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表面
- 格式:ppt
- 大小:3.09 MB
- 文档页数:21
地球的表面大部分是海洋,陆地只占一少部分。
地表的总面积约51000万平方公里,其中海洋的面积约360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70.8%;陆地面积约14900万平方公里,占地表总面积的29.2%。
根据地理区域地球划分为七大洲(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南极洲、大洋洲。
)和五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南冰洋)截止2017年,世界上共有230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国家有195个,地区有35个。
世界人口总数截至2013年1月4日,全世界约有70.58亿人。
科学家根据人种的自然体质特征通常将全世界的现代人类划分为四大人种:欧罗巴人种(又称白色人种或高加索人种或欧亚人种)、蒙古人种(又称黄色人种或亚美人种)、尼格罗人种(又称黑色人种或赤道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又称大洋洲人种或棕色人种),俗称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和棕种人。
我们中国人属于黄色人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
,首都北京,1949年10月1日成立,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汉族占总人口的91.51% 。
截至2004年底,中国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划共有: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0个地区(州、盟);661个市,其中:直辖市4个;地级市283个;县级市374个;1636个县(自治县、旗、自治旗、特区和林区);852个市辖区。
全国乡镇总数37334个,其中:镇19883个;乡17451个。
全国共有街道办事处5904个。
全国设有居委会(社区居委会)7.8万个;居民小组129.6万个。
村委会64.4万个;村民小组507.9万个。
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1.8万多千米,岛屿岸线1.4万多千米,内海和边海的水域面积约470多万平方千米。
海域分布有大小岛屿7600多个,其中台湾岛最大,面积35798平方千米。
陆地同14国接壤,与6国海上相邻。
根据2010年11月1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全国总人口数为1,370,536,875人。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1. 地球表面的形态:地球表面是以陆地和海洋为特征的地球外表。
陆地区域分布广泛,总面积约为148,940,000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积的29.2%;而海洋面积为361,132,000平方千米,约占地球表面的70.8%。
地球表面有高原、山脉、平原、盆地、丘陵、河谷等不同的形态特征。
2. 地球表面的构造:地球表面存在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四个层次的结构。
其中地壳是最上面的一层,厚度约为5-75公里。
地壳上覆盖着大量的岩石、矿物等,形成了地球上的陆地和海洋。
地壳下面是地幔,厚度约为2,900公里。
外核是一层比较稀薄的层,厚度约为2,250公里。
内核是地球最内部的一层,直径约为1,220公里。
3. 地球表面的气候:地球表面的气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地球自转、太阳辐射、大气运动等。
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很大,北极和南极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赤道地区气候温暖、潮湿。
4. 地球表面的生物:地球表面存在着多种生物,如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它们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适应生存,并形成了各自的生态系统。
地球表面也存在很多生态问题与挑战,如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当然,地球表面还有其他一些基本特征,包括:5. 地球表面的水循环: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冰川等,它们相互联系,构成了地球水循环系统。
太阳辐射使得地球表面的水蒸气升华到大气层中,在那里形成云,再通过降雨、雪等形式回到地面,形成了水循环。
6. 地球表面的矿产资源:地球表面还存在着各种矿产资源,如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和能源矿产等。
这些资源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具有重要的意义。
7. 地球表面的人类活动:地球表面存在着各种人类活动,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
这些活动对地球表面的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一些负面影响对地球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产生威胁。
8. 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地球表面上空存在着大气层,它是地球与外界相连的重要环节。
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2《地球的表面》是本册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掌握地球表面的变化原因,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理解其形成的原因。
同时,教材还介绍了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对于地球表面的地形、气候等方面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原因及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等方面的认识还较为肤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实例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并了解其形成的原因。
2.使学生认识到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培养学生适应地球表面变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及其形成原因。
2.地壳运动、气候、河流等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影响。
3.人类如何适应地球表面的变化。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表面的形态及变化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地球表面地形的图片、实例等教学资源。
2.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
3.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及答案。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表面的形态。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地形的名称吗?它们是如何形成的呢?2.呈现(10分钟)针对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分别呈现其形成的原因。
《地球的表面》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
2.认识常见的地形地貌特征。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特征。
