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人文心理素质与英语专业课程发展研究与探索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高职农业行业英语教学与教材建设探讨摘要:笔者从高职农业行业英语教学现状,高职农业行业英语教材的选材及实践教学启示等方面展开对高职农业行业英语教学与教材建设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农业行业英语教学与教材建设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3.1991 高职农业行业英语教学现状目前,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培养人才所需的各行各业的英语教辅资料比较多,比如旅游专业英语,文秘专业英语,会计专业英语,计算机专业英语等,但对于农业行业英语教学的农业类教辅资料市面上发行的却是寥寥无几。
笔者从我院高职学生毕业后就业状况调查分析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从事与农业产业相关的各类行业,独特的岗位设定除了要求毕业生具备扎实的农业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求具备能够读懂基本的、简单的农业类外文资料,与外国农业方面专家进行初步探讨和交流会话的能力。
从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毕业生素质与能力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表扬,但仍有一些岗位对学生的涉外能力要求较高,致使部分学生无法胜任岗位要求,丧失了出国培训等提高锻炼的机会,高职毕业生的临岗英语水平与当前的社会、经济形势显得十分不协调,这对于我们农业类高职英语行业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 农业行业英语在农业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位置据不完全统计,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农业高等职业院校均已开设了英语专业。
与专业性外语院校或综合类大学相比,我国农业高等职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普遍存在着如下特点:英语专业往往处于学校弱势学科地位,缺乏足够的重视与支持;专业设置雷同,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缺乏特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来源与专业背景单一,复合型教师欠缺,农村生源较多,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社会资源相对贫乏,从家庭获得的职业指导不足,校园人文氛围欠浓,对外交流不够活跃。
根据以上特点,从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出发,结合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实际,力求向学生提供其未来工作岗位所需要的行业英语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使用涉外业务英语的交际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进行课程内容改革,开设农业行业英语课程以适应农业类专业的涉外业务实际需要。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探析摘要:文章从翻译课程体系规划、翻译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探讨了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院校;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272-2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各高校翻译本科专业及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立,翻译课作为英语专业学生高年级阶段的核心课程及学生心目中期望值较高的课程备受英语教育界及广大一线教师的关注和重视,翻译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但对起步晚、底子薄的高等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翻译课程而言,还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特色不鲜明,忽视课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渗透,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其整体翻译能力的培养等问题。
因此,如何让农业院校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如何在翻译教学体系建设中突出自己的特色,成为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本文从翻译课程体系规划、翻译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以及改革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对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课程体系改革思路进行了理性的、尝试性的探析。
1 翻译课程体系规划农业院校英语专业的学生多数来自农村与城镇,与其他以语言教学为专长的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相比语言基础相对较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能力及学习习惯明显滞后,生源质量处于劣势。
翻译课程的目标定位,课程的内容设置必须适合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特点。
1.1 确立翻译基本技能训练与农业科技英语翻译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定位根据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0年3月修订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的基本特征。
外语+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决定了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翻译教学既要重视语言基本技能训练,更要重视专业知识教学。
翻译课程建设要顺应时代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应该以市场和社会对外语翻译人才的需求为导向,着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
中国瓜菜2021,34(3):132-133近年来,中国农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能让学生学习到更多的农业英语知识,具备专业英语交流能力,提高阅读农学专业资料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目前,我国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学方式以及教学内容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应结合农学专业大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习需求,寻求到更为合适的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
笔者现结合《农业英语》一书,就农业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模式探研展开论述。
1《农业英语》简介《农业英语》由王静萱担任主编,2017年2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2013年度)研究成果。
全书由12个单元组成,内容选择上难易结合,涉及自然资源、农业、植物、农业技术、现代农业、食品加工、种植、植物保护、生态农业、外贸英语以及应用写作等方面的知识。
每单元有3~5篇文章组成,题材实用,相关知识都配有图片,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为便于学生学习,每篇文章均配有难句和要点注释、练习、参考译文及参考答案,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综合能力,为学生拓展眼界,帮助学生学习先进的农学专业技术,推动我国农学专业科学技术的发展。
2《农业英语》特点2.1内容全面丰富该书改变以往被动化的单一文章讲解教学方式,采用丰富的英语视听材料,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课程预习以及课后知识巩固。
另外,书中每一单元都配有相应的农业英语练习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升学习兴趣。
书中各个单元还增设农业英语知识的中英文名称比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遇到无法理解的英语词汇时,通过查阅能够对词汇进行掌握,充分发挥书籍的实用性,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2.2题材实用性强基础英语与农业英语相比较而言,存在一定差异。
《农业英语》编写者贴近农学专业知识,紧跟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针对农业交流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更具有针对性的改善。
该书所选取的各类题材不仅与当前的农业形式相符合,也降低难度,帮助学生更快地掌握到农学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
高师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大学生的英语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英语专业人才的重点,其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改革目标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丰富的英语语言基础,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
具体来说,学生应该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等技能,同时具备团队合作、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综合能力。
二、改革内容1. 课程设置:针对英语专业教学的实际需求,对课程设置进行优化和调整。
