动时,在地球上可观察到在周围连续变化的太空中,存在有很多相互位置十分稳定的星座,它们有着基本上恒久不变的特点(不是绝对的恒久不变,只是在一段很长久的时间内基本不变,故称为“基本上恒久不变”),太阳系就在这些星座圈定的范围内不停地运行,这些星座就等于是环绕在太阳系外围四周空间的标定物,紧紧地将太阳系包围在一个空间里面,为太阳系的运行圈定出了一个有限的活动场所,由于这些星座具有的恒定性,可以成为非常稳固的测量基准标志,利用它们来作为度量太阳、月亮、地球、行星在空间运行的定位坐标。
古代的人们以中华大地为观察原点,将环绕太阳系的恒定星座进行划分,共划分为二十八座星宿,又将由二十八座星宿组成的一个环绕园圈,按照春季对应东方,夏季对应南方,秋季对应西方,冬季对应北方的原则,划分出四个空间方位,再将这四个空间方位分别以青龙、朱雀、白虎、玄武为形象来表示,青龙表示东方、朱雀表示南方、白虎表示西方、玄武表示北方,它们简称为“四象”。
“四象”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包藏了二十八星宿,在四个方位空间中,每一个方位的空间范围内都分别包含着七座星宿,如果按顺时针顺序方向观看,它们分别是:东方青龙含有箕、尾、心、房、氐、亢、角等七宿;南方朱雀含有井、柳、鬼、星、张、翼、轸等七宿;西方白虎含有参、觜、毕、昂、胃、娄、奎等七宿;北方玄武含有壁、室、危、虚、女、牛、斗等七宿(注:古藉一般以逆时针方向的顺序介绍,由东向北,从北到西,再从西到南,然后由南返东,介绍星宿时,青龙由角起,玄武从斗起,白虎从奎起,朱雀由轸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