2.难点:描述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1.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视频,引出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问题。
2.新课讲授
1.介绍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如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
等。
2.展示各种地形地貌的图片或模型,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特征。
3.讨论地形地貌的形成原因,如地壳运动、风化作用、流水侵蚀等。
3.拓展应用
1.讨论地形地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4.总结
1.回顾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及其特征。
2.强调观察和分析在地理学习中的重要性。
5.布置作业
1.绘制一幅简单的地球表面地形地貌图。
小学科学地球的表面(课件)地球是我们居住的蓝色星球,它有着广袤的海洋和浩瀚的陆地。
我们生活在这个神奇的星球上,却对它的奥秘知之甚少。
本文将围绕小学科学课件《地球的表面》展开,从地球的构造、陆地和海洋等方面,向同学们介绍地球的表面。
首先,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的。
地壳是我们踏脚的地方,它包裹在地球的表面,分为陆地和海洋两部分。
陆地主要分布在地球的大陆板块上,是我们居住和开展各种活动的地方。
海洋则是地球上巨大的水域,占地球总面积的71%。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地球的厚实层,大部分由熔岩构成。
地核是地球最内层的部分,由铁和镍等金属物质组成,温度极高,是地球内部热能的主要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了解地球的陆地。
陆地包括大陆和岛屿两部分。
大陆是指地球上较大面积的陆地区域,通常被海洋环抱着。
现在大陆分为七大洲,分别是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这些大陆板块相互连接,但它们的相对位置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在地球的运动和板块构造活动中不断演变和调整。
除了大陆,地球上还有很多岛屿。
岛屿通常是海洋中突起的陆地,它们环绕在大陆周围或者分散在广阔的海洋中。
岛屿的形成有多种原因,例如地壳的运动、火山活动、冰川作用等。
这些岛屿的形状和大小各不相同,有的小如沙粒、有的大如洲。
然后,我们来了解地球的海洋。
海洋是地球上广袤的水域,它们分布在大陆周围和大洋中。
海洋不仅有着深邃浩渺的表面,还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海洋占据着地球总面积的71%,大部分地球上的动植物生活在海洋中。
海洋中的生物种类繁多,有小小的浮游生物,也有巨大的鲸鱼和鲨鱼。
此外,海洋还具有调节气候、保持生态平衡等重要功能。
在地球的表面,还有各种地形特征,例如山脉、高原、平原、河流等。
山脉是地球表面突起的地形,由多座山峰连续组成。
山脉的形成通常与地壳的运动和板块碰撞有关。
高原是与山脉相邻的广大平坦地区,海拔较高,土地肥沃。
平原是低洼的地区,通常位于大陆中部或河流两岸,土地广阔,适合进行农业生产。
《地球的表面》教案【教材分析】“地球的表面”指的是地球表面的形态,又称地形、地貌。
它是复杂多样,不断变化的,是地球内部运动和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本课是单元的起始课,属于课标中“地球与宇宙”中“地表及变化”的范畴,为整个单元的学习起到“奠定知识基础,提供思维线索”的作用。
从地球表面本来就是这样的吗?到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地球变成现在的样子?为后续学习提供概念建构思路和基础。
本课的设计线索体现了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的特点的基础上,对地球表面的布局有感性的认识,进而引发学生更深层的思考:对地球全貌的观察(观察地球图片,产生感性认识)——陆地内部主要地形的观察(观察世界地形图和中国地形图,建立具体的“地形”概念)——每一个典型地貌的观察(观察和分析典型地形地貌的特点,并猜测其形成原因,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提供线索)。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是复杂多样的,也是不断变化的。
2.常见的陆地地形有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图片等资料获得关于地形地貌特点的信息。
2.能够用恰当的词语描述常见地形地貌的特点。
3.能够对地形地貌变化的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交流、表达自己的观点。
2.发展探究地形地貌变化原因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是大自然赐予我们人类的宝贵自然遗产。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地球表面有各种各样的地形地貌,知道典型地形地貌特点。
难点:根据地形的特点,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有依据的猜测。
【材料准备】地形地球仪、中国地形图、放大镜、典型地形地貌照片、学生记录卡片、马克笔、俯瞰地球视频、班级记录大表。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1.聚焦观看从空间站俯瞰地球全貌视频。
教师:地球表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地球看起来大部分是蓝色的、有很多水、也有一些陆地;地球不是光滑的球;地球表面上有不同的颜色……教师追问:地球的现有面貌是本来就有的吗?还是什么力量使它变成了现在的样子?(板书:地球的表面)学生:不是,是地壳运动形成的;是大自然变化造成的……设计意图:学生对于地球表面是有一定了解的,通过视频呈现,引起学生共鸣,顺理成章揭示本课学习主题。
地球的表面
一、地球表面形态概述
地球表面形态多样性:地球表面形态丰富多样,包括高山、峡谷、平原、河流、湖泊、海洋等。
这些形态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球内部和外部的作用力。
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地球表面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地壳是地球表面的最外层,主要由岩石构成,包括大陆地壳和海洋地壳两种类型。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由硅酸盐矿物组成,而地核位于最深处,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二、地球表面形态的成因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它包括地震、火山活动、山脉形成等。
这些活动主要由地球内部热能和外部物理作用力引起。
外力作用:地球表面的外力作用也是形态变化的重要因素。
这些作用力包括水流、风、冰等自然力。
例如,河流侵蚀和沉积作用可以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等自然水域,而风侵蚀作用可以形成沙丘和岩石等自然景观。
岩石类型:不同类型的岩石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也有影响。
例如,
熔岩可以形成火山和火山口,而花岗岩可以形成山脉和丘陵。
时间因素: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还需要时间的漫长作用。
例如,河流需要几百年才能侵蚀出峡谷和峰峦,而冰川需要几千年才能形成湖泊和山谷。
三、总结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种因素相互作用。
构造运动、外力作用、岩石类型以及时间因素等都对其产生影响。
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造成了地球表面形态的多样性。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地球表面的变化过程,并对未来的变化做出预测和应对。