加大对语言技能的训练课程的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增加专业知识的课程设置,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2. 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
以项目学习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项目学习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英语任务,并在实践中提高英语能力。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等,提高课堂效果。
3. 实践教学:加强英语专业实践教学的力度,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开展英语角、英语演讲比赛、英语写作比赛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考核评价: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和口试外,还可以引入项目评价、综合能力评价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英语能力和专业素养。
三、改革策略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基本功,同时还要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实训项目,将学生置身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
3. 加强学科建设:加强英语专业自身的学科建设,建立起完善的教材体系和教学资源平台。
加强科研工作,提高学校在英语专业领域的学术影响力。
四、改革保障1. 加大资金投入:教学改革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学校应该给予足够的经费支持,保障教学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 年第35卷 第1期需求分析指导下的高等农业院校EGP+EGE+E S P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探索实践霍兴花毕玉娟2(1.青岛农业大学,山东青岛266100;2.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如何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满足个性化学习和社会的实际需要,是英语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而英语需求分析可为课程目标确立、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在需求分析理论的指导下,在对大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能力需求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进行了探索性改革,构建了EGP+EGE+ESP三位一体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以满足我校大学生英语学习需求和社会用人单位对高等农业院校毕业生的英语能力需求。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需求分析;EGP+EGE+ESP;三位一体课程体系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7327(2018)-01-0171-05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the Trinity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Needs AnalysisHUO Xinghua1,BI Yujuan2(1.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Shandong266100#2.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Jinan Shandong 250100) Abstract:The top priority of college English reform is how to ensure the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follows the principle of providing different guidance for different groups of students and instructing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ir aptitude so as to meet the specific needs of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and social demand.And needs analysis can provide the very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urriculum objectives,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urse design.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theory of needs analysis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college students%English learning needs and the employers’English requirement for graduates,a series of curriculum exploration research and reform were conducted,constructing the trinity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of“EGP+ EGE+ ESP"in order to meet the English learning needs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English proficiency of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graduates.Key w〇rds:agricultural university;needs analysis;EGP+ EGE+ ESP;trinity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作者筒介:霍兴花(1964-),女,山东博兴人,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教学、专门用途英语。
第2期2022年3月现代教育科学ModernEducationScienceNo 2Mar.2022[收稿日期]2021-10-10[基金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农业复合型外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19SK022)。
[作者简介]苏丽靖(1981-),女,山西临汾人,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生、天津农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教师发展、大学英语教学。
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理念与实践路径苏丽靖1,2(1天津农学院,天津 3003842;2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推进,越来越凸显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匮乏。
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承担着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重任,其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面对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诸多现实困境,构建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在立德树人、师德为先、育人为本、合作对话、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等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大学英语教师通过课堂观摩、教师沙龙、教师工作坊等实践路径与共同体成员资源共享、合作共进,进一步明确了专业发展方向,将自身发展与国家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更好地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深厚爱国情怀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困境;理念;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116-07 [DOI]10 13980/j cnki xdjykx 2022 02 02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亟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1],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大学英语教师担负着国际化专门人才培养的重任,作为高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的培养质量。
用能力,其中专门用途英语“具有鲜明的跨专业学科特点,即语言学和经济、书名:农业科技英语作者:霍兴花主编ISBN:9787305148712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5-03定价:38元用英语和农业专业英语之间构建桥梁,不同于通用大学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但是也不同于农科类各《农业科技英语》由青岛农业大学霍兴花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适合农业院校的本专科学生和农业相关工作人员使用。
编者们一线从教多年,了解农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将英语教学与农科发展结合起来,符合农业院校学生的实际需要。
青岛农业大学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在学习3个学期的通用大学英语之后,第四学期开始使用本教材学习农业科技英语,经过多年使用,编者们对教材不断进行修订,并融入最新的农业发展思想。
从新农科的角度看,本教材从专业知识、英语能力和思政修养3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育人,学生要懂专业、能交流、思想正,符合“安吉共识”对于学生培养的要求,着眼于为国家培养农新农科建设宣言提出“打赢脱贫攻坚战,高等农林教育责无旁贷;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等农林教育重任在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高等农林教育义不容辞;打造美丽幸福中国,高等农林教育大有作为。
”高等农林教育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幸福中国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作为农业院校的公共基础课,在多学科协调发展、农业多元发展和促进农业的对外交流方面责无旁贷。
《农业科技英语》作为从公共英语到农业专业英语的过渡教材,以大农业为背景,让农业相关专业的学生对农业各个领域都)章节设置对接农科专业。
农业院校的专业有农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园林园艺、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新农科建设要求农林院校多学科协调协同发展,大学英语作为必修课,应该在与农业学科结合上有所创新。
《农业科技英语》对接农业院校的各个专业,分别设置了农业科学、植物保护、园林园艺、动10个单元,这10个单元包括大农业的各个分支学科,让各个专业的学生在初步熟悉本专业的英文文献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多学科知)教学内容围绕农业多元发展。
河南农业2024年第1期这就决定了高职农业院校相关专业的服务模式和服务领域要与地区产业紧密结合。
在服务领域中,要深入基层充分调研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特点、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农民增收的现实需求,找出束缚“三农”发展的瓶颈。
同时结合高职农业院校各专业的自身优势,积极与地方产业发展寻求合作,签订合作协议、创建协同科研和发展平台。
在服务领域拓展过程中充分与地方产业发展平台对接,创新贴近地方实际的服务方式和服务领域,探索适合地方“三农”发展的先进经验,最大程度地提高地方农业产业的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拓展数字乡村发展空间。
六、结束语数字乡村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职农业院校专业建设的方方面面。
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出大批高质量的“互联网+农业”优秀人才,进而使高职农业院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使“互联网+农业”在融合发展中不断催生出新模式、新业态、新希望,进而助力数字乡村战略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赵小丽 (1981—),女,河南南阳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计算机和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2020 年度河南省高等职业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网络集群行为形成预测系统研究”(2020GZGG010)。
(责任编辑 王倩)农林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究NONGZHI JIAOYU农职教育河南农业2024年第1期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这样教师在英语课堂上既能讲好西方的英语文化,又能将中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推动学生掌握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最后,作为一名高职英语教师,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和文化底蕴,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正确的是非观,这样才能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思政元素,引导学生建立崇高的民族自豪感。
(二)将课程思政融入英语教学目标高职英语教学目标中应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首先,应当重新审视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将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培养学习者的思想道德情感紧密结合起来,以便让学习者在英语课堂上得到思想、人格、情感和价值理念的陶冶。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人文心理素质与英语专业课程发展研究与探
索
英语教学对提高教师人文心理素质与英语专业课程发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文章以高等农业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英语教师人文心理素质与英语专业课程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希望能够有效推动英语教师的转型发展。
标签:人文心理素质;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
一、现阶段英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模式
1.人才培养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传统院校英语课程设置基本相同,但是对学生英语专业技能与专业知识更加关注,还开设了综合英语与英语听力等课程。
其中高等农业院校综合英语与英语听力课程已经开设较长一段时间,但是综合英语与英语听力课程的课时量十分有限,进而造成学生所能够了解的知识面十分有限,英语能力受到影响。
2.课程设置的结构模式
高等农业院校在开展英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与其他院校相同,特别关注学生基础技能与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
在四年英语专业课程时间内,其中英语写作课程数量较少,正常情况下为两个。
但是由于高等农业院校的一些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过程中并没有制定明确的目标,进而造成高等农业院校英语课程教育质量与预期效果存在较大差距。
课程设置受到较多限制因素的影响,学生所能够选择的空间有限。
二、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人文心理素质与英语专业课程的关系
1.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心理素质的引导作用
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将目光停留在学科知识的讲解上,更应该将目光放在培养高水准的英语人才上面。
高水准的英语人才不仅需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与情操,还应该具有责任感,当然这些主要还是受到英语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的责任,在社会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对教师的要求也就越加严苛,要想让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首先教师自身就需要具有良好的人文心理素质。
2.英语专业课程设置对教师人文心理素质的提升作用
想要有效提高英语教师的人文心理素质,就需要英语教师形成主体性。
主体
性就是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充分展现自身价值。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仅需要向学生讲解西方知识,还应该提升我国传统文化的品格,了解东西方文化差异,掌握东西方文化特点,为学生提供豐富的语言知识。
三、优化课程设置以促进英语教师人文心理素质的提升
1.改善课程设置板块,促进教师知识结构优化,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英语课程设置板块经调整之后,能够有效帮助教师了解英语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英语单词和语音,提高英语教师的听、说、读、写能力,掌握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这样才能够有效与英语课程设置板块调整需求相吻合。
2.改革课程内容
人文教育,对教师业务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
高等农业院校英语教师不仅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还应该能够将自身英语知识融入英语实践教学过程中。
对英语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提高英语课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将英语知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简而言之,高等农业院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英语教师人文心理素质之间有着十分紧密关联,同时对英语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英语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逐渐优化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提高英语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高水平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宋辉.人文教育视阈下的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
[2]张贯之,曾洪伟.大学英语教师的人文困境、人文关怀与大学英语教学[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2011(9).
[3]程墨芳.浅析大学英语教师人文素质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0(25):12-13.
[4]杨朝燕,胡素芬,陈婷.大学英语与高等农业院校校园文